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第二篇 外周神经系统药.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外周神经系统主要由传出神经与传入神经系 统组成。 感受器 传入神经 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局麻药.
Advertisements

守门员在比赛过程中身体会作出 哪些反应?这一系列反应是不是 自觉的、有意识的反应呢?这些 反应又是如何完成的呢?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Respiratory Regulation 一、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 ( 一 ) 呼吸中枢 1.基本节律中枢 -延髓 2.呼吸调整中枢 -脑桥上部 3.呼吸随意控制 -高位脑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Respiratory Regulation 一、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
神 经 系 统 总 论 (2)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吐尔逊. 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 ( Motor system) ( Motor system)
第九章 神经系统.
一、课标要求: 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B级 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B级 3、人脑的高级功能A级
必修三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
二、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脊髓反射与运动单位.
第二节 脑干.
Functions of Nervous System
第十章 神经系统 主讲人:韩丽 生理学教研室.
第四章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神经传导通路是从感受器到大脑皮质或从大脑皮质至效应器的神经元链,作为神经冲动传导的通路,称神经传导通路。
运动传导通路 The motor pathways
Neuron, Nerve fiber & Neuroglia
纠错卡 反射弧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包括神经纤维、树突和细胞体三部分组成。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用手一碰含羞草,它的叶子合拢,就是反射。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构成,其中感受器指的是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指运动神经末梢。给某点一个适宜强度刺激,可以引起骨骼肌的收缩就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
第二节 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第三章 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 目的:掌握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规律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第三节 躯体运动的脊髓和脑干调控
第十章 神经系统 第一节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项目: 反射检查 康复教研室.
第十四章 人体各部分损伤 第三节 肩关节 损伤 肩关节损伤的原因 运动 急性损伤 工作 日常活动 先天性.
模块十 神经系统的功能 知识点一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第四节——小脑 小脑的位置、外形和分部 小脑的内部结构 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小脑的病变 作业.
第三节 :高级中枢对骨骼肌运动的控制 一、大脑皮质对骨骼肌运动的控制 二、基底神经节与小脑对骨骼肌运动的控制.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运动是行为的基础。在日常生活、工作与劳动中,人体所处的各种姿势以及所进行的多种形式的躯体运动,都以骨骼肌的活动为基础。在运动过程中,骨骼肌的舒缩活动,不同肌群之间的相互配合,均有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黄淮学院生物工程系动物科学教研室 主讲教师 张世卿
小脑 1. 位置 颅后窝,与端脑枕叶底面相隔小脑幕.
水、无机盐、各种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的含量
第32章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一、运动调节的基本机制 (一)脊髓运动神经元与运动单位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第一章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而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内脏神经。
第三节 神经传导通路 感受器 脊神经节 肌、肌腱、骨膜、关节 脊神经 (周围突) 皮肤的精细触觉 第1级神经元 薄、楔束核 后根 薄、楔束
五、作用于神经系统的受体拮抗剂 兴奋性氨基酸(EAA)受体拮抗剂 抑制性氨基酸受体受体拮抗剂 神经肽Y受体拮抗剂
第十章 肌肉力量 视频 欣赏 第一节 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基础 第二节 肌肉力量的训练 第三节 肌肉力量的检测与评价.
人体内环境自稳态的调节.
动物和人生命活动的调节之一: 通过神经系统 的调节
初中生物《神经系统的组成》教学课件 肥西县新仓学校 李斌.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
第九篇 神经系统的功能 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学系.
第十章 局部麻醉药.
Nervous control for movement
实验十 神经系统功能.
成分的相对稳定:水、无机盐、各种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的含量稳定
四、基底神经节的功能 (一)结构 尾核 壳核 苍白球 丘脑底核 黑质 红核 } 新纹状体 } 纹状体 旧纹状体.
当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身体的各个部位为什么能协调一致?
体系概览 复习导引 1.线索导引 以稳态的各种调节过程为线索,系统复习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动物激素的作用,以及免疫调节在人体稳态中的作用。 2.重点关注 (1)血糖平衡的调节与细胞代谢、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联系 在高考命题中,常把血糖的代谢与调节、神经与体液的调节综合起来进行考查,所以在复习中,要注意知识间的联系,采用流程图解的形式表示调节的机理,把握生命活动调节的规律本质。
神 经 组 织 Nervous tissue.
第八章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 大脑皮质 小脑皮质 脊髓灰质 神经节 脑脊膜与血脑屏障.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第十六章 Bobath技术 康复教研室:安乐.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学 2007春 (心理系 双学位) 第二讲: 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 二.脊髓.
Posture & Motor Control By Nervous System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from one neuron to next
脊 髓 疾 病 ( Spinal Disease ).
神经组织 Nerve Tissue.
锥体外系功能解剖.
Shiping Ding Zhejiang University
神经系统总论 Introduction of nervous system
ATP SLYTYZJAM.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第二节 细胞的信号转导 第三节 细胞的电活动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第一节 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重建.
Pharmacology of Efferent nervous system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第一节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一、 神经元 (一)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学习单元一 传出神经系统概论.
基因信息的传递.
信号发生电路 -非正弦波发生电路.
第四节 妊娠期母体变化 生殖系统的变化 乳房的变化 循环系统的变化 血液的改变 泌尿系统的变化 呼吸系统的变化 消化系统的变化 皮肤的变化
9.6.2 互补对称放大电路 1. 无输出变压器(OTL)的互补对称放大电路 +UCC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十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第一节 神经系统概述 一、神经组织 细胞体 神经细胞(神经元) 树突 神经组织 轴突 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元 1、基本结构: (1)胞体:接受、整合信息部位 (2)树突:接受、传导信息部位 (3)轴突:传导信息部位 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1、基本结构: (1)胞体:接受、整合信息部位 (2)树突:接受、传导信息部位 (3)轴突:传导信息部位 (4)末稍:递质释放部位 2、基本功能: (1)感受刺激→兴奋或抑制 (2)整合、分析、贮存信息 (3)传导信息或分泌激素

(-)神经元 3、分类: 感觉神经元:将体内外环境变化的信息由 外周传向中枢。 运动神经元:将信息由中枢传向外周。 中间神经元:介于上述两类神经元之间。 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神经元绝大部分属于中间神经元。

(二)神经胶质细胞 形态:多样,细胞很小,但数量较多,约为神经元的6~10倍。 功能 (1)转运功能:构成神经元与血管之间的代谢物质的 “ 转运站”。 (2)参与血脑屏障的组成。 (3)构成神经纤维的髓鞘,具有绝缘作用。 (4)填补神经元的缺损。 (5)参与离子和递质的调节,胶质细胞还可摄取和贮藏神经元所释放的递质,需要时重新释放出来,以调节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过程。

第一节 神经系统概述 二、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一)神经冲动的产生 原理同动作电位的产生(局部反应→动作电位 ) (二)神经冲动的传导 无髓鞘神经纤维:局部电路(已兴奋区→临近 未兴奋区) 有髓鞘神经纤维:跳跃传导(在郎飞氏结之间进行 跳跃式传导)

第一节 神经系统概述 (三)神经传导的一般特征 (1)生理完整性:神经纤维在结构上和生理 功能上必须都是完整的 (2)绝缘性:髓鞘的绝缘作用所致 (3)双向传导:刺激神经纤维的任何一点, 所产生的冲动可同时向两侧方向传导 (4)相对不疲劳性:在适宜的条件下,以50- 100HZ的电脉冲连续刺激12小时,神经 纤维仍能产生和传导冲动

第一节 神经系统概述 三、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 突触传递:神经元之间的结构为突触,通过此部位,信息从前一个细胞传递给后一个细胞,这一信息传递过程被称为突触传递

第一节 神经系统概述 (一)化学性突触传递 1、突触结构(前膜、间隙、后膜 ) 2、突触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导致后膜去极化效应(Na+通透性升高)。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导致后膜超极化效应(Cl- 通透性升高)。

第一节 神经系统概述 特点: ①空间总和:同时有冲动抵达多个突触前膜 ②时间总和:先后有一连串冲动抵达同一突触前膜 ③突触延搁:冲动到达突触前膜约0.5~1.0ms后, 突触后神经元的去极化才开始,这段时间称为突触延搁。

第一节 神经系统概述 (二)电突触传递 在哺乳动物的脊髓、海马和下丘脑等部位的神经元之间,广泛存在着相当数量的电突触。 结构基础:细胞的缝隙连接,即神经元膜紧密接触的部位。 特点:连接部位的膜阻抗较低,其间的信息传递是一种电传递。电传递的速度快,几乎不存在潜伏期(即突触延搁)。

第一节 神经系统概述 四、中枢抑制   交互抑制:一个感觉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后,一方面直接兴奋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另一方面发出其侧支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然后通过抑制性神经元的活动转而抑制另一中枢的神经元。

交互抑制

第二节 运动的神经控制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神经元 1、运动神经元池 第二节 运动的神经控制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神经元 1、运动神经元池 一块肌肉通常由若干运动神经元支配。这些神经元位于脑干或脊髓前角,称为运动神经元池。 运动神经元 大运动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池 小运动神经元 神经元

第二节 运动的神经控制 运动神经元的功能: 运动神经元:支配肌纤维的舒缩活动。 神经元:调节肌肉长度和张力。 大小原则: 第二节 运动的神经控制 运动神经元的功能: 运动神经元:支配肌纤维的舒缩活动。 神经元:调节肌肉长度和张力。 大小原则: 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与细胞大小呈负相关,其抑制性则与细胞大小呈正相关。

第二节 运动的神经控制 2、中间神经元 位置:位于脊髓传入纤维与传出纤维之间 数量:与运动神经元之比为30:1 第二节 运动的神经控制 2、中间神经元 位置:位于脊髓传入纤维与传出纤维之间 数量:与运动神经元之比为30:1 功能:介导传入与传出信号,并将传入信息整合成为新的、不同模式的输出。

将传入信号转变为抑制信号,起信号转换器作用。 调节外周感觉信号传至运动神经元的闸门。

第二节 运动的神经控制 (二)脊髓反射 脊髓反射:脊髓是初级反射中枢。凡潜伏期短,活动形式固定,只需外周传入和脊髓参与的反射活动称为脊髓反射。

概念:在脊髓完整的情况下,一块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引起受牵拉肌肉反射性缩短,该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1、牵张反射 概念:在脊髓完整的情况下,一块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引起受牵拉肌肉反射性缩短,该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特点:属于单突触反射 腱反射(又称位相性牵张反射) 肌紧张(又称紧张性牵挂反射)

膝跳反射

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感受器:肌梭 效应器:快肌纤维 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肉时受牵拉肌肉的紧张性收缩,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 感受器:肌梭 效应器:慢肌纤维

牵张反射的生理意义:维持站立姿势、增强肌肉收缩力量。 举例:投掷前的引臂动作,起跳前的膝屈动作,都是利用牵拉投掷和跳跃的主动肌,使其收缩更有力。 应用:需要较大力量的运动,在一定范围内,应尽可能高速牵拉肌肉。在牵拉与随后的收缩之间的延搁时间愈短愈好,否则牵拉引起的增力效应将减弱或消失。

2、屈肌反射 概念:当动物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受刺激一侧的肢体出现屈肌收缩而伸肌弛缓,这一反射称为屈肌反射。 特点:属于多突触反射 使肢体离开伤害性刺激,具有保护性意义。

(三)脊髓运动的控制 脊髓是控制行走的低位中枢,它以一种比较固定的程序触发四肢规律性的步态活动。

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反射的调控 脑干网状结构:脑干中有许多形状和大小各异的神经元组成的脑区,其间穿行着各类走向不同的神经纤维呈网状。 (一)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调节 抑制区:抑制肌紧张和肌肉运动的区域 (范围较小)。 易化区:加强肌紧张和肌肉运动的区域(范围较大)。

网状下行抑制系统:电刺激抑制区,可使原先正在进行中的腿部伸直动作即被制止;四肢肌肉的紧张性下降。将这部分结构及其下行神经路径称为脑干网状下行抑制系统。(活动较弱) 脑干网状下行易化系统:电刺激易化区,使正在进行中的四肢牵张反射大大加强,这一脑干部位及其下行路径称为脑干网状下行易化系统。 (活动较强) 正常情况下,这两种作用保持动态平衡。

去大脑僵直:在动物中脑四叠体的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造成去大脑动物,此时动物全身伸肌的紧张性立即显现亢进,表现为四肢僵直,颈背肌肉过度紧张,头部向背面弯曲,尾部也向背面翅起呈背弓反张。

原因:在上,下丘之间切断中脑后使脑干网状结构中抑制区活动减弱,而易化区的活动加强→牵张反射过度加强,造成伸肌肌紧张亢进。 中脑血肿、肿瘤、病毒性脑炎, 可出现类似去大脑僵直现象

概念:在躯体活动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不断地调整不同部位骨骼肌的张力,以完成各种动作,保持或变更躯体各部分的位置,这种反射活动总称为姿势反射。 (二)姿势反射 概念:在躯体活动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不断地调整不同部位骨骼肌的张力,以完成各种动作,保持或变更躯体各部分的位置,这种反射活动总称为姿势反射。 状态反射 翻正反射 直线加速运动反射 旋转加速运动反射

1、状态反射 概念:头部空间位置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将反射性地引起躯干和四肢肌肉紧张性的改变,这种反射称状态反射。 (1)迷路紧张反射 指头部空间位置发生改变时,内耳迷路感受器(椭圆囊和球囊)的传入冲动对躯体伸肌紧张性的调节反射。 (2)颈紧张反射 指颈部扭曲时,颈椎关节韧带和颈部肌肉的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对四肢肌肉紧张性的调节反射。

人体状态反射的规律: 头部后仰:引起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紧张性加强 头部前倾:引起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紧张性减弱,屈肌及腹肌的紧张相对加强 头部侧倾或扭转:引起同侧上下肢伸肌紧张反射性加强,异侧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减弱 正常人体:这类基本反射常被抑制而表现不明显(由于高位中枢的调节)。

2、翻正反射 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 通过一系列动作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称为翻正反射。(视觉、位觉、大脑皮层) 3、旋转运动反射 人体在进行主动或被动旋转运动时,为了恢复正常体位而产生的一种反射活动,称为旋转运动反射。(位觉) 4、直线运动反射 人体在主动或被动进行直线加速或减速活动时,产生肌肉张力重新调配以恢复常态,这种反射称为直线运动反射。包括升降反射和着地反射。(位觉)

升降反射:人体沿上下方向直线加速或减速运动时,内耳感受器受到刺激,反射性地引起肌张力重新调整的活动称为升降反射。 着地反射:人体从高处跳下时,在着地的一刹那,上肢紧张性加强而下肢两脚分开顺势弯曲,以保持身体重心减少震动,这种反射称为着地反射。

三、小脑和基底神经节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一)小脑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调节肌紧张、控制躯体平衡、协调感觉运动和参与运动学习。 小脑共济失调性震颤:小脑损伤常见的症状为随意运动出现障碍,出现运动过度或不足、乏力、方向偏移,失去运动的稳定性,特别是在运动的开始、停止和改变方向时,表现共济失调性震颤症状。

(二)基底神经节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大脑皮层下的基底神经节属于古老的前脑结构。它包括有尾核、壳核、苍白球、丘脑底核、黑质和红核。 功能:控制肌紧张使肌肉活动适度、参与随意运动的稳定、与运动程序有关 当基底神经节病变时可表现出两类症状:一类是具有运动过多而肌紧张不全的综合症,例如舞蹈病与手足徐动症等。另一类是具有运动过少而紧张过强的综合症,例如震颤麻痹。

四、大脑皮层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是通过锥体系和锥体外系两条下行通路完成的。 (一)皮层下行传导通路 1、锥体系 在大脑皮层中央前回4区及邻近6区内排列着大锥体细胞和锥体细胞,这些细胞的轴突组成称为下行的锥体系。

下行途径:两个 ①皮层脊髓束:皮层运动区→延髓锥体交叉到对侧→下行→脊髓→躯干、四肢 ②皮层脑干束:皮层运动区→脑干→头面部 功能:支配精细运动

2、锥体外系 锥体外系的皮层起源比较广泛,几乎包括全部大脑皮层。 下行途径复杂。 对脊髓反射的控制常是双侧性的。 功能:调节肌紧张、与肌群的协调性运动有关。

作业 1、牵张反射有哪些特点?举例说明它在运动中的意义。 2、小脑在控制和调节运动方面行使什么功能? 3、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命令是通过哪些途径实现的?它们分别行使着什么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