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總動員 心理減壓模式實務工作坊 涂喜敏 諮商心理師 社會工作師
過勞死的高危險群 1.對工作的成效有過度的期待,而且容易緊張 的人。 2.狂熱於工作,遺忘生活品質之重要性的人。 3.不懂拒絕別人,有求必應,盡攬責任的人。 4.工作單調無趣且工作量大的人。 5.輪值大夜班,卻適應不良的人。 6.需直接面對服務對象,經常需面對挑剔的 人,如:醫療人員.老師.警察.顧問人員…
自殺, 自殺企圖與情緒障礙 情緒障礙 自殺企圖 自殺 45-70%合併情緒障礙 15%死於自殺 10% 十年內自殺 19-24% 之前有自殺企圖 45-70%合併情緒障礙 節錄至張家銘醫生講綱
情感性疾患 之重鬱症 4.憂鬱心情 8.失去興趣或喜樂 1.食慾或體重變化 2.失眠或嗜睡 3.疲累\失去活力 5.無價值感或罪惡感 情感性疾患 之重鬱症 重鬱症 (N>=5) 兩周以上 1.食慾或體重變化 2.失眠或嗜睡 3.疲累\失去活力 4.憂鬱心情 5.無價值感或罪惡感 6.思考\專注力減退 7.自殺意念\嘗試\計劃 8.失去興趣或喜樂 9.行為激動或遲滯
四不五沒有」檢視是否罹患憂鬱症 四不 「不快樂、不能吃、不能睡、不想動」 五沒有 」「無興趣、無法專心、無精力、無價值感、無求生意志 若超過4項徵兆,持續2個禮拜
工作壓力檢測表 在您填答之前,請你仔細閱讀每一部份的說明,並請依照說明填答,請您盡可能答覆每一個問題,這能幫助我們更了解您的壓力狀況,以便未來提供適當的壓力調適措施。 您所提供的資料將為您保密,其他人不會知道您回答的內容是什麼
工作壓力檢核量表介紹 工作壓力 壓力因應 人格特質 工作適應 健康狀態 ※本量表為「張老師」基金會自編之問卷 ●主管互動 ●同事人際 ●工作滿意 ◆行為表現 ◆競爭挑戰 ◆說話表達 ◆耐性 ◆休閒焦慮 ★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 ■理性思考 ■情緒支持 ■資源協助 ■問題解決 工作壓力 工作適應 壓力因應 人格特質 健康狀態 以「刺激/反應」的觀點來說明壓力的發生,並結合行為學派的效果論來說明壓力源、個體變項、因應策略的運用對身心反應及工作狀態的運作機制。 ▲工作適應
世間無常 「災難」:較大規模的天災人禍 「危機事故」或「重大意外」 「創傷事件」 意料之外,非比尋常,超過平日慣於應付的壓力,造成人心惶惶,不知所措。 「創傷事件」 帶來劇烈的心理驚嚇,甚至牽涉到死傷的意外事件
安心團體( debriefing ):語言模式 (黃龍杰,2007 ) 5.行動計畫:分享因應壓力的方法 6.重新出發:回顧危機處理中的成長 6+1:篩選轉介:邀請(需要者)參加後續藥物或心理治療 1.開宗明義:介紹團體宗旨和進行流程 2.還原現場:輪流敘說意外事件始末 3.壓力反應:回溯身心所受的衝擊和症狀 4.機會教育:歸納成員的身心行為反應
危機(Crisis) 危機是「一個人面對一個既存且無所頓 逃、無法利用現有的資源解決這個危急 事件時,所經驗的一段短暫心理不平衡(disequilibrium)的時期」 危機也是轉機-危機在中文的意涵是「危險」(Danger),也是「機會」(Opportunity) 。
「安身」與「安心」 的介入順序
危機減壓的要素 重大災難 (NOVA) 二安 : 安身 + 安心 二解 : 紓解 + 瞭解 二預 : 預測 + 預備
S&S : 二安 (NOVA, 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Victim Assistance) 安心(Security) 隱私、保密 保證、重獲掌控感 不會因危機後的身心行為反應而被批判 安身(Safety ) 人身安全及醫療需求 生存需求 食、衣、保暖、安睡 消息和通訊的需求
V&V :二解 黃龍杰編譯 紓解(Ventilation) 瞭解(Validation) 當事人能說出創傷的經驗 助人者顯示出聽到(hear) 並知道(understand)當事人所說的
P&P :二預 預測 (Prediction) 預備(Preparation) “接下來幾天,你想會面臨什麼問題?你打算怎麼應付? ” 現實問題 安置 財務 官司 醫藥 認屍 媒體 情緒反應 當下的身心反應 接下來的身心反應 親友的反應 預備(Preparation) 打算? 計畫? “接下來幾天,你想會面臨什麼問題?你打算怎麼應付? ”
替代性的心理創傷 第一手的心理創傷 第二手心理創傷(secondary trauma) 第三手心理創傷 生還者、家屬、相關教職員、學生 救難者、助人者 第三手心理創傷 目睹耳聞者 整個社會
A B C 從同心圓看危機事件波及的對象 以下之資料來源:賴念華教授編著《校園危機事件處遇訓練進階工作坊─危機減壓藝術模式 從同心圓看危機事件波及的對象 以下之資料來源:賴念華教授編著《校園危機事件處遇訓練進階工作坊─危機減壓藝術模式 A B C A:該生最直接有關的人,如當事人、家屬、導/教師、好同學或好友、男/女友、目睹者等。 B:參與救助或處理的人或與該生較為有關者,如教官、急救者、班上同學、社團、同系師生等。 C:耳聞者或與該生間接有關者,如他系/他校師生、街坊鄰居等。
危機後續發展的可能性 壓力事件 _心理成長_ 學會新的 適應技能或態度 恢復正常 無實質或持久的 心理改變 _心理疾病__ 需要進一步的 藥物或心理治療 暫時性的壓力反應: 生理上、情緒上 認知上、行為上 等四方面急性壓力反應 壓力事件 (Dohrenwend,1978)
『問題不是問題,如何看待問題才是問題』 如何使後續的負面影響最小? ← 可以改變的部分 → 如何面對危機事件? 如何處理危機? 危機的處理 ← 可以改變的部分 → 危機的處理 危機事件的影響 危機事件 (不可能改變)
危機減壓的目標 協助當事人渡過現有的混亂 縮小危機負面影響程度 恢復到危機前(pre-crisis)的功能與現實狀況 減少日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 stress disorder,簡稱 PTSD)的出現; 增加當事人成長的可能性,學到新的因應技巧、增加生活選擇、拓展人生觀將是最高目標 (Myer & James, 2005; Thompson, 2004) 危機處遇是不同於傳統諮商模式賴念華教授 2007
【情緒】 驚嚇害怕、悲慟難捨、大惑難解、擔憂不安、孤單無依、脆弱無助、怨嘆感慨、麻木疏離、難以接受(不像是真的)、內咎(罪惡感)、羞愧、容易緊張或大發脾氣、猶豫不決等等 【生理】 疲累(全身無力)、吃不下、睡不好(或一直睡)、做惡夢、頭痛、胃不舒服、噁心想吐、拉肚子、便秘、胸悶(像壓著大石頭)、喘不過來、起雞皮疙瘩、全身緊繃、容易被電話或警笛聲嚇一跳等等……
【認知】 最驚心的畫面歷歷在目、某種刺激的聲音或氣味揮之不去、注意力不集中(「恍神」),不由自主的念頭:像「都是我害了他」、像「如果我更努力,也許她會再回來」)、像「人生好無常」、像「遲早也會輪到我,我也逃不過同樣命運」) 【行為】 掉淚、自責、指責別人(怨天尤人)、坐立不安、拼命做事、一直往外跑、不想講話(或拼命想找人講話)、離群索居(或特別想找人陪)、借酒澆愁、抽菸、吃安眠藥、發呆……
創傷後壓力反應 (Post-traumatic Stress Reactions, PTSR (黃龍杰編譯)) 面臨嚴重的死傷威脅 經驗到強烈的害怕或無助後 常有以下四類反應 經驗重現 “觸景傷情” 餘悸猶存,往事歷歷在目,陰影揮之不去 逃避或麻痺 “退避三舍” 避而不談,選擇遺忘,麻木不仁,失魂落魄
創傷後壓力反應 焦慮或過度警覺“神經緊繃” 靈異經驗 有如驚弓之鳥,戒慎恐懼,神不守舍,暴躁易怒 害怕死者回來,或者夢見死者(托夢) 直覺亡靈回來了,彷彿聽到死者的聲音、看到其形跡
非常狀況下的多數反應 對災難的壓力反應是------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NIMH, 無人可以無動於衷
心理危機介入期程 PTSD 危機減壓 悲傷輔導 預防階段 危機事件發生 高危險群個案的篩選 生命教育 危機相關訓練與知識 (事件發生前) (1天 ~ 14天) (10天以上 ) (30天以上) 高危險群個案的篩選 生命教育 危機相關訓練與知識 1. 危機減壓的目的: 減低PTSR症狀 透過正常化反應釋放壓力 篩選並轉介需幫助的人 2.「安身」與「安心」的危機介入 悲傷輔導的目標: 增加失落的現實感 協助CL處理或表達潛在的情感 協助CL克服失落後再適應過程中的障礙 鼓勵CL以健康的方式向逝者告別,並坦然地重新將情感投注在新的關係裡 PTSD的診斷與治療 (賴念華 講義資料,重新繪製)
心理減壓與諮商輔導????? 賴念華教授 前者是「點」的介入(減壓) 後者是「線」的介入(輔導) 黃龍杰老師比喻 危機減壓是幫心靈傷口做初步「急救」 少數有必要的人才轉心理治療(諮商)「動手術」。 從台北到杭州 ~海峽兩岸「危機干預與心理治療」一瞥 2006/8 張老師月刊【心靈急診】專欄
(Hodgkinson & Stewart,1991) 危機後影響個人心理反應的因素 1、危機本身 _ 危機時,強烈且特殊的外部刺激 3、危機後處遇_ 危機後,接受的 外部處遇刺激 個人創傷後心理反應 (Hodgkinson & Stewart,1991) 2、性格特質個人過去累積的特性與習性
創傷明顯特徵診斷–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A 遭受創傷 B 煩擾的回憶(歷歷在目或經驗重現) C迴避和麻木(退避三舍) D過度亢奮 (神經緊張)
創傷明顯特徵診斷–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A組群 遭受創傷 1.符合創傷事件:意外地,無預期,粗暴地 (危及生命或四肢) 2.遭遇/接觸 直接接觸 1.符合創傷事件:意外地,無預期,粗暴地 (危及生命或四肢) 2.遭遇/接觸 直接接觸 透過愛的人有所接觸 目擊者 3.反應:害怕,無助或恐懼
PTSD 另外的必要條件 1.症狀持續超過一個月 2.症狀是事件後產生的新症狀 或與事件席席相關 3.症狀損害正常運作功能或使 特別令人痛苦
失落之後----- 哀慟(grief) 的心路歷程 (Kubler-Ross, 1969) (黃龍杰編譯,2004) 「不」能接受 (Denial) 「滿」腔憤怒 (Anger) 「心」存盼望 (Bargaining) 「憂」鬱自責(Depression) 接納事實 (Acceptance)
她沒死她還在各地方等我們解救;吉人有吉相 討價還價 (Bargaining) 活要見人與要見屍; 滿腔憤怒 (Anger) 受災(害)者的家屬 否認事實 (Denial) 她沒死她還在各地方等我們解救;吉人有吉相 討價還價 (Bargaining) 活要見人與要見屍; 滿腔憤怒 (Anger) 台灣的政府應該加大力度搜尋這樣下去活人就成死人 陷入憂鬱 (Depression)
應該說 你所感受的是可以理解 這些是對災害多數的反應 你並沒有喪失理智 並不是你的錯,你已經竭盡所能 一些該作與不該做的 應該說 這些是對災害多數的反應 你所感受的是可以理解 你並沒有喪失理智 並不是你的錯,你已經竭盡所能 也許永遠不會像從前,但是會變好些,而你有會感覺有好些
一些該作與不該做的 不應該說 可能會更糟 你可以得另外的房子/汽車/金錢 最好是一直保持忙碌 我可以體會你的心情 你必須繼續你的人生
悲傷輔導:悼念 (grief) 的五項任務 (WilliamWorden,1991) (黃龍杰編譯) 重建因失落而遭挑戰的信念與哲理系統 接受失落的事實 經驗悲傷的痛苦 重新適應一個逝者不存在的新環境 將情緒活力重新投注於其他關係
你可以 (921心靈服務群) 1. 徵求對方許可,才可以開始陪伴 2. 全神耐心聆聽,支持對方 3. 多聽少說,不判斷對方 1. 徵求對方許可,才可以開始陪伴 2. 全神耐心聆聽,支持對方 3. 多聽少說,不判斷對方 4. 真誠實際的關懷態度 5. 陪伴流淚也無妨 6. 適度的以肢體表達關懷(如:擁抱、拍肩等) 7. 適度的表達自己哀傷的情緒 8. 協助對方放鬆(倒杯水、散步、簡單運動等) 9. 鼓勵對方多休息與睡眠 10. 舒緩對方的罪惡感與自責的想法 11. 配合對方的信仰,陪伴對方禱告或誦經 12. 必要時鼓勵尋求專業協助
9:00 - 21:00 高雄張老師服務時間 每週一至週六 輔導專線電話 1980 全國張老師中心 週日 9:00 - 17:00 高雄張老師全球資訊網Kaohchang.myweb.hinet.net 輔導專線電話 1980
附錄 高雄張老師輔導工作系列 完形治療工作坊 102.3.2-3(六日) 李素芬助理教授 (文大心理輔導學系) 家庭會談諮商技巧工作坊 附錄 高雄張老師輔導工作系列 完形治療工作坊 102.3.2-3(六日) 李素芬助理教授 (文大心理輔導學系) 家庭會談諮商技巧工作坊 102.3.23-24(六日) 翁樹澍副教授(慈濟大學 兒童發展語家庭教育學系) 敘事心理劇體驗工作坊 102.4.13-14(六日) 陳信昭醫師 (台灣心理劇學會理事長)
閱讀與情緒療癒--「書目療法工作坊」 102.4.20-21(六日) 陳書梅 教授 (台大圖書館資訊學系) 正向心理學在諮商的應用 陳書梅 教授 (台大圖書館資訊學系) 正向心理學在諮商的應用 102.4.26-27(六日) 蕭文 教授 (暨南大學輔導與諮商所) 心理諮商與治療技術工作坊 102.4.18-19(六日) 張麗鳳 博士 (高雄學諮中心督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