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內泌尿道感染 感控/劉秀屏 98/01/19
院內泌尿道感染 入院時,沒有泌尿道感染的症狀,而且尿液常規也沒有膿尿(pyuria,WBC<5/HPF);入院72小時後,無論是否出現泌尿道感染的症狀,尿液檢查存再下列任何一項異常,則定義為院內泌尿道感染(HUTI) 1.尿液培養:存在菌尿症 A.未放置導尿管的病人:菌落數≧105 cfu/ml B.置放導尿管的病人:菌落數≧102 cfu/ml 2.尿液常規:存在膿尿(WBC ≧5/HPF)
院內泌尿道感染 HUTI是最常見的院內感染:大約佔40%的院內感染 HUTI併發菌血症的比率約0.5-4%;但是17%的續發性院內血流感染的感染源是HUTI
危險因素 幾乎所有的HUTI ,都是因為在住院當中施行下列兩種醫療措施,而得到HUTI 1.置放導尿管:大約佔95%的病例;稱為導尿管相關泌尿道感染(CAUTI) 2.施行泌尿科的侵襲性醫療措施(如膀胱鏡檢查):大約佔5%的病例
置放導尿管—菌尿症發生率 每置放一天的導尿管,發生菌尿症的 機率大約為5% 如果置放導尿管10天,發生菌尿症的機率大約為50% 如果置放導尿管1個月,發生菌尿症的機率幾乎是100%
菌尿症的細菌來源 存在於病人自身的共生細菌:最重要;特別是下列三個部位的共生細菌 1.直腸 2.會陰部 3.尿道口 存在於醫院工作人員雙手上的細菌:通常是在置放導尿管或照護導尿管系統的時候,污染導尿管系統
腔外途徑 早期:正常的情況,尿道(特別是末端)存在共生細菌;因此,在放置導尿管的時候,存在尿道的共生細菌可能經由置放導尿管的措施而侵入膀胱 晚期:存在於尿道、會陰部、或直腸的共生細菌經由尿道黏膜與導尿管之間的空間侵入膀胱 腔外途徑引起菌尿症的比率 女性:70-80% 男性:20-30%
腔外途徑侵入膀胱與引起菌尿症的致病菌 存在於尿道、會陰部、或直腸的共生細菌(即內源性細菌)特別是 1.腸內菌 E.coli KIebsiella spp Proteus mirabilis Enterobacter spp 2.腸球菌 3.念珠菌
腔內途徑 密閉的導尿管系統可能在下列二個地方再度開放,一旦細菌侵入導尿管系統內,細菌就可能往上侵入膀胱(即上升感染) 1.導尿管與引流管接合處 將導尿管與引流管分開以留取尿液做 檢查 將導尿管與引流管分開以施行膀胱灌 洗
2.引流袋出口處 如果引流袋出口處遭受細菌污 染,細菌可能經由導尿管系統往上 侵入膀胱
院內泌尿道感染—臨床表現 院內泌尿道感染 1.無症狀性院內泌尿道感染:只有尿液檢查發現病人得到HUTI,但是病人並沒有出現任何的臨床症狀;大約佔70-80%的病例 2.有症狀性院內泌尿道感染;大約佔20-30%的病例 a.通常出現敗血症的臨床症狀:發燒、意識不清、血壓下降、呼吸急促、病況急速惡化等 b.出現典型泌尿道感染的臨床症狀(如尿頻、尿急、排尿疼痛、恥骨上壓痛)的機率幾乎<1%
院內泌尿道感染之治療 無症狀性院內泌尿道感染 1.一般而言,不必使用抗生素治療 2.通常在移除導尿感後,HUTI會自行消失 有症狀性院內泌尿道感染 1.必須使用抗生素治療 2.在抗生素治療的期間,導尿管必須移除或更換;否則會因為抗生素無法殺死附著在導尿管上的細菌,而造成日後HUTI復發;而且致病菌可能已經會對原先使用的抗生素產生抗藥性
預防院內泌尿道感染 避免置放導尿管 儘早拔除導尿管 使導尿管密閉式引流系統一直維持在密閉的狀態 維持重力引流 集尿袋通常存在大量的細菌,維持重力引流(集尿袋的位置低於膀胱)減少集尿袋中的細菌往上侵入膀胱 當需要將集尿袋拿高時,一定要夾住導尿管,以避免集尿袋中的細菌經由尿液回流而侵入膀光
導尿管是否需要常規更換? 在1983,CDC建議導尿管不必規更換;到目前為止,不必常規更換導尿管的建議仍然適用 對於長期置放導尿管的病人,導尿管並不需要常規更換
更換導尿管的適應症 導尿管功能不良或出現滲尿 導尿管阻塞 破壞導尿管的密閉引流系統 導尿管內存在很多分泌物,可能阻塞導尿管 使用抗生素治療CAUTI的情況 治療念珠菌菌尿症:通常拔除導尿管或更換導尿管就可以治療念珠菌菌尿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