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原 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 夫子至于是邦也, 必闻其政,求之与, 抑与之与? ” 子贡曰: “ 夫子温、良、恭、 俭、让以得之。夫 子之求之也,其诸 异乎人之求之与? ” 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 词 语 是邦:任何国家。 与:语气词。 抑:还是、或者。 温、良、恭、检、让: 温和、善良、恭敬、 节俭、谦逊。
Advertisements

第一编 伦理学概述 第一章 什么是伦理学 第一节 “ 伦理 ” 、 “ 道德 ” 概念的语义学分析 从伦理道德出发对人类行为和品质的分 类 伦理学的界定 伦理学或道德哲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道德学说的层次性及其分类.
1.“ 百家争鸣 ”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 百家争鸣 ” 的含义: 所谓 “ 百家 ” :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主要分为: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 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 “ 争鸣 ” :指当时不同思想流派的学者或思 想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他们 著书立说,广收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塑造人生. 探究 1 :在你的生活中,有哪 些文化作品曾经给你以震撼和 力量?请列举出来,并与同学 相互交流。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 ( 一 ) 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 二 ) 道家 老子 庄子 ( 三 ) 法家 韩非子 ( 四 ) 墨家 墨子.
荀子 墨子 韩非子 孙膑 墨家 法家 兵家 孔子 老子 庄子 道家 孟子 儒家 诸子百家出现在哪一时期? 背景如何? —— 春秋战国.
【教学目标】 掌握春秋时期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认识老子和他的《道德经》;深入了解孔子 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了解《孙子兵法》的主要内容及其价值;弄清春秋时期在科 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老子、孔子和孙子的生平事迹及其主要思想。难点是轻天重.
第 1 课 “ 百家争鸣 ” 和 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 “ 百家争鸣 ” 局面的出现 具体原因: ( 1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阶层的崛起; ( 2 )经济上: 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崩溃 ; ( 3 )思想文化:从 “ 学在官府 ” 到 “ 学在民间 ” ; 1. 背景: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时代背景 周政权衰落,富有学识的人流落民 间传播知识,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 自由的文士阶层,为百家争鸣提供 了人才。 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纷变法, 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各诸侯统治者 四处网罗人才,文士们对社会问题 提出不同看法和治国主张。因而出 现了 “ 百家争鸣 ” 的局面。
综合性学习 我所了解的 孔子与孟子 新建路中学 刘海燕. 孔子和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 家、教育家,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 被尊为 “ 圣人 ” 和 “ 亚圣 ” 。他们的思想观念, 对中国社会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甚至远及 日本、朝鲜、欧洲等地,在世界文化史上 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一、了解人物.
第一单元复习 课前准备:这些内容你还能表述下来吗?回顾一下,课上期待你的表现? 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张、百家争鸣的影响?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必修二经济文明史可以使人们熟悉物质文明的发展 必修三思想文化史能继承历史上的思想文化成果
以“职业人格”为核心, 全面构建“双四维”德育体系
第10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论语》论君子 钱逊
《老子》五章.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有人 _ 夕阳西下的地方就是天的 _ _ ,但是我看到_ 尽头也看不到家乡。 说 尽头 最 含义
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庙 曲阜孔林 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上:提出“仁”的学说。 教育上:创办私学、注意     “因材施教”、主     张“温故而知新”。
第一课 先秦诸子语录.
第三章 道家的政治思想.
第二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 1、 知道诸子百家及其各自的主张。 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与重要意义。
第 8 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2.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的思考 主讲:杨苏 教授
第二章 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思想
对 培训者 培训的理解 丁革建
孟子见梁惠王 祁阳二中高二语文备课组 赵桂生.
《小学教育学》 模块二 小学教育源流 第五单元 小学教育走向的探究成果分享 自主学习指南.
高中历史必修三 文化史专题.
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 。它可以分为 和 两类 。
必修(Ⅲ)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人教版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初中数学 七年级(上册) 6.3 余角、补角、对顶角(1).
东坡词作中的写意人生.
                                                                                                                                                                
“从孔子那里我读到一颗爱心;在孟子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墨子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在韩非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
温故而知新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同时,也掀起了一场社会大变革的风暴。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的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基督徒 和 心理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 学而》
Cool Panda STORY Cool Panda的故事 ˇ.
心理学 和 新纪元运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整合思维导图的初中英语教学设计 主讲人:卢璐.
Leadership Shenship Ky 09 January 2008.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多元文化概論.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第一节 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重建.
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上的邪教、帮会经人民政府的打击,退出了历史 舞台。
企业文化内涵体系 持续循环 企业标志 品牌力:…… 服务力:…… 品牌力/服务力 潜规则是…… 1、品质 2、战略 1、价值 2、绩效
英语口译 3 Culture and Language.
中欧项目部 张茂松.
礼courtesy Value of the Month每月一德.
2.2直接证明(一) 分析法 综合法.
倒数的认识 执教者: 李东杰 2017年9月18日.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国 际 法 第 一 讲 主讲人: 兰州大学法学院李晓静.
祝愿我们的国家和党永远强大, 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让我们一起为党呐喊,为党祝福!.
Sssss.
校园之路.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二单元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圣人孔子 亚圣孟子 荀子

道家,中国古代主要思想流派之一,是后世道教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慎到、杨朱等。道家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据此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庄子 老子

“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用三个最精炼的词语来概括:一个是天人合一,一个是内圣外王,还有一个是儒道互补。这三个词语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表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质。

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但这并不妨碍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因为自宋以来,随着儒道释三教合流,理学出现,随之开始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汉儒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9

儒道互补正是中国文化中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两股力量。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智慧构成一种周延的哲学形态,即儒家以道家为因,道家以儒家为果,而儒道之间又分享着共同的一元、自因和时间性哲学特征。

儒道互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结构的概括,先秦的诸子百家学说后来都衰落和断绝了,只有儒家和道家的学说得以广泛流传和发展,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干和主体结构。儒道两家学说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互补的文化机制,儒道互补犹如阴与阳、正与负的互动和互补一样,相生相融,相辅相成,奇妙无穷,经久不衰。

儒道思想诞生的时代背景 春秋时期,西周控制力日渐减弱,诸侯国群雄并起,战乱纷争,礼崩乐坏。见于史书的诸侯国128个,36名君主被弑杀,480多起战事,450余次诸侯会盟。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凸显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到了战国时期,周天子更是名存实亡。几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都想通过战争吞并其他国家,统一天下,它们之间爆发战争规模更大,杀人更多。

儒道两家思想的异同: 政治理想 儒家:以“仁”爱精神协调人际关系, 以“礼”规范行为,从而维护社 会稳定——“为政以德” 道家:“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无为而治

为人 处世 治国 儒道思想比较 儒家 道家 恢复自然本性 见素抱朴 “仁” “义” 符合“礼” 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 抱柔 居后不争 “爱人” “仁” “义” 符合“礼” 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 抱柔 居后不争 处世 “爱人” “仁政” “王道” “以民为本” 绝圣弃智 绝人弃义 绝巧弃利 “无为”而治 治国

儒道思想的异同 异: 孔子:看到礼崩乐坏、社会动乱的现象,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使人心向“仁”,以“礼”规范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稳定。 老子:看到社会动乱、战事纷纭的现象,思考其原因,认为是人性的堕落导致了社会的纷争,而人性的堕落正是由文明的发展导致的,故而他找到的解决办法是——抛弃文明的干扰(绝圣弃知、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回到人性的起点(见素抱朴),回到原始的社会(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同:都旨在解决社会纷争,恢复社会的安定。

原 因 孔子偏重于对社会伦理问题,特别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侧重讲“人道”; 老子偏重于对哲学问题,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侧重讲“天道”。 孔子关注的是问题的现象本身, 老子关注的是问题产生的根源。

儒家义利观 孔子的义利观: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重义轻利” 孟子的义利观: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生取义”

道家义利观 老子: “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弃圣弃利 庄子: 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弃圣无盗

义利之辩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郑燮: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义利之辩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于 谦: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儒家思想适用于盛世及人生得意之时, 道家思想适用于乱世及人生遭遇坎坷之时; 儒家思想重在实现人的社会价值(济世),道家思想重在实现人的生命价值(自保); 儒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道家关爱生命,关爱心灵; 儒家思想积极用世,激励人, 道家思想超然通达,安慰人。 道为体, 儒为用。

儒家从正面看社会,道家从负面看社会。 儒家在朝看社会,道家在野看社会。 儒重视继承,道重视批判。 儒家从传统文化的积极面看现实生活的希望,道家从现实生活的阴暗面看传统文化的失误。 有儒无道则沉闷,有道无儒则偏激。 儒家保护的是旧文化,道家创造的是新文化。 儒家在保护中有创新,道家在创新中有继承。

儒家(加法):主张人要加强自身修养,从而治国平天下,强调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心;达则兼济天下。 道家(减法):强调的则是一种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穷则独善其身。 儒、道两家的思想差别很大,却互相补充,构成了中国文化积极入世与顺应自然的矛盾统一。 用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儒道思想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他们既以儒家的理想为追求目标,以天下忧乐为忧乐,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同时,道家思想调节紧张心态,往往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超然通达,静观待时。

小结 易中天总结出了孔子的一颗爱心、孟子的一股正气、墨子的一腔热血、韩非子的一双冷眼、老子的生活辩证法、庄子的艺术人生观、荀子的科学进取心。 他提供了读孔得仁、读孟得义、读老得智、读庄得慧、读韩得直面、读荀得进取、读墨得侠义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