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基础知识 复习指导 (仅供参考) 2013年8月.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当前形势和 国际静安建设 静安党校 王小林. 国际 —— 问题很大、霸权犹在。 1 、国际产业分工的后果 经济全球化的双刃剑: 新兴产业尚未形成 -- 高失业率 老龄化 -- 高福利 -- 高负债 权威缺失 -- 民主治理的危机 再平衡战略 -- 保护主义抬头。
Advertisements

一、北京水务情况简介 二、北京水资源现状 三、北京水资源管理措施 主要内容 北京市行政区 域面积 1.6 4万平 方公里,西北部 为山区,约占总 面积的三分之二, 东南部为平原区, 约占总面积的三 分之一。 一、北京水务情况简介.
做好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准备. 我国目前就业形势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2007 年有 1100 万新增劳 动力有就业要求。据不久前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 示, 2008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 420 万人,比 2007 年增加 58 万人,增幅 20.71% 。 2007 年年底 830.
學習目標 指指出中國地理區的劃分方式 了了解中國七大地理區的區域特色 了了解中國三大經濟地帶的發展特徵 分分析中國區域政策對三大經濟地帶 的影響.
知道什么是遗传 能够分辨什么是相对性状 知道基因、 DNA 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掌握基因的传递过程 课堂总结与课后延伸.
老人茶帶來的新時尚 9A2D0024 黃秀雯 9A2D0036 莊承憲 9A2D0041 蘇意婷 9A2D0045 盧家淑 9A2D0050 王宥棋 9A21C017 吳雅芝.
—— 以洞庭湖区为例. 河 流河 流 沼 泽 沼 泽 滩 涂滩 涂 湖泊 这些美丽的风景图片反映的是什么景观?
解读 十八届五中全会 精神 解读 十八届五中全会 精神. 党的会议 全国代表大会 1 全国代表大会每 5 年召开一次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 “ 党的十八大 ” 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 2 简称中央全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 简称 “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 ”
公共管理 0701 班.  3 月 1 日,在酝酿了一年之后,《神木县全民免费医 疗实施办法 ( 试行 ) 》如期推行。这项被媒体称为 “ 开 国内先河 ” 的医疗保障制度推行两个多月以来,让全 体神木人民真正体会到了 “ 看得起病 ” 的前所未有的 实惠,同时,公众道德风险却又把政府推到了一个.
波斯希腊 波斯钱币 ( 绵羊 ) 马其顿钱币 ( 山羊 ). 波斯希腊 波斯希腊 亚历山大击败波斯王大利乌三世 (333BC)
《关注经济发展》 知识复习 1、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2、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 ?它的基本要求是 ?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2013年10月.
“积极老龄化”理论视角下的 老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中国旅游研究院 黄璜
人口再生产.
兵车行 杜甫 福州十一中语文组 林嵘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 研究员 任兴洲 2012年6月
三年高考政治真题 (八) 个人收入的分配.
窦娥冤 关汉卿 感天动地 元·关汉卿.
第十五章 控制方法.
小猪.
報告書名:父母會傷人 班級:二技幼四甲 姓名:吳婉如 學號:1A2I0034 指導老師:高家斌
桃園國際機場 通行證規定教育訓練簡報.
综合实践活动 设计与实践案例 ——《感恩父母》主题班会.
芭蕾雨奥特莱斯项目 结构化集合资金信托计划
第五单元 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课时 衡量变化的尺子 ——— 时间和纪年 新围初中 王济洪.
媽,我們真的不一樣 青少年期與中年期 老師: 趙品淳老師 組員: 胡珮玟4A1I0006 馬菀謙4A1I0040
知其不可而为之.
耐人尋味的耶穌基督.
中国画家协会理事、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工艺美术师、黄山市邮协常务理事余承平主讲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
第23课 美术的辉煌 米勒:《拾穗者》(法国).
第三章 帝國體制與天下秩序 第一節 大一統帝國的出現與皇帝制度的確立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2011年广西高考政治质量分析 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蒋 楠.
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一、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目 录 课时1 神奇的货币  课时2 多变的价格 课时3 多彩的消费.
知识回顾 1、通过仔细观察酒精灯的火焰,你可以发现火焰可以分为 、 、 。 外焰 内焰 焰心 外焰 2、温度最高的是 。
班級:二幼三甲 姓名:郭小瑄 、 詹淑評 學號:1A2I0029 、1A2I0025
洋流(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指導老師:陳韻如 姓名:吳宜珊 學號:4A0I0911 班級:幼保二乙
汉字的构造.
诵读欣赏 古代诗词三首.
会计学 第九章 财务会计报告.
目 录 第11讲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2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单元提能 单元知识整合与学科素养培优
分三部分传送。这是第二部分。.
第20讲 农业生产和区位选择 [考纲要求] 掌握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极其影响; 学习农业区位选择的方法
傳統童玩遊戲創新 組別:第八組 班級:幼保二甲 組員: 4A0I0005柯舒涵 4A0I0011謝孟真
(一) 第一单元 (45分钟 100分).
宏观经济学 讲稿 南京大学出版社(第5版) 梁东黎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工业企业的影响 曾昭武.
马 骥 黑龙江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教授
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研究部主管 金爱伟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培训 主讲:张良.
淺談中國繪畫藝術 美術科教學媒體製作: 陳美滿 老師.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辩证的否定观:辩证否定、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贴近教学 服务师生 方便老师.
六年级 语文 下册 第四单元 指尖的世界.
敬业与乐业.
(浙教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 共同生活的世界 第四单元 世界之窗 第二课时.
题型复习.
政治第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七 辩 证 法.
狂賀!妝品系同學美容乙級通過 妝品系三甲 學號 姓名 AB 陳柔諺 AB 陳思妤 AB 張蔡婷安
西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心田上的百合花.
党员干部要争做社会主义 社会公德的表率 党员干部要争做 社会公德的表率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周海涛.
乘法公式 (1) 乘法分配律 (2) 和的平方公式 (3) 差的平方公式 (4) 平方差公式.
投资驱动 焦炭价格有望迎来阶段性上涨行情 宏源期货化工研究团队 白净
埃及永生之旅 報告者:陳菱霙.
緒論:印度佛學源流略講 第一節:原始佛教概論 一、佛陀生平 二、原始佛學 第二節:佛教的發展與傳播 一、部派佛教略說 二、大乘佛教的發展
经济由复苏转向通胀,未来塑料价格上涨可期
Xián 伯 牙 绝 弦 安徽淮南市八公山区第二小学 陈燕朵.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统计基础知识 复习指导 (仅供参考) 2013年8月

统计基础知识 第一章 总论 ☆☆☆ 第二章 统计调查☆☆ 第三章 统计整理☆ ☆ 第四章 统计指标 ☆ ☆ ☆ 第五章 时间数列☆ ☆ ☆ 第一章 总论 ☆☆☆ 第二章 统计调查☆☆ 第三章 统计整理☆ ☆ 第四章 统计指标 ☆ ☆ ☆ 第五章 时间数列☆ ☆ ☆ 第六章 统计指数☆ ☆ ☆ 第七章 统计报告☆

第一章 总论☆ ☆ ☆ 第一节 统计的相关概念—☆ ☆ 第二节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 ☆ 第三节 统计的过程—☆ ☆

第一节 统计的涵义☆ ☆ 统计的涵义- 识记 统计有三种涵义,即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第一节 统计的涵义☆ ☆ 统计的涵义- 识记 统计有三种涵义,即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统计工作 — 即统计实践活动,是利用科学的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的信息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 统计资料 — 是在统计工作取得的、反映社会现象的各项数据资料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实际资料的总称。 统计学 —研究如何对统计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第一节 统计的涵义☆ ☆ 统计不同涵义之间的关系 – 领会 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有着不同的内容和涵义,但 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第一节 统计的涵义☆ ☆ 统计不同涵义之间的关系 – 领会 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有着不同的内容和涵义,但 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与统计成果的关系; 统计工作与统计科学,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 统计工作是先于统计科学而发展起来的。

第二节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 ☆ 总体与个体的定义— 识记 总体(统计总体):客观存在的,在某种共性基础上由许多个别事物结合起来的整体。 第二节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 ☆ 总体与个体的定义— 识记 总体(统计总体):客观存在的,在某种共性基础上由许多个别事物结合起来的整体。 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某地区的工业企业数为27家。这27家工业企业构成一个总体,每个企业因具有工业生产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共性而构成了一个统计总体。 个体(总体单位):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的总称。 某地区27家工业企业构成的总体中,各个工业企业就是这个总体的个体 有限总体:总体所包含的个体数是有限的 无限总体:总体所包含的个体数是无限的—非全面调查 6

第二节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 ☆ 总体与个体的定义— 识记 总体(统计总体):客观存在的,在某种共性基础上由许多个别事物结合起来的整体。 第二节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 ☆ 总体与个体的定义— 识记 总体(统计总体):客观存在的,在某种共性基础上由许多个别事物结合起来的整体。 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某地区的工业企业数为27家。这27家工业企业构成一个总体,每个企业因具有工业生产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共性而构成了一个统计总体。 个体(总体单位):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的总称。 某地区27家工业企业构成的总体中,各个工业企业就是这个总体的个体 有限总体:总体所包含的个体数是有限的 无限总体:总体所包含的个体数是无限的—非全面调查 7

第二节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 ☆ 总体与个体的关系— 领会 总体和个体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研究目的不同,总体和总体单位也会有所不同 。 第二节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 ☆ 总体与个体的关系— 领会 总体和个体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研究目的不同,总体和总体单位也会有所不同 。 某地区27家工业企业构成的总体中,各个工业企业是这个总体中的个体;若要研究其中一个企业职工有关情况,则该企业的所有职工构成总体,每个职工是个体 8

第二节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 ☆ 样本与样本单位定义— 识记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出来,作为这一总体的代表的部分个体 组成的集合体。 第二节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 ☆ 样本与样本单位定义— 识记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出来,作为这一总体的代表的部分个体 组成的集合体。 样本单位:构成样本的每一个个体。 从全国工业企业中抽出100个工业企业进行调查,则这100个工业企业构成一个样本,其中的每一个工业企业就是一个样本单位。 特点: 样本单位必须取自总体内部; 从一个总体中可以抽取许多不同的样本; 样本是总体的代表; 对样本进行调查是为了对总体进行推断

第二节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 ☆ 样本与样本单位定义— 识记 指标——两种理解和用法(结合第四章第一节内容) 第二节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 ☆ 样本与样本单位定义— 识记 指标——两种理解和用法(结合第四章第一节内容) 从统计理论和统计设计角度: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如职工总数、劳动生产率、平均工资,包含指标名称、计量方法、计算方法三个要素; 实际统计工作中:反映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具体名称和具体数值,包含指标名称、计量方法、计算方法、时间限制、空间限制、指标数值,如2010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4091万人等。

第二节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 ☆ 指标和标志定义— 识记 标志:说明个体特征的名称。 第二节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 ☆ 指标和标志定义— 识记 标志:说明个体特征的名称。 工业企业统计调查中,每一个工业企业都是一个个体,每一个工业企业的控股情况、职工人数、工资额等就是标志

第二节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 ☆ 标志的分类— 识记 按性质不同: 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 第二节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 ☆ 标志的分类— 识记 按性质不同: 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 品质标志:表示事物的品质属性特征,不能用数值表示,例如性别、工种等; 数量标志:表示事物的数量特征,可以用数值表示,例如年龄、工资等。 按个体的表现不同:不变标志与可变标志(变异标志) 不变标志:对所有个体有完全相同具体表现的标志,是构成同质总体的基础; 变异标志:个体之间具有不同标志表现的标志,是构成个体的差异性。

第二节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 ☆ 指标与标志的关系— 领会 两者区别: 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个体特征的; 第二节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 ☆ 指标与标志的关系— 领会 两者区别: 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个体特征的; 标志可以分为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品质标志与能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而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的指标。 两者联系: 许多指标的数值是从个体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 指标与数量标志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 如某省的所有县构成总体时,则各县的人口数是标志,因为它是总体单位的特征,将各县的人口数汇总即得到该省的人口数;而当某县的所有乡构成总体时,该县的人口数就是指标,因为它反映的是总体的数量特征,它由各乡人口数汇总而得。

第二节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 ☆ 变异与变量定义—识记 总体的基本特征—领会 第二节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 ☆ 变异与变量定义—识记 变异:标志在同一总体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别,如性别标志表现为男、女,年龄标志表现为20岁、30岁等 变异是统计核算前提条件。 品质标志 品质变异标志 数量标志 数量变异标志 分类: 总体的基本特征—领会 同质性:个体必须具有某一共同的品质标志属性或数量标志数值,是构成总体的条件。 大量性:构成总体的个体(总体单位)数目要足够多; 差异性:个体必具有一个(总体单位)或若干个变异标志。 总体的同质性和总体单位的差异性是进行统计核算的条件。

第二节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 ☆ 变异与变量定义—识记 第二节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 ☆ 变异与变量定义—识记 变量:可变的数量标志,即数量变异标志,数量变异标志的表现形式是具体的数值,称为变量值。变量值是指可变的数量标志的具体体现。一个变量可以有几个不同的数值。 如某学生某门课成绩为80分,则“成绩”是变量,80分是变量值。 变量的分类 按变量值的连续性可分为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 连续变量的数值是连续不断的,相邻两个值之间可做无限分割,即可取无限个数值—测量或计算的方法取得,例如:人的身高、体重; 离散变量:在社会经济统计中,一般将表现为只能取整数的变量——用计数的方法取得,例如职工人数、工业企业数。

第二节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 ☆ 几个本概念之间联系 总体单位 总体 标 志 品质标志 数量标志 变量 变量值 指标 组成 说明 数量变异 第二节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 ☆ 几个本概念之间联系 总体单位 总体 标 志 品质标志 数量标志 变量 变量值 指标 说明 汇总 数量变异 标志 具体表现 组成

第三节 统计的过程☆ ☆ 统计的过程两方面理解:统计的工作过程和认识过程 第三节 统计的过程☆ ☆ 统计的过程两方面理解:统计的工作过程和认识过程 统计作为统计工作,统计过程表现为统计工作的过程,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四个阶段; 统计作为认识社会的工作,统计的过程表现为统计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不断发展与深化的过程。

第三节 统计的过程☆ ☆ 统计的工作过程—领会 第三节 统计的过程☆ ☆ 统计的工作过程—领会 统计设计:是统计设计的第一阶段,它是整个统计工作协调、有序、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保证统计工作质量的重要前提,统计设计的结果表现为各种统计设计方案; 统计调查:根据研究的任务和统计设计规定的调查方案的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组织的搜集被研究对象的各项数字或文字资料的活动,是认识事物的起点,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 统计整理: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将统计调查所取得的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组、汇总、列表的加工处理过程,在统计工作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统计分析:根据研究的目的,综合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和统计指标,对加工整理后的资料和具体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并对未来进行趋势预测,是统计工作获取成果的阶段。

第三节 统计的过程☆ ☆ 统计的认识过程—识记 是通过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研究来认识其性质的认知过程 第三节 统计的过程☆ ☆ 统计的认识过程—识记 是通过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研究来认识其性质的认知过程 统计的认识过程是:从定性认识(统计设计)到定量认识(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再到定量认识与定性认识相结合(统计分析)。这种质——量——质的认识过程是统计的完整过程; 各个阶段有各自的独立性,但它们又是相互连接的统一过程,缺少哪个环节都会出现偏差。

第二章 统计调查☆ ☆ 第一节 统计调查的相关概念☆ ☆ ☆ 第二节 统计调查方案☆ ☆ 第三节 统计调查的方式☆ ☆ ☆ 第一节 统计调查的相关概念☆ ☆ ☆ 第二节 统计调查方案☆ ☆ 第三节 统计调查的方式☆ ☆ ☆ 第四节 统计资料收集的方法☆ ☆ 第五节 统计调查资料的质量控制☆ ☆ 20

搜集统计资料的工作分为:对原始资料的搜集和对次级资料的搜集 第一节 统计调查的相关概念☆ ☆ ☆ 统计调查的定义— 识记 根据统计设计方案对调查的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组织地、有计划地、系统地向客观实际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 搜集统计资料的工作分为:对原始资料的搜集和对次级资料的搜集 原始资料- 识记 向调查单位搜集的尚待汇总整理的个体资料,是统计活动所取得的初级统计资料,是原始的统计信息。 次级资料- 识记 已经加工整理的资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现象。包括:原来用于其他研究目的,但本次研究仍可利用的资料;对比分析所利用的历史资料、外地区外部门资料是经过加工整理的二手资料,如统计年鉴、会计报表、报刊杂志上搜集的资料等

第一节 统计调查的相关概念☆ ☆ ☆ 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 识记 基本要求: 准确性:提供的统计调查资料符合客观实际,真实可靠。 第一节 统计调查的相关概念☆ ☆ ☆ 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 识记 基本要求: 准确性:提供的统计调查资料符合客观实际,真实可靠。 及时性:填报单位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统计调查工作并提供调查资料。 全面性:按照调查任务的要求,做到统计资料全面、系统、毫无遗漏。 统计调查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是衡量统计工作质量重要指标,它们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准确性是统计调查的基础,及时性是统计调查的关键,全面性是统计调查的保障。

第一节 统计调查的相关概念☆ ☆ ☆ 统计调查的种类-领会 按调查对象的范围不同:全面调查 非全面调查 第一节 统计调查的相关概念☆ ☆ ☆ 统计调查的种类-领会 按调查对象的范围不同:全面调查 非全面调查 全面调查:对构成调查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逐一的、无遗漏的调查,包括全面统计报表和普查,如人口普查; 非全面调查:又称抽样调查,对调查对象中的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包括非全面统计报表、重点调查、典型调查。 例:对灯泡寿命进行检验,就抽取其中一部分进行检验 依据被调查单位的选择是否按随机原则分为: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

第一节 统计调查的相关概念☆ ☆ ☆ 统计调查的种类-领会 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的对比及关系 第一节 统计调查的相关概念☆ ☆ ☆ 统计调查的种类-领会 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的对比及关系 全面调查由于调查的单位多、组织工作量大,所以需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 非全面调查由于涉及面较小,可以节约大量成本,在某些情况下,合理利用非全面调查还能得到比全面调查更为深入、细致的资料; 非全面调查的调查范围没有全面调查广泛,往往需要与全面调查结合使用。

第一节 统计调查的相关概念☆ ☆ ☆ 统计调查的种类-领会 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连续调查 不连续调查 第一节 统计调查的相关概念☆ ☆ ☆ 统计调查的种类-领会 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连续调查 不连续调查 连续调查:为了观察总体现象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一年)的数量变化,要求随着调查对象的发展变化,连续地进行调查登记,例如原材料的投入、能源消耗等; 不连续调查:间隔一定的时间(通常一年以上)所作的调查,一般是为了对总体现象在一定时点上的状态进行研究,如生产设备拥有量、耕地面积等。 25

第一节 统计调查的相关概念☆ ☆ ☆ 统计调查的种类-领会 按调查的组织形式: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第一节 统计调查的相关概念☆ ☆ ☆ 统计调查的种类-领会 按调查的组织形式: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统计报表: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表式要求,自下而上地逐级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是我国统计调查的基本组织形式,如工业统计报表制度。 专门调查:为了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某种情况或某项问题而专门组织的调查,大多是一次性调查。包括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如残疾人状况调查、商品质量调查等。

第二节 统计调查的方案 ☆ ☆ 统计调查方案-识记 定义:为开展统计调查而制定的计划,统计调查的首要问题是设计统计调查方案。 第二节 统计调查的方案 ☆ ☆ 统计调查方案-识记 定义:为开展统计调查而制定的计划,统计调查的首要问题是设计统计调查方案。 统计调查的内容: 调查目的 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 调查方式和调查方法 调查项目和调查表 调查时间、调查期限和调查空间 调查的组织计划

第二节 统计调查的方案 ☆ ☆ 调查目的定义- 识记 第二节 统计调查的方案 ☆ ☆ 调查目的定义- 识记 确定调查目的,就是明确在调查中要解决哪些问题,通过调查要取得什么样的资料,取得这些资料有什么用途等; 明确调查目的是设计调查方案的关键; 衡量一个调查方案是否科学的标准,主要就是看方案的设计是否体现调查目的的要求,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第二节 统计调查的方案 ☆ ☆ 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 识记 第二节 统计调查的方案 ☆ ☆ 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 识记 调查对象:根据调查目的、任务确定的调查的范围,即所要调查的总体,它是某些性质相同的许多调查单位所组成; 调查单位:所要调查的现象总体中的个体,即调查对象中的一个一个具体单位,它是调查中要调查登记的各个调查项目的承担者。 例如:为了研究某市百货商场的经营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需要对该市 的百货商店进行统计调查,该市所有的百货商场就是调查对象,每一个百货商场就是调查单位。 报告单位:负责向统计调查机关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 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的关系: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则不一致,这要根据实际调查的目的和情况来确定。

调查项目的定义—识记 调查项目的注意事项—识记 第二节 统计调查的方案 ☆ ☆ 调查项目的定义—识记 对调查单位所要调查的主要内容,即调查单位的各个标志的名称。 调查项目的注意事项—识记 调查项目的涵义必须明确,不能含糊不清; 设计调查项目时,既要考虑调查任务的需要,又要考虑是否能否取得资料; 调查项目应尽可能做到项目之间相互关联,使取得的资料相互对照。

第二节 统计调查的方案 ☆ ☆ 调查表—识记 调查表的构成—识记 定义:将调查项目按一定结构和顺序排列列成的表格。 第二节 统计调查的方案 ☆ ☆ 调查表—识记 定义:将调查项目按一定结构和顺序排列列成的表格。 调查表的构成—识记 调查表的构成:表头、表体、表脚 表头:调查表的名称 表体:调查的具体内容,它是调查表的主要部分 表脚:调查者或填报人的签名和调查日期等。

第二节 统计调查的方案 ☆ ☆ 调查表的构成 表脚:调查者或填报人的签名和调查日期 表头:调查表的名称 表体: 调查的具体内容 第二节 统计调查的方案 ☆ ☆ 调查表的构成 表头:调查表的名称 表体: 调查的具体内容 表脚:调查者或填报人的签名和调查日期 表2-1 小学生健康状况调查表 填报单位: 制表机关: 市卫生局教育局 地址: 批准机关: 市统计局 小学生健康状况调查表 批准文号: (98)0061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身高 体重 胸围 视力 听力 代码 1 2 3 4 5 6 7 填报人: 填报日期: 填表说明:

第二节 统计调查的方案 ☆ ☆ 调查表的形式- 识记 调查表的形式分为:单一表和一览表 第二节 统计调查的方案 ☆ ☆ 调查表的形式- 识记 调查表的形式分为:单一表和一览表 单一表:每张只登记一个调查单位的资料,优点是可以容纳较多的调查内容,而且便于分类和整理; 一览表:一张表上可以登记多个调查单位的资料,优点是便于汇总。

第二节 统计调查的方案 ☆ ☆ 调查时间—识记 调查期限—识记 调查空间—识记 定义: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 第二节 统计调查的方案 ☆ ☆ 调查时间—识记 定义: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 调查资料是时期现象时,调查时间要规定资料所属的时间范围,即规定登记从何时起到何时止的资料; 调查的资料是时点现象时,调查时间要规定统一的标准调查时点。 调查期限—识记 定义:指调查工作进行的时间,即规定调查登记工作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一般情况下,为提高统计资料的时效性,应尽可能缩短调查期限。 调查空间—识记 定义:指统计调查在什么地区、多大的范围进行。 选择调查空间时,尽可能符合节省人力、物力和材料的原则。

第三节 统计调查的方式☆ ☆ ☆ 调查的组织计划- 识记 定义:为确保调查实施而制定的具体工作计划,包括: 调查的组织领导机构 第三节 统计调查的方式☆ ☆ ☆ 调查的组织计划- 识记 定义:为确保调查实施而制定的具体工作计划,包括: 调查的组织领导机构 调查人员的组成 调查人员的培训 调查文件的准备和试点 经费的预算和开支 调查资料的报送 调查结果的提交

第三节 统计调查的方式☆ ☆ ☆ 统计调查的方式 ☆☆☆ 常用统计调查方式:普查、概率抽样、重点调查、典型调查。

第三节 统计调查的方式☆ ☆ ☆ 普查 概念—识记: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或时期内的现象的总量。 适用范围: 第三节 统计调查的方式☆ ☆ ☆ 普查 概念—识记: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或时期内的现象的总量。 适用范围: 宏观:可以摸清一个国家的国情和国力,了解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和物资资源的现状及利用情况,有利于制定国家政策和计划,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 微观:可用于某些小范围的市场调查,如对市场上某种产品的供应、销售及库存的全面调查。 特点: 普查比其他调查方式所搜集的资料要更全面、更系统; 普查工作牵涉面广,工作量大,需较多人力、物力、财力。

第三节 统计调查的方式☆ ☆ ☆ 普查 实施普查遵守注意事项 确定普查的标准时间:普查标准时间是指登记调查单位项目所依据的统一时点; 第三节 统计调查的方式☆ ☆ ☆ 普查 实施普查遵守注意事项 确定普查的标准时间:普查标准时间是指登记调查单位项目所依据的统一时点; 普查的登记工作应在整个普查范围内同时进行,以保证资料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同类普查的内容和时间在历次普查中应尽可能保持连惯性,以便历次资料的动态对比分析,认识客观发展规律。 普查的组织方式—识记 组织专门的普查机构:从上到下专门组织普查机构,派专门调查人员,对被调查单位进行登记。 被调查单位填报:利用被调查单位本身的组织系统,由被调查单位依据本单位的原始记录和实际情况,自行填写和上报。 38

第三节 统计调查的方式☆ ☆ ☆ 概率抽样调查 定义—识记: 又称随机样本抽样,简称概率抽样 第三节 统计调查的方式☆ ☆ ☆ 概率抽样调查 定义—识记: 又称随机样本抽样,简称概率抽样 从研究的总体中按随机原则抽取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并根据这部分单位的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以达到认识总体的一种统计调查方法,例如产品合格率调查。 特点—领会 按照随机原则抽取样本:即从总体中抽取的每个调查单位(样本)完全由随机决定,不受主观因素影响,总体中每个单位都有同等的被抽中的机会。 每个个体被抽中的概率是已知的,或者是可以计算出来的 可根据样本的资料推断总体的情况:推断存在抽样误差,但误差的范围可以计算和加以控制,使推断结果具有一定可信程度。

第三节 统计调查的方式☆ ☆ ☆ 概率抽样调查的抽样方法 基本的概率抽样方法 简单随机抽样 系统抽样 分层抽样 整群抽样

第三节 统计调查的方式☆ ☆ ☆ 简单随机抽样- 领会 第三节 统计调查的方式☆ ☆ ☆ 简单随机抽样- 领会 定义:是一种一步抽样法,要求在调查总体中不加任何分组、划类、排队等,完全随机抽取预定个数调查单位作为样本,每个单位有相同的被抽样的概率。 简单随机抽样是一种最基本的抽样方法,是其他抽样方法的基础。 优缺点: 优点:简单直观,便于对总体进行推断; 缺点:总体包含较多个体数时不便进行抽样,且后期调查不便操作,对总体进行推断时误差较大。

第三节 统计调查的方式☆ ☆ ☆ 系统抽样- 领会 第三节 统计调查的方式☆ ☆ ☆ 系统抽样- 领会 定义:又称为机械随机抽样或等距随机抽样。它是先将总体中各单位按一定的标志排队,然后每隔一定的距离抽取一个单位构成样本。 某小区居住着4000户居民,为调查居民食盐摄入量,需抽取40户居民进行调查,平均每100户抽取1户,操作: 根据户籍资料将居民户从1~4000编号号码,先在1~100中抽取一个号码,每隔100抽取一名居民户,如第一组中抽取了5号,则5、105、205、……3805、3905共40户被抽取出来作为样本 优点:操作简单,对总体的推断误差较小。

第三节 统计调查的方式☆ ☆ ☆ 分层抽样- 领会 第三节 统计调查的方式☆ ☆ ☆ 分层抽样- 领会 定义:又称为类型随机抽样、分类随机抽样。它是按照某一标志,先将总体分成若干组(类),每一组(类)称为一层,再在层中按简单随机抽样方法进行抽样。 优点 可以保证样本中包含不同特征的个体,是样本结构与总体结构比较接近,进而降低对总体推断的误差; 便于调查的组织实施; 可以同时对总体和各组(类)进行推断; 分层抽样对总体推断的误差是四种基本抽样方法中最小的。

第三节 统计调查的方式☆ ☆ ☆ 整群抽样- 领会 第三节 统计调查的方式☆ ☆ ☆ 整群抽样- 领会 定义:先将总体按某一标志分成若干组,其中一个组称为一个群,以群为单位进行简单随机抽样,然后对抽到的群内的每个单位进行调查,而对未抽中的群不做调查。 了解某地区职工的家庭生活状况时,按居民委员会分群,一个居民委员会为一个群,对抽中的居民委员会所辖每户职工家庭一一进行调查 优缺点 优点:减少抽样工作量、节省调查成本、便于调查实施。 缺点:对总体的推断误差较大。

第三节 统计调查的方式☆ ☆ ☆ 概率抽样调查的误差- 识记 第三节 统计调查的方式☆ ☆ ☆ 概率抽样调查的误差- 识记 定义:概率抽样误差是由于抽样方法本身所引起的误差,是指当由总体中随机地抽取样本时,所抽到的个体组成的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的偏差。 影响概率抽样误差的因素 样本单位数目: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抽样数目越多,抽样误差越小;抽样数目越少,抽样误差越大。 个体标志变动程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个体标志变异程度越大,抽样误差越大;个体标志变异程度越小,抽样误差越小。 抽样方法:采用不同的抽样组织方式,会有不同的抽样误差。一般分层抽样的抽样误差较小,整群抽样误差较大

第三节 统计调查的方式☆ ☆ ☆ 重点调查- 识记 定义:在所要调查的总体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的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属于非概率抽样。 第三节 统计调查的方式☆ ☆ ☆ 重点调查- 识记 定义:在所要调查的总体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的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属于非概率抽样。 重点单位:调查的标志值在总体中占绝大比重; 适用范围:调查只要求了解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不要求掌握全面数据,而调查少数重点单位就能满足需要时。 特点:能以较少的投入、较快的速度取得某些现象主要标志的基本情况或变动趋势。如: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制度。

第三节 统计调查的方式☆ ☆ ☆ 典型调查- 识记 第三节 统计调查的方式☆ ☆ ☆ 典型调查- 识记 定义:根据调查的目的和要求,在对被调查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的一种非全面调查,属于非概率抽样。 作用 弥补全面调查的不足; 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验证全面调查数据的真实性; 特点: 优点:灵活机动,通过少数典型即可获得深入详实的统计资料。 缺点:受到人们主观认识的影响,运用不当会产生较大偏差。 必须同其他调查结合起来使用,才能避免出现片面性。

第四节 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 ☆ 数据资料的搜集 一方面是搜集未做任何加工整理的原始资料,也称作初级资料; 第四节 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 ☆ 数据资料的搜集 一方面是搜集未做任何加工整理的原始资料,也称作初级资料; 另一方面是搜集他人为其自己的研究目的的调查、整理过的资料,也称为次级资料或文案资料。

第四节 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 ☆ 原始资料搜集的方法- 识记 第四节 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 ☆ 原始资料搜集的方法- 识记 原始资料搜集的方法: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面谈访问法、邮寄访问法、电话访问法、互联网访问法。 直接观察法 定义:由调查人员到现场对调查对象亲自进行观察和计量以取得资料的一种方法,如对农作物产量进行实割实测; 优缺点:数据的准确性较高,但需要较多的人力和时间; 适用范围:适合于对现实发生的现象进行调查。

第四节 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 ☆ 原始资料搜集的方法- 识记 报告法 第四节 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 ☆ 原始资料搜集的方法- 识记 报告法 定义:由报告单位根据原始记录和核算资料,按照统计机关颁发的统一表格和要求,按一定的呈报程序提供资料的方法。

第四节 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 ☆ 原始资料搜集的方法- 识记 面谈访问法 定义:由访问员与被调查者见面,通过直接访问来填写调查问卷的方法。 第四节 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 ☆ 原始资料搜集的方法- 识记 面谈访问法 定义:由访问员与被调查者见面,通过直接访问来填写调查问卷的方法。 分为入户访问和街上拦截访问 入户访问:访问员直接深入调查对象的居住地或工作地与被调查者接触,利用访问式问卷逐个问题地询问并记录下对方的回答;或是自填式问卷交给被调查者,讲明填写方法后由被调查者自填。 街上拦截访问:访问员在街上随机拦截调查对象,就所调查的问题进行面谈访问的方式,有访问员访谈和电脑访问两种手段。

第四节 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 ☆ 原始资料搜集的方法- 识记 邮寄访问法 定义:通过邮寄问卷的方式对被调查者进行访问的方法。 电话访问法 第四节 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 ☆ 原始资料搜集的方法- 识记 邮寄访问法 定义:通过邮寄问卷的方式对被调查者进行访问的方法。 电话访问法 定义:通过电话对被调查者进行访问的方法。 确定被调查者:采用电话号码簿抽样法或随机拨号抽取概率样本 互联网访问法 定义:通过互联网对被调查者进行访问的方法。包括电子邮件问卷和网页调查法

第四节 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 ☆ 次级资料搜集的方法- 识记 次级资料定义:已经公开出版或发表的资料. 次级资料的搜集:一般称为文案调查 第四节 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 ☆ 次级资料搜集的方法- 识记 次级资料定义:已经公开出版或发表的资料. 次级资料的搜集:一般称为文案调查 文案调查的进行步骤: 根据研究目的内容判别所需资料的类型; 寻找资料来源:国家统计部门发布的统计的公报,出版的各类统计年鉴,国内外书籍、报刊、杂志所提供的文献资料料,各单位累计的各种数据资料; 对次级资料的查找; 对查找的资料进行清理、 补充; 文案调查的优缺点: 优点:获取资料较为方便、容易,调查费用低。 缺点:所获得的资料是为其他目的而搜集的,在用于某一特定目的时,在时间上、资料的完整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四节 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 ☆ 企事业单位统计资料的搜集- 识记 第四节 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 ☆ 企事业单位统计资料的搜集- 识记 企事业单位的统计资料是基层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同时又是上报国家统计数据的源头。 企事业单位统计资料搜集关键:抓好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

第四节 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 ☆ 原始记录- 识记 第四节 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 ☆ 原始记录- 识记 定义:按照统计、会计和业务三种核算的要求,通过一定的表格形式,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所作的最初的、直接的数字或文字记载。 特征:最初性(理解)、直接性 原始记录是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真实记载或证明。 原始记录是统计核算的基础,也是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的重要依据

第四节 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 ☆ 原始记录- 识记 分类: 综合性原始记录:对某项生产经营活动过程的记录; 第四节 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 ☆ 原始记录- 识记 分类: 综合性原始记录:对某项生产经营活动过程的记录; 单项事件原始记录:对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某类单项事件所做记录要求 要求: 内容满足国家统计报表制度、会计核算制度和本单位管理的需要,并尽量简明扼要; 形式应当格式化,便于现场记录、计量、便于登记台账或其他账册。

第四节 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 ☆ 统计台账- 识记 第四节 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 ☆ 统计台账- 识记 定义:根据编制统计报表、满足经营管理需要而设置,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登记、汇总或积累资料的账册。 特点 按照时间的顺序对统计资料进行登记; 随着时间的进程不断循序地汇总或积累资料。 分类:进度台账和历史台账 进度台账:项目设置应当和相关的原始记录相衔接,和相关定期报表的指标设置相适应。 历史台账:按年度顺序系统地积累历史资料,为统计分析和预测提供依据。

第四节 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 ☆ 统计台账- 识记 统计台账的设置 第四节 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 ☆ 统计台账- 识记 统计台账的设置 在企业中,厂部(公司)、车间、班组应该分别设置与管理范围相适应的统计台账; 厂级各职能部门应当设置本部门职能管理范围内的专业统计台账。

第四节 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 ☆ 统计台账- 识记 企业内部报表 第四节 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 ☆ 统计台账- 识记 企业内部报表 定义:指为满足企业各级领导和业务部门指挥生产、管理企业和填制国家统计报表需要而设立的企业内部统计报表。 设置原则 满足企业需要与满足国家需要相结合,即设计企业内部报表时,应当满足能直接或经过进一步计算方便地填报上级规定的报表的要求; 满足需要的前提下,企业内部报表的表种和内容要力求精简,防止过多、过滥。

第四节 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 ☆ 统计资料报送的形式- 识记 传统的报送方式:邮寄报送、电话报送、磁介质报送等 第四节 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 ☆ 统计资料报送的形式- 识记 传统的报送方式:邮寄报送、电话报送、磁介质报送等 计算机数据处理和远程传输:是报送单位把统计资料按照规定的要求处理好以后,通过网络将数据直接传输到受表单位的计算机内。 其他报送方式:如国家统计局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制度。

第五节 统计调查资料的质量控制 ☆ 统计调查误差的种类- 识记 定义:调查所得的统计数据与调查总体真值的差别。 种类:登记误差和代表性误差 第五节 统计调查资料的质量控制 ☆ 统计调查误差的种类- 识记 定义:调查所得的统计数据与调查总体真值的差别。 种类:登记误差和代表性误差 登记误差:由于调查过程中各个有关环节上的工作不准确而产生的误差,是可以避免的但不可测的。 代表性误差:指用部分总体单位的指标估计总体指标时,估计结果同总体指标之间的差别,这种误差是可测的,但不可避免。

第五节 统计调查资料的质量控制 ☆ 统计调查误差的控制途径- 识记 控制登记误差 首先要制定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案; 第五节 统计调查资料的质量控制 ☆ 统计调查误差的控制途径- 识记 控制登记误差 首先要制定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案; 其次要抓好调查方案的贯彻执行工作 一是加强对统计人员的培训; 二是做好统计基础工作; 三是加强对统计调查过程中数据填报质量的检查。 控制代表性误差 在概率抽样调查中,要严格遵守随机原则,通过调整样板容量、改进抽样调查的调查方式。 62

第三章 统计整理 ☆☆☆ 第一节 统计整理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 统计分组—☆ ☆ 第三节 统计分布—☆ ☆ ☆ 第四节 统计表—☆ ☆

第一节 统计整理的相关概念 ☆ 统计整理的定义-识记 定义:统计整理是统计工作过程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按照统计研究任务的要求,根据统计对象的特点,对统计调查所搜集到的大量原始资料进行分类、汇总或对已加工的资料进行再加工,使其条理化、系统化、科学化,最后形成能够反映现象总体特征的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

第一节 统计整理的相关概念 ☆ 统计整理的意义-识记 统计整理作为统计工作过程的中心环节,是人们对社会现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也是人们从个别现象的认识上升到对总体现象的认识的一个重要阶段,在统计工作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统计整理既是统计调查的继续和深化,又是统计分析和预测的基础和前提,其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调查资料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且也直接影响到统计分析和统计预测能否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一节 统计整理的相关概念 ☆ 统计整理的步骤-识记 设计和编制统计整理方案 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与检查 对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分组和统计汇总 编制统计表或绘制统计图 关系 设计统计整理方案和审核原始资料是统计整理的前提; 统计分组是统计整理的基础; 统计汇总是统计整理的中心; 统计表或统计图则是统计整理的结果。 统计整理的基本方法 统计分组 统计汇总 绘制统计图表

第二节 统计分组 ☆ ☆ 统计分组的定义-识记 定义:根据统计研究任务的需要,按照一个或几个分组标志将总体划分为几个组,使组与组之间具有差异性,而同一组内的单位保持相对的同质性。 含义 一是对总体而言,是“分”,即将总体区分为性质相异的若干部分,可以使人们认识到同一性中存在的特殊性; 二是对个体而言,是“合”,即将性质相同的个体合并到同一组,可以使人们认识到特殊性中表现出的同一性。

第二节 统计分组 ☆ ☆ 统计分组的作用 – 识记 凸显社会经济现象的规律; 划分社会经济现象的类型; 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内部结构; 分析现象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第二节 统计分组 ☆ ☆ 统计分组的原则—识记 科学性原则:统计分组要根据研究目的选择能够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分组标标志,以凸显社会经济现象间存在的差异性。 完整性原则:在分组后要保证总体中每一个个体都有组可归,没有遗漏; 互斥性:在分组后要保证总体中每一个个体都只能归属某一组,不能同时归属两组或更多的组。

第二节 统计分组 ☆ ☆ 统计分组的关键—识记 统计分组的关键是选择分组标志与划分各组界限。 选择分组标志:确定将统计总体区分为各个性质不同的标准或依据; 划分各组界限:在分组标志变异的范围内,划定各组邻组间的性质界限和数量界限。

第二节 统计分组 ☆ ☆ 分组标志选择的原则—识记 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分组标志 选择最能够反映现象本质特征的标志作为分组标志 根据事物所处的具体条件选择分组标志

第二节 统计分组 ☆ ☆ 划分各组界限—识记 要求:尽量保持组内同质性和组间差异性 按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分组。 按品质标志分组:选择反映现象属性特征的品质标志作为分组标志,并在品质标志的变异范围内划分各组界限,将总体划分为若干类型,如:职工按性别分组,企业按所有制形式分组; 按数量标志分组:选择反映现象数量特征的数量标志作为分组标志,并在数量标志的变异范围内划分各组界限,将总体划分为若干性质不同的组成部门;

第二节 统计分组 ☆ ☆ 统计分组体系-识记 定义:对同一总体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分组 简单分组与平行分组体系 简单分组:对研究的总体按一个分组标志进行分组,如企业按规模分为大、中、小。 平行分组体系:将同一总体按照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分别进行独立的简单分组,形成平行分组体系。(实例) 特点:每一个分组固定一个分组标志的差异,以反映总体内部的分布情况,所有分组都是独立进行的,各分组之间是平行并列的关系。

第二节 统计分组 ☆ ☆ 工业企业平行分组体系图

第二节 统计分组 ☆ ☆ 复合分组与复合分组体系 复合分组:对研究总体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层叠起来进行分组。 复合分组体系:多个复合分组组成的分组体系就是复合分组体系。 进行复合分组时,先按照主要标志进行第一次分组,然后按次要标志再进行二次、三次分组。

第二节 统计分组 ☆ ☆ 复合分组与复合分组体系

第三节 统计分布 ☆ ☆ ☆ 统计分布的定义— 识记 定义:在分组的基础上,将总体的所有单位按组进行归并排列,形成总体中各个单位在各组间的分布,也称为次数分布。 分配数列:把总体的全部单位按某标志所分的组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数列。 统计分布的要素:分组和次数 次数(频数):在各组的总体单位数

某企业职工性别情况的分配数列(品质数列) 第三节 统计分布 ☆ ☆ ☆ 统计分布的分类- 识记 按分组标志的不同:品质分配数列和变量分配数列 品质分配数列:按品质标志分组所编成的分配数列,简称品质数列。 某企业职工性别情况的分配数列(品质数列) 性别 职工人数(人) 男 680 女 520 合计 1200

某地区企业销售收入情况的分配数列(变量数列) 第三节 统计分布 ☆ ☆ ☆ 变量分配数列:按数量标志分组所编成的分配数列,简称变量数列。 某地区企业销售收入情况的分配数列(变量数列) 销售收入(万元) 企业数(个) 0-90 2 90-100 4 100-110 16 110-120 6 合计 28

第三节 统计分布 ☆ ☆ ☆ 变量数列的分类: 单项式:一个变量值作为一个组(或每个组只包含一个变量值) 组距式:每个组包含若干变量值 连续变量数列一般是组距式,即每个组包含若干变量值; 离散变量数列,如果变量值数目不多,可编成单项式;变量值很多,应编制组距式。 统计分布的作用 统计整理结果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也是统计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 可以表明个体的分布特征、结构状况、进而揭示研究标志的构成、平均水平即变动规律。

第三节 统计分布 ☆ ☆ ☆ 统计分布的编制过程-简单应用 单项式变量数列编制方法: 单项式变量数列:一个变量值作为一个组形成的数列。 基本编制步骤: 将所有变量值按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分别汇总出每一个变量值所对应的个数

第三节 统计分布 ☆ ☆ ☆ 组距与组数的定义-识记 组数:是指组距式变量数列编制过程分组的个数。 组距:每个组变量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一般把最大值叫该组的上限,最小值叫该组的下限,组距等于上限与下限之差,即组距=上限-下限。

第三节 统计分布 ☆ ☆ ☆ 组距与组数的关系-领会 确定组距与组数遵循的原则 组数与组距关系:组数与组距式相互联系的,同一变量数列中,组数越多,则组距越小;反之,组数越小,则组距越大,两者成反比关系。 确定组距与组数遵循的原则 确定组数和组距遵循的原则 要能区分总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性质差别 要能准确清晰地反映总体单位的分布特征

第三节 统计分布 ☆ ☆ ☆ 等距数列与不等距数列的定义-领会 等距数列:在组距数列中,各组组距都相等的数列。 异距数列(不等距数列):各组组距不相等的数列。 等距分组和不等距分组 标志值的变动幅度在各组之间相等的分组,即为等距分组,否则为不等距分组。 对于总体单位标志值变动比较均匀的情况,可采取等距分组;当总体单位标志值变动很不均匀、出现急剧增长或下降、波动较大时,应采取不等距分组。

第三节 统计分布 ☆ ☆ ☆ 组限与组中值的定义-领会 组限:每个组的两端标志值,每个组的起点为下限(或最小值),终点值为上限(或最大值)。 划分组限原则:划分组限时,相邻组的上下限可以不重叠,也可以重叠,对于上限重叠的分组,与上限相等的标志值应该计入下一组,即“上限不在组内”。 [a, b) 组中值:每个组上限与下限的中点值。

第三节 统计分布 ☆ ☆ ☆ 组中值的计算-简单应用 有上下限的分组组中值: 组中值=(组上限+组下限)÷2 首组开口:有上限无下限 首组开口的下限=首组上限-邻组组距 首组开口组的组中值:首组上限-邻组组距/2 末组开口:有下限无上限 末组开口的下限=末组上限+邻组组距 末组开口的组中值=末组下限+邻组组距/2

第三节 统计分布 ☆ ☆ ☆ 频数的定义-识记 频率的定义-识记 定义:分配数列中各组的单位数,也称次数。 频数愈大,该组的标志值对总体标志水平所起的作用越大,反之,就小。 频数实际是各组标志值的加权,用以权衡各组作用的大小 频率的定义-识记 定义:将各组的单位数(频数)与总体单位数相比,求得的用百分比表示的相对数,也称比率、比重或权重。 频率越大,该组的标志值对总体标志水平所起的作用越大,反之,就小。 频率可反映出各组标志值对总体相对作用的强度和各组标志值出现概率的大小。 各组的频率均大于0,各组的频率总和等于1(100%)。

第三节 统计分布 ☆ ☆ ☆ 统计分布的表示方法-识记 次数分布的表示方法:列表法和图示法 列表法:将次数分布以统计表的形式表示 某公司20个销售小组销售额统计分布表 销售额/万元 次数 向上累计 向下累计 组数 频率(%) 100以下 2 10 20 100 100-200 4 6 30 18 90 200-300 8 40 14 70 300-400 5 25 19 95 400以上 1 合计 -

第三节 统计分布 ☆ ☆ ☆ 统计分布的表示方法-识记 图示法:在列表法的基础上,绘制分布图来表示统计分布; 常用的表示次数分布的图形:直方图、折线图、曲线图、饼图

第三节 统计分布 ☆ ☆ ☆ 直方图-领会 表示次数分布的一种统计图,以直角坐标系的横轴表示变量,纵轴表示次数(也可频率)。 直方图的每个条形的宽度表示组距宽度,高度表示各组频数或频率。 直方图的条形可以较清晰地显示出各组的分布情况,每组条形的面积与各条形面积之比反映出各组次数占总次数的比重(频率)。

第三节 统计分布 ☆ ☆ ☆ 折线图-识记 将各组组中值上方高度等于频数或频率的点依次连接而形成的一种折线图形 绘制方法 一是在直方图的基础上连接各条形上边的中点; 二是在直角坐标系中以横轴表示变量,纵轴表示频数或频率,取各组组中值及对应的频数或频率的坐标点,将各坐标点依次连接而形成的图形。 折线图两端点应与横轴连线,连线的方法应从折线端点到横轴两边组距的重点位置上。

第三节 统计分布 ☆ ☆ ☆ 曲线图-识记 曲线图:当变量值数目很多、数列的组数也相应增多、组距非常小时,折线近似表现为一条平滑的曲线。 正态分布:以标志变量的平均值为中心,沿对称轴向两边发展,越接近中心,分配的次数越多,离中心越远,分配的次数越少,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钟形分布曲线,叫正态分布或中心分布。

第三节 统计分布 ☆ ☆ ☆ 饼图-识记 饼图:反映各次数所占比例,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第四节 统计表 ☆ ☆ ☆ 统计表的定义-识记 定义:统计表是统计整理结果最广泛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以纵横交叉的线条所绘制的表格来表现统计资料。 广义上的统计表:统计工作各个阶段中所用的一切表格。 狭义上的统计表:统计整理与分析研究阶段所使用的统计表。

第四节 统计表 ☆ ☆ ☆ 统计表的作用-识记 阅读方便,一目了然,比较直观,可在短时间内给人以明确的概念; 通过合理、科学地排列统计资料,便于进行对照比较,从而发现现象之间的规律; 便于汇总和审查; 便于计算和分析。

第四节 统计表 ☆ ☆ ☆ 统计表的构成-识记 统计表的构成:由总标题、横行标题、纵栏标题和指标数值四个基本部分组成,还可能增加补充材料、注解、附记、资料来源、指标计算方法、填表单位和人员、填表日期等。 总标题:统计表的名称,用来简明扼要地说明全表内容,一般写在表的上端中部; 横行标题:统计表横行的名称,通常用来表示各组的名称,它代表统计表所要说明的对象,一般写在表左方; 纵栏标题:统计表纵栏的名称,通常用来表示统计指标的名称,一般写在表的上方; 指标数值:在各横行标题与各纵栏标题交叉处,统计表中任何一个数字都由横行标题和纵栏标题共同说明。

第四节 统计表 ☆ ☆ ☆ 统计表的构成 横 行 标 题 总标题 纵栏标题 指 标 数 值 主词 宾词

第四节 统计表 ☆ ☆ ☆ 统计表的内容-识记 统计表的内容:主词和宾词 主词:统计表所要说明的总体及其分组的名称; 宾词:说明总体的统计指标,包括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

第四节 统计表 ☆ ☆ ☆ 统计表的分类-领会 按作用不同分类:调查表、汇总表(整理表)、分析表。 调查表:在统计调查中用于登记、搜集原始统计资料的表格。 汇总表:在统计汇总或整理过程中使用的表格以及用来表现统计汇总或整理结果的表格。 分析表:在统计分析中用于对整理所得的统计资料进行定量分析的表格。

第四节 统计表 ☆ ☆ ☆ 统计表的分类-领会 按主词加工方法不同分类 简单表:统计表的主词是按各总体单位的名称或总体不同时间的指标值(主词是时间顺序)直接进行排列而得到的表格。 简单分组表:统计表中主词按照某一标志进行分组而得到的统计表。 复合分组表:统计表中主词按照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进行分组而得到的统计表。

第四节 统计表 ☆ ☆ ☆ 统计表的编制规则-识记 统计表的各种标题,特别是总标题的表达,应该十分简明、确切,概括地反映出表的基本内容。总标题应该标明资料所属的地点和时间。 表中的主词各行和宾词各栏,一般应按先局部后整体的原则排列,即先列各个项目,后列总计。 如果统计表栏数较多,通常要加以编号。 表中数字应该填写整齐,对准位数。 统计表中必须注明数字资料的计量单位。 必要时,统计表应加注说明或注解。 统计表的格式一般是“开口”的,即表的左右两端不划纵线

第四章 统计综合指标 ☆☆☆ 第一节 统计指标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 总量指标 ☆☆ 第三节 相对指标 ☆☆☆ 第四节 平均指标 ☆☆☆ 第四章 统计综合指标 ☆☆☆ 第一节 统计指标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 总量指标 ☆☆ 第三节 相对指标 ☆☆☆ 第四节 平均指标 ☆☆☆ 第五节 变异指标☆☆

第一节 统计指标的相关概念 ☆☆☆ 统计指标的定义—识记 统计指标的作用—识记 第一节 统计指标的相关概念 ☆☆☆ 统计指标的定义—识记 反映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基本名称和具体数值,包括指标名称、计量单位、计算方法、时间限制、空间限制、指标数值六个要素。 统计指标的作用—识记 从认识的角度讲,它是记录社会经济现象变化发展状况的工具,同时又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数量规律的手段。 从社会管理和科学研究的角度讲,它提供以数量表现的事实,是进行社会管理和科学研究的基本依据。

第一节 统计指标的相关概念 ☆☆☆ 统计指标体系的定义—识记 第一节 统计指标的相关概念 ☆☆☆ 统计指标体系的定义—识记 定义: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组成的整体,如产品产量、产值、增加值、销售量、库存量、品种、质量等指标构成企业生产统计指标体系。 作用: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整体特征。

第一节 统计指标的相关概念 ☆☆☆ 统计指标的特点—识记 同质事物的可量性:可量化社会经济概念才能成为统计指标 第一节 统计指标的相关概念 ☆☆☆ 统计指标的特点—识记 同质事物的可量性:可量化社会经济概念才能成为统计指标 量的综合性:统计指标反映的是总体的量,是许多个体现象的数量综合的结果。

第一节 统计指标的相关概念 ☆☆☆ 统计指标的种类—识记 第一节 统计指标的相关概念 ☆☆☆ 统计指标的种类—识记 按统计指标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性质不同:数量指标(外延指标)和质量指标(内涵指标) 按统计指标作用和表现形式不同: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标志变异指标

第一节 统计指标的相关概念 ☆☆☆ 数量指标的定义—识记 第一节 统计指标的相关概念 ☆☆☆ 数量指标的定义—识记 说明总体外延规模的指标,反映总体绝对数量的多少,它用绝对数的形式来表示,并有计量单位。 数量指标又称为总量指标,可表现为总体单位总量,即一个总体中单位的数目,如企业数;也可表现为总体标志总量,即总体各单位某一标志值的总和,如某企业全体职工的工资总额。

第一节 统计指标的相关概念 ☆☆☆ 质量指标的定义—识记 第一节 统计指标的相关概念 ☆☆☆ 质量指标的定义—识记 说明总体内部数量关系和总体单位水平的指标,它通常以相对数和平均数的形式来表示,如劳动生产率、平均工资等。 质量指标的数值与总体范围的变化无内在联系。

第二 总量指标☆☆ 统计指标的定义-识记 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的总规模或总水平的最基本的综合指标。它用绝对数表示。 第二 总量指标☆☆ 统计指标的定义-识记 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的总规模或总水平的最基本的综合指标。它用绝对数表示。 如:总体为某市全部工业企业,2001年该市工业企业单位数1.18万个,工业总产值1838.4亿元,这些都是总量指标,反映了2001年该市工业企业的总规模和总水平。 总量指标是最基本的统计指标,是对统计调查得来的原始资料进行分组和汇总后得到的各项总计数字,是统计整理阶段的直接结果。

总量指标的作用-识记 第二节 总量指标 ☆☆ 总量指标是认识现象的起点,现象总体的基本情况表现为总量。 第二节 总量指标 ☆☆ 总量指标的作用-识记 总量指标是认识现象的起点,现象总体的基本情况表现为总量。 总量指标能反映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国情国力和生产建设成果,是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制定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之一。 总量指标是计算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等其他形式统计指标的基础。

总量指标的分类-领会 第二节 总量指标 ☆☆ 按反映总体现象内容不同:单位总量指标和标志总量指标 第二节 总量指标 ☆☆ 总量指标的分类-领会 按反映总体现象内容不同:单位总量指标和标志总量指标 按反映总体现象的时间状态不同: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单位总量和标志总量的定义-识记 单位总量和标志总量的关系-领会 第二节 总量指标 ☆☆ 单位总量:总体内个体的总数 第二节 总量指标 ☆☆ 单位总量和标志总量的定义-识记 单位总量:总体内个体的总数 标志总量:总体中各单位某种标志值的总和 单位总量和标志总量的关系-领会 在一个特定的总体内,只能存在一个单位总量,而可以同时存在多个标志总量; 单位总量和标志总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而相互转换的。 如,研究某地区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则工业企业的总数是单位总量,工业总产值、工人数等是标志总量;如研究目的是了解工业企业的工人平均工资水平,则工人数十单位总量,工资总额是标志总量。

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定义-领会 第二节 总量指标 ☆☆ 第二节 总量指标 ☆☆ 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定义-领会 时期指标:说明现象在一段时期内发展变化的总量指标。(如2002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602.95亿元) 时点指标:说明总体现象在某一时刻上的总量指标(人口数、期末物资库存量、企业固定资产数)。

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区别-领会 第二节 总量指标 ☆☆ 第二节 总量指标 ☆☆ 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区别-领会 时期指标的指标数值具有可加性,加总后表示更长时期内的指标值,时点指标的指标数值不具有可加性,加总后的指标没有实际意义; 时期指标的指标数值的大小与其反映的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时点指标的指标数值的大小与其间隔时间的长短没有直接联系; 时期指标的指标数值通常连续不断登记汇总取得的,时点指标的指标数值通常是通过定期的一次性登记取得的。

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 —识记 第二节 总量指标 ☆☆ 第二节 总量指标 ☆☆ 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 —识记 根据总量指标所反映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性质不同,计量单位可分为三类:实物单位、价值单位、劳动时间单位。

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 —识记 第二节 总量指标 ☆☆ 实物单位: 第二节 总量指标 ☆☆ 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 —识记 实物单位: 定义:根据事物的自然属性和特点而采用的自然单位、度量衡单位、复合单位、标准实物单位。 自然单位是按照被研究事物的自然状况来度量其数量的计量单位,如人口数以“人”单位,设备以“台”为单位。 特点: 直接反映产品的使用价值或现象的具体内容,因而能具体表明事物的规模和水平。 指标的综合性能差,不同的实物,性质不同,计量单位不同,无法进行汇总,不能用来反映现象的总规模和总成果。

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 —识记 第二节 总量指标 ☆☆ 价值单位 定义:用货币来度量事物的数量的计量单位。 特点: 第二节 总量指标 ☆☆ 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 —识记 价值单位 定义:用货币来度量事物的数量的计量单位。 特点: 具有广泛的综合性和概括能力,可以表示现象的总规模和总水平。 脱离了物质内容,比较抽象,有时不能正确反映实际情况。 价值指标按计算价格的不同分为两种: 按现行价格计算的,如工业总产值的计算是用报告期内销售产品的实际出厂价格计算的,反映现象实际的水平,是研究国民经济现实经济关系和一些重要比例的依据; 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它消除了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可以真实地反映事物发展的水平和规模。

第二节 总量指标 ☆☆ 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 —识记 劳动时间单位:用劳动时间来度量事物数量。如工日、工时

总量指标的统计要求 —识记 第二节 总量指标 ☆☆ 总量指标要有明确的统计含义并使用科学的统计方法。 计算实物指标时,要注意现象的同类型。 第二节 总量指标 ☆☆ 总量指标的统计要求 —识记 总量指标要有明确的统计含义并使用科学的统计方法。 计算实物指标时,要注意现象的同类型。 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

相对指标的定义—识记 第三节 相对指标 ☆☆☆ 第三节 相对指标 ☆☆☆ 相对指标的定义—识记 相对指标是质量指标的一种形式,就是应用对比的方法,将两个相互联系的指标数值加以对比计算的一种比值; 相对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中某些相关事物间数量对比关系的综合指标,表现形式为相对数,如比重、比例、速度、程度、密度等。

相对指标的计量形式—识记 第三节 相对指标 ☆☆☆ 有名数(复名数):即以分子分母的复合单位计量,如万元GDP能耗; 第三节 相对指标 ☆☆☆ 相对指标的计量形式—识记 有名数(复名数):即以分子分母的复合单位计量,如万元GDP能耗; 无名数:一种抽象化的数值,常用倍数、系数、成数、百分数、百分点、千分数表示。

相对指标的作用- 识记 第三节 相对指标 ☆☆☆ 第三节 相对指标 ☆☆☆ 相对指标的作用- 识记 相对指标为我们深入认识事物发展的质量和状况提供了可观依据。可以反映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的程度,说明总体现象的质量、经济效益和经济实力的情况。如增加值率就是一定时期内增加值占总产出的比重,是反映企业经济效益重要指标。 提供了现象之间的比较基础,为不能直接对比的现象提供了可以对比的基础,有利于对所研究事物进行比较和分析。

相对指标的分类- 识记 第三节 相对指标 ☆☆☆ 同一总体内部对比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计划执行进度相对指标 结构相对指标 比例相对指标 第三节 相对指标 ☆☆☆ 相对指标的分类- 识记 同一总体内部对比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计划执行进度相对指标 结构相对指标 比例相对指标 动态相对指标 两个总体之间对比 比较相对指标 强度相对指标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的定义- 识记 第三节 相对指标 ☆☆☆ 某一段时期内同一总体的实际数和计划数对比的相对数,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第三节 相对指标 ☆☆☆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的定义- 识记 某一段时期内同一总体的实际数和计划数对比的相对数,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用来检查和分析计划执行的进度和均衡程度,反映计划执行的结果,并作为编制下期计划的参考。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的计算- 简单应用 第三节 相对指标 ☆☆☆ 计算公式: 第三节 相对指标 ☆☆☆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的计算- 简单应用 计算公式: 使用原则:在计算时,要求分子、分母在指标的内容、范围、计算方法、计量单位以及时间长度等方面完全一致。 计划完成程度的分析 若计划指标是以最低限额规定的,一般来说,计划完成程度指标以等于或大于100%为完成或超额完成计划,大于100%的部分为超额完成计划部分; 若计划指标是以最高限额规定的(如:单位成本、商品流通费),则计划完成程度指标小于或等于100%为超额完成和完成计划,小于10%部分为超额完成计划部分。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的计算- 简单应用 第三节 相对指标 ☆☆☆ 例题 第三节 相对指标 ☆☆☆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的计算- 简单应用 例题 例题1:某企业2011年计划工业总产值为560万元,实际完成为616万元,其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为多少? 例题2:某企业计划2005年劳动生产率比2004年提高10%,2005年实际比2004年提高15%,计算计划完成程度

计划执行进度相对指标的定义- 识记 第三节 相对指标 ☆☆☆ 计划期中某一段时期的实际累计完成数与全期计划数的比值; 第三节 相对指标 ☆☆☆ 计划执行进度相对指标的定义- 识记 计划期中某一段时期的实际累计完成数与全期计划数的比值; 可以逐日、逐旬、逐季地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反映计划执行的均衡性。

计划执行进度相对指标的计算方法- 简单应用 第三节 相对指标 ☆☆☆ 计划执行进度相对指标的计算方法- 简单应用 计算公式: 例题:参见教材64-66页例4.4

结构相对指标的定义- 识记 结构相对指标的计算方法- 简单应用 第三节 相对指标 ☆☆☆ 第三节 相对指标 ☆☆☆ 结构相对指标的定义- 识记 利用分组法,将总体区分为不同特征的各部分,以部分总量与总体总量对比求得的比重或比率,用来反映总体内部组成状况的综合指标,比如三产比例等。 结构相对指标的计算方法- 简单应用 计算公式: 表4-3 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构成状况表 产业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国内生产总值构成(%) 第一产业 40533.6 10.10 第二产业 187581.4 46.76 第三产业 173087.0 43.14 合计 401202.0 100.00

比例相对指标的定义- 识记 第三节 相对指标 ☆☆☆ 第三节 相对指标 ☆☆☆ 比例相对指标的定义- 识记 反映总体中各组成部分之间数量联系程度和比例关系的综合指标,它是总体内部各不同部分的数值进行对比的比值。 比例相对指标可以反映社会经济的重大比例关系,如积累与消费、进口与出口、轻工业与重工业等之间的关系,判断比例关系是否协调,以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比例相对指标的计算方法- 简单应用 第三节 相对指标 ☆☆☆ 计算公式 例题 第三节 相对指标 ☆☆☆ 比例相对指标的计算方法- 简单应用 计算公式 例题 例:2010年我国男性人数为68748万人,女性人数为65343万人,求该年度我国的人口性别比。

动态相对指标 第三节 相对指标 ☆☆☆ 同一总体同一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数值之比。 反映现象发展速度,据以推测现象变化的趋势。 第三节 相对指标 ☆☆☆ 动态相对指标 同一总体同一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数值之比。 反映现象发展速度,据以推测现象变化的趋势。 统计上把用来作为比较的时期称作“基期”,把和基期对比的时期称作“报告期”,其计算公式:

比较相对指标的定义— 简单应用 第三节 相对指标 ☆☆☆ 将两个性质相同的指标做静态对比得出的综合指标。 第三节 相对指标 ☆☆☆ 比较相对指标的定义— 简单应用 将两个性质相同的指标做静态对比得出的综合指标。 是两个同类事物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比较。反映某种事物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发展的差别程度。计算相对指标可以用绝对数、相对数和平均数,比较多的是用相对数和平均数计算。 应用: 把企业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与同类企业的先进水平对比,或与国家规定标准条件对比,可以找出差距,从而为提高企业的生产水平、管理水平提供重要依据。 将我国的各项经济指标与世界各国同类指标对比,可以反映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距离。

第三节 相对指标 ☆☆☆ 比较相对指标的计算过方法— 简单应用 计算公式 例题:参见教材68页表4-4

强度相对指标的定义— 简单应用 第三节 相对指标 ☆☆☆ 第三节 相对指标 ☆☆☆ 强度相对指标的定义— 简单应用 不属于同一总体的两个性质不同有相互联系的总量指标对比的比值,以反映现象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利用程度的综合指标。 正、逆指标:强度相对指标的分子和分母互换形成正和逆指标。 一般正指标数值愈大,指标所表现的现象强度、密度等程度愈大;逆指标则反之。

第三节 相对指标 ☆☆☆ 强度相对指标的计算过方法— 简单应用 计算公式 例题

第三节 相对指标 ☆☆☆

第三节 相对指标 ☆☆☆ 相对指标的统计要求— 识记 要正确选择对比基数 第三节 相对指标 ☆☆☆ 相对指标的统计要求— 识记 要正确选择对比基数 根据研究目的,从现象的性质、特点出发,正确选择对比基数,才能真实反映现象的联系。 要保持对比指标的可比性 相对指标对比的两个有联系的指标必须在经济内容、统计范围、计算方法、计算价格以及计算单位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注意相对指标和总量指标的结合使用 相对指标是用一个抽象化的比值来揭示现象之间的联系,掩盖了现象的绝对数或水平。因此应将相对指标与总量结合使用,才能全面反映现象的真实状况。 138

平均指标的定义- 识记 第四节 平均指标 ☆☆☆ 第四节 平均指标 ☆☆☆ 平均指标的定义- 识记 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所达到的一般水平,又称统计平均数。 表明总体综合数量特征的重要指标之一,它不反映个别单位的状况,而是反映总体的一般水平。

第四节 平均指标 ☆☆☆ 平均指标的特点- 识记 抽象性:平均指标将总体内各单位标志值得差异抽象化了; 第四节 平均指标 ☆☆☆ 平均指标的特点- 识记 抽象性:平均指标将总体内各单位标志值得差异抽象化了; 代表性:平均指标是总体各单位 标志值的一般水平; 平均指标的数值不随总体范围的大小而增减。

第四节 平均指标 ☆☆☆ 平均指标的分类- 识记 平均指标分为数值平均指标和位置平均指标。 第四节 平均指标 ☆☆☆ 平均指标的分类- 识记 平均指标分为数值平均指标和位置平均指标。 数值平均指标:按计算方法分为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各单位标志的一般水平多采用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计算平均发展速度采用几何平均指标。 位置平均指标:总体单位的标志数值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取其某一位置的标志值作为反映一般水平的代表值。如中位数(取中间位置)、众数(出现次数最多的变量)等。

第四节 平均指标 ☆☆☆ 平均指标的作用- 识记 第四节 平均指标 ☆☆☆ 平均指标的作用- 识记 可以消除因总体范围不同而带来的总体数量差异,使不同的总体具有可比性。(如何理解:参考教材p71页例题) 可以反映同一总体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趋势。 可以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可以进行数量上的推算和预测。 对总体指标进行补充说明。

第四节 平均指标 ☆☆☆ 算数平均数的定义、分类及计算方法 - 综合应用 算数平均数的定义 总体标志总量除以总体单位总量 其计算公式:

算数平均数的定义、分类及计算方法 - 综合应用 算数平均数的分类 第四节 平均指标 ☆☆☆ 第四节 平均指标 ☆☆☆ 算数平均数的定义、分类及计算方法 - 综合应用 算数平均数的分类 根据掌握的资料和计算的复杂程度的不同:分为简单算术平均数和加权算术平均数

简单算数平均数 第四节 平均指标 ☆☆☆ 定义:标志总量除以单位总量得到的平均指标 适用于未分组资料,只受各单位标志值大小的影响。 第四节 平均指标 ☆☆☆ 简单算数平均数 定义:标志总量除以单位总量得到的平均指标 适用于未分组资料,只受各单位标志值大小的影响。 将计算公式: 例题

第四节 平均指标 ☆☆☆ 简单算数平均数例题 某企业的某零件生产小组共有工人11名,各人的日产量分别为150个、170个、190个、200个、220个、220个、230个、230个、250个、260个、300个,计算该生产小组的平均日产量。

加权算数平均数的基本概念 第四节 平均指标 ☆☆☆ 第四节 平均指标 ☆☆☆ 加权算数平均数的基本概念 加权算术平均数是在总体经过分组形成变量数列(包括单项数列和组距数列),有变量值和次数的情况下,将各组变量值分别与其次数相乘后加总求得标志总量,再除以总体单位数(即次数总和)而求得的平均数。 计算加权算术平均数时,习惯称各组的次数为权数,它具有权衡各组变量值轻重的作用,其次数越大,则该组的变量值对平均数的影响就越大,反之越小。 加权算术平均数值大小的影响因素 各组变量值x的大小 次数分配值,即各组次数占总次数的比重 当各组次数相同时,加权算术平均数变成简单算术平均数 147

加权算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第四节 平均指标 ☆☆☆ 计算加权算术平均数分两种情况: 第四节 平均指标 ☆☆☆ 加权算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计算加权算术平均数分两种情况: 依据单项式变量数列计算:已知各组的变量值和各组的次数(频数)或频率 依据组距式变量数列计算:假定各单位标志在组内分布式均匀的,用组中值代替平均数作为来计算加权算术平均数 计算公式:

第四节 平均指标 ☆☆☆ 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第四节 平均指标 ☆☆☆ 加权算术平均数的例题 某厂工人日检查产品数量资料表 fi/∑fi 按日检查产品数量分组(件) 职工人数 (人) 第四节 平均指标 ☆☆☆ 加权算术平均数的例题 某厂工人日检查产品数量资料表 按日检查产品数量分组(件) 职工人数 (人) 组中值 (件) 日检产品 总量(件) 比重% 变量值x 比重 fi xi fixi fi/∑fi xi fi/∑fi 40-50 25 45 1125 10 4.5 50-60 90 55 4950 36 19.8 60-70 50 65 3250 20 13.0 70-80 75 3750 15.0 80-90 35 85 2975 14 11.9 合计 250 - 16050 100 64.2

第四节 平均指标 ☆☆☆ 调和平均数 的定义—识记 第四节 平均指标 ☆☆☆ 调和平均数 的定义—识记 在不掌握各组单位数资料及总体单位数的情况下,只掌握各组的标志值和标志总量及总体总量的条件下,则用调和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平均指标。 调和平均数是根据各组标志值的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倒数计算的,又称倒平均数,可以看作算数平均数的变形。 调和平均数分为简单调和平均数和加权调和平均数。

第四节 平均指标 ☆☆☆ 众数的定义 —识记 总体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变量值. 第四节 平均指标 ☆☆☆ 众数的定义 —识记 总体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变量值. 众数是最普遍的标志值,一定程度上也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的一般不的方法 单项式数列: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标志值 组距数列:插补法。 众数不受极端值得影响,在总体存在极端值时常被使用。

第四节 平均指标 ☆☆☆ 中位数的定义 —识记 将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按照大小排列后,处于中间位置的那个标志值。 中位数不受极限值的影响。

第五节 变异指标 ☆☆☆ 变异指标的定义—识记 第五节 变异指标 ☆☆☆ 变异指标的定义—识记 平均指标代表总体单位某个标志的一般水平,它把总体各个单位标志值的差异抽象掉了。标志变异指标是表明总体各个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或者说离散程度的指标,所以又称为标志变动度。它与平均指标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 平均指标说明了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分布的集中趋势,而变异指标说明了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离中趋势。

第四节 平均指标 ☆☆☆ 变异指标的作用—领会 第四节 平均指标 ☆☆☆ 变异指标的作用—领会 变异指标是衡量平均指标代表性的尺度:总体的变异指标越大,平均指标的代表性越小;反之,总体的变异指标越小,平均指标的代表性越大。(结合教材78页例题理解) 变异指标可以用来研究现象的稳定性。(结合教材78页例题理解)

第四节 平均指标 ☆☆☆ 常用的标志变异指标:全距(极差R)、平均差(A· D)、标准差(均方差)(σ)、标准差系数(离散系数)。 全距的定义—识记 也称为极差,是总体中单位标志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距,说明标志值变动的最大范围。 全距是说明总体各单位变异状况的简单指标,只考虑变量的两个极端值得差异,不能全面反映单位标志值得变异成都。

第四节 平均指标 ☆☆☆ 平均差的定义—识记 平均差(A· D):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与平均数离差绝对值的算术平均数。 第四节 平均指标 ☆☆☆ 平均差的定义—识记 平均差(A· D):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与平均数离差绝对值的算术平均数。 平均差愈大说明标志变动度愈大,平均代表性愈小;反之,平均差愈小说明标志变动度愈小,平均数代表性大。 平均差能综合反映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但由于其是取绝对值的,不便于各种代数运算,实际并不常用。

第四节 平均指标 ☆☆☆ 方差和标准差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综合应用 方差:总体各单位标志值与其算数平均数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用σ2表示。 第四节 平均指标 ☆☆☆ 方差和标准差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综合应用 方差:总体各单位标志值与其算数平均数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用σ2表示。 标准差:方差的平方根,,也称均方差,用σ表示。 标准差愈大说明标志变动度愈大,平均代表性愈小;反之,标准差愈小说明标志变动度愈小,平均数代表性大。

第四节 平均指标 ☆☆☆ 方差和标准差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综合应用 第四节 平均指标 ☆☆☆ 方差和标准差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综合应用 计算方法:由于掌握的资料不同,标准差的计算可分为简单式标准差和加权式标准差两种。

第四节 平均指标 ☆☆☆ 方差和标准差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综合应用 例题1:简单式标准差 第四节 平均指标 ☆☆☆ 方差和标准差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综合应用 例题1:简单式标准差 有甲、乙两个生产小组,每组各有5个生产工人,每人的生产量已知(如下表),求两个小组的生产量标准差。 甲、乙两个生产小组每人每日生产量资料表 工人序号 甲组生产件数 乙组生产件数 1 5 48 2 20 49 3 45 50 4 85 51 95 52

第四节 平均指标 ☆☆☆ 例题1:简单式标准差 解: 第四节 平均指标 ☆☆☆ 例题1:简单式标准差 解: 根据简单算术平均数,分别求得甲、乙两个生产小组的日均生产量均为50,进一步计算各组的离差平方,见下表 甲、乙两个生产小组每人每日生产量资料表 工人序号 甲组生产 件数(件) 离差 离差的 平方 乙组生产 xi 1 5 -45 2025 48 -2 4 2 20 -30 900 49 -1 3 45 -5 25 50 85 35 1225 51 95 52 合计 250 - 6200 10 161

第四节 平均指标 ☆☆☆ 例题1:简单式标准差 根据简单式标志差公式,可求得甲、乙两个生产小组的 生产量表标准差 第四节 平均指标 ☆☆☆ 例题1:简单式标准差 根据简单式标志差公式,可求得甲、乙两个生产小组的 生产量表标准差 在两组平均数形等的情况下,甲组的标准差大于乙组,说明 甲组的标志变动程度比乙组大,甲组的平均数代表性比乙组差。 162

第四节 平均指标 ☆☆☆ 例题2:加权式标准差 参见 教材82页例4.12

第四节 平均指标 ☆☆☆ 标准差系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简单应用 标准差系数是标准差和平均数的比值,是用相对数表示的标志变动度指标 第四节 平均指标 ☆☆☆ 标准差系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简单应用 标准差系数是标准差和平均数的比值,是用相对数表示的标志变动度指标 对于不同水平即平均指标不同的总体不宜直接用标准差比较其标志变动程度的大小,而需要利用标准差系数进行比较。 标准差系数越小,标准变动程度越小;反之标准差系数越大,标准变动程度越大。 公式:结合教材p82例题讲解计算。

第五章 时间序列 ☆☆☆ 第一节 时间序列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 时间序列的水平指标 ☆☆ 第三节 时间序列的速度指标 ☆☆☆

第一节 时间序列的相关概念 ☆☆☆ 时间序列的定义 –识记 第一节 时间序列的相关概念 ☆☆☆ 时间序列的定义 –识记 将同一总体现象的统计指标数值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数列。又称动态数列、时间序列。 时间数列一般由两个要素构成: 一是现象所属的时间; 二是反映该现象的统计指标数值。

第一节 时间序列的相关概念 ☆☆☆ 时间序列的作用–识记 可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描述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状态和结果; 第一节 时间序列的相关概念 ☆☆☆ 时间序列的作用–识记 可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描述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状态和结果; 可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趋势和发展速度; 可以探索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对某些社会经济现象进行预测; 可以对比分析不同的时间数列,以对社会经济现象不同方面、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比较。

第一节 时间序列的相关概念 ☆☆☆ 时间序列的分类- 识记 第一节 时间序列的相关概念 ☆☆☆ 时间序列的分类- 识记 按其不同时点上排列的统计指标:总量指标时间数列、相对指标时间数列和平均指标时间数列。 总量指标时间数列是基本数列,其余两种是派生数列。

第一节 时间序列的相关概念 ☆☆☆ 时间序列的分类- 识记 总量指标时间数列 将同一总量指标的数值按其发展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数列。 第一节 时间序列的相关概念 ☆☆☆ 时间序列的分类- 识记 总量指标时间数列 将同一总量指标的数值按其发展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数列。 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各时间达到的绝对水平及其发展变化情况。 根据所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可分为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

第一节 时间序列的相关概念 ☆☆☆ 时间序列的分类- 识记 时期序列 第一节 时间序列的相关概念 ☆☆☆ 时间序列的分类- 识记 时期序列 概念:当时间数列中所包含的总量指标都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段时期内发展过程的总量时,这种总量指标时间序列称为时期数列。

第一节 时间序列的相关概念 ☆☆☆ 时间序列的分类- 识记 时点序列 第一节 时间序列的相关概念 ☆☆☆ 时间序列的分类- 识记 时点序列 概念:当时间数列中所包含的总量指标都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瞬间上所达到的水平时,这种总量指标时间序列称为时点数列。

第一节 时间序列的相关概念 ☆☆☆ 时间序列的分类- 识记 相对指标时间序列 第一节 时间序列的相关概念 ☆☆☆ 时间序列的分类- 识记 相对指标时间序列 概念:将同一相对指标的数值其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时间数列。 作用:反映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的发展过程。 特点:在相对数时间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是不能相加。 平均指标时间序列 概念:将同一平均指标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时间数列。 作用:反映社会经济现象一般水平的发展趋势。 特点:在相对数时间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是不能相加。

第一节 时间序列的相关概念 ☆☆☆ 编制时间数列的原则 – 识记 基本原则(关键):保持时间数列中同一指标在不同时点上的可比性。 第一节 时间序列的相关概念 ☆☆☆ 编制时间数列的原则 – 识记 基本原则(关键):保持时间数列中同一指标在不同时点上的可比性。 编制时间数列应遵循的原则: 指标数值所属的时期长短或时间间隔应该一致; 指标数值所属的总体范围应该一致; 指标的经济涵义应该相同; 指标数值的计算方法、计算价格和计量单位应该一致。

第二节 时间序列的水平指标 ☆ ☆ ☆ 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增长量、平均增长量。

第二节 时间序列的水平指标☆ ☆ ☆ 发展水平的定义 - 识记 第二节 时间序列的水平指标☆ ☆ ☆ 发展水平的定义 - 识记 在时间数列中,一般用ti表示指标所属的时间,ai表示在不同时间上的观察值,也称为指标在时间ti上的发展水平。 时间数列中第一个指标数值成为最初水平,最后一个指标数值称为最末水平,其余成为中间水平。 在动态分析中,两个进行对比的时期发展水平中作为比较基准用的发展水平称为基期水平,所研究的那一时期发展水平称为报告期。 符号表示:用a1、a2、…an-1,an表示时间数列中各个发展水平,项数(n)、最初(首项)水平(a1)、最末(末期)(an)、中间水平(中间项):a2、…an-1。 是计算其他动态分析指标的基础。

第二节 时间序列的水平指标☆ ☆ ☆ 平均发展水平 的定义— 识记 第二节 时间序列的水平指标☆ ☆ ☆ 平均发展水平 的定义— 识记 定义:将不同时期的发展水平加以平均而得到的平均数,又称序时平均数、动态平均数。

第二节 时间序列的水平指标☆ ☆ ☆ 和一般平均数的异同点: 相同点:将研究现象的个别数量差异抽象化,概括反映现象的一般水平。 区别: 第二节 时间序列的水平指标☆ ☆ ☆ 和一般平均数的异同点: 相同点:将研究现象的个别数量差异抽象化,概括反映现象的一般水平。 区别: 平均发展水平所平均的是社会经济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数量差异;从动态上说明现象在某一段时间内发展的一般水平;根据时间数列计算。 一般平均数:所平均的是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在同一时间上的数量差异;从静态上说明现象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一般水平;根据变量数列计算。

第二节 时间序列的水平指标☆ ☆ ☆ 总量指标时间序列的平均发展水平计算 — 综合应用 第二节 时间序列的水平指标☆ ☆ ☆ 总量指标时间序列的平均发展水平计算 — 综合应用 时期指标时间数列的平均发展水平: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法,即以时期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之和除以时期项数。公式:教材89页,例题见教材89页例5-2 时点指标时间序列的平均发展水平 间隔相等的间断时点数列计算:简单序时平均数或首尾折半法,结合教材p79例5 学习理解。 间隔不等间断时点数列计算:加权序时平均法,结合教材p79例6 学习理解

相对指标时间序列的平均发展水平— 简单应用 第二节 时间序列的水平指标☆ ☆ ☆ 相对指标时间序列的平均发展水平— 简单应用 基本方法:先计算构成相对数的分子与分母的序时平均数,然后再将这两个序时平均数进行对比。 计算公式: 结合教材p92-93例5-7学习理解。

平均指标时间序列的平均发展水平— 简单应用 第二节 时间序列的水平指标☆ ☆ ☆ 平均指标时间序列的平均发展水平— 简单应用 基本方法:先计算构成平均数的分子与分母的序时平均数,然后再将这两个序时平均数进行对比。 计算公式: 结合教材p93例5-8学习理解。

第二节 时间序列的水平指标☆ ☆ ☆ 增长量的定义 增长量的分类-识记 第二节 时间序列的水平指标☆ ☆ ☆ 增长量的定义 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期内所增长的绝对数量的指标。它是报告期与基期水平之差,反映报告期比基期增长的水平。 增长量的分类-识记 采用的基期不同,分为逐期增长量和累计增长量

第二节 时间序列的水平指标☆ ☆ ☆ 逐期增长量 和累计增长量的定义-识记 第二节 时间序列的水平指标☆ ☆ ☆ 逐期增长量 和累计增长量的定义-识记 逐期增长量:报告期与前一期水平之差,说明报告期比前一期水平增长的绝对数量,公式:ai-ai-1 (i=2…n) 累计增长量:报告期与某一固定时期水平(通常为最初水平)之差,说明报告期比某一固定时期水平增加的绝对数量,说明在一个较长得时间内总的增长量,公式: ai-a1(i=2…n) 两者关系:累计增长量等于逐期增长量之和。—领会 提示: 增长量指标的单位与原有发展水平的单位是相同的。 增长量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因此,增长量指标也叫做“增减量”指标

第二节 时间序列的水平指标☆ ☆ ☆ 平均增长量的定义-识记 第二节 时间序列的水平指标☆ ☆ ☆ 平均增长量的定义-识记 说明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期增长的数量的指标,它是一种序时平均数。公式见教材94页5.8,结合教材94页例5.10理解

第三节 时间序列的速度指标☆ ☆ ☆ 发展速度的定义-识记 发展速度的分类-识记 第三节 时间序列的速度指标☆ ☆ ☆ 时间序列的速度指标包括: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 发展速度的定义-识记 定义:发展速度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程度的相对指标。及相对指标章节中提及的“动态相对指标”, 是根据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对比求得,说明报告期是基期水平的几倍或百分之几,常用倍数或百分数表示。 发展速度的分类-识记 根据采用基期不同:分为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

第三节 时间序列的速度指标☆ ☆ ☆ 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的定义-识记 第三节 时间序列的速度指标☆ ☆ ☆ 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的定义-识记 定基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水平之比。它表明这种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速度,也称“总速度”,公式见教材95页5.9。 环比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之比。它表明这 种社会经济现象逐期的发展速度,公式见教材95页5.10。如果计算时期为一年,也叫做“年速度”。

第三节 时间序列的速度指标☆ ☆ ☆ 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的关系-领会 定基与环比两发展速度之间关系: 第三节 时间序列的速度指标☆ ☆ ☆ 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的关系-领会 定基与环比两发展速度之间关系: 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的各个环比发展速度连乘积。 相邻时期的定基发展速度相除,求得相应环比发展速度。

第三节 时间序列的速度指标☆ ☆ ☆ 增长速度的定义-识记 第三节 时间序列的速度指标☆ ☆ ☆ 增长速度的定义-识记 概念:增长量与其基期水平之比。它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增长程度的相对指标,说明报告期水平比基期水平增加了几倍或百分之几。 增长速度=发展速度-1 ,见教材96页公式5.12 发展速度大于1,则增长速度为正值,表示社会经济现象增长的程度;所发展速度小于1,则增长速度为负值,表示社会经济现象降低的程度。

第三节 时间序列的速度指标☆ ☆ ☆ 定基增长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的关系 采用基期不同:定基增长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 第三节 时间序列的速度指标☆ ☆ ☆ 定基增长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的关系 采用基期不同:定基增长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 定基增长速度=定基发展速度—1=累计增长量/最初水平 环比增长速度=环比发展速度—1=逐期增长量/前一时期水平 提示:定基增长速度不等于相应的环比增长速度连乘积,不能直接相互推算,必须先转换成相应的发展速度,再推算所需的增长速度。

第三节 时间序列的速度指标☆ ☆ ☆ 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的定义-简单应用 第三节 时间序列的速度指标☆ ☆ ☆ 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的定义-简单应用 平均发展速度:根据环比发展速度计算的序时平均数。在平均数一节中,称为“几何平均数”。它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时期内逐期平均发展变化的程度。 平均增长速度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时期内逐期平均增长变化的程度。 公式: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计算方法:水平法(几何平均法)

第三节 时间序列的速度指标☆ ☆ ☆

历年例题选登: 2010年单选第9题 已知最初水平、最末水平及时期数,要计算平均发展速度,应采用( )。 A.水平法 B.累计法 已知最初水平、最末水平及时期数,要计算平均发展速度,应采用( )。 A.水平法 B.累计法 C.简单算术平均法 D.加权算术平均法 A 2009年综合应用题1 某市2003-2008年期间地区生产总值资料如下表: 年份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地区生产总值 568.15 636.36 731.78 819.62 926.16 1018.75 请回答:

2009年综合应用题1 A. B. C. D. (1)该市2003-2008年期间地区生产总值数列属于( )。 AC B C D (1)该市2003-2008年期间地区生产总值数列属于( )。 A.总量指标时间数列 B.质量指标时间数列 C.时期数列 D.时点数列 (2)该市2003-2008年期间地区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量为( )。 A.95.60亿元 B.90.12亿元 C.76.48亿元 D.70.10亿元 (3)该市2003-2008年期间地区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 )。 (4)该市2003-2008年期间年平均地区生产总值为( )。 A.791.45亿元 B.793.45亿 C. 781.47亿元 D.783.47亿元 AC B C D

第六章 统计指数 ☆☆☆ 第一节 统计指数的相关概念 ☆☆ 第二节 总指数的编制方法 ☆☆☆ 第三节 指数体系及其因素分析 ☆☆☆ 第六章 统计指数 ☆☆☆ 第一节 统计指数的相关概念 ☆☆ 第二节 总指数的编制方法 ☆☆☆ 第三节 指数体系及其因素分析 ☆☆☆ 第四节 几种常用的统计指数 ☆

第一节 统计指数的相关概念 ☆☆ 统计指数的定义- 识记 指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指数指任何两个数值对比形成的相对数。 第一节 统计指数的相关概念 ☆☆ 统计指数的定义- 识记 指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指数指任何两个数值对比形成的相对数。 狭义的指数是为了反映某一社会经济现象而产生的两组有关联的指数对比形成的相对数。

第一节 统计指数的相关概念 ☆☆ 个体指数和总指数的定义- 识记 按研究对象的范围不同: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第一节 统计指数的相关概念 ☆☆ 个体指数和总指数的定义- 识记 按研究对象的范围不同: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个体指数:反映某种社会经济现象个别事物变动的情况,如个别商品的销售量指数、个别产品价格指数。 总指数:综合反映某种事物包含若干个别事物总的变动情况,如零售物价指数、工业总产值指数。 总指数的计算方法:综合指数法、平均指数法 综合指数是由两个总量指标对比而形成的指数。 平均指数是通过个体指数加权平均核算的指数。 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是总指数的计算方法,不是指数的分类

第一节 统计指数的相关概念 ☆☆ 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的定义- 识记 按所反映的指标性质不同:数量指标指数、质量指标指数 第一节 统计指数的相关概念 ☆☆ 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的定义- 识记 按所反映的指标性质不同:数量指标指数、质量指标指数 数量指标指数:用于测定数量指标的变动,反映现象总体在外延上的变动情况,如产量指数、产品销售量指数。 质量指标指数:用于测定质量指标变动,反映现象总体在内涵上的变动,如产品成本指数、价格指数。

第一节 统计指数的相关概念 ☆☆ 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的定义- 识记 按对比场合不同:静态指数和动态指数 第一节 统计指数的相关概念 ☆☆ 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的定义- 识记 按对比场合不同:静态指数和动态指数 动态指数:反映某一社会经济现象在不同时点上变动程度。 按照采用基期不同,动态指数又分为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在指数数列中,若所有各期指数均使用同一基期计算,称为定基指数;若所有各期指数均以上一个时期为基期计算的,称为环比指数。 静态指数:在同一时间条件下不同单位,或不同地区间同一社会经济现象指标值进行对比所形成的指数。

第一节 统计指数的相关概念 ☆☆ 统计指数的作用- 识记 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 第一节 统计指数的相关概念 ☆☆ 统计指数的作用- 识记 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 (如;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为125.8%,说明总体上零售物价上涨了25.8%,具体到某种商品价格可能有涨有落) 分析经济发展变化中各种因素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 如:商场的商品销售总额的高低受不同商品的价格水平和不同商品的销售量两个因素的影响。 研究现象的长期变动趋势。 对经济现象进行综合评价和测定。

第二节 总指数的编制方法 ☆☆☆ 综合指数的概念- 识记 第二节 总指数的编制方法 ☆☆☆ 综合指数的概念- 识记 概念:总指数的一种形式,是两个总量指标对比形成的指数。在所研究的总量指标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将其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因素指标固定下来,仅观察其中一个因素的变动,这种编制出的总指数称为综合指数。

第二节 总指数的编制方法 ☆☆☆ 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领会 编制的基本方法 明确两个概念:指标化指标、同度量因素 第二节 总指数的编制方法 ☆☆☆ 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领会 编制的基本方法 明确两个概念:指标化指标、同度量因素 指数化指标是编制综合指数所要测定的因素。如商品价格综合指数所要测定因素是价格,价格就是指数化指标。 同度量因素是指媒介因素。借助媒介因素,可把不能直接加总或直接对比的因过渡到可以加总和对比。 编制综合指数的目的是测定指数化指标变动的情况,因此在对比的过程中对同度量因素应加以固定。

第二节 总指数的编制方法 ☆☆☆ 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综合应用 一般原则:将质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 第二节 总指数的编制方法 ☆☆☆ 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综合应用 一般原则:将质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 编制方法步骤:结合教材p103-104表6-2数据学习编制步骤和方法,并进行因素分析。

第二节 总指数的编制方法 ☆☆☆ 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综合应用 一般原则:将数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同度量因素固定在报告期。 第二节 总指数的编制方法 ☆☆☆ 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综合应用 一般原则:将数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同度量因素固定在报告期。 编制方法步骤:结合教材p104-105表6-2数据学习编制步骤和方法,并进行因素分析。

第二节 总指数的编制方法 ☆☆☆ 编制的综合指数的注意事项-综合应用 第二节 总指数的编制方法 ☆☆☆ 编制的综合指数的注意事项-综合应用 选择同度量因素和权数,不能带主观随意性,必须根据现象之间客观存在的必然联系,结合研究目的和掌握资料的情况,经过分析后决定。 分子、分母所包括的范围必须一致。 作为编制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数量指标指数应以基期质量指标同度量;质量指标指数应以报告期数量指标同度量),只是一般应用意义上提出的,在实际工作中不要绝对化、机械化地应用。 综合指数需要全面资料编制,即必须有两个时期范围相同的对应资料才能计算。

第二节 总指数的编制方法 ☆☆☆ 平均指数的定义-识记 第二节 总指数的编制方法 ☆☆☆ 平均指数的定义-识记 平均数指数的概念:它是编制总指数的另一种常用的形式,是以个体指数为基础,通过个体指数加权平均计算的总指数 根据计算公式的不同:加权算术平均指数、加权调和平均指数 若用综合指数的分母资料作为权数,加权算术平均指数就是综合指数的变形。(结合教材p106-107例题理解学习) 编制方法:结合教材p106-107例题学会简单应用

第二节 总指数的编制方法 ☆☆☆ 综合指数与平均指数的关系-领会 区别: 在解决复杂总体上不能直接同度量问题上,二者思想不同。 第二节 总指数的编制方法 ☆☆☆ 综合指数与平均指数的关系-领会 区别: 在解决复杂总体上不能直接同度量问题上,二者思想不同。 综合指数是通过引进同度量因素,先综合(计算总体总量),后对比; 平均指数是个体指数基础上计算总指数,是先对比,后平均 运用资料不同:综合指数需要全面资料,平均指数既适用于全面资料,也适用于非全面资料; 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有区别:总指数既可表明复杂总体的变动方向和程度,也可从指数化指标变动的绝对效果上进行因素分析,平均指数除作为综合指数的变形加以应用外,一般只能通过总指数表明复杂总体的变动方向和程度,而不能用于现象进行因素分析。 联系:在一定的权数条件下,两类指数间有转换关系。

第三节 指数体系及其因素分析 ☆☆☆ 指数体系的定义- 识记 指数体系的作用- 领会 概念: 第三节 指数体系及其因素分析 ☆☆☆ 指数体系的定义- 识记 概念: 广义:由若干个经济上具有一定联系的指数所构成的一个整体。 狭义:经济上具有一定联系,且具有一定数量对等关系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指数所构成的一个整体。 指数体系的作用- 领会 作用 可以进行指数间的互相推算; 可以测定各因素的变动对总变动的影响,进行因素分析。

第三节 指数体系及其因素分析 ☆☆☆ 指数分析法的步骤- 领会 确定分析的对象和影响因素 第三节 指数体系及其因素分析 ☆☆☆ 指数分析法的步骤- 领会 确定分析的对象和影响因素 从研究的目的、任务出发,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有关科学理论和知识确定。 确定分析对象指标和影响因素指标,并列出其关系式。 选择指标的要求:研究对象必须等于各影响因素指标的连乘积。 建立分析指数体系及绝对增减量关系式。 根据指标关系式,建立分析指数体系及相应的绝对增减量关系式。 分析各因素变动对对象变动的影响。 根据指数体系及其量关系式,依次分析每一个因素变动度对分析对象变动影响的相对程度及绝对程度。

第三节 指数体系及其因素分析 ☆☆☆ 综合指数体系的概念- 识记 综合指数体系的因素分析的方法- 综合应用 综合指数体系的概念: 第三节 指数体系及其因素分析 ☆☆☆ 综合指数体系的概念- 识记 综合指数体系的概念: 由价值指数、数量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构成 综合指数体系的因素分析的方法- 综合应用 综合指数体系因素分析:结合教材p111-112例题学习。

第四节 几种常用的统计指数☆☆ 采购经理指数PMI- 识记 第四节 几种常用的统计指数☆☆ 采购经理指数PMI- 识记 通过对企业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结果统计汇总、编制而成的指数,涵盖了企业采购、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 是国际上通用的监测宏观经济走势的先行性指数指数之一。 通常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高于50%时反映制造业经济扩张,低于50%时,则反映制造业经济收缩。 采购经理指数数据获取渠道为问卷调查,采用分层抽样; 采购经济指数是一个综合指数,由5个分类指数加权而成。

第四节 几种常用的统计指数☆☆ 国房景气指数- 识记 第四节 几种常用的统计指数☆☆ 国房景气指数- 识记 国房景气指数是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的简称,由房地产开发投资、本年资金来源、土地开发面积、房屋施工面积、商品房待售面积和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分类指数构成; 国房景气指数反映房地产市场景气变化趋势和程度的综合指数,按月发布;

第四节 几种常用的统计指数☆☆ 企业景气和企业家信心指数- 识记 第四节 几种常用的统计指数☆☆ 企业景气和企业家信心指数- 识记 企业家信心指数(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根据企业家对本企业所在国民经济行业的当前经济运行态势,做出的定性判断和对未来发展变化的定性预期而编制的景气指数。 景气指数的取值范围在0-200之间,以100为临界值,指数在100以上,反映景气状况趋于上升或改善,低于100,反映景气状况趋于下降或衰退,等于100,反映景气状况变化不大。

第四节 几种常用的统计指数☆☆ 消费者信心指数- 识记 消费者信息指数反映消费者信心强弱的指标,是综合反映 第四节 几种常用的统计指数☆☆ 消费者信心指数- 识记 消费者信息指数反映消费者信心强弱的指标,是综合反映 并量化消费者对当前经济形势评价和对经济前景、收入水平、 收入预期以及消费者心里状态的主观感受,预测经济走势和消 费趋向的一个先行指标,由消费者满意指数和消费者预期指数 构成。

第四节 几种常用的统计指数☆☆ 股价指数- 识记 股价指数:反映股市总体价格或某类股价变动和走势的指标,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进行计算。

例年试题 产品 计量单位 价格(元) 产量 2010年综合应用题2 某厂三种产品的产量和价格情况如下: 基期p0 报告期p1 基期q0 2010年综合应用题2 某厂三种产品的产量和价格情况如下: 产品 计量单位 价格(元) 产量 基期p0 报告期p1 基期q0 报告期q1 A B C 件 个 千克 8 10 6 8.5 11 5 13500 11000 4000 15000 10200 4800 若根据上述资料编制三种产品的产量指数和价格指数,并分析产量和价格变动对 总产出的影响,请回答下述问题: (1)产量指数为( )。 A.103.64% B.103.11% C.105.68% D.105.14% (2)价格指数为( )。 A.103.64% B.103.11% C.105.68% D.105.14% (3)由于产量变动对总产出产生影响,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A.使总产出增长了3.64% B.使总产出增长了3.11% C.使总产出增加了7950元 D.使总产出增加了8800元 (4)由于价格变动对总产出产生影响,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A.使总产出增长了5.68% B.使总产出增长了5.14% C.使总产出增加了12900元 D.使总产出增加了13750元 A D AD BC

2009年综合应用题2 某商场三种商品销售量和零售价格资料如下表: 产品名称 价格(元/件) 销售量(件) 基期 报告期 甲 200 220 4000 5000 乙 100 120 8000 6000 丙 160 150 3000 若根据上述资料编制三种商品的销售量指数和零售价格指数,并分析销售量和 价格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请回答下述问题: (1)销售量指数为( )。 A.107.69% B.116.35% C.92.86% D.90.56% (2)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 )。 A.105.67% B.108.04% C.90.28% D.94.62% A B

2009年综合应用题2 (3)销售量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程度和金额分别为( ) 。 B (3)销售量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程度和金额分别为( ) 。 A.由于销售量的变动,使销售额增长16.35%,增加34万元 B.由于销售量的变动,使销售额增长7.69%,增加16万元 C.由于销售量的变动,使销售额下降7.14%,减少14万元 D.由于销售量的变动,使销售额下降9.44%,减少19万元 (4)价格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程度和金额分别为( ) 。 A.由于价格的变动,使销售额增长5.67%,增加13万元 B.由于价格的变动,使销售额增长8.04%,增加18万元 C.由于价格的变动,使销售额下降9.72%,减少22万元 D.由于价格的变动,使销售额下降5.38%,减少12万元 B B

第七章 统计报告 第一节 统计报告的概念 第二节 统计报告的写作

第一节 统计报告的概念 统计报告的定义- 领会 第一节 统计报告的概念 统计报告的定义- 领会 采用统计特有的计算和分析方法,以大量加工整理后统计数据和相关文字为依据,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定量和定性的综合分析,通过逻辑思维,从数量和质量的辩证关系中掌握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过程及其规律性,进而对社会经济的全部或某一方面加以描述说明或针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表议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依据,为企事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为社会公众投资兴业、消费理财提供咨询服务的一种书面报告形式。

第一节 统计报告的概念 统计报告的作用- 领会 综合反映不同时期社会、企业经济发展状况; 第一节 统计报告的概念 统计报告的作用- 领会 综合反映不同时期社会、企业经济发展状况; 实施统计监测,及时发现并分析社会、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跟踪了解和监督企业贯彻落实预定规划的情况; 在更大的范围内,更高的层面上,帮助和指导企业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 立足当前,展望和预测未来。

第一节 统计报告的概念 统计报告的特点- 领会 统计报告的特点:科学性、实用性、专业性、时效性

第一节 统计报告的概念 统计报告的分类- 领会 按其所分析的部门来分:一产、二产、三产 按其所分析的范围来分:宏观统计报告和微观统计报告 第一节 统计报告的概念 统计报告的分类- 领会 按其所分析的部门来分:一产、二产、三产 按其所分析的范围来分:宏观统计报告和微观统计报告 按其所分析的深度来分:综合统计报告、专题统计报告

第二节 统计报告的写作 统计报告的写作要求- 识记 第二节 统计报告的写作 统计报告的写作要求- 识记 了解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把握国民经济运行规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了解现行法律、政策和客观环境; 了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统计指标体系; 熟知企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培养观察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 掌握撰写统计报告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第二节 统计报告的写作 统计报告的写作流程- 识记 选题定向 搜集资料 标明观点 谋篇布局 遣词造句 润色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