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感控规范解读精要 医院感染管理科 尹维佳
相关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多重耐药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医院感染暴发报告与处置流程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消毒供应中心2规一标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各个重点科室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务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2006年 100张床位以上的医疗机构应该设置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实行三级管理制度: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科室医院管理小组 各级组织和人员要明确职责、各行其责,定期召开例会 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对本机构工作人员的培训计划,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工作规范和标准、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消毒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医疗器械、器具的消毒工作技术规范,并达到以下要求: (一)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二)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三)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 医疗机构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一种最便捷、方便、经济、有效的单项感控措施。 ★能预防30%以上医院感染的发生 ★标准预防的核心 ★多重耐药菌株的传播和控制当中扮演中重要角色。 ★。。。。。。
病原体通过手传播的五个环节 只要 切断 一个 环节 则 可以 阻止 传播
洗手和卫生手消毒应遵循的原则 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物时,应用洗手液和流动水洗手。 手部没有肉眼污物时,宜采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下列情况必须先洗手 后进行卫生手消毒 ☆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病患者污物后 ☆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病患者污物后
最佳“手卫生”的要求 洗手: 流动水:非手接触式水龙头(感应式、肘式、脚踏式) 清洁剂:洗手液或抗菌洗手液 干手用品:推荐使用一次性纸巾
WHEN ???
手卫生指征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直接接触病人前后、从病人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 手部明显污染或被血液、体液污染 穿脱隔离衣前后、脱手套后 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清洁、无菌物品前 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处理药物和配餐前
手卫生的5个时刻(WHO)
洗手剂降低手上细菌的能力
如何进行手卫生 (六步洗手法)
六部洗手法 第一步 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 第二步 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 第三步 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 第五步 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第四步 双手指交锁,指背在对侧掌心揉搓 第六步 指尖在对侧掌心前后擦洗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清洁区:包括医务人员的值班室、卫生间、男女更衣室、浴室以及储物间、配餐间等。 潜在污染区:包括医务人员的办公室、治疗室、护士站、患者用后的物品、医疗器械等的处理室、内走廊等。 污染区:包括被传染病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物品暂存和处理的场所。包括病室、处置室、污物间以及患者入院、出院处理室等。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传播途径:接触传播(90%)、飞沫传播(9%)、空气传播(1%) 接触传播contact transmission 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 飞沫传播droplet transmission 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 > 5μm) ,在空气中短距离(l m 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 空气传播airborne transmission 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 μm) 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
隔离原则 隔离: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 感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隔离原则 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医院应根据疾病的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其他途径传播),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一种疾病可能有多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 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 传染病患者或可疑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 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
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者。 隔离原则: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1、患者的隔离 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疾病种类:肠道感染、血液传染病、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等的患 者。 隔离原则: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1、患者的隔离 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应减少转运, 如需要转运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其他患者、 医务人员和环境表面的污染。
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2、医务人员的防护 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 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 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接触甲类传染病应按要求穿脱防护服,离开病室前,脱去防护服,防护服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 疾病种类:肺结核、麻疹、水痘、流行性出血热。 隔离原则: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1、患者的隔离 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转送至有条件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的医疗机构进行收治,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 当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并限制其活动范围。 应严格空气消毒。
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 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2、医务人员的防护 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防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疾病种类:如SARS、禽流感、NINI、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 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隔离原则: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飞沫传播的隔离预防。 1、 患者的隔离 遵循飞沫传播隔离原则隔离 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动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 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并定期更换。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患者之间,患者与探视者之间相隔距离在1m以上,探视者应戴外科口罩。 加强通风,或进行空气的消毒。
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2、医务人员的防护 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与患者近距离(1m以内)接触,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6-8小时更换,与污染时立即更换);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医院感染暴发报告与处置流程 2008年 医院应当建立医院感染暴发报告管理责任制,明确法定代表人为第一责任人。 医院感染的暴发:医院感染暴发(outbreak)则指短时间内在病区或病人群体中发生≥3例同种同源病原体的医院感染,又称病例集聚性发生,是医院感染流行的一种极端形式。 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范围:包括疑似医院感染暴发和医院感染暴发。遵循属地管理、分级报告的原则。
医院感染暴发报告与处置流程 报告: 1、医院发现以下情形时,应当于12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2、医院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 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全面综合性监测 目标性监测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诊断医院感染病例,建立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制度,分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针对导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与控制措施。 环境卫生学监测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全面综合性监测 目标性监测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1、环境卫生学监测:医护人员手、物体表面、空气、消毒 液、消毒灭菌效果、内镜、透析液、 内毒素等 2、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全面综合性监测:各个科室散发病例报告 目标性监测:ICU(三管监测)、SSI、多重耐药菌株、职 业暴露、抗菌药物等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96%
消毒供应中心2规一标 有三种疾病病人用后的器械需特殊处理后再进行清洗消毒灭菌流程:气性坏疽、朊毒体、不明原因传染病。 EIDS? 按照要求医疗机构应采取集中管理的方式,对所有可重复使用后的诊疗器械、器具或物品由中心供应室集中处理,但内镜和口腔除外。 有三种疾病病人用后的器械需特殊处理后再进行清洗消毒灭菌流程:气性坏疽、朊毒体、不明原因传染病。 EIDS?
多重耐药菌株的防控 监控对象:MRSA、CRAB、MDRPA、ESBLs、VRE、 多重耐药的结核分枝杆菌 报 告:每日每例病人监控,科室报告和微生 物室 监 测:目标性监测 反 馈:一个季度反馈一次资料指导临床合理 使用抗菌药物
预防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指南 及时报告:科室发现5大常见多重耐药菌(见上页)感染或定植应立即按医院感染散发病例报告要求报告感染管理科,由感染管理科进行调查和采取控制措施。 隔离:立即将感染或定植患者隔离于单间,同种病原菌感染者可集中隔离,同时采取接触隔离预防措施。 防护:接触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时须戴手套。如与病人或其环境(包括家具、床栏杆等)有大面积接触时穿隔离衣。 手卫生:脱手套和隔离衣后要洗手和/或手消毒。 临床判断:主管医生应根据病情和实验室结果,判断病原体系感染或定植;治疗上可请感染科会诊。 解除隔离:撤销接触传播隔离必须是该病原菌培养阴性,并经过主管医生同意才能解除隔离。 物品专用:听诊器、体温表和血压计等器械应专用。
预防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指南2 物品消毒:不能专用的物品(如轮椅和担架),每次用后须清洗消毒(使用有效氯500~1000 mg/L消毒液)。 环境消毒:隔离病房的物表和环境须每4h清洁消毒1次,有大量血液和体液污染时立即用溶液(有效氯2000~5000 mg/L)喷洒消毒,作用30分钟后立即清洁。 转出后消毒:病人转出后应对房间内所有平面(包括门把手)进行彻底消毒。由本科室监控护士负责监督。 病员转运:在转运隔离病人时,须向接受方提前说明应使用的隔离预防措施。接收方按以上方法处理病人。 人员限制:医护人员相对固定,严格限制陪伴和探视人数,并嘱探视者进行洗手或手消毒。 废物处理:病人的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用双层医疗废物袋盛装,后按感染性废物处理
各重点科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重症医学科:15平米/床单位 2、新生儿病房:3平米/床单位 3、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 20平米/诊疗单位 4、血透中心管理规范: 5、手术部(室)管理规范 …… 最大的原则:洁污不交叉 布局合理、流程合理 通道:病人、医务人员 污物通道
三管感染预防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等三个技术文件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www.moh.gov.cn 2010-12-14 15:21:12 卫办医政发〔2010〕18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进一步加强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导并规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提高医疗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我部组织制定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以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 留置导管时最大无菌屏障 最大无菌铺巾、戴帽子、口罩、无菌手术衣 严格消毒穿刺点皮肤 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尽可能选锁骨下静脉 严格手卫生,操作过程中戴无菌手套 插管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 严格遵照Checklist流程进行操作 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点;并定期更换:无菌纱布2天,专用贴膜可至7天,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洗手 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标本采集?
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VAP) 床头抬高至少30度。 每天一次停镇静剂并评价是否可撤机。 尽早停用应激性溃疡预防药物。 尽早胃肠内营养。 每2~6小时口腔护理。 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指征,无创通气优先; 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吸痰前后,进行手卫生; 用可吸引的气管导管,定期声门下分泌物引流; 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标本采集?
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RUTI) 标本采集? 检查导尿包,如过期、包装破损、潮湿,不得使用;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导尿管口径、类型。插管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避免尿道粘膜损伤。手卫生、戴手套、手术巾、仔细消毒尿道口和使用一次性无菌润滑油 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留置导尿管的病人每日评估是否需要留置。 避免膀胱冲洗。如果病人发生呢CRUTI应更换尿管并使用全身抗菌药物。 保持尿液引流系统通畅和完整,不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 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密闭系统被破坏,更换导尿管。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手术切口等级 I类切口----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II类切口----清洁-污染切口:可控条件下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III类切口----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VI类切口----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手术部位感染SSI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浅表切口 Superficial incisional 深部切口 Deep incisional 器官和腔隙Organ/Space
SSI预防的最佳时机 术后24小时 尽量短的术前住院时间 术中 术前1-2天 术中 术前2小时 术前1/2-1小时 术后24小时
术前 →缩短术前等待日(1-2日); →治疗所有感染直至缓解; →术前夜用抗菌药皂或2%洗必泰沐浴; →备皮于术前在手术室即刻进行,首选不伤害皮肤的方法如电剪、脱毛剂等,不用刮刀剔除毛发; →对需做肠道准备者,口服抗菌药物; →按照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进行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做好手消毒并规范着装。
备皮 原则:如果毛发不妨碍手术 视野不需要进行备皮。 方法:如果要备皮,使用剪毛或脱毛膏,不使用剃刀剃毛。 时机:术前即刻在手术室内进行。
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 时机与疗程 接受清洁手术者,手术时间<2小时,如无危险因素可不用药;需使用时,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500 ml),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接受清洁-污染手术者的手术时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 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 对手术前已形成感染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应按治疗性应用而定
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种类
特别提示 卫生部2008年48号文规定 氟喹诺酮类药物除泌尿系统外,不得作为其他系统的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Shower
术中 →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分开,不同种类手术在相应级别的洁净手术室进行,特殊感染者在“特殊感染手术间”进行; →手术室温度22-25度,维持病人正常体温,必要时保暖; →正确消毒手术部位的皮肤; →严格无菌操作和手术规程,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术中手套破损立即更换。器械和物品等被污染随时更换; →糖尿病和血糖不稳定者应在围术期监测并保持血糖稳定; →需引流的切口,首选闭式引流,并尽早拔除引流管。
术中 手术安全核对表
术后 →换药时“先清洁切口、再污染切口、最后感染切口”,无菌操作; →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 →做好切口情况记录; →严格手卫生; →换药时“先清洁切口、再污染切口、最后感染切口”,无菌操作; →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 →做好切口情况记录; →严密观察手术部位有无感染征象,出现分泌物时应当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
医疗废物管理(分类管理) 医疗废物(Medical waste): 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 《医疗废物管理条理》
《医疗废物分类目录》 一、感染性废物 二、病理性废物 三、损伤性废物 四、药物性废物 五、化学性废物
医疗废物的收集 定时间定路线专人负责收集医疗废物 分类收集,禁混;禁漏;禁污 利器 : 利器收集盒;非利器 包装袋 利器 : 利器收集盒;非利器 包装袋 包装物符合国家相关要求,统一标识 收集中发生泄漏及时消毒清理 破损的包装物按医疗废物处理。
要求 掌握标准,应用于临床医疗护理实践。 并在科室内部组织学习。 督导执行。
给力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