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讲座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 · 定义 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 具有消除痰饮作用, 以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 统称为祛痰剂.
Advertisements

大柴胡汤 《伤寒论》 大柴胡汤 组 成 柴胡半斤( 24g ) 黄芩三两( 9g ) 大黄二两( 6g ) 枳实四枚( 4g ) 半夏半升( 12g ) 芍药三两( 9g ) 生姜五两( 15g ) 大枣十二枚.
妊娠期药物的应用 广东省中医院妇科 梁雪芳. 中药用药禁忌 配伍禁忌 十八反:干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 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藜芦反人参、沙参、 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 用。
化痰止咳平喘药 一、定义 凡具有祛痰或消痰作用的药物,称化痰药; 能制止或减轻咳嗽和喘息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 二、分类、功效及适应证 化痰药-痰多咳嗽或痰饮气喘,咯痰不爽等。亦可用 于瘿瘤瘰疬,阴疽流注、癫痫惊厥、中风等。 温化寒痰药-温燥-温肺祛寒-寒痰、湿痰证 清化热痰药-寒凉-清化热痰-热痰、燥痰证.
第四章 虚证. 虚证的概念 是对人体正气虚弱所致 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 分 类 气 血 阳 阴 治 法 虚者补之.
孩儿们, 下午好!. 第一章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学中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就是依据中医理论进行辩证论理,凭借四诊所得资料, 辨别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机、病性、病情。法,就是 依据辩证所得的综合判断,提出相应的治疗原则和具体的 治疗方法。方,就是依据治法进行合理恰当的组成或选方。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第三节 利湿退黄药 1 .特点:味甘淡或苦,性寒,主入肝胆。 2 .功效:清热利湿、利胆退黄。 3 .主治:湿热黄疸(阳黄): 目黄、身黄、小便黄。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第2章第2章 — 解表药. 概述 常用单味药 常用中成药 概述 1. 表证的定义 2. 表证的分类 外邪 ( 外界致病因素 ) 侵犯人体 浅表部位所出现的症候群, 相当 于上呼吸道感染及传染病初期 的症状. 风寒表证(风寒感冒) : 恶寒重, 发热轻, 清涕, 咽痒, 痰稀, 无汗,口不渴或渴 喜热饮.
1 践行三严三实 深化作风建设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刘朋 年 3 月 9 日,习近平总书记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 徽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在关于 推进作风建设的讲话中,提到 “ 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 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 、做人要实 ” 的重要论述,称为 “ 三严三实 ”
林雪卿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教育系) Tel : ; 与教师有关的法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2 、《教师资格条例》 3 、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办法 4 、厦门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若干规 定 5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若干问题的实.
大家是不是 想我啦,哎! 我又来了。. 第九章 安神剂 1 、定义:凡以安神药为主组成,具有 安神作用,以治神志不安疾患的方 剂,统称为安神剂。 2 、使用注意事项: ①神志不安虽有虚实之分,但常互 为因果,故宜注 意标本兼顾,即 重镇与滋养配合; ②重镇多为金石,滋养多属滋腻。 故不宜多服、久服。
1 第四节 补阴药 1 .含义: 补阴,治疗阴虚证的药物,称为补阴药。 2. 性能特点:多甘寒,归肺胃肝肾心经。 3 .功效:补阴(滋阴、养阴、益阴)。 4 .主治:阴虚证。 5 .使用注意: 多甘寒滋腻,脾胃虚弱、痰湿内阻、腹满便溏 者不宜使用。
中药复方治疗痛经 的统计分析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附属新华医院 中医科 倪建俐. [ 摘要 ]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治疗痛经的用药规律。 方法:收集近二十年来治疗痛经的中药复方 176 首,建立中药复方数据库,用统计学方 法对用药规律进行分析。 结果:在所使用的 62 种中药中,活血化瘀类 中药和理气类中药的使用比例和使用频率.
第二节 芳香化湿药. 定义:凡气味芳香,具有化湿醒脾作 用的药物,称化湿药。 湿邪为患湿邪为患 湿邪化热 湿热证 清热燥湿药 苦寒 清热燥湿 暑湿湿温 湿阻中焦 芳香化湿药 辛温香燥 芳香化湿 水湿浸淫 水湿病证 利水渗湿药 甘淡平 渗利水湿 水湿积聚 水肿实证 峻下逐水药 多有毒 峻下逐水 风湿浸犯.
第二十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 凡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痰证 的药物,称为化痰药。  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喘息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 止咳平喘药。 一. 含义:
中 药 学.
正确使用药物.
理血剂 概念: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或止 血作用,治疗瘀血和出血证的方剂,统称 理血剂。 立法依据: “血实者直决之”
名以清修 利以义制 绩以勤勉 汇通天下 新晋商理念 李安平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第三章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第八章 理气药.
第二十二章 平肝熄风药.
生药学 吉林大学药学院 王广树 教授.
平肝息风药 一、含义:平肝潜阳或息风止痉为主要功效,治 二、功效:平肝潜阳,息风止痉。 三、主治:
首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黄小波.
第三章 热 证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主讲:李 展.
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北京办事处 业务管理系统
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掌握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 掌握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掌握中药毒性的现代研究 了解中药归经的现代研究.
第十二章 就业常用文书 概 述 在日本,学生从“就活”(しゅうかつ)找工作,到参加公司的“入社式”(にゅうしゃしき),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期间要进行许多有关的活动,这些活动都避免不了要书写各种文书材料。 本章大致按先后的顺序,就学生就业常用文书加以分析介绍。
蓼 科Polygonaceae.
中药学总论 董振华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医教研室.
健行科技大學103學年度 大一新生 心理健康紅綠燈 諮商輔導組製.
中 药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中医教研室 齐贺彬.
清热药 二、功效:清里热(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虚热)。 三、适应证:里热证。 四、使用注意
面点工艺学 胜利职业学院建设分院 赵晓晖 Tel:
徐邦桃 新课程理念下的说课 单位:苏州高新区通安中学 Tel:
主讲:张 勇 TEL: 文秘管理与写作 主讲:张 勇 TEL: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中药药剂学 本科教学课件 2009年9月.
46、 痹 证.
1.特点:多为辛苦寒(辛能发散、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入肝脾肾经。 2.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清热消肿。 3.主治:风湿热痹。
財團法人任兆璋修女林美智老師教育基金會 任兆璋 口述
王 付 制 作.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配制与应用 教师:高俊波 专业:畜牧兽医 电话:
清热药 定义: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第 十 章 泻 下 药.
二、选择题 (一)A1型题 1. 平胃散主治证的病机是 : A.湿滞脾胃 B.湿热中阻 C.外寒内湿 D. 脾虚失运 E.湿热下注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经行感冒.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 1.含义:凡以清热凉血主要功效,治疗营分、血分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凉血药。
清热药.
开放教育 入学指南.
非典型肺炎处方 报告人:殷艳芳.
中医的治病原则 辨证施治 寒则热之,热则寒之 人得天地之全气,物得天地之偏气,故可以物之偏补人之不足.
唐琳 Tel: 财务会计学 唐琳 Tel:
理气剂 概念: 凡以理气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 降气的作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 的方剂,统称为理气剂。 立法依据:
祛 湿 剂.
第二章 第四节 中药的配伍 一、概念: 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的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称为中药的配伍。这种配伍关系《神农本草经》称为“七情”。 二、目的: ①协调药物的偏性;②克服不良反应;③更好的发挥药物的效用;④对于较复杂的病证可以全面照顾;⑤掌握配伍禁忌,确保用药安全。
大鵬國小 符玉梅 Tel: #202 十分享唸 大鵬國小 符玉梅 Tel: #202.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
消 食 剂.
白云小学 一(5)班 陶官森.
政治生活:   积极参与 重在实践.
补虚药.
学习单元一 绪 论.
预防医学系 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第一章 总 论 学习单元二 药物的基本作用.
MTOR典型案例征集大赛 标题: 医院: 科室: 姓名: 邮箱: 2015 年 月 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中医学讲座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中药基本知识 第一节 中药的炮制 炮制又称炮炙,是依据中药理论,按照医疗的需要及药材自身性质,所采用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 炮制的目的 第一节 中药的炮制 炮制又称炮炙,是依据中药理论,按照医疗的需要及药材自身性质,所采用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 炮制的目的 1.清洁药物,利于贮藏,保证净度。 2.减低毒性,保证安全。如乌头、半夏生用有毒,炮制后可消除或降低毒性而避免毒副反应。 3.改变性能,增强疗效。如地黄生用性寒凉,酒蒸成熟地黄则性微温而补血;延胡索醋制后止痛作用增强等。 4.矫正异味,便于服用。有的生药具有腥臭难闻怪味,如椿白皮用数炒后臭味消失,较易服用。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是指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功能,也就是药物所具有的特性和作用。它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有毒、无毒等。 (一)四气五味(基于阴阳五行认识) 1.四气,或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另有平性,是指寒热之性不太明显者,然而仍有偏温、偏凉的差别,所以通常仍称四气。

2.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药味。 (1)辛能散、能行。散是发散,如发散表证的麻黄、薄荷等。行是行气行血,如行气止痛的香附、术香和活血化瘀的川芎等。 (2)甘能补益、和中、缓急,常用于治疗虚证的滋补强壮药物。如人参、熟地,以及调和诸药与缓解止痛的甘草、饴糖等均有甘味。

(3)酸能收、能涩。用治虚汗,泄利,遗精带下等,如五味子、乌梅等收敛止汗,乌梅涩肠止泻,金樱子涩精止带。 (4)苦能泄、能燥、能坚阴。如大黄泻热通便,杏仁降肺气止咳平喘,黄连清热泄火,苍术燥湿,黄柏清湿热与坚阴。 (5)咸能软坚、散结、泻下。常用于治疗痰核、瘰疬、痞块与便结等证。如芒硝泻下通便,瓦楞子、牡蛎能软坚散结,治疗痰核、瘰疬、痞块。

(二)归经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将药物功效进行归纳,体现了药物对机体各部位治疗作用的选择性。 如酸、苦、甘、辛、咸味分别归入肝、心、脾、肺、肾经

第三节、中药的用法 (一)配伍 配伍是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选择两种以上的药物合用。前人把药物配伍关系总结为用药“七情”。 1.单行 仅用一味药治疗疾病。如人参(独参汤)治气虚欲脱证。 2.相须 凡属两种以上功效相同的药物合用,以增强疗效,叫相须。如石膏配知母能增强清热泻火的作用。

3.相使 凡以一药为主,余药为辅以提高主药的功效叫相使。如黄芪与茯苓同用,茯苓能提高黄芪的补气利水的作用。 4.相畏 是指一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被另一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姜配生半夏可减弱或消除生半夏的毒性。 5.相杀 是指一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防风可解除毗霜之毒、绿豆能杀巴豆毒等。上述相畏与相杀,实质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结果都是消减毒性。

6.相恶 一药可使另一药的功效降低,甚至丧失称相恶。如莱藤子与人参同用,人参的补气作用则被莱藤子消弱。 6.相恶 一药可使另一药的功效降低,甚至丧失称相恶。如莱藤子与人参同用,人参的补气作用则被莱藤子消弱。 7.相反 两种药物合用后相互作用,产生毒性反应或剧烈作用称相反,如"十八反"与"十九畏"中所列药物等。 综上:相须、相使能产生协同作用而增强疗效,临床用药时应当充分发挥;相畏、相杀,互相拮抗,能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在应用毒性药物时,酌情考虑应用;相恶、相反,互相削弱,抵消原有功效,甚至产生毒副作用,原则上不能同用,仍属配伍禁忌。

(二)禁忌 为了保证安全和提高疗效,必须讲究用药禁忌。 主要有:1.配伍禁忌在配伍中提到的“相恶”、“相反”,原则上应当禁忌。 十八反、十九畏

2.妊娠禁忌 凡是损害胎元以致引起流产的药物,都应作为妊娠用药的禁忌。根据药物对胎元损害的大小不同,一般分为禁用和慎用两类。 禁用的药物大多数是毒性较强、药性猛烈的药物 慎用的包括活血祛瘀、行气破滞及辛热滑利等药物

(三)剂量 所谓剂量,是指一剂药中每味药物成人1日的用量; 剂量大小与药物的疗效密切相关,剂量过小,难以取效,延误病情;用量过大,损伤正气。尽管中药多是原生之品,其性平和,剂量变化的幅度较大,不如化学制剂那样严格,但对某些性质猛烈和有毒的药物,如乌头、马钱子等,剂量仍须严格掌握。

剂量大小必须根据药物的性能、质地、配伍、病情、年龄、体质等来掌握。 如毒性大,性质猛的用量宜小;无毒而性平和的用量宜大。质地轻的用量小,质地重的用量大;单方剂量宜大,复方剂量宜小;主药用量要比辅药用量大、散剂用量要比汤剂小。病情危急或顽疾患者用量宜重;病情轻者,用量宜轻。体质壮实者用量宜重地幼孕产或久病弱者,用量宜轻。5岁以下的儿童,用成人量的1/4;6~10岁可用成人量的1/2等。

(四)煎法与服法 常用药物的不同煎法举例如下。先煎:龙骨、牡蛎、石膏、磁石、代赭石、石决明、珍珠母、玲羊角、鳖甲、龟甲等,宜先煎15分钟后再入它药。包煎:旋覆花、车前子、海金沙等应用纱布包好。另煎:人参、西洋参、藏红花等宜单独煎。后下:薄荷、钩藤、霍香、佩兰、小茴香、砂仁、豆寇等,待它药煎至一定时间后放入,再煎5~10分钟。烊化: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需单独加温溶化或隔水炖,使之烊化。冲服:朱砂、琥珀、芒硝、三七、竹沥、姜汁等。泡服:番泻叶、胖大海、肉桂等。

常用中药及其功效(49种) 一、解表药 (一)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 (二)辛凉解表药:柴胡、薄荷 二、祛风湿药:独活 三、祛湿药 (一)芳香化湿药:藿香 (二)利水渗湿药;茯苓 四、清热药 (一)清热泻火药:石膏、 (二)清热解毒药:金银花 (三)清热凉血药:丹皮

(四)清热燥湿药:黄连、黄芩、黄柏 (五)清热解暑药:青蒿 (六)清热明目药:决明子 (七)清虚热药:地骨皮 五、消导药:山楂 六、泻下药: (一)攻下药:大黄 (二)润下药:火麻仁 (三)逐水药:大戟

七、祛痰止咳平喘药 (一)清化热痰药:贝母 (二)温化寒痰药:半夏 (三)止咳平喘药:杏仁、桔梗 八、温里药:附子、干姜 九、理气药:陈皮、木香 十、理血药 (一)活血药:川芎、丹参 (二)止血药:三七

十一、补益药 (一)补气药:人参、黄芪、甘草、党参 (二)补血药:熟地、当归 (三)补阴药:沙参、麦冬 (四)补阳药:鹿茸、淫羊藿 十二、固涩药 (一)收敛止汗药:五味子 (二)涩肠止泻药:乌梅 (三)涩精缩尿药:山萸肉 十三、平肝息风药:天麻、钩丁 十四、安神药:远志、酸枣仁 十五、开窍药:苏合香

谢谢! 欢迎交流 Tel:09318289560 09313947042 E-mail: shenshl@lzu.edu.cn shenshilin6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