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第一节 能量代谢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第一节 能量代谢 ( energy metabolism ) 合成自身 分解自身 合成自身 分解自身 同化作用 (物质代谢) 异化作用 同化作用 (物质代谢) 异化作用.
Advertisements

热 能 ( 能量 ) 瑞金医院临床营养科 交通大学医学院营养系 曹伟新. 学习目标 了解 熟悉 掌握 不同人群的能量需要量和供给量 产热营养素在膳食总能量中的合理分配比例 能量不平衡的危害 肥胖防治原则 能量单位及换算 三大产热营养素及产热系数的概念 基础代谢及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的概念 能量的来源 人体能量消耗的几个方面.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新陈代谢是指生物体不断用新物 新陈代谢:是指生物体不断用新物 质代替旧物质的过程 质代替旧物质的过程 合成代谢:消化吸收 --- 储存能量 分解代谢:利用储存的能量 or 分解体内 自身物质转变为能量 自身物质转变为能量 体温,各种活动.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一、能量代谢( energy metabolism) 概念(图表) 直接测量法(略) 间接测量法(原理、食物的热价、 氧热价、呼吸商及计算原则以及简略 法)
人的体温及其调节 秭归一中 马 丽. 春 夏 秋 冬 看一看 外界气温在变化, 而我们自身的体 温是什么样的状态 ? 带婴儿看病时,为什么要等他们停止哭闹 几分之后再给他们量体温? 带婴儿看病时,为什么要等他们停止哭闹 几分之后再给他们量体温? 什么是体温,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什么?人 体又怎样使自己的体温保持相对稳定的呢?
第十一章 能量代谢与 体温调节 1. 能量代谢 2. 体温及调节. 食物 ( 糖、脂肪、蛋白质 ) 生物氧化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一、能量代谢的概念 能量代谢: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时随着的能 量释放,转移和利用。 H 2 O + CO 2 + 含 N 废物 + 能量 机械能 + 热能  化学能、 热能.
第六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一节 能 量 代 谢 第一节 能 量 代 谢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第5节 体温的控制.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energy metabolism and body temperature)
第十四章 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 生命体征: Vital signs 是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总称。
体 温 的 控 制体 温 的 控 制. 人体正常的体温大约是多少? 如果外界气温上升或下降人体的温度会不会也有很大的变化? 和人一样俱有恒定体温的动物有哪些? 总结:恒温动物有鸟类、哺乳类(包括人类) 37 0 C 左右 动画演示.
第七章 体 温 第一节 能量代谢 生物体内伴随物质代谢所发生的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 利用的过程,称为能量代谢 一、能量的来源 体内三大营养物质代谢过程。 糖: 供能的主要物质,有 O 2 氧化,完全分解,释能多; - 无氧酵解时,释能少。 脂肪: 既贮能又供能,氧化释放的能量为葡萄糖的二倍。 蛋白质: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第二篇 外周神经系统药.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外周神经系统主要由传出神经与传入神经系 统组成。 感受器 传入神经 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局麻药.
第六章 呼吸 第 一 节 肺的通气 莲山中学甘春华制作. 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 的 组 成 呼吸道: 肺: 鼻腔咽 喉气管支气管 气体交换的场所 呼吸运动: 气体进出肺的通道,有清洁、湿润空气的作用 肺的通气: 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包括呼气 和吸气两个过程 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呼吸运动的结果,实现了肺的通气.
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需要能量, 能量主要来源于食物。 他们健康吗? 人体内能量的平衡与调节 奉城二中 徐玉.
能 量. 能量 Energy 一、概述 Introduction 二、人体的能量消耗 Energy expenditure in human body 三、人体一日能量需要的确定 Demand of energy 四、能量供给 Supply of energy.
图 1-8 人体体温的昼夜变动(图) 人的体温是指人身体内部的温度。由于身体内部的温度不容易测 量,所以临床上常以口腔、腋窝和直肠的温度来代表体温。正常人 的口腔温度为 36.7 ~ 37 ℃ (平均为 37.2 ℃) ,腋窝温度为 36.0 ~ 37.4 ℃ (平均为 36.8 ℃ ),直肠温度为.
常用护理技术 一、测量体温二、冷敷降体温 主讲:陶玉兰. 体温是指机体内部的温度,又叫深 部体温。是一个相对恒定的温度范 围。而与之对应的则是人体表层温 度。 什么是体温 ?
第 七 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一节 能量代谢 (energy metabolism) 生物体内伴随物质代谢过程而产生的 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的过程,称 为能量代谢。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利用 机体唯一能利用的能量是蕴藏在食物 中的化学能。能量主要来自糖和脂肪,而 蛋白质主要用于细胞自我更新、合成酶和.
能量代谢和体温 energy metabolism and body temperature. 第一节 能 量 代 谢.
第 九 章 营养、代谢和体温调节. 第一节 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其生理功能 一、糖类及其生理功能 二、脂肪及其生理功能 三、蛋白质及其生理功能 (一)蛋白质的营养意义 (二)氮平衡 (三)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四)蛋白质的生物热价和互补作用.
二、特定人群的膳食指南  特定人群主要包括七方面人群:  婴儿  幼儿与学龄前儿童  学龄儿童  青少年  孕妇  乳母  老年 人.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山东大学医学院生理研究所.
发 热 fever 广东医学院病生教研室.
第 六 章 发 热 (Fever).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讨论 在游乐园乘坐 过山车,头朝下疾驰时,不少 人感到心怦怦直跳,并狂呼乱 叫。如果此时检测血液,发现 能使心跳和呼吸加快的肾上腺
第3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第一节 能量代谢 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着的能量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
附3 第八章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附2:教案格式样稿 课程名称:护理基本技术 班级:09专科护理1 学时:2
第十六章 动量守恒定律 第4节 碰 撞.
单位:北京市劲松职业高中 专业:综合实践活动 作者:张玲
第七章 能 量 代 谢.
神经、体液因素及药物对动脉血压的影响 河北大学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第九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
第九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一节 能 量 代 谢 第二节 体 温.
第九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第一节 能量代谢 能量代谢:指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energy metabolism and body temperature 第一节 能量代谢 定义:生物体内在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 着的能量的释放、贮存、转移和利.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一节 能 量 代 谢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人体能量的生成 1.
人体能量的生成.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主讲人:罗官莉 生 理 学教 研 室.
发热与退烧药 第五制作小组.
人体动脉血压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 人体呼吸运动的描记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及营养和免疫.
§3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水盐平衡调节.
发热 Fever.
葡萄糖 合成 肌糖元 第六节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一、糖类代谢 1、来源:主要是淀粉,另有少量蔗糖、乳糖等。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一、体温 (一)表层(体表)体温和深部(体核)体温
炎症.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糖尿病流行病学.
甲状腺激素.
神经调节 神经元 结构和功能单位:______ 反射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____
能量代谢 一、基础代谢 (一)基础代谢的概念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Newborn and Neonatal Disease
ATP SLYTYZJAM.
第一节能量代谢 定义:生物体内物质代谢中所伴随着 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等, 称为能量代谢。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营养配餐 ----理论基础知识.
药物的跨膜转运.
第一节 肺通气 Pulmonary Ventilation
第四章 缺 氧 概念:组织得不到氧气,或不能充分 利用氧气时,组织的代谢、功 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能发生 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 缺氧。
有关“ATP结构” 的会考复习.
Pharmacology of Efferent nervous system
利用DSC进行比热容的测定 比 热 容 测 量 案 例 2010.02 TA No.036 热分析・粘弹性测量定 ・何为比热容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 --理想气体等容过程、定容摩尔热容 --理想气体等压过程 、定压摩尔热容.
机体的内环境及其稳态 中国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 赵书芬.
第四节 妊娠期母体变化 生殖系统的变化 乳房的变化 循环系统的变化 血液的改变 泌尿系统的变化 呼吸系统的变化 消化系统的变化 皮肤的变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1、什么是能量代谢?机体内能量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2、什么是热价?氧热价?呼吸商和非蛋白呼吸商? 3、能量代谢如何测定?(原理和方法) 4、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5、什么是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BMR)?测定有何意义?

第一节 能量代谢 能量代谢:指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一)来源 第一节 能量代谢 能量代谢:指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一)来源 1.糖:主要(70%以上) 脑组织所需能量则完全来源于糖的有氧氧化。 2.脂肪:次之(30%) 3.蛋白质:很少(长期饥饿或极度消耗时,才成为主要能量来源)。

>50% CP (二)去路: ATP 能量 ADP 热能 糖 脂肪 生物合成 蛋白质 分泌 神经传导 O2 肌肉收缩 外功 维持体温 >50% 糖 脂肪 蛋白质 生物合成 分泌 神经传导 CP CO2+H2O O2 ATP 能量 能量 ADP 肌肉收缩 外功

食物的热价:1g食物在氧化时所释放出来的热量。 单位: kJ或kcal 糖 4.1kcal/g 17.15kJ/g 蛋白质 4.3kcal/g 17.99kJ/g 脂肪 9.0kacl/g 39.75kJ/g

食物的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时,每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该种食物的氧热价。 糖 5.0kcal/L 20.66KJ/L 蛋白质 4.5kcal/L 18.93KJ/L 脂肪 4.7kcal/L 19.58KJ/L

呼吸商(RQ):指一定时间内,机体的CO2产生量与耗O2量的比值。 RQ=CO2产生量/耗O2量 糖=1.0, 脂肪=0.71,蛋白质=0.80 RQ=1.0 →氧化糖; RQ=0.70 → 氧化脂肪 RQ=0.85→一般饮食;RQ=0.80或<1.0→长期饥饿

将一定时间内,机体氧化非蛋白食物时的CO2产生量与耗O2量的比值称为非蛋白呼吸商(NPRQ)。 由于我们摄入的食物中蛋白质不能完全氧化,而且组成人体的结构蛋白在正常情况下不能被氧化,所以蛋白质产热量可以忽略不计。 将一定时间内,机体氧化非蛋白食物时的CO2产生量与耗O2量的比值称为非蛋白呼吸商(NPRQ)。 整体产生CO2总量-分解蛋白产生CO2量 NPRQ=───────────────── 整体耗O2总量-分解蛋白耗O2量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一)能量代谢测定的基本原理 机体的能量代谢也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机体的能量代谢也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营养物质分解释放的总能量,应等于机体产生的热量和肌肉对外做功消耗的能量之和。如果能避免机体做功,然后测定机体在单位时间内发散的总热量或所消耗的食物量,可测算出整个机体在单位时间内能量代谢的量,即能量代谢率。

1.直接测热法:主要用来研究肥胖和内分泌系统障碍 2.间接测热法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方法 1.直接测热法:主要用来研究肥胖和内分泌系统障碍 2.间接测热法 间接测热法原理:是利用“定比定律” ,即食物在氧化分解时,氧气的消耗量和二氧化碳的产生量与机体热能释放量有一定的定比关系。 我们先测出耗氧量和二氧化碳产生量,再间接推出各类食物的氧化量和产热量从而推算出能量代谢率。

简易法: ②算出的RQ作为NPRQ查表得相应的氧热价(一般我们认为混合膳食的NPRQ为0.82); ③产热量= 耗O2量×氧热价。 ①测定单位时间内的耗O2量和CO2产生量,算出RQ; ②算出的RQ作为NPRQ查表得相应的氧热价(一般我们认为混合膳食的NPRQ为0.82); ③产热量= 耗O2量×氧热价。

三、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一)肌肉活动 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大 运动或劳动的强度 消耗的能量 能量代谢值可作为评价劳动强度的指标

(二)环境温度 1.人体安静时的能量代谢,在20~30℃的环境中较为稳定。 2.环境温度超过30℃,能量代谢率增加。 3.当环境温度低于20℃时,随着温度的不断下降,机体产生寒战和肌紧张增加以御寒,同时增加能量代谢率。

(三)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人进食后一段时间内(从进食后1h开始,持续7~8h),即使同样处于安静状态,但产热量却比进食前有所增加,食物能使机体产生“额外” 热量的现象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人在平静地思考问题时,能量代谢受到的影响不大,其产热量一般不超过4%。 (四)精神活动   人在平静地思考问题时,能量代谢受到的影响不大,其产热量一般不超过4%。 但精神处于紧张状态(烦躁、恐惧、情绪激动等)时,由于会导致无意识的肌肉紧张性增强、交感神经兴奋及促进代谢的内分泌激素释放增多等原因,产热量可显著增加。

四、基础代谢 1、概念 基础代谢: 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基础代谢率(BMR):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

基础状态: 能量消耗只用于维持心跳、呼吸等 人体处于清晨、清醒、静卧,未作肌肉活动;前夜睡眠良好,无精神紧张、禁食12小时、室温20~250C、体温正常。 能量消耗只用于维持心跳、呼吸等 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基本生理活动。

2、测定条件 (1)禁食12-14h (2)清晨空腹 (3)平卧使肌肉放松,排除精神及心理影响 (4)室温保持在20-25度之间 基础代谢率与年龄,性别及身材大小有关

我国人正常的基础代谢率平均值 〖kJ/(h)〗 年龄(岁) 11~15 16~17 18~19 20~30 31~40 41~50 50以上 男性 195.5 193.4 166.2 157.8 158.6 154.0 149.0 女性 172.5 181.7 154.0 146.5 146.9 142.4 138.6

基础代谢率、肺活量、肾小球滤过率、 体表面积(m2) =0.0061 × 身高(cm)+0.0128 × 体重(kg)-0.1529 心输出量、主动脉和气管的横截面积 都与体表面积呈比例关系 体表面积(m2) =0.0061 × 身高(cm)+0.0128 × 体重(kg)-0.1529

体表面积测算图

3、 基础代谢率的测定和其正常值 耗氧量氧热价 基础代谢率 = 100% 体表面积 呼吸商为0.82时的氧热价为20.19KJ

4、 基础代谢率的临床意义 有助于诊断某些疾病 基础代谢率: 发热、糖尿病、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 基础代谢率 :   4、 基础代谢率的临床意义 有助于诊断某些疾病 甲低:-40%~ -20% 甲亢: +25%~+80% 基础代谢率:    发热、糖尿病、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    伴呼吸困难的心脏病等。 基础代谢率 : 阿狄森病、肾病综合征、病理性饥饿、垂体性肥胖等。

第二节 体温调节 1、何为体温?人的体温维持恒定的意义? 2、常采用的测量体温的部位在哪?其正常值是多少? 第二节 体温调节 1、何为体温?人的体温维持恒定的意义? 2、常采用的测量体温的部位在哪?其正常值是多少? 3、体温的正常生理变动受哪些因素影响? 4、在环境温度发生改变时,人的体温如何维持恒定?(体温调节机制)

概念: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即体核温度。 意义: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新陈代谢和一切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 T < 22℃→心跳停止; T > 43℃→酶变性而死亡; T = 27℃→低温麻醉。

一、人体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动 (一)正常体温 1.肛温:正常为36.9~37.9℃。 2.口温:约比直肠低0.2℃,为36.7~37.7℃。 3.腋温:约比口腔低0.3℃,为36.0~37.4℃。 临床常用口温和腋温。测定腋温时要注意夹紧体温计和测量时间(约需10min)。

(二) 体温的正常变动 1.昼夜变化 一般是清晨2~6时最低,下午1~6时最高,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

2.性别差异 ⑴成年女子体温平均比男子高0.3℃。 ⑵女子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而产生周期性变动。 排卵前日最低,排卵后升高 0.3~0.6℃ 。

肌肉活动时,肌肉代谢明显增强,产热增加,癫痫病人发作后T↑;小儿哭闹时T ↑ 3.年龄差异 新生儿体温>成年人>老年人。 4.其他 肌肉活动时,肌肉代谢明显增强,产热增加,癫痫病人发作后T↑;小儿哭闹时T ↑ 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等情况,都会影响体温。 全身麻醉时,会因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和扩张血管的作用及骨骼肌松弛,使体温降低

机体能够维持体温相对恒定,是由于在体温调节机制下,产热和散热取得相对平衡的结果。 二、机体的产热和散热 机体能够维持体温相对恒定,是由于在体温调节机制下,产热和散热取得相对平衡的结果。 

    (一)产热过程 1.主要产热器官: 内脏器官、骨骼肌、脑 安静时:内脏器官 ,特别是肝脏 运动或劳动时:骨骼肌 占90%

2、产热方式 1、基础代谢产热 2、额外代谢产热:细胞代谢↑的各种激素 3、肌肉活动产热:骨骼肌活动→产热↑; 寒战→骨骼肌活动→产热↑

机体在寒冷环境中的产热方式 (1)寒战产热: 寒冷性肌紧张(战栗前肌紧张) 骨骼肌紧张性增强的基础上发生的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频率为9-11次/分) 特点: 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不做外功,产热量增加很高,代谢率增加4-5倍 意义: 有利于维持机体在寒冷环境中的体热平衡。

(2)非寒战产热 ---又称代谢产热(能量代谢的多环节) 特点:褐色脂肪组织(brown fat tissue) 产热量占70% 耗氧量多。 新生儿不发生战栗 部位: 腹股沟、腋窝、肩胛下区、 颈部大血管周围

(二)散热   散热部位 面积大 与外界接触 血流丰富 有汗腺 主:皮肤 次:肺、尿、粪 1、散热方式:辐射、对流、传导和蒸发

⑴辐射散热:指体热以热射线形式传给温度较低的周围环境中的散热方式。 条件:体表温度高于环境温度 影响因素 机体的有效辐射面积 皮肤与环境的温度差 ⑵传导散热:指体热直接传给与机体相接触的低温物体的散热方式。 影响因素: 温度差、 接触面积、导热性能 临床应用:水的比热大,导热性能好, 用冰帽、冰袋等给高热病人降温。

⑶对流散热:指体热凭借空气流动交换热量的散热方式。 影响因素:风速 当环境温度升高到接近或等于皮肤温度时,蒸发便成了唯一有效的散热形式。 ⑷蒸发散热:指体液的水分在皮肤和粘膜表面由液态转化为气态,同时带走大量热量的散热方式。 蒸发1g水散热2.43kJ 分不感蒸发和可感蒸发两种形式 当气温≥体温时,蒸发是唯一的散热途径

不感蒸发:又称不显汗。皮肤和呼吸道水分渗出而被蒸发掉,这种水分蒸发不被觉察,称为不感蒸发。与汗腺的活动无关。 不感蒸发是持续进行的。人体不感蒸发量约1000ml/日。 ∴临床上给病人补液时应考虑到由不感蒸发丢失的体液量。   皮肤: 0.6-0.8L/d 呼吸: 0.2-0.4L/d 1L/d

可感蒸发:又称发汗,是汗腺分泌的汗液形成可见汗滴后从体表蒸发带走热量的一种散热形式。 受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寒冷或温暖情况:无汗液分泌或少量 安静状态:环境温度30℃时开始出汗,速度取决于参加活动汗腺数量和活动强度。 影响因素: 劳动强度、环境温度、湿度、风速 炎热的气候,短时间内发汗量可达1.5L/h。

2、散热的调节: ⑴皮肤血流量的调节 ⑵发汗的调节 温热性发汗 精神性发汗 汗腺 全身绝大部分汗腺分泌(手掌、足跖除外) 手掌、足跖、前额和腋窝等部位汗腺 神经支配 交感神经的胆碱能节后纤维 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 刺激 温热刺激 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 意义 加强散热,对体温调节有重要作用。 与体温调节无关,可能与湿润手掌和足跖,增加摩擦力有关。

皮肤血流量: 1.皮肤血管系统的特点:含丰富的血管丛以及动—静脉吻合支,可大幅度使皮肤血流量变动。皮肤血管系统受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支配。 2.调节过程: 1.寒冷→中枢紧张性↑ →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 皮肤温度↓ →散热↓ 2.炎热→中枢紧张性↓ →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 →皮肤温度↑ →散热↑

三、体温调节 行为性体温调节 自主性体温调节

自主性体温调节: 机体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增减皮肤血液、 出汗、战栗及改变代谢率,维持产热 = 散热过程的动态平衡。 行为性体温调节: 机体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中的姿势和行为,特别是人为了保温或降温所采取的措施,通过增减衣着、开电扇、空调等行为维持体温稳定的调节。 后者以前者为基础,是对前者的补充。

(一)温度感受器 1.外周温度感受器:皮肤、粘膜、腹腔、内脏 热感受器 冷感受器 2.中枢温度感受器: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和脊髓 热敏神经元:温度升高其放电频率增加 冷敏神经元:温度下降其放电频率增加

(二)体温调节中枢 虽然从脊髓到大脑皮层的整个CNS中都存在调节体温的中枢结构 调节体温的基本中枢位于下丘脑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O/AH )在体温调节中起着调定点的作用

(三)体温调节机制 “调定点”学说 正常情况下,PO/AH起着调定点的作用,把体温设定在37℃左右,此时产热和散热保持平衡。 (三)体温调节机制   “调定点”学说  正常情况下,PO/AH起着调定点的作用,把体温设定在37℃左右,此时产热和散热保持平衡。 体温 热敏神经元 散热>产热 体温 回到调定点 体温 冷敏神经元 产热>散热 体温 回到调定点 试解释致热源引起发热的机制 使PO/AH上移,使产热和散热在新的调定点达到平衡。即只有在更高的温度下热敏神经元才兴奋开始散热,因此发热开始前先出现恶寒战栗等产热反应,直到体温升高到39℃才出现散热反应。

临床上发热的病人如何降低体温? 降温措施 理论依据 冰袋、冰帽 增强传导散热 电扇、通风 增强对流散热 降低室温.减衣 增强辐射散热 降温措施 理论依据 冰袋、冰帽 增强传导散热 电扇、通风 增强对流散热 降低室温.减衣 增强辐射散热 酒清擦浴 增加蒸发散热 用阿司匹林 下调调定点 用抗菌药物 消除致热原

想一想 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无限的吗?人如果长时间停留在寒冷或炎热环境中会怎样? 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有限的。 长时间停留在寒冷环境中,机体产生的热量不足以补偿散失的热量,引起体温下降,使生命活动发生障碍。 长时间停留在高温环境中,机体热量散不出去,导致体温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