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听力残疾 第一节 听力检查
一、简单声音检查法 这是一种常用于两岁以上儿童的行为测听方法。 【检查方法】 1、距儿童2~3尺处避开孩子的注视,突然发声或呼其名。 2、相隔十几秒钟重复,仍无反应则依该法逐步提高嗓音。 3、若有残余听力,必定有种种探寻声源的反应。 4、只要出现可靠的反应就不必再用强声刺激。 5、改换另一种声源,以检查对不同频率的反应。
一般人小声讲话为40dB;普通讲话声音为50~60dB;高声讲话为60~70dB;大声讲话为70~80dB;大声喊话为80~90dB;全力叫喊可达90~95dB。 除人声之外,还可以使用能发出声响的玩具或其他工具,如收音机、闹钟、车铃以及击掌声、击碗声、敲杯声、锣声、鼓声等来测试儿童的听力(见表4-1)。
品名 频率范围(Hz) 声音强度(dB,SPL),距离1米 大铜哨 2500~3150 强吹110 弱吹80~90 小铜哨 表4-1 某些发声玩具的频率及声音强度 品名 频率范围(Hz) 声音强度(dB,SPL),距离1米 大铜哨 2500~3150 强吹110 弱吹80~90 小铜哨 1500~2600 弱吹70 塑料哨 1200~2500 强吹107 弱吹77 裁判哨 1700~2600 弱吹81 小铃鼓 1000~2000 8000~125000 强击92 弱击75 塑料猫 1600~2000 3150~6300 距0.5米约85 距1米约83
感音神经性聋的患者,接受能量主要集中在4000~6000Hz的z、c、s、j、q、x、zh、ch、sh等辅音音素感受相当困难,甚至根本听不到,而对能量主要集中在1000Hz以下的a、o、e、i、u、ü、ai、ei、ao、ou、an、en等感受良好。 【注意事项】 1、发声要突然、单一,两次声响之间相隔几秒或十几秒钟,逐渐提高音量。 2、绝不能让孩子看见(视觉反应)或感觉到(触觉、体觉反应)。 二、耳语检查法 这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语言检查法,可以粗略地提供检查者的听力情况。此法可以作为集体的听力筛选检查,也可用于功能性聋的诊断。
【检查方法】 1、选择环境安静、长约6米的检查室,在地面逐米划出标记。 2、让被检查者站在室内一端,不要靠墙壁,受检查耳朝向检查者,另一耳用手或棉球阻塞耳道,双眼遮盖以防利用视觉。 3、检查者站在距被检查者6米处,以耳语声(强度约30dB)讲述一词汇,然后令被检查者复述。 4、如不能复述,则可重复1~2次,但不可提高声音。
5、如仍不能复述,则检查者逐米前移,重复试验,直至被检查者听到并复述无误为止。 6、记录听到并复述无误的距离米数,作为分子,以正常听距6米为分母,即表示听力程度。如检查者于2米处才可正确复述,则该耳的听力为2/6。 7、用同样方法检查另一侧耳的听力。 【注意事项】 1、检查前要向受检查者说明试验方法和要求,以求密切配合。 2、检查时应选择通俗易懂的双音词,包括低频词和高频词。
3、检查者应口齿清晰、发音准确,力求强度一致。 三、音叉检查法 这是一种临床最常用的、简便的、实用的检查方法,能检查耳聋性质,并可粗略估计听力损失的程度。常用的有任内氏试验和韦伯氏试验两种。 (一)任内氏(Rinne)试验 又称气骨导对比试验。 【检查方法】 1、将振动的音叉柄(一般选择C256或C512音叉)放在受检查耳乳突部测试骨导。
2、当受检查耳听不到声音时,立即把音叉移到外耳道口外水平线1厘米处测试气导。 3、如仍能听到声音,则为“气导>骨导”,为任内氏试验阳性。 4、如听不到声音,则按相反程序进行测试,即先测气导再测骨导,无论骨导能不能听见,记为“骨导≥气导”,为任内氏试验阴性。 【结果与意义】 1、任内氏试验阴性,为传导性聋。 2、任内氏试验阳性,为正常耳或感音神经性聋。
(二)韦伯(Weber)试验 又称骨导偏向试验。 【检查方法】 1、将振动的音叉柄(一般选择C256或C512音叉)置于颅中线的某一点上(通常为前额或颅顶)。 2、让受检查者比较哪一耳听到的声音较响。 【结果与意义】 1、如双耳音响相同或感觉声音位于中央,则为韦伯试验正中(无偏向),表示正常耳或两耳听力损失的性质和程度相同。
2、如音响偏健侧或较轻侧为神经性聋;音响偏向患侧或较重侧为传导性聋。 四、纯音听阈试验 这是用纯音听力计测定听敏度以判断听力损失程度的一种方法,包括气导测定和骨导测定。 【检查方法】 1、戴好耳机:按照红色代表右耳,蓝色代表左耳戴好耳机。骨导耳机放置在受检查耳的乳突部。 2、选择测试频率:从一耳1000Hz开始,依次测试1000Hz以上高频音,重测一次1000Hz,再依次测1000Hz以下的低频音。
3、选择测试强度:测试每个频率的纯音听阈时,先将音强调到听阈以上30dB水平,待被测试者听到声音后,音强以10dB递减。 5、测完一耳,再测另一耳(一般先测好耳) 6、当两耳听力差别较大,检查差耳时应对较好耳施加某一特定的声音,谓之掩蔽。骨导测试常规使用噪声掩蔽对侧耳。 【记录】 1、将左右耳听阈分开记录或同记录于一张听力表上。
2、以“O”或“红色”代表右耳气导各听阈,以“X”或“蓝色”代表左耳气导各听阈。 3、以实线“────”将气导各频率听阈连接起来;以虚线“┄┄┄┄”将骨导各频率听阈连接起来,即得听力图(见图4-1)。
图4-l 听力图
【意义】 1、听力正常者,气、骨导曲线平行在“0”dB附近。 2、传导性耳聋,气导曲线低于骨导曲线,听力损失以低频为主,呈上升型,但最大损失不超过60dB。 3、感音神经性耳聋,气、骨导曲线均下降,早期听力损失以高频为主,呈下降型。 4、混合性耳聋,气、骨导曲线均下降,但骨导曲线仍高于气导曲线。
五、重振试验 本方法有助于对听觉神经通路病变作出定位诊断,对助听器的选择和调试有重要价值。 【检查方法】 1、先测定双耳的纯音听阈。 2、接通听力计响度平衡试验的装置。 3、将健侧耳声强提高到阈上20dB,两侧耳机交替发放选定的纯音信号,同时逐渐提高患侧的声强,直到被测者感到两侧耳的声信号相等(平衡)为止,并记录在听力图上。 4、逐次将健测声强增加20dB,并如上步骤进行平衡试验,直至听力计最大输出或出现重振现象为止。
【意义】 1、感音性耳聋可出现重振现象:双耳声强在较低水平时,双耳声音响度相等但声强不等,当声强增加到某一个水平出现声音响度相等,其声强也相等。 2、传导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无重振现象:每次响度平衡,其声强始终不相等。(图4-2)
双耳响度平衡测验,表示左耳重振试验阳性 图4-2 重 振
六、声阻抗测定 当声波到达鼓膜,经听骨链传导,此传音系统受力时产生阻力,即为声阻抗。声能一部分被吸收,一部分被反射。声阻抗大,声能反射多;声阻抗小,声能反射小。通过测定声能反射的多少,可以了解中耳传音机制的功能状态。声阻抗测定包括鼓室压测定,静态声顺测定和镫骨肌反射测定。 七、电反应测定 这是一种通过观察呈现声刺激后,在听觉感受器和中枢道路不同部位所引起的生物电变化来判断听觉功能状态的客观测定方法,在耳聋病变
定位上有重要意义。包括耳声发射、耳蜗电位、脑干诱发电位和皮层诱发电位等。 八、婴幼儿测听 通过观察婴幼儿对声刺激的行为反应(或反射)来判断其听力状况的方法。对婴幼儿进行听力测试,必须了解正常婴幼儿听觉发育情况(见书表4-2)。对有听力减退的高危新生儿,更应尽早进行听力筛查(见书表4-3)。
第二节 中耳炎 后天性听力语言残疾的三大病因是中耳炎、药物性聋、感染性聋,其中约有17.2%是由中耳炎所致,9岁以内中耳炎致听力残疾者占1/3。根据中耳炎的临床特点分为渗出性中耳炎和化脓性中耳炎两大类。 一、渗出性中耳炎 【病因】 与咽鼓管阻塞有关。 【致残特点】 1、耳鸣、耳闷。 2、鼓室积液。小儿耳鼓室积液的粘稠度较成人高,常呈胶冻状,故称之为“胶耳”。
3、病变后期,鼓膜内陷、粘连、听骨固定,出现较严重的听力障碍。Rubin(1978)报告1岁以下聋儿61%是由本病引起的。 【防治原则】 1、积极预防和治疗可引起咽鼓管阻塞的各种疾患。 2、鼓室积液者,可经鼓膜放置引流管。 3、必要时采用手术治疗。
二、化脓性中耳炎 【病因】 1、发育不完善。儿童的咽鼓管短、平、粗,咽部的食物、分泌物容易进入鼓室,为感染创造条件。 2、细菌感染。特别是婴幼儿免疫功能不健全,易患上呼吸道感染及各种传染病,致病菌沿咽鼓管咽口或血液循环侵入鼓室导致中耳炎。 3、新生儿鼓室腔内常残留中耳胚胎残余组织,也易致细菌感染,或羊水进入中耳,继发引起中耳感染。
【致残特点】 1、急性中耳炎的早期,怕冷、发烧,重者可达39~40℃。 2、鼓膜充血、肿胀,轻度听力障碍。 3、炎症未控制,则鼓室内出现积液。 4、炎症继续发展,鼓膜穿孔。 5、急性期处理不当,则转入慢性期,其特征为:鼓膜穿孔,持续性流脓,听力减退。 6、胆脂瘤型中耳炎(中耳出现胆固醇样物质)极易导致颅内、颅外并发病(如耳源性中耳炎、脑脓肿等)而危及生命,又称危险性中耳炎。
【预防原则】 1、增强体质,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2、积极治疗鼻、咽部疾病。 3、正确擤鼻,应以一侧鼻孔擤鼻,且用力不可过大。 4、不要躺着给婴儿喂奶喂水。 【治疗原则】 1、积极寻找病因,并进行治疗。 2、通畅引流,控制感染,彻底清除病变组织。 3、重建听力。
第三节 药物性耳聋 药物性耳聋是指病人服用、注射某些药物或接触某些化学制剂造成的感音神经性聋。听力语言残疾中,大约4.5%是由药物性耳聋所致。随着抗生素类药物和其他化学物质的广泛应用,中耳炎、高热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而药物性耳聋的发病率日益增多,已成为耳聋的重要原因。1978年Marlowe报道,耳聋性药物已达97种。 一、耳聋性药物 (一)抗生素类耳毒性药物
抗生素类虽是治疗各种细菌感染的良方,但有些抗生素不同程度导致内耳中毒。现已知耳毒类抗生素有26种,常见的为氨基甙类抗生素,包括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 【致残特点】 1、耳蜗中毒症状:高音调耳鸣,高频听力损失。 2、前庭中毒症状:头晕、恶心、走路不稳。 3、肾脏损害。 4、个体易感性。中毒的决定因素是个体的敏感性,与遗传有关。中毒的程度与用药量的多少关系不大。有的人用百余克链霉素安然无恙 ,
有的人仅用一克链霉素就导致永久性耳聋。 5、孕妇用药,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的血液循环,引起先天性耳聋。 6、耳毒性抗生素与其他耳毒性药物同时应用或先后应用时,对内耳发生协同性损害。 7、暴露在噪声环境中使用耳毒性抗生素,可加快、加重内耳的损害。 (二)抗疟类耳毒性药物 包括奎宁和氯奎类。 【致残特点】 1、小剂量应用奎宁常发生耳鸣,大剂量应用奎宁可发生永久性耳聋。
2、不论短期或长期服用氯奎均可导致耳蜗永久性损害,导致双侧完全性感音神经性耳聋。 3、妊娠期服用抗疟类耳毒性药物,可导致胎儿先天性耳聋、视力缺陷、肾损伤、脑积水、心脏及四肢畸形。 (三)抗肿瘤类耳毒性药物 包括顺氨胺铂、氮芥等。顺氨胺铂是一种广谱抗癌药物,对肾脏、骨髓、胃肠以及内耳均产生毒性作用。氮芥常用于儿童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症的治疗,具有神经毒性作用。
【致残特点】 1、耳聋发生率与个体情况、用药剂量以及疗程长短有关。 2、典型的耳中毒一般为渐进型:早期以4000~8000Hz高频下降较明显,随着疗程的延长,向低频发展,出现永久性耳聋。 3、常伴有耳鸣。 4、对于使用过耳毒性药物者,更容易引起耳中毒。
(四)其他类耳毒性药物 速尿、利尿酸、阿司匹林、洋地黄、心得安、奎尼丁、乙胺丁醇、异烟肼、对氨柳酸、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反应停、避孕药、土荆芥油等药物和砷、铅、汞、苯肼染料、苯蒸气、一氧化碳、二硫化碳、四氯化碳、氰化物等化学制剂都有损害内耳的作用。 二、药物性耳聋的防治原则 药物性耳聋的治疗是困难的,关键在于预防。 1、耳聋家族史、噪声暴露史、肾功能不良者,应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
2、孕妇慎用耳毒性药物。 3、不可避免地使用耳毒性药物时,应密切注意耳中毒的早期症状,如耳胀、耳鸣、头晕等,并定期进行听力监护。一旦发现问题,立即停药。 4、在使用耳毒性药物的前后,可选用某些药物以减轻其毒性反应,如链霉素可合并应用维生素A、B以及砭钙类等药。卡那霉素可合并应用维生素B和氨基酸类药。 5、经治疗难以恢复者,配戴助听器。
第四节 感染性耳聋 感染性耳聋是指某些致病微生物感染后所引起的感音神经性耳聋。在听力语言残疾中,约有8.5%是由感染因素引起的。其中10岁以下约占57%。耳聋的发生一方面与致病微生物的直接毒性有关,为感染性疾病的后遗症,另一方面与耳聋性抗生素应用所引起的药物性聋同时发生。 预防接种和及时治疗原发病是减少感染性耳聋的关键因素。 一、脑膜炎 脑膜炎是儿童的常见病。细菌性脑膜炎比病毒性脑膜炎更容易引起耳聋后遗症。细菌性脑膜炎中,流行性脑膜炎(简称流脑)是最常见的致聋
因素。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患儿60%死亡,存活者中50%遗留严重耳聋。 【致残特点】 1、双侧感音神经性聋,少数留有残余听力。耳聋常在脑膜炎全身症状缓解后才被发现。 2、常伴有耳鸣及前庭功能丧失。 3、脑及其周围组织因炎症或粘连可引起视神经、动眼神经、面神经等脑神经的损害以及肢体运动障碍、失语、癫痫、智力落后、精神残疾等。 【防治原则】 1、预防接种。
2、室内通风,勤晒衣被。 3、有传染性的病人要搞好隔离。 4、积极有效地治疗病人。 二、麻疹 参见第三章第十一节。 三、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俗称“痄腮”,5~15岁儿童发病最多。 【致残特点】 1、一般为单侧永久性全聋,是导致单侧耳聋的最常见病因。
2、耳聋可发生在腮腺炎初期、中期或后期,与腮腺炎病的严重程度无关。 3、并发脑膜炎、性腺炎(卵巢炎或睾丸炎)、胰腺炎、心肌炎等。 【防治原则】 1、预防接种腮腺炎疫苗。 2、急性期卧床休息至腺肿消退为止。 3、可用湿毛巾冷敷或外敷清热解毒中药。 4、多饮水,保持口腔清洁。 5、腮肿期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吃酸、辣、炒、炸的食物。
四、疟疾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经蚊子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点是周期性定时发作的寒战、高热和大汗,以及贫血和脾肿大。 【致残特点】 1、耳聋为双侧,伴明显耳鸣。 2、听力损失程度在疟疾发作时加重,间歇期缓解。 3、部分患者听力损失在疾病痊愈后恢复,部分患者呈进行性听力下降,至重度永久性耳聋。与奎宁、氯奎等耳毒性抗疟药的使用有关。
4、脑型疟疾表现为剧烈头痛、谵妄、昏睡、昏迷、意识障碍、惊厥等,死亡率高。幸存者可留下肢体运动障碍、失语、癫痫、智力落后、精神残疾等后遗症。 【防治原则】 1、搞好环境卫生,清除积水和杂草,灭蚊——消灭疟疾的传播途径。 2、及时发现并治疗疟疾病人。遵医嘱有效使用抗疟药,彻底治疗所有的疟疾病人和带疟原虫者。 3、寒战时注意保暖;高热期可用物理降温;病情较严重者酌情输液;贫血者加强营养。 4、进入疫区的人群预防性服药。
五、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 【致残特点】 1、并发大疱性鼓膜炎、化脓性中耳炎以及内耳炎。 2、耳聋在流感后突然发作,多为单侧。 3、一般程度较轻多能恢复,少数遗留为永久性重度耳聋。 4、伴有耳闷、耳鸣及眩晕。 【防治原则】 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2、预防接种。 3、患者充分休息,多饮开水。 4、本病为病毒感染,一般不必使用抗菌素,继发细菌性感染要用抗菌素。 六、其他 麻疹、猩红热、风疹、白喉、伤寒、斑疹伤寒、回归热、水痘、带状疱疹、乙脑等均可引起感音神经性耳聋。麻疹、猩红热、风疹的致残特点参见第三章的第四节。回归热、乙脑、水痘一般为双侧永久性耳聋,带状疱疹常为单侧性耳聋。白喉、伤寒、斑疹伤寒多为暂时性轻度耳聋,且多数能自行恢复,少数可成为永久性耳聋。
第五节 声损伤性耳聋 由于一次短期暴露于强噪声,或由于慢性噪声刺激所引起的暂时性或永久性听力下降称声损伤性耳聋,通常分为急性声损伤与慢性声损伤两种。前者指强噪声爆震所致,故又称为爆震性耳聋;后者为长期反复暴露在噪声环境中所引起,与职业有关,又称职业性耳聋。 一、爆震性耳聋 【病因】 多见于敲锣打鼓放鞭炮,炸弹爆炸,枪炮发射等。
【致残特点】 1、听力减退,伤后立即出现。 2、听力损失程度与爆震的强度有关,和受伤的部位有关。一般单纯中耳严重损伤,听力损失不超过45dB;单纯内耳中等损伤,听力损失可超过40dB;严重混合性损伤,听力下降可达70dB以上。 3、双耳损伤程度不同,朝向声源侧耳聋较重,有时仅单侧耳聋。 4、常伴有耳鸣、头痛、眩晕等症状。耳痛见于鼓膜破裂者。 5、常伴有鼓膜破裂、鼓室出血、听骨链中断、脑震荡和全身其他部位的多处损伤。
【防治原则】 1、在爆炸或强噪声的环境中,用棉球塞紧外耳道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2、爆震史者,应进行耳科检查和听力检查。 3、鼓膜穿孔者,可用消毒棉球堵塞外耳道,避免耳内进水。 4、禁止向耳内点药,以免将外耳道的细菌带入中耳引起感染。 5、全身应用抗菌素。 6、手术处理。一般情况下,鼓膜穿孔多在2~3周自行愈合,2个月后穿孔仍不愈合者,可采用鼓膜修补术。听骨链损伤者需行鼓室成形术。
二、噪声性耳聋 【致残特点】 1、接触噪声的时间:接触噪声的时间越长,听力下降的程度越大。持续接触噪声比间歇接触听力损伤严重。 2、接触噪声的强度:噪声强度越大,听力损失出现的时间就越早,而且程度越严重。脉冲噪声比稳态噪声的听力损失程度重。 3、接触噪声的个体情况: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和老年人容易受噪声损伤。已患耳蜗疾患者,更易遭受噪声损伤。 4、双侧高调性耳鸣,由短暂发展为持续存在
5、早期仅在4000Hz处产生可逆性听力减退,形成特征性听力图(见图4-3)。逐渐波及高频和低频,双侧听力进行性减退。 图4-3 噪声性耳聋听力图
6、噪声不仅损伤听觉器官,而且会导致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紊乱,出现头痛、头晕、失眠、抑郁、记忆力减退、疲乏无力、智力迟钝等症状。 【防治原则】 1、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劳动保护的条例,加强个体防护措施。 2、不要带儿童到吵闹的地方去玩。 3、对接触噪声者,要定期进行听力检查。 4、在听力损失的早期,脱离噪声环境,并使用加强神经性营养、改善耳蜗血液循环、促进细胞代谢的药物。 5、晚期佩戴助听器。
第六节 外伤性耳聋 外伤性耳聋指头部受到直接或间接外力冲击时,听觉器官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而导致的听力障碍。最常见的是交通事故,其中75%累及头部,常伴有听觉器官的损伤。 一、外耳道损伤 【病因】 严重的外耳道损伤多见于车祸、烧伤、枪伤等 【损伤表现与致残特点】 1、外耳道皮肤撕裂、肿胀。 2、有下颌关节损伤者,往往伴有骨性外耳道骨折、错位,造成外耳道阻塞。
3、继发感染处理不当,可引起外耳道狭窄或闭锁而造成传导性耳聋发生。 【处理原则】 1、早期的处理原则是预防感染,预防狭窄。 2、外耳道已形成狭窄或闭锁者,手术整复。 二、鼓膜外伤穿孔 【病因】 挖耳不慎;颅底骨折;掌击耳部;擤鼻用力过大;游戏跳水时耳部先着水面;乘飞机急骤下降等。
【损伤表现与致残特点】 1、鼓膜破裂。患者突觉耳内轰鸣,剧烈耳痛,或有少量的血从外耳道流出。 2、单纯鼓膜穿孔,听力损失小于30dB。 3、伴有内耳损伤,听力损失严重,可有眩晕、恶心等症状。 【处理原则】 1、鼓膜受到外伤后,应及时进行耳科检查。 2、鼓膜穿孔者,应禁止游泳、洗耳、滴耳药。 3、穿孔长期不愈者,可作鼓膜修补术。 4、继发中耳感染,按化脓性中耳炎处理。
三、听骨链损伤 听骨链是由人体最小的骨和最小的关节组成,很容易受外力的影响而损伤。最容易受损伤的听骨是镫骨;最容易受外伤影响的是砧镫关节。 【致残特点】 1、头部外伤史。 2、听力损失超过50dB。 3、鼓膜或穿孔或完好无损,或虽穿孔已痊愈,但仍遗留中度传导性耳聋。 【处理原则】 1、头部外伤后,应定期观察听力变化。
2、经2~3个月的复查,听力仍不恢复者,可施行听骨链成形手术。 四、颞骨骨折 颞骨组成颅底的一部分,内藏位听器,有许多血管、神经通过,因此骨质疏松,容易发生骨折 【损伤表现与致残特点】 1、颞骨骨折常是颅底骨折的一部分,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颅内组织或胸、腹等部位的损伤,危及生命。 2、合并脑脊膜损伤者,脑脊液(清水样的液体)由鼓膜破裂处经外耳道流出;鼓膜完整者,脑脊液经咽鼓管由鼻道流出。
3、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或传导性聋,或感音神经性聋,或混合性聋。 4、内耳道损伤者常伴有严重的眩晕、自发性眼震颤、面瘫等。 【处理原则】 1、先处理危及生命的问题。 2、待全身情况稳定后,再检查耳部的情况。 3、酌情手术处理。
第七节 先天性耳聋 听力语言残疾中,约9.2%是由先天性因素所致。先天性耳聋可分为遗传性耳聋和先天性获得性耳聋两大类。遗传性耳聋与遗传物质有关,通过生殖细胞按一定方式传递给后代。先天性获得性聋是由于孕期和产程中各种因素所致的聋,这种耳聋是不遗传的。家族性聋多属于遗传性聋,但少数是由于受相同环境因素的影响,以致在同一家庭中多人发病,如梅毒性聋等。听觉器官的胚胎发育过程非常复杂,特别在胎儿早期,许多发生学上的渠道是相互关联的,容易发生较大范围的紊乱,故先天性耳聋可以仅有听力减退的症状,也可以合并有身体其他器官发育异常,作为其他综合征的一部分。
一、先天性获得性聋 (一)孕期致聋 【病因】 1、孕期药物致聋:包括孕期使用耳毒性药物(参见本章第三节)和致畸类药物(参见第二章第七节)。 2、孕期感染致聋:常见的有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梅毒、弓形体等宫内感染。 3、其他:孕期母体中毒、营养缺乏、内分泌紊乱、腹部照射、全身麻醉等。
【致残特点】 1、孕期致聋,常伴有多种先天性畸形,听力损失主要表现为感音神经性耳聋。 2、孕期使用耳毒性药物,可导致耳蜗发育不全,听力表现为单纯感音神经性耳聋。 3、孕期服用致畸类药物可导致胎儿发育畸形,听力表现为混合性耳聋。 4、风疹病毒感染表现为耳聋、白内障、先天性心脏病、特称为“风疹三联征”,听力损失呈进行性加重,高频听力损失明显。 5、梅毒宫内感染有两种类型:早发型,起病于2岁之内,表现为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迟发型,起病于8~12岁之间(也有45岁起病的报道),听力呈进行性减退伴持续耳鸣。
【预防原则】 参见第三章第十一节。 (二)产期致聋 产期致聋是由于妊娠或分娩本身异常而导致的颅内、外损伤的一种表现。 【病因】 1、产伤:难产导致新生儿头颅外伤,引起颅内及内耳出血。 2、缺氧:如产程过长、脐带绕颈、呼吸道阻塞等。 3、新生儿溶血:如母子血型不合。
4、早产及低体重儿:一方面与缺氧有关;另一方面由于这类儿童一般健康状况较差,常置于监护室或保温箱内监护,而监护室或保温箱内的噪声可对小儿的听觉器官造成损伤;若同时使用了耳毒性药物抗感染,更可直接危害新生儿的听力。 【致残特点】 1、造成残疾的原因以及残疾本身多为综合性的。 2、听力表现为感音神经性耳聋。
【预防原则】 1、找出高危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灭威胁因素。 2、适当选择分娩方式。 3、加强早产儿、低体重儿的监护工作,预防缺氧,慎重用药。 二、遗传性耳聋 遗传性感音神经性聋占先天性聋的1/2。目前估计遗传性感音神经性聋有140余种。其中显性遗传占12%,隐性遗传占90%。
(一)遗传性耳聋的分类 根据耳聋出现的时间将遗传性感音神经性聋分为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聋和迟发性感音神经性聋两大类。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聋根据有无畸形又分为内耳发育不全、合并其他畸形以及染色体畸变三类。 (二)遗传性耳聋的特点 1、听力损失出现的时间:1/3在出生时,1/3在婴幼儿及儿童期,1/3在成人期。 2、听力损失出现的程度: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聋常呈重度听力损失;迟发者呈轻度至重度的听力损失。
3、听力损失多为双侧。 4、听力曲线: (1)下降型:高频听力损失较重。 (2)平坦型:全频听力损失。 (3)蝶型:中频听力损失,晚期波及到高频。 (4)上升型:低频听力损失较重,中、高频听力损失较轻。
三、先天性耳聋的治疗 【治疗原则】 1、先天性中、外耳畸形者,听力曲线多在50~60dB水平,以手术治疗为主,目的是提高听力。 2、双侧耳畸形者,先做一侧,4岁之前手术为宜,过晚会影响小儿语言的发展。 3、单耳畸形者,可在8岁或年龄更大些再手术。 4、无畸形者,及早配戴助听器。
第八节 助听器 从广义上讲,只要是能把声音有效地放大,并传入耳内的各种装置,都可以看做助听器。换句话说,助听器实际上是一台扩音器。但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G)仅把佩戴式个人使用的电声放大装置称为助听器,而把集体使用的电声放大设备统称为电声补听设备。当前世界上有千余种不同型号和规格的助听器供聋人选用,为各种类型的耳聋患者提供了有效的康复工具。
一、助听器的种类 众多的助听器分为佩戴式和非佩戴式两种。 (一)佩戴式助听器 佩戴式助听器使用方便,像戴眼镜一样,只是把助听器戴于聋人的身上(耳内或耳旁或胸前),行动不受约束,只需睡前摘下,通常所说的助听器就是指的这一类。依助听器的外形及所佩戴的位置不同又分为盒式助听器、耳背式助听器、眼镜式助听器、耳内式及耳道式助听器四个类型。
除盒式助听器外,其余三种助听器的共同特点是,均放置在耳朵上或与耳同一水平,比较接近人耳传输声音的生理状态,所以统称为耳级助听器。 1、盒式助听器 外形如烟盒,比普通烟盒略小,外接导线连接耳机。成人使用时放在上衣口袋内;儿童装在特制的绒布袋里经脖子挂在胸前。老人及儿童使用占多数。
优点: ①功率可大可小,频带宽,性能稳定,电池容量大(5号或7号电池),使用时间长。 ②各种开关调节旋钮大,操作方便,维修容易。 ③价格较低。 缺点: ①体积大,导线长,佩戴不方便。 ②心理效果欠佳。
2、耳背式助听器 形似香蕉,长度不超过耳廓,宽度约为耳廓的1/2,依耳廓而弯曲。 优点: ①功率可大可小。 ②隐蔽美观。 ③双耳佩戴方便,舒适。 ④销售方便。 缺点: ①只有气导而无骨导。 ②维修困难。 ③价格较贵。
3、眼镜式助听器 有的眼镜式助听器是将耳背式助听器经一个转接器连接到眼镜腿上;有的是将骨导耳机或骨导振动器装在粗镜腿末端,使用时恰好贴伏在耳后乳突的骨面上。多用于成人中耳炎后遗症或耳硬化症晚期等传导性耳聋患者。 优点: ①合并高度近视者使用方便。 ②为一耳全聋者提供患侧声接受。 ③利于骨导助听。 缺点: ①眼镜重量加大,鼻梁、耳廓负担加重。
②低视力者更换助视器不便。 ③助听器因患耳而异,销售不便。 ④价格昂贵。 4、耳内式助听器及耳道式助听器 耳内式助听器事先根据使用者的耳甲腔(外耳道口及周围大凹陷部位)翻模造壳,然后将助听器零件放在机壳内,再将外壳打磨抛光而成。耳道式助听器在所有助听器中体积最小,可以旋转于耳道中间。此类助听器均用于成年人。18岁以下未成年人因外耳道和耳廓逐年长大,一、二年便需要更换,故不采用。
优点: ①完全遮蔽,心理效果好。 ②使用方便,不需要另做耳模。 缺点: ①只适合轻、中度耳聋患者(35~65dBHL)使用,大功率型制作难度大。 ②需要按患耳形状专门定做,销售不便。 ③调节困难,修理不便。 ④价格昂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出现遥控助听器,通过超声控制器(体积如同计算器)来控制耳内式或耳道式助听器的音调和音量,比用手直接调节方便许多。
20世纪90年代,欧美许多大公司开发一种数字式(可编程)助听器。这种助听器采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中所用的数字信号方式,将外界的声音进行加工、处理和放大,同时在电路中增加一个体积很小的电脑,贮存根据不同听觉环境的需要所预先设定的程序;安静环境下交谈定为程序“1”;嘈杂环境中交谈定为程序“2”;识别室外各种环境声定为程序“3”;聆听音乐定为程序“4”。使用者可随意直接或通过遥控器选择程序,从而满足聋人在不同环境中的需要。
这种助听器对声音频率是进行分段分别放大的,听力损失多的频率增益大,听力损失少的频率增益小,这样声音听起来更真实。由于能自动调节声音的放大倍数,声音弱时放大倍数自动调大,声音强时放大倍数自动调小,故能满足耳蜗性聋者听觉动态范围窄的特征的需要。 (二)非佩戴式助听器 非佩戴式助听器主要包括用于聋人教学的各种主题放大设备,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固定式有线集体助听器 教室桌上安装一台主放大器,联接传声器,再把放大的声音分别输送到由6~12个座位构成的半园型桌上,每个聋童通过自己专用的耳机接受放大的声音。学生的课桌上还有可根据自己听力水平而进行调节的音调调节、音量调节以及自己的传声器,除了能听到教师的讲话外,同学间也可以互相对话,自己也可听到自己的口语发音,为聋生的口语教学提供良好的条件。有的还可接录音机、电唱机以及收音机,为聋童提供各种声信息。
2、固定式闭路感应集体助听器 在教室、会议厅、影剧院等公开场所的座位、墙壁或地板内架设线圈,由主放大设备发出电磁波,通过与之相连的专供个人佩戴的耳背式助听器达到助听的目的。 3、活动式无线调频助听器 教师或父母佩戴调频信号发射器,聋生则使用接受器。既可在教室内听课,也可在户外进行教学。不需要导线连接,老师和学生可在规定范围(半径10~50米)内自由活动的同时听老师讲课。各班级使用的频率信号范围不一样,不会互相干扰。
4、红外线集体助听器 红外线的发射随声信号(教师或聋生的言语)而改变,再通过聋生佩戴的耳机接受。由于不受电磁场的干扰,放大声音清晰无杂音。 5、课桌式助听器 聋生专用的课桌。聋生可借此桌在普通学校里与听力正常的孩子一起上课。 6、手提式助听器 可在家中或学校中进行一对一的教学,所以又叫便携式听力语言训练器,也可放在教室的课桌上听课。
7、集体开放式放大助听装置 将放大器连接组合音箱,聋生可以不戴助听器在关闭的教室内进行学习。 二、助听器的基本部件 任何一种助听器都是由传声器、放大器、音量控制、音调控制、电池和耳机等组成。 传声器:又称话筒、麦克风。接受外来的声信号,并将声能转换为电能,送到放大器。 放大器:将传声器送来的电信号放大万倍至数万倍。
音量控制:助听器的音量控制旋钮或增益控制旋钮上,一般都刻有“1、2、3、4、5、6、7、8、9”共9个数字,数字的大小表示音量的大小,可同时调节增益和最大声输出。 音调控制:助听器的音调控制旋钮上,刻有“H、N、L”三个字母,分别表示高频、普通和低频三种音调的选择。 电池:助听器主要使用两种类型的电池。盒式助听器使用普通5号、7号干电池或充电电池;耳背式或耳道式助听器使用微型钮扣电池。
耳机:又称受话器,将放大的电信号转变为声信号输入耳内。有气导和骨导两种。气导耳机必须与外耳道密闭,否则,耳机发出的声音的一部分送进耳道,一部分沿耳壁泄出,又经过话筒进入放大电路,这一反馈作用可在助听器耳机中发出令人讨厌的尖叫声(啸叫)。因此,需要在耳机与耳道之间配制一个过渡部件——耳模。 耳模是从患者耳甲腔取印模,再送到耳模制作技师定做而成,也可用自身固化物直接由印模形成耳模。耳模的功能有三:一是将助听器的输出声音传到耳道,防止声反馈并保持适当的通气;二是将助听器固定于耳部;三是可灵活修正助听器的电声学特征。听力学家认为,佩戴助听器之后,不作耳模工作,等于只作了50%的工作。
由于小儿的耳廓和外耳道尚在继续生长,所以婴儿每3个月换一次耳模;幼儿每6个月换一次;学龄前儿童每8~12个月换一次;学龄儿童每年更换一次。 其他部件:不同型号的助听器,其功能不一样。有的备有电磁感应线圈,供聋人打电话之用;有的备有音频输入装置,可配合聋童语言训练之用;有的备有自动增益控制电路,适用于老年性聋、噪声性聋、药物性聋等耳蜗病变者;有的带有方向性麦克风,特别适合于噪声环境下使用,且提高声源定位能力;可控程序助听器,带有程序选择钮和遥控器。
三、助听器的性能指标 助听器的性能指标是衡量助听器质量的一系列技术标准。 频率范围:简称频宽。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推荐助听器有效的频率范围是250~4000Hz。频带越宽,保真性能越好,好的助听器频率范围可达80~8000Hz。 最大声增益(Maximum acoustic gain,MAG):MAG表示助听器对外界声音的放大能力。耳聋的增益补偿不是按听阈级损失多少计算,而是按阈值的半数加5~10dB的简便计算方法补偿听力损失。如增益太小,助听后听阈太低,则背景噪声过度放大,不利于聋人从噪声中辨识言语信号;如增益太大,则可能发出刺耳的
啸叫,伤害残余听力。助听器的音量调节钮能满足各个患者的具体要求。 最大声输出(Maximum acoustic output,MAO):又称饱和声压级(Saturated sound pressure level,SPL),表示助听器的最大输出功率。每个助听器的最大输出功率是恒定的,一般为0~148dB(SPL)。试用助听器时,要求最大声输出低于患耳的不适阈,否则可产生耳痛和极度不适,对残余听力造成进一步的损伤。功能较全的助听器多有饱和声压级的自动调节装置,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加以调整。助听器的功率根据最大声输出可划分为五类:
小功率:<105dB(SPL); 中功率:105~114dB(SPL); 中大功率:115~124dB(SPL) 大功率:125~135dB(SPL); 特大功率:135dB(SPL)以上。 频率响应:助听器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不同的增益,即为频率响应,简称频响。听力损失的患者,有的仅是低音听不清,有的仅是高音听不清,还有的是高音和低音全听不见。为了满足不同患者的听力要求,助听器上的音调控制钮提供不同的频率响应供选择。“L”表示增强低频增益,降低高频增益;“N”表示增强中、高频增益
“H”表示增加高频增益,降低低频增益。 有的聋人佩戴助听器后,听自己的讲话声过强,噪声干扰大,言语辨别力低,一方面可能是音量开大了,另一方面可能是低音放大了。有的聋人感到声音失真,有啸叫声或过强的金属声,可能是高音放大太多,通过音调控制钮或改变耳模可改变助听器的频率响应曲线。 谐波失真:反映助听器的纯真特性。一般失真度小于5%,基本能保证言语的逼真性。失真度越低,保真度越高。
等效输入噪声级:表示助听器噪声的大小,也有的用噪声比(Signal noise ratio,S/N)表示。助听器耳机输出的声音中,既有放大的声音信号,也有噪声,而且噪声是不可避免的。信号与噪声的比值越高,信息传递的质量就越好。一般大于30dB(SPL)为合格产品,否则会影响助听后声音的清晰度。 自动增益控制(Automatic gain control,AGC):自动增益控制是为了控制声音强弱而设置的电路。具备这一功能的助听器,对弱的信号正常放大;如果有强的信号进入助听器,到了起控点,即自动进入增益控制区,对强信号进行压缩,使之缓慢放大,声输出幅度降低。 AGC功
能使聋人接受到声音变化范围,小于助听器声音输出的变化范围,既满足听力损失补偿的需要,又保护听力不受伤害。最新的助听器能够让聋人自动调节AGC对声音信号调节的起控点。 电流:指助听器的耗电量,与输出功率有关。功率大,耗电量大,电池使用寿命短。每只助听器出厂时,功率输出及其他各项指标均处于最大位置上。配助听器时,应根据每个聋人的听力损失水平、需补偿多少来进行调节输出的限制。这样,既保护残余听力,又能节约电池。 适用听力损失的范围:为选配助听器提供的数据。通常将助听器听力补偿的范围在纯音听力图上绘制出“阴影”,供助听器选配师参考。
四、助听器的选配 选配助听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必须由专业人员实施。科学地选配助听器,不但可获得良好助听效果,对于保护患者的残余听力尤为重要。 助听器只是依赖放大外界声音来改善患者听功能的最后措施,并不能治愈听觉损伤和缺陷。因此病情稳定、治疗无效、有残余听力的聋人方可佩戴助听器,但下列情况无需或不能佩戴助听器: 1、估计有治疗前途或手术前途的病人,应及时医治。 2、新近发生的耳聋,病变尚未稳定者(如外耳湿疹,中耳炎不断流脓),暂不宜佩戴助听器。
3、双耳听力损失超过111dB(HL)的学语后聋患者,不能使用助听器。有条件者,可做电子耳蜗埋植术。
练下去,半数左右能取得一定效果。12岁以后开始训练者,极少有成功的机会,所谓“时过而后学,则勤劳而难成”。选配助听器的听力标准见表4-5。 表4-5 选配助听器的听力标准 听力损失(气导平均听阈) 配助听器效果 0~30dB 31~45dB 46~60dB 61~90dB 91~100dB >100dB 不需配 *临界区(可配可不配) 需要,效果好 阈上功能好者效果最好 有一定效果 无效或效果极差 *幼儿正是学习语言的最好时机,应选配助听器。
对双耳极度聋的婴幼儿,早期给予声刺激,是很重要的。英国听力学家Arthur Boothroyd教授主张为0~3岁听力损失达120dB的聋儿尽早配上助听器。我国听力学家邓元诚教授为近10例全聋(听力损失111dB以上)的婴幼儿配上助听器,在与家人共同努力下,这些聋儿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听力语言康复;有的能用口语交流;有的能用外语对话;有的进入普通学校上学。 (一)助听器类型选择 年轻人要求美观,多选择耳道式或耳内式助听器;戴眼镜者要求方便,多选用耳内式或耳道式;慢性中耳炎静止期,宜选用耳背式,耳模可
以经常清洗。手指不灵活者,不宜选用耳级助听器。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首选耳背式。长期卧床者,宜选用盒式助听器,以避免耳级助听器与枕部接触而引起声反馈。 气导耳机使用方便,频率、响度、灵敏度都比骨导耳机好,为大多数耳聋患者选用。骨导耳机佩戴不舒服,高频传导不理想,限于单纯传导性耳聋或局部不宜使用气导耳机者选用,如外耳道闭锁或狭窄、外耳道皮肤损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等。当气导和骨导在1000~2000Hz之间听力平均差距大于40dB时,也可考虑骨导助听。 重振试验阳性的患者,可选择带有自动增益控制(AGC)功能的助听器。
(二)配戴耳的选择 双耳佩戴助听器声源定位好,立体感强,可增强在噪声环境中摄取需要的语言信号的能力。因此,最好两耳均选配助听器。严重耳聋的婴幼儿(1~3岁)及早佩戴双耳助听器尤为重要。 如一耳选配助听器,应遵循以下原则选择配戴耳: 1、两耳听力曲线完全相同,选择配戴者日常生活中的“惯用耳”,或双耳轮流使用助听器。 2、双耳听力损失均小于60dB时,选择“坏耳”;双耳听力损失均大于60dB时,选择“好耳”。
3、双耳耳聋性质不同,应选择对声音强度耐受力较高、语言听力较好的一侧佩戴助听器。 4、两耳听力曲线相似,选择听力曲线较平坦的一侧佩戴助听器。 5、一耳正常一耳重度耳聋者,可选择对侧声路助听器(将耳机放在好耳一侧,而聋耳戴上话筒,将声音传给好耳听)。 (三)听力图的作用 每一型号的助听器都有详细的说明书,并将助听器的适配范围以阴影绘制在听力图上。把每个聋人的听力图与之对照,凡听力曲线位于阴影区者,该型号助听器就能满足其要求。每个人都
能找到几种合适的助听器,再根据各人的爱好、经济实力和试听效果决定选用某一助听器。最后把助听器佩戴在耳朵上用小改锥调节助听器上的调节钮,边调边听,直到聋人满意为止。可靠的听力图为助听器的选配提供了方便。 五、助听器的调整和适应 随着时间的推移,助听器的工作状态可能会有变化,佩戴者的听力也可能会有波动。因此,必须每隔一定的时间(半年左右),对助听器的效果进行一次检查和调整。
同戴眼镜、装假牙一样,佩戴助听器也有一个适应的问题。这种适应不仅是对助听器本身给身体带来的不适合的适应,更重要的是对助听器发出的声音的适应。适应的过程是一个训练的过程。在适应训练的过程中,每天佩戴助听器的时间由短到长;音量调节由小到大;训练环境由安静的室内到不安静的自然生活环境中。引导助听器使用者把注意力放在要听到的声音上,学会识别、接受助听器加工后的信号,探索各种声信号的意义并区分哪些是背景噪声,哪些是想要听到的声音。2~3个月后,聋儿可全天佩戴助听器,中间休息3次,每次10分钟。睡觉时取下助听器。
当聋儿刚刚佩戴助听器时,需要周围人,特别是家长和老师的理解、支持和鼓励。人们跟听力损失者交谈时习惯大声讲话,而听力损失者佩戴助听器后,太大的声音反而使交流变得困难。最好还是按正常的音量讲话,但不要太快或发音含糊。佩戴助听器和别人交谈的最佳距离是1米,过近易产生杂音,过远(超过3~4米)谈话声易被环境声所掩盖。家长和老师不但要使聋儿心情愉快地适应助听器的使用,还必须了解和熟悉助听器的主要部件和各种控制开关,必要时作出调整。
六、正确认识助听器的作用 助听器只能补偿听力,没有治疗作用,不能指望戴助听器来治愈耳聋,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助听器对中度耳聋和大部分重度耳聋者有满意的听力补偿效果,但和正常耳相比总要差一些。特别是环境过于嘈杂时,由于助听器对所有的声音都有放大作用,反射和噪音的放大会妨碍助听的效果。对全聋者,助听器只能有声刺激的作用和帮助看话的效应。助听器的使用与语言——言语发展的关系见表4-6。
* 对于分辩噪音性质、分辩各个辅音发音者,助听后效果均好。 △ 助听后听力的改善,除对节律、句调辨认和控制某些不同元音的分辩外,余均较差。 表4-6 助听器使用与语言——言语发展关系 平均听力损失dB 不用助听器 使用助听器 会话听力 语言识别率 学习语言渠道 15~30 31~60 61~90 90~120 120以上 正常 部分 无 接近正常 听觉 听觉辅以视觉 视觉 好* 差△ 视觉辅以听觉 * 对于分辩噪音性质、分辩各个辅音发音者,助听后效果均好。 △ 助听后听力的改善,除对节律、句调辨认和控制某些不同元音的分辩外,余均较差。 (引自刘慕虞、俞诺:《耳聋诊疗与康复》,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聋儿语言机能的康复必须坚持持之以恒的语言训练。大量事实证明,长期使用助听器的聋儿,只要使用正确,听力始终维持不变。但必须注意不要用过强的声刺激,以防发生声损伤。对有听力变化者,要注意查明原因,注意测听计零级标准是否准确,有无耳聋本身存在进行性加重的倾向。智力差、精神状态有变化者,使用助听器效果差。 助听器的型号和规格不同,价格差异很大,有的几百元,也有的几千元。对某一个佩带者而言,助听器效果的好坏并不全部取决于助听器的价格,而主要取决于这种助听器是否适合个人的听力状况。如同治病用药一样,药物的效果并不取决于药品的价格,关键在于是否对症下药。
七、助听器的使用与维护 助听器的功能开关通常有三档,分别用“O”、“T”、“M”表示。“O”表示“关闭助听器”;“T”表示“可听电话”;“M”表示“已接通扩音器”。使用时,把开关拨到“M”档的位置,即可以助听对话了。关机时,开关要拨到“O”档,不要拨到“T”档,否则,同样耗电。盒式助听器的耳机导线必须藏在衣服内,而且长短要适宜,不要牵扯和扭转。 调节音量控制开关时,应慢慢增大,以能听到对方讲话为宜。根据使用者的不适阈调节最大声输出调节钮。当听到声音太强或音量刺耳时,可调节增益控制以及音调控制钮。
助听器应与耳模配合使用,既能固定助听器,又能获得更好的助听效果。耳模应每周放在温水中清洗一次。一定要保证耳模管道的绝对干燥,才能与助听器相连。聋儿每年要更换一次耳模。 电池是助听器的能源,安装时要注意电池的正负极。助听器使用一段时间后,如出现声音失真、音量变小或有“嘟嘟”声,这是电池耗尽所致,应更换新电池。助听器不用时,应取出电池,以免电池膨胀液化,腐蚀零件。不要把电池与钥匙、硬币等金属放在一起,以免耗电。电池贮存6个月以上可以减少电池的使用时间。
定期到医院检查外耳道的情况,并清除外耳道耵聍。定期用肥皂清洗耳塞,将污物清除后擦干备用。 助听器的寿命和使用与维护程度有关,一般为5~7年,使用超过10年的助听器也不少见。助听器必须防潮、防震、防高温,以免损害内部的结构和影响其性能。不要戴着助听器进行超声波、X线、紫外线或其他电疗。 助听器属于精密电子仪器,如遇故障,应及时与生产厂家及保修点联系,切勿私自拆开或找一般维修人员拆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