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學習帶來的 學校教育新風貌 國立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 王緒溢
當全世界都在進步, 而我們原地踏步時, 世界將捨我們而去。 洪蘭
在開始之前. . . Robert Tinker, 創新學習科技中心(Center for Innovative Learning Technologies, CILT) 製冰機 蒸氣船
無線科技塑造新風貌 隨身 整合 無處不在
大綱 數位學習校園d-Campus架構 用數位學習平台整合教學資訊 電子白板與教學 數位實驗記錄儀 無線氣象站與探究式教學 跨校同步式學藝競賽 以臺北英語好小子為例
數位學習校園架構
d-Campus架構 數位學 習平台 數位實驗 記錄儀 Internet Intranet 家長 電子白板 學生 按按按 備課、聯繫 教師 教學素材與記錄 Intranet Internet 家長 電子白板 聯繫、查詢 教學素材 學習記錄 預習、複習 延伸課堂活動 按按按 學生
個別系統的角色 遙控教學系統(電腦教室互動教學系統) 數位學習平台 電子白板 數位實驗記錄儀 顯示試題並收集學生反應 整合所有系統所產生的教材、活動資料 提供查詢窗口,進行親師生互動 電子白板 記錄教學內容,轉換為數位化資料,上傳至平台 數位實驗記錄儀 自然科學實驗與報告製作
用數位學習平台 整合教學資訊
數位學習平台的角色 整 合 連 結 記 錄 數位 學習 平台 整合:整合課前、課中、課後的教學 整 合 連 結 記 錄 數位 學習 平台 整合:整合課前、課中、課後的教學 連結:把教學相關的人連結起來,包括學校行政人員、教師、學生、家長 記錄:保存教學與學習歷程,可隨時進行查詢、統計、分析
數位學習平台的角色與功能 教師 學生 學習歷程記錄 教學素材收集與匯整 課後活動與測驗 活動與作業探討 師生溝通 學習表現查詢 教材 題庫 課後活動與測驗 活動與作業探討 師生溝通 學生 學習表現查詢 教材預習與複習 課後活動與測驗 作業繳交與分享 主題討論
學校的效益 自動化收集教師教學素材與結果,串連課前、課中、課後,形成完整的教學流程 建立學習歷程檔案,隨時掌握學生學習情形 e化連結家庭與學校 將科技自然而然應用於各科教學,建立數位學習領導形象 培養教師、學生、家長對學校的向心力 應用模式實在很少!有賴進一步開發。
老師的效益 保存教材與學習紀錄,輕鬆掌控自我教學活動 有效追蹤個別與全體學生的學習表現 延伸課堂活動至課前及課後 累積個人教學素材 有效追蹤個別與全體學生的學習表現 延伸課堂活動至課前及課後 建立與家長聯繫的直接管道,便於親師互動 應用模式實在很少!有賴進一步開發。
學生的效益 了解個人學習概況 與同儕進行有意義的學習互動 體驗科技在學習上的應用,認知數位學習所帶來的好處 應用模式實在很少!有賴進一步開發。
家長的效益 隨時掌握子弟學習概況 與教師密切合作,提高學生學習成效 應用模式實在很少!有賴進一步開發。
數位學習平台
跨校同步式學藝競賽 以臺北英語好小子為例 2002-2004
活動設計原理-事件驅動式學習 (Event-Driven Learning) 所參與的事件為學習動機的激發因素 學習以達成目標或成功的完成這個事件的要求 外在動機 實際獎品的獎勵 團隊的表揚 (Team Recognition) 內在動機 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
結合線上學習與網路競賽 跨班網路競賽 線上自主學習 以班級為單位參加 利用高互動遙控教學系統透過網路的團體競賽模式 學習網 豐富影音媒體的學習內容 學習認證 字彙、文法、對話、聽力等類型的線上測驗
網路學習 於暑假期間開放上線學習(不限臺北市學生) 系統記錄學習進度與認證成績 學習內容做為團體競賽內容來源的80% 從通過所有關卡的學生中抽出10名得獎者 所有通過者均可獲得貼紙貼在學習護照上 學習內容由英語教材相關廠商提供
2002-2004線上學習統計資料
班級競賽 以全班學生為參加單位 初賽 決賽 分初賽與決賽兩階段 分東西南北四區,每校至多可報兩隊 於各校班級教室內進行 從網站下載比賽試卷,作答後自動將結果回傳網站 決賽 各區選出前三名參加決賽 分個人賽與團體賽 團體賽形式為測驗,每人需答完所有題目 個人賽形式為淘汰賽,取前十名 個人賽參加人員為進入決賽的班級於初賽時的最佳四名
統計資料(2004) 線上培訓 (7/1~10/25) 班級網路競賽 107間學校,共4,858位同學參與線上培訓 培訓期間,共參與了86,736次的培訓練習 每次練習,系統隨機選取10個題目進行作答 班級網路競賽 分區初賽:34所學校,共48隊報名參加 3隊五年級班級,45隊六年級班級 集中決賽:共12隊 1隊五年級班級,11隊六年級班級
線上培訓與班級競賽比對 ※ 以通過四個關卡的人數來排行 線上培訓排行 參與學校 班級競賽參與情況 1 市立延平國小 決賽第二名 2 市立日新國小 決賽第二名及入圍獎 (共2隊參加) 3 市立健康國小 決賽第三名 4 市立東湖國小 2隊報名參與初賽 5 市立舊莊國小 1隊報名參與初賽 6 市立溪口國小 7 市立萬大國小 8 市立萬福國小 9 市立雨聲國小 未報名 10 市立新生國小 決賽入圍獎 11 市立南港國小 12 市立明倫國小 13 市立碧湖國小
未參與班級競賽學校之線上培訓統計 初賽 決賽 週次
未晉級決賽學校之線上培訓統計 初賽 決賽 週次
晉級決賽學校之線上培訓統計 初賽 決賽 週次
效益 「臺北好小子」活動以班級為競賽單位,改變了一般英語學藝競賽只有菁英能夠參加的印象 事件驅動式學習可做為輔助課堂學習的手段 在科技的輔助下,同時鼓勵團體與個人的參與 事件驅動式學習可做為輔助課堂學習的手段 越來越多英語教師指定網上學習為暑假作業,豐富教師教學資源
電子白板與教學 短片介紹
無線氣象站與探究式學習
傳統氣象資訊蒐集中心-百葉箱
無線氣象站 風向儀 UV/輻射 風速儀 雨量儀 溫度感應儀 太陽能蓄電 溼度感應儀 氣壓感應儀 無線電 數據傳輸 遮光避雨 通風罩 無線數據接收監控台(可同時接收8個工作站) 氣壓感應儀 無線電 數據傳輸 遮光避雨 通風罩
氣象站與學校氣象網頁 校園內即時氣象數據資料 每五分鐘自動更新,並上傳至學校網站伺服器 可檢視當日、當月與當年氣象資料,並可調閱歷史資料 數字式與圖形式數據呈現
學校氣象台網站
臺北市校園氣象台網站
數位校園氣象台的資料特性 即時性(觀測資料無法複製與模擬) 在地性(不同條件下給出不同的現象) 社區性 原始數據的資料 初步的分析圖表 適合中小學探究的天氣要素
獨特性 國際性 學術性 台北市成為全世界氣象台最密的城市(5km以內一測站) WMO 國際氣象組織定(50-100km一測站) 日本 一城市一測站 突破無法解析50km以內的結構變化 學術性 熱島效應 台灣中小學科學界的前瞻研究 跨校的合作與競爭(各校能問什麼問題?轉化出何種結論?)
任何事一開始都是個夢想,然後再一步步往下走。 林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