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阶段 程度 第一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回顾 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阶段 程度 第一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 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 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课标要求: 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和主要过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评价
辛亥革命的概念 狭义: 广义: 发生于旧历辛亥年(1911年) 的武昌起义 指19世纪90年代到1912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制度的一系列革命活动的总和
武汉篇:革命爆发
政治背景: 经济基础: 思想基础: 组织条件: 军事基础: 探究题1:阅读教材P62—P63相关内容,想一想:当时的中国人对清朝统治是什么态度?革命的经济基础是什么?为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思想上、组织上、军事上作了那些准备? 政治背景: 经济基础: 思想基础: 组织条件: 军事基础: 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腐败无能,不得人心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和深入湖北新军做工作
1911年的武昌成为革命的首发成功地,这里又有怎样的偶然性呢? 若无四川保路起义,武昌起义要迟一年半载。 ——孙中山 四川保路运动,清廷调兵镇压,使武汉兵力空虚 有利时机:(直接原因)
亲历历史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2日 武汉三镇光复 1912年11月下旬多数省份独立 湖北军政府成立 如果你是当时某报刊记者,请你对武昌起义及后续事件作一个概述性报道?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2日 武汉三镇光复 1912年11月下旬多数省份独立 湖北军政府成立
武昌起义后全国 15个省宣布独立 武昌起义后全国形势 太原 西安 镇江 江宁 苏州 上海 安庆 杭州 成都 武昌 南昌 长沙 福州 贵阳 昆明 广州 长沙 福州 南昌 苏州 上海 安庆 武昌 江宁 镇江 西安 太原 成都 武昌起义后全国 15个省宣布独立 桂林
南京篇:革命高潮
2.革命的高潮: ①成立中华民国: 时间、首都、国旗、临时大总统 两大革命成果 民国纪元 ②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汉 满 蒙 回 藏 象征“五族共和” 2.革命的高潮: ①成立中华民国: 时间、首都、国旗、临时大总统 民国纪元 ②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两大革命成果 探究题2:阅读P64第二段内容并结合下列材料思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那些民主精神与法则?宪法有什么进步性?
有人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美国1787年宪法的翻版,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1、内容:主权在民、民族平等、国民自由、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2、意义: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二、“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三、“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四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五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六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主权在民 平等自由 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制度 三权分立 设置责任内阁制的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直接),维护共和制度(根本) 探究《美国1787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反映资产阶级治国理念上的异同。 责任内阁制
北京篇:革命结局
探究题3:袁世凯是何许人也?为什么辛亥革命的果实会落入他的手中?
③施压 ④软弱 ②干涉 ①强大 根本 思考:革命党人面临哪些压力?以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如何处理?产生了什么结果?为何? 革命阵营 袁世凯 1912年3月12日,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临时政府成立前后形势 任命 支持 帝国主义列强 清政府 袁世凯 ②干涉 ①强大 军事威胁 外交孤立 经济封锁 军事进攻 政治讹诈 妥协 ③施压 ④软弱 根本 革命党人 立宪派旧官僚 施压 革命阵营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总结篇: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探究题4: 结合材料思考:我们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的进步性? 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探究题4: 结合材料思考:我们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的进步性? 材料一: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 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各项权利。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草草收场。 材料三: “中国处在大规模的工业发展的前夜,……再过五十年我们将有许多上海。” 材料四: 辛亥革命后,民众都把辫子看成是甘心作清朝奴隶的标志,纷纷自行剪去;当时流行的服饰:中山装、西装、领带、皮鞋、礼帽…… 政治:结束封建君主专制(或君主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 思想: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社会生活:促进社会生活习俗的近代化
辛亥革命的另一面 这样说有没有道理呢? 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只是倒了一个皇帝,割了一条辫子,革命是失败的。 ①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 ②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③未根本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成功说(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近代化) 失败说 辩证评价辛亥革命 成功说(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近代化) 失败说 ①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政治) ②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思想) ③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对外) ④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经济) ⑤促进社会生活习俗的近代化(社会生活) ①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②未根本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从不同史观评价辛亥革命 1.近代史观: 2.文明史观:是中国由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 3.全球史观: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亚洲革命运动的发展。 4.社会史观:破除封建习俗和观念,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和习俗发生变迁。
资料补充——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施“新政”,史称清末新政 内容包括筹措军饷,训练新兵;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废除科举;改革官制,整顿吏治;法制改革,修订新律等 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国考察各国宪政,预备仿行宪政,史称预备立宪 1906年,清政府下诏“仿行宪政”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清政府第一届内阁成立,13个内阁成员,9个满族,其中皇室占7个
纸上练兵: D 1.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 宣告中华民国建立 B. 标志清王朝统治结束 C. 宣布废除清政府与列强签定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D. 标志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涎生 D
2.孙中山去世后,被安葬在南京中山陵,墓前是一块无字碑,原因是孙中山功高盖世,非文字可以表达。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是 ( ) A 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 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C 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D 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A
A.戊戌变法时期 B 3.“人间处处倡民主,天上谁人奉玉皇。一朵红云旗五色,惊传飞艇上天堂。”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 ) B.辛亥革命时期 3.“人间处处倡民主,天上谁人奉玉皇。一朵红云旗五色,惊传飞艇上天堂。”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 ) A.戊戌变法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B
D 4.一个剧团在排练有关辛亥革命的剧目时,有如下几个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 ) A.街头上出现“民主共和”的标语 4.一个剧团在排练有关辛亥革命的剧目时,有如下几个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 ) A.街头上出现“民主共和”的标语 B.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上的讲 C.报刊登出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消息 D.西方列强发电支持孙中山的南京临时政府 D
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梦想因政治腐败而英雄气短; 地主阶级洋务派的努力因制度腐朽而望洋兴叹; 农民阶级的两大运动因自身局限而功败垂成;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因幻想而饮恨京城。 中国的出路在哪里?
PK 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 溥仪宣布退位 孙中山辞职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军事实力和政治手腕 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 革命阵营中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进攻 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 PK 溥仪宣布退位 孙中山辞职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
失败原因:(四方势力态度) 局限性:(两个没有) 启示: 根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局限性:(两个没有) 由于时代和阶级局限性,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没有完成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启示: 由于时代和阶级局限性,资产阶级不能领导革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