第十二章 蒸煮燀法 中药炮制学教研室
概 述 蒸、煮、燀均离不开水与火,均属于水火共制的一类炮制方法。 概 述 蒸、煮、燀均离不开水与火,均属于水火共制的一类炮制方法。 蒸煮燀法指的是药物或经过蒸制、或经过煮制、或经过燀制的三种不同炮制方法的总称。 — 蒸制是利用水蒸气加热药物的方法。 — 煮制是利用水温或药汁的温度加热药物。 — 燀制是在沸水中短时间浸煮的方法。 水:清水或酒、醋、药汁
第一节 蒸 法 (一)定义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加辅料或不加辅料装入蒸制容器内隔水加热至一定程度的方法,称为蒸法。 直接蒸法 清蒸 加辅料蒸 第一节 蒸 法 (一)定义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加辅料或不加辅料装入蒸制容器内隔水加热至一定程度的方法,称为蒸法。 直接蒸法 清蒸 加辅料蒸 间接蒸法(炖法)
(二)蒸法的目的 1.改变药物性能,扩大用药范围 。如地黄生品性寒,清热凉血,蒸制后使药性转温,功能由清变补。 2.减少副作用 。如大黄生用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易伤胃气,酒蒸后泻下作用缓和,能减轻腹痛等副作用。黄精生品刺激咽喉,蒸后消除其副作用。 3.保存药效,利于贮存。 如桑螵蛸生品经蒸后杀死虫卵,便于贮存。黄芩蒸后破坏酶,保存苷类有效成分。 4.便于软化切片。 如木瓜、天麻、玄参等药物质地坚硬且含糖类较多,若用水浸润则水分不易渗入,久泡则损失有效成分。
(三)操作方法 将药物洗净→大小分档→浸润1~2 h(质坚硬者)或拌匀辅料润透→置蒸制容器内加热蒸制一定程度,取出。 程度以时间进行计算,不同药物其蒸制时的时间长短不一。短者几十分钟,长者数十小时。
(四)注意事项 1.须用液体辅料拌蒸的药物应待辅料被吸尽后再蒸制。 2.蒸制过程中一般先用武火,待“圆汽”后改为文火,保持锅内有足够的蒸汽即可。 3.蒸制时要注意火候,若时间太短则达不到炮制目的,若蒸得过久,则影响药效,有的药物可能“上水”难于干燥。 4.须长时间蒸制的药物宜添加开水,以免蒸气中断,特别注意不要将水煮干,影响药物质量。需日夜继续蒸制者应有专人,值班,以保安全。 5.加辅料蒸制完毕后,若有多的辅料,应吸尽后再干燥。
何首乌 【处方用名】何首乌、首乌、生首乌、制首乌。 【来源】本品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干燥块根。 【历史沿革】唐代有黑豆蒸。现行有单蒸、酒蒸、黑豆蒸。现版药典列有制何首乌。 生何首乌及其切面观图
制首乌
【炮制方法】 1.何首乌: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稍浸,切厚片或块,干燥。筛去碎屑。 2.制首乌: 取生首乌或块,用黑豆汁拌匀,润湿,置非铁质蒸制容器内,密闭,蒸或炖至汁液被吸尽药物呈棕褐色时,取出,干燥。 用量: 何首乌每100kg,用黑豆10kg 。 黑豆汁制法: 取黑豆10kg,加水适量,约煮4小时, 熬汁约15kg ;黑豆渣再加水煮3小时,熬汁约10kg,合并得黑豆汁约25kg。
【炮制作用】 1.生首乌苦泄性平兼发散,具解毒消肿,润肠通便的功能。用于瘰疬疮痈,肠燥便秘,高血脂症。如何首乌散。 2.制首乌经黑豆汁拌蒸后,味转甘厚而性转温,增强了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的作用,用于血虚萎黄,眩晕耳鸣,须发早白,腰膝酸软。如七宝美髯丹。
【炮制研究】 1.对理化性质的影响 实验表明,蒸制过程中,外表颜色加深,总蒽醌、结合蒽醌含量随着蒸制时间延长而减少,游离蒽醌开始增加,20小时后开始减少。结合蒽醌含量减少,使致泻作用减弱。磷脂及糖含量随着蒸制时间延长而增加,使补益作用更加突出。二苯乙烯苷含量随蒸制时间增加而降低。 2.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实验证明,生首乌具有泻下作用,经蒸制后,其泻下作用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弱。制首乌具有免疫增强作用和肝糖原积累作用,而生首乌无此作用。 3.新工艺 ①何首乌经黑豆拌蒸32小时制品色泽乌黑发亮,外观质量最好。 ②以蒸气压力锅内加压蒸,以游离蒽醌和二苯乙烯苷为指标, 结果以 120℃,蒸制6小时。
黄 芩 【处方用名】黄芩、酒黄芩、黄芩炭 【来源】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 黄 芩 【处方用名】黄芩、酒黄芩、黄芩炭 【来源】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 【历史沿革】 唐代有切法,宋代有酒炒。现版药典列有黄芩片,酒黄芩。 黄芩 鲜黄芩
【炮制方法】 1.黄芩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大小分档,置蒸制容器内隔水加热,蒸至“圆汽”后半小时,候质地软化,取出,趁热切薄片,干燥,筛去碎屑。 或 将净黄芩经沸水煮10min,闷约8~12h,至内外湿度一致时,切薄片,干燥。筛去碎屑。 2.酒黄芩 取黄芩片,加黄酒拌匀,稍闷,待酒被吸尽后,用文火炒至药物表面微干,深黄色,嗅到药物与辅料的固有香气,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黄芩每 100kg,用黄酒10kg。 3.黄芩炭 取黄芩片,置热锅中,用武火炒至药物外面焦褐色,里面深黄色,取出,摊开晾干。
【炮制作用】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1.生黄芩清热泻火解毒力强,用于热病,湿病,湿热黄胆,泻痢等。如治三焦热盛,壮热烦躁的黄连解毒汤。 2.酒制入血分,并可借黄酒升腾之力,用于上焦肺热及四肢肌表之湿热;同时,因酒性大热,可缓和黄芩的苦寒之性,以免伤害脾阳,导致腹痛。如治肺热咳嗽的黄芩泻肺汤。 3.黄芩炭清热止血为主,用于崩漏下血,吐血衄血。如治邪热伤络,血不循经之吐血,衄血的聚金丸。 黄芩蒸制或沸水煮的目的在于使酶灭活,保存药效,又使药物软化,便于切片。
【炮制研究】 1.化学研究 含黄酮类成分,氨基酸、挥发油及糖等。黄芩苷和汉黄芩苷为主要有效成分,具有解热、利胆、利尿、抗菌、抗病毒、护肝、降脂的作用。 2.对理化性质的影响 黄芩遇冷水变绿,就是由于黄芩中所含的酶在一定温度和湿度下,可酶解黄芩中所含的黄芩苷和汉黄芩苷,产生葡萄糖醛酸和两种苷元,即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其中黄芩素是一种邻位三羟基黄酮,本身不稳定,容易被氧化而变绿。故黄芩变绿说明黄芩苷已被水解。黄芩苷的水解又与酶的活性有关,以冷水浸,酶的活性最大。而“蒸”和“煮”就可破坏酶,使其活性消失,有利于黄芩苷的保存。
女贞子 女贞子 【处方用名】 女贞子、酒女贞子 【来源】 本品为木犀科植物女贞的干燥成熟果实。 【处方用名】 女贞子、酒女贞子 【来源】 本品为木犀科植物女贞的干燥成熟果实。 【历史沿革】 宋代有蒸法,现版药典列有女贞子,酒女贞子。 女贞子
【炮制方法】 1.女贞子 除去梗叶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1.女贞子 除去梗叶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2.酒女贞子 取净女贞子,用定量黄酒拌匀,稍闷后置罐,密闭后置水浴中炖,或直接通入蒸气蒸至酒完全吸尽,女贞子黑润,取出,干燥。用时捣碎。 女贞子每100kg,用黄酒20kg。
【炮制作用】 滋补肝肾,明目乌发 1.女贞子生品以清肝明目,滋阴润燥为主,多用于肝热目眩,阴虚肠燥便秘。 2. 酒制后增强补肝肾作用,多用于头晕耳鸣,视物不清,须发早白。如治肝肾阴虚,头目眩晕,须发早白的二至丸。
炮制研究 成分:主含齐墩果酸、甘露醇(缓泻作用)、油酸、亚油酸等。 炮制后,表面析出一层白色粉霜为齐墩果酸(降谷丙转氨酶、护肝)。
地 黄 【处方用名】 鲜地黄、生地黄、熟地黄、生地炭、熟地炭 【来源】 本品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干燥或新鲜根。 地 黄 【处方用名】 鲜地黄、生地黄、熟地黄、生地炭、熟地炭 【来源】 本品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干燥或新鲜根。 【历史沿革】 汉代有蒸后绞汁法(《金匮》)。宋代在酒制地黄的质量上提出了“光黑如漆,味甘如饴糖”要求。清代有青盐制、童便制(《得配》)。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清蒸、酒蒸、炒炭、煅炭等。现版药典载有生地、熟地。
生地黄 熟地黄 鲜地黄
【炮制方法】 1.鲜地黄 取鲜药材洗净泥土,除去杂质,用时切厚片或绞汁。 1.鲜地黄 取鲜药材洗净泥土,除去杂质,用时切厚片或绞汁。 2.生地黄 取干药材,除去杂质,用水稍泡,洗净,闷润,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 3.熟地黄 酒蒸:取洗净的生地,加黄酒拌匀,置罐内或适宜容器内,密闭,隔水蒸至酒吸尽,显乌黑色光泽,味转甜,取出,晒至外皮粘液稍干,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 生地黄每100kg,用黄酒30~50kg。 清蒸:洗净的生地,置适宜的容器内,隔水蒸至黑润,取出,晒至八成干,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 4.生地炭 取生地片,用武火炒至焦黑色,发泡,鼓起时,喷洒清水灭尽火星,取出放凉。或用闷煅法煅炭。 5.熟地炭 取熟地片,用武火炒至外表焦黑色为度,喷洒清水灭尽火星,取出放凉。或用闷煅法煅炭。
【炮制作用】 1.鲜生地清热、凉血、止血、生津。用于热风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衄等症。如治热入心包、血虚生烦的五汁一枝煎。 2.生地黄味苦性寒,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能。用于热病烦躁,骨蒸劳热,吐血、衄血。如治阴虚发热的生地汤及治血热出血的四生丸( 《妇人》 )。 3.蒸制成熟地黄后可使药性由寒转温,味由苦转甜,功能由清转补。熟地黄质厚味浓,滋腻碍脾。酒制其时性转温,主补阴血,且借酒力行散,起到行药势、通血脉的作用。熟地黄具有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的功能,用于肝肾阴虚,目昏耳鸣,腰膝酸软。如治肾虚梦遗,腰膝痿弱的六味地黄丸( 《药证》 ) 。 4.生地炭入血分凉血止血,用于吐血,衄血,尿血,崩漏。如治阴虚火旺之吐血衄血,痰中带血的八宝治红丹。 5.熟地炭以补血止血为主。用于虚损性出血。
【炮制研究】(1) 环烯醚萜及其苷 地黄成分 糖类(多糖、低聚糖) 梓醇 地黄苷D 水苏糖(多糖) 5-羟甲基糠醛 降血糖、利尿迟缓性泻下作用 水解后的苷元不稳定,易变为深色(黑色) 梓醇 地黄苷D 性质稳定 具有滋阴补血的作用 水苏糖(多糖) 蒸制可降解为葡萄糖 产生胀气的副作用 抗氧化、改善血液流变学 蒸制后产生 5-羟甲基糠醛
【炮制研究】(2) “光黑如漆,味甜如饴糖”的原因 ①多糖、低聚糖及苷类水解成果糖、葡萄糖(单糖是生地的2倍); ②梓醇水解,苷元不稳定,颜色加深; ③单糖或5-羟甲基糠醛与氨基酸反应生成蛋白黑素(为结构复杂、聚合度不等的高分子化合物的混合体,具有消除羟自由基、抗氧化和抑制N-二甲基亚硝胺合成的作用)。
黄 精 【处方应付】黄精、酒黄精、蒸黄精 【来源】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滇黄精等的干燥根茎。 黄 精 【处方应付】黄精、酒黄精、蒸黄精 【来源】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滇黄精等的干燥根茎。 【历史沿革】 南北朝刘宋时代有蒸法(《雷公》)。唐代有九蒸九曝法,并说“蒸之,若生则刺人咽喉,曝使干,不尔朽坏” (《食疗》)。现在主要炮制方法有酒蒸和清蒸。现版药典载有黄精,酒黄精。
鸡头黄精 大黄精 姜形黄精
【炮制方法】 1.黄精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略润,切厚片,干燥。 1.黄精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略润,切厚片,干燥。 2.蒸黄精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反复蒸至内外呈滋润黑色,切厚片,干燥。 3.酒黄精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加黄酒拌匀,装入罐内或其他适宜的容器内,密闭,隔水蒸至酒被吸尽,色泽黑润,口尝无麻味为度。取出,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 黄精每100kg,用黄酒20kg。
【炮制作用】 1.黄精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的功能。生黄精具麻味,刺人咽喉,一般不直接入药。 2.蒸后增强补脾润肺益肾的功能,并可除去麻味,以免刺激咽喉。用于肺虚燥咳,脾胃虚弱,肾虚精亏。如治肾虚精亏、头晕足软的枸杞丸(《奇效》) 。 3.酒制能助其药势,使其滋而不腻,更好地发挥补益作用。
第二节 煮 法 (一)定义 将净选后的药物加辅料或不加辅料放入锅内(固体辅料需先捣碎或切制),加适量清水同煮的方法称为煮法。 (二) 煮法的目的 1. 清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 降低毒性,以煮法最为理想,有“水煮三沸,百毒俱消”之说。如草乌生品有毒,经煮制后毒性显著降低。 2. 改变药性、增强疗效 如远志用甘草水煮减其燥性,协同安神益智的作用。 3. 清洁药物 如珍珠经豆腐煮后可去其油腻,便于服用。
(三) 煮法的操作方法 1.清水煮:有毒药物(先浸泡至无干心 )+适量水→武火煮沸改文火 →煮至内无白心,弃去水液捞出药物。如乌头。 2.药汁煮:药汁或液体辅料+药物 →拌匀→加水没过药面→武火煮沸改文火→煮至药透水尽,取出,切片。如甘草水煮远志。 3.豆腐煮:药物先置豆腐中→置容器内→加水没过豆腐→煮至规定程度,弃去豆腐。如珍珠煮至豆腐成蜂窝状,藤黄煮至融化。
(四)注意事项 1.大小分档。 2.火力:先武火煮沸,再文火保持沸腾状态。 3 .加水量: 清水煮 时间长,加水量大。除去母液。 清水煮 时间长,加水量大。除去母液。 加辅料煮 时间短,加水量少,药透汁尽(辅料起协同作用)。 在煮的过程中若须加水补充,应加开水。
藤 黄 【处方用名】 生藤黄、制藤黄。 【来源】 本品为藤黄科植物藤黄的干燥树脂。 藤黄树脂 藤黄
【炮制作用】 消肿排脓,散瘀解毒,杀虫止痒 【炮制方法】 1. 藤黄 将原药材除去杂质,轧成粗粒。 2. 制藤黄 取大块豆腐,中间挖一长方形槽,将药置槽中,再用豆腐盖严,置锅内加水煮,候藤黄溶化后,取出放冷,待藤黄凝固,除去豆腐即得。 藤黄每100kg,用豆腐300kg。 【炮制作用】 消肿排脓,散瘀解毒,杀虫止痒 1.藤黄 生品有大毒,不能内服。外用于痈疽肿毒、顽癣。如治一切肿毒的一笔消。 2.制后 毒性降低,可供内服。用于跌打损伤,金疮肿毒的黎峒丸。
川 乌(草 乌) 【处方用名】 生川乌、制川乌。 【来源】 本品为毛莨科植物乌头的干燥母根。 【历史沿革】 现版药典载有生川乌,制川乌。 川 乌(草 乌) 【处方用名】 生川乌、制川乌。 【来源】 本品为毛莨科植物乌头的干燥母根。 【历史沿革】 现版药典载有生川乌,制川乌。 草乌
【炮制方法】 【炮制作用】 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1. 生川乌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1. 生川乌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2. 制川乌 取净川乌,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加水煮沸4~6小时,或蒸6~8小时,取个大及实心者切开内无白心,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晾至6成干,切薄片,干燥。筛去碎屑。 【炮制作用】 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1.川乌生品有大毒,多外用,用于风冷牙痛、疥癣、肿痛。 2.制后毒性降低,可供内服。用于风湿痹痛,关节疼痛,跌打肿痛等。如治寒湿痹痛的小活络丹。
【炮制研究】 1. 化学成分 川乌主含生物碱类,其中双酯型乌头碱毒性最强,苯甲酰单酯型乌头碱毒性较小,乌头原碱类毒性很弱。 1. 化学成分 川乌主含生物碱类,其中双酯型乌头碱毒性最强,苯甲酰单酯型乌头碱毒性较小,乌头原碱类毒性很弱。 2. 对成分的影响 川乌的炮制原理是通过加水,加热处理,使极毒的双酯型乌头碱C8位上的乙酰基水解(或分解),失去一分子醋酸,得到相应的苯甲酰单酯型乌头碱,其毒性为双酯型乌头碱的1/200~1/500;再进一步将C14位上的苯甲酰基水解(或分解),失去一分子苯甲酸,得到亲水性氨基醇类乌头原碱,其毒性仅为双酯型乌头碱的1/2000~1/4000。 炮制减毒的另一原因可能是由于在炮制过程中脂肪酰基取代了C8上的乙酰基,生成脂碱,从而降低了毒性。 3. 质量要求:药典规定:含酯型生物碱以乌头碱计≤0.15%。 含生物碱以乌头碱计≥0.2%。
远志 【炮制方法】 1. 远志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润透,切段,干燥。 1. 远志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润透,切段,干燥。 2. 制远志 取甘草,加适当水煎煮两次,合并煎液浓缩至甘草量的10倍,再加入净远志,用文火煮至汤被吸尽,取出,干燥。 每 100kg远志段,用甘草6kg。 3. 蜜远志 取炼蜜,加入少许开水稀释后,淋于制远志中,稍闷,用文火炒至蜜被吸尽,药色深黄,略带焦斑,疏散不粘手为度,取出,放晾。 远志每100kg,用炼蜜20kg。
【炮制作用】 安神益智,祛痰消肿 1. 远志生品“戟人咽喉”,多外用。用于痈疽肿毒,乳房肿痛,外用涂敷。 2.甘草制既缓其燥性,又消除麻味,以安神益智为主。用于心神不安,惊悸,失眠,健忘。如治失眠健忘的远志丸。 3.蜜炙后增强化痰止咳的作用,常与杏仁、甘草、桔梗等同用,能增强化痰止咳作用,可用于咳嗽痰多,难咯出者。
第三节 燀 法 (二)燀法的目的 (一)定义 将药物置沸水中浸煮短暂时间,取出,分离种皮的方法称为燀法。 第三节 燀 法 (一)定义 将药物置沸水中浸煮短暂时间,取出,分离种皮的方法称为燀法。 (二)燀法的目的 1.在保存有效成分的前提下,除去非药用部分。 如杏仁、桃仁通过“燀”分离非药用部位种皮。 2.分离不同的药用部分。 如白扁豆通过“燀”分离不同的药用部分扁豆仁和扁豆衣。
(三)操作方法 先将多量清水加热至沸,再将药物连同具孔盛器,一起投入沸水中,稍微翻烫片刻,约5~10分钟左右,加热烫至种皮由皱缩到膨胀,易于挤脱时,立即取出,浸漂于冷水中,捞起,搓开种皮与种仁,晒干,簸去或筛去种皮。 (四)注意事项 水量在 10倍以上。 时间短 5~10min。 水沸投药。 燀去皮后,宜当天晒干或低温烘干。
苦杏仁 【处方用名】 苦杏仁、杏仁、燀杏仁、炒杏仁。 【来源】 本品为蔷薇科植物山杏等的干燥成熟种子。 【处方用名】 苦杏仁、杏仁、燀杏仁、炒杏仁。 【来源】 本品为蔷薇科植物山杏等的干燥成熟种子。 【历史沿革】 汉代有去皮尖炒法,现版药典载有苦杏仁,燀苦杏仁,炒苦杏仁 。 燀杏仁 苦杏仁
【炮制方法】 1. 生杏仁 取原药材,筛去皮屑杂质,拣净残留的核壳及褐色油粒。用时捣碎。 1. 生杏仁 取原药材,筛去皮屑杂质,拣净残留的核壳及褐色油粒。用时捣碎。 2. 燀杏仁 取净杏仁置10倍量沸水中,加热约5分钟,至种皮微膨起即捞出,用凉水浸泡,取出,搓开种皮与种仁,干燥,筛去种皮。用时捣碎。 3. 炒杏仁 取燀杏仁、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略带焦斑,有香气,取出放凉。用时捣碎。
【炮制作用】 1.苦杏仁具有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功能。生用有小毒。 2.燀制后可降低毒性,除去非药用部位,便于有效成分煎出,提高药效。又可破坏酶,保存苷。作用同生品。如麻杏石甘汤。 3.炒制后长于温肺散寒作用,多用于肺寒咳嗽,久患肺喘。如治上气喘急的双仁丸。
【炮制研究】(1) 苦杏仁中含有苦杏仁苷,是苦杏仁中止咳平喘的药效成分。 降毒的原理: 苦杏仁中含有苦杏仁苷和酶,苦杏仁苷在杏仁酶的作用下生成野樱苷,野樱苷又被野樱酶酶解成杏仁腈,杏仁腈不稳定,分解成氢氰酸和苯甲醛,从而产生大量的氢氰酸,引起中毒。经燀制后,苦杏仁酶被破坏,上述反应被中断,使杏仁苷在胃酸的作用下,缓缓水解而产生适量的氢氰酸,起着镇咳平喘作用。 杀酶保苷: 在入汤剂煎煮过程中,开始有一段时间的温度适宜,苦杏仁中含的苦杏仁酶发挥作用,使苦杏仁苷迅速酶解放出氢氰酸而逸散。燀制品中的苦杏仁酶在燀制过程中因沸水煮烫破坏,故煎剂中苦杏仁苷的含量高于生品。
【炮制研究】(2) 带皮苦杏仁与去皮苦杏仁在同样条件下煎煮,煎出苦杏仁苷可相差一半,故苦杏仁以燀后去皮打碎入煎为宜。 质量检测方法: ① 取10~20粒杏仁打碎后,放入杯中,加水湿润,加盖,置45℃水浴中,若有苦杏仁香气(释放苯甲醛),说明酶存在。 ② 将苦味酸试纸先用NaHCO3液湿润,悬挂于上述杯中,若试纸由黄变红,说明酶存在。
白扁豆 【处方用名】 白扁豆、扁豆、炒扁豆、扁豆衣。 【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扁豆的干燥成熟种子。 扁豆 白扁豆
【炮制方法】 【炮制作用】 健脾化湿,和中消暑。 1. 白扁豆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1. 白扁豆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2. 扁豆衣 取净扁豆置沸水中,稍煮至皮软后,取出放凉水中稍泡,取出,搓开种皮与种仁,干燥,筛取种皮。 3. 炒扁豆 取净扁豆或仁,置锅中用文火炒至微黄,略有焦斑,取出放凉。 【炮制作用】 健脾化湿,和中消暑。 1.生扁豆以清暑化湿力强,用于暑湿及消渴。 2.燀制可分离不同的药用部分。扁豆衣气味俱弱,健脾作用弱,偏于祛暑化湿。扁豆仁健脾化湿作用强。 3.炒扁豆偏于健脾止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