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拜二午睡时刻
﹒ ﹒ ﹒ ﹒ ﹒ ﹒ ﹒ ﹒ ﹒ ﹒ ﹒ ﹒ 一、读准字音 1.给下列单音字注音 窒息( ) 拽动( ) 孱弱( ) 窒息( ) 拽动( ) 孱弱( ) 麇集( ) 静谧( ) 凝滞( ) 哐当( ) 趿拉( ) 揩拭( ) 淅沥( ) 隧道( ) 愣愣( ) 答案:zhì zhuài chán/qún mì zhì/kuānɡ tā kāi/xī suì lènɡ ﹒ ﹒ ﹒ ﹒ ﹒ ﹒ ﹒ ﹒ ﹒ ﹒ ﹒ ﹒
2.给下面多音字注音 龟 露 钥 答案:jūn/ɡuī/Qiū lù/lòu yào/yuè 龟裂( ) 乌龟( ) 龟兹( ) 流露( ) 露怯( ) 钥匙( ) 锁钥( )
二、写准字形 执 niù( ) lán( )褛 山 ào( ) làn( )调 安xiánɡ( ) 树yīn( ) 慈xiánɡ( ) yìn( )庇 chǒu( )见 zhàn( )水 铁qiāo( ) qiáo( )悴 qiǎo( )然 qiáo( )夫 答案:拗/坳 褴/滥 详/祥 荫(阴)/荫 瞅/锹/愀 蘸/憔/樵
三、用对词语 1.困乏·困顿 同:都含有“困”这一语素,均有遭遇了困难的义项。 异:困乏,侧重于疲乏,书面语也指经济或生活困难;困顿,侧重于生计或境遇艰难窘迫。
2.捉摸·琢磨 同:这两个词均需要动脑筋。 异:“捉摸”意为猜测,预料,用于对人对事的揣度,多用于否定句;“琢磨”则是反复思考、仔细考虑的意思。 3.一声不响:是指不发一点声音。 4.安贫若素:指安于贫困,以平常的态度去对待。意指身处困境并不在意。
﹒ ﹒ 【一试身手】 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的正误,在括号中打上“√”或 “×”。 1.每天使用它们,在我的精神里也注入了一种对高雅精致生活 的追求,让我在困乏的环境里保持向上而不沉沦。 ( ) 2.互联网金融要想做大,走向成熟,这些企业还必须得认真捉摸 透金融的本质。 ( ) 答案: 1.×。该语境指处境艰难窘迫,应该用“困顿”。 2.×。根据语境,此处用的是“反复思考、仔细考虑”之意,所 以应该换为“琢磨”。 ﹒ ﹒
﹒ ﹒ ﹒ 3.上周末,天津泰达队击败长春亚泰队后,一声不响地收获了两 连胜,阿里汉的帅位似乎更加稳固了。 ( ) 连胜,阿里汉的帅位似乎更加稳固了。 ( ) 4.在国庆节到柬埔寨自助游的陈先生认为,出门在外只能安贫 若素,更多时候是应该选择相信,否则,无法继续旅程。 ( ) 答案:3.√。这里用来形容悄无声息地获胜,词义贴切。 4.×。语境中指能在任何环境中都感到满足,“安贫若素”应 改为“随遇而安”。 ﹒ ﹒ ﹒
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集大成者——加西亚·马尔克斯 作者名片 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集大成者——加西亚·马尔克斯 简介:加西亚·马尔克斯(1928—2014),生于 哥伦比亚阿拉卡塔卡。曾先后担任过《观察 家报》驻欧洲记者和古巴拉丁通讯社记者, 从事过文学、新闻和电影工作。1982年,任 法国西班牙语文化交流委员会主席。
成就:作为一个天才的、赢得广泛赞誉的小说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将现实主义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了一部风云变幻的哥伦比亚和整个南美大陆的神话般的历史。代表作有《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苦妓追忆录》等。 评价: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背景探寻 《礼拜二午睡时刻》是作者认为自己写得最好的小说。这篇小说是作者在一个荒凉的小镇上看到一个身穿丧服、手打一把黑色阳伞的女人领着一个也穿着丧服的小姑娘在火辣辣的骄阳下奔走的情景后写成的。被“中国先锋作家”余华称为“我最喜欢的十篇小说之一”。
文学常识 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前后在拉丁美洲兴盛起来的一种文学流派。它主要表现在小说领域,限于拉美地区。这一流派的作家,执意于把现实投放到虚幻的环境和气氛中,给以客观、详尽的描绘,使现实蒙上一层光怪陆离的魔幻的外衣,既在作品中坚持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原则,又在创作方法上运用欧美现代派的手法,插入许多神奇、怪诞的幻景,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似真非真、似假非假、虚虚实实、真假难辨的风格。
代表作家作品有危地马拉作家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的小说《总统先生》,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弗的小说《佩德罗·帕拉莫》,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秘鲁作家马里奥·略萨的小说《城市与狗》等。
1.这篇小说的开头有什么独到之处? 【明确】小说以描绘场景切入。首先以高空鸟瞰视角进入人们 视野的是“火车”从“橘红色岩石的隧道里开出来”,“进入 了一望无际、两边对称的香蕉林带”,再通过嗅觉写“空气” 和“煤烟气”,接着转换视角——视点从空中转移到火车—— 以火车为视点把视线移向车外,看到铁道一边“小道上”“牛 车拉着一串串碧绿的香蕉”和另一边“光秃秃的空地”“办公 室”“兵营和一些住宅”“沾满尘土的棕榈树和玫瑰丛”“椅
子和小桌子”等。这一段似乎没有出现小说人物,但事实上小说转换视角后即以女主人公的视角来观看车外的景物,只是这里颇为隐秘。
2.作者在小说中写到母女的主要目的是去祭拜那个拳击手,文章却在祭拜将要开始时突然停止了,这样做是否会影响小说主题的表达?为什么? 【明确】这样的安排不影响小说主题的表达。文章并非是以刻画人间亲情为目的,而是以揭示社会问题和人性的真、善、美作为主旨的。所以,全文在展示完社会各个层面的表现后,也就完成了小说的使命,至于母女俩去祭拜的过程,只能留给读者去想象了。
3.母亲为什么对女儿说“往后就是渴死了,你也别喝水。尤其不许哭”? 【明确】这是文中母亲在来小镇将要下火车时对女儿说的话,句句带着命令的口气。连“喝水”也不行,更不要说“哭”了,是让小女孩学会坚强和忍耐。其实这句话是母亲对自己的警告,是对自己的心理暗示,也说明,母亲此时是十分难过的。这种强行压制自己情感的话,正表现出人物内心涌动的强烈情感。
【备选要点】 1.文中母亲深爱自己的儿子,但在痛失儿子之后她却没有任何 过激的表现(如号啕大哭、呼天抢地、捶胸顿足),这是为什么? 【明确】按照常理,在这种情况下她有任何的失态举动都不为 过。但因为她是“小偷”的母亲而使情况发生了变化。因为在 任何年代的道德审判席上,“小偷”这一身份都不具有道德优 势,而是一个被审判的角色。所以她不能明目张胆地表达自己 的感情,情感的冲突仅仅凝聚成一些较具张力的词汇,如“忍 住”“直直地盯着”“毫不迟疑地、详尽准确地”“平静” “温和”“不动声色”等。在这样的描写中,原本激烈的冲突 显得既平淡又意味深长。其实作者正是用这些强行抑制的言行 来遮盖伟大的母爱和深重的悲痛。
2.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说说情感在这篇小说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母女俩的行动从情感出发,所以她们可以无所畏惧、镇定勇敢地面对他人的议论,为死去的“小偷”献上亲人的关爱。神父和他的妹妹的行动也从情感出发,他们被这母爱所感动,不由得关切地说:“等到太阳落山再去吧!”“会把你们晒坏的”“我借给你们一把阳伞”。如果没有这种情感的存在,小说情节也就无法前进,仅仅成为“事实的重述”而非“感情的记录”。
3.小说中的母亲与神父是两个怎样的形象?课文在刻画这两个人物形象的时候运用了哪些细节描写? 【明确】 人物 形象 细节描写 母亲 慈爱、自尊、坚强,面对苦难的生活,拥有一种宽厚无比的忍受能力与有力的抗争精神 ①她一直是直挺挺地背靠着椅子,两手按着 膝盖上的一个漆皮剥落的皮包。她脸上露出 那种安贫若素的人惯有的镇定安详的神情。 (用坚强克制悲伤)②“把鞋穿上!”“梳梳 头!”“你要是还有什么事,现在赶快做好!” “往后就是渴死了,你也别喝水。尤其不许 哭。”③找到神父之后的一番对话是在以执 拗克制激动。④重复地说自己是小偷的母亲 是在以平静克制愤怒。⑤神色自如地回忆儿 子是个好人:听话、肯吃苦,是在以回忆克制 痛苦
人物 形象 细节描写 神父 善良,富有同情心,能理解那种源于贫困、而从这贫困里锻造出来的自尊的高贵 ①当母亲说到“就是上礼拜在 这儿被人打死的那个小偷” “我是他母亲”时,神父的脸 刷的一下子红了……头上开始 冒汗了……咕咕哝哝地说。 ②“天太热了”“你们可以等 到太阳落山嘛!”“等一会儿 走吧。”“等到太阳落山再 去吧!”
4.小说结局有何意蕴? 【明确】随着窗外人群的聚集,连神父都感到了压力,但母爱给予这位母亲力量,使她能够冲破道德的谴责,坦然地“挽着小姑娘的手朝大街走去”,不惧怕自以为有着道德优势的人们投来种种内涵各异的目光。在现实面前的这种姿态,更丰满了她作为母亲的形象。
【归纳提升】 一、结构图解
二、主旨归纳 小说通过一位家庭极为贫困、身体孱弱的母亲带着小女儿长途坐车到一个小镇上给被逼为小偷而被杀的儿子扫墓的故事,演绎出了一段可悲可叹的人性故事,作者用节制的情感赞扬了母爱的伟大,同时也深刻暴露了社会的黑暗、极端不平等以及社会的冷漠、自私、麻木、空虚的状况。作者有意塑造了孤苦无奈的弱者形象,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悲天悯人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