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液体制剂
教学目标 掌握液体制剂的定义、分类及应用特点; 掌握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熟悉混悬剂与乳剂的处方、制法与稳定性; 了解高分子溶液与溶胶型液体制剂的性质、结构和稳定性; 了解非均相分散体系稳定理论。
本章内容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表面活性剂 第三节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第四节 各类液体制剂
第一节 概 述 一、定义 1. 液体制剂 指药物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制成的液态制剂,可供内服和外用。
二、液体制剂的特点和质量要求 (一)特点 1. 优点 药物的分散度大,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 引湿性药物或对胃有刺激性药物制成溶液较为适宜, 给药途径广泛,可用于内服,也可用于皮肤和粘膜。 便于分取剂量,服用方便,尤其老人小孩。 某些药物制成液体有利于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
药物分散度大,易受分散介质影响引起药物降解; 2. 缺点 药物分散度大,易受分散介质影响引起药物降解; 体积大,携带、运输、贮存不方便; 水性液体制剂易霉变,需加防腐剂; 非水溶剂常有药理作用; 非均匀性液体制剂,分散粒子物理学不稳定 包装材料要求高、易产生配伍变化等。
(二)、质量要求 均匀相液体制剂应是澄明溶液; 非均匀相液体制剂的药物粒子应分散均匀, 液体制剂浓度应准确; 口服的液体制剂应外观良好,口感适宜; 外用的液体制剂应无刺激性; 一定的防腐能力,保存和使用过程不应发生霉变; 包装容器应适宜,方便患者携带和使用。
三、液体制剂的种类 (一)按分散系统分类: 1. 均匀分散的液体制剂 低分子溶液剂 < 1 nm 2. 非均匀分散的液体制剂 药物以分子或离子 状态分散在介质中 低分子溶液剂 高分子溶液剂 < 1 nm 1、单相分散:低分子溶液剂(溶液剂)、高分子溶液剂。 2、多相分散:溶胶剂(疏水胶体溶液)、混悬剂、乳剂。 热力学、动力学稳定体系 药物以分子聚集态 (微粒或液滴) 的形式分散在 液体分散介质中 溶胶剂 混悬剂 乳剂 1~100 nm > 500 nm > 100 nm 热力学或动力学不稳定体系
(二)按给药途径和应用方法分类 1. 内服液体药剂 2. 外用液体药剂 皮肤用 五官科用 直肠、阴道、尿道 如:合剂、混悬剂、芳香水剂、 糖浆剂、溶液剂、滴剂、醑剂 如:洗剂、搽剂 皮肤用 五官科用 直肠、阴道、尿道 如:洗耳剂、滴耳剂、洗鼻剂、 滴鼻剂、含濑剂、滴牙剂 如:灌肠剂、灌洗剂
四、常用溶剂 一、极性溶剂 1、水 与乙醇、甘油、丙二醇等任意比例混溶 2、乙醇 溶解力强、防腐(>20%)、杀菌剂(75%) 蒸馏水、纯水、注射用水、灭菌注射用水 易霉变、药物易不稳定 2、乙醇 溶解力强、防腐(>20%)、杀菌剂(75%) (一) 液体制剂的分散介质要求 1. 稳定性:本身稳定,化学活性小,不妨碍主药作用与含量测定。 2. 安全性:对机体无害,毒性小,无刺激性,无臭味,适口。 3. 价廉易得,且具有防腐性。 制备液体制剂时,要根据药物的性质及医疗要求选用不同的分散介质,其选择是否适宜,直接影响制剂的质量和疗效,优良的溶剂应具备:
3、甘油(Glycerin) 粘稠、味甜、毒性小。 能与水、乙醇、丙二醇任意混合,挥发油、脂肪油不溶 外用:多用保湿剂、>30%防腐、>90%对皮肤有脱水作用 和刺激性。 内服:含量在12%g/ml以上时,有甜味,能防鞣质析出。
能与水、乙醇、丙二醇、甘油等混溶,万能溶剂 4、丙二醇(PG) 性质和甘油相近 口服10~15% 注射液10~60% 外用制剂5~8% 5、聚乙二醇(PEG) 能与水、乙醇、丙二醇、甘油等混溶, PEG200~600 液体 6、二甲基亚砜(DMSO) 能与水、乙醇、丙二醇、甘油等混溶,万能溶剂
溶剂品种 主要特性 应用及注意事项 水 可与乙醇、甘油、丙二醇等以任意比例混合,可溶解大多数无机盐、生物碱类、糖类、蛋白质等多种极性有机物。 最常用。易水解、霉变,不宜久贮。应注意药物的稳定性及配伍禁忌。 甘油 味甜。能与乙醇、丙二醇、水以任意比例混合,对苯酚、鞣质和硼酸的溶解度比水大。对皮肤有保湿、滋润、延长药效等作用。12%以上可防鞣质析出,30%以上可防腐。 可供内服,但常外用作保湿。 二甲基亚砜 (DMSO) 无色澄明液体,具大蒜臭味。能与水、乙醇、丙二醇等以任意比例混合。溶解范围广,有万能溶剂之称。可促进药物在皮肤上的渗透。 主要用于皮肤科药剂,但对皮肤有轻度刺激性。孕妇禁用。
溶剂品种 主要特性 应用及注意事项 乙醇 可与水、甘油、丙二醇以任意比例混合,可溶解大部分有机药物和药材中的有效成分。20%以上具有防腐作用,40%以上能抑制某些药物的水解。 为常用溶剂。本身具有一定药理作用,与水混合时可产生热效应。 有挥发及易燃的缺点。 丙二醇 药用为1,2-丙二醇,性质同甘油相似,但黏度小。可与水、乙醇、甘油以任意比例混合,能溶解许多有机药物,同时可抑制某些药物的水解。 内服及肌内注射用药的溶剂。因辛辣味及价格较贵,口服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聚乙二醇类 常用低聚合度的PEG 300~600等。可与水、乙醇等以任意比例混合,并能溶解许多水溶性无机盐及水不溶性药物。对易水解的药物具有一定的稳定作用,兼具保湿作用。在洗剂中能增加皮肤的柔韧性。 常用于外用液体制剂,如搽剂等。
2. 非极性溶剂 1、脂肪油 品种:花生油、豆油、麻油、棉子油。 2、液体石蜡 3、油酸乙酯 4、肉豆蔻异丙酯 能溶解激素、生物碱,挥发油,及许多芳香族化合物。 外用,如洗剂、搽剂、滴鼻剂等。 轻质液体石蜡——外用液体制剂,亦可用于口服制剂。 重质液体石蜡——后者多用于膏剂、糊剂。
溶剂品种 主要特性 应用及注意事项 脂肪油 为常用非极性溶剂,如花生油、麻油、豆油等植物油。能溶解固醇类激素、油溶性维生素、游离生物碱、挥发油和许多芳香族药物。 多用于外用液体制剂,如洗剂、搽剂等。易氧化、酸败,与碱性药物发生皂化反应。 液状石蜡 石油中得到的液状的饱和烷烃化合物,化学性质稳定,分为轻质(0.828~0.860g/ml)与重质(0.860~0.960g/ml)两种。遇空气易氧化。 轻质液状石蜡多用于外用液体制剂,重质液状石蜡多用于软膏剂及糊剂中。可加入油性抗氧剂。
第二节 表面活性剂 一.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概念: 表面张力:一种使表面分子具有向内运动的趋势,并使表面自动收缩至最小面积的力。 第二节 表面活性剂 一.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概念: 表面张力:一种使表面分子具有向内运动的趋势,并使表面自动收缩至最小面积的力。 表面活性:使液体表面张力降低的性质即为表面活性。 表面活性剂:具有很强的表面活性、能够显著降低液体表面张力的物质。还具有增溶、乳化、润湿、去污、杀菌、消泡、起泡等性质,
图1 荷叶上的水珠的表面张力作用现象
(一)临界胶素浓度(CMC) 二、表面活性剂的性质 OOOWW (一)临界胶素浓度(CMC) 胶束:在溶液内部多个表面活性剂分子的亲油基团互相吸引,缔合在一起,形成亲油基团向内、亲水基团向外、在水中稳定分散、大小在胶体粒子范围的集合体,称胶束。 临界胶束浓度 cmc: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 胶束的结构
胶束的结构
(二)亲水亲油平衡值(HLB) 定义: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和水的综合亲和力。 值越大,亲水性越强;值越小亲油性越强。 HLB不同,性质不同(O/W,W/O)
HLB值 应 用 3~6 W/O型乳化剂 13~18 增溶剂 7~9 作润湿剂 1~3 消泡剂 8~18 O/W型乳化剂 13~16 去污剂
混合后的表面活性剂的HLB值计算: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加和性 HLBab=(HLBa•Wa + HLBb •Wb )/ (Wa + Wb )
该混合物可作油/水型乳化剂、润湿剂等使用。 例 HLB值的计算: 用司盘80(HLB值4.3)和聚山梨酯20(HLB值16.7)制备HLB值为9.5的混合乳化剂100g,问两者应各用多少克?该混合物可作何用? 应使用司盘80 58.1克,聚山梨酯20 41.9克。 该混合物可作油/水型乳化剂、润湿剂等使用。
OOOOOOOOWWW(肥皂R——COO-) 三、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征 OOOOOOOOWWW(肥皂R——COO-) 亲油的非极性烃链 双亲性分子结构 长度不少于8个碳原子 羧酸磺酸硫酸及其盐或羟基酰胺基等 亲水的极性基团
四、表面活性剂的吸附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面层聚集的现象称为正吸附。 表面张力↓ 润湿性↑ 乳化性↑ 起泡性↑ 在固体表面的吸附 在溶液中的正吸附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面层聚集的现象称为正吸附。 在固体表面的吸附 表面张力↓ 润湿性↑ 乳化性↑ 起泡性↑
五、常用的表面活性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季铵化物--新洁尔灭--杀菌 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卵磷脂,氨基酸型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良好的乳化能力,但易被酸破坏,一般供外用 乳化能力很强,较稳定。主要用作外用软膏的乳化剂 1、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碱金属皂:O/W 碱土金属皂:W/O 有机胺皂:三乙醇胺皂 良好的乳化能力,但易被酸破坏,一般供外用 (1)肥皂类 通式(RCOO-)n Mn+ (2)硫酸化物 通式ROSO3-M+ (3)磺酸化物 通式 RSO3-M+ 硫酸化蓖麻油、 月桂醇硫酸钠、 十六烷基硫酸钠等 乳化能力很强,较稳定。主要用作外用软膏的乳化剂 渗透力强,去污力强,为优良洗涤剂 二辛基琥珀酸磺酸钠 (阿洛索-OT)、十二烷基 苯磺酸钠、甘胆酸钠等
主要有苯扎氯铵和苯扎溴铵(新洁尔灭)等。 2、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通式[RNH3]+ X- 主要有苯扎氯铵和苯扎溴铵(新洁尔灭)等。
碱性水溶液中呈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具有很好的起泡、去污作用; 酸性溶液中则呈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 3、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碱性水溶液中呈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具有很好的起泡、去污作用; 酸性溶液中则呈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 天然品卵磷脂 合成品氨基酸型与甜菜碱型。
HLB值:3~4,主要用作W/O型辅助乳化剂 4、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RCOO - 甘油、聚乙二醇、山梨醇 (酯) RO -(醚) 1)脂肪酸甘油酯 2)蔗糖脂肪酸酯 HLB值:3~4,主要用作W/O型辅助乳化剂 HLB值:5~13,主要用作O/W型乳化剂
Poloxamer188系O/W型乳化剂,可用于静脉乳剂 4、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HLB值:1.8~3.8 W/O型乳化剂 3)、脂肪酸山梨坦:司盘Span W/O 4)、聚山梨酯:吐温 Tween-80 O/W 5)、聚氧乙烯脂肪酸酯:卖泽 Myrij 6)、聚氧乙烯脂肪醇醚:苄泽 Brij 7)、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 8)泊洛沙姆,商品名(普朗尼克,Pluronic) HLB值:﹥8 增溶剂、润湿剂、 O/W型乳化剂 HLB值较高, 作增溶剂、O/W型乳化剂 Poloxamer188系O/W型乳化剂,可用于静脉乳剂
六、表面活性剂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 起泡剂和消泡剂 去污剂 消毒剂和杀菌剂 润湿剂、乳化剂等
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达到CMC后,一些水不 溶性或微溶性物质在胶束溶液中的溶解度可显著增 加并形成透明胶体溶液,称为增溶。 1、 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 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达到CMC后,一些水不 溶性或微溶性物质在胶束溶液中的溶解度可显著增 加并形成透明胶体溶液,称为增溶。 起增溶作用的表面活性剂称增溶剂。 表面活性剂能够增溶,一般认为是由于表面活性剂在水中形成胶束的结果。 表面活性剂能够增溶,一般认为是由于表面活性剂在水中形成胶束的结果。 表面活性剂 药 物 表面活性剂 药 物
当升高到某一温度时,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急剧增大,这一温度称为Krafft点。 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 Krafft点: 温度↑→ 离子表面活性剂溶解度↑ 增溶质在胶束中的浓度↑ 当升高到某一温度时,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急剧增大,这一温度称为Krafft点。 注意 应用时高于Krafft点温度为宜
吐温类有起昙现象,但某些聚氧乙烯类如泊洛沙姆188等在常压下观察不到昙点。 昙点:对于一些聚氧乙烯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聚氧乙烯链与水之间的氢键断裂,致使其在水中的溶解度急剧下降并析出,溶液由清变浊,这一现象称为起昙,此温度称为昙点。当温度降低到昙点以下时,溶液恢复澄明。。 吐温类有起昙现象,但某些聚氧乙烯类如泊洛沙姆188等在常压下观察不到昙点。 制备温度〈昙点,Tween-20 的昙点〉80
起泡剂指可产生泡沫 的表面活性剂,一般 具有较强的亲水性和较 高HLB值,在溶液中可 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 而使泡沫稳定。 2、起泡剂和消泡剂 在产生稳定泡沫的情 况下,加入一些HLB 值为1~3的亲油性较 强的表面活性剂,其 可使泡沫破坏,这种 表面活性剂称消泡剂。
去污机理:包括对污物表面的润湿、分散、乳化或增溶、起泡等多种过程。 3、去污剂 去污剂或洗涤剂是指用于除去污垢的表面活性剂,HLB值一般为13~16。常用的有油酸钠和其他脂肪酸的钠皂、钾皂、十二烷基硫酸钠或烷基磺酸钠等阴离子性表面活性剂。 去污机理:包括对污物表面的润湿、分散、乳化或增溶、起泡等多种过程。
大部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都可用作消毒剂,少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也有类似作用,如甲酚皂、甲酚磺酸钠等。 4、消毒剂和杀菌剂 大部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都可用作消毒剂,少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也有类似作用,如甲酚皂、甲酚磺酸钠等。 可根据浓度用于皮肤消毒、伤口或粘膜消毒、器械和环境消毒等。 表面活性剂还常用做乳化剂、助悬剂和润湿剂等。
5、助溶剂 (1) 概念: 助溶系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分子络合物、复盐或分子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主要是水)中溶解度的过程。 当加入的第三种物质为低分子化合物(而不是胶体物质或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时,称为助溶剂。
(二)助溶剂 2. 助溶机理 (1) 形成可溶性分子络合物 (2) 形成复盐 (3) 形成分子缔合物
6、潜溶剂(cosolvent) 为了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常常应用混合溶剂。 当混合溶剂中各溶剂在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与在各单纯溶剂中的溶解度相比,出现极大值,这种现象称为潜溶(cosolvennts),这种溶剂称为潜溶剂。 与水形成潜溶剂的有:乙醇、甘油、丙二醇、聚乙二醇等与水组成的混合溶剂。 如甲硝唑在水中溶解度为10%(W/V),如果采用水-乙醇混合溶剂,则溶解度提高5倍。
潜溶剂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机理: 1)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溶剂间发生氢键缔合,有利于药物的溶解; 2)改变了原溶剂的介电常数。
(8、防腐剂 能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发育的物质.又称抑菌剂. 防腐的重要性: 防腐措施 防止污染: 添加防腐剂:
作用方式: 1、干扰微生物的酶系统,抑制酶的活性。影响其正常的新陈代谢;(尼泊金类和酸类) 2、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变性,干扰其生存和繁殖;(醇类) 3、作用于细菌的细胞膜或竞争其辅酶,增加菌体胞浆膜的渗透性,使其体内的酶类和代谢产物逸出导致其失活。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常用防腐剂如下: 1 对羟基苯甲酸酯类 2 苯甲酸及其盐 3 山梨酸及其盐 4 苯扎溴胺 5 其它
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尼泊金类) 品种 特点、应用及注意事项 常用的有甲酯、乙酯、丙酯和丁酯。在酸性溶液中作用较强,对大肠杆菌作用最强。抑菌作用随碳原子数增加而增加,但溶解度则依次减少,通常混合使用,其浓度均为0.01%~0.25%。广泛用于内服液体制剂中。 苯甲酸与苯甲酸钠 苯甲酸在水中难溶,在乙醇中易溶,通常配成20%的醇溶液备用。一般用量为0.03%~0.1%。在酸性溶液中抑菌效果较好,最适pH值是4。防霉作用比羟苯酯类弱,防发酵能力则比羟苯酯类强。 苯甲酸钠易溶于水,在酸性溶液中的防腐作用与苯甲酸相当。 山梨酸及其盐 对霉菌和酵母菌作用强,毒性较苯甲酸和尼泊金低,常用浓度为0.05%~0.3%,在酸性溶液中抑菌效果好。 山梨酸钾、山梨酸钙作用与山梨酸相同, 水中溶解度更大,需在酸性溶液中使用。 苯扎溴铵 毒性低,作用快,刺激性甚微。常用浓度为0.02~0.2%。 其他防腐剂 醋酸氯乙定(醋酸洗必泰)0.02%~0.05%;邻苯基苯酚0.005%~0.2%;桉油0.01%;薄荷油0.05%。
9、矫味剂 内服液体制剂应味道可口,外观良好,使患者尤其是儿童乐于服用。 1. 甜味剂 2. 芳香剂 3. 胶浆剂 4. 泡腾剂
1. 甜味剂(sweeting agents) (1) 天然甜味剂 ① 蔗糖 ② 甜菊甙 (2) 合成甜味剂 ① 糖精钠 ② 阿司帕坦
天然甜味剂 特点、常用量及应用 合成甜味剂 蔗糖 常用单糖浆或果汁糖浆(如橙皮糖浆、桂皮糖浆),应用广泛。果汁糖浆兼具矫臭作用。 糖精钠 甜度为蔗糖的200~700倍,常用量为0.03%,常与单糖浆或甜菊苷合用,作咸味药物的矫味剂。 甜菊苷 有清凉甜味,甜度比蔗糖大约300倍,常用量为0.025%~0.05%,但甜中带苦,故常与蔗糖或糖精钠合用。 阿司帕坦(蛋白糖、天冬甜精) 甜度为蔗糖的150~200倍,无后苦味,不致龋齿,可以有效地降低热量。适用于糖尿病、肥胖症患者。
2. 芳香剂 在制剂中有时需要添加少量香料和香精以改善制剂的气味和香味 ,这些香料与香精称为芳香剂。 分天然香料和人工香料两大类。
2、 芳香剂 天然香料包括植物中提取的芳香性挥发油如柠檬、樱桃、茴香、薄荷挥发油等以及它们的制剂如薄荷水、桂皮水、枸橼酊等,动物性香料如麝香、灵猫香、海狸香、龙涎香等。 人工合成香料按化合物分类有醇、醛、酮、酸、酯、胺、醚、酚、内酯、萜、缩醛等香料,使用最多的是酯类。 香精又称调合香料,其组成包括天然香料、人工合成香料及一定量的溶剂,如苹果香精、桔子香精、香蕉香精等。
3. 胶浆剂 胶浆剂具有粘稠缓和的性质,能干扰味蕾的味觉因而可矫味,多用于矫正涩酸味。 对刺激性药物可降低刺激性。在胶浆剂中加入甜味剂如0.02%糖精钠或0.025%甜菊甙可增加矫味作用。 常用的有羧甲基纤维素钠、甲基纤维素、淀粉、海藻酸钠、阿拉伯胶、西黄蓍胶、琼脂、明胶等。
4. 泡腾剂 制剂中常应用碳酸氢钠与有机酸(枸橼酸、酒石酸)作为泡腾剂,遇水后产生CO2。CO2溶于水呈酸性,能麻痹味蕾而矫味,常用于苦味、涩味、咸味制剂,与甜味剂、芳香剂配合使用,可得清凉佳味。
10、着色剂 改善制剂的外观颜色,为了达到心理治疗或某些目的需加入到制剂中进行调色的物质称着色剂。 1. 天然色素 2. 人工合成色素 (1) 食用色素(内服液体制剂) (2) 外用色素
1)、天然色素 植物性色素包括:红色的有苏木、紫草根、茜草根、甜菜红、胭脂红等;黄色的有姜黄、葫萝卜素等;蓝色的有松叶兰、乌饭树叶;绿色的有叶绿酸铜钠盐;棕色的有焦糖等。 矿物性色素 如氧化铁(棕红色)。
2)、合成色素 (1) 食用色素 我国目前批准内服的合成色素有胭脂红、苋菜红、柠檬黄、日落黄、姜黄以及亮蓝。 这些色素均溶于水,常配成1%贮备液使用,不宜超过万分之一。具体使用量和使用范围见GB2760~81《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的着色剂项下。
第三节、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增溶 助溶 制成盐类 使用混合溶剂
第四节、各类液体制剂 一、低分子溶液剂 低分子溶液剂系指小分子药物分散在溶剂中制成的均匀分散的液体制剂,可以口服和外用。分散微粒粒径<1nm,以分子或离子分散形成稳定体系。 包括溶液剂、芳香水剂、糖浆剂、酊剂、醑剂、甘油剂、涂剂等。
一、溶液剂 1 概 念 溶液剂(solutions) 一般指化学药物(非挥发性药物)的内服或外用的均相澄明溶液,呈分子或离子状态分散。
2 特点: 其溶剂多为水,少数则以乙醇或油为溶剂,溶液剂应保持澄清、不得有沉淀、浑浊、异物等; 药物制成溶液剂后可以用量取代替称取,使剂量准确,服用方便,特别对小剂量或毒性大的药物更为重要。 溶液剂可供内服或外用,内服者应注意其剂量准确,并适当改善其色、香、味;外用者应注意其浓度和使用部位的特点。 有些性质稳定的常用药物,为了便于调配处方,亦可制成高浓度的贮备液,供临床调配应用。
一、溶液剂 3、制备方法 1)溶解法 2)稀释法 3)化学反应法 (较少用)
一 溶液剂 2 制备方法 1)溶解法 质量要求 含量准确、澄明、稳定、色香味符合规定。 制备过程: 一 溶液剂 2 制备方法 1)溶解法 制备过程: 添加剂、药物的称量→溶解→过滤→质量检查→包装。 溶解法一般是用于较稳定的化学药物,用得较多。 质量要求 含量准确、澄明、稳定、色香味符合规定。
方法:取处方总量1/2~3/4的溶剂,处方中如有附加剂或溶解度较小的药物,应先将其溶解于溶剂中,再加入其它药物使溶解。制备的溶液应滤过,并通过滤器加溶剂至全量。滤过后的药液应进行质量检查。如处方中含有糖浆、甘油等粘稠液体时,应用少量水稀释后再加入 溶液剂中。
2 制备方法 2)稀释法 先将药物制成高浓度溶液或易溶性药物制成贮备液,使用时再用溶剂稀释至需要浓度。 2 制备方法 2)稀释法 先将药物制成高浓度溶液或易溶性药物制成贮备液,使用时再用溶剂稀释至需要浓度。 适用于高浓度溶液或易溶性药物的浓贮备液等原料。
4 制备溶液剂时应注意的问题: 易溶、但溶解缓慢的:粉碎、搅拌、加热等措施; 溶解度小,难溶的药物:助溶、增溶; 4 制备溶液剂时应注意的问题: 易溶、但溶解缓慢的:粉碎、搅拌、加热等措施; 溶解度小,难溶的药物:助溶、增溶; 易氧化:宜将溶剂加热放冷后再溶解药物、同时应加适量抗氧剂 易挥发药物:最后加,以免在制备过程中损失; 小量药物或附加剂或溶解度小的药物应先溶解;
三、芳香水剂 1 概念: 芳香水剂(aromatic waters)系指芳香挥发性药物 (多半为挥发油)的饱和或近饱和水溶液。药物多数为挥发油。 用水与乙醇的混合液作溶剂,含大量挥发油的溶液称为浓芳香水剂。 可矫味、矫臭和作分散剂使用。
2、 特 点 芳香水剂要求澄明,并具有与原料药物相同的气味,不得有其它异嗅,沉淀或杂质。 2、 特 点 芳香水剂要求澄明,并具有与原料药物相同的气味,不得有其它异嗅,沉淀或杂质。 因挥发油或挥发性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约为0.05%),所以芳香水剂的浓度很低,主要用作矫味、矫臭剂。 芳香水剂中挥发性成分多半容易分解或变质而失去原味;且芳香水剂的防腐作用一般较弱,易生霉变质,在生产和贮存过程中,为了避免细菌污染,应密封,在凉暗处保存。所以芳香水剂不宜大量配制和久贮。
2 特点 芳香水剂也可单独用于治疗,近年研究发现,具有祛痰、止咳、平喘、清热、镇痛、抗菌等作用的挥发油较多,随着芳香水剂的品种增多,其应用范围也在扩大。
三、芳香水剂 3 制备方法 (1) 溶解法 (2) 稀释法 (3) 蒸馏法 挥发油、化学药物作原料 药材作原料
二、芳香水剂 (1)溶解法 取纯净的挥发油或挥发性药物细粉,加微温蒸馏水适量,用力振摇(约15分钟),冷至室温后,滤过,自滤器上添加蒸馏水至全量,摇匀即得。
二、芳香水剂 (2)稀释法 由浓芳香水剂加蒸馏水稀释制得。 (3)蒸馏法 称取一定重量的生药,装入蒸馏器中,加蒸馏水适量,加热蒸馏,或采用水蒸汽蒸馏,使馏液达一定量后,停止蒸馏,除去馏液中过多的油分,滤过得澄明溶液。
4 举 例 薄荷水(Peppermint Water)(0.2%ml/ml) 4 举 例 薄荷水(Peppermint Water)(0.2%ml/ml) 【处方】薄荷油0.5ml,聚山梨酯80 (吐温80) 2ml,蒸馏水加至1000ml。 【制法】取薄荷油与聚山梨酯80混匀后,加蒸馏水适量搅拌均匀,再加蒸馏水使成1000ml,搅匀,即得。 【作用与用途】 芳香矫味药与驱风药,用于胃肠充气,或作溶剂。剂量一次10~15ml。
四、甘油剂 甘油剂:药物溶于甘油中制成的专供外用的溶液剂。 常用于耳、鼻、喉科疾患。 甘油具有粘稠性、防腐性和吸湿性,对皮肤粘膜有滋润作用,能使药物滞留于患处而起延长药物局部疗效的作用。 溶解法 制备方法 化学反应法(少用) 甘油吸湿性较大,应密闭保存。
四、甘油剂 例 碘甘油(Iodine Glycerine) 【处方】碘10g, 碘化钾 10g,蒸馏水10ml,甘油加至1000ml. 【作用与用途】消毒防腐,用于口腔粘膜感染,牙龈炎、牙周炎、冠周炎及牙周炎治后龈袋消炎。 【注解】①甘油作为碘的溶剂可缓和碘对粘膜的刺激性,甘油易附着于皮肤或粘膜上,使药物滞留患处,而起延效作用。 ②本品不宜用水稀释,必要时用甘油稀释以免增加刺激性。 碘在甘油中溶解度约1%(g/g,16℃),加碘化钾可助溶,并可增加碘的稳定性。 配制时,宜控制水量,以免增加对粘膜的刺激性。
五 醑剂 醑剂(spirits)系指挥发性药物的乙醇溶液。供外用或内服。 凡用于制备芳香水剂的药物一般都可以制成醑剂。 由于挥发性药物在乙醇中的溶解度一般均比在水中大,所以醑剂的浓度比芳香水剂大得多,为5%~20%。醑剂中乙醇的浓度一般为60%一90%。 醑剂可作为芳香矫味剂应用。 醑剂应贮存于密闭容器中,但不宜长期储存。 醑剂可用溶解法和蒸馏法制备。
五 醑剂 例 复方薄荷脑醑(Compound Menthol Spirit) 【处方】薄荷脑 3g,苯酚 5g,乙醇 630ml,蒸馏水加至1000ml. 【制法】取薄荷脑、苯酚溶于乙醇中,然后缓缓加入蒸馏水,随加随搅拌使成1000ml,搅匀即得。 【作用与用途】主用于小儿皮肤止痒。
六、酊 剂 酊剂:指药物用规定浓度的乙醇浸出或溶解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亦可用流浸膏稀释制成。 六、酊 剂 酊剂:指药物用规定浓度的乙醇浸出或溶解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亦可用流浸膏稀释制成。 酊剂的浓度除另有规定外,含有毒剧药品(药材)的酊剂,每100毫升相当于原药10克,其他酊剂每100毫升相当于原药物20克。 制备方法:溶解法或稀释法、浸渍法、渗漉法
六、酊 剂 碘酊(Iodine Tincture) 【处方】 碘 20g,碘化钾15g,乙醇500ml,蒸馏水适量,全量 100ml。 六、酊 剂 碘酊(Iodine Tincture) 【处方】 碘 20g,碘化钾15g,乙醇500ml,蒸馏水适量,全量 100ml。 【制法】取碘化钾,加蒸馏水20ml溶解后,加碘及乙醇,搅拌使溶解,再加水适量使成1000ml,即得。 【作用与用途】消毒防腐药,用于皮肤感染和消毒。 【注解】①碘极微溶解于水(1:2950),溶解于乙醇(1:13),碘的溶解度较小,加入碘化钾使形成可溶性络合物,起到助溶作用,能加速碘的溶解,且使碘稳定。 ②碘化钾在水中溶解度为1:0.7,制备本品时先加入约一倍量蒸馏水使其溶解,随即加入碘和全量乙醇,可使碘溶解较快,如若开始加水过多,则不利于碘的溶解。 为减少光线对本品的作用,应置棕色玻璃塞瓶内,在冷暗处保存。包装不宜用橡胶、软木及金属瓶塞。
七、涂剂 涂剂(paint)是指用纱布、棉球蘸取后涂搽皮肤或口腔,喉部粘膜的液体制剂。 涂剂大多数为消毒、消炎药物的甘油溶液,也可用乙醇、植物油等作为溶剂。
二、高分子溶液剂 (一)、概念 高分子溶液剂:一些分子量较大的药物(通常为高分子化合物或高聚物)以分子状态分散在溶剂中,所形成的均相分散体系称为高分子溶液剂。 以水为溶剂的称为亲水性高分子溶液剂,或称胶浆剂,以非水溶剂制备的称为非亲水性高分子溶液剂。属于热力学稳定体系。
(二)、高分子溶液剂的性质 很多高分子化合物在溶液中带有电荷,由于种类不同,高分子溶液所带的电荷也不一样。 1、带电性 很多高分子化合物在溶液中带有电荷,由于种类不同,高分子溶液所带的电荷也不一样。 带负电荷:海藻酸钠、阿拉伯胶、西黄耆胶、淀粉、磷脂、酸性染料(伊红、靛蓝等)、鞣酸等 带正电荷:琼脂、血红蛋白、明胶、碱性染料(亚甲蓝、甲紫等)、血浆蛋白等。
二、高分子溶液剂的性质 2. 胶凝性 有些亲水高分子溶液在温热条件下,为粘稠性流动的液体,当温度降低时,呈链状分散的高分子形成网状结构,分散介质水被全部包含在网状结构之中,形成了不流动的半固体状物,称为凝胶(gel),形成凝胶的过程称为胶凝(Gelatination)。如明胶和琼脂的水溶液。
M、a为高分子化合物与溶剂之间的特有常数。 3、渗透压 较高 4、高黏性: 高分子化合物溶解在溶剂中时,高分子本身占有体积较大,阻碍介质自由流动;高分子溶剂化,自由流动的溶剂减少;高分子化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是产生高黏性的主要原因。 其黏度与分子量有关: [η]=KMa ; M、a为高分子化合物与溶剂之间的特有常数。
H2O- + - - - - 阿拉伯胶- - - - - 5、稳定性 高分子溶液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水化作用,即在水中高分子周围可形成一层较坚固的水化膜,水化膜能阻碍高分子化合物分子之间的相互凝集,而使之稳定。
影响高分子溶液稳定性的因素 ② 加入大量的电解质,由于电解质的强烈水化作用,夺去了高分子化合物中水化膜的水分而使其沉淀,这一过程称为盐析。 ① 加入脱水剂如乙醇、丙酮等能破坏水化膜 而发生聚集; ② 加入大量的电解质,由于电解质的强烈水化作用,夺去了高分子化合物中水化膜的水分而使其沉淀,这一过程称为盐析。 ③长期放置过程中,会自发地聚集而沉淀或漂浮在表面,称为陈化现象。 ④其他原因如盐类、pH值、絮凝剂、射线等的影响,使高分子先聚集成大粒子而后沉淀或漂浮在表面的现象,称为絮凝现象。 ⑤ 带相反电荷的两种高分子溶液混合时,相反电荷中和而产生凝结沉淀。
三、制备方法: 溶解法制备。先溶胀,再溶解 高分子溶液的形成需要有限溶胀与无限溶胀过程,这一过程称胶溶。 有限溶胀:吸收溶剂 无限溶胀:高分子化合物溶解(需加热、搅拌) 静置 即可
(明胶、琼脂) (胃蛋白酶) 高分子溶液制备流程: 三、制备方法: (明胶、琼脂) (胃蛋白酶) 高分子溶液 ← 加热 ← 冷水浸泡←原料 → 撒于液面→ 放置→ 高分子溶液 ↓(淀粉) 搅拌至糊化 加热至60~70℃ 分散于水
【制法】 取稀盐酸加水约30ml,混匀,将胃蛋白酶撒在液面上,自然膨胀,轻加搅拌使溶解,再加水使成50ml,搅拌均匀,即得。 胃蛋白酶合剂(Pepsin Mixture) 【处方】 胃蛋白酶 1.0g 稀盐酸 1ml 水 适量 全 量 50ml 【制法】 取稀盐酸加水约30ml,混匀,将胃蛋白酶撒在液面上,自然膨胀,轻加搅拌使溶解,再加水使成50ml,搅拌均匀,即得。 注:胃蛋白酶极易吸潮,故称取时应迅速。胃蛋白酶在pH1.5~2.0时活性最强,故盐酸的量若超过0.5%时会破坏其活性,亦不可直接加入未经稀释的盐酸。操作中的强力搅拌以及用棉花、滤纸过滤等,都会影响本品的活性和稳定性。 【类别】 助消化药 。 。
三、乳剂 概述 乳化剂 形成条件 乳剂的稳定性 乳剂的制备
(一) 概述 1 定义: 乳剂系指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其中一种液体以小液滴状态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所形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又称乳浊液。 (一) 概述 1 定义: 乳剂系指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其中一种液体以小液滴状态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所形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又称乳浊液。 分散相、内相或非连续相 分散介质、外相、连续相
分散 非均相 乳剂 另一种液体 一种液体
2、乳剂的组成、种类、特点 (1)乳剂的组成 基 水相 W)—水或水溶液; 其他:防腐剂、调味剂等 油相(O)—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液体 乳化剂—防止油水分层的稳定剂 其他:防腐剂、调味剂等
(2)乳剂的种类 油包水型 水包油型 基本型 复合型 O/W W/O W/O/W O/W/O 内相 外相 内相 外相 水包油包水 水包油 油包水包油
O/W型乳剂和W/O型乳剂的区别 O/W型乳剂 W/O型乳剂 外观 乳白色 油状色近似 稀释性 可用水稀释 可用油稀释 导电性 导电 O/W型乳剂 W/O型乳剂 外观 乳白色 油状色近似 稀释性 可用水稀释 可用油稀释 导电性 导电 不导电或 几乎不导电 水溶性颜料 外相染色 内相染色 油溶性颜料
根据大小分类 1、普通乳(emulsion) — 1~100m。 2.亚微乳 (Submicroemulsion) — 0.1 ~ 0.5m 常作为胃肠外给药的载体 肪乳均属亚微乳。
3.纳米乳(nanoemulsion)— 10 ~ 100nm 当乳滴粒子小于0.1 m时,乳剂处于胶体分散范围,这时光线通过乳剂时不产生折射而是透过乳剂,肉眼可见乳剂为透明液体,这种乳剂称为纳米乳或微乳(microemulsion)或胶团乳(micellar emulsion),纳米乳粒径在0.01~0.10 m范围。 该种乳剂中的液滴具有很大的分散度,其总表面 积大,表面自由能很高,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①液滴的分散度大ー吸收快、药效好,生物利 (三)乳剂的特点 ①液滴的分散度大ー吸收快、药效好,生物利 用度高; ②油性药物的乳剂ー计量准确,服用方便; ③O/W型乳剂—可掩盖不良味道; ④外用乳剂ー改善皮肤、粘膜的透过性,减少 刺激; ⑤静脉注射乳剂ー体内分布快、药效高,有靶向性。
(二)、乳化剂 乳化剂是乳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乳剂形成、稳定性及药效发挥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加入乳化剂的意义: (1)降低表面张力或表面自由能; (2)形成乳化膜,阻止乳滴合并。
(一)乳化剂的基本要求 ①有较强的乳化能力:油水两相间的界面张力↓; 形成牢固的乳化膜; ②有一定的生理适应能力:无毒,无刺激性, (口服、外用、注射给药); ③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小:酸、碱、辅助乳化剂等。 上述条件可作为选择或评价乳化剂的标准。 ↓↓↓
(二)乳化剂的种类 1.天然乳化剂 2.表面活性剂类 3. 固体微粒 4. 辅助乳化剂
1. 天然乳化剂 ⑴阿拉伯胶(acacia) ⑵西黄蓍胶(tragacanth) ⑶明胶(gelatin) ⑷磷脂(lecithin) 多为高分子化合物,具有较强亲水性,能形成O/W型乳剂。乳剂形成时被吸附于乳滴表面,形成多分子乳化膜。多数黏性较大,能增加乳剂的稳定性。 宜新鲜配制或加入 适宜防腐剂 ⑴阿拉伯胶(acacia) ⑵西黄蓍胶(tragacanth) ⑶明胶(gelatin) ⑷磷脂(lecithin) ⑸杏树胶(almond) ⑹胆固醇(cholesterol) ⑺其它 (others)
⑴ 阿拉伯胶 是阿拉伯酸的钾、钙、镁盐的混合物,是一种乳化能力较强的O/W型乳化剂,常用浓度为10%~15%,在pH值4~10范围内乳剂稳定。 因本品粘度低,单独用作乳化剂制成的乳剂容易分层,常与西黄蓍胶、果胶、琼脂、海藻酸钠等合用。 本品适用于乳化植物油或挥发油,广泛应用于内服乳剂。因可在皮肤上存留一层有不适感的薄膜,不作外用乳剂的乳化剂。 阿拉伯胶内含有氧化酶,易使其酸败,故用前应在80℃加热30min以破坏之。
⑵ 西黄蓍胶 可形成O/W型乳剂,其水溶液具有较高的粘度。 pH值5时溶液粘度最大,0.1%溶液为稀胶浆,0.2%~2%溶液呈凝胶状。 西黄蓍胶乳化能力较差,很少单独使用,常与阿拉伯胶混合使用,增加乳剂的粘度以免分层。
⑶ 明 胶 可形成O/W型乳剂,用量为油量的1%~2%,明胶为两性化合物,易受溶液pH值及电解质的影响产生凝聚作用。 ⑶ 明 胶 可形成O/W型乳剂,用量为油量的1%~2%,明胶为两性化合物,易受溶液pH值及电解质的影响产生凝聚作用。 使用时须加防腐剂。常与阿拉伯胶合用。
⑷ 磷 脂 由大豆或卵黄中提取,分别称为豆磷脂或卵磷脂,其主要成分均为卵磷脂。 本品能显著降低油水间界面张力,乳化作用强,为O/W型乳化剂,常用量1%~3%,可供内服或外用,精制品可供静注。 精制的豆磷脂或卵磷脂可与泊洛沙姆188合用,效果更好,常用于制备静脉脂肪乳。 磷脂易氧化水解,氧化物有害,需加抗氧剂。
⑸ 杏树胶 为杏树分泌的胶汁凝结而成的棕色块状物,用量为2%~4%,乳化能力和粘度均超过阿拉伯胶,可作为阿拉伯胶的代用品。
具有较强的亲水性亲油性,乳化能力强,容易在乳滴周围形成单分子乳化膜,性质较稳定。 2. 表面活性剂类 具有较强的亲水性亲油性,乳化能力强,容易在乳滴周围形成单分子乳化膜,性质较稳定。 ⑴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O/W型:硬脂酸钠、硬脂酸钾、油酸钠、 油酸钾、十二烷基硫酸钠等。 W/O型:硬脂酸钙 常用于外用乳剂!
(Poloxamer、 Pluronic F68 ) ⑵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脂肪酸山梨坦——(W/O型) span类,如20,40,60,80等; 聚山梨酯——(O/W型) tween类,如20,40,60,80等, 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类——(O/W型) Myrij 45,49,52等, 聚氧乙烯脂肪醇醚类—(O/W型) Brij 30,35, 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类——(O/W型) (Poloxamer、 Pluronic F68 )
非离子型乳化剂 特点: 内服:无毒性 静脉:毒性(溶血),使用受限 内服:无毒性 静脉:毒性(溶血),使用受限 一般它们都有轻微的溶血作用,其溶血作用的顺序为:聚氧乙烯脂肪醇醚类>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类>聚山梨酯类,最后这一类中,溶血作用的顺序为:Tween 20>Tween 60>Tween 40>Tween 80。 Pluronic F68: 毒性小、静脉给药可能
3. 固体微粒乳化剂 固体粉末与水相的接触角θ决定乳剂类型! θ<90°时形成O/W型乳剂: 氧化镁、氢氧化铝、二氧化硅、 微细不溶性固体粉末, 可聚集在油-水界面形成固体微粒膜。 固体粉末与水相的接触角θ决定乳剂类型! θ<90°时形成O/W型乳剂: 氧化镁、氢氧化铝、二氧化硅、 硅皂土、白陶土等; θ>90°则形成W/O型乳剂: 氢氧化钙、氢氧化锌、硬脂酸镁、
4.辅助乳化剂 乳化能力很弱或无,但能提高乳剂黏度,并能使乳化膜强度增大,防止液滴合并,提高稳定性。 二种类型: ⑴增加水相粘度的: HPC、MC、CMC-Na、海藻酸钠、 阿拉伯胶、黄原胶、果胶等 ⑵增加油相粘度的: 鲸蜡醇、蜂蜡、单硬脂酸甘油酯、 硬脂酸、硬脂醇等
(三).乳化剂选择原则 1、根据乳剂的类型选择 2、根据乳剂的给药途径选择 ①口服乳剂: ②外用乳剂: ③注射用乳剂 3、根据乳化性能选择 O/W或W/O 1、根据乳剂的类型选择 2、根据乳剂的给药途径选择 ①口服乳剂: ②外用乳剂: ③注射用乳剂 3、根据乳化性能选择 4、混合乳化剂的选择 无毒,无刺激性,能形成O/W型乳剂,常用高分子化合物或聚山梨酯类为乳化剂。 无刺激性的表面活性剂类及固体粉末类乳化剂,O/W型或W/O型均可。 常用脂肪酸山梨坦和聚山梨酯类等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肥皂、有机胺皂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亦有应用,肥皂碱性强,不能用于破损皮肤。 磷脂、泊洛沙姆 应选择乳化性能强、性质稳定、无毒无刺激性
混合乳化剂的选择 乳化剂混合使用有很多特点: 调节乳化剂的HLB值使其有更好的适应性; 增加乳化膜的牢固性,并增加乳剂的粘度,提高乳剂的稳定性。 非离子型乳化剂可以混合使用,如聚山梨酯类和脂肪酸山梨坦类,非离子型乳化剂可与离子型乳化剂混合使用, 但阴离子型乳化剂和阳离子型乳化剂不能混合使用(反应! )。 乳化剂混合使用必须符合油相对HLB值得需要。(表2-4) 如果不知道油相所要求的HLB值,应进行实验测定。先取可混合使用的两种乳化剂按不同比例配成具有不同HLB值的混合乳化剂,用一系列这类混合乳化剂制成一系列乳剂,选出最稳定的乳剂,即可得知该油相最适宜的HLB值。
乳剂的稳定性 分层 絮凝 转相 合并破裂 酸败
可逆过程---轻轻振摇即能恢复成乳剂原来状态; 质量好的乳剂其分层速度非常缓慢,以致不易觉察。 (一)分层 定义:放置——出现分散相粒子上浮或下沉的现象。也叫乳析。 分层的主要原因:密度差 分层特点 可逆过程---轻轻振摇即能恢复成乳剂原来状态; (界面膜、乳滴大小没有变) 外观较粗糙,易引起絮凝甚至破裂。 质量好的乳剂其分层速度非常缓慢,以致不易觉察。
分 层 影响乳剂分层速度可用Stoke’s定律作近似的分析。 减慢分层速度常用的方法是: (1)减小乳滴的粒径, (2)增加分散介质的粘度, (3)降低分散相与分散介质间 的密度差。 另外,增加分散相的相容积和低温(高于冰点)贮藏也能降低分层速度。通常分层速度与相容积成反比,相容积低于25%时乳剂很快分层,相容积达50%时能显著地降低分层速度,但分散相浓度高于60%时,则易发生转型,尽管理论上转型的浓度大于74%。
液滴及乳化膜完整,但表示着合并的危险性。 (二)絮凝 定义:乳滴聚集形成疏松的聚集体,经振摇即能恢复成均匀乳剂现象。——乳剂合并的前奏。 絮凝的主要原因: 电解质和离子型乳化剂的存在 ; 絮凝与乳剂的粘度、相比及流变性有密切关系。 絮凝特点 可逆过程 液滴及乳化膜完整,但表示着合并的危险性。 加速分层速度,暗示着稳定性降低。
为转相时两种乳化剂的量的比值。此时乳剂不属于 O /W W/O (三)转相 定义:指乳剂类型的改变 O/W型乳剂 W/O型乳剂 转相的原因: 不可逆 乳化剂的性质改变: O/W型乳化剂油酸纳+氯化钙 W/O型; 加入相反类型的乳化剂; 相比的影响。 转相临界点: 为转相时两种乳化剂的量的比值。此时乳剂不属于 任何类型。
(四)合并和破坏 合并——乳滴周围的乳化膜被破坏,分散相液滴合并成大液滴。 乳剂的破裂——乳滴的合并进一步发展使乳剂分为油水两相的现象。 特点: 不可逆过程(乳化膜被破坏)
合并与破裂 降低乳滴合并速度的方法: (1) 保持乳滴的均一性; (2)增加分散介质的浓度。 乳化膜愈牢固,就愈能防止乳滴的和合并和破裂。
(五)酸败 光、热、空气等 微生物等 变质乳剂 有效措施 抗氧剂 防腐剂
(五)乳剂的制备 1. 油中乳化剂法(干胶法) 2. 水中乳化剂法(湿胶法) 3. 新生皂法 4. 两相交替加入法 5. 机械法
乳剂的制备方法 1 干胶法: 油+乳化剂 2 湿胶法: 水+乳化剂 5 机械法 水 乳剂 油 乳剂 油+水+乳化剂 乳剂 3 新生皂法 1 干胶法: 油+乳化剂 2 湿胶法: 水+乳化剂 3 新生皂法 当油水两相混合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生皂类乳化剂,搅拌制成乳剂 。 4 两相交替加入法 5 机械法 油 乳剂 油+水+乳化剂 乳剂
1.干胶法(油中乳化剂法 ) 本法适用于阿拉伯胶或阿位伯胶与西黄蓍胶的混合胶作为乳化剂制备乳剂。 即水相加至含乳化剂的油相中。 流程如下: 初乳 乳剂 油
本法也需制备初乳,初乳中油水胶的比例同干胶法。 流程如下: 2 湿胶法(水中乳化剂法) 油相加至含乳化剂的水相中。 本法也需制备初乳,初乳中油水胶的比例同干胶法。 流程如下: 油 水 乳化剂 混 合 初乳 乳剂 水
制备要点: 先制备初乳。初乳中油、水、乳化剂有一定比例: 植物油、水、胶为4:2:1 液状石蜡、水、胶为3:2:1 挥发油、水、胶为2:2:1 干胶法适用于乳化剂为细粉者。注意:用干燥乳钵、一次加入比例量水、同一方向研磨。 湿胶法不必是细粉,可制成胶浆(水2胶1)即可。油相分次加入胶浆中。
新生皂(钠皂、有机胺皂为O/W乳化剂,钙皂则为W/O型乳化剂) 3新生皂法 新生皂(钠皂、有机胺皂为O/W乳化剂,钙皂则为W/O型乳化剂) 硬脂酸、油酸等 植物油 搅拌 或 振摇 乳剂 碱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三乙醇胺等 注:此法多用于乳膏剂的制备。
4 两相交替加入法 向乳化剂中每次少量交替地加入水或油,边加边搅拌,即可形成乳剂。 天然胶类、固体微粒乳化剂等可用本法制备乳剂。 4 两相交替加入法 向乳化剂中每次少量交替地加入水或油,边加边搅拌,即可形成乳剂。 天然胶类、固体微粒乳化剂等可用本法制备乳剂。 当处方中乳化剂用量较多时,最好选用本法。
定义: 将油相、水相、乳化剂混合用乳化机械制备乳剂的方法。 5.机械法 定义: 将油相、水相、乳化剂混合用乳化机械制备乳剂的方法。 油相+水相+乳化剂 不需要考虑乳化剂种类及加入顺序 乳化机 在机械力作用下形成乳剂 乳剂
四、混悬剂 一、 概述 二、 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 三、 混悬剂的稳定剂 四、 混悬剂的制备 五、混悬剂的质量评定
(一)、 概述 1、 概念: 混悬剂(suspensions)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 (一)、 概述 1、 概念: 混悬剂(suspensions)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 粒度0.5-10m 分散介质多为水,也可用植物油等。 非均相分散体系 动力学不稳定
2、 制成混悬剂的条件 1)难溶性药物需制成液体制剂供临床应用时; 2)药物的剂量超过了溶解度而不能以溶液剂形式应用时; 2、 制成混悬剂的条件 1)难溶性药物需制成液体制剂供临床应用时; 2)药物的剂量超过了溶解度而不能以溶液剂形式应用时; 3)两种溶液混合时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而析出固体药物时; 4)为了使药物产生缓释作用等,都可设计成混悬剂; 为了安全起见,毒剧药或剂量小的药物不宜制成混悬剂。
3 混悬剂的质量要求 药物本身的化学性质应稳定,在使用或贮存期间含量应符合要求; 混悬剂中药物微粒大小根据用途不同而有不同要求; 微粒大小均匀,在贮存过程中不变化; 粒子的沉降速度慢,沉降物分散; 有一定的粘度; 内服应适口,外用易涂布。
2000版中国药典收载有干混悬剂,是按混悬剂的要求将药物制成粉末状或颗粒状制剂,使用时加水即迅速分散成混悬剂。这有利于解决混悬剂在保存过程中的稳定性问题。
口服混悬剂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制成的供口服的混悬液体制剂,也包括干混悬剂或浓混悬液。 《中国药典》2005版口服混悬剂相关内容 口服混悬剂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制成的供口服的混悬液体制剂,也包括干混悬剂或浓混悬液。 口服混悬剂在生产和贮藏期间应符合的规定 ①根据需要可加入适宜的附加剂 ②不得有发霉、酸败、变色、异物、产生气体或 其他变质现象 ③混悬物应分散均匀,放置后有沉降物经振摇应 易再分散,并应检查沉降体积比 ④在标签上应注明“用前摇匀”等
二、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 (一)粒子沉降 Stocks定律: 助悬剂: V = 2 r2( 1- 2)g / 9 , 为增加混悬剂的稳定性: 减小微粒半径 增大分散介质的粘度,以降低微粒与分散介质之间的密度差 助悬剂: , ( 1- 2) 亲水性, 甘油、阿拉伯胶、MC、CMCNa 粉碎、研磨等
带电性 水化膜 四、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 混悬剂微粒因解离或吸附离子而荷电; (二)微粒的荷电、水化 具有双电层结构与ζ电位; 向混悬剂中加入少量的电解质,可改变双电层的构造和厚度,使混悬剂的聚结并产生絮凝。 (二)微粒的荷电、水化 带电性 水化膜 阻碍微粒聚集, 增加混悬剂稳 定性
(三)絮凝与反絮凝 (flocculation and deflocculation) 混悬剂中的微粒由于分散度大而具有很大的总表面积,微粒具有很高的表面自由能,这种高能状态的微粒有降低表面自由能的趋势,表面自由能的改变可用下式表示: ΔF =δS·L·ΔA 式中,ΔF----表面自由能的改变值; ΔA----微粒总表面积的改变值; δS·L----固液界面张力。
絮凝 若通过降低ΔA来降低微粒的表面自由能ΔF,就意味着微粒间要有一定的聚集。但由于微粒荷电,电荷的排斥力阻碍了微粒产生聚集。因此只有加入适当的电解质,使ζ-电势降低,以减小微粒间的电荷的排斥力。ζ-电势降低到一定程度后,混悬剂中的微粒形成疏松的絮状聚集体,使混悬剂处于稳定状态。
絮凝 在混悬剂中加入一定量的电解质后,可降低 混悬剂的ζ电位。ζ电位降至20~25mV范 围内,微粒会形成疏松的絮状聚集体的过程 称为絮凝(flocculation),加入的电解质 称为絮凝剂。
反絮凝 向絮凝状态的混悬剂中加入电解质,使絮凝状态变为非絮凝状态这一过程称为反絮凝。加入的电解质称为反絮凝剂。 反絮凝剂所用的电解质与絮凝剂相同。
三、混悬剂的稳定剂 (一)助悬剂 (二)润湿剂 (三)絮凝剂、反絮凝剂
(一)助悬剂 概 念: 指能增加混悬剂中分散介质的粘度,从而降低微粒的沉降速度或增加微粒亲水性的添加剂。 概 念: 指能增加混悬剂中分散介质的粘度,从而降低微粒的沉降速度或增加微粒亲水性的添加剂。 Stock’s公式的 , ( 1- 2) , 微粒的亲水性---防止结晶转型
(一)助悬剂 1)低分子助悬剂: 甘油:多用于外用制剂 2)高分子助悬剂 :分天然的和合成的两类 糖浆、山梨醇:用于内服,兼有矫味作用 2)高分子助悬剂 :分天然的和合成的两类 天然:阿拉伯胶(粉末或胶浆,一般用量为5%~15%,稳定的pH值为3 ~ 9)、西黄蓍胶(粉末或胶浆,因粘度大,一般用量为0.5% ~ 1%,稳定的pH值为4 ~ 7.5)、琼脂(用量为0.35% ~ 0.5%)、淀粉浆(2%)、海藻酸钠等。使用天然高分子助悬剂的同时,应加入防腐剂,如苯甲酸类、尼泊金类或酚类等,
(一)助悬剂 合成:甲基纤维素(用量为0.1% ~ 1%,稳定的pH值为3 ~ 11 )、羧甲基纤维素钠(用量多为1%,稳定的pH值为5 ~ 10 )、羟丙基纤维素等。它们的水溶液均透明。 3)硅皂土 是天然的含水硅酸铝(外用,常用浓度为2% ~ 3%。pH值>7时,膨胀性更大,粘度更高,助悬效果更好)。
例如2%单硬脂酸铝溶解于植物油中可形成典型的触变胶。皂土、硅酸镁铝在水中也可形成触变胶。 4)触变胶:利用触变胶的触变性。 触变胶可看作是凝胶和溶胶的等温互变体系。 搅拌或振摇 凝胶 溶胶(等温) 静置 利于倾倒 防止沉降 例如2%单硬脂酸铝溶解于植物油中可形成典型的触变胶。皂土、硅酸镁铝在水中也可形成触变胶。
(二)润湿剂: 润湿剂系指能增加疏水性药物微粒与分散介质间的润湿性,以产生较好的分散效果的添加剂。 表面活性剂类 :HLB值在7~11之间。 如吐温类、泊洛沙姆、聚氧乙烯蓖麻油类等 溶剂类:常用的有乙醇、甘油等能与水混溶的溶剂。
(三)絮凝剂、反絮凝剂 种类 作用 絮凝剂使混悬剂处于 絮凝状态,以增加混 悬剂的稳定性; 反絮凝剂可增加混悬 剂流动性,使之易于 倾倒,方便使用。 常用枸橼酸盐、酒石酸 盐、磷酸盐及一些氯化 物等
关键:使混悬微粒具有适当的分散度且粒度均匀,以减小微粒的沉降速度。 混悬剂的制备 关键:使混悬微粒具有适当的分散度且粒度均匀,以减小微粒的沉降速度。 (一)分散法: 分散法制备混悬液与药物的亲水性有关。 1、制备流程如下 : 药物粉碎 → 加液研磨适宜粒度→ 加入稳定剂 → 加分散介质混匀 亲水性药物:先干研磨到一定程度,再加液研磨,至适宜的分散度,然后加液至全量。如氧化锌、炉甘石、碳酸钙、碳酸镁、磺胺类等。 加液研磨:粉碎时,加液研磨,使药物更易粉碎,微粒可达到0.1~0.5μm。
(一)分散法: 疏水性药物:加入一定量润湿剂研磨,再加其它液体研磨,最后加水性液体稀释得均匀的混悬剂。 质硬或贵重药物:采用水飞法。 即将药物加适量的水研磨至细,再加入大量水搅拌, 静置,倾出上层液体,残留的粗粒再加水研磨,如 此反复,直至符合混悬剂的分散度为止。将上清液 静置,收集其沉淀物,混悬于分散介质中即得。 “水飞法”可使药物粉碎到极细的程度。 制备器械:乳钵、乳匀机、胶体磨
[制法] 樟脑醑 硫酸锌 溶液 沉降硫 甘油 羧甲基纤维 素钠胶浆
【注解】① 沉降硫磺为强疏水性质药物,甘油为润湿剂,使硫磺能在水中均匀分散; ② 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助悬剂,可增加混悬剂动力学稳定性; ③ 樟脑醑系10%樟脑乙醇液,加入时应急剧搅拌,以免樟脑因溶剂改变而析出大颗粒。
(二)凝聚法 1 物理凝聚法:微粒结晶法,将药物制成热饱和溶液,在急速搅拌下加到另一不同性质的冷溶剂中,通过溶剂的转换作用,使之快速结晶,可制成10um以下(占80%~90%)微粒,再将微粒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制成混悬剂。 2 化学凝聚法:系由两种或两种药物经化学反应生成难溶性的药物微粒,再混悬于分散介质中制成混悬剂。
(二)凝聚法: 3 流程: 物理凝聚法: 溶剂或温度转化 → 药物析 出微细结晶 化学凝聚法: 化学反应 → 形成不溶性微 细结晶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