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 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体; 行廉志洁,与日月同光。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原 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 夫子至于是邦也, 必闻其政,求之与, 抑与之与? ” 子贡曰: “ 夫子温、良、恭、 俭、让以得之。夫 子之求之也,其诸 异乎人之求之与? ” 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 词 语 是邦:任何国家。 与:语气词。 抑:还是、或者。 温、良、恭、检、让: 温和、善良、恭敬、 节俭、谦逊。
Advertisements

1.knock out 摧毁 2.get out of control 摆脱控制 3.as far as we know 据我们所知 4.break down ①分解 5.vice versa 反之亦然 6.bring ……back to life 使 …… 复活 as far as sb./sth.
因数与倍数 2 、 5 的倍数的特征
2 、 5 的倍数的特征. 目标 重点 难点 关键词 2 、 5 的倍数的特征 1 、发现 2 和 5 的倍数的特征。 2 、知道什么是奇数和偶数。 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 2 或 5 的倍数。 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奇数、偶数。 返回返回 目录目录 前进前进.
学 弈 广东佛山南海狮山镇联表小学朱瑞仪 学 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 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 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 至, 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 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 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 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
2 、 5 的倍数特征 集合 2 的倍数(要求) 在百数表上依次将 2 的倍数找出 并用红色的彩笔涂上颜色。
半部《论语》治天下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 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 ?” (《学而》)
29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盆 位 分 芽 煮 并 宣 盛 选 规 丝 表 要 没 孩 挑 选挑 选.
我看家乡的习俗. 百里不同风, 千里不同俗 习俗就是人们在长期 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 成的,它反映了人们的 生活经验 和趣味,同时 也丰富着人们的生活。
每年的五月, 一定不会令大家忘记的, 肯定是我们亲爱的 “ 端午节 ” 了。 那么大家是否知道它的由来和传说呢?
看日历.
什么是心里话? 心里话就是敞开心扉,毫不保留地把自己最想说的话向对方诉说。.
王福栋 TEL: 屈原与楚辞 王福栋 TEL:
《楚辞·渔父》的人文启示.
欢乐颂 宁波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 胡巧巧.
本文的写作顺序 第一部分(1—5段)描写早期的大树,写了 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友善”的情况。
情人节快乐 返 回 目 录 上一页 下一页.
电子信息类专业英语.
屈 原 列 传 作者:司 马 迁.
给点阳光我就灿烂 ——工作简历模板.
鸿门宴 临朐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郭法春.
猜一猜 有个好朋友, 没有腿却会跑, 没有嘴却会响。 它会告诉我: 什么时候起床, 什么时候睡觉。 请你猜猜看, 好朋友是谁?
渔夫 一、字音(红色字) 行吟泽畔 三闾大夫 淈其泥 餔其糟而歠其醨 受物之汶汶 莞尔而笑 鼓枻而去 濯吾缨 二、文学常识
第一讲 绪论、屈原 一、什么是文学 二、什么是人生 三、文学与人生的关系 四、用文学滋养人生 五、屈原.
雷电颂.
苏教版(国标本)第六册 习作四 南京市五老村小学   王咏慧.
屈 原 列 传 临武一中多媒体课件 设计制作:黄素娥 临 武 一 中 上课.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2).
月 年 日 执教者:吕国平.
在PHP和MYSQL中实现完美的中文显示
                                                                                                                                                                
古代汉语文选 张中丞传后叙.
M5U1 He is playing the suona ,but the phone rings.
Salem, Good Morning 大家早上平安
Cool Panda STORY Cool Panda的故事 ˇ.
哈利路亚 敬拜歌曲: 1)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 2)同路人 3)这一生最美的祝福
Dragon Boat Festival (端午节)
本节我们结合AD5724驱动时序给大家介绍一下状态机在实际工程中的使用。
Activity 1 看图片,讨论下面的问题: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比例 比例的意义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Grammar Welcome to our school.
2011 SCRIPTURE READING 每周读经
相似三角形 石家庄市第十中学 刘静会 电话:
Unit 1 I like dogs (Period 1)
Clean-up Day 清洁日. Clean-up Day 清洁日 Clean-up Day 清洁日.
西藏 Tibet.
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上的邪教、帮会经人民政府的打击,退出了历史 舞台。
Be动词的用法 am is are.
鹊桥相会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节始于中国汉朝。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 版 示 模
You can play football well.
Welcome to our food festival Section A
了解介词.
主谓一致 (Agreement) 一、概念 在英语中,随着主语的人称或数的变化谓语动词采用单数或复数形式。 二、怎么判断?
小王想去外面玩。 他不知道今天的天 气怎么样。他应该穿什么衣服呢?
愚人节快乐 April Fool's Day.
陈 情 表 李 密.
文言知识总结 通假字 特殊句式 古今异义 修 辞 词类活用 文学常识 成 语.
1. 我_____ 我的舅舅不常_____ ,但是我跟他最亲。
五、话题写作 基础写作 请根据以下信息介绍端午节。 [写作要求] 只能用5个句子表达全部内容。 [评分标准]
同位语从句.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生词 คำศัพท์ 1. 楚辞 chǔcí บทกวีของรัฐฉู่ 2. 诞生 dànshēng กำเนิด ; เกิดขึ้น
画梦女孩,她的灵魂不属于这个世界 Akiane
吴晓恽.
钟表 认识.
国 际 法 第 一 讲 主讲人: 兰州大学法学院李晓静.
小学语文第三册 13 坐井观天 广州市越秀区雅荷塘小学 孙静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 上册 轴对称 高效课堂编写组 高向玲.
请添加标题 请添加作者.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屈原列传 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体; 行廉志洁,与日月同光。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 屈原简介 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

屈原与端午节 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 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汩罗江自杀了。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 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 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从此 ,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司马迁在撰写本文时,在行文中穿插了许多语重心长的抒情议论的语言,如热情评论《离骚》上一段文字上,在《史记》中少有的。这表现了司马迁受到汉武帝残酷肉刑之后的抑郁和愤懑,借此抒发作者的情怀。 写法上,夹叙夹议。

文中三部分有抒情议论: 一是屈原被疏远后边介绍《离骚》边评论作品和作家。 二是三次被秦欺骗之后,直抒胸臆,评论楚怀王的昏庸并分析古往今来治国不当的原因; 三是出屈原投江后寓议于叙,即宋玉、景差之徒“终莫敢直谏”,并说“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这就说明屈原的精神难能可贵及其投江而死对楚国的损失,是借事评价屈原。 此外,本文叙事、议论、抒情的笔墨交错,使文章可思可咏,回味无穷。屈原与渔父对话部分是一篇颇富人生哲理的优美的抒情散文,值得吟诵。文章要背诵的是第三段,这一段叙议结合,是一段美文。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 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 信任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交代传主的基本情况,这是《史记》人物传记的一般写法。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点评:自古忠奸不两立,矛盾于此初现。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硬要走草稿,屈原不给。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道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虽是肯前事物,但是表达意思很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象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依旧保持高洁的品德,推究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点评:《离骚》命名创作的原因及对它的内容的分析、评价。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屈原已(被)免官,这以后秦国想进攻齐国,齐国与楚国联合抗秦。秦惠王以为这是忧患,便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说:“秦国很憎恨齐国,齐国却同楚国联合,如果楚国真能同齐国断绝外交关系,秦国愿意献上商于一带六百里地方。”楚怀王贪得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齐,派使者到秦国,接受秦国所允许割让的土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张仪欺骗楚国使者说:“我同楚王约定是六里的地方,没听说给六百里。”楚国的使者生气地离开,回来报告给楚怀王。怀王很生气,便大规模调动军队去打秦国。秦国派兵迎击楚国军队,在丹水、淅水,把楚军打得大败,杀死八万人,俘虏楚大将屈匄,于是夺取楚国的汉中地区。楚怀王就调动全国军队,深入秦地作战,在蓝田开战。魏国听说这消息,偷袭楚国邓地,楚军害怕了,从秦撤回。但是齐国始终怨恨楚国绝交,不救楚国,楚国处境十分困难。

有空的时候,常回家看看……

背诵 1._____,______。能无怨乎? 2.其文约,其辞微,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推此志也,________。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细雨鱼儿出 _______,微风燕子斜。

解释下面变色的字: 博闻强志: 屈平属草稿未定: 平伐其功 王怒而疏屈平。 离骚者,犹离忧也 人穷则反本 王甚任之 记忆力 写作 炫耀 疏远 遭遇 处境艰难 信任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第二年,秦国割还汉中土地来同楚国讲和。楚王说:“不愿得到土地,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情愿了。”张仪听说了,就说:“用一个张仪可抵当汉中土地,臣请求前往到楚国。”到楚国后,张仪又凭借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还让他对怀王的宠妃郑袖编造了一套骗人的假话。怀王终于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又不在朝廷做官,出使到齐国,回来后,劝谏怀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没有追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第子兰为令尹。 在这以后,诸侯联合进攻楚国,把楚国打得大败,杀死楚国的大将唐眜。 这时秦昭王和楚国通婚,要同怀王会见。怀王打算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以相信。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楚王去:“为会么要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去了。进入武关后,秦国的伏兵截断了归楚的后路。便扣留怀王来求得割让土地。怀王很生气,不答应。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敢接纳。又回到秦国,终于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埋葬。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继位做国君,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

秦、楚、齐、赵、韩、魏、燕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楚国人全抱怨子兰,因为他劝说怀王去秦国却未回来;屈原也痛恨他,虽然被流放,仍然眷恋楚国,关心怀王,不忘祖国想返回朝中,希望君王能够一旦觉悟,楚国坏的习俗一旦改变。他关心君王振兴国家,想把楚国从衰弱的局势中挽救过来,在(《离骚》)一篇作品里再三表达这种意愿。然而终于无济于事,所以不能返回朝中,终于由这种情况看出怀王始终没有醒悟了。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祸也。   做君王的无论愚昧的、聪明的、贤良的,不贤良的,没有不想得到忠臣来帮助自己做好国君,选拔贤良的人辅佐自己;但是亡国破家的事一件接着一件,而圣明治国的君主好几代都没见到过,正是他们所谓忠臣不忠,所谓贤人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应尽的职责本分,所以在内为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结果)军队被打败,国土被割削,丢失汉中六个郡的地方,自己远离故国死在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这就是没有知人之明的祸害啊。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令尹子兰听说屈原愤恨他的话后,很生气,终于指派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听了很生气,把屈原放逐出去。   屈原走到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都象干枯的树木一样。一个渔翁看见就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全世混浊却只有我一人清白,大家都醉了却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人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渔翁说:“聪明贤哲的人,不被事物所拘束,而能顺随世俗的变化。全世上都混浊,为什么不顺着潮流推波助澜?众人都醉了,为什么不一同吃那酒糟喝那薄酒?为什么要保持高尚的节操志向,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用手弹去冠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抖掉衣服上的尘土。一个人,谁又能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去受脏物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入水中,葬身鱼腹,又怎能用高尚纯结的品德,去蒙受世上的尘垢呢?”于是写下了《怀沙》赋,便抱着石头,自己跳到汨罗江死了。

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着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品格操守: 渔父:认为对人生、对世事都不要太认真、太执着,最好是得过且过,随遇而安; 屈原:反对这种态度,认为绝对不能随波逐流,绝对不能同流合污,宁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的人格。 司马迁把渔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对照,是对屈原的人格的赞扬和景仰,也表现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和对屈原同情惋惜。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还)有宋玉、唐勒、景差一些人,都爱好文学,由于擅长写赋受到人们称赞;然而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辞,始终没有人敢于直谏。从这以后,楚国一天比一天缩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所灭亡。

甘肃高考语文评出满分 文言文   吊屈原赋 尚记两千年前,贾公过长沙,自慨命运之不济,悒郁思索,而做斯赋。竟有同命相似之感叹,其悲叹人才之不为用,而忠言不被纳之意,盖与君之所行谬矣。命吾于考场之上,端午佳节,重做斯赋,以吊先生之灵。 呜呼,君虽为楚王之同姓,其血缘之亲.可谓近矣,君累世为官,与楚王之忠心,可谓昭然也,然竟为世人所不客,被君王黜免,终于郁郁而沉于汩罗矣。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有日月齐辉之才,一旦被疏,不复被用,虽心系楚国,胸怀天下,岂不枉然。

余叹其感情之无用焉,君临天下,当以理为重,奈何信奸谗之语,而疏远信臣忠义之士也,怀王不用汝击,终招患祸,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吾惟惜其不以事理相推,而竟以感情之草草行事也。 故天下之成就大事者,莫不恪守理,而自制于情也,人情莫不好悦己者,而恶直言者也,故庄宗虽有天下而终自戳于伶人之手,其沉溺于私情使然也。夫奸谗当道,以美色诱之,丝竹乐之,财物乱之,使其远正直而近谗邪,虽已似日之昏昏,而不自知,至于祸已至矣,乃有悔色,岂不晚哉? 人情有远近.而缘有亲疏,而公理无远近,正道无偏邪,君于九天之上,可忆及昔日否,子兰之流,力劝怀王之秦求和,终使怀王之魂留他乡,子兰岂不为楚王之亲近哉,有骨肉之亲,却不能远谋,有远谋之臣,未有骨肉之亲,情理相较,于情于理,竞何如哉,怀王屈理从情,终至斯地,虽有天地为其悲惜,然留笑柄子青史矣。

君沉汩罗,去今两干余载矣,夫两千余载之中,屈理而从情者,不可尽数,今日光华闪耀大地,然此事仍无有断绝之时,余作此文,毕汝可知,展汝之盛德,示汝之才华,以警戒世人,使其屈情从理,如此,则官不贪,如此,则民不奸,如此则百姓直田享用不尽矣。 怀王于冥冥之中,定当后悔不迭,特以为情乃理之末,而理为情之始也,理从情而家不立,则国不治,则天下难平,情从理,则行路之人,可为骨肉之亲,邂逅之人,可助成大事,岂不如此哉? 《吊屈原赋》点评:立意切题,分析政治与感情的关系精辟;全篇用文言文写就,且文笔流畅,标点准确,显示出雄厚的古汉语基础知识;熟悉中国历史,把古代人物与现代人物结合起来对比,提升了主题;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自然结合进文章,生动感人,乃历年来很好的文章。(兰大评卷点语文评卷组负责人)

8.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找出下列的通假字,并解释。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人穷则反本 3.明道德之广祟,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6.屈平既绌,其后秦伐齐,齐与楚从亲。 7.厚币委质于楚 8.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9.亡走赵,赵不内。 离-罹,遭遇 反-返。返回,文章有思念的意思。 见-现,体现 指-旨,旨趣,文章的含义 濯-浊,污浊 绌-黜,罢免;从-纵,合纵 质-贽,见面礼 被-披,披散着 内-纳,接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谗谄之蔽明也 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明道德之广崇 蝉蜕于浊秽 厚币委质事楚 泥而不滓 其后楚日以削 时秦昭天与楚婚 二. 词类活用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谗谄之蔽明也 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明道德之广崇 蝉蜕于浊秽 厚币委质事楚 泥而不滓 其后楚日以削 时秦昭天与楚婚 动作名,听觉,听力 动作名,中伤别人的小人 形作名,邪恶小人 形作名,方正之人 形作动,阐明。 蝉:名作状,像蝉那样。浊秽:形作名,污浊环境。 名作状,用厚币 动词,nì,生活在污泥里。 名作状,一天天地 名作动,结为婚姻

亡国破家相随属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身客死于秦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使动用法,使……灭亡,使……破败。 名作状,在朝内,在国外 名作状,象客那样。 形作动,说短处,诋毁。 使动用法,使……存,使……兴 形作名,忠诚之士,贤能之人 名作动,效法,模仿

三、古今异义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奈何绝秦欢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颜色憔悴 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古义:欺诈的言论。今义:无理狡辩,动词。 古义:怎么,为什么。今义:对付,处置, “无可奈何”。 古义:返回 ( 楚国 ) 恢复 ( 国家 ) 。今义:一遍又一遍;颠来倒去;重复的情况。 古义:脸色。颜,颜面。色,气色。又如:暮去朝来颜色故。今义:物体光波通过视觉时所产生的印象。

形容枯稿 而能与世推移 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古义:形,形体。容,容貌。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 古义:变化。今义:移动 古义:此处指言语举动适度得体。一说,“从容”为举止行动之意。今义:不慌不忙,不急迫,镇定自若的样子。如成语“从容不迫”

A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天者,人之始也 3、秦,虎狼之国。 4、此不知人之祸也 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B 1、遂绝齐 四、 特殊句式 A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天者,人之始也 3、秦,虎狼之国。 4、此不知人之祸也 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B 1、遂绝齐 2、又因厚币用事者臣勒尚 3、以出号令 判断句 省略介词“遂(于)齐” 省谓语 “(赂)用事者” 省介词宾语“以(之)出号令”

C 1、方正不容也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4、而自令见放为 5、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6、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7、是以见放 8、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被动句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3、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5、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D 1、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3、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5、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6、 蝉蜕于污秽,以浮游于尘埃之外 7、楚人即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8、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状后 定后 状后 (否定句中代词“自”做宾语,前置,“自为 ( wéi ) ”与下文的“自佐”相对 ) 倒装句

E 固定结构 奈何绝秦欢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表疑问,怎么 表反问,怎么……呢 ? 五 . 成语典故 怀瑾握瑜: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博闻强志:见识广博,记忆力强。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 随波逐流 :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沉浮。 弹冠振衣 :整洁衣冠。 与世推移: 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

六 . 重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 属 屈平属草稿未定 亡国破家相随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神情与苏、黄不属 有宁越……之属为之谋 吾属今为之虏也 若属皆且为所虏 动词,zhǔ,连缀,引申为写作 动词,zhǔ,连接 通“嘱”,嘱托,动词 动词,隶属,属于 动词,掌管 动词,类似 名词,类,这些人 名词,用在人称后面,表复数。吾属,我们。 若属,你们这些人

伐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其后秦欲伐齐 口诛笔伐 伐薪烧炭南山中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此五霸之伐也 动词,耀,自夸 动词,讨伐,进攻 动词,声讨 动词,砍伐 动词,战胜,打败 名词,功业 害 争宠而心害其能 邪曲之害公也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动词,嫉妒 使动用法,使…损害 名词,祸害

疏 王怒而疏屈平 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论积贮疏 十三经注疏 动词,疏远 形容词,稀疏 动词,陈述,旧读 shù 名词,奏章,古代大臣向君主上书言事的文体,旧读 shù 名词,注解的一种,为“注”作注的文字,旧读 shù 动词,用手指轻轻弹击 弹 新沐者必弹冠 莫辞更坐弹一曲 而设法备贮弹药,则可也 动词,弹奏 名词,弓弹、炮弹、炸弹的总称

离 “离骚”者,犹离忧也 约从离衡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多情自古伤离别 “离”为动词,通“罹”,遭受 动词,离散,分离 动词,背离 动词,分离,离别 迁 顷襄王怒而迁之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战、守、迁皆不及施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动词,放逐,流放 动词,调动官职。左迁:贬官 动词,迁移,迁都 动词,变迁,变更 动词,调动官职,此指升迁。

本 父母者,人之本也 本末倒置 今背本而趋末 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在冀州之南 己后典籍皆为板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臣本布衣 抑本其成败之迹 名词,根本 名词,本义:草木的根 名词,根本的、基础的东西或方面,此指农业。 形容词,本来的 副词,本来 名词,稿本,版本 名词,稿本、底本 量词,册 副词,本来 ( 是 ) ,原来 ( 是 ) 动词,推究,考察。

名词,志向,心意。 志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博闻强志 其志洁,其行廉 聊斋志异 项脊轩志 名词,意愿 名词,记忆力 名词,志趣 动词,记述。 名词,表一种记事的文体 指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指如削葱根 璧有瑕,请指示王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 哙遂入……头发上指 名词,通“旨”,意旨,旨趣。 名词,手指。 动词,指出 动词,指向 动词,直立,竖起

闻 博闻强志 忽闻门外虫鸣 初闻涕泪满衣裳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无何,宰以卓异闻 以勇气闻于诸侯 名词,学识,见闻 动词,听见 动词,听说 使动用法,使……听取。 动词,懂得,明白 名词,声望,声名 动词,闻名 动词,闻名,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