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死城」─龐貝 7980603 梁淑堯 7980618 李欣芳 7980648 邱士真 7980649 呂亞璇 7980651 蔡瑩穎 7980603 梁淑堯 7980618 李欣芳 7980648 邱士真 7980649 呂亞璇 7980651 蔡瑩穎 7980652 蘇文婕
目錄 龐貝城地理位置 龐貝歷史與背景 龐貝建築與考古 龐貝文化與藝術 參考書目
龐貝地理位置
龐貝古城遺址位於義大利那波里(Napolis)東南維蘇威(Vesuvius)火山腳下,是兩千多年前古羅馬時代的商業城市遺址。 由於該聚落位於義大利西海岸線上的中點,是一處交通的要衝和重要海港,為周圍城邦的必爭之地。 維蘇威火山 龐貝城
龐貝廣場
龐貝的歷史與背景
龐貝城的消失 西元79年8月24日,維蘇威火山爆發,將龐貝城埋沒於火山灰之下。 埋沒在火山灰下的龐貝城,直到16世紀末才又重見天日。 龐貝城的開發始於西元前八世紀前葉,首先來到此地的是腓尼基人。 埋沒在火山灰下的龐貝城,直到16世紀末才又重見天日。 到了西元前七世紀,希臘人趕走腓尼基人而佔據此地 。 當羅馬人與迦太基發生第二次普尼克戰爭時(所謂普尼克乃指腓尼基人 ) ,龐貝就此落在羅馬人手中,並於西元前87年成為羅馬得一個自治城市,人口約兩萬。 ↑維蘇威火山
龐貝人的生活 羅馬帝國因日漸昌盛,自上到下養成了一種驕奢淫靡之風,這在龐貝遺跡中也充份反映了出來。 龐貝城有兩多;一是妓院多,一是酒店多。堪稱為酒色之都。妓院牆上到處畫著不堪入目的春宮畫,其實豈止妓院,甚至在許多住宅裏,春宮畫也觸目皆是。 在街道的石板路上,不時會發現刻著男人陽具圖案的路標,在提醒路人:要幹那事兒,就往那個方向去!妓院的墻上,則刻滿了各種姿勢不堪入目的春宮圖。
龐貝人的生活 龐貝妓院多,酒吧也多。市內100多家酒吧裏,都可以找女人幹那種齷齪的勾當。當年的龐貝,找女人絕對不差錢,因為龐貝女人也要去尋歡。只要花上一杯葡萄酒的價錢,就可以和一個女人上床。 ↑酒吧
龐貝人生活主食 ←挖掘出的麵包 →龐貝居民購買麵包之貌 ←烤麵包店
龐貝人信仰 龐貝人其實和羅馬人的信仰差不多,以赫克力士、維納斯為主。而維納斯在市民眼中是龐貝的守護神,能帶來好運和財富,在市民心中佔有重要位置,廣場附近有一座供奉維納斯的大神廟。 另一方面,再妓院或酒館也可見到這位”淫神”的壁畫,可見當時龐貝人的淫靡。
龐貝人的女性地位 龐貝城雖然奢淫荒靡,但女人的地位似乎有提升的跡象,許多麵包店、旅館或妓院的掌櫃都是女性擔任,顯示女性某程度的自主權提升。 壁畫中的女子手拿記帳用的摺疊記事板,看出此夫婦彼此分工,由妻子負責著手管理經濟事務。
龐貝建築與考古
廳內建築模擬圖 富人房屋
富人宅邸 古羅馬人的貧富差距很大,窮困的人只能住在簡陋的公寓,商人和貴族卻享有華麗的豪宅和成群的奴僕。 在龐貝城中,有錢人的宅第是以一個寬闊的中庭為中心,而牆上飾壁畫。有些時候,前門部分也當店面使用,家庭成員則住在樓上。豪宅格局都相當類似,通常都有後花園的設計有花壇、籐架、回廊、水池。 ↑有錢人家的水池 外觀→
市集中心蓄水池 龐貝時期這裡會有地下水源冒出來,供人們取用。照片中的水龍頭,是後人加上去的。
麵包坊 石磨 烤爐 灶
澡堂 ↓澡盆 ↓澡堂內裝飾雕像 當時的日常生活中,到公共浴場浸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浴場設計細致,更衣室、按摩室、美容室等式式俱備,浴池也分為冷水、暖水及熱水三種,此外還有設於最裡面的女士專用浴池,可想而知,當時龐貝的市民,已達到重生活素質的富裕程度。 ←澡堂壁畫 洗手盆→
妓院 ↑室內 ↑外側 ↑外側
龐貝城考古 1860年,義大利國王維克多˙伊邁紐爾二世命菲奧雷利(G. Fiorelli)於1963年在龐貝城址的發掘。由於他把研究目標放在復原龐貝城的本身,運用層位學的概念,逐層仔細發掘,並保存建築原有的細部特徵,終於揭開了整個建築群的結構布局。 ←維克多˙伊曼紐爾二世,義大利羅馬威尼斯廣場 1863年,龐貝挖掘工地 《龐培─掩埋在地底下的榮華》,P.30
龐貝城考古 1902-1924年,斯皮納佐拉將工作安排的更有系統,他出名的是挖掘出整條豐收街,他建議完全不挖市北面的地區,而重挖掘南區。他計劃串連起市中心和競技場,並沿著豐收街直抵叫薩爾諾的東門。他之所以提出這規劃,因為他關切的是實際的城市規劃,再現這個城市的商業活動,而不是多挖出幾幢私人宅第。 斯皮納佐拉團隊視察挖掘初的豐收街 《龐培─掩埋在地底下的榮華》,P.40
龐貝城考古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義大利政府和國際上有鑒於龐貝古城遺址是不可多得的人類文化資產,開始進行大規模的發掘、整理和修復。 整個城址的規模,東西長約2600公尺,南北長約1600公尺,周圍建築城牆,並有7座城門。城中有南北向大街一,東西向大街二,垂直相交,大街之間分隔成小坊。出土的建築物除了一般住宅、作坊和店鋪之外,還有市政廣場、神廟、會堂、體育場、角鬥場、澡堂、旅館、妓院等公共建築。整個城市的布局,包括商業區、住宅區、市政廣場和神廟區,相當完整的反映出當時羅馬城市各方面的生活狀況。 《龐培─掩埋在地下的榮華》,P.47
龐貝城考古 目前龐貝古城遺址基本上是採取殘跡保存和展示的方示,都儘可能不作復原,而保存其毀壞時的樣子。 龐貝遺址在保存上的另外一項特色是,它保存了當時人類、動物和植物的形狀。這也是歸功於前面提到的菲奧雷利。他首先發明了利用白膏泥灌入人體和動物的形體空隙來取得其形狀的方法。這些形體空隙,是因為人類和動物屍體在膠結的火山灰中腐爛後所留下的。因此,利用這個方法,也真實的顯示了它們在災難來臨時剎那間死亡的情景。
龐貝文化和藝術
龐貝第一種風格〔或稱磚石結構式,Masonry Style〕 ﹝ca. 2nd century ~ 80 BC﹞ 這種風格實際上是從希臘傳來的一種裝飾形式,它吸收了西元前五、六世紀「勻砌式」牆體建築技術,用彩色灰粉摹繪出用這種技術砌成的牆基部分凸出的地方。 牆壁的主體為大平板,上方邊飾為較小的石塊排列式樣來增加牆面的節奏感。 色彩面貌是利用不同顏色和不同品質的大理石壁畫形式來表現。這種將所有牆面畫成昂貴的大理石,是仿效宮殿特有的豪華裝飾作風。 普遍流行於西元前二世紀羅馬帝國時期的地中海世界。當時壁畫不僅盛行於公共建築,同時也流行於民居建築 ↑薩路斯蒂奧宅,龐貝〔Pompeii〕,義大利
龐貝第二種風格〔稱建築結構式,Architectural Style〕 (ca. 1st century BC) 它的根源,一是從希臘化時期羅馬戲劇演出中,模擬真實場景的舞台佈景;二是在西元前二世紀到西元前一世紀之間的一種浮華的建築式樣。 ↑原址為伯斯科雷阿萊 ,義大利都會美術館,紐約﹝New York﹞,美國 這種風格的特色是在室內牆面上應用透視法則畫上建築結構,造成牆壁那邊還有空間的錯覺,而產生室內空間擴大的效果,換言之是在二度空間的平面上創造三度空間的視覺效果。 ↑希尼斯特別墅 ﹝Villa of P. Fannius Synistor,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
龐貝第二種風格〔稱建築結構式,Architectural Style〕 (ca. 1st century BC) 龐貝市郊的別墅以富麗的建築和裝潢著稱。 例如秘儀莊﹝Villa of Mysteries﹞,就以一個帶壁龕圖案的基座而顯得氣勢不凡。 莊名來自莊內的一幅大型畫《酒神節的神秘膜拜儀式》〔Dionysiac Mystery Cult〕 這幅畫不只是莊中最知名的畫作,也是第二種風格中最好的壁畫之一。 ↑秘儀莊,龐貝〔Pompeii〕,義大利,酒神節的神秘膜拜儀式﹝Dionysiac Mystery Cult﹞ 畫中人物如真人般大小,位於祕儀莊最重要的一個接待廳牆上。它細膩地描繪出一名少女正在接受神祕的戴奧尼索斯教的發蒙儀式。
(House of Marcus Lucretius Fronto), 大都會美術館,紐約﹝New York﹞,美國 龐貝第三種風格〔亦稱裝璜式,Ornamental Style〕 ﹝ca. 20 ~ 10 BC﹞ 與浮華的第二風格相反,是一種遵循古典風格的裝飾式樣。 這種風格主要是用單色的水平和垂直的線條畫出精緻的建築裝飾圖框,將每一片牆面分成三個圖框,每個圖框中央畫了一幅畫,有如透過牆壁打開了一扇窗戶通向一個想像的世界。這些畫多為神話、宗教或田園題材的風景和人物。 位於龐貝的路克雷西歐‧弗羅東之屋﹝House of Marcus Lucretius Fronto) 是這種風格最成熟和複雜的例子。 它用拉長的燭台取代了繪畫的柱子,牆上面的部分,則畫上其他的建築物,並擺上物品,如祭品。 燭臺 ↑路克雷西歐‧弗羅東之屋 (House of Marcus Lucretius Fronto), 大都會美術館,紐約﹝New York﹞,美國
龐貝第四種風格〔亦稱複雜式,Intricate Style〕 ﹝ca. 60 ~ 63 AD﹞ 流行於克勞地亞斯皇帝﹝Claudius﹞和尼祿皇帝﹝Nero﹞時代,是在第二、第三種風格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具有多種裝飾類型。 在用色方面比較鮮明,加上光影技法表現,因此充滿生氣的色彩對比。這種風格的另一特色是畫上舞台佈景,加入戲劇內容,少了神性,取而代之的是日常生活或對神的嘲諷。 ↑維提之屋〔House of Vetii〕,龐貝,義大利
龐貝古城─色情壁畫
參考書目 車爾夫。《人類古文明失落之謎》。台北市:好讀出版有限公司 Robert Etienne。《龐培─掩埋在地下的榮華》,(王振孫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通鑑文化編輯部。《消失的古文明》。台北縣:人類智庫股份有限公司 慧園拾珍:http://huiyuan.minghui.org/big5/html/articles/2003/2/428.html http://www.epochtimes.com/b5/3/2/25/c10845.htm http://kiwi168.pixnet.net/blog/post/257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