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 ——阅读改革的新思考 綦江教育科学研究所 赵小平 QJJKSZXP@163.COM
一、为什么? 二、做什么? 三、怎么做?
一、为什么? 案例:犹太人的教育“密码” 英国科学家培根说: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美国研究阅读的专家吉姆·崔利斯说过:阅读是教育的核心,学校中几乎每一科的知识都是通过阅读来学习的。 英国科学家培根说: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案例:开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杜复平女士给我提供了她儿子的一个故事。她的孩子在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时,用错了语文卷子,拿了下学期的语文卷子。快考完的时候才发现用错了试卷,但是来不及更换,只好将错就错。阅卷出来后,想不到的是,儿子的成绩是98分,差两分就满分。这个学校有个很好的做法,就是孩子如果认为成绩不理想的话,可以申请参加二次考试,记录最高成绩。这个孩子想:我考下学期的卷子都考了98分,如果考学过的卷子肯定能得满分,于是就申请了二次考试,用了上学期的考卷,结果考完后一阅卷,成绩为93分。 语文这个学科跟理科不一样,它不是一一对应的,靠一个系列、一个梯级、一个台阶去给学生提高成绩,它必须通过大量的积累,然后才能有一个提升。
案例:《中国教育报》曾经报道了这么一件事:病假条换来的课外阅读。有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开始由于偶然的生病请假,结果在家里读书让她感到比学校里上语文课更加快乐。这种愉快的阅读体验带来的是让她以不断请假、旷课的方式来换取课外阅读。结果,从小学二年级到初中一年级,她写了100多张病假条,换来的是400多部名著的阅读,她的成绩也特别突出。 调查:在语文学习中,对你帮助最大的事情是什么?
教师教得累——字词句强拉硬拽,段篇章条分缕析,重难点深度剖析,满堂灌照本宣科,教师怎能不累! 学生学得厌——3分钟即可读完的课文要学3节课,3天即可读完的教材要学半年,学生怎能不厌! 书读得少——课内时间被满堂灌挤占,课外时间被各门作业压得喘不过气,哪有时间读书!
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国民每年人均2均图书4.5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色列的64本。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大国,人均阅读量实让人感到惊愕和不可思议。除了人均阅读量低之外,另一个倾向是读书的功利性和实用性突出。在有限的人均购书中,八成都课外教材;在各大书店的销售统计中,教参、基础训练、考试辅导类的书籍也占了很大比重。中国和美国的小学生比较,美国一年级儿童平均每天读3万字,中国一年级儿童平均每年读4900字,不到美国儿童的六分之一。
案例:课堂实录:朱自清的《春》开始的几分钟——老师说:“请打开书的23页,读一下文章的名字。”同学们就读:“春。”老师又问:“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啊?”学生就说:“朱自清。”老师接着追问:“看一看下面的注释,朱自清是哪里人?”学生就看注释。老师随后问道:“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什么?”……就这样一路问下来,非常零碎。这样的课堂看上去似乎有点极端,但这确实是许多语文课堂的一个现实状况。这样的课堂把学生本来应该有的阅读时间占没了。 许多语文课堂确实是因为大量、繁琐的环节影响了孩子的阅读。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但是当我们把课堂分割零碎之后,孩子就感觉不到生命活力了。
→ → 实践告诉我们: 阅读能力 学习能力 提高质量 独思能力 阅读能力 坚持德育为先 坚持能力为重 坚持全面发展 学习能力 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 阅读对于人一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人都能从阅读中学习,获得乐趣,变得越来越聪明,变得越来越有品位,从读书中获得幸福的人生。
二、做什么? 一是理解和运用书面语言的能力; 二是从阅读中构建意义; 三是能从阅读中学习; 四是积极投入有阅读的兴趣。 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主持的“促进国际阅读素养研究”认为,一个人的阅读素养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理解和运用书面语言的能力; 二是从阅读中构建意义; 三是能从阅读中学习; 四是积极投入有阅读的兴趣。
阅读教学: 一是要培养阅读的兴趣 二是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的方法 四是要养成阅读的习惯 一个学生有了持久的阅读兴趣,逐渐掌握适合自己的阅读的方法,就会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就会养成阅读的习惯,这样才能从阅读中建构意义、建构知识,最终学会学习。
案例:韩国金明美的研究成果 阅读能力是什么? 怎样提高阅读能力? ◆ “阅读能力”是超越了单纯理解文章内容的层次,是将文章传达的内容进行分析、应用、批判的同时,掌握文章整体含义的能力。 怎样提高阅读能力? ◆ 阅读能力即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能力的最基本教材就是教科书,如果想正确地阅读教科书,则需要注意教科书的编辑体系。因为编写教科书的明确目的是向学生们传达某些知识,所以与其他的书籍不同,教科书是采取了最有效的方式编辑而成。如果理解了教科书的编辑体系,并按照编者的意图进行阅读,就可以十分有效地学好教科书中的内容。
教科书的编辑体系: 1.内容分为章、单元和节。 2.每个单元都会有代表本单元内容的题目。 3.章或单元的导入部分有对正文的概述。 4.核心内容采用不同的字体,以引起读者注意。 5.通过与在文相关的图画、照片、地图、图表等内容对正文进行补充或归纳。 6.书中的空白部分标有与正文相关的参考资料或提示语等。 7.根据科目类别的不同,在段落间穿插多种多样的要求探索、操作的作业,以及对学习过的内容进行检查或评价的问题。
阅读教科书的正确方法 读卷首语 读目录 浏览 正式阅读 不同科目的教科书有不同的阅读方法 读单元的题目和目标 读节题目和目标 读正文 评价、深化、补充 正式阅读 不同科目的教科书有不同的阅读方法
小学的语文课本要在六年时间里教会学生们阅读各种不同类型文章的方法,以此为基础再进行其他教科书的阅读。 语文与品德、科学的课程内容不同,因此教科书的阅读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是,所有科目的教科书都有着一定的联系,所以需要将各门课程所学的知识综合起来进行阅读。 小学的语文课本要在六年时间里教会学生们阅读各种不同类型文章的方法,以此为基础再进行其他教科书的阅读。
小学一年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生活文章、儿童诗歌、古代故事 小学二年级树立阅读能力的概念,使孩子喜欢阅读:参观记录、传记、信件 小学三年级提高阅读能力,使孩子能够具备理解复杂结构文章的能力:童话、说明文、剧本、议论文、观察日记、读后感 小学四年级正式开始应用阅读方法:游记、喜剧、调查记录 小学五年级积累学习方法和相关的阅读方法:演讲稿、读书日记、童谣、回忆录 小学六年级阅读的基本方式定型:古代随笔、诗歌、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讨论记录、小说
与其他科目相比,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品德教科书中加入了更多的图片、照片、图表和地图等内容,只有具备了阅读这些非文字性内容的能力,才能够提高品德的成绩。
科学课程是通过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的问题和实验来说明科学的概念和中心内容的,所以需要在实验后将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并通过此方式学习科学知识。
提高阅读能力的八种战略 1.根据文章的类型,有目的的阅读 2.调动背景知识 3.活用背景知识 4.提高词汇能力 5.出声思考 6.一边提问,一边阅读 7.阅读时先判断什么内容比较重要 8.阅读的同时做好笔记 问题越多,意味着想法越多;想法越多,说明学到的东西越多。如果让孩子提问,他们往往会提出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这时就需要父母或老师先进行示范,然后引导孩子一点点地提出更加有深度的问题。
三、怎么做? (一)现状 海量阅读 快乐阅读 阅读先行 阅读行动 (二)抓手 本土研制 群文阅读 载体 借用成果
◆新教育实验研制的师生选择的书 ◆树人教育研究院研制的书和杂志 《学语文之友》中的群文例举 2012年中高段每期杂志都有一组群文: 三期中的“慷慨” 四期中的“英雄” 五期的“民俗风情” 六期中的“鸟” 九期中的“阳光” 十期中的“神话” 十一期中的“朋友” 十二期中 “动物的情感故事”等等 初中从2013年三期起,期期均有群文。
群文阅读是什么 ? 所谓群文阅读教学,就是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群文阅读教学既是对阅读教学内容的突破,也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创新。 选文就是依据教学需要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的一组文本。选文可能是文学性的,如小说、散文、诗歌等;也可能是实用性的,比如应用文等。一组选文的最大特征就在于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议题,围绕着议题可以展开阅读教学。 议题就是一组选文中所蕴含的可以供师生展开议论的话题,一组选文可以具有一个或者多个议题。议题的最大特征在于可讨论性,也就是说议题给予读者一个思考和赋予意义的空间,让读者可以在这个空间内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充分与文本对话,从而形成不同见解。
集体建构就是在个人智慧的基础上,不事先确定议题的答案,师生一起共享智慧,在共享中逐步构建文本的意义,在教师、学生和文本的视野融合中形成共识。集体建构以参与者的不同意见为基础,以对他人意见的倾听、认同和接纳为核心,以形成共识为目标。 共识是群文阅读的核心概念。美国学者路易斯·沃斯认为,共识是指一个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的人所寻求的共同认识、价值、理想、想法。 大众民主中,共识并不等于所有社会成员就所有议题或大多数议题达成一致意见,而意味着我们要养成人际互动、讨论、争辩、协商和妥协的习惯,要容忍异议的存在,甚至要克制自己、时刻保持冷静。
理解共识要克服两个错误观念: 1.共识就是要寻找答案的唯一性。 2.共识就是寻求答案的多元性。 例如有一个问题:三国最聪明的人是谁?有人说是诸葛亮,有人说是司马懿,有人说刘备,有人说是曹操。仔细询问原因,说诸葛亮者是遵循习惯的做法,说司马懿者则认为诸葛亮没有斗过司马懿,说刘备者认为诸葛亮再厉害还是对刘备服服帖帖,说曹操者认为刘备始终在曹操手心里捏着。最后大家取得的共识就是:由于不同的人对聪明的理解不同,大家判断的标准不同,所以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答案都有道理。这就是共识,保持了答案的多元性,但是大家对多元性认可了。
例如3+8=?这样一道题,张三认为等于10,李四认为等于11,王五认为等于13。询问原因,张三说8和2能够凑成10,所以等于10,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告诉他,这个算式里并不是2,而是3,这样张三就会发现少了l,也就会认同李四的答案。王五说8加2等于10,再加上3就是13了,老师就可以问她2从哪里来的,这样她也会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认同李四的答案。这样大家就在3+8=11上取得了共识,这个答案实际上就是具有唯一性的。 寻求共识并不是不要知识的准确性,而是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定要克服用自己的思想压制和取代学生思想的冲动,压制自己要告诉学生“标准答案”的冲动,而是虚心倾听来自学生的意见和智慧,和学生一起倾听来自教材的意见,然后通过不同意见之间的对比分析和学生一起取得对知识的认同。这样寻求共识的三个主体:教师、学生和教材的意见都得到了倾听和尊重。
⒈意义何在 一是让师生回归到“阅读”的本原 ◆好的语文课,应该是大江大河,浩浩荡荡、两岸开阔、涛声千里,而目前教学中的技术化倾向让很多教师的“本体性知识”缺失。这样的“技术主义者”对于读书的欲望不大、动力不足。 ◆课堂上,如果要让学生读一组群文,就意味着教师要去读更多的文章,因为只有“精神丰盈”的教师,才能引导学生朝向“丰盈”的精神。
知识结构 教育专业知识 文化素养 实践性知识 本体性知识 图1
阅读能带来思想尊严 理论著作:主要包括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 ●《论语》 教育学是研究如何给人知识、智慧和人生幸福的学问。 ●苏霍姆林斯基、柏拉图、杜威、陶行知和当代教育名家朱永新、魏书生、李镇西的书。 ● 读一点积极心理学的代表性好书,如《幸福的方法》、《活在喜悦中》、《生命的重建》。另外,当代全球宗教界精神领袖一行禅师的《你可以,爱》等也十分值得一读,其意义和收获会超越宗教信仰而直抵你的心灵,会改变你的审美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 在古希腊文里,哲学即是“爱”和“智慧”的意思,其奠基者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人类的宗教和艺术在一定程度上都根植于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近代的欧洲文明也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哲学。 教育学是研究如何给人知识、智慧和人生幸福的学问。 心理学的一切研究都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关系。心理学能告诉我们,如何与外部世界和内在世界协调关系,和谐相处。 读包括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在内的理论著作,能让自己的头脑更加清醒,眼睛更加明亮,心里更加明白,从而使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行动更加坚定。一句话,可以使自己拥有思想,成为精神贵族。而作为知识分子,教师的全部社会价值和社会尊严就在于拥有思想!
《论语》: 这是一本能让大家常读常新、绝无仅有的书。孔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父,《论语》是中国人的《圣经》。中国人甚至全球华人,身上都流淌着儒家也是《论语》文化的精神血液。 一部《论语》内容极为丰富,其核心内容是君子之道,它是一本教人如何做人的生命哲学的大书。 《理想国》 : 作为与卢梭的《爱弥儿》和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齐名的教育史上的三大里程碑之一,《理想国》集中体现了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并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柏拉图希望通过教育促成人的灵魂的转向,在他看来,人们如果受了良好的教育就能成为事理通达的人,就能根据正义的原则处理一切事情。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苏霍姆林斯基毕生的实践的著作,都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培养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大写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当代中国的基础教育,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的层面,都没有赶上更不要说超过苏霍姆林斯基。他的教育思想是人类精神的高地。 《民主主义与教育》 :如果要谈对人类世界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思想家们,约翰·杜威一定会占有一席之地。杜威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影响之深,也是绝无仅有的。他的中国学生有胡适、陶行知、蒋梦麟等。 “民主不仅是一种政府形式,它首先是一种共同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的交流和分享经验的方式。”
《陶行知文集》: 晓庄的办学历史,陶行知毕生的教育实践,全都可以用“爱”或者“大爱”一词来概括。 “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全民族的命运都操在小学教员手里。 《爱弥儿》:1762年,《爱弥儿》在荷兰的问世引起了当时法国最高阶层的一片惊恐,巴黎教会发出通缉令,《爱弥儿》被当众烧毁,然而在伦敦却出现了抢购风潮,随之迅速传播到整个欧洲,“归于自然”更成为盛行一时的流行语。 《爱弥儿》一书的出版,对后世教育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它被看作是新旧教育的分水岭。杜威曾说:“我们现代追求的教育进步,其要点已被卢梭一语道破。” 《第56号教室的奇迹》: 拥有了对教育、对学生最深厚的爱,一个老师就会产生源源不断的灵感、创意。 第56号教室的奥秘,其实就写在他们班的班训里——“用深厚的爱创造最大的奇迹”。学习雷夫,首先让我们做一个拥有大爱圣心的老师!
阅读能带来更多的爱心、良心和社会责任心 人物传记是优秀知识分子和优秀教育家的传记。 以优秀知识分子为主,涉及古今中外各个领域。名人伟人,先哲先圣,能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常常十分陶醉和庆幸,有一种找到了灵魂亲人的感觉。英国一位诗人曾这样说过:“人世间最珍贵最精致的主人翁精神就蕴藏在这些书之中。这种精神给人以启示和鼓舞,这种精神横贯时空,永在人间。”那些珍藏着古圣先贤或时代俊杰的人物传记,都是一颗颗极为宝贵的种子,把它们播撒在自己的心田,日后一定能生长出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 《仁爱一生》(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的传记)、《张伯苓图传》、《陈嘉庚传》、《经亨颐传》、《夏丐尊传》、《马寅初传》、《梁启超传》、《张謇传》、《翁同稣传》、《枯木开花:圣严法师传》、《合掌人生》(星云大师自传)《苏轼传》、《一颗清亮的大星——胡适传》、《富兰克林自传》、《史怀泽传》、《林肯传》等。多读一些优秀知识分子和优秀教育家的传记,相信我们一定能拥有爱心、良心和社会责任心。教师最重要的职业素养是大爱圣心,而教师应该拥有的共同的职业人格是社会责任感。
《张謇传》:清末最后一位状元,中国第一个“下海”的状元,晚清立宪运动领袖,民国政府的实业总长和农商总长,农工商兼营并富可敌国的南通大生资本集团的老板,中国民族工业的伟大先驱者之一,大量慈善公益机构和几百所学校的捐资创办人。 他是穷人的榜样,是富人的榜样。他是文人的榜样,是商人的榜样,更是理想主义者的榜样。 《张伯苓图传》: 张伯苓堪称中国现代基础教育之父。他是中国教育的一座大山,也是一座人格的丰碑。 张伯苓还是现代奥运之父,他对体育的认识和重视,至今仍会让我们许多教育工作者汗颜。 《仁爱一生》︰这是一本以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为主人公的人物传记。阅读以后,你一定会受到震撼,一定会受到心灵的、精神的、灵魂的巨大感染和洗礼。 尽管我们和她从事的职业不同,也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这本书告诉我们,爱心是相通的,大爱无疆!
一个普通教师能走多远?洪宗礼告诉我们,心有多远,路就有多远。一个普通教师,只要有坚持不懈的追求和行动,也能成为一个教育家! 《从教师到教育家:洪宗礼评传》︰ 读他的评传,了解他的人生事业,我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立德、立言、立功,可谓全矣。在当代中国语文乃至整个教育界,其功业、实绩和贡献,很难有人与之比肩。 一个普通教师能走多远?洪宗礼告诉我们,心有多远,路就有多远。一个普通教师,只要有坚持不懈的追求和行动,也能成为一个教育家! 《富兰克林自传》︰它被誉为世界上最优秀的自传之一,是美国文学的开卷之作。 严格遵行道德完善计划,自觉参加公益事业,从小事做起,这是“美国精神之父”给我们留下的财富。
读一些小说、诗歌、散文、童话等文学作品。 阅读能带来诗意和创造情怀 读一些小说、诗歌、散文、童话等文学作品。 文学素养应该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具备的良好职业素养,因为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和艺术劳动。文学就是人学,小说往往有特殊的文化熏陶和审美教育功能。如《鲁滨逊漂流记》和《老人与海》这两本世界文学名著,一本是英国作家笛福写于18世纪的,一本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写于20世纪的。作者不是同一个国家的人,写作的年代相距二百多年,但这两本书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和思想:生命是一种意志的存在,而且这种存在是幸福而不是痛苦的。这两部小说都把人生有意义的东西展示给读者。两本书都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把人类几乎所有的美德,如顽强、勇敢、坚韧、善良、同情、合作、创造、机智等,演绎得淋漓尽致。从这一角度去读,你就会觉得它们都是我们的人生教科书。
诗的本质一是情感,二是创造。在古希腊语言中,“诗人”就是“创造者”的意思。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就是《诗经》和《楚辞》。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和诗歌的这种基因力量密不可分的。因此,倡导阅读诗歌,也许就是拯救我们中华民族的丰富情感和伟大创造力。从另一个角度说,诗歌特别是古典诗词是医治唯利是图、浮躁病、空虚病的一剂良药,能够给人的灵魂洗澡。因为有诗意的人,能艺术地看待生活,无论是面对大自然的灾难,还是日常生活的挫折,异性的拒绝,他们都能葆有一颗赤子之心和一双充满发现的眼睛。有诗意的人,往往有真性情,敢爱敢恨,真喜真悲,大彻大悟;往往对生活乐观而有信心。而且心地善良,关怀他人,自爱自尊。因此,学习古典诗词,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我们的心灵不死!余光中先生说:“一个人可以不当诗人,但生活中一定要有诗意。”上帝赐给人类两件礼物——希望和梦,没有诗意和文学情怀的人是无缘享用这两件礼物的。诗意情怀能让我们的工作充满创造热情,能给我们的生活和人生带来更多的温暖和快乐。
我明白“爱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爱”这一教育的黄金定律,也许就是从阅读这本书开始的。从这种意义上说,夏丐尊是我的启蒙老师。 《唐宋词十七讲》: “诗歌,让我们的心灵不死!”这个命题的另一个积极意义在于,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我们需要用诗歌来医治冷漠,提升趣味,丰厚修养,保持创造力、锐感和深情,让心灵不死! 《爱的教育》 : 自从1924年在中国翻译出版,此书很快成为风靡一时的最佳公民教育读本,而且至今魅力不衰。 我明白“爱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爱”这一教育的黄金定律,也许就是从阅读这本书开始的。从这种意义上说,夏丐尊是我的启蒙老师。 《安徒生童话》 :教师阅读安徒生童话的首要意义,便是它能帮助我们深入地读懂儿童,同时也能帮助我们找寻自己内心深处已经失落的童真世界。 教师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另一个意义,便是接受伟大的人道主义教育,净化心灵,提升情感和道德境界。
二是对真实阅读状况的模拟 如今的阅读时代,我们每天要面对海量信息,面对的多是“非连续性阅读”。“非连续性阅读”挑战着我们的阅读能力。它要掌握信息、分辨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并吸收信息。最新的PIRLS国际阅读测试题尝试了让孩子在单位时间内阅读2~3篇文章(有的文章很长)并作答。“群文阅读”是对现实阅读状况的回应和模拟。
三是努力改变阅读教学的痼疾 从“一篇”到“一群”的更大价值是努力改变以往阅读教学中的许多痼疾。它意味着“教”的改变。让学生自己去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群文阅读把大块时间用于学生的自读自悟。学生自悟自读时间的增加,意味着教师分析指导时间的减少。“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的课堂里,教学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教师要学会抓住重点、突出要点、把握难点,一句话,要学会有所放弃。 课堂上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师生一起完成:必须依据读物的不同性质,尝试略读、浏览、跳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必须进行更为实战也更为实用的“生活化”阅读。
四是阅读为所有课程的核心和基础 五是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研究发现,儿童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绩密切关联。学生的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而且阅读越早越有利。 五是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一方面提倡学生广泛阅读,如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同时,还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⒉理论基础 ◆斯坦利·费什的“读者反应理论”。“读者反应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文学批评流派。它改变了过去的文学批评重在探讨作家的写作,而是把读者对文本的反馈、读者的主体意识放在更重要的考察位置。这一派理论强调,阅读是建构意义的过程,每一个读者都会带着对文本“先入为主”的方式去阅读,并在阅读中内化新的文本图式,丰富阅读经验。
◆维果茨基的“社会互动建构理论”。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重新揭示了儿童学习的另一面,他明确地提出:“作为教育过程基础的应该是学生的个人活动,而一切教育的艺术则应该归结为引导和调节这一活动……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教师是教育环境的组织者,是教育环境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调节者和控制者……社会环境是教育过程真正的杠杆,而教师的全部作用则可归结为对这一杠杆的管理。”维果茨基认为,语言可视作供儿童用以认识与理解世界的一种“文化工具”。语言的获得可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语言可用于进行社会性的互动与活动。儿童可以凭借语言与他人相互作用,进行文化与思想的交流。这种社会性互动正是文化共享与传递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儿童进行认知和掌握语言的基础。
◆古德曼的“全语言理论”。全语言理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项语文教学改革。在20世纪70年代,面对学生语言学习的困难,教师开始对由教科书主导的教学和以技能训练为目标的语言课程产生怀疑,认为“学校采用的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实质上阻碍了孩子们语言的学习”,“因为学校把完整的(自然的)语言,拆成抽象而细碎的小片段”,这样反而让学生学习语言的难度加大。因此,全语言教学倡导让学生在真实、自然、有趣、有意义、有目的的语言环境中,自己发展出语文能力。
案例:“自然”外语教学法:“从人性出发”,不做“反人性”的事情。保护人性、发挥人性的教育的特征,就是自然。孩子要像学母语一样学外语。 母语学习有两个秘密:第一个:大量地听,不说。妈妈在孩子一岁的时候,从来不要求孩子说,而是让孩子大量地听。我们的外语老师做得到吗?做不到。他们从一开始就说“Follow me(跟我做)”,然后念完之后请学生站起来,“You,please(请你回答)”,但学生不知道怎么说,他就“Down!(坐下!)”,很生气,然后再换一个,导致学生焦虑。 第二个秘密。众所周知,妈妈和孩子们说话都是说完整句的话,很少说单词。比如妈妈对孩子说:“宝宝,我们来喝矿泉水。”这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从来没有一个妈妈像我们的小学老师那样教孩子说话:“宝宝,跟妈妈念:矿,矿,矿泉水的矿”,只有我们老师才干这种事情!这样把一个完整的学习,有主题的学习,变得很零碎,那就坏了。 在孩子没有学会单词之前,就给孩子讲完整的句子;在孩子没有学会完整的句子之前,就给他讲完整的故事。这就是妈妈。
◆鲍里奇的“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其间有众多学者参与讨论,分别从教学策略、环境布置、教学技术等多个角度讨论。鲍里奇主要提出了教师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 (1)清晰授课:指教师向全班呈现内容时使要点易于理解;清晰地解释概念,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口齿清楚不含糊,没有分散学生注意力的特殊习惯。(2)多样化教学:是指多样地或灵活地呈现课时内容。(3)任务导向:是指把多少课堂时间用于教授教学任务规定的学术性学科。(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是指致力于增加学生学习学术性科目的时间。(5)确保学生成功率:是指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
◆佐藤学的“学习的共同体”。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日本教育学会会长佐藤学提倡的“学习的共同体”,实际上是学生的合作学习。学习共同体的教育实践活动,这种活动的动因是“力图摆脱中央集权制下的划一性和效率化”。称之为革命是因为需要教育有“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
…… 国内也有专家进行了类似的实验和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的“基础教育‘跨越式教学’ ” ◆特级教师霍懋征的“一篇带多篇”的教学模式 ◆窦桂梅的“主题单元教学” ◆李怀源的“单元整组教学” ◆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语文主题学习” …… 他们都在“群文阅读”方面进行了有力的探索,目标都指向了语文课堂的变革。
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的研究成果 ●来历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时候,山东省高密四中,因为高一新扩了两个班,没有语文老师,学校没有办法,只好让其他班的语文老师来代课。这个课是没法代的,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教两个班的语文课。教两个班的语文课很辛苦,再给别的班代课更困难。所以没有办法,只好老师和学生一块儿制订自学计划,让学生去自修;同学们实在感到太枯燥的时候,老师就把学生放到阅览室里去读书,或者把图书馆的书借到教室里让学生读书。一个学期下来,从学校到语文学科的老师都捏了一把汗,担心这两个班的语文成绩。 考试成绩出来后,却让语文老师们很尴尬:这两个班的语文基础知识并不比别的班低,阅读和写作的成绩比别的班的成绩还略好一点。
1995年到高密一中当校长。遇到了一件事:一位考上大学的毕业生,写信给他正在一中复读的一位好伙伴,介绍各科的学习方法。当谈到语文时,这个学生告诫他的同伴,说:“语文哪,你可千万别上语文老师的当,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那些东西没用。”这封信后来被班主任老师发现了,回到办公室,她当着全办公室的语文老师念了这封信。 让刚刚上初中一年级的儿子和上初中三年级的内侄女,都参加了高三的语文期末考试。卷子改出来,更让老师尴尬了。当时高三还有两个复读班,他们的平均分是84.5分,但是这两个孩子的分数,却跟高三的平均分不相上下:初一的孩子82分,初三的孩子85分。距离高三,两个孩子一个差了6年,一个差了3年。 当老师在语文课堂上大量地讲解、训练时,他们在干什么呢?在大量地阅读适合他们的名篇名著,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提供了适合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阅读书目,并购买了大量图书。当买书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时,就把我的书也偷偷地拿到了他们的书架上,有些还写上了他们的名字。
暑假的时候,让读初一的儿子写下“你最喜欢的十本书及理由”。他那时读的是这样一些书:《纸牌的秘密》、《显克维奇精选集》、《死水》、《鹅掌女王烤肉店》、《伊豆的舞女》、《唐宋名家词选》、《雍正王朝》、《苏菲的世界》、《契诃夫精选集》、《戴高乐传》。其中《戴高乐传》他买了3本,比照着读,竟然能找出同一场战争,哪本传记写得更好,哪本传记写得有问题。10本书中,有3本是哲学书籍。 一个孩子的认识水平,如果通过阅读有了积累,有了大量的铺垫,其高度会超出他的年龄阶段。也正因为他们有了自己的阅读涵养、积累和感悟,语文成绩也提高了。 记得他在初三时又参加了一次高三期末考试,当时考了122分,但是3年之后参加高考,也没有突破123分。这就说明,语文学到一定程度后,有些东西是考不出来的,但是阅读的力量却能够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有了这些经验后,进行了改革,把常规的语文课由每周6节,改成了2节,由老师在课堂上完成教材;其余4节把学生放到阅览室由学生自主阅读。为此,学校还专门建了“自修楼”,可以同时容纳1600名学生自修。这些孩子非常努力,学习也有成果。他们的语文成绩当时在潍坊遥遥领先,而且不仅仅是语文,更重要的是还影响到了他们的整体素质。由此我们感觉到:语文学科的基础就是阅读,尽管我们要培养孩子的听说读写各项能力,但如果没有阅读作为基础,孩子的其他能力是很难得到提升的。
●内涵 ◆每种教材都按照单元编排,每单元无论从内容还是从教学重点、难点上,基本上都有明确的主题。围绕单元主题,选择几十篇相关、相近、相似,甚至相反、相连续的文章,组合成一个读本,每个单元主题一本,合起来就是《语文主题学习丛书》。 ◆语文是学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所以要给老师引导,不要讲得太多,主要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索方法,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经验、风格,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教学传统,方法上提倡百花齐放,不同的风格。
◆澄清认识 第一,通过课内阅读、课内学习来学习语文。 衡量实验学校和实验老师的标准,就是一个学期的课内能不能把7本书让学生读完。 课内一个学期7个单元,每单元都配备了十几万字的主题学习的书籍。7个单元7本书,每个学期课内阅读就可以完成100万字,一个学年完全能够完成200万字。实践证明,一本十几万字的《丛书》两三个小时就可以读完。 衡量实验学校和实验老师的标准,就是一个学期的课内能不能把7本书让学生读完。 世界上各国的调查数据也告诉我们:一个学年200万阅读量完全可以通过课堂时间完成。比如上海市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4000万字,9年时间学生要读400本书,平均每人每年要读45本书左右。
第二,改变长期以来用理科学习的方式学习语文的现状 每一个学科都是不同的,常常用同样的方法来教学。表现最突出的是——用理科的学习方式学习语文 理科学习的方式:举一反三 语文学习的方式:反三归一 通过大量的阅读,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像陶渊明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书读多了,感受慢慢就深刻了,积累就丰富了,认识就加深了。所以改变靠讲一篇文章,就希望学生把好多文章都搞明白,语文素养就会大大提高的认识。必须把讲和练的时间压下来,把课时划分给阅读。就是要将三分之二的课堂还给学生。
第三,怎么理解“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怎样把生活的活水引到课堂里? 案例:有一次,于永正老师指导学生作文,题目是“记一次考试”。按说,学生生活中应该有很多这样的体验,但是,学生还是没有感受。怎么还? 一上课对同学们说,今天我们进行一次特殊的考试。他把卷子发下去,并要求学生认真地阅读题目的要求,把全部题目看完之后,再开始答题,5分钟完成。学生 一看,题量非常大,有12个大题目,每一个题目里面又有许多小题目,哪来得及看题目,等看完时间不就到了吗?学生几乎都没看完题目,就从第一题开始答,答了一两个题目时间就到了。这时,很多学生才看到最后一句话:“看完12个题目只答第1题。”结果班里像炸开了锅。老师便让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之后再以“记一次考试”为题作文,结果学生只用了30多分钟就完成了。 给学生创造了条件,把生活精品化,把课堂变成了学生能够产生感受和体验的生活,学生自然就有话可说了。 比如,有的老师让学生扮演10分钟的残疾人,学生有的扮聋哑人,有的扮腿脚不便者,愿意扮什么就扮什么,然后再写一篇文章;有的老师让学生以一种特定方式跟过去结怨的同学和解;还有的让学生去看望一位多年未见的小学老师;或者回母校,为母校做一点事情。
◆三个思想 ◆几个观点 第一,一个学期课内阅读100万字,一个学年课内阅读200万字。 第二,将课堂三分之二的时间给学生。 第三,没有体验先不要写作,特别是小学和初中。 ◆几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一定要给不同年龄的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不同的读物,要允许和尊重孩子有自己的爱好。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让他理解不同的事物,一定要基于他的生活,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看法。比如某版教材小学一年级有一篇文章叫作《春到梅花山》,这个课文就太南京化了。这个梅花山,就只有南京有,能够看到梅花的孩子恐怕也不多。可能大学毕业的时候还没见过梅花。至于梅花山,更是遥远了。孩子们没见过,就没法理解。
孩子的思维品质和独立人格是一个现代国家公民应该具备的核心素质。 孩子有特有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成人的想法和感情来代替他们的想法和感情,那也是愚蠢的。比如把《匆匆》、《春》这些成人特别喜欢的文章编到小学教材里,就是没有从儿童角度出发。有一套书把《红楼梦》改编成小学生读的连环画,这是非常愚蠢的一件事儿。孩子们最好不要读《水浒传》。因为没有一定的见解能力,读《水浒传》会出问题。它里边好多东西是很容易迷惑孩子的,那种江湖义气,那种无法无天的砍砍杀杀,很容易让孩子模仿。 警惕假的少儿书籍。比如《科学家爷爷谈科学》,是给小学生读的书。其中一个著名科学家谈地球资源,随便拿出其中一段话来你就读不懂。里面谈到矿石 的时候,它说矿石是一种在现有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能够从中提取有用成分的自然矿物聚集体。 第二个观点:降低阅读起始的期望,不带任何附加条件。 第三个观点:面对教材和读本,老师和学生一定要有批判思维。 孩子的思维品质和独立人格是一个现代国家公民应该具备的核心素质。
案例: 罗素曾讲过一个故事:德国的小学教科书说打败拿破仑完全是德国人的力量;英国的小学教科书说打败拿破仑是英国人的力量。罗素主张把这两种小学教科书放到一块让孩子念。有人就担心,说你这样让孩子信什么呢?罗素说,你教的学生他不信了,你的教育就成功了。对这样的教育目标,我们或许还难以理解。就让我们用温家宝总理前段时间回母校中国地质大学时发表的讲话来做个中国式的翻译吧:“一所学校最重要的,是要倡导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青年学生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这是最宝贵的。”
实验的基本思路是三个“一般”:一般学校、一般学生、一般师资情况下都能够适用的语文教学方式。 实验是以高效课堂、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内大量阅读为特征,以编写围绕教材单元“主题”的实验教材为载体的语文学习体系。其中的“主题”依托教材单元主题,或者说,是教材单元主题的进一步深化、拓展和延伸。 一是加大阅读量。低年级每学年课内阅读量10万字以上;中年级每学年课内阅读量100万字以上;高年级每学年课内阅读量200万字以上,小学阶段的课内外阅读量1000万字以上。 二是课内阅读。“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向课堂要时间,要求用三分之一的课时学习语文课本,剩下三分之二的课时全部用来阅读《丛书》。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尽量少讲,“简简单单学语文”,将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 三是让阅读超越了语文学科,走进数学科、英语科、美术科、音乐科、科学科,等等,学生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村小五年级老师的感受: 第一课时我是一个笨老师。在教学中,学生有不认识的字问我,我和学生一起查字典,每次总是有查得快的同学先读出来;学生有不理解的词问我,我还是和学生一起查词典,开始还行,后来又总是有查得快的同学抢了先。慢慢地,学生就很少问我这个笨老师了。我也乐得清闲,干脆把学生分成8个识字小组,由小组长带领完成。我在小组内找识字小明星,发放组长任命书,或者在小组竞赛时做做裁判……第三课时我是一个啥也不会的老师。在这一课时中,我让同学们把自己读书的收获或疑问先在学习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每个小组派出一个代表把本小组的收获点或疑难点一一谈出来。如果疑难点在小组内能解决的话,就不要再在全班说了。小组不能解决的,就展示在全班同学面前,让全班同学参与研讨,攻克难关。说实话,我还真没帮学生解决什么具体问题,难怪他们笑我是一个啥也不会的老师。
案例: 山东省昌邑市奎聚街中心小学进行自能学习的课堂教学改革,总结了自能学习的方法20条。这20条里面有目标、有理念、有方法、有策略。提出的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创新、反思的能力,抓住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点。 案例:山东省临朐县实验一小提出让“主题阅读”成为“主体悦读”的理念和做法。所谓“主体悦读”,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快乐地阅读。 案例: 山东省安丘市城北小学提出一主、二翼、三线的学习策略。一主就是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二翼中的一翼是课堂阅读,再一翼是课外实践活动;三线就是学校、家庭、社会联动配合。还提出“一日四读”:晨读、课前诵读两分钟、午间自读一刻钟、回家和家人一起读。这些学校的成绩,因“校”制宜,利用各自的条件,发挥各自的优势所取得的。
案例:山东潍坊实验区赵红的阅读课 赵红老师用一个课时教两篇课文,教学目标定得准,训练密度大。在她的课上,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整个教学的组织、掌控和推进。二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恰当的指导。特别可贵的是一节课教两篇课文只提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有关《清澈的湖水》一课:“你认为小洁是一个怎样的学生?从课文中找一找、读一读、说一说。”第二个问题是有关《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你想对小男孩说什么?为什么这样说?结合课文的句子读一读、谈一谈。”第三个问题是拓展部分:“如果小鸟受伤了,野兔受伤了,你会怎么做?”这就是省时高效的奥秘。
教学序的纽带是什么? 必要性 好问题的标准是什么? 挑战性 开放性 适切性 “问题” “问题链” ⑴紧扣教学主题 ⑵引发认知冲突 ⑷合理的问题距 ⑶促进思维发散 开放性 适切性
⒊文章组合 “群文阅读”,如果仅仅是让孩子多读几篇文章,或者让孩子感受真实的阅读情景,又或者是让孩子体验到自主的学习空间,这些远远不够。“群文阅读”应该发挥出更大的教学价值。 突破点应放在如何组合文章上 与流行的“主题教学”、“单元整组教学”等方式相比较,“群文阅读”有所借鉴,但也有不同之处。最大的不同,就是群文阅读的“结构化”。
现行教材和“主题教学”中,组文的线索偏重人文,例如,对自然的关爱、对弱小的同情、对未来的希望、对黑暗的恐惧…… ◆结构化意味着文章组合的“线索”更加丰富 群文阅读中,文章组合的线索更加多角度、多面向。 例如,把老舍文章放在一起,以“作者”为线索;把神话放在一起,是以“体裁”为线索;把友情类文章放在一起,是以“人文主题”为线索;把“反复结构”的故事放在一起,是以“表达形式”为线索;把一组同一主张的文章放在一起,是以“观点”为线索……“线索”的丰富性远远超出了想象,它考验着编选者的视野、眼光、智慧和对阅读教学的理解。
案例: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在这方面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详见附件一、二)。 附一: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五年级“群文阅读”读本目录: 古诗词:“太阳意象”诗词一组:“天下名楼”诗词一组;“大江大河”诗词一组;“送别诗”一组。 儿童诗:有“词”感觉的现代诗一组;“寻找光明”诗歌一组;“儿童叙事诗”一组;“金子美铃”诗歌一组。 小古文:“尊重生命”小古文一组:“小动物”小古文一组;“四字表达”小古文一组。 现代文:“创世神话”一组;“对话”组成的文章一组;突出“声音”的文章一组;突出“色彩”的文章一组;结尾出人意料的“小小说”一组;“一句话在文章中多次出现”文章一组;“吝啬鬼”文章一组;“经典演讲词”一组;老舍文章一组;“我们为什么不能撒谎”文章一组;“不说话的动物”文章一组;“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事物”文章一组;“空间顺序”文章一组;自已画插图的著名作家文章一组;“观点完全对立”的文章一组。
附二: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六年级“群文阅读”读本目录: 诗词古文:“云”意象一组;“爱国诗”一组;“和尚的诗”一组:豪迈与温婉风格的诗词一组。 儿童诗:儿童哲理诗一组;斯蒂文森诗一组;狄金森诗一组:“很短很短的诗”一组。 现代文:“造人神话”一组;父母与孩子的“通信”一组;鲁迅文章一组:“一部作品不同人翻译”文章一组;谈论“死亡”的文章一组:谈“人与环境”文章一组:谈“幽默”文章一组;“通感”文章一组;“微观世界”一组;“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文章一组;“2500多年前不同民族的哲学家文章”一组;“逻辑顺序”文章一组;“经典遗书”一组。
◆结构化“群文”之间的逻辑性更强 5首诗歌一组“友情诗”群文:《我喜欢你》、《阿贵只有九岁》、《打过架那天的夕阳》、《等待》和《赠汪伦》。为什么选择这5首诗歌? 因为《赠汪伦》是描写生离场面,《阿贵只有九岁》记叙的是死别情景,而《打过架那天的夕阳》倾诉了与朋友发生矛盾时的烦恼,《等待》则表达的是和朋友的情意相通。也就是说,这5首诗不仅是在讲“友情”,而且从不同侧面讲述友情,这样的逻辑可以帮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什么是朋友”,从而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对“友情”的理解,这就是所谓的“结构化”。 结构化的群文传达给孩子一种明确的信息 :不能只背零碎知识,而是要看到事物之间的关联。只要学会整合,那些看似散乱无序的信息便可以提升为系统化的知识。群文阅读的“结构化”就是要帮助身处“碎片化”时代中的孩子如何去学习、面对阅读的挑战。
◆结构化能够发挥阅读策略指导的优势 随着PISA、PIRLS阅读测试的引进,大家开始关注“教阅读”和“阅读策略”。伴随着质疑与思考,有许多显性的阅读策略需要掌握,例如“连结”、“重读”、“比较”、“统整”……并且这些阅读策略是可教可学的。“群文阅读”可以依凭“多文本”的优势,教孩子们一些实用的阅读策略。 例如,把一组不同角度介绍南极洲的文章放在一起,学生自然会“统整”了,通过“统整”建构起相对完整的南极洲印象;把以“狼”为主要角色的寓言、童话、纪实动物故事放在一起,学生自然会“比较”了,通过比较了解不同体裁文章对狼的刻画;把一组《西游记》的读后感放在一起,学生自然学会了“连结”,在连结中思考故事对自己的启发;把一组新闻论战文章放在一起,学生自然学会“辨析,在一个“多元共生、众声喧哗”的信息社会中,能作出自我分析、决断是多么重要,它让你成为信息的主人,而非奴隶。
◆结构化的“群文”更容易引发学生的自由探究 群文阅读追求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经历较高水平的探究性阅读,体验发现的乐趣。 有人要问了,难道单篇文章的教学中就没有“发现”吗?当然有,不过单篇阅读教学中,发现往往是借助教师的“讲”和“问”,由教师层层递进的环节设置诱导出来。这样的“发现”,现实的模拟性不够强。 群文阅读,通过文章的结构化组合以引发困惑,启动思考,最终导出发现。“明显的异同点可以启动思考,引发探究” 。
例如,在“愚公移山”群文阅读中,把两个版本的“愚公移山”放在了一起。一个是传统版《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它的寓意是做事要坚持不懈,坚持到底就会胜利。另一个版本是美国的绘本《明罗移山》,同样是讲一对老夫妻要移山,但解决方式却截然相反,他们是通过搬家移掉了挡在面前的高山。两种相反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形成了强烈的认知冲突,这种冲突又促发了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独特的排列可以启动思考,引发探究”。例如,我们把2000多年前孔子及同时代希腊、印度的哲学观点放在一起,孩子就有了别样的角度——世界性的视野与眼光,孩子会循着这条时间轴展开无限联想。
⒋具体操作 ◆课程资源 ◆转变观念 量大质优、便于利用的阅读材料。 于永正老师所言:“语文能力是读书读出来的,不是做题做出来的,也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课堂上老师必要的讲解不可少,但语文能力的形成,靠语文实践。读课外书应该是最重要的家庭作业。” ◆课程资源 量大质优、便于利用的阅读材料。 ◆课堂变革
课堂教学要素 案例:山东潍坊的“三步四环节五课型”的课堂教学流程 自主阅读 三 步 深入探究 拓展延伸 解决什么时间阅读、阅读什么内容、用什么方式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怎样设计阅读学案、如何使学生达到阅读目标等问题。 自主阅读 探究议题根据单元或文章的重点来确定。是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中选择出来的,可以是语言的品味揣摩、情感意蕴的探究、表现手法的鉴赏、主题写作的指导、专题活动的展示等。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议题设计教学活动,创设氛围,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以达到丰富积累,培养语感,提高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三 步 深入探究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阅读,引导学生通过积极思维,理性地审视自己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个性成长。
包括自主阅读、独立思考、自主积累、个性体验等在内的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引领、目标引领和预习提纲引领。 阅读感知 在文本品读和议题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大量语言材料的诵读品味中,逐渐发现某一学习议题的规律,进而触类旁通,丰富个性体验的过程。议题探究过程中不排除合作交流,学生可以通过结对学习、小组合作或组间合作进行反馈矫正和巩固。 四环节 议题探究 贯穿于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的学习方式,其有效性对课堂教学效益的影响较其他方式更加重要。学生在自主阅读、文本品读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将读感悟的收获在班级进行展示交流,以加深体会,解决困惑。 展示交流 以议题为起点,以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为基础,以提升为目的,激发灵感、激发质疑、激励互动的过程。教师可以适时进行精讲点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议题,并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上,最终达成共识 。 总结提升
语言品味揣摩 情感意蕴探究 五课型 表现手法鉴赏 主题写作指导 专题活动展示
案例:茅盾的《白杨礼赞》,学习的重点是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难点是象征手法的运用,所以采用“表现手法鉴赏”课型。学习时,教师先对象征手法做了基本的介绍,然后让学生去读同样运用象征手法的文章:袁鹰的《井冈翠竹》、巴金的《爱尔克的灯光》、老舍的《月牙儿》。通过分组阅读、小组交流,学生很容易就会发现并能理解:《井冈翠竹》中“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象征的是顽强的革命精神;《爱尔克的灯光》中古居大门里的微弱的灯光,象征着旧家庭和旧礼教的败落与瓦解,爱尔克生前点燃的照路的灯光,象征着希望破灭的人生悲剧,“我的心灵的灯”则象征着主人公对新的生活理想的追求;《月牙儿》中的月牙儿是残损而不是饱满的,象征她的命运,月牙儿的周围是暗夜,随时会被吞没,象征她的处境,月牙儿又永远是洁白的,象征她的心灵。同学们读了这些文章,就会对象征这种手法有了更深的感悟,就能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要有所选择,要找准两种事物间的共同点”这一象征手法的关键。
案例:学习文言文《狼》,师生讨论后确定文中“之”、“以”、“其”、“而”是学习难点,词类活用、通假字是学习重点。于是要求学生准备好初中阶段已学过的所有文言文,然后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归纳总结以上重难点在相关课文中的体现。由于阅读量增大,有的同学甚至用到了课外文言文总结“之”、“以”、“其”、“而”的用法。这是采用“专题活动展示”课型。 学生通过对文本资源的挖掘,注意到了文本内容的内在关系,把它们贯通起来加以思考,便能悟得文本的真谛和奥妙。这样的阅读促进了课内教学任务的高效完成。
第一,议题的开放性。群文阅读的议题可以是语文知识,也可以是语感、文感和情感,同时,议题面向学生是开放的,并不事先规定议题的思想方向或者答案方向,需要教师、学生、多个文本在一起互动而产生建构性的共识。 第二,教学结构的开放性。群文阅读教学强调教师设置足够宽泛的议题把学生引入思考和讨论之中,从而让学生拥有更大的空间和时间参与到对话之中来。 开放性 第三,师生互动的开放性。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倾向于告诉学生固定的答案,而是组织学生一起围绕着文本进行建构。 第四,教学评价的开放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注重来自学生的声音,从来不轻易否定每一个答案,而是引领大家在理解、比较中获得认同和共识。
群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宗旨之一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到阅读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表自己的见解。事实上,开放性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奠定了基础,只有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学习空间和思维时间,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够真正展现出来。在群文阅读教学中,主体性是通过自主学习和尊重差异体现出来的。 主体性
交互性 第一,群文阅读的过程,是多文本相互交织形成议题的总体结构的过程; 第二,群文阅读的过程,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交互作用的过程,是在交互中产生新的视界融合的过程。在群文阅读教学中,交互性是通过积极的倾听和集体建构来实现的,正是经由倾听和集体建构的过程,整个班级师生围绕议题和选文构成了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群文阅读教学是师生一起围绕着议题和文本不断深入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和文本交互作用的历险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事先既定的答案,新的思想在其中不断浮现出来,然后又不断与已有的见解产生视界融合。因此,没有谁能够预计最终大家会发现什么,而且究竟会发现什么也不是最重要的,最为重要的是经历这一过程,不断地改善师生对世界的理解,改善师生的心智模式。 探究性
五种操作模式 第一种是“l+x”模式,即以一篇课文为基点,向“面”上辐射,把从一篇课文中学习到的知识,尝试迁移运用到多篇文章的学习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形成“一课带多课”的辐射式教学方法。 第二种是“Y+1”模式:先选择补充读本中的多篇学生特别感兴趣的文章,学完之后反过来让学生自学必修教材中的某篇文章,即“反三归一”。 第 三种是“x+Y”模式:学生学完必修教材一单元的文章,再整体补充一册读本中的多篇文章。
第四种“1+X+Y”模式,就是把教材的某一个单元看作一个整体,整合本单元的议题,挖掘本单元的训练点,然后围绕重点大胆取舍,做到一课一小得,一单元一大得。 “1”,是一篇课文为基点。从教材的每个单元中挑选一篇富有代表性的一篇课文,实现与文本、教师、编者、学生间的平等对话,从中品味、欣赏蕴含在词语、句子背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语文能力训练,并渗透一定的学习方法。可以说,这篇文章担负着“以例悟法”的艰巨任务,起着“举一反三的”作用。 “X”指的是若干篇略读课例的教学。除一篇课例外单元内的其他几篇文章都作为略读课例。对这些文章,不必逐一探究每个字、词或句子的意思,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一般来说,教师可采用学案的形式,放手让学生运用精读课例中学到的方法进行自学,即“依法自学”,起到“反三归一”的效果,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 “Y”,指的是补充群文阅读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的主题体系,拓展书目的教学一般在课内完成。通常,教师可采用阅读汇报课、阅读检测课、自由阅读课、阅读欣赏课等形式,强化本单元的训练点,使学生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1+X+Y”模式可以实现三大融合: 一是精读与略读的融合,既品词析句,又海量阅读。精读课上,落实了叶圣陶所说的“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略读课和拓展课上,落实了诗人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精读与略读好比阅读教学的两翼,紧密配合,缺一不可。 二是理解与运用的融合。理解是为了运用,运用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理解。精读课上,体会情感并把“学语文”落实到位;略读课和拓展课上,突出训练重点,强化巩固,形成能力。 三是学文与学法的融合。以精读课为例,以例悟法;略读课和拓展课作为练习,依法自学。
第五种“X+1+Y+z+z”模式 1 X 单元导读 以文带文 单元整组导读,目的在于使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学的知识形成联结,初步感知本单元学习内容,明确单元主题,了解单元学习目标,激发深度阅读期待,从而为学生主动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打下基础。 X 单元导读 ——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进入精品阅读、以文带文,举一反三的环节。这一环节中,把精读课文教得更“精”、略读课文教得更“简”、补充课文教得更“活”。 1 以文带文 ——
借用与教材配套的阅读材料。利用问题把学生带入到阅读中,将“群文”横向联系起来读,通过比较、猜测、推论、反思,引导孩子与文本和作者进行阅读对话。接着以“读书汇报会”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在交流展示环节最为重要的是分享、质疑,让单元主题一次一次重复地出现、深化。 Y —— 群文阅读 早在1941年,叶圣陶先生就明确提出“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主张。短篇的快速阅读永远替代不了整本书的阅读给人的感受,深刻的、有质量的阅读是整本书的阅读。所以在这一环节的基础上继续阅读整本书。 z 整本书阅读 —— 围绕整本书,按照以下流程开展阅读活动:激发兴趣,提出要求——交给方法,培养习惯——小组交流,相互协作——课堂展示,成果激励。在课堂展示交流环节中,话题可以从学生的阅读反应中获得,也可以随着阅读的深入不断生成。通过对序言、目录等内容的了解,让学生学会系统地读书的方法;通过交流,让学生们明白一些文本中的道理;进一步体会文本的特点,感受文本的魅力。
围绕主题开展一系列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最为重要的是整个学习活动都以学生为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并制订汇报展示方案。每一个组员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参与,分工搜集资料,深入,探究活动中获得直接体验。 综合性实践 活动 z ——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讨论,自主选择、确定如下学习内容:(1)为故事配音或者配插图。(2)讲一讲我们喜欢的故事。(3)演一演我们喜欢的故事。(4)写一写故事。学生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还展示了办的墙报,编的故事集,经典绘图本……这些成果的展现,既有内容的结合,又有能力的综合,融聚了学生的智慧和心血。
案例: 人教版教材“魅力童话”单元有4篇课文,再补充《小狐狸买手套》、《灰姑娘》、《小海鸥的第一次起飞》、《木偶奇遇记(节选)》、《宝葫芦的秘密(节选)》5篇童话组成群文。让学生先自主阅读,同时老师提出问题:你发现多篇童话的相似之处了吗?为什么它们会有这么多的相似之处?它们又有什么不同呢?利用这些问题把学生带入到阅读中,将“群文”横向联系起来读,通过比较、猜测、推论、反思,引导孩子与文本和作者进行阅读对话。接着以“读书汇报会”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在交流展示环节最为重要的是分享、质疑,让单元议题一次一次重复地出现、深化。 群文阅读之后,联系前面所学的4篇童话,进行整体回顾,交流各自阅读的感悟和收获,在此基础上发现规律,深化收获,并相机向课外拓展。
◆机制保证 四个关键元素:载体、家长、制度、考核 1.用好群文阅读的资料。将用群文阅读的课资料投入到教学中,鼓励、引导教师压缩教材教学时间,尝试课内实施,课外阅读的途径、方法。 2.广泛发动家长参与。 3.更新教学管理制度。将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评价等方面的制度作大幅度的调整。比如备课,倡导集体备课,允许沿用他人的教案,但必段依据本班实际再作修改才能执教。对于语文作业,坚决摒弃“语文练习册”之类的机械重复、针对性不强的题海之战。 4.纳入绩效考核:改变教师评价内容和方式、改变学生评价内容和方式、改变对图书管理员的评价、办法,将语文老师、学生的满意度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将考核的结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使改革工作与待遇挂钩,与职务聘任等挂钩,实行优绩优酬。
◆改革走向 进一步研究思考怎么使精读教学策略化,就是在以策略为导向的精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用一种整合的观点来统筹。 阅读的策略化 阅读是超越语文的。阅读既包括语文学科,也包括其他学科。要让阅读走进各门学科,体现跨学科的阅读。 阅读的课程化
如果把课程标准提倡的课外阅读145万字,完全放到课外,是靠不住的。或者说,从全国范围来看,真正做到课外阅读145万字的学生,少之又少。怎么做到的?就是阅读的课内化,即实现了课内、课外阅读的贯通,在课内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展示、交流。 阅读课内化 阅读即生活。在生活中阅读,在阅读中生活。阅读应该像吃饭、睡觉一样,是每天必做的事情。 阅读生活化
阅读社会化 不仅要创建书香课堂,还要创建书香校园,进而创建书香家庭、书香社区,最终创建书香社会。如果真的做到以上几点,这项实验就会走得更远。 总体目标,就是学会读书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总之,通过这项实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丰富学生语言学习的积累,发展他们的思维,进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的潜力。可以说,做好这项实验能够为学生学习语文打好基础,也为他们学习各门知识打好基础,为他们一生的发展、一生的幸福打好基础。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