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英洪友.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2016年7月27日星期三 2016年7月27日星期三 2016年7月27日星期三 1 奔豚病 ---- 阳虚寒逆、阳虚饮动 第三组倾情打造 组长:何乐梅 资料收集 : 张志强、叶露 、易玉辉、何乐梅 资料整理:潘早波、王芳 讲稿:申子里扎、梁凡 PPT 制作:龚海波、何乐梅 讲解:梁凡.
Advertisements

大柴胡汤 《伤寒论》 大柴胡汤 组 成 柴胡半斤( 24g ) 黄芩三两( 9g ) 大黄二两( 6g ) 枳实四枚( 4g ) 半夏半升( 12g ) 芍药三两( 9g ) 生姜五两( 15g ) 大枣十二枚.
五苓散 發 燒 小柴胡 湯 腸胃型感冒 上吐下瀉 女子經期感冒or 忽冷忽熱+噁心 感冒治症簡易圖表(一) 註1:發燒+有汗+口渴欲飲冷+怕熱→白虎湯白虎湯 註2:發燒+無汗+口不渴+怕冷+四肢冰冷+疲累→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細辛湯.
傷寒學 遼寧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 院中醫臨床基礎教研室. 第四节 太阳病疑似证 一、十枣汤证 【原文】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 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 心下痞鞕滿,引脅下痛,幹嘔,短氣,汗出 不惡寒者,此表解裏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 152 )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第2章第2章 — 解表药. 概述 常用单味药 常用中成药 概述 1. 表证的定义 2. 表证的分类 外邪 ( 外界致病因素 ) 侵犯人体 浅表部位所出现的症候群, 相当 于上呼吸道感染及传染病初期 的症状. 风寒表证(风寒感冒) : 恶寒重, 发热轻, 清涕, 咽痒, 痰稀, 无汗,口不渴或渴 喜热饮.
河南中医学院内科学科 感 冒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高志卿. 河南中医学院内科学科 西班牙流感 1000 万人.
五苓散 药理作用 具有利尿、降血脂、 降血压、保肝利胆、抗菌、 抗炎、对肠胃平滑肌呈双 向调节等作用。
奔豚气病脉症治第八 —— 肝郁气逆. 原文: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 主之。 奔豚汤方: 甘草 川芎 当归各二两 半夏四两 黄芩二两 生葛根五两 芍药二两 生姜四两 甘李根白皮一 升 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 · 定义 凡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药为主组成 凡具有轻宣燥邪或滋阴润燥作用, 治疗燥证的方剂, 统称为治燥剂.
第八章 解 表 药解 表 药.  凡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表证的 药物,称为解表药,又称发表药。 一. 含义 :
感 冒 三峡大学医学院 中医系 陈良金 一、概述 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 能失调,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 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 现的一种外感疾病。 (一)定义: 病情严重,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传染迅速 ---- 时行感冒.
中医内科学. 感 冒感 冒  概述  病因病机  诊查要点  辨证论治  预防调护  临证体会.
第一节 感冒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学习目的 掌握外感风寒与外感风热的辨证论治。 熟悉感冒的病因病机。 了解感冒与伤风、时行感冒的区别;了解 感冒其它证型的辨证施治。 返回本节首页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一、中风表虚证 (一)桂枝汤证 原文 12/P30 分析:论述了桂枝汤证的主要症状与基本 病机及《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伤寒杂病论》及其思想. 内容提示: 《伤寒杂病论》的成书与整理 《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 要求: 了解《伤寒杂病论》的曲折命运 理解《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学术思想.
伤寒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 2006 年 2 月. (三)寒热错杂痞证 1. 半夏泻心汤证 【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 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 虽以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 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 主之。但满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
傷寒學 遼寧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 院中醫臨床基礎教研室.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八、痞证 (一)痞证的成因及证候特点.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本篇论述了肺痿、肺痈和咳嗽上气三 种疾病的辨证论治。 三者在病位上均属于肺,症状上均有 咳嗽表现,且在病理变化方面也有着一 定的联系,故合篇进行讨论。
内科病证的辨证论治 咳嗽 喘证 内伤发热 心悸. 咳 嗽 一、定义: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发出咳 声或咳吐痰液的肺系病证。 咳:有声无痰。 嗽:有痰无声。 病位:肺。
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的生理与病理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宣发肃降 肺主通调水道 呼吸功能异常 水液代谢障碍 生理 病理.
第一章解表药对. 祛风散寒药对 祛风散寒药对 麻黄 - 桂枝 药对出处《伤寒论》 麻黄 桂枝 麻黄 桂枝组成.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 · 定义 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 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 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的方剂, 统称为理气剂.
解 表 剂.
《金匮要略方论》 汉 · 张仲景.
解表剂 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可以解除表证的方剂,称为解表剂。
腹满寒疝宿食病 脉证治第十.
和 解 剂.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二、热证  (一)   栀子豉汤类证 .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水气病脉证并 治第十四 2017/3/1.
5 《伤寒论》主症和主脉辨证辨证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杨运高.
首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黄小波.
第 十 一 章 理气剂.
和 解 剂.
王 付 制作.
二、伤寒表实证 (一)   麻黄汤证 论太阳伤寒的主要证候与治疗.
定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为解表剂。
第一章 解表剂.
温里剂 【概念】   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统称温里剂,属于“八法”中的“温法”。
经方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 临床应用 滕州市中医医院 王洪京.
感 冒.
第九章 其他辨证方法.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本篇主要论述腹满、寒疝、宿食三种病证的辨证施治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第十 金匮教研室.
中医学教程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王 付 制作.
第六单元 解表药.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46、 痹 证.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经行感冒.
遼寧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中醫臨床基礎教研室
非典型肺炎处方 报告人:殷艳芳.
③病机分析:风袭皮毛,肺失宣降, 水泛肌肤 皮水 ①名称由来: ②脉证特点:其脉亦浮、肤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 ③病机分析:脾失健运,肺失通调,水停皮中。 正水 ①名称由来: ②脉证特点:腹部胀大,气喘,或伴身.
呼吸系统疑难病 选方用药技巧 (人民军医出版社) 王 付.
七、结胸证.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呕 吐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郭淑云.
呕吐哕下利病脉 证治第十七.
第二章 寒证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主讲:李 展.
第十章 其他辨证方法概要.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金匮教研室.
肺系疾病---感冒 感 冒.
六经病小结与脉诊.
第四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主讲教师:英洪友.
消 食 剂.
第三节 少阳病兼变证 一、少阳病变证治则.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英洪友

第一节 葛根汤证及其由表入里的传变 原文: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第一节 葛根汤证及其由表入里的传变 原文: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证 提要:葛根汤证证治 主症:恶寒发热,无汗,口不渴,脉浮而紧; 兼1)项背强几几;2)下利(但排泄物 臭秽不甚,肛门无灼热感)    兼1)项背强几几;2)下利(但排泄物    臭秽不甚,肛门无灼热感) 病机:风寒束表,经输不利,内迫阳明, 大肠传导失职 治法:发汗解表,升津舒经,升清止利 方药:葛根汤 桂枝汤,减轻桂枝、芍药剂量,加麻黄、葛根 葛根:1)解表;2)升津舒筋;3)升阳止泻

第一节 葛根汤证及其由表入里的传变 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第一节 葛根汤证及其由表入里的传变 原文: 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二两,切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葛根加半夏汤证 提要:葛根加半夏汤证证治 主症:呕吐(或兼下利、项背强几几), 伴见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口 不渴、不苦。 病机:风寒束表,内迫阳明,胃气上逆 治法:发汗解表,降逆止呕 方药: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汤加半夏 半夏配生姜:和胃降逆止呕

第一节 葛根汤证及其由表入里的传变 原文: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第一节 葛根汤证及其由表入里的传变 原文: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炙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葛根芩连汤证 提要:葛根芩连汤证证治 主症:下利(臭秽,肛门灼热),汗出而喘,伴见小便短黄,口渴;或兼恶风发热,头痛等表证。 病机:表邪未解,热迫阳明,大肠传导失职 治法:清热止利,兼解表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 升——葛根(剂量较大):甘平,生津、升发。 降——黄芩、黄连:苦寒,燥湿、沉降。

总结: 31~34条:反映外邪由表入里的变化。 “项背强几几”——表证为主,里证不明显 “下利、呕吐” ——表邪未解,部分传入阳明 热性下利、喘而汗出——里热明显,表证轻微

第二节 麻黄汤证 原文: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第二节 麻黄汤证 原文: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歠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麻黄汤证 提要:麻黄汤证证治 主症:发热,恶风,无汗;喘;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麻黄八证),脉浮紧。 病机:风寒外束,卫强营郁,肺气失宣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药:麻黄汤 君:麻黄 臣:桂枝 佐:杏仁 使:炙甘草 调护法:温覆取微汗,不需啜热粥,以防发汗太过。

思考: 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的比较。(从主症、病机、治法、药物组成四个方面)

第二节 麻黄汤证 原文: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第二节 麻黄汤证 原文: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提要:麻黄汤的灵活运用 1)太阳阳明合病,太阳见症典型,“喘而胸满”——先表后里,用麻黄汤(36条)。 2)太阳病日久,表实证仍典型,“脉但浮”——仍用麻黄汤(37条)。 另: 太阳病日久,邪去正虚,“脉浮细而嗜卧” ——病将愈; 太阳病日久,转入少阳,“胸满胁痛” ——小柴胡汤。

第三节 麻黄汤证的兼证

一、大青龙汤证 原文: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提要:大青龙汤应用之一——外寒内热证(38) 主症: 表——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脉浮紧 里——烦躁 病机:风寒袭表,内有郁热 治则:表里同治 治法:外散风寒,内清郁热 方药: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方解 即麻黄汤,加石膏、生姜、大枣 麻黄:六两,大剂量(为麻黄用量最大者) 石膏:约56克,清郁热 麻黄配石膏:相反相成,相互制约,寒温并用、表里双解。 甘草加量,配生姜、大枣:内资汗源 杏仁减量:咳喘症不明显

提要:大青龙汤的应用注意事项 禁忌症: 脉微弱,汗出恶风——虚证 副作用: 1)伤阳:厥逆,汗多,恶风; 2)伤阴:筋惕肉瞤,烦躁,不得眠。

提要:大青龙汤应用之二——风寒挟湿证(溢饮39) 见症: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身体沉重,时 轻时重),脉浮缓 病机:寒湿郁表,可兼里热 治法:发散水气 注意点:无少阴证(里虚证)

二、小青龙汤证 原文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洗 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提要:小青龙汤证——外寒里饮证 主症: 外寒——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脉浮紧 里饮——咳嗽,喘息(痰稀白)舌苔白腻润,脉弦滑 或然症:   外寒——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脉浮紧   里饮——咳嗽,喘息(痰稀白)舌苔白腻润,脉弦滑 或然症: 饮停于胃:干呕 饮停于肠:下利 水饮影响气化,津不上承:口渴,小便不利 水饮影响气机: 上焦——噎; 中焦——干呕; 下焦——腹满,小便不利

提要:小青龙汤证——外寒里饮证 病机:外有表寒,内有水饮 治则:表里同治 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 方药:小青龙汤 1)治痰饮: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 ——多用辛温之品;散收同用 2)治外感:麻黄、桂枝、芍药、炙甘草 ——辛温解表,亦助化饮 治咳的三个原则: 辛以散之,酸以收之,甘以缓之

小青龙汤加减变化及服后的反应: 1)口渴明显,不用半夏,性辛温,易伤阴。 2)麻黄使用应谨慎。下利、噎、少腹满,属气机不利者,应慎用麻黄;虚喘不宜用麻黄。 3)荛花(黄芫花,河朔荛花),辛苦温,有毒,功效逐水、涤痰、破积。本方中用法存疑。 4)年老体虚,气机不利而见噎者,可加附子。 5)口渴,用天花粉,降火生津止渴润燥;小便不利、少腹满,用茯苓,健脾利水;喘,用杏仁,润肺平喘。 服小青龙汤后的反应:“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水饮得以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