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 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 的RNA病毒。 对人致病的主要是HIV、人类嗜T细胞病毒.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認 識 愛 滋 病 與安 全 性 行 為認 識 愛 滋 病 與安 全 性 行 為 臺北市立性病防治所 製作.
Advertisements

桃園縣中壢市青埔國小 宣導日期:99年12月17日 宣導者:詹德木老師 活動地點:視聽教室 愛滋病 AIDS 愛滋病 (AIDS) 防治宣導.
第十一章 艾滋病与人类免疫 第十一章 艾滋病与人类免疫 第一节 艾滋病发生由来和机制 第一节 艾滋病发生由来和机制 艾滋病英文全称为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的字头 AIDS 的译称,中文名为获得性免疫缺 陷综合症,是由一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张庆 李凤霞 山东省济南卫生学校 关 爱 生 命 预 防 艾 滋关 爱 生 命 预 防 艾 滋 中等职业学校 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课.
1 06/06 e 2007 年全球艾滋病流行情况 数据摘要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 2007 年 12 月 数据来自《 2008 年全球艾滋病疫情报告》,全文(英文)可以从联 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网站 获得
病毒与疾病 生技 10-1 赵桂华. 概念 生物病毒 :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 核酸 ( DNA/RNA ),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 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生物病毒微生物 原指一种动物来源的 毒素。 “virus” 一词源于 拉丁文。 病毒能增殖、遗传和演化,因而 具 有生命最基本的特征。
四川质量技术监督学校 护理系教师: 黄遥.  第十九单元  第一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全国医药高职高专护理类 “ 十二五 ” 创新教材.
1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第十九章 Chapter 19 贵阳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泡泡男孩 —— 大卫 菲利浦 威特 年 9 月 21 日,他出生在美国德克萨斯 州休斯敦市的圣鲁克医院。从出生那一刻 起,他就生活在一个无菌透明的塑料隔离 罩中,因为他患有一种及其罕见的基因缺 陷疾病 ─ “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简称 SCID ) ” 。 他的体内没有任何免疫系统, 没有任何抵御细菌、病毒的能力。
生物高考 精讲专题 第 18 讲 免疫调节 乔文军北京特级教师2015. 《考试大纲》 3-3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 4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 5 )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第 29 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 的 RNA 病毒。 分类 RNA 肿瘤病毒属 人类嗜 T 淋巴细胞病毒等 慢病毒属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 泡沫病毒属 动物与人类泡沫病毒.
第二十一章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de,IDD) : 由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在发生、发 育和成熟过程中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 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 免疫缺陷病分为 : 先天性 /
00003-E-1 – December 2005 《 2005 年艾滋病流行最新报告》部分数据摘要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 2005 年 11 月 21 日 报告全文(英文)可以从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网站 获得
逆转录病毒. 第三十七章 逆转录病毒 分三科 肿瘤病毒亚科 : 一些动物白血病病 毒、人类嗜 T 细胞病毒等 慢病毒亚科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属之 泡沫病毒亚科 概念:指一类含有逆转录酶的单股正链 RNA 病毒。 种类 :
什麼是愛滋病 AIDS ?  Acquired 後天性  Immune 免疫  Deficiency 缺乏  Syndrome 症候群.
逆转录病毒及其他病毒. 教学目的 掌握: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生物学特性 熟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致病性、免疫性。
第二十四章 其他病毒 第一节 狂犬病病毒 rabies virus 一、生物学性状 1. 根据表面糖蛋白 G 的不同可分为 4 个血清 型。 2. 抵抗力不强,易被强酸、碱、乙醚灭活。
第四节 RNA 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RNA 的种类和功能 核糖体 RNA ( rRNA ):核蛋白体组成成分 转移 RNA ( tRNA ):转运氨基酸 信使 RNA ( mRNA ):蛋白质合成模板 不均一核 RNA ( hnRNA ):成熟 mRNA 的前体 小核 RNA ( snRNA ):
第十二章 性传播疾病 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强欣.
问题探讨 神经系统感觉到病原体存在一般是在有了病理反应之后。在病菌或病毒刚进入人体时,靠反射不能对其作出反应。
愛滋病 1.疾病簡介 2.臺灣愛滋病流行概況 3.臨床症狀 4.什麼是空窗期/潛伏期? 5.愛滋病傳染要件 6.傳染方式
皮肤性病学 Dermatovenereology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
艾滋病及其皮肤表现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 孙建方.
時間: 、22 學校:美和科技大學 講員:屏東基督教醫院-彭恩美個管師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肿瘤免疫学 新乡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王辉 博士 编译.
貓免疫不全症探討報告 畜產保健科 班級:畜保三甲 指導老師:陳婷婷 學生:林欣芃 5號 (510905) 蕭伊玲 18號 (510919)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 白血病的概述与分型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 王宇.
第二十八章 肝炎病毒.
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 合力抗艾,共担责任,共享未来.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艾滋病 (AIDS).
艾滋病防治知识政策 及高危行为干预.
HIV病毒与艾滋病实验室检测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检验实验中心 贺政新.
第四十四章  抗真菌药及抗病毒药 Antifungal and antiviral drugs 制作:田汉文.
肺结核.
人体的免疫调节 高三生物备课组.
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 徐州局卫检处.
肠道病毒的分类关系 脊髓灰质炎病毒 柯萨奇病毒 埃可病毒 新肠道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 肠道病毒属 小RNA病毒科 鼻病毒属.
愛滋病防治教育 愛滋病防制教育 愛滋病防制教育.
第3节 身体的防卫.
第十二章 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与辅助分子.
PCR检测HBV DNA 滁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谢瑞玉.
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 及治疗进展 张定风.
糖尿病流行病学.
甲型H1N1流感病毒 甲流H1N1流感病毒占流感病毒的51.75% —— 《北京晨报》 机体如何进行防卫?
1、这个过程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2、这个过程中有哪些细胞参与? 这些细胞分别行使什么样的功能? 3、抗体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问题探讨 神经系统感觉到病原体存在一般是在有了病理反应之后。在病菌或病毒刚进入人体时,靠反射不能对其作出反应。
病毒感染与免疫.
逆转录病毒 Retroviridae 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特异性免疫过程 临朐城关街道城关中学连华.
免疫细胞.
第31章 其他病毒 人乳头瘤病毒 Human Pagilloma Virus.
常见致病病毒 (二).
主题班会 预防艾滋,共建美好校园 阳泉实验中学.
HBsAg阳性肝细胞的膜表面HBsAg抗原的检测
逆转录病毒 Retrovirus.
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HBV) 双股DNA病毒 三种病毒颗粒 小球型和管型颗粒,直径22nm, 由HBsAg组成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双重特性: 抗体活性 免疫原性(抗原物质).
第三部分 补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 一、总补体活性的测定(溶血实验):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第十三章 Chapter 13 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B-cell immunity)
愛滋病防治教育 愛滋病防制教育 愛滋病防制教育.
基因信息的传递.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第三节 转录后修饰.
细胞分裂 有丝分裂.
談愛滋 AID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 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 的RNA病毒。 对人致病的主要是HIV、人类嗜T细胞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即艾滋病的病原体

1981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告称发现首例罕见肺炎和皮肤癌。同年7月,《纽约时报》发表第一篇关于艾滋病案例的报道。 1984年科学家分离出导致艾滋病的病毒,将其命名为HIV。 1991年NBA球员约翰逊宣布HIV检测呈阳性而退役;红丝带开始作为爱滋标识; 2005年全球感染艾滋病的人数增加到4000万,死于艾滋病的人数有2500万 中国自1985年报告首例艾滋病以来,至2005年9月底,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35630例,其中艾滋病患者31143例。专家估计,中国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84万,其中艾滋病病人约8万。

几百年前,拿破仑曾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雄师,一旦它醒来世界将为之震撼!数百年后,在中国艾滋病开始流行,一旦艾滋病流行失去控制,世界将会再次为之震惊!

宋鹏飞,是中国第一个公开自己姓名的艾滋病毒携带者 292热线:我不明白,你公开了真实姓名,你想没想过后果呢?   宋鹏飞:后果我倒没想过,但是最近两年自己也明白了,人活在世上总得需要做一点事情,我可能就会作为中国第一个敢吃螃蟹的青年,站出来替艾滋病人说话,做一些艾滋病方面的工作。

HIV 立体结构外观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结构 衣壳蛋白p24 p17内膜蛋白 核衣壳蛋白p7 gp41 逆转录酶 脂双层包膜 gp120 包膜 RNA 脂双层包膜 包膜 内膜:p17蛋白 核衣壳 gp120:包膜表面刺突 gp41:跨膜蛋白 病毒RNA:2条相同的单正链 逆转录酶、整合酶、蛋白酶等 衣壳蛋白p24:特异性高-诊断 HIV 1、形态结构

2、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 含3个结构基因、6个调节基因、两端有长末端重复序列(LTR) 结构基因是: 编码衣壳蛋白的基因是: gag 编码 HIV 逆转录酶的基因是:pol 编码 HIV包膜蛋白的基因是: env

病毒的复制

RNA RNA mRNA 3、病毒的复制: (-)DNA 前病毒 dsDNA 子代RNA 子代病毒 结构蛋白 调节蛋白 RNA酶H 逆转录酶 RNA酶H (-)DNA RNA/DNA中间体 前病毒 整合 dsDNA RNA 子代RNA 子代病毒 结构蛋白 调节蛋白 mRNA

4、HlV型别与变异: 两型: HIV-I、HIV-2 两型病毒的核苷酸序列相差超过40%。 HIV-l:艾滋病大多由此所致; HIV-2:只在西非地区流行。 高度变异: env基因变异率最高,其编码的蛋白gp120抗原变异,导致病毒逃避宿主免疫,形成慢性和持续性感染的主要原因;疫苗难以研制的主要原因

5、培养特性 HIV感染的宿主范围狭窄 动物模型是恒河猴和黑猩猩 仅感染表面有CD4受体的细胞 症状与人的AIDS不同 新鲜分离的正常人T细胞 病人自身分离的T细胞培养 动物模型是恒河猴和黑猩猩 症状与人的AIDS不同

6、抵抗力:较弱 HIV对热敏感。56℃30min灭活,但在室温保存7天,仍保持活性。 对消毒剂敏感,0.5%次氯酸钠、10%漂白粉、70%乙醇、0.5%来苏能灭活病毒。 对紫外线、γ射线有较强抵抗力

※二、致病性 (一)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传染源是无症状携带者和AIDS患者。 传播途径有: 性传播:主要方式 血液传播 母婴传播

(二)致病特点和机制 主要感染CD4+T 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 HIV的受体是CD4分子,受感染的CD4+T 细胞被溶解破坏,T 细胞数量进行性减少和功能丧失,导致免疫功能缺陷 单核-巨噬细胞表达少量CD4 ,可长期带病毒,游走使病毒播散,丧失吞噬和诱发免疫应答能力

HIV的主要致病机制: (1)CD4+细胞受损; (2)HIV干扰T细胞的抗原识别; (3)HIV诱导的自身免疫应答;

①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干扰细胞的正常代谢;

②子代病毒出芽释放 导致细胞被破坏;

③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其寿命明显缩短; 细胞融合 gp120 CD4 被感染的CD4+ 细胞 gp120 阳性 未感染的CD4+ 细胞

④HIV诱导细胞凋亡; 受染CD4+细胞 凋亡小体

⑤特异性细胞毒效应 细胞毒性 T细胞

HIV干扰T细胞的抗原识别 CD4与MHC-Ⅱ类分子的相互作用是T细胞识别抗原肽所必需的,HIVgp120与CD4分子的结合干扰了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使T细胞不能对HIV发生有效的免疫应答。

HIV诱导的自身免疫应答 HIVgp120和MHC-Ⅱ类分子均能与CD4分子的相同区域结合,提示这两种分子可能存在共同决定簇,因此针对HIVgp120的特异性抗体能与MHC-Ⅱ类分子发生交叉反应,破坏免疫活性细胞。

HIV超抗原成分的致病作用 ①作为T细胞的强活化剂,过度激活T细胞, 最终导致T细胞无能反应或细胞死亡; ②激活多克隆B细胞,造成B细胞功能紊乱。

HIV的播散 HIV在单核/巨噬细胞内低度增殖,并将病毒播散至其它组织。

HIV的其它病理作用 HIV感染单核/巨噬细胞,可损伤其趋化、粘附、杀伤和抗原提呈能力; HIV可诱导巨噬细胞分泌大量IL-1和TNF-α,导致患者长期低热,并引起恶病质; 受染的树突细胞抗原提呈功能下降并可将病毒传播给CD4+T细胞。

(三)HIV感染的临床表现 急性感染期 (似流感) 无症状潜伏期 艾滋病相关综合征 典型艾滋病期 (艾滋病完全型、免疫缺陷期)

1、急性感染期 此时感染者血清中出现HIV抗原P24; 患者出现发热、咽炎、肌肉痛、关节痛、淋巴结肿大、皮肤斑丘疹和粘膜溃疡等自限性症状。

2、无症状潜伏期 感染者无明显症状; 外周血中HIV抗体检测阳性; 持续6个月至10年。

3、艾滋病相关综合征 当机体受到某些因素激发,HIV在细胞内大量复制并造成免疫系统进行性损害; 各种症状开始出现,酷似结核病,患者出现发热、盗汗、疲倦、慢性腹泻和持续性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4、典型的AIDS有三大临床表现: ①机会感染 ②恶性肿瘤的发生 ③神经系统异常 不加干预,2 年内死亡

机会感染 是AIDS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涉及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病原体,以结核分枝杆菌、肺炎链球菌、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肝炎病毒、白色念珠菌、隐球菌、卡氏肺囊虫、鼠弓形体等常见。

在AIDS患者中念珠菌属感染是很常见的, 象鹅口疮(上图)尽管不危及生命但十分讨厌

卡氏肺囊虫在肺的外部产生隆起性钙化,形状象粗糙的肾脏

恶性肿瘤的发生 如kaposi肉瘤和B细胞淋巴瘤等

神经系统异常 约有1/3的AIDS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艾滋病痴呆综合征,表现为记忆衰退、偏瘫、颤抖、痴呆等神经、精神症状。

(四)免疫性 HIV感染可诱导体液和细胞免疫。抗gp120为中和抗体。机体对HIV的免疫反应可限制病毒感染,但不能完全清除病毒。 原因: CD4+T下降 CD8+T功能障碍 病毒抗原频繁变异等

三、微生物学检查 检测抗体-目前最常用 检测RNA PCR 检测病毒抗原 P24-早期诊断;发展为艾滋病的动态观察 ELISA、RIA、IFA---筛查试验; WB(免疫印迹试验 )---确证试验; 检测RNA PCR 检测病毒抗原 P24-早期诊断;发展为艾滋病的动态观察 病毒分离: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

四、防治原则 预防-无理想疫苗 建立HIV感染和AIDS的监视网络; 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 血液制品检疫; 加强国境检疫。

治疗 反转录酶抑制剂。 如叠氮胸苷(AZT)、双脱氧肌苷(DDI) 与双脱氧胞苷 (DDC) 等。能明显减少HIV的复制,改善病人的免疫功能,缓解症状,延长病人生存期,但毒性较大。

蛋白酶抑制剂 如赛科纳瓦(Saquinavir)、 瑞托纳瓦(Ritonavir和 英迪纳瓦(Indinavir)等。

鸡尾酒疗法:联合交替使用二种HIV反转录酶抑制剂和一种HIV蛋白酶抑制剂用以治疗AIDS的方法。 能有效控制症状,延长生命,但无法清除前病毒。

Human T-Cell Lymphotropic Virus HTLV

生物学性状 HTLV-I和HTLV-II基因组的同源性几近50%

致病性 传播途径:性感染、血源性感染、垂直感染 致病机理:感染CD4+T细胞 所致疾病:HTLV-I T 成人细胞白血病 HTLV-II 慢性CD4+淋巴瘤 成人T细胞白血病(adult T-cell leukemia,ATL) : 多为40岁以上的成人。T细胞大量增生,转化、癌变,淋巴结及肝、脾肿大,并发高钙血症、皮肤红斑、皮疹、结节等,预后不良。亦能引起热带痉挛性下肢轻瘫和B细胞淋巴瘤。

致病机制 HTLV ↓ CD4+T细胞 细胞染色体 个别细胞染色体突变 白血病细胞

幻灯片 5 红丝带是呼唤全社会关注艾滋病的防治问题,理解、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国际性标志。 许多关注艾滋病的爱心组织、医疗机构、咨询电话纷纷以“红丝带”命名。

1. 带有逆转录酶的病毒有: A.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B.EB 病毒 C. 单纯疱疹病毒 D. 人乳头瘤病毒 E. 乙型肝炎病毒 2.HIV 的核酸类型是: A. 单股 DNA B. 双股 DNA C. 单正股 RNA D. 双正股 RNA E. 双负股 RNA 3.AIDS 的病原体是: A. 人类 T 细胞白血病病毒 I 型和 II 型 B.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I 型和 II 型 C. 人类乳头瘤病毒 D. 泡沫病毒 E. 缺陷型病毒

4.HIV 侵犯的主要细胞是: A.T 细胞 B.CD 8 细胞 C.CD 4 细胞 D.B 细胞 E.T 细胞和 B 细胞 5.HIV 中特异性最高的蛋白是: A. 包膜糖蛋白( gp120 ) B. 包膜糖蛋白( gp41 ) C. 核衣壳蛋白( p7 ) D. 内膜蛋白( p17 ) E. 衣壳蛋白( p24 )  

1.A 2.D 3.B 4.C 5.E 6. 区分 HIV 与其它逆转录病毒的特异性蛋白是: A. 核衣壳蛋白( p7 ) B. 衣壳蛋白( p24 ) C. 包膜糖蛋白( gp120 ) D. 包膜糖蛋白( gp41 ) E. 内膜蛋白( p17 ) 7.HIV 最易发生变异的部位是: A. 核衣壳 B. 衣壳 C. 刺突糖蛋白 D. 内膜 E. 包膜 8. 大多数 AIDS 的病原体是: A.HELV-1 型 B.HTLV-2 型 C.HPV D.HIV-1 型 E.HIV-2 型

9.HIV 的结构蛋白中,哪种可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 A.gp120 B.p19 C.p7 D.p14 E.p24 10.HIV 的 gp120 肽链上最易发生变异的部位是: A.V 1 ~ V 5 区段 B.V 3 肽段 C.V 4 肽段 D.C 1 ~ C 4 区段 E.C 4 肽段

6.B 7.C 8.D 9.A 10.A 11.HIV 致病的关键因素是: A.HIV 基因组的活化 B. 因各种类型的机会性感染而致死 C.GP120 易变异,逃避免疫攻击 D. 侵犯免疫细胞,造成严重的免疫缺陷 E. 发生各种肿瘤而致死 12.HIV 引起 AIDS 的感染类型属于: A. 隐性感染 B. 隐伏感染 C. 慢性感染 D. 急性感染 E. 慢发病毒感染 13.HIV 的分类属于: A.RNA 肿瘤病毒亚科 B. 泡沫病毒亚科 C. 慢病毒亚科 D. 嗜肝病毒科 E. 多瘤病毒科

14.HIV 编码衣壳蛋白的基因是: A.env B.pol C.gag D.nef E.rev 15.HIV 吸附易感细胞的表面蛋白结构是: A.p24 B.p17 C.GP160 D.GP120 E.GP41  

A.pol B.gag C.nef D.env E.LTR 17. 控制 HIV 在细胞内潜伏的基因是: 11.D 12.E 13.C 14.C 15.D 16. 编码 HIV 逆转录酶的基因是: A.pol B.gag C.nef D.env E.LTR 17. 控制 HIV 在细胞内潜伏的基因是: A.tat B.nef C.rev D.tax E.vif 18.HIV 感染人体后,其潜伏期是: A. 数天 B. 数周 C. 数月 D. 数年 E. 数十年

19.AIDS 患者哪种标本不能分离出 HIV ? A. 血液 B. 精液 C. 唾液 D. 脑脊液 E. 粪便 20.HIV 的传播方式不包括: A. 性接触传播 B. 输血传播 C. 垂直传播 D. 使用血制品 E. 食品、餐具传播

16.A 17.B 18.D 19.E 20.E 21. 关于逆转录病毒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为有包膜球形病毒 B. 基因组为 2 条相同的正链 RNA C. 复制时形成 RNA : DNA 杂交体 D. 病毒基因组分为结构基因和调节基因 E. 病毒复制时需要依赖 RNA 的 RNA 多聚酶 22.HIV 疫苗研制目前遇到的最大问题是: A. 病毒无法培养 B. 无感染动物模型 C. 病毒型别多 D. 病毒包膜糖蛋白的高度变异性 E.HIV 抗原性不稳定,很易变异 23. 临床筛查 AIDS 常用: A.CD4 细胞培养分离 HIV B.PCR 测定 HIV 核酸 C.ELISA 测定 P24 抗原 D.ELISA 测定 HIV 抗体 E.Western blot 测 HIV 抗体

24. 用于确证 HIV 感染的实验方法是: A.ELISA B.Western blot C. 免疫荧光法 D. 放射免疫测定法 E. 火箭电泳法 25. 叠氮脱氧胸苷( AZT )治疗 AIDS 的机理是: A. 抑制病毒的逆转录酶 B. 抑制病毒核酶 C. 抑制病毒蛋白质合成 D. 阻止病毒的出芽释放 E. 干扰病毒的合成 26. 根据 nev 基因序列的异同, HIV-1 的亚型有: A.4 个 B.5 个 C.6 个 D.7 个 E.8 个

21.E 22.D 23.D 24.B 25.A 26.E 1. 简述逆转录病毒的共同特征。 2. 简述逆转录病毒的分类。 3. 与人类疾病有关的逆转录病毒有哪些?各引起何种疾病? 4. 简述 HIV 的形态结构。 5. 简述 HIV 的复制过程。 6. 简述 AIDS 的临床特点。 7.HIV 感染的常用临床检测方法有哪些? 8. 怎样有效预防 AIDS ?

答案 1. 逆转录病毒的共同特征有: (1) 有包膜病毒,基因组为两条正链 RNA 并带有逆转录酶; (2) 复制时经过 DNA 中间阶段; 3. 与人类疾病有关的逆转录病毒有 : 人类嗜 T 细胞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前者可引起人类白血病,后者则可引起人类免疫缺陷综合征。

4.HIV 呈球形,直径约 100~120nm 。其结构分为 3 部分,即核心:由两条相同的正链 RNA 、逆转录酶和核衣壳蛋白 p7 组成;衣壳:由 p24 蛋白组成;包膜:分为两层,内层为内膜蛋白,由 p17 组成,外层为脂蛋白包膜,其中嵌有 gp120 和 gp41 两种病毒特异的糖蛋白。前者构成病毒包膜表面的刺突,后者为跨膜蛋白。

5.HIV 病毒体的包膜糖蛋白 gp120 刺突与宿主细胞膜上的 CD 4 受体结合 , 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发生融合。核衣壳进入细胞质内脱壳,核酸 RNA 裸露,在病毒逆转录酶的作用下,以病毒的 RNA 为模板,籍宿主细胞的 tRNA 为引物经逆转录酶产生互补的负股 DNA ,形成 RNA : DNA 的杂交体,杂交体中的亲代 RNA 股被 RNA 酶 H 水解,再以负股 DNA 为模板,复制正股 DNA ,形成双股 DNA ,在 DNA 两端形成 LTR ,并由胞浆移行到细胞核内,在整合酶的作用下,双股 DNA 基因组整合于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上,称为前病毒。当前病毒被激活时,可在宿主细胞的 RNA 多聚酶 II 的作用下,转录成 RNA ,经加工成为 mRNA ,一部分转译、切割成病毒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另一部分作为子代病毒的 RNA ,与结构蛋白装配成核衣壳,并从宿主细胞膜上获得包膜,形成完整的有感染性的子代病毒,最后以出芽的方式释放到细胞外。

6.AIDS 的临床特点包括三个方面: (1) 潜伏期长,平均 8 ~ 10 年左右; (2) 引起严重的免疫系统损伤,由于 HIV 感染的 CD 4 + 细胞主要是 T H 细胞及单核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使 T H 细胞的数量下降,功能受损,导致免疫功能的不可逆的缺陷; (3) 继发各种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由于机体免疫功能的严重缺损, AIDS 患者抗感染能力显著下降,一些对正常机体无明显致病作用的病毒(如巨细胞病毒)、细菌(如鸟型结核杆菌)、真菌(如白假丝酵母菌、卡氏肺胞菌),常可造成 AIDS 患者致死性感染。部分病人还可并发 Kaposi 肉瘤、恶性淋巴瘤。

7. HIV 感染的常用临床检测方法分为初筛试验和确证试验。 ELISA 、 IFA 和 RIA 三种方法都是利用 HIV 的已知抗原检测其相应抗体,这三种方法的敏感性虽然很高,但由于 HIV 的全病毒抗原与其它逆转录病毒( HTLV )有交叉反应,故可出现一定的假阳性。因此,这类试验适用于 HIV 抗体的初筛。对初筛阳性者必须再用免疫印迹试验针对 HIV 不同结构蛋白的抗体作确证试验,如血清中同时检出 p24 及 gp120 抗体时,可判断为受 HIV 感染。

8. 目前尚无预防 AIDS 的有效疫苗。由于 HIV 的传播途径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所以,预防 AIDS 应采取相应措施: (1) (3) 建立对 HIV 的监测系统,了解 HIV 的流行动态; (4) 加强国境检疫,严防传入; (5) 积极研制艾滋病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