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 化 与 吸 收.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第二篇 外周神经系统药.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外周神经系统主要由传出神经与传入神经系 统组成。 感受器 传入神经 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局麻药.
Advertisements

第 二 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 第一节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概述.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 周围神经 中枢神经抑制药:镇静催眠药等 中枢兴奋药:咖啡因等 传出神经系统药 传入神经:局麻药 传出神经: 感受器 中枢神经 效 应 器 效 应 器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局麻药 传出药物 交感副交感 运动神经.
第六章 呼吸 第 一 节 肺的通气 莲山中学甘春华制作. 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 的 组 成 呼吸道: 肺: 鼻腔咽 喉气管支气管 气体交换的场所 呼吸运动: 气体进出肺的通道,有清洁、湿润空气的作用 肺的通气: 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包括呼气 和吸气两个过程 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呼吸运动的结果,实现了肺的通气.
《食品营养学》 Food Nutrition 第一章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闽北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吸 收 吸 收 Absorption Absorption 湖南医药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吸收、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 吸收、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 护理专业 2 学时 授课内容: 授课对象: 授课时间: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第4节 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第4节 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尿液的形成 腎小體(球)的過濾作用 腎小管的再吸收作用 腎小管的分泌作用 尿液的組成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 一、胰液分泌 (一)成分及作用 由胰腺腺泡细胞和小导管细胞分泌的碱性液体。pH=8.0,1.5L/日 水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消化系统 Alimentary system
第二章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三节 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
神经、体液因素及药物对动脉血压的影响 河北大学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第十七章 肝 脏 的 生 物 化 学 Biochemistry in Liver.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3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水盐平衡调节.
§3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水盐平衡调节.
第十章 消化管(2学时) 基本内容:消化管的一般组织结构、黏膜的特点及区分各段要点;胃腺、肠腺结构  
第14章 消化管 Digestive Tract 牡丹江医学院组胚教研室.
第十章 消化管 Digestive Tract
葡萄糖 合成 肌糖元 第六节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一、糖类代谢 1、来源:主要是淀粉,另有少量蔗糖、乳糖等。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制作:王殿凯.
消化系统疾病 第四节 肝硬化.
五、作用于神经系统的受体拮抗剂 兴奋性氨基酸(EAA)受体拮抗剂 抑制性氨基酸受体受体拮抗剂 神经肽Y受体拮抗剂
第二章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第七章 糖类 油脂 蛋白质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第一节 葡萄糖、蔗糖.
第一章 运动的能量代谢 目的要求:掌握三大供能系统的特点 掌握运动中能量代谢变化的特点 第一节 生物能量学概要 第二节 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生命的物质基础.
第8章 人体的营养 第1节 人类的食物.
消化功能调节药.
第五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 第一节 概 述 一、传出神经系统的解剖学分类 自主神经 运动神经 神 经 节 换 元 心肌 平滑肌 腺体
第二篇 外周神经系统药理 第五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 教材:药理学 主编:扬世杰 讲授人:交大医学院 李增利
第十四章 肝 脏 的 生 物 化 学 Biochemistry in Liver.
第三堂 2学时理论课 P97~105 任务及目标.
必修三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糖尿病流行病学.
新课导入 狼吞虎咽 细嚼慢咽 哪种吃饭方式好?为什么?.
第十五章 糖类化合物习题解答 1. (1) (2) (3) (4) (6) (5) CH2OH HOCH2 CH2OH HO H H HO
食物中主要成分的检验.
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检验 上海市第二初级中学 王颖. 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检验 上海市第二初级中学 王颖.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第五册 第四章 代谢与平衡 第二节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1、这个过程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2、这个过程中有哪些细胞参与? 这些细胞分别行使什么样的功能? 3、抗体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甲状腺激素.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第五节 肾上腺的内分泌 一、肾上腺皮质的内分泌 (一)肾上腺皮质激素 球状带分泌盐皮质激素 醛固酮 束状带分泌糖皮质激素 皮质醇
神 经 组 织 Nervous tissue.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 营养物质的代谢.
③佝偻病是缺____或_______引起的,夜盲症是缺________引起的.
第14章 消化管 刘 虹 中国医科大学组织胚胎学教研室.
第三节 Gas Transport in the blood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ATP SLYTYZJAM.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双重特性: 抗体活性 免疫原性(抗原物质).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第二节 细胞的信号转导 第三节 细胞的电活动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
药物的跨膜转运.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你有过呕吐的经历吗? 你感到胃液是什么味道的?
四、胞液中NADH的氧化 1. -磷酸甘油穿梭作用: 存在脑和骨骼中.
光合作用的过程 主讲:尹冬静.
陕西省陕建二中 单 糖 授课人:庄 懿.
Pharmacology of Efferent nervous system
第五节 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两种物质的性质 浓度 pH值 共轭酸碱对间的质子传递平衡 可用通式表示如下: HB+H2O ⇌ H3O++B-
胸腔积液 pleural effusion 正常人胸腔内有3-15ml液体,在呼吸运动时起作用,胸膜腔中的积液是保持一个动态(产生和吸收的过程)平衡的状态。若由于全身或局部病变破坏了此种动态平衡,致使胸膜腔内液体形成过快或吸收过慢,临床产生胸腔积液(简称胸液)
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
学习单元一 传出神经系统概论.
第四节 甲状旁腺与调节钙、磷 代谢的激素 掌握要点: 甲状旁腺素的生理作用 降钙素的生理作用 1.25 — 二羟VD3的生理作用.
第四节 妊娠期母体变化 生殖系统的变化 乳房的变化 循环系统的变化 血液的改变 泌尿系统的变化 呼吸系统的变化 消化系统的变化 皮肤的变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消 化 与 吸 收

第一节 概述 一、 消化、吸收的概念 食物构成:蛋白、脂肪、淀粉、糖、维生素、 矿物质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被分解为小分子的过程。 吸收:消化产物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 巴循环的过程。

消化的两种方式(同时存在、相互配合、相互 影响) 机械性消化:消化道肌肉舒缩运动,将食 物磨碎、混合、推送 化学性消化:消化液中的酶,分解蛋白、 脂肪、糖

二、参与消化、吸收功能的器官组成及结构特征 三、食物消化吸收的大致过程 口腔咀嚼(机械磨碎、唾液湿润消化、引起反射调节 :启动胃、胰、胆囊、肝活动) 吞咽 15—20秒(由口腔到胃) 胃内消化 4—6h(机械磨碎、胃液混合、胃液化学 性消化)

小肠内消化、吸收 3—5h (小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食糜与消化液成分 混合、挤压肠壁充分接触、促进血液淋巴循 环有利于吸收; 化学性消化:胰液、胆汁、小肠液 吸收:水、无机盐、糖、蛋白质、脂肪、胆固 醇,消化过程基本完成) 大肠内消化 10h左右(没有重要的消化活动,主要 功能吸收水分、消化残余物的存储)

(一)消化道平滑肌: 1、消化道平滑肌的特征: a、兴奋性(低):收缩的潜伏、收缩、舒张期长 b、自动节律性(差):离体收缩慢、节律不规则 c、紧张性 d、可伸展性 e、对牵拉、温度、化学刺激敏感;对电刺激不敏感

2、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征: a、静息膜电位:不稳定、波动大 b、慢波电位(基本电节律): 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形成自发的节律性去极化和复 极化波动。特点:频率慢(胃3/min;十二指肠 12/min),波幅小(10-15mv),持续时间长(10 秒左右)。 意义:使膜电位接近阈电位,动作电位产生的基础。

锋电位幅度低(20mv----100mv),大小不一 c、动作电位: 特点(与骨骼肌): 锋电位上升慢、持续长; 与钙离子活动有关; 钠离子通道阻断剂无效、钙离子通道阻断剂有效; 锋电位幅度低(20mv----100mv),大小不一

d、慢波电位、动作电位与胃肠平滑肌收缩的 关系: 胃肠平滑肌收缩产生于动作电位之后。 动作电位产生于慢波电位的基础上(慢波 电位控制平滑肌收缩节律、蠕动方向、速度)

(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消化液(唾、胃、肠、胰液、胆汁) 总量:6—8L/天 组成:有机物、离子、水 功能: 调节ph适应消化酶活性 稀释食物,使其渗透压等于血浆渗透压 调节ph适应消化酶活性 水解、降解食物成分 分泌物质保护粘膜

(三)胃肠的神经支配: 组成:胃肠壁内的内在神经、胃肠外的外来神经(交感、 副交感) 特征及作用 内在神经 粘膜下神经丛、肌间神经丛 数量丰富、完整独立、自成体系(感觉、中间、运 动神经元) 神经丛纤维的作用: 连接神经元与胃肠壁的各类感应细胞、效应细胞 传递感觉信息 调节效应细胞 外来神经 交感神经(腹腔神经节、肠系膜神经节) 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盆神经)

消化系统局部和中枢性反射通路 CNS 交感及 付交感传入 交感及副交感传出 肌间神经丛 粘膜下神经丛 局部传入 平滑肌 分泌细胞 内分泌细胞 (抑制性副 交感神经纤 维---肽能神 经,血管活 性肠肽VIP) 粘膜下神经丛 局部传入 平滑肌 分泌细胞 内分泌细胞 血管 消化道管壁内的 化学和机械感受器

(四)胃肠激素 胃肠粘膜内40余种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消化道是最大最复杂的内分泌器官。 1、形态分布: 特点: 分泌颗粒分布在核和基底之间,为基底颗粒细胞。 多数呈锥形,顶端有微绒毛突起并伸入胃肠腔内。直接感受肠内容物剌激,调节分泌。(开放型细胞) 少数无绒毛,与胃肠腔无直接接触。 由神经或局部内环境变化调节分泌。(闭合型细胞)

胃肠激素作用途径 A、远距分泌 B、旁分泌 C、腔内分泌 D、神经分泌

2、 胃肠激素的作用 1》 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运动。 胃泌素,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 2》 调节其它激素的释放:胃肠释放 的抑胃肽可以刺激胰岛素的释放。 3》 营养作用---刺激消化道组织代谢、 促进生长。

3、 脑-肠肽 (brain-gut peptide) 在胃肠道和中枢神经同时存在的肽。胃泌素、胆囊收缩素、P物质、生长抑素、神经降压素。 生理意义---胃肠激素与脑内激素的整 体协同性。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 机械性消化:咀嚼 化学性消化:唾液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 机械性消化:咀嚼 化学性消化:唾液

(一)、唾液 1、来源:三对唾液腺(腮腺、颌下腺、 舌下腺) 2、性质、成分: 中性、无色、无味 水分:99% 有机物:粘蛋白、球蛋白、淀粉酶、溶 菌酶

3、作用: 润滑、溶解:水、粘蛋白 保护口腔:溶菌酶杀菌 消化淀粉:淀粉酶将淀粉分解 为麦芽糖

4、唾液分泌的调节 完全由神经反射引起 非条件反射: 诱发因素:食物对口腔的物理、化学刺激 产生机制: 感受器(口腔、舌神经末梢) 传入神经纤维 中枢(延髓、丘脑、皮层) 传出神经(副交感为主,末梢递质为乙酰胆碱,对抗药:阿托品) 腺体 条件反射:意境、食物色、味引起唾液分泌。 “梅、垂涎”

(二)、咀 嚼 咀嚼不仅是口腔机械、化学消化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反射性诱发启动胃、胰、肝、胆囊的消化活动的开始。 (二)、咀 嚼 咀嚼不仅是口腔机械、化学消化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反射性诱发启动胃、胰、肝、胆囊的消化活动的开始。

(三)、吞 咽 一种有价值的现象:食物的单向性 (三)、吞 咽 一种有价值的现象:食物的单向性 吞咽动作分三期 由口腔到咽 由咽到食管上段 由食管下行到胃 通过蠕动将食团向下推进

机制:在食管与胃间,解剖学上不存在括约肌,但有一高压区,1-2cm, 较胃内高约1kpa,称食管下括约肌。(第一抗反流屏障---反流性食管炎) 食物 - 食管感受器 内在、外来神经 括约肌舒张 食物 胃 胃泌素 括约肌收缩(食管喷门失弛缓症:咽下困难)

第三节 胃内消化 化学性消化(胃液) 机械性消化(胃蠕动) 第三节 胃内消化 化学性消化(胃液) 机械性消化(胃蠕动)

(一)、化学性消化 1、胃液的来源: 喷门腺、泌酸腺、幽门腺以及胃粘膜上 皮细胞的分泌产物。 (一)、化学性消化 1、胃液的来源: 喷门腺、泌酸腺、幽门腺以及胃粘膜上 皮细胞的分泌产物。

2、胃液的数量、性质、组成、作用: 数量:1.5-2.5L/日 性质:无色、酸性(PH0.9-1.5) 组成:   无机物:HCL、Nacl、Kcl、碳酸氢盐 有机物:消化酶、粘蛋白

A、盐酸(HCL) 来源:泌酸腺中的壁细胞 形成过程 H+ 的形成: 壁细胞中水解离 H+、K+-ATP酶(壁细胞膜上质子泵) CLˉ的形成: 碳酸酐酶催化作用下,CO2形成H2CO3,  H2CO3解离形成 HCO3ˉ,HCO3ˉ与CLˉ进行交换,CLˉ通过特异性CLˉ通道进入分泌管腔。

作用: 1 杀菌; 2 激活胃蛋白酶元; 3 作用小肠上部S细胞 产生促胰液素(胰泌素),促进 胰液、胆汁、小肠液分泌; 4 协助铁钙的吸收。

B、胃蛋白酶元   来源:泌酸腺中的主细胞 激活形成过程: HCL、胃蛋白酶 胃蛋白酶元 胃蛋白酶 作用: 水解蛋白质、多肽 胨、少量多肽、氨基酸

C、胃粘液、碳酸氢盐 来源: 胃粘液:胃粘膜上皮细胞、泌酸腺粘液 颈细胞、喷门腺和幽门腺 碳酸氢盐:胃粘膜非泌酸细胞 成分、特点: 胃粘液主要成分:糖蛋白 特点:粘滞性(水30-260倍)、可以形 成凝胶。 形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保护胃粘膜。

D、内因子: 壁细胞分泌,糖蛋白(分子量50000— 60000),结合VB12 ,促进VB12吸收。

3、 胃液分泌的调节 A、促进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 乙酰胆碱: 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 壁细胞胆碱能受体 胃泌素: 胃窦及上段小肠G细胞 血液循环 壁细胞 组胺: 肠嗜咯样细胞 局部弥散 壁细胞组胺Ⅱ型受体(H2受体)(H2受体阻断剂:甲氰咪呱)

B、食物对于促进胃酸分泌的启动及三个分期: (同时、重叠) ①头期:(胃蛋白酶、胃酸量高) 神经传入冲动来自头部(眼、口、鼻) 条件(视、听)、非条件(咀嚼、吞咽)反射 反射中枢 (延髓、下丘脑、皮层) 启动神经—体液性调节,迷走神经为传出神经 胃酸分泌

② 胃期(食物在胃内产生的机械、化学刺激) 引起胃酸分泌的渠道: a、胃体、胃底感受器扩张 内在神经丛、迷走—迷走 胃泌素 b、胃幽门机械感受器 内在神经丛 G细胞 胃泌素 c、食物化学成分(蛋白消化产物) G细胞 胃泌素 ③ 肠期 (食物在肠内产生的机械、化学刺激) 主要通过体液调节: 食物化学成分 十二指肠G细胞 胃泌素

胃液分泌抑制性调节 1、胃酸的负反馈:pH1.2-1.5 抑制胃酸分泌 (抑制胃窦G细胞;胃粘膜D细胞释放生长抑素) 2、十二指肠内pH2.5以下,抑制胃酸分泌 3、脂肪及其消化产物:促进小肠产生肠抑胃素 4、小肠内的高张溶液 5、前列腺素(PG)

(二)胃的运动(机械性消化) 1、胃的容受性舒张: 现象:咀嚼、吞咽时胃底、胃体平滑 肌舒张----胃的容受性舒张。 作用:增加胃的容量,空腹时50ml--- 进食后1500ml。 机制:通过迷走神经的传入、传出通 路实现。

2、蠕动: 现象:食物进入胃5分钟左右,胃蠕动从胃的中 部开始,3次/分,向幽门方向进行。 作用: A、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利于胃液发挥作用 B、搅拌粉碎食物 C、推进食物进入肠道

调节机制:蠕动受胃大弯上部的平滑肌的基本电节律 控制,基本电节律波后6-9秒、动作电位后 1-2秒出现胃的收缩。 促进蠕动: 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胃泌素、胃动素 抑制蠕动: 交感神经、促胰液素、抑胃肽

3、胃的排空: 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排空速度: 稀的、流体>稠的、固体食物 食物性质:糖类>蛋白质>脂肪 颗粒小的>颗粒大的 等渗溶液>非等渗溶液

胃排空速率的影响: (1)促进因素: A、胃内容物的量与胃排空速率正相关。 B、胃泌素增强幽门泵活动,舒张幽门环肌,有利于 排空 (2)抑制因素: A、肠-胃反射:机械、化学刺激因素作用于十二指 肠壁感受器,通过神经反射抑制胃的活动。 B、十二指肠肠壁产生的肠抑胃素(促胰液素、抑胃 肽),抑制胃的运动、延缓排空。

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 消化吸收最重要的阶段 化学性消化: 胰液、胆汁、小肠液的参与 机械性消化: 小肠的运动 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 消化吸收最重要的阶段 化学性消化: 胰液、胆汁、小肠液的参与 机械性消化: 小肠的运动

(一)胰液的作用及分泌调节: 1、胰液的来源、成分及作用: 无色无嗅的碱性液体,1--2L/日。

(1)无机物: 碳酸氢盐含量最高,其次CL-。 碳酸氢盐的作用:中和进入肠腔的胃 酸,保护肠粘膜;创造有利于消化酶作用的pH环境。

(2)有机物: 主要是蛋白质(多种消化酶)成分 A、胰淀粉酶:水解淀粉成为糊精、麦芽糖、麦芽寡糖。 B、胰脂肪酶:分解甘油三酯(动物脂肪)为脂肪酸、甘油一 酯、甘油。 C、胰蛋白酶原、糜蛋白酶原: 激活: 肠液中的肠致活酶、酸、胰蛋白酶 胰蛋白酶原 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原 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 作用:分解蛋白质为胨、多肽、氨基酸

2、胰液分泌调节: (1)、神经调节: 条件反射:色、味 非条件反射: 消化道的机械、化学刺激-神经中枢-传出神经(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 直接作用胰腺腺泡细胞引起胰液分泌;也作用于胃窦部G细胞,引起胃泌素分泌间接引起胰液分泌。

(2)、体液调节: A、促胰液素(胰泌素): 产生:小肠粘膜S细胞 诱导因素:盐酸、蛋白分解产物,糖没作用。 作用:作用于胰腺导管细胞,产生大量水 分、碳酸氢盐,胰液量增加明显, 而酶含量不高。

产生:小肠粘膜I细胞 诱导因素:蛋白分解产物、脂酸钠、盐酸、脂肪 B、胆囊收缩素: 产生:小肠粘膜I细胞 诱导因素:蛋白分解产物、脂酸钠、盐酸、脂肪 ,糖没作用。 作用:作用于胰腺腺泡细胞,产生各种消化酶 促进胆囊收缩

(二)胆汁的作用及分泌调节: 1、胆汁的来源、成分及其作用: 来源:肝细胞--胆小管--小叶间胆管— 左右肝管-胆总管排入十二指肠 800-1000ml/日 肝胆汁(肝细胞直接分泌)为金黄色或桔棕色 胆囊胆汁颜色加深

#胆盐、胆固醇、卵磷脂有适当比例,如 成分: 无机物: 水、钠、钾、钙、碳酸氢盐 有机物: 胆盐(胆汁酸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形 成分: 无机物: 水、钠、钾、钙、碳酸氢盐 有机物: 胆盐(胆汁酸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形 成的钠、钾盐)、胆色素(胆红素、胆 绿素)、脂肪酸、胆固醇、卵磷脂、粘 蛋白,无消化酶。 #胆盐、胆固醇、卵磷脂有适当比例,如 胆固醇增多或胆盐、卵磷脂减少,胆固 醇易沉淀,形成胆石。

作用: (1)、脂肪乳化剂(胆盐、胆固醇、 卵 磷脂)降低脂肪表面张力,乳化脂 肪成微滴,增加胰脂肪酶作用面积。 (2)、胆盐是脂肪分解产物的运载工具, 脂肪分解产物融入胆盐形成的微胶 粒中,成为水溶性复合物。 (3)、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A,D,E,K) (4)、其他:中和胃酸、胆盐对于胆 汁分泌的自身调节

2、分泌调节: 食物种类的影响:高蛋白最多,高脂 肪次之,糖类最小。 (1)、神经调节(作用较弱): 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食物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引起肝胆汁的分泌、胆囊的收缩。或通过引起胃泌素的释放间接影响肝胆汁的分泌、胆囊的收缩。

(2)、体液调节: A、胃泌素:直接作用于肝细胞、胆囊;或通过影响胃酸分泌引起十二指肠S细胞产生促胰液素,间接促进肝胆汁分泌。 B、促胰液素:主要作用为促进胰液分泌,同时作用于胆管系统,促进胆汁分泌。 C、胆囊收缩素:小肠上部I细胞产生,收缩胆囊平滑肌、降低Oddi括约肌的紧张性。 D、胆盐:胆盐或胆汁酸在小肠末段90%回吸收入门静脉,到达肝脏再次形成胆汁分泌入小肠(胆盐的肠肝循环)。胆盐可刺激肝细胞产生胆汁。

(三)、小肠液的分泌 1、来源、成分、作用: 性质:弱碱性液体,1-3L/日。 来源: A、十二指肠腺: B、小肠腺:

成分、作用: A、粘蛋白:十二指肠肠液中,粘度 高,保护十二指肠粘膜。 B、免疫球蛋白:肠上皮细胞分泌 C、肠致活酶:小肠腺分泌 胰蛋白酶原 肠致活酶 胰蛋白酶

2、小肠液分泌的调节: A、食物的机械扩张(肠壁内神经丛) B、食物的化学成分 C、胃肠激素

(四)、小肠的运动(机械性消化): 1、运动形式: A、紧张性收缩:是小肠其他运动形式的基础 B、分节运动:以环行肌的节律性收缩与舒张为基础 作用: a、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便于化学性消化 b、食糜与肠壁紧密接触,利于吸收 c、挤压肠壁,利于血液和淋巴的回流 C、蠕动: 作用:向前推进食物,(在小肠可有蠕动冲)

2、小肠运动的调节: A、内在神经丛: 肠壁环行肌与纵行肌之间的肌间神经起主导作用。 B、外来神经: 一般情况下,交感神经抑制小肠运动;副交感神经 增强小肠运动。肠肌紧张性高,交感、副交感神经 均抑制小肠运动;反之。 C、体液因素调节: 内在神经丛与小肠平滑肌对于化学物质非常敏感 (P物质、脑啡肽、5-羟色胺)

第五节 大肠内消化

第六节 吸收 (一)、吸收过程概述: 1、消化道各个部位的吸收 第六节 吸收 (一)、吸收过程概述: 1、消化道各个部位的吸收 特点: 口腔、食管:无吸收 胃:酒精、少量水 十二指肠、空肠:糖、蛋白质、脂肪 回肠:胆盐、维生素B12 结肠:水、盐

2、小肠吸收的形态学基础: A、巨大的吸收面积 B、停留时间长、有已充分消化的前提 C、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

3、消化产物进入血液淋巴的途径: A、跨细胞途径: B、旁细胞途径:

(二)、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1、概述: 糖:几百克/日 脂肪:>100g 氨基酸:50-100g 各类无机离子:50-100g 体液:8L/日

2、水的吸收: 8L/日 A、吸收方式: 被动吸收:主要动力来源于NaCl的主动 吸收所产生的渗透压梯度。 B、吸收途径:跨细胞途径;旁细胞途径。

3、无机盐的吸收: 单价碱性盐(钾、钠、铵盐)较多价 碱性盐吸收快 3、无机盐的吸收: 单价碱性盐(钾、钠、铵盐)较多价 碱性盐吸收快

A、钠的吸收:95-99%的钠被吸收 吸收方式(跨细胞途径): 进入细胞内:顺电化学梯度通过扩散进入 细胞内 进入血液:逆浓度梯度通过细胞膜上钠泵 (Na+-K+依赖性ATP酶)主动转运

B、铁的吸收:吸收1mg/日,仅为食物含量的1/10 吸收方式(跨细胞途径): a、进入粘膜细胞前: 食物中绝大部分的高价铁 维生素C还原 亚铁(容易被吸收) b、粘膜细胞内: 大部分亚铁 被氧化 三价铁 结合去铁铁蛋白 铁蛋白(储 存细胞内缓慢释放) 小部分亚铁 主动转运 进入血液 吸收的调节: a、机体对于铁的需求量 b、粘膜细胞内尚未转移至血液中的铁抑制铁的再吸收

C、钙的吸收: 需求量:成人:0. 8-1g/日;儿童、妊娠: 1 C、钙的吸收: 需求量:成人:0.8-1g/日;儿童、妊娠: 1.5-2g/日 重要性:骨骼生长;神经肌肉兴奋性;激素 分泌。 吸收方式:通过粘膜细胞微绒毛上的钙结合 蛋白进行主动转运。

D、负离子的吸收: 主要是Cl -、HCO3-;钠泵产生的电位差促进 肠腔内负离子向细胞内移动。

4、糖的吸收: 糖类被分解成单糖时才能被吸收 吸收速率: 己糖(半乳糖、葡萄糖>果糖> 甘露糖)较戊糖快 吸收方式:(主动转运): 肠粘膜上皮细胞纹状缘上的转运体蛋白选择性 的将葡萄糖、半乳糖从肠腔粘膜表面转入细胞 内,然后再扩散入血液。转运蛋白的作用需要 钠离子的存在。

5、蛋白质的吸收: A、氨基酸的吸收(主动转运): 肠壁粘膜上存在三种转运氨基酸的蛋白系统 分别转运中性、酸性、碱性氨基酸。 B、二肽、三肽吸收(主动转运): 肠粘膜上皮细胞纹状缘上存在二肽、三肽的 转运蛋白系统,进入细胞后通过细胞内的酶 进一步分解为氨基酸。 C、蛋白质: 小量食物蛋白可被吸收,无营养价值,但可 成为引发过敏反应的抗原。

6、脂肪的吸收: 吸收方式: 进入粘膜细胞前: 脂肪的消化产物(脂肪酸、甘油一脂、胆固醇)与胆汁中的胆盐形成微胶粒 微绒毛上 消化产物从微胶粒上释放 透过微绒毛进入粘膜细胞

进入粘膜细胞后: 长链脂肪酸与甘油一酯: 在粘膜细胞内重新合成甘油三酯 载脂蛋白 乳糜颗粒 进入高尔基复合体 被囊泡包裹 囊泡与细胞膜融合 释放乳糜颗粒进入淋巴 中短链甘油三酯水解产生的脂肪酸、甘油一脂(少): 进入上皮细胞后不再变化 直接进入门静脉

7、胆固醇的吸收: 肠道胆固醇的来源: A、食物(酯化胆固醇) B、肝脏分泌的胆汁(游离胆固醇) 吸收方式: 酯化胆固醇 胆固醇酯酶 游离胆固醇 形成微胶粒 粘膜细胞吸收 细胞内重新酯化成胆固醇酯 乳糜颗粒 淋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