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晶一甲 第二組 組長:4A32C044 劉廷威 組員:4A32C026 謝政廷 4A32C040 廖彥程 指導老師:張淑慧 哥特佛萊德·萊布尼茲 (1646-1716) 控晶一甲 第二組 組長:4A32C044 劉廷威 組員:4A32C026 謝政廷 4A32C040 廖彥程 指導老師:張淑慧
生平 1646年7月1日,萊布尼茲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的萊比錫,父親是Friedrich Leibnütz,母親是 Catherina Schmuck,祖父三代人均曾在薩克森政府供職。長大後,萊布尼茲名字的拼法才 改成「Leibniz」,但是一般人習慣寫成「Leibnitz」。晚年時期,他的簽名通常寫成「von Leibniz」,以示貴族身份。萊布尼茲死後,他的作品才公諸於世,作者名稱通常是 「Freiherr [Baron] G. W. von Leibniz」,但沒有人確定他是否確實有男爵的貴族頭銜。 萊布尼茲的父親是萊比錫大學的倫理學教授,在萊布尼茲6歲時去世,留下了一個私人的 圖書館。12歲時自學拉丁文,並著手學習希臘文。14歲時進入萊比錫大學唸書,20歲時完 成學業,專攻法律和一般大學課程。1666年他出版第一部有關於哲學方面的書籍,書名為 《論組合術》(de arte combinatoria)。 1666年,萊布尼茲於Altdorf拿到博士學位後,拒絕了教職的聘任,並經由當時政治家 Boineburg男爵的介紹,任職服務於美茵茨選帝侯大主教Johann Philipp von Schönborn的高 等法庭。 1671年,萊布尼茲發表了兩篇論文《抽象運動的理論》(Theoria motus abstracti)及《新 物理學假說》(Hypothesis physica nova),分別題獻給巴黎的科學院和倫敦的皇家學會, 在當時歐洲學術界增加了知名度。
1672年,萊布尼茲被Johann Philipp派至巴黎,以動搖路易十四對入侵荷蘭及其它西歐日爾 曼鄰國的興趣,並轉投注精力於埃及。這項政治計畫並沒有成功,但萊布尼茲卻進入了巴 黎的知識圈,結識了馬勒伯朗士和數學家惠更斯等人。這一時期的萊布尼茲特別研究數學, 而發明了微積分。 1672及1673年,Boineburg和Johann Philipp卻相繼過世,迫使萊布尼茲最後於1676年離開巴 黎而轉任職服務於漢諾威的Johann Friedrich公爵。於上任時,順道於海牙拜訪斯賓諾莎, 與其數天一同討論哲學。之後萊布尼茲就到漢諾威管理圖書館,並擔任公爵法律顧問。 1680至1685年間,萊布尼茲擔任哈茨山銀礦礦採工程師。在這期間,萊布尼茲致力於風車 設計,以抽取礦坑中的地下水。然而受限於技術問題和礦工傳統觀念的阻力,計畫沒有成 功。[4] 1685年起,再受繼任的公爵Ernst August所託,轉而開始做其Braunschweig-Lüneburg貴族族 譜研究。這項計畫一直到萊布尼茲去世前都沒有完成。 1686年完成《形上學論》(Discours de métaphysique)。 1689年為完成Braunschweig-Lüneburg族譜研究,遊歷於義大利。其時結識耶穌會派遣於中 國的傳教士,而開始對中國事物有更強烈的興趣。 1695年,萊布尼茲在期刊上發表《新系統》,使他的關於實體間與心物間之「預定和諧」 的哲學理論被廣泛認識。
1700年萊布尼茲說服布蘭登堡選帝侯腓特烈三世於柏林成立科學院,並擔任 首任院長。 1704年完成《人類理智新論》。本文針對洛克的《人類理智論》,用對話的 體裁,逐章節提出批評。然因洛克的突然過世,萊布尼茲不願被落入欺負死 者的口實,所以本書在萊布尼茲生前一直都沒有出版。 1710年,出於對1705年過世的普魯士王后Sophie Charlotte的感念,出版《神 義論》(Essais de Théodicée)。 1714年於維也納著寫《單子論》(La Monadologie;標題為後人所加)及《建 立於理性上之自然與恩惠的原理》。同年,漢諾威公爵Georg Ludwig繼任為英 國國王喬治一世,卻拒絕將萊布尼茲帶至倫敦,而將他疏遠於漢諾威。 1716年11月14日萊布尼茲於漢諾威孤獨地過世,除了他自己的秘書外,即使 George Ludwig本人正巧在漢諾威,宮廷無其他人參加他的喪禮。直到去世前 幾個月,才寫完一份關於中國人宗教思想的手稿:《論中國人的自然神學》。
出處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8%88%E7%89%B9%E5%BC%97%E9%87%8C%E5%BE%B7%C2%B7%E8%8E%B1%E5%B8%83%E5%B0%BC%E8%8C%A8 http://episte.math.ntu.edu.tw/articles/mm/mm_18_3_01/page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