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药 二、功效:清里热(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虚热)。 三、适应证:里热证。 四、使用注意 一 、含义:以清解里热为主要功效,治疗里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二、功效:清里热(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虚热)。 三、适应证:里热证。 四、使用注意 1.因证选药 辨清热之表里、虚实,明确热所在的部位和阶段,选择性用药。 2.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者,切勿使用,以免雪上加霜。 3.寒凉伤阳、苦寒败胃、苦燥伤阴、甘寒助湿,脾胃阳气亏虚、阴虚、便溏慎用。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1.含义:清热泻火,治疗温热病气分实热证和脏腑实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泻火药。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1.含义:清热泻火,治疗温热病气分实热证和脏腑实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泻火药。 2.性能特点:多为甘寒,其次为苦寒。主归肺、胃二经,少数药归心、肝经。 3.功效:清气分实热和脏腑实热(清肺热、清胃热、清心热、清肝热等)。 4.主治:气分实热证(大热、大汗、大渴,甚至神昏谵语,脉象洪大有力) 脏腑火热证(肺热、胃热、心火、肝火等)
石膏 辛甘寒 肺胃 含水硫酸钙
石膏 苦辛甘大寒 肺胃 一、清气分实热——温病气分证。 二、清肺实热——肺热喘咳证。 三、清胃实热——胃火上炎证。 四、煅后外用收湿敛疮——疮疡不敛,或湿疹浸淫及水火烫伤等。 内服宜生用(先煎 );外用多火煅研末。
知母 苦甘寒 肺胃 根茎
知母 苦甘寒 肺胃肾 一、清气分实热——温病气分证。 二、清肺实热,滋肺阴——肺热咳嗽,阴虚燥咳。 三、清胃实热,养胃阴——胃热口渴,消渴证。 四、泻肾火,滋肾阴——肾阴不足,虚火亢旺。
石膏 煅后外用收湿敛疮,偏于清解。 清热泻火 知母 养肺胃肾阴,偏于清润。
芦根 甘寒 肺胃 根茎
芦根 甘寒 肺胃 一、清热生津——温热病气分热证,表热证烦渴。 二、清胃止呕——胃热口渴、呕逆。 三、清肺祛痰排脓——肺热咳嗽痰多,肺痈咳吐脓痰。 四、利尿——湿热淋证,湿热水肿。
天花粉 甘微苦微寒 肺胃 根
反乌头。孕妇忌用(具有很强的引产和中止妊娠的作用)。 天花粉 甘微苦微寒 肺胃 一、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热病烦渴,胃热口渴,消渴。长于生津止渴,为口渴消渴要药。 二、润燥化痰——肺热燥咳。 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排脓——疮疡肿毒,跌打损伤肿痛。 反乌头。孕妇忌用(具有很强的引产和中止妊娠的作用)。
竹叶
淡竹叶 甘淡寒 心胃小肠 茎叶
淡竹叶 苦甘淡寒 心小肠肺胃 清热除烦,利尿——热病烦渴,心火亢盛,热淋。 尤泻心火。上清心火,下利小便,用于心火亢盛 之心胸烦热,舌尖红赤,口舌生疮;或心热下移小肠 之小便赤涩、尿道灼痛等症。 竹叶清心除烦见长,淡竹叶清热利尿为优。
栀 子 苦寒 心肺三焦 果实
栀子花
栀子
栀子 苦寒 心肝胃肺 一、泻火除烦——心、肝、胃等脏腑实热证,热病心烦。尤长于清解心经热邪而除烦,如栀子豉汤。 二、凉血止血——血热出血证。炒焦止血更好。 三、清热解毒——热毒证。 四、清利湿热——湿热黄疸,湿热淋证。 【五】外用消肿止痛——外伤肿痛。 本品清泄三焦,气血两清,为清利之品,尤善清心火除烦。
夏枯草 苦辛寒 肝胆 果穗
夏枯草 苦辛寒 肝 一、清泻肝火——肝火上炎证。长于清泻肝火。 二、散结消肿——痰火郁结之瘰疬、瘿瘤、乳癖,热毒疮痈。 石膏:清解;知母:清润;栀子:清利;夏枯草:清散。
决明子 甘苦咸 寒 肝肠 种子
决明子 苦甘微寒 肝大肠 一、清肝明目——肝热目疾。 二、润肠通便——肠燥便秘。 治便秘不宜久煎,以生品为宜;入丸散剂更佳。 决明子 苦甘微寒 肝大肠 一、清肝明目——肝热目疾。 二、润肠通便——肠燥便秘。 本品有降血压、降血脂等作用。 治便秘不宜久煎,以生品为宜;入丸散剂更佳。 或泡服20~30g(用水500ml)。
谷 精 草
密 蒙 花
青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