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儿科教研室 陈 茵
目的要求 熟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病机及发病机理; 掌握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要点及辨证论治; 熟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重症的西医治疗。
概述 定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与免疫有关的出血性疾病。 特点:自发性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中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巨核细胞的发育受到抑制,部分患者可查到血小板抗体或补体C3。 临床特征:皮肤、粘膜出现瘀点瘀斑,鼻衄,齿衄等。 发病情况:分型,年龄、季节、预后 源流:见于血证、肌衄、斑毒;《诸病源候论》、《医学入门》、《外科正宗》均有论述。 范围:属于中医“紫癜”范畴。
病因病机 外感时邪 蕴郁肌表血分 化热化火 外溢皮肤孔窍 迫血妄行 紫癜
病因病机 气不摄血 脾不统血 肝不藏血 心不主血 肝肾虚亏 血不归经 禀赋不足 气血虚弱 脏腑功能 不全 紫癜
病因病机 病因: 实 外邪 虚 气血虚弱,脏腑功能不全 病机: 血热 气虚 血瘀 病位:
病因 急性型 慢性型 目前主要认为与感染有关 病原体:风疹、麻疹、水痘、不明原因呼吸道感染 疫苗接种 目前公认与自身免疫有关,体液免疫是中心环节 血小板相关Ig,PAIgG 92%, PAIgM 42%, PAIgA 9%
发病机制 急性型 病毒感染后,免疫应答,CIC(循环免疫复合物)附着血小板上,血小板被吞噬、破坏 病毒改变血小板抗原性,导致自身免疫 抗病毒抗体与血小板抗原交叉反应
病理 骨髓 幼巨核细胞、颗粒型巨核细胞增多 外周血小板减少 脾脏 滤泡面积、生发中心及面积显著增加 红髓和边缘带吞噬细胞和面积密度显著升高
临床表现 冬春季节多发 起病急骤,多有上感表现 出血:皮肤、粘膜出血明显(出血点、瘀斑、牙龈出血、舌血泡、鼻衄等),消化道、泌尿系出血等。 约10%轻度肝脾肿大 颅内出血时,出现相应表现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急性型(儿童ITP) 血象 Hb、RBC:多正常,出血严重可减少 WBC:多正常或减少,嗜酸、淋巴比例增高 PLT计数:减少,多<20×109/L PLT形态:大致正常
骨髓 巨核系: 急性型:以原、幼巨核居多 慢性型:颗粒型居多,产板型减少,血小板少见
免疫学检测 血小板动力学:生存时间缩短(核素标记) 出血时间:延长 血块收缩:不良 束臂试验:阳性 凝血功能:正常(PT,APTT) PAIgG、PAIgM、 PAIgA、 PAC3 血小板动力学:生存时间缩短(核素标记) 出血时间:延长 血块收缩:不良 束臂试验:阳性 凝血功能:正常(PT,APTT)
诊断 1、皮肤、粘膜见瘀点、瘀斑,散在性针头样大小,红色或青紫,压之不退色。 2、可伴鼻衄、齿衄、便血、尿血,甚则颅内出血。 3、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 诊断标准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疗建议(1999修订) 1、血小板计数﹤100×109/L. 2、骨髓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成熟障碍主要表现为幼稚型和(或)成熟型无血小板释放的巨核细胞比例增加,巨核细胞颗粒缺乏,胞浆少。 3、有皮肤出血点、瘀斑和(或)粘膜出血等临床表现。 4、脾脏无肿大。 5、具有以下四项中任何一项:1)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效;2)脾切除有效;3)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PAC3)或特异性抗血小板抗体阳性;4)血小板寿命缩短。 6、排除其它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疾病,如再障、白血病、MDS、其它免疫性疾病以及药物性因素等。
临床分型 急性型:起病急,常有发热,出血一般比较重,血小板数常﹤20×109/L,病程≤6个月。 慢性型:起病隐匿,出血一般比较轻,血小板数常为(30~50)×109/L,病程>6个月
鉴别诊断 再生障碍性贫血:表现为发热、贫血、出血三大症状,肝、脾、淋巴结不大,但一般贫血较重,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多减少,网织红细胞不高。骨髓红、粒系统生血功能减低,巨核细胞减少或极难查见。 急性白血病:有白细胞异常和与出血量不平行的贫血,常有白血病细胞浸润引起的胸骨压痛和不同程度肝脾及淋巴结肿大,骨髓中白血病细胞>30%。 过敏性紫癜:为对称性出血性斑丘疹,以下肢为多见,血小板不少,一般易于鉴别
红斑性狼疮:早期可表现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怀疑时应查抗核抗体及狼疮细胞(LEC)可助鉴别。 Evans综合征:特点是同时发生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和溶血性贫血,Coomb,s试验阳性,病情多严重,多数病人经激素或脾切除治疗有效。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有血管内溶血指征。病人以贫血、肾脏损害、发热、精神异常和血小板减少为特点。
患儿,女,2岁,全身出现瘀点瘀斑3天伴发热。 如何进一步了解病情 门诊需要做些什么检查 如何分析结果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起病、病程、疹色 2、辨轻重:出血程度、部位、伴随症状 (二)治疗原则 血热:疏风清热凉血解毒; 血虚:补气摄血,滋阴凉血; 血瘀:活血化瘀。
辨证论治 1、血热妄行 症状: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 犀角、生地、丹皮、芍药 加减:衄血---黄芩、白茅根; 尿血---小蓟、血余炭、 旱莲草; 出血过多,气阳衰脱---生脉散、独参汤等。
辨证论治 2、阴虚火旺 症状: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宁络。 方药:茜根散加减 加减:鼻衄、齿衄---白茅根; 低热---银柴胡、地骨皮。
辨证论治 3、气不摄血 症状: 治法:补气摄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 加减:血出不止---白药、茜根炭、炮姜炭、仙鹤草、蒲黄炭; 脾肾阳虚---鹿茸、淡苁蓉、巴戟天; 血瘀---丹参、三七、红花。
4、脾肾阳虚 症状: 治法:温补脾肾,养血生髓 方药:右归丸加减。
辨证论治 5、瘀血留络 症状: 治法:活血化瘀,祛瘀生新。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加减:腹痛---白芍、甘草、延胡索; 气虚---党参、黄芪; 尿血---白茅根; 瘀斑久不消---三七、云南白药。
其它疗法 1.辨证使用中成药 (1)口服归脾丸:功能健脾益气,适用于气不摄血型。 (2)补中益气丸:功能健脾益气,适用于脾气虚弱者。 (3)知柏地黄丸:功能养阴清热,适用于阴虚内热型。 (4)静滴川芎嗪注射液:功能活血化瘀,适用于瘀血出血型。 (5)静滴参麦注射液:功能大补元气,适用于严重出血患者。
2.针灸疗法 (1)针刺 主穴取足三里、曲池,配穴取血海、合谷。一天1次,3次为一疗程,共用五个疗程。 (2)艾灸 主穴取八髎,腰阳关。艾柱隔姜灸。每次45分钟,一天1次。
辨证食疗 本证临床有虚实之分,除正确地辨证施治外,适当配合食疗,能收到更理想的疗效,能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出现。食疗随病之虚实轻重而施。 1.鲜藕节红萝卜水:各300克榨汁饮用,能清热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妄行型。 2.花生衣15克、红枣10枚加水同煮代茶,能益气养血,用于气虚不摄,阴虚火旺型。
西医治疗 急性型 1.一般疗法: (1)适当限制活动,避免外伤; (2)有或疑有感染者,酌情使用抗生素; (3)避免应用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潘生丁等。
2.糖皮质激素: (1)可用于皮肤出血点多、血小板<30×109∕L的患者。一般采用泼尼松每日60mg/m2(1.5~2mg/kg.d),疗程一般不超过4周。或用氢化可的松每日400mg/m2,或氟美松每日10~15mg/m2静脉点滴,待出血好转再改为泼的松每日60 mg/m2。 (2)严重出血(如消化道出血,鼻衄)或血小板<10 ×109∕L用地塞米松1.5~2 mg/kg.d,加入葡萄糖液静脉滴注,连续3~7天 [或甲基强的松龙15~20 mg/kg.d连用3天]后泼尼松1~2mg/kg.d口服,血小板上升后减量,停药。疗程一般不超过4~6周。
糖皮质激素 首选药物 可能的作用机制: 有效率:60%-90% 持续有效率:约25% 减少自身抗体形成 抑制抗原-抗体反应, 抑制单核-巨噬系统 降低对巨核细胞的影响 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
副作用 柯兴综合征、应急性溃疡、高血压、高血糖、低血钾、钠水潴留、骨质疏松、烦躁不安、抗感染能力下降等。
3、输大量丙种球蛋白:适用于重度出血患者又合并感染或激素治疗无效者,按每日0. 4g/kg. d,每日1次,连用5天为1疗程或1 g/kg 4、血小板输注:血小板<10×109/L,有严重出血或有危及生命的出血需紧急处理者,可输注血小板,每次0.2~0.25U/kg,同时给予激素或IVIG,可以提高疗效。
慢性型 1.肾上腺皮质激素:首选泼尼松,一般每日0.5~1mg/kg.d,分1~3次口服,出血严重可选用氢化可的松或氟美松,用法同急性型,总疗程6~12月。治疗3~4周无效者改用其他治疗
2.IVIG:同急性型治疗,或IVIG1~2g/kg,静滴,2~3周一次。 3.免疫抑制剂: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依赖大剂量皮质激素维持者,可选用下列药物。长春新碱1.5mg/m2或0.05mg/kg,每周一次静滴,连续4~6次。环磷酰胺2~3mg/kg.d,分3次口服,8周无反应停药。有效者持续应用6~12周。硫唑嘌呤每日1~3 mg/kg,分3次口服,用1至数月可见效。
4.其它药物:达那唑15~20mg/kg.d,分次口服,一般2~4个月出现疗效,也可联合泼尼松口服。大剂量维生素C2~3g/d,静滴7~14天,或2~3g/d口服,连续2~3个月。α-干扰素,3~6万U/kg,皮下注射,每周3次,连续4周。或10万U/kg,皮下注射,每周2次,连续12周。 5.脾切除:指征:(a)经以上正规治疗,仍危及生命的严重出血或急需外科手术者。(b)病程>1年,年龄>5岁,且有反复出血,药物治疗无效或依赖大剂量皮质激素维持,骨髓巨核细胞增多者。(c)病程>3年,血小板持续<30×109/L,有活动性出血,年龄>10岁,药物治疗无效者。
预防与调摄 1、积极参加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2、积极寻找引起本病的各种病因,防治各种感染性疾病。 3、急性期或出血量多时,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避免外伤、出血。
研究进展与临证体会 1.重视证候分型及单味药的研究:分型上重视热证与血瘀证,如王明如主张把本病分为血热、肺热、胃热、肾热四型治疗。治疗方面清热基础上重视活血及免疫抑制治疗(如川芎嗪、雷公藤多甙等)。 2.激素治疗,易出现依赖和耐药,加强中药活血祛瘀,中药辨证施治疗效佳。 3.儿童虚中夹实多见,治当攻补兼施,不可滋补过份,亦不能盲目疏风清热
4、临床常用中药有:羚羊骨、水牛角、大腹皮、丹皮、赤芍、枝子炭、乌梅炭、藕节、茜根、白术、田七末、郁金、甘草等。
中西医结合思路 1.ITP已有全国统一的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中医临床只有严格按此标准研究才能使结果具有横向可比性,使中医的临床疗效得到医学界的公认。 2.中医辨证分型应尽量统一,并具有现代免疫学公认指标,使标准客观化,以便对中医治疗ITP的确切疗效作出判断。 3.中医对ITP的升血小板及止血功能不及西医迅速,对于慢性ITP,中医治疗较西医有明显优势,通过调理脾肾,减少复发,改善预后。故本病应科学地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发挥中医药综合治疗本病的优势,使之既能迅速控制病情,提高疗效,又能缩短疗程,稳定疗效,还可降低西药的副作用
本科ITP研究 本病病因主要为热、虚、瘀,运用中药治疗可以调节免疫,改善骨髓微循环,抑制巨核细胞免疫损伤,故在临床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本科根据该病有肾虚血瘀的病理基础,承担补肾活血法治疗小儿ITP的实验研究,证明中医对该病细胞因子有调节作用,主要表现IL-4、IL-8、IL-13、SIL-2、IL-6 、IFN-r,进一步证实ITP的内涵就是免疫紊乱,而中医有整体调节免疫功能作用。
参考书籍: ①江育仁主编.《中医儿科学》五版教材 ②张梓荆主编.《实用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③王慕逖主编.《儿科学》第五版教材 ④罗笑容、许尤佳主编.《中医儿科疾病证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