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篇 长期中的货币与物价
本篇主要内容: 第29章 货币制度 第30 章 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
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认为,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同方向变动,所以有 第29章 货币制度 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认为,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同方向变动,所以有 MV=PY 据此形成两种观点,一是货币量只影响物价,而与经济运行无关。另一种认为物价变动与经济运行有着密切的相关性,货币银行制度和货币政策非常重要性。现代经济学家都持后一种观点。
货币的定义、功能和分类: 货币用来购买商品和劳务的一组资产。 货币的职能主要有交易媒介、计价单位、价值储藏。 流动性——一种资产可以兑换为交换媒介的容易程度,或者指其转化成现金而不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所有的资产都可以用来交换商品,都具有货币的某些职能和流动性,但是只有货币最具有流动性,能够最方便、且不遭受损失地转换成其他资产。
货币的种类: 具有内在价值的是商品货币,如黄金,白银;没有内在价值的是信用货币或法定货币,由政府法令而流通的货币,如 硬币,纸币,存款支票等。 美国经济中的货币主要有现金和支票。 按照各种金融资产的流动性,货币还可以划分为 M1=M0+活期存款 M2=M1+定期存款 M3=M2+其它金融资产
图1. 美国经济中的货币 10亿美元 M2 $5,455 • 储蓄存款 小额定期存款 货币市场 共同基金 几种不重要的项目 ($4,276 billion) M1 $1,179 • 现金 ($580 billion) 活期存款 旅行支票 ’ 其他支票存款 ($599 billion) • M1中的每一种 ($1,179 billion)
联邦储备体系 美国由12家联邦储备银行构成,在世界其他国家则被称之为中央银行。 联邦储备委员会有7名总统任命的委员,任期14年,他们对国会而不是对总统负责。 主要工作:确保银行体系正常运行,加强监管,推进结算,发挥最后贷款人的作用,决定货币供给,实施货币政策。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有7位理事和12位地区储备银行总裁参加,总裁只有5位轮流有表决
权。 他们决定国债的买卖,以调节货币供给量。增加货币供给时买进国债;减少货币供给时卖出国债。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银行与货币供给: 100%准备金制度:银行吸收存款,并将其保持在帐户上,这就是准备金。如果商业银行将所有的资金都留在帐上,这就不能发放贷款,账户上的所有资金与公众的存款凭证完全相等。 部分准备金制度:商业银行留下一部份准备金,把其余的资金全部贷出,这就是余额准备金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公众持有的存款凭证要大于商业银行帐户上的资金余额。
部分准备金银行的货币创造 第一国民银行 资产 负债 这个 T字帐户说明银行 … 接受存款, 把一部分作为准备金, 把其余的贷出去。 10美元 贷 款 90美元 存 款 100美元 总资产 总负债 这个 T字帐户说明银行 … 接受存款, 把一部分作为准备金, 把其余的贷出去。 假设储备率为10%
货币乘数 货币供给 = 190美元 第一国民银行 第二国民银行 资产 负债 资产 负债 准备金 10美元 贷 款 90美元 存款 100美元 贷 款 90美元 存款 100美元 总资产 总负债 资产 负债 第二国民银行 准备金 9美元 贷款 81美元 存款 90美元 总资产 总负债 货币供给 = 190美元
货币乘数 初始存款 = 100美元 第一国民银行 = 90美元 [=0.9 x 100美元] 第二国民银行 在这个经济中最终创造了多少货币量? 初始存款 = 100美元 第一国民银行 = 90美元 [=0.9 x 100美元] 第二国民银行 = 81美元 [=0.9 x 90美元 第三国民银行 = 72美元 [=0.9 x 81美元 ¯ 货币供给总量 = 1000 美元
The Money Multiplier 货币乘数 The money multiplier is the reciprocal of the reserve ratio: 货币乘数是准备率的倒数: M = 1/R With a reserve requirement R = 20% or 1/5, 如果准备率是R = 20% 或者 1/5, The multiplier is 5. 货币乘数就是5。
如果准备率为10%,则货币创造为准备率的倒数。 银行 存款额 贷款额 准备金 A 100 90 10 B 90 81 9 C 81 … … 合计 1000 900 100 注意:派生存款只有900万。
准备金制度: 准备金制度是商业银行运作的基础和前提,它规定商业银行要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这就规范和制约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行为,使得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上限为准备率的倒数。 在没有准备金制度之前,商业银行也要留存一部分准备金,以备存款人的提取。这就是说,准备金制度实际上是将商业银行的自发行为用法律形式规定下来。早期的准备金制度为了保证商业银行的流动性,1931年以后才成为控制信贷规模,调节货币供给量的工具。
在繁荣时期,提高准备金率,货币乘数缩小,货币供给减少,可以防止经济的过热;在萧条时期,降低准备率,货币乘数扩大,货币供给增加,可以促使经济回暖。 其长处是作用速度快,影响所有有关金融机构,有明确的告示效应。其短处则是作用效果太强烈,无法经常灵活地逆向调控。
再贴现的基本含义: 中央银行以买卖商业票据、或者抵押贷款的方式,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也就是扣除票据到期的贴现利息后,将余款给借款的商业银行。再贴现率的高低影响商业银行申请贷款的积极性,及其持有超额准备的规模。同时,再贴现率的高低也关系到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进而影响商业银行对工商企业的贷款利率和整个利率水平。 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减少基础货币供给,提高利率,抽紧银根;反之,增加基础货币供给,降低利率,放松银根。所以,再贴现
也有明显的告示效应,公众可以从再贴率 的变化判断中央银行政策意图倾向,但有被误导的可能。 现在美国的再贴现已经退化成银行系统安全的阀门,而不是进行主动调节的工具,因为再贴现额在中央银行的资金运用中仅占0.1%左右。 主要局限是:顺经济走势、告示效应不确定、只能进行被动适应的调节、作用比较迂回曲折、可能被用来抵消货币政策的效果。
三、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含义 历史上的公开市场操作起源于中央银行为财政筹集资金,后来演变成货币调控的工具。中央银行高价买进国债,收益率下降,货币供给量增加,利率下降;反之中央银行低价卖出国债,利率上升,货币供给量减少。 中央银行还可以卖长期国债,买短期国债,或者卖短买长,致使长期利率上升,短期利率下降;或者反过来,长期利率下降,短期利率上升,以实现扭动利率结构的目的。
长短处: 公开市场操作可以按照美联储意图,将基础货币供给定在任何一个微量的水平上;它没有不确定的告示效应,可以经常随时进行逆向操作。 公开市场操作需要有庞大、成熟的二级国债市场,在经济活动中传导缓慢。另一个潜在的,但并非现实的缺陷是财政偿清债务后,用什么做操作的标的。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水平普遍持续上涨的现象。其本质不仅是货币发行过多,更是人们对货币信心的下降。 第30 章 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水平普遍持续上涨的现象。其本质不仅是货币发行过多,更是人们对货币信心的下降。 通胀率=(CPI2-CPI1)/CPI1 按照通胀的程度可分成爬行的、加速的、超速的和受抑制的。按照形成原因可以分成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混合型、结构调整型、输入型和预期的等。
30.1 古典通货膨胀理论 物价水平与货币价值反方向变动,物价越高就是货币价值越低。在长期中,物价水平要调节到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的均衡位置,如果物价高于(货币价值低于)均衡水平,人们将减少商品购买,他们期望持有的货币大于央行发行的货币,物价将会回落;如果物价低于(货币价值高于)均衡水平,人们将增加商品购买,他们期望持有的货币将小于央行发行的货币,物价相应回升。
Figure 1 Money Supply, Money Demand, and the Equilibrium Price Level Value of Price Money, Quantity fixed by the Fed Money supply 1 / P Level, P (High) 1 Money demand 1 (Low) 3 / 1.33 4 A 1 / 2 2 Equilibrium value of money Equilibrium price level 1 / 4 4 (Low) (High) Quantity of Money
货币供给增加,人们将用掉多出来的货币,这就导致价格上升和货币价值下降。 货币供给增加的影响 货币供给增加,人们将用掉多出来的货币,这就导致价格上升和货币价值下降。 认为货币供给决定货币价值的理论是货币数量论,弗里德曼甚至说,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Figure 2 The Effects of Monetary Injection Value of Price Money, M1 MS1 M2 MS2 1 / P Level, P (High) 1 Money demand 1 (Low) 1. An increase in the money supply . . . 3 / 1.33 4 2. . . . decreases the value of mone y . . . 3. . . . and increases the price level. A 1 / 2 2 B 1 / 4 4 (Low) (High) Quantity of Money
古典经济学家把经济变量分成名义变量和实际变量,以实际价格表示的为名义变量,而以相对价格表示的则为实际变量。 古典二分法与货币中性 古典经济学家把经济变量分成名义变量和实际变量,以实际价格表示的为名义变量,而以相对价格表示的则为实际变量。 货币供给影响名义变量,不影响实际变量,所以货币供给与物价水平同方相同比例变化。货币供给与实际经济变量的无关性被称之为货币中性。 现在经济学家都认为短期中货币数量变化会影响实际产出,但是在长期中却不影响实际产出。
货币流通速度是指货币在一定时期内完成交易的次数,货币数量方程式表现为货币量与流通速度的乘积要满足产出量的价格要求。 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数量方程式 货币流通速度是指货币在一定时期内完成交易的次数,货币数量方程式表现为货币量与流通速度的乘积要满足产出量的价格要求。 V=(P×Y)/M M×V=P×Y 货币数量说的本质是:货币流通速度比较稳定;货币数量变动引起名义产值同比例变动;货币是中性的,不影响实际产量;货币变动将反映在价格水平上;货币供给过多将引起通货膨胀。
政府多印货币造成通货膨胀,实际上是以减少货币价值的方式增加政府收入,也就是向所有的货币持有人征收额外的税。 通货膨胀税 政府多印货币造成通货膨胀,实际上是以减少货币价值的方式增加政府收入,也就是向所有的货币持有人征收额外的税。 费雪效应 因为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所以 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 这就决定了通货膨胀将导致名义利率上升,这就是费雪效应。
图3. 名义 GDP、货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 指数 (1960 = 100) 2,000 名义GDP 1,500 M2 1,000 500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图4. 超速通货膨胀时期的货币与物价 (a) 奥地利 (b) 匈牙利 指数 (1921.1 = 100) 指数 (1921 .1= 100) 100,000 100,000 物价水平 物价水平 10,000 10,000 货币 供给 货币 供给 1,000 1,000 100 100 1921 1922 1923 1924 1925 1921 1922 1923 1924 1925
图4. 超速通货膨胀时期的货币与物价 c) 德国 d) 波兰 指数 (1921.1 = 100) 指数 (1921.1 = 100) 1000万亿 物价水平 10 百万 物价水平 1万亿 货币 供给 1 百万 100亿 货币 供给 10万 1亿 1百万 1万 1万 1,000 100 1 100 1921 1922 1923 1924 1925 1921 1922 1923 1924 1925
30.2 通货膨胀的代价 通货膨胀造成工人的损失:通货膨胀未必降低实际购买力,因为在货币购买力下降的同时,人们的工资也增加了。但如果工资的调整滞后于通货膨胀,它还是会造成工人的损失。 提高皮鞋成本:为了减少通货膨胀的损失,人们去银行取款和购买商品的频率提高了,这将加剧皮鞋的磨损,尽管这个成本有限,但是以这个行为代表的相关成本却相当可观。 提高菜单成本:通货膨胀导致价格频繁的波动,厂商将承担重制菜单的成本,以及客户的
抱怨。 价格扭曲误导资源配置:通胀造成商品的价格不完全反映商品的效用,而为产品对通胀的灵敏度为转移。从而使得资源从效用高,但对通胀灵敏度低的产业进入效用低,但对通胀灵敏度高的产业,造成资源配置实现的社会满足低于没有通胀时的同等情况。 税收扭曲提高税负:政府按照名义收入征税,而不管通胀造成实际收入减少,这就加重按实际收入计算的税赋。高税收降低利息受益,遏制储蓄。指数化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却未必总是有效。
表1. 通货膨胀如何提高了储蓄的税收负担 经济 1 经济 2 实际利率 通货膨胀率 名义利率 (实际利率 + 通货膨胀率) (物价稳定) 经济 2 (通货膨胀) 实际利率 4% 通货膨胀率 8 名义利率 (实际利率 + 通货膨胀率) 4 12 25%税收引起的利率减少 (.25 x 名义利率) 1 3 税收名义利率 (.75 x 名义利率) 9 税后实际利率 (税后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造成价值尺度的紊乱:货币是价值尺度,尺度不准将导致对经济活动评价的紊乱。通货膨胀造成不同时期的货币具有不同的价值,所以难比较企业不同时期的真实收益、成本和利润。 没有预期到的通胀扭曲财富再分配:没有预期到的通胀有利于借款人,不利于贷款人;有利于债务人,不利于债权人;有利于老板,不利于员工;有利于政府,不利于公众。 轻微的通胀可以推动经济增长,严重的通胀则会扭曲价格信号,甚至使货币失去应有的功能。
本篇小结: 货币是用来交易的资产,它具有交换媒介、计价单位和价值储藏的功能。 实物货币具有内在价值,而纸币没有内在价值,是法律赋予它交换的功能。 央行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影响经济,调节货币供给量的最重要手段是准备金制度、再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 繁荣时期,央行提高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公开市场抛出国债;萧条时期,央行降低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买入国债。
货币供给增加会引起物价上升,货币供给长期增长会引起持续的通货膨胀。 认为货币变量值影响名义变量不影响实际变量的是货币中性理论,它描述了长期中的货币与实际变量的关系。 印发货币增加支出就是征收通胀税,结果导致超速通胀。 费雪效应描述通胀率上升,名义利率上升,实际利率也不变。 许多人认为,通胀提高了购买成本,使得他们变穷,实际并不尽然,因为通胀也提高了他们的名义收入。
通胀有六种成本,减少货币持有;增加皮鞋成本和的菜单成本;加重税负;扰乱计价单位;扭曲债权债权关系,引起财富再分配。 超速通胀时期成本巨大,温和通胀时期的成本不确切。
复习与思考: P215~216 4、6、7、9、11、12、13 P237 1、2、3、6、7、8、11、13 P243-245 7、8、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