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9 传染与免疫 传染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生物高考 精讲专题 第 18 讲 免疫调节 乔文军北京特级教师2015. 《考试大纲》 3-3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 4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 5 )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Advertisements

HIV 病 毒 如何 清除 第三章 免疫系统和免疫功能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1 免疫器官 2 免疫细胞 3 免疫活性物质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 所(胸腺、骨髓、脾、淋巴结、扁桃 体) 淋巴细胞( T 细胞、 B 细胞等) 吞噬细胞 ( 巨噬细胞等 )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由.
第二章 天然免疫系统细胞. 基本概念  免疫系统 免疫组织与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  免疫细胞 参与免疫应答及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  主要参与天然免疫应答的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 NK 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 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
第六章 抗体( Ab ) 内 容 一、基本概念 二、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 三、免疫球蛋白的特点与功能 四、抗体的生物学活性 五、免疫球蛋白的免疫原性 六、人工制备的抗体.
第四章 临床免疫 第一节 超敏反应 第二节 免疫学检测 第三节 免疫学防治. 一、 概述 指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以生 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表现的特异性 免疫应答,称超敏反应。 2. 类型 1. 概念 分为四型: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 第一节 超敏反应.
农林与工程系 讲授人:张晓燕 抗 体 ( antibody , Ab ) 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2 抗体的概念 31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特性 33 抗 体( antibody , Ab )
免疫学.
孙汶生 山东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研究所 医学免疫学.
问题探讨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主要是调节身体遇到的物理或化学变化时稳态的维持。
肿瘤免疫学 新乡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王辉 博士 编译.
《医学免疫学》概论 广州中医药大学 微生物与寄生虫学教研室 授课:邝枣园教授 联系电话:
第三章 免疫系统和免疫功能 第一节 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节 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第四章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
第二十一章 免疫学检测.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 08/13/96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免疫学教研室.
第4节 免疫调节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是什么?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第五章 免疫应答.
二、骨髓和血细胞发生(概述) 出生前造血器官 卵黄囊 肝 脾 骨髓 出生后造血器官 骨髓 ——红、粒、单、血小板 淋巴器官 ——淋巴细胞
非特异性免疫 第三节 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或天然免疫) 免疫 特异性免疫(后天产生) 人体皮肤、黏膜----第一道防线
第3节 身体的防卫.
Tm Ag Mφ T B 浆细胞 Bm Ab(抗体)
第一章 抗原 Antigen,Ag.
第十二章 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与辅助分子.
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和应答.
甲型H1N1流感病毒 甲流H1N1流感病毒占流感病毒的51.75% —— 《北京晨报》 机体如何进行防卫?
1、这个过程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2、这个过程中有哪些细胞参与? 这些细胞分别行使什么样的功能? 3、抗体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第三章 抗原 新乡医学院免疫学研究中心 王 辉 Tel:
病毒感染与免疫.
免 疫 应 答 概 述 机体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体内的抗原呈递细胞首先对抗原进行加工、处理和呈递,继而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对呈递的抗原进行识别后,引起相应的淋巴细胞发生活化、增值、分化,进而产生一系列免疫效应,从而将入侵的抗原性异物进行排除的整个生理过程,称为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
固有免疫系统及应答.
第十六讲 超敏反应(19) 一、概述 1. Hypersensitivity (allergy,anaphylaxis) 该物质
第五章 免疫 免疫:身体对外物入侵的防护机制。 分: 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第六章 抗 原(Antigen,Ag).
授课老师:章晓联 教授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
特异性免疫过程 临朐城关街道城关中学连华.
免疫细胞.
第十五章 适应性免疫:T淋巴细胞 对抗原的识别及免疫应答
第40章 免疫应答.
第17讲 T细胞激活及效应功能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系 熊 洁.
第10章 体液免疫应答 Humoral Immune Response.
适应性免疫应答—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第十六章 适应性免疫:B淋巴细胞 对抗原的识别及免疫应答
第六章 免疫应答.
免疫 immune response 1.抗體免疫 2.細胞免疫.
问题探讨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主要是调节身体遇到的物理或化学变化时稳态的维持。
10 体液免疫应答 Humoral Immune Response.
淋巴细胞是构成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细胞群体,其显著特征是其异质性,可分为许多表型和功能均不同的群体:T、B、NK等。
第十二章 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与辅助分子. 第十二章 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与辅助分子 Ⅰ.T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辅助分子及分化成熟.
13 免疫 immune response 1.抗體免疫 2.細胞免疫.
医学免疫学 青海大学医学院免疫教研室 第二十章 肿瘤免疫 概述 与免疫关系 肿瘤抗原具有特异性 可诱导抗肿瘤免疫应答 Back.
第十六章 免疫耐受 (immunological tolerance)
细 胞 因 子 Cytokine, CK 细胞因子概述 白细胞介素 干扰素 其它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受体 细胞因子与临床
免疫应答 (Immune response)
B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免疫应答.
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HBV) 双股DNA病毒 三种病毒颗粒 小球型和管型颗粒,直径22nm, 由HBsAg组成
免疫分子 (一).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双重特性: 抗体活性 免疫原性(抗原物质).
免 疫 学 概 论.
第三部分 补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 一、总补体活性的测定(溶血实验):
第三章 免疫分子.
第二部分 免疫系统与免疫活性分子 第二章 免疫系统 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 第二 部分 第五章 细胞因子 第四章 补体系统.
第二部分 免疫系统与免疫活性分子 免疫系统 免疫球蛋白 细胞因子 补体系统 第二章 第三章 第二 部分 第五章 第四章
由IgG或IgM类抗体与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及NK细胞等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裂解死亡为主的病理损伤。
第三节 构成抗原的条件 一、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抗原因素: 1. 分子量: 一般是分子量越大,免疫 原性越强。
H基因库(重链基因连锁群): --- 第14号染色体 κ基因库(κ链基因连锁群): --- 第2号染色体 λ基因库(λ链基因连锁群):
第十三章 Chapter 13 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B-cell immunity)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第十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T淋巴细胞 依赖胸腺发育的淋巴细胞,执行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并在TD-Ag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负责细胞免疫功能,参与抗肿瘤、抗细胞内感染微生物、移植排斥、迟发型超敏反应;对部分体液免疫发挥辅助功能。 2019年7月27日星期六7时32分31秒2019年7月27日星期六7时32分31秒.
T细胞执行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并在TD-Ag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
机体的免疫防御 中国医科大学免疫学教研室 曹 妍.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Chap.9 传染与免疫 传染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

意义: ----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基础 ----生物药物的研究和开发 ----现代分子的分析和测试技术

中国是免疫学的发祥地?

免疫技术的应用

§.1 传染 一、传染与传染病 传染:病原突破宿主的免疫防卫系统, 在宿主的特定部位生长繁殖并引起一 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过程。 §.1 传染 一、传染与传染病 传染:病原突破宿主的免疫防卫系统, 在宿主的特定部位生长繁殖并引起一 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过程。 传染病:能够从一个宿主传播到另一 个宿主的疾病。

二、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 (一)病原体 1、毒力 1)侵染力 吸附、侵入能力 繁殖扩散能力 抗宿主防御能力

2)毒素 外毒素:病原细菌在生长过程向外分泌的 一类毒性蛋白。 内毒素:G-细菌的脂多糖,仅在细胞死亡 后才裂解释放。 [类毒素:细菌外毒素脱毒失去毒性后,仍 保持免疫原性的生物制品。]

• • • •

沙门氏菌的侵染力和毒力

● 内毒素的测定---鲎试剂法 原理:内毒素激活变形细胞溶解物(LAL)中的B因子而引发系列的激活过程,使可溶蛋白凝固成为可见的 凝胶反应。

2、病原菌数量 3、侵入途径 (二)宿主的免疫力 (三)环境因素

三、传染的三种可能结局 ●隐性传染:病原侵入后很快为宿主消灭, 基本上不出现症状。 ●带菌状态:无明显感染症状的感染个体。 ●显性传染:病原侵入后使宿主细胞组织 损害,生理功能异常而出现 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  §2.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 生物体在长期进化中形成,属于先天 即有、相对稳定、无特殊针对性的对付病 原体的天然抵抗力。 屏障结构 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正常组织和体液中的抗菌物质 炎症反应 ● 非特异免疫组成

一、表皮与屏障结构 1)机械性排阻 2)抗菌物质 3)正常菌群 1.皮肤和粘膜

2.血脑屏障和血胎屏障 ——血脑屏障 血脑屏障的细胞间连接紧,胞饮作用微弱等特点, 可阻挡病原菌及其毒物随血流 透入脑组织,从而 保护中枢神经系统。 ——血胎屏障: 由母体子宫内膜和胎儿绒毛膜共同组成。不 妨碍母子物质交换,但可能 防止病原体侵入。

二、吞噬细胞及其吞噬作用 人体血细胞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三种。 主要吞噬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

1.嗜中性粒细胞及其吞噬作用 ●一种数量最多、血液中主要的小吞噬细胞。

2.巨噬细胞及其功能 存在于血液、淋巴液和各种组织中的大型单核细胞,具有吞噬和胞饮功能。

●功能:1)吞噬和杀菌作用

2)抗原递呈作用: 抗原信息加工、传递给T 淋巴细胞。 (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 (TCR:T细胞抗原受体 : CD4:T细胞表面特异蛋白)

3)免疫调节作用:分泌各种活性物质 4)抗癌作用:细胞毒作用

三、炎症反应 ①吞噬细胞聚集炎症部位 ②血流加速使抗菌因子、 Ab局部浓缩; ③死亡宿主细胞的堆集可 释放出抗M物质; ④氧浓度下降、乳酸积累, 可抑制多种病原菌生长; ⑤高温降低病原体生长速度。

四、正常体液或组织中的抗菌物 ●补体:一组非特异性血清蛋白,具有扩大 和增强抗体的功能。 ●补体的性质: 1)热不稳定 2)酶原 3)作用的非特异性

血清中主要9种补体蛋白的作用 识别单位 活化单位 膜攻击单位 替代途径 调节蛋白

● 干扰素(IFN):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诱导 产生的蛋白,具有抑制病毒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干扰素(IFNs)的特性 1)化学成分为糖蛋白: ,,, 2)广谱的抗病毒和免疫调节活性 3)诱导产生 4) IFN刺激细胞合成AVP降解mRNA产 生抗病毒作用

建议读物

§3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生物体在生活过程中与抗原物质接触后 产生的一系列防卫功能。其特点是后天产生 的、特异性强、免疫能力具有个体的特异性、 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一、免疫器官 1、中枢免疫器官: (发生、分化、成熟) 骨髓、胸腺、 法氏囊/类囊器官 2、外周免疫器官 (定居、应答) 淋巴结、脾脏

二、免疫细胞及其在细胞免疫中的作用 (一)T细胞 (胸腺依赖性细胞) 1. 来源 未分化淋巴细胞 血流 胸腺 成熟的T、B细胞 淋巴结 ● 多能干细胞 未分化淋巴细胞 血流 胸腺 成熟的T、B细胞 淋巴结 效应T细胞

● T细胞定位于周围淋巴结的副皮质区及脾脏白髓部分,并可经 血液、组织液、淋巴液释放到外周血循环中,当遇Ag刺激,T 细胞进一步分化、增殖,以发挥其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

2.T细胞主要亚群(以功能划分) ①调节T细胞( TR) 1)辅助性T细胞(TH):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 2)抑制性T细胞( TS): 抑制TH,Tc和 B细胞 的功能。

②效应T细胞(TE) 1)迟发型超敏T细胞(TDTH ):释放淋巴因子,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

2)细胞毒T细胞( TC):直接杀伤带TC抗原的 靶细胞(分泌穿孔素引起被感染细胞溶解) Granzymes:颗粒酶 Perforin:穿孔素 apoptosis :凋亡

CD (白细胞分化抗原): 白细胞不同分化阶段特有的膜表面分子,具有参与活化、介导细胞迁移等多种功能。

●表面受体: 3. T细胞表面标志: 绵羊红细胞受体(E受体),E玫瑰花结试验 (检测外周血T细胞数目,比例)。 有丝分裂原受体(例:PHA,Con A等)

●抗原受体: T细胞抗原受体(TCR) 识别由APC递呈的Ag

1.B细胞的表面受体 (二)B淋巴细胞(骨髓依赖性淋巴细胞) LPS受体 ●膜表面抗原受体: (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mIg) ●补体受体: ●有丝分裂原受体: LPS受体 ●膜表面抗原受体: (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mIg) ●补体受体: ● Fc受体:抗体可结晶段受体 SmIg与抗SmIg的抗体结合

2.B细胞的表面抗原: SmIg 3. B细胞的亚群和功能 B1: T细胞非依赖性亚群; B2: T细胞依赖性亚群

-------------------- 小结: T细胞、B细胞表面抗原受体的比较 -------------------- T细胞 B细胞 1)识别、接受抗原作用, 1)识别、接受抗原作用,又称膜表面 称T细胞受体(TCR) 免疫球蛋白(SmIg) 2)不识别游离抗原, 2)识别游离抗原,但对TD抗原需要TH的帮助 而接受APC传递和加工的抗原 3)结构类似于Ig的Fab 3)结构为IgM或IgD 4)具抗原性,与相应的抗体结合 4)具抗原性,与相应的抗体结合 (抗相应的IgM或IgD的抗体) ---- ----------------

(三)其他淋巴细胞 1、K细胞:杀伤Ag-Ab复合体 2、NK细胞 3、NKT细胞 具T、NK细胞特性,与抑制自身免疫有关 大颗粒性淋巴细胞、可在无Ab/Ag致敏下, 杀伤某些肿瘤细胞或被病毒感染细胞。 3、NKT细胞 具T、NK细胞特性,与抑制自身免疫有关

三、免疫应答 2. 增殖分化阶段:成熟浆细胞、致敏淋巴细胞; 3. 效应阶段:分泌抗体、淋巴因子、执行免疫功能 ● 免疫应答的过程 1. 感应阶段:抗原识别、呈递 2. 增殖分化阶段:成熟浆细胞、致敏淋巴细胞; 3. 效应阶段:分泌抗体、淋巴因子、执行免疫功能

● TD抗原 胸腺依赖性抗原。多数天然抗原为TD抗 原。可引起体液和细胞免疫;产生IgG为 主的抗体;可产生免疫记忆。 ● TI抗原 非胸腺依赖性抗原。主要为细菌脂多糖等 类抗原。仅引起体液免疫;产生IgM抗体; 不产生免疫记忆。

免疫应答的类型和过程示意图

四、免疫分子 及其在体液免疫中的作用 (一)抗原(antigen,Ag) 一类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

●抗原基本特性: ----免疫原性 ----反应原性 ●完全抗原 ●半抗原:只有反应原 性而无免疫原性 (邻苯二酚为半抗原)

2.免疫原性的物质基础 ①分子量:M>1×104Da ②结构复杂:抗原性强弱依次为蛋白>复杂 多糖>核酸(半抗原),类脂一般不具抗原性。 ③异物性:异种/异体,种族关系越远,组织 结构差异 越大,抗原性越强。

3.抗原决定簇(抗原表位) 存在于抗原表面决定其抗原特异性的特定化 学基团。 ●抗原结合价: 与抗体分子相结合的抗原决定簇的总数。

抗原决定簇(表位)的数目是抗原的价

4.细菌的抗原

5.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 共同抗原: 某些天然抗原分子上含有相同抗原决定簇,能够促进机体产生 共同的抗体而产生交叉反应。 吸收反应: 利用交叉发应除去共同抗体,用于制备单价抗血清。

(二)抗体(antibody, Ab) 在抗原刺激下产生一类 能够与该抗原发生反应 的免疫球蛋白。 ( Immunoglobulin, Ig )

● Ab特征: 1)由脊椎动物浆细胞产生; 2)Ag刺激; 3)特异性结合; 4)一类具有免疫功能 的球蛋白( Ig); 5)抗抗体

Ig链: H链,L链 ●区:V区,C区,铰链区 ●类:IgG、 IgA、 IgM、 IgD、 IgE、 ●型:λ和κ型 2.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Ig链: H链,L链 ●区:V区,C区,铰链区 ●类:IgG、 IgA、 IgM、 IgD、 IgE、 ●型:λ和κ型 ●肽链的a.a数: L:220; H:440

● IgG的酶解和化学分解片段 木瓜蛋白酶: Fab:抗原结合片段 FC(可结晶片段):结合补体,抗原种属特异性 胃蛋白酶:

●抗原种属的特异性: 来源同种动物的任何抗体免疫其 它动物产生的抗抗体均可与该动物 产生的任何抗体产生特异反应。

●Ig的体和抗原结合价: 单体: ----2价 双体: ----4价 五体: ----5价

● Ig的功能区 H链: L链: 抗原结合部位由VL、 CL、VH、CH1四个 功能区组成

Ag与Fab结合引起构象变化,利于补体的结合与作用 ● Ig的构象变化 Ag与Fab结合引起构象变化,利于补体的结合与作用

4.产抗体细胞的激活和抗体的形成 ●相关的细胞表面标志和受体 ----MHCII: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II(抗原呈递) -----TCR:T细胞受体(识别特异性抗原) ----CD4:T细胞表面抗原(识别MHCII)

●参与的相关细胞及作用 (1)巨噬细胞:处理和传递抗原,但无特异 性识别抗原的功能 。 (2)T细胞:在抗体形成过程起调节细胞的作 用,有特异性识别抗原作用。 (3)B细胞:产生抗体的效应细胞,有特异识 别Ag的功能。

●抗体形成过程: 1、Mø抗原递呈作用 2、T细胞对B细胞激活 3、浆细胞产生抗体

5.机体产生抗体的一般规律 初次应答: 潜伏期长,效价低, IgM为主 再次应答: 潜伏期短,效价高, IgG为主

6.抗体形成的机制 ● Burnet的克隆选择学说 (识别•记忆•自身禁忌)

●抗体的多样性分子机制 ----抗体基因重排

7.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与单克隆抗体(McAb) ●常规技术制备的抗血清:多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McAb): 由纯系B淋巴细胞克隆经分化、增殖的浆细胞 产生的单一成分、单一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

融合 ●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 骨髓癌细胞 (癌变的浆细胞, ● B淋巴细胞 (小白鼠脾脏,产生Ab,但无 法在体外繁殖、传代) 能在体内外大量 增殖 杂种细胞 骨髓癌细胞 (癌变的浆细胞, 快速繁殖,产生 Ig,但不能与Ag特异性结合) 能产生大量单克 隆Ab

●制备淋巴细胞杂交瘤的实验方法: 1)选择亲本 2)混合 3)促融 4)捡出 5)扩大培养

杂交瘤技术

建议读物

§3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 1)特异性 2)可逆性 3)定比性 4)阶段性 5)条件依赖性

●利用“两对半试验”检测乙肝病毒

1.抗原抗体主要反应 1)凝集反应 颗粒性抗原与抗体 产生可见的凝集块 现象。 ●直接凝集反应 ●间接凝集反应

2)沉淀反应 :可溶性抗原与抗体发生可 见沉淀物的反应。 ●双向琼脂扩散法

●免疫电泳

3)补体结合实验

二.免疫标记技术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基本原理:酶与抗体(抗原)结合,不改 变Ag-Ab特异性和酶活性。当酶结合物与被 检样品相应抗原(抗体)结合后,形成Ag- Ab-酶复合物,在相应底物存在时,酶催化 底物反应。 ●标记物:HRP(辣根过氧化物酶) ●底物:DAP(二苯基联苯胺)

●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方法 1)抗体包被 2)加待测抗 原 3)加酶联抗 体 4)加底物 5)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