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二元关系 4.1 二元关系及其表示法 序偶与笛卡尔积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复习: :对任意的x∈A,都有x∈B。 集合A与集合B间的关系 A(B) A B :存在x0∈A,但x0∈B。 A B A B.
Advertisements

圆的一般方程 (x-a)2 +(y-b)2=r2 x2+y2+Dx+Ey+F=0 Ax2+Bxy+Cy2+Dx+Ey+ F=0.
第五章 二次型. 第五章 二次型 知识点1---二次型及其矩阵表示 二次型的基本概念 1. 线性变换与合同矩阵 2.
第七章: 二元关系 主要内容 本章与后面各章的关系 有序对与笛卡儿积 二元关系的定义与表示法 关系的运算 关系的性质 关系的闭包
§1 线性空间的定义与性质 ★线性空间的定义 ★线性空间的性质 ★线性空间的子空间 线性空间是线性代数的高等部分,是代数学
第二篇 集 合 论.
常用逻辑用语复习课 李娟.
第5章 定积分及其应用 基本要求 5.1 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5.2 微积分基本公式 5.3 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出入口Y27 往塔城街口/中興醫院 出入口Y25 往延平北路一段/中興醫院 出入口Y23往延平北路一段 出入口Y21往延平北路一段
第三节 格林公式及其应用(2) 一、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定义 二、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 三、二元函数的全微分的求积 四、小结.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自主学习案   合作探究案 课后练习案.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自主学习案   合作探究案 课后练习案.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2).
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 (苏科版) 10.4 探索三角形 相似的条件(2).
第二章 矩阵(matrix) 第8次课.
第七章 二元关系 主要内容 有序对与笛卡儿积 二元关系的定义与表示法 关系的运算 关系的性质 关系的闭包 等价关系与划分 偏序关系.
数理逻辑 课程X.
第 二 篇 集 合 论 北京理工大学 郑军.
组合数学 第五章 二项式系数 主要内容: 1. 二项式系数及相关性质 2. 链与反链.
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 之间的位置关系.
1.2子集、全集、补集(二) 楚水实验学校高一数学备课组.
无向树和根树.
第一章 函数与极限.
四、投影运算 在数据库中, 用关系来描述数据时常用投影运算进行数据操作。
第5章 关系 Relation.
实数与向量的积.
线段的有关计算.
代数格.
2.6 直角三角形(二).
线性代数 第二章 矩阵 §1 矩阵的定义 定义:m×n个数排成的数表 3) 零矩阵: 4) n阶方阵:An=[aij]n×n
线 性 代 数 厦门大学线性代数教学组 2019年4月24日6时8分 / 45.
電子白板百萬小學堂 本活動建議搭配電子白板 學生最多可分成2~6組(請按組別按鈕) 老師可以視時間多少,來進行活動 每一組要回答十個問題。
江苏如东马塘中学 轻水长天 集合的基本运算 第一课时.
复习.
第十章 双线性型 Bilinear Form 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网址: gdjpkc.xmu.edu.cn
4.偏序集合中的几个特殊元素 定义:设(A,≤)是一个偏序集合, BA,若存在一个元素bB,对所有b‘B都有b’≤b, 则称b是B的最大元;若都有b≤b‘, 则称b是B的最小元。特别B=A时,称b为A的最大元或最小元。 例:A1={1,2,3,4,5,6},(A1,) 1为A1的最小元,6为A1的最大元.
离散数学-集合论 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Open Topic 1-9(1) : 概念辨析 2017 年 12 月 11 日 何润雨 & 孙思钰 中文翻译仅供参考
第四章 二元关系 2019/5/7.
定理21.9(可满足性定理)设A是P(Y)的协调子集,则存在P(Y)的解释域U和项解释,使得赋值函数v(A){1}。
第16讲 相似矩阵与方阵的对角化 主要内容: 1.相似矩阵 2. 方阵的对角化.
§8.3 不变因子 一、行列式因子 二、不变因子.
§6.7 子空间的直和 一、直和的定义 二、直和的判定 三、多个子空间的直和.
3.1.2 空间向量的数量积运算 1.了解空间向量夹角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掌握空间向量数量积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第6讲 等价关系、相容关系 与偏序关系 主要内容: 1.等价关系. 2.相容关系. 3.偏序关系..
1.2 子集、补集、全集习题课.
13.3 等腰三角形 (第3课时).
1.设A和B是集合,证明:A=B当且仅当A∩B=A∪B
例:循环群的每个子群一定是循环群。 证明:设H是循环群G的子群,a是G的生成元。 1.aH
4) 若A可逆,则 也可逆, 证明: 所以.
学习任务三 偏导数 结合一元函数的导数学习二元函数的偏导数是非常有用的. 要求了解二元函数的偏导数的定义, 掌握二元函数偏导数的计算.
Chapter 7 Relations (關係)
第三章 关系 3.6偏序关系 小于等于关系“”的推广,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类序关系 按某方面比较事物并按“程度”确定事物之间的大小次序
2.2矩阵的代数运算.
上杭二中 曾庆华 上杭二中 曾庆华 上杭二中 曾庆华.
1.集合 , S1={a},S2={{a}},S3={a,{a}} aS3, S1  S3 {a}S3,S2  S3,
第15讲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 主要内容: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
A经有限次初等变换化为B,称A与B等价,记作A→B.
第五章 函数 函数也叫映射,交换,是数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在高数中,函数的概念是从变量的角度提出来的,这种函数一般是连续或间断连续的函数,这里将连续函数的概念推广到离散量的讨论,即将函数看作一种特殊的二元关系。
高中数学必修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
《离散结构》 二元运算性质的判断 西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 王爱丽.
§2 方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第七章: 二元关系 第一节:有序对与笛卡儿积 第二节:二元关系 第三节:关系的运算 第四节:关系的性质.
§4 理想与商环 一、理想 定义14.13:[R;+,*]为环, 若I ,IR,关于+,*运算满足条件:
锐角三角函数(1) ——正 弦.
定义5 把矩阵 A 的行换成同序数的列得到的矩阵,
第四节 向量的乘积 一、两向量的数量积 二、两向量的向量积.
陪集 例:三次对称群S3={e,1, 2, 3, 4, 5}的所有非平凡子群是:
§4.5 最大公因式的矩阵求法( Ⅱ ).
计算机问题求解 – 论题1-9 - 关系及其性质 2018年11月13日.
§2 自由代数 定义19.7:设X是集合,G是一个T-代数,为X到G的函数,若对每个T-代数A和X到A的函数,都存在唯一的G到A的同态映射,使得=,则称G(更严格的说是(G,))是生成集X上的自由T-代数。X中的元素称为生成元。 A变, 变 变, 也变 对给定的 和A,是唯一的.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四章 二元关系 4.1 二元关系及其表示法 4.1.1 序偶与笛卡尔积 定义4.1:由两个元素x和y按一定的次序组成的二元组称为有序对或序偶(Ordered),记作<x, y>,其中x是它的第一元素,y是它的第二元素。 性质4.1:(1): <x, y>= <y, x>当且仅当x=y; (2): <x, y>=<u, v>当且仅当x=u, y=v; 例如:平面上的坐标<x, y>,x, y R;<操作码,地址码>等都是序偶。

4.1 二元关系及其表示法 定义4.2:设A,B是两个集合,称集合 为集合A与B的笛卡尔积(Descartes Product)。 例:设A={1,2};B={a, b}则A ×B={<1,a>,<1,b>,<2,a>,<2,b>};B ×A={<a, 1>,<a, 2>,<b, 1>,<b, 2>}。 性质4.2:(1). | A ×B |=|A|×|B|(A, B为有限集合); (2). ; (3). 不适合交换律,即A×B ≠B×A(除非A,B= 或A=B); (4). 不适合结合律,(A×B)×C ≠A×(B×C)(除非 ); (5). 对∪和∩运算满足分配律,

4.1 二元关系及其表示法 证明: (6). ,且当 或 时,逆命题成立。

4.1 二元关系及其表示法 定义4.3:一个有序n(n≥2)元组是一个有序对,它的第一个元素为有序的n-1元组 ,第二个元素为 ,记为 即: ; 当且仅当 n维空间中的点M的坐标 为有序的n元组 。 定义4.4:设 为n个集合(n ≥2),称集合 为n维卡氏积或n阶笛卡尔积,记作 , 当 时简记为 。

4.1 二元关系及其表示法 4.1.2 二元关系 定义4.5:若集合F中的全体元素为有序的n(n≥2)元组,则称F为n元关系,特别地,当n=2时,称F为二元关系,简称关系。 对于二元关系F,若 ,常记作 ,反之 ;规定 为n元空关系,也是二元空关系,简称空关系。 定义4.6:设A,B为两集合,A×B的集合子集R称为A到B的二元关系,特别地,当A=B时,称R为A上的二元关系。 例:A={a, b},B={c},则A×B的子集有 ,{<a, c>},{<b, c>},{<a, c>, <b, c>},

4.1 二元关系及其表示法 A到B上的全部二元关系;而 ,{<c, c>}为B上的二元关系。 一般来说,若|A|=m,|B|=n,A到B上的二元关系共有 个,A上的共有 个二元关系; 特殊的二元关系: (1). 空关系; (2). 全域关系: ; (3). 恒等关系: 。

4.1 二元关系及其表示法 定义4.7:设R为二元关系,则 (1). 为R的定义域; (2). 为R的值域; (3). 为R的域。 一般地,若R是A到B上的二元关系,则有 。 例4-1:设A={1,2,3,4,5,6},B={a, b, c, d},则R={<2, a>,<2, b>,<3, b>,<4, c>,<6, c>},那么domR={2,3,4,6},ranR={a, b, c}。

4.1 二元关系及其表示法 4.1.2 关系的表示 1. 集合表示法 由于关系也是一种特殊的集合,所以可以用集合的两种基本的表示方法(枚举法,描述法)来表示关系;如:设A={2},B={3},则A到B上的有关系R={<2,3>};集合N上的“小于等于”关系:R={<x, y>|(x, y) N∧(x ≤ y) }。 2. 关系图法 定义4.8:设集合A={ }到B={ }上的二元关系R,以集合A,B中的元素为顶点,在图中用“ο”表示顶点,若 则可自顶点 向顶点 引有向边 ,其箭头指向 ,用这种方法画出的图称为关系图(Graph of Relation)。

4.1 二元关系及其表示法 例4-2:求集合A={1,2,3,4}的恒等关系,空关系,全关系和小于关系的关系图。 3. 关系矩阵 定义4.9:设 ,那么R的关系矩阵 为一m×n矩阵,它的第i,j分量 只取0或1,且

4.2 关系的运算 1.关系的交,并,补,差运算 定义4.10:设R和S为A到B的二元关系,其并,交,补,差运算定义如下: 例4-3:设A={1,2,3,4},若R={<x, y>|(x-y)/2是整数,x, y A},S={<x, y>|(x-y)/3是正整数,x, y A},求R∪S,R∩S,S-R,~R,R S。 解:R={<1,1>,<1,3>,<2,2>,<2,4>,<3,1>,<3,3>,<4,2>,<4,4>},

4.2 关系的运算 S={<4,1>}, ∴ R∪S={<1,1>,<1,3>,<2,2>,<2,4>,<3,1>,<3,3>,<4,2>,<4,4>,<4,1>}; R∩S= ; S-R= S={<4,1>}; ~R= A×A-R={<1,2>,<1,4>,<2,1>,<2,3>,<3,2>,<3,4>,<4,1>,<4,3>}; R S=(R∪S)-(R∩S)= R∪S. 关系的补运算是对全关系而言的; 关系的并,交,差,补的矩阵可用如下方法求取:

4.2 关系的运算 2.关系的逆运算 由于关系是序偶的集合,除了集合的一般运算外,还有一些特有的运算。 定义4.11:设R是A到B的关系,R的逆关系或逆是B到A的关系,记为 ,定义为: 显然对任意 ,有 ; 为R的关系矩阵,则 . 例: ; A={a, b, c, d},B={1,2,3},R={<a, 1>,<c, 2>,<b, 2>,<d, 3>}, ={<1, a>,<2, c>,<2, b>,<3, d>}。

4.2 关系的运算 定理4.1:设R和S都是A到B上的二元关系,那么

4.2 关系的运算 3.关系的复合运算 定义4.12:设R,S为二元关系,则R与S的复合关系 定义为: ,其中“ ”为复合运算, 也记为 。 例4-4:设集合A={0,1,2,3,4},R,S均为A上的二元关系,且R={<x, y>|x+y=4}={<0,4>,<4,0>,<1,3>,<3,1>,<2,2>},S= ={<x, y>|y-x=1}={<0,1>,<1,2>,<2,3>,<3,4>};求 一般地,

4.2 关系的运算 定理4.2:设F,G,H为任意二元关系,则 定理4.3:设R为A上的关系,则 定理4.4:设F,G,H为任意二元关系,则

4.2 关系的运算 4.关系的幂运算 定义4.13:设R是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则R的n次幂 定义为: 则 ={<0,0>,<0,1>,<0,3>,<1,1>,<2,4>,<3,3>,<4,4>}; ={<0,0>,<0,1>,<0,3>,<1,3>,<2,4>,<3,1>,<4,4>}; ={<0,0>,<0,1>,<0,3>,<1,1>,<2,4>,<3,3>,<4,4>}=

4.2 关系的运算 定理4.5:设R为A上的二元关系,m,n为自然数,则 证(4):若n=0时,则有 假设n=k时,有 ,则n=k+1时,有 ∴命题成立。 定理4.6:设集合A的基数为n,R是A上的二元关系,那么存在自然数i,j使得 证明:我们知道,当|A|=n时,A上的二元关系共计 个,令k= ,因此在 这k+1个关

4.2 关系的运算 系中,至少有两个是相同的(鸽巢原理),即有 定理4.7:设A是有限集合,且|A|=n,R是A上的二元关系,则 证明:显然 ,下面证: 。 而 ,为此,只要证明对任意的k>n ,有 即可。对任意的 ,则由“” 的定义知:存在 ,使得:

4.2 关系的运算 由于|A|=n,所以由鸽巢原理;k+1个元素 中至少有两个元素相同,不妨设为 ,则可 在 中删去 后仍有 由关系的复合运算得: ,其中 ,此时:若 ,则 ;若 ,则重复上述做法,最终总能找到 ,使 得 ,即有 ,由此 有 ,由k的任意性 ,∴

4.2 关系的运算 5:集合在关系下的像 定义4.14:设R为二元关系,A是集合 (1):R在A上的限制 定义为: (2):A在R下的像R[A]定义为R[A]=ran( )。 例:R={<a, b>,<a,{a}>,<{a},{a,{a}}>},则: RΓ{a}={<a, b>,<a,{a}>};RΓ{{a}}={<{a},{a,{a}}>} ; RΓ{a, {a}}=R; R[{a}]={b,{a}};R[{a,{a}}]={b,{a},{a,{a}}};

4.2 关系的运算 定理4.8:设F为关系,A,B为集合,则 例4-6:设 ,A={0,1,2},B={0,-1,-2}。(1)求R[A∩B]和R[A]∩R[B];(2)求R[A]-R[B]和R[A-B]。 解(1): R[A∩B]=R[{0}]={0}; R[A]∩R[B] ={0,1,2}∩{0,1,2} ={0,1,2}; (2): R[A]-R[B] ={0,1,2}- {0,1,2}= ; R[A-B]=R[{1,2}]={1,2}

4.3 关系的性质 我们在研究关系的性质时,可以假定关系是某一非空集合上的二元关系,这一假设不失一般性。因此任一A到B上的关系R,即 ,而 ,所以关系R总可以看成是A∪B 上的关系,它与原关系R具有完全相同的序偶,对它的讨论代替对R的讨论无损于问题的本质 1.关系的性质 定义4.15:设R是A上的二元关系,即 ,则 (1)若 ,则称R是自反的(Reflexive); (2)若 ,则称R是反自反的(Irreflexive);

4.3 关系的性质 (3)若 ,则称R是对称的(Symmetric) (4)若 ,则称R是反对称的(Antisymmetric) (5)若 ,则称R是传递的(Transitive) 例4-7:设A={a, b, c, d} (1):R={<a, a>,<a, d>,<b, b>,<b, d>,<c, c>,<d, d>}是自反的; S={<a, b>,<a, d>,<b, c>,<b, d>,<c, a>,<d, c>}是反自反的; T={<a, a>,<a, b>,<a, c>,<b, d>,<c, a>,<c, c>,<d, c>}既不是自反的也不是反自反的;

4.3 关系的性质 在关系图上:关系R是自反的,当且仅当其关系图中的每个节点都有环,关系R是反自反的,当且仅当其关系图中的每个节点上都无环; 例4-8:设A={a, b, c}

4.3 关系的性质 关系图上:关系R是对称的当且仅当其关系图中,任何一对节点之间,要么有方向相反的两条边,要么无任何边;关系R是反对称的当且仅当其关系图中,任何一对节点之间,至多有一条边; 关系矩阵上:关系R是对称的当且仅当其关系矩阵是对称矩阵;关系R是反对称的当且仅当其关系矩阵为反对称矩阵。 例4-9:设A={a, b, c, d}

4.3 关系的性质 关系图上:关系R是传递的当且仅当其关系图中,任何三个节点x, y, z(可相同)之间,若从x到y,y到z均有一条边,则从x到z一定有一条边存在; 关系矩阵上:关系R是传递当且仅当其关系矩阵中,对任意 2.利用集合运算来判断关系的性质 定理4.9:设R是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则

4.3 关系的性质 3.关系性质的保守性 定理4.10:设R,S是A上的二元关系,则 例4-10:设R={<a, b>,<b, c>,<a, c>}, S={<b, a>,<c, b>,<c, a>}是定义在A={a, b, c}上的两个二元关系。

4.3 关系的性质 显然R,S是反自反的,反对称的,传递的,则 也是反自反的,反对称的,传递的; 也具备上述的一切性质; (3)R∪S={<a, b>,<b, c>,<a, c>, <b, a>,<c, b>,<c, a>}仅是对称的和反自反的; 则是传递的和对称的。

4.4 关系的闭包 关系的限制于扩充:对于任何一个具备某种性质(如自反、对称、传递)的关系来说,在理论研究与应用上都十分重要,但遗憾的是,许多我们要研究的关系并不具有我们所希望的良好性质。因此,我们往往要在给定的关系中删去一些或添加一些元素,以改变原有关系的性质,即所谓的关系的限制与扩充。 关系的闭包则是关系的扩充。 定义4.16:设R是定义在A上的二元关系,若存在满足:(1) 是自反的(对称的或传递的);(2). ;(3)对R的任何扩充 是自反的(对称的或传递的),则 。一般将R的自反、对称、传递闭包记作r(R),s(R),t(R)。

4.4 关系的闭包 例:定义在N上的“<”关系的自反闭包r(R)为“≤”,对称闭包s(R)为“≠”,传递闭包t(R)为“<”; 例4-11:设集合A={a, b, c},R={<a, b>,<b, b>,<b, c>}是定义在A上的二元关系,求r(R),s(R),t(R)并画出R,r(R),s(R),t(R)的关系图,关系矩阵。 解: r(R)={<a, b>,<b, b>,<b, c>,<a, a>,<c, c>}; s(R)={<a, b>,<b, b>,<b, c>,<b, a>,<c, b>}; t(R)={<a, b>,<b, b>,<b, c>,<a, c>};

4.4 关系的闭包 利用关系图,关系矩阵求闭包的方法: (1).求一个关系的自反闭包,即将图中所有的无环节点加上环,矩阵中的对角线上的值全定义为1; (2).求一个关系的对称闭包,则在图中,任何一对节点之间,若仅存在一条边,则加一条反方向的边;矩阵中则为:若 ,则令 ,即 ; (3).求一个关系的传递闭包,则在图中,对任意节点a,b,c,若a到b有一条边,同时b到c也有一条边,则从a到c必增加一条边(当a到c无边时),在矩阵中,若 。

4.4 关系的闭包 定理4.11:设R是A上的二元关系,则 定理4.12:设R是集合A上的关系,则 定理4.14:设R是集合A上的关系,则

4.4 关系的闭包 定义4.17:(1)集合A上的关系R的自反对称闭包定义为rs(R)=r(s(R)); (2)集合A上的关系R的自反传递闭包定义为rt(R)=r(t(R)); (3)集合A上的关系R的对称传递闭包定义为st(R)=s(t(R));类似的,可有sr(R),tr(R),ts(R)。 定理4.15:设R是集合A上的关系,则

4.5 等价关系与划分 4.5.1:集合和划分 定义4.18:设A是一个非空集合, 是A的任意n个非空子集,如果 满足: 则称集合 为集合A的一个划分(Partition),而 叫做这个划分的块或类。 例如:(1) 构成集合U的一个划分; (2) 构成了U上的一个划分。

4.5 等价关系与划分 4.5.2:等价关系 定义4.19:设R为非空集合A上的关系,如果R是自反的,对称的,传递的,则称R为A上的等价关系(Equivalent Relation)。若 ,称x等价于y,记作x~y。 例:(1)一群人,同姓,同年龄,同性别都是等价关系,朋友,同学关系不是等价关系:不传递; (2) 都是A上的等价关系; (3)三角形“相似”,“全等”都是等价关系; (4)幂集上定义的 关系,整数集上定义的≤不是等价关系,不对称。

4.5 等价关系与划分 例4-12:设m为正整数,整数集合上的关系 证明关系R是等价关系。 证:(1)对任意 ,有 R自反; (2)对任意 ,若 ,则 ,即R对称; (3)对任意 ,若 ,即 ,而 ,R传递∴R是Z上的等价关系。

4.5 等价关系与划分 考察关系R和集合Z;R将Z分成了如下m个子集: 这m个子集特点是:同一个子集中的元素之间都有关系R,不同子集的元素之间无关系R,每两个子集无公共元素,而所有子集的并正好为Z,构成了Z的一个划分。

4.5 等价关系与划分 4.5.3:等价类与商集 定义4.20:设R是非空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对任意 ,称集合 为x关于R的等价类(Equivalence Class),其中x称为 的生成元,由于 中的任何两个元素a,b均相互等价,一般记作a~b。 例4-13:设A={1,2,3,4,5,8},考虑R是A上的以3为模的同余关系,求其等价类。 解:从例4-12知,R是一个等价关系,则

4.5 等价关系与划分 定理4.11:设R为非空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则 证:(1) ,R是等价关系,则R自反,因此 即 (2)

4.5 等价关系与划分 同理: (3)若 ,则存在 ,即: (3)若 ,则存在 ,即: 定义4.21:设R是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由R确定的一切等价类的集合,称为集合A上关于R的商集(Quotient Set),记为A/R,即

4.5 等价关系与划分 定理4.12:设R是非空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则A上的关于R的商集A/R是A的一个划分,称之为由R导出的等价划分。 证:由定理4.11知,命题成立。 定理4.13:设∏(A)是非空集合A的一个划分,则A上的关系 是A上的等价关系,称之为由∏(A)所导出的等价关系。 证明:(1) 为A的一个划分, 使得 ,即x和x同属于∏(A)的一个划分块, ∴R是自反的;

4.5 等价关系与划分 (2) ,则x和y同属于∏(A)的一个划分块,即y和x同属于一个划分块, ,R是对称的; (3) ,则x,y同属于∏(A)的一个划分块 ,y,z同属于∏(A)的一个划分块 , ,而由于不同划分块的交集为空, ,即x和z属于同一划分块, ∴R是传递的; ∴R为等价关系。 若设 ,则

4.5 等价关系与划分 有定理4.12,4.13知,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与集合A的划分是一一对应的,因此可以说:划分与等价关系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本质上是相同的,即是同一个概念的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例4-14:设A={1,2,3},求A上的所有等价关系。 解:先求A的划分:只有一个划分块的划分为{1,2,3};具有2个划分块的划分为 {{1},{2,3}}, {{2},{1,3}}, {{3},{1,2}},具有3个划分块的划分为 {{1},{2},{3}}; 相应的等价关系为:

4.5 等价关系与划分 例4-15:设R是集合A上的一个关系,对任意a,b,c A,若 那么称R为A上的循环关系。试证明R是A上的一个等价关系的充要条件是R是循环关系和自反关系。 证明:必要性:若R是等价关系;(1)R等价=>R自反 (2) ,R等价∴R对称 ∴ ,即R是循环关系; 充分性:若R自反且循环:(1)自反性显然; (2) ,R是自反,得 ,因R是循环的 ,即R是对称的;

4.5 等价关系与划分 (3) ,则由R对称得 ,由R循环, 得 , ∴R是传递的; ∴R等价。

4.6 次序关系 在一些研究中,需要把研究的对象排出次序,因此,集合的元素之间还有一种重要关系,称为“先后次序”关系,即偏序关系。 定义4.21:(1)设R为非空集合A上的关系,如果R是自反的,反对称的,传递的,则称R为A上的偏序关系(Partial Order relation)。记作“≤”,读作“小于等于”; (2)设R为非空集合A上的关系,如果R是反自反的,反对称的,传递的,则称R为A上的拟序关系(Quasi Order relation)。记作“<”;读作“小于”。 偏序关系的逆关系 也是一个偏序,用“≥”表示,读作“大于等于”;拟序关系的逆关系 也是一个拟序,用“>”表示,读作“大于”。

4.6 次序关系 例:(1)集合A上的幂集ρ(A)上定义的“ ”和“ ”分别是偏序关系和拟序关系; (2)实数集合R上定义的数的“小于等于”关系,“小于”关系,分别是偏序关系和拟序关系; (3)自然数集合N上定义的“整除”关系,也是一个偏序集合。 定义4.22:设<A, ≤>是一个偏序集,对 ,x ≤y或y ≤x,则称x与y是可比的(Comparable),若x与y是可比的,x<y,且不存在 ,使得x<y<z,则称y覆盖(Overlay)x。

4.6 次序关系 例:(1)集合A={a,b,c},则偏序集<ρ(A), ≤>中,{a}与{a,b}是可比的; {a}与{b,c}是不可比的; {a,b}覆盖{a}; {a,b,c}不覆盖{a}。 (2)偏序集{R,≤},对 ,x与y都是可比的,但x不覆盖y,y也不覆盖x。 (3)偏序集{Z,≤},对 ,x与y都是可比的,x覆盖x-1。 (4)偏序集<N,|>中,2与3不是可比的,2与6是可比的,并且6覆盖2,2与8可比,但8不覆盖2。

4.6 次序关系 4.6.2:偏序集的哈斯图 由于偏序关系本身具有自反,反对称,传递的性质,在用关系图来描述偏序关系且不引起混淆,可以对其进行简化,得到的图叫做偏序图或哈斯图(Hasse)。 哈斯图的作图方法如下: (1):用小圆圈或点表示A中的元素,省掉关系图中的所有环(因自反性); (2):对 ,若x<y则将x画在y的下方,可省掉关系图中所有边的箭头; (3):对 ,若y覆盖x,则在x与y之间连条线,否则无线相连。

4.6 次序关系 按(1),(2),(3)所作成的图称为哈斯图。 例4-16:设A={2,3,6,12,24,36},“≤”是A上的整除关系,画出其一般关系图和哈斯图。 例4-17:设集合A={a},B={a,b},C={a,b,c}分别画出集合A,B,C之幂集上定义的“ ”的哈斯图。

4.6 次序关系 4.6.3:偏序集中的特殊元素 定义4.23:设<A, ≤>为偏序集, 最小元与极小元不一样,最小元是B中最小的元素,它与B中其它元素都是可比的,而极小元不一定与B中的元素都可比,只要没有比它小的元素,它就是极小元; 对于有穷集,极小元一定存在,但最小元不一定存在;

4.6 次序关系 如果最小元存在,最小元唯一,但极小元可以有多个; b是B的最小元<=>b是B中的唯一极小元; 反之,极大元亦然。 定义4.24:设<A, ≤>为偏序集,

4.6 次序关系 例4-18:设集合A={a,b,c},求偏序集 的子集的子集 的最大元,最小元,极大元,极小元,上界,下界,上确界,下确界。 解:画图 集合 最大元 最小元 极大元 极小元 上界 下界 上确界 下确界 无 {a,b},{b,c} {a,b,c} {a,c} {a},{c} {a,c},{a,b,c}

4.6 次序关系 例4-19:设A={a,b,c,d},A上定义偏序集<A, ≤>的哈斯图如图所示,求B={a,b}和 C={c,d}的最大元,最小元,极大元 ,极小元,上下 界,上下确界。 解: a b c d 集合 最大元 最小元 极大元 极小元 上界 下界 上确界 下确界 B 无 a,b c,d C

4.6 次序关系 上(下)界存在,并不一定存在最小上(下)界; b是B的最大元=>b是B的极大元,上界,上确界; a是B的上确界∧ =>a是B的最大元; a是B的下确界∧ =>a是B的最小元; 若B存在上确界,则其上确界唯一; 若B存在下确界,则其下确界唯一。

4.6 次序关系 4.6.4:全序与良序 定义4.25:设<A, ≤>是一个偏序集,若对 x与y都是可比的,则称关系“≤”为全序关系(Total Order Relation),或称线序关系,简称全序或线序,称<A, ≤>为全序集或线序集或链。 例:(1)集合A={a,b,c},上定义的关系≤={<a,a>,<b,b>,<c,c>,<a,b>,<b,c>,<a,c>}是一个全序关系; (2)实数集合R上定义的“≤”是全序关系,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