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灸 法
灸法的定义 灸,灼烧的意思。 灸法主要是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医学入门·针灸》载:“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灸用材料 施灸的原料很多,但以艾叶作为主要灸料。 艾属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各地均有生长,以蕲州产者为佳,故有“蕲艾”之称。 艾叶气味芳香,辛温味苦,容易燃烧,火力温和,故为施灸佳料。 《名医别录》载:“艾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一、灸法的作用 (一)温经散寒 《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炳。”可见灸法具有温经散寒的功能。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寒湿痹痛、痛经、经闭、胃脘痛、寒疝 腹痛、泄泻、痢疾等。
一、灸法的作用 (二)扶阳固脱 《扁鹊心书》记载:“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伤寒杂病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云:“下利,手足逆冷,无脉者,灸之。”可见阳气下陷或欲脱之危证,皆可用灸法,以扶助虚脱之阳气。 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脱证和中气不足、阳气下陷而引起的遗尿、脱肛、阴挺、崩漏、带下、久泻、痰饮等。
一、灸法的作用 (三)消瘀散结 《灵枢·刺节真邪》记载:“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得温则行,气行则血亦行。灸能使气机通畅,营卫调和,故瘀结自散。 临床常用于治疗气血凝滞之疾,如乳痈初起、瘰疬、瘿瘤等。
一、灸法的作用 (四)防病保健 《备急千金要方·针灸上》云:“凡人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扁鹊心书,须识扶阳》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也。”《医说·针灸》也说:“若要安,三里莫要干。”说明艾灸足三里有防病保健作用,今人称之为“保健灸”,也就是说无病施灸,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增强抗病的能力,使人精力充沛,长寿不衰。
二、灸法的种类 直接灸 化脓灸 (瘢痕灸) 非化脓灸(无瘢痕灸) 艾炷灸 隔姜灸 间接灸 隔蒜灸 隔盐灸 隔药饼灸 温和灸 直接灸 化脓灸 (瘢痕灸) 非化脓灸(无瘢痕灸) 艾炷灸 隔姜灸 间接灸 隔蒜灸 隔盐灸 隔药饼灸 温和灸 艾灸类 悬起灸 回旋灸 雀啄灸 艾条灸 灸法 太乙神针 实按灸 雷火神针 温针灸 温灸器灸 非艾灸类 灯火灸 天灸
(一)艾灸 1.艾炷灸(moxibustionwithmoxacone) 是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手搓捏成大小不等的圆锥形艾炷,置于施灸部位点燃而治病的方法。 常用的艾炷或如麦粒,或如苍耳子,或如莲子,或如半截橄榄等。 艾炷灸又分直接灸(direct moxibustion)与间接灸(indirect moxibustion)两类。
(1)直接灸 (scarring moxibustion) ①瘢痕灸(化脓灸) (scarring moxibustion) 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强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炷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 施灸时由于艾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 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而留下瘢痕。 施灸前必须征求患者同意合作后方可使用本法。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
(1)直接灸 ②无瘢痕灸(非化脓灸) (non—scarringmoxibustion) 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土林,以使艾炷便 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约如苍耳子大)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剩2/5或1/4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待将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采用此法。
(2)间接灸 ①隔姜灸 将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 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痹痛等,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
(2)间接灸 ②隔蒜灸 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 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病证,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
(2)间接灸 ③隔盐灸 用干燥的食盐(以青盐为佳)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 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力。但须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期脉起、肢温、证候改善。
(2)间接灸 ④隔附子饼灸 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至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 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有温补肾阳等作用。
2.艾条灸 (1)悬起灸 施灸时将艾条悬放在距离穴位一定高度上进行熏烤,不使艾条点燃端直接接触皮肤,称为悬起灸。 (1)悬起灸 施灸时将艾条悬放在距离穴位一定高度上进行熏烤,不使艾条点燃端直接接触皮肤,称为悬起灸。 悬起灸根据实际操作方法不同,分为温和灸(mild moxibustion)、雀啄灸(bird—pecking moxibustion)和回旋灸(circling moxibustion)。
(1)悬起灸 ①温和灸 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张,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1)悬起灸 ②雀啄灸 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③回旋灸 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
(2)实按灸 施灸时,将太乙针/雷火针的一端烧着,用布7层包裹其烧着的一端,立即紧按于应灸的腧穴或患处,进行灸熨,针冷则再燃再熨。如此反复灸熨7~10次为度。 治疗风寒湿痹、肢体顽麻、痿弱无力、半身不遂等均有效。
3.温针灸 温针灸(moxa needle therapy) 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证。 操作方法是:将针刺人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将针起出。
4.温灸器灸 温灸器又名灸疗器,是一种专门用于施灸的器具,用温灸器施灸的方法称温灸器灸。临床常用的有温灸盒和温灸筒。 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 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一般需要灸治者均可采用,对小儿、妇女及畏惧灸治者最为适宜。
(二)其他灸法 1.灯火灸(burning rush moxibustion)又名“灯草灸”、“油捻灸”、“十三元宵火”,也称“神灯照”,是民间沿用已久的简便灸法。 方法是用灯心草一根,以麻油浸之,燃着后用快速动作对准穴位,猛一接触听到“叭”的一声迅速离开,如无爆炸之声可重复一次。 具有疏风解表、行气化痰、清神止搐等作用,多用于治疗小儿痄腮、小儿脐风和胃痛、腹痛、痧胀等病证。
(二)其他灸法 2.天灸(crude herb moxibustion)又称药物灸、发泡灸。 是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处,使局部充血、起泡,犹如灸疮,故名天灸。 所用药物多是单味中药,也有用复方,其常用的有白芥子、蒜泥、斑蝥等。
2.天灸 (1)白芥子灸 将白芥子研成细末,用水调和,敷贴于腧穴或患处。利用其较强的刺激作用,敷贴后促使发泡,借以达到治疗目的。 一般可用于治疗关节痹痛、口眼喁斜,或配合其他药物治疗哮喘等症。
2.天灸 (2)蒜泥灸 将大蒜捣烂如泥,取3~5克贴敷于穴位上,敷灸1~3小时,以局部皮肤发痒发红起泡为度。 如敷涌泉穴治疗咯血、衄血,敷合谷穴治疗扁桃体炎,敷鱼际穴治疗喉痹等。
2.天灸 (3)斑蝥灸 将芫青科昆虫南方大斑蝥或黄黑小斑蝥的干燥全虫研末,用醋或甘油、酒精等调和。使用时先取胶皮一块,中间剪一小孔,如黄豆大,贴在施灸穴位上,以暴露穴位并保护周围皮肤,将斑蝥粉少许置于孔中,上面再贴一层胶布固定即可,以局部起泡为度。治疗癣痒等。
三、灸法的注意事项 (一)施灸的先后顺序 《千金要方·针灸上》记载:“凡灸当先阳后阴,……先上后下,先少后多”。 临床上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阳部,后灸阴部,壮数是先少而后多,艾炷是先小而后大。
三、灸法的注意事项 (二)施灸的补泻方法 艾灸的补泻,始载于《内经》。《灵枢·背腧》说:“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三、灸法的注意事项 (三)施灸的禁忌 1.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适宜灸疗。 2.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关节活动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 3.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
三、灸法的注意事项 (四)灸后的处理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无需处理。如因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的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或用注射针抽出水液,再涂以龙胆紫,并以纱布包敷。如用化脓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要注意适当休息,加强营养,保持局部清洁,并可用敷料保护灸疮,以防污染,待其自然愈合。如处理不当,灸疮脓液呈黄绿色或有渗血现象者,可用消炎药膏或玉红膏涂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