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0--22日 观摩全国优质课评选的思考 南京市玄武高级中学 李 琳
由人教社举办,江西省教研室、九江市教研室协办 参赛团队是使用人教版教材的省份 评委: 人教社著名编辑、参赛省份的省教研员 《中地参》、《地理教育》主编(雷鸣、李琴) 大学教授、著名资深特级教师(李万龙)。
参赛课题 必修一 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必修二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必修三 第三章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第一课时 参赛教师共36人,20日晚上到达。 临时抽签,确定赛课课题及赛课节次、班级 每个课题都是12人。 参赛教师事先各自都准备好了三节课。
评审结果一般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 各评出一名特等奖、五名一等奖、六名 二等奖,不设三等奖 秉持宁缺毋滥的原则,没有特别出色的, 就不设特等奖; 本次大赛必修二没有特等奖。
36节参赛课,在21日全天(8节)和22日 上午(4节)开设,分设三个会场 每省4名列席代表 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各一名
21日上午听四节必修一 21日下午听四节必修二 22日上午听四节必修三 很遗憾的是,没有听到特等奖的课。 很幸运的是,听到的课,四分之三是一等奖。
先简介一些教学设计,观看PPT 再谈谈自己的感受 也许不成熟,欢迎指正 江西徐强.doc
必修一课件\甘肃嘉峪关\甘肃陈冰一等奖.ppt 甘肃陈冰.doc
必修一课件\宜宾 赵强 气压带和风带\赵强 13.2.2.1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 .ppt 高压中心 低压中心 四川宜宾赵强.doc
钟婉琴学习任务单.doc 必修一课件\钟婉琴特等奖\zwq气压带和风带.ppt 钟婉琴.doc
必修一综述 1.课标在我们心目中应该处于怎样的地位? -----参赛教师把握不足,有偏差。 首先是技术性偏差,比如不理解本节课的 核心是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移动规 律,而不是成因 知识性的偏差体现在,所听四节课、所看到 的12个教学设计,只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提 到“大气环流的意义。”
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 另一个地区,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的热量和水分得以交换,是各地天气变化 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不同 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 气候。
2.什么是真正的探究? -----探究不到位 绝大部分教师的所谓探究,都仅仅局限于 对课本的探究,假设一、假设二、假设三 假设三圈环流的形成是教学的重点, 这样的探究仍然是不够的。
教参上有: 关于“三圈环流形成”的内容,是用 “不断设定条件,步步接近实际”的 方式叙写的,这是一个学生不断思 考的过程。 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努力思考的是: 怎样合理地将教师思路、教材编 写思路顺利转变为学生的学习思路?
大气环流本质上是热力环流。 冷热不均→垂直运动 →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 →产生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的水平运动 →形成热力环流。 考虑冷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的存在, 形成三圈环流和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赤道真的一直是接受太阳辐射最多的地方吗?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导致热量带的移动, 导致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同一纬度的温度一定一样吗? 海陆分布、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对气压 带风带的影响,使部分气压带断裂为气压中心。
事实上,这是自然科学常见的研究方法: 当多因素影响一个结果时,采取控制变量 法,使研究结果一步一步逼近事实真相。 冷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海陆分布 等都可以理解成影响全球气压带风带形成的因素。太阳 直射点的移动、海陆分布都是通过影响热量而影响气压 带风带的。
真正的探究应该是基于地理学的探究, 而不仅仅是对课本的探究。对于自然 地理学来说,真正的探究,应该是源 于对自然现象的探究。比如像钟老师 的探究就是基于真实存在的自然现象 的探究。 我理解的自然地理学的探究可以是: 看自然现象→找分布规律→找形成原因 例如昼夜长短、太阳高度角、三圈环流、 洋流、气温、降水、自然带等的教学。
3.谁是课堂的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不足。 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开展不足。 对学生的有效调动不够。 究竟谁配合谁? 角色扮演在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是否恰当? 究竟谁配合谁? 教师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开发不够, 学生的学习动力来自内驱力,对 高中生而言,内驱力一定是对所 学知识和内容的兴趣、充分的参 与、发现和探究带来的成功体验。
必修二课件\海南华侨中学\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ppt 必修二课件\交通运输变化的影响比赛吉大附中刘春\ppt\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比赛用.ppt 必修二课件\安徽池州\交通改编.ppt 必修二课件\北京四中 商业网点.ppt 汪洋学习任务单.doc
必修二综述 教学应该加强目标意识,认真研读 内容标准。落实课标的最基本要求 1.教学设计各具特色。 ---对课标、特别是对内容标准的广度和深度的理解不同 十二位教师中,有八位教师的教学围绕“交通运输方式 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店的影响”;有两位教师的教学 围绕“布局变化对商业网店的影响”,有两位教师的教 学围绕“交通运输对商业网店的影响”。 教学应该加强目标意识,认真研读 内容标准。落实课标的最基本要求
2.探究的深度各不相同 人文地理学的探究(必修二)有其规律 人口和城市 通过研究案例→揭示规律→用学科方式表 达规律→指导实践(各项政策等的制定)。 生产活动(农业、工业)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问题与对策?借鉴意义? 研究方法是科学的认知方法, 教学设计时,应该遵循这种方法
巩老师组织学生精心研读案例“不同时期北京市商业 中心与交通的发展变化”。从中探究北京市交通运输 方式和布局的变化,总结线状事物的一般描述方法 ---数量、密度、分布;其后探究北京市商业网点的 布局的变化,并总结出点状事物的一般描述方法 ---数量、密度、分布;在此基础上,构建两者之间 的必然联系。 对同一个案例在不同层面的多维度开发利用。 这种简洁而高端的利用让人佩服。
普通话的语音语调不够理想 自信、阳光、开朗、大气等学生所喜爱的气质不强 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精力、投入程度也相对不足 一定程度上可能对老师个人发挥产生情绪影响 从另外一个层面提醒我们,作为教师, 处理自己情绪的能力、调动学生情绪 的能力,和教学基本功一样重要。
探究问题过大,致使在后面学生 交流的时候,效果其实并不理想, 学生无法用精准的语言得出教师 希望得出的结论 课堂始终沉浸在轻松的氛围 教学停留在较浅的层次; 貌似热闹,但是还是偏离了课标的要求。
探究活动过多,有些探究根本没有探究的价值, 师生双方对话即可完成。 多个案例来重复同一个课题、同一个理论是失败的
必修三课件\131313能源资源肯德基有改动.ppt 必修三课件\必修3能源资源的开发(第1课时) 孙兴丽.ppt 必修三课件\夺宝奇兵11月20日.ppt 必修三课件\能源一等奖广西王欣.ppt 必修三课件\重庆七中张蕾特等奖\能源资源的开发——重庆七中张蕾.ppt
必修三综述 ----应用地理学 运用必修一、必修二的基本原理,体现可持续 发展思想,树立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观念,紧扣 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生态建设动态,发展学生 比较、综合、概括、归纳、批判性、发散性等 高层次的地理思维能力,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知 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1.以上五节课,学生分别获得了什么知识和技能? 学会了两个知识: (1)资源开发条件评价:资源、交通、市场; (2)能源或矿产资源基地的建设的一般途径: 加大开采 加强交通 加工和转换
对于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她是站在区位分析的角度 来看待问题的。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不仅带给学生知识,而且带给了 学生方法指导:资源的开发,从本质上来说可以看作 原料导向型工业的布局。视角是区位因素、有利和不 利条件。这就进了一步。
在张蕾老师心目中,本节有两个知识点:资源 开发条件评价、能源基地建设,前者因为属于 原料导向型工业的布局因素,学生在第三单元 已经学过,难度较小,可以自主学习;后者是 新的内容,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张老师进行能源基地建设的一般分析方法的教学 资源条件评价的方法教学 显然,就本节课程标准来说,应该进行的是?
→ → → 知识 技能 方法 思想 张老师的教学,从知识、技能层面上升到方法的提炼。 张老师选取了新疆和江西,不仅让学生学会 能源基地建设的一般分析方法,更加让学生 学会比较差异,从而得出不同结论;同时, 学生再一次奠定因地制宜的思想和观念。 在人的思维层次中,差异的比较应该属于较高 层次的思维能力,这个学习任务有难度,所以 再次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 → → → 知识 技能 方法 思想
张老师的课充满了美感、充满了人文关怀精神, 而这种情怀的渗透显得相当自然。 而钟老师的课也和她人一样,充满了简洁、 深刻的美感。 课如其人。 2. 以上五节课,学生分别获得了什么情感态度价值观? 张老师的课充满了美感、充满了人文关怀精神, 而这种情怀的渗透显得相当自然。 而钟老师的课也和她人一样,充满了简洁、 深刻的美感。 课如其人。
3.特等奖的课给我们的启示: (1)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恰当使用 (2)知识、方法、思维全方位得到训练和提升 (3)充满人文情怀,真正的实现了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当再一次回味这些课堂的时候, 头脑中常常冒出一些词,深思 不得其解。 抛砖引玉,期待大家的探讨:
一、简单与复杂 课堂教学像写文章一样,应该追求一种怎样的行文风格? 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先生说,自己不 知道为什么,越到老年,越把文章写得 干巴巴的。我品出严老的心理,他不是 自贬,恰恰是对自己写作风格的一种肯 定、一种自豪。什么叫干巴巴,那不是 没有货色,没有内容,而是删繁就简, 是趋向自然,是淡而有味,是意味深长。
就教学过程而言,必修一特等奖的钟老师 的课堂教学,短短12张幻灯,言简意赅, 重点突出,学生该得到发展的绘图、比较 等高等级的思维能力训练到位;某老师 的课堂教学,用三个环节完成三圈环流 的教学,用了大量时间进行角色表演, 过程复杂,效果并不理想。 教学过程应该追求简单的风格,教师的 活动越少越好,学生学习的时间越多越 好;教师的话越少越精炼越好,学生说 话机会越多越好。
但是一篇文章,可以语言简单,思想却一定不能简单。 课堂教学也应该追求简单的过程,深刻的思想。这个深刻的思想,就是钟老师的课堂、北京四中的巩老师提炼的点状事物、线状实 物的表达方式、重庆张蕾老师教学中体现的那种比较差异、思维迁移、人文情怀,这些是地理课的灵魂,不能简单。
不能一头钻进教材出不来,还需要 从教材中探出头来,站到更高的地 方,俯视教材,多多思考地理学科 的特性、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
二、传统与创新 长春赵老师的长九之旅、安徽汪老师的走进九江找变 化、逛逛九江找关系、走出九江试身手;广西王老师 的资源部、对外联系部、市场部、安徽储老师的寻找 宝藏、鉴定宝藏、开发宝藏,河南洛阳的孙老师以江 西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取代山西煤炭资源的 开发利用,并以省政府、发改委等,形式展开课堂教 学,在形式上都具有一定的创新。
在思想和内涵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显然, 即便是形式的创新,也更能获得更好的 评价和等第。 传统的课堂教学也并不会被人忘记。 特等奖的钟老师、张老师的教学, 从内容到形式都没有创新之处,但 都获得特等奖。 在落实课程标准,发展学生高等级思 维能力上、人文情怀,体现地理学科 思想上都更胜一筹。
对创新的教学设计有一点点担心,或许多余 1.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吃得消吗? 2.内容一定胜过教材吗? 3.有没有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4.有利于学生能力提升吗? 5.有利于学生考试成绩提升吗? 6.有利于学生节约学习时间吗?
有些家长和教师过于夸大学生的优秀 落实课标、落实教材在任何一所学校都 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绝不仅仅是对教材的钻研, 而应该是更广泛的、自由自主的阅读,或者参加志 愿活动、或者发展积极的兴趣爱好。
作为一个高中生家长,我理解的高中教育应该是 1.深度学习 ---希望孩子上课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而是将 知识用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得到更高等级思维 能力的提升,比如比较、综合、概括、归纳等,甚 至能有些批判性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那就更 理想了。 2.非认知学习 ---比如人际交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时间管 理能力、执行力,处理自己情绪的能力等等。 3.连接学习 ---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应该逐步与大学、 与社会生活相连接。
三、热闹与安静 我听到的最安静的课堂是北京巩老师的课堂, 我也听到过非常热闹的课堂。虽然热闹,但 是很多学生发言质量其实不好,虽然安静, 但是,学生静静的思考、老师耐心的等待让 课堂充满了学术氛围。
日本著名教育专家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 许多教师,特别是在公开课上,都怕课堂 出现冷场的现象,因为这样有可能给人留 下诸如课堂气氛不热烈、学生参与度不高 等印象。 其实,课堂是需要“静场”的,因为学生需 要有利于他们个体学习、主动思考、静心 体悟的时空的,这样的时空在喧闹的或者 所谓的“热闹”的氛围下难以创造和获得。
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课堂” 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 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 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 相互学习的教室只能从相互尊重差异的教室当中产生出来。
对话的文化是“倾听”的文化,在“倾听”的 文化还没有真正成熟起来的地方,再怎么 强调对话的重要性,大多数人依然只会保 持沉默。 擅长学习的儿童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 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 (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
四、道德与理性 现在交通建设这么好,让我们这么方便的生活, 我们应该感谢建设者的辛勤劳动。等等。 这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吗? 说了这句话,就完成这项目标了吗?
邹韬奋 《我们的母亲》 有的教师请来所有学生家长,后半节课,让大家 面对父母,仰面抚胸,深情呼唤:“爸爸,妈妈, 我爱你们,感谢你们……”还请家长代表发言。 场面令人感动,不少学生流下热泪。
语文课应该有对学科本身的持守,不要越俎代庖, 上成思品课;我们应该努力促成学生将从此获得 的情感生成为一种人生理性,转化为一种理智力 量,而不是让感动和感恩的潮水全盘占据他们的 心灵世界,或湮没他们应有的理性或理智。如果 这样,将不利于他们平等独立、清新刚健等积极 人格的沉淀和养成。
鲁迅先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生出子女,对于子女当然也算不了恩。 ----前前后后,都向生命的长途走去, 仅有先后的不同,分不出谁受谁的恩惠。 对于子女,义务思想须加多,而权力思 想却大可切实核减,以准备改作幼者本 位的道德。 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 牺牲的……
课堂应该给学生带来怎样的道德和理性? 应该怎样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 自然、恰到好处、心领神会、引发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