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解表药.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1 本草學 高醫 麻醉科 盧奕丞 醫師 2 參考文獻  中醫學入門 文光  中藥用法十講 啟業  陜西中醫學院 教案.
Advertisements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第2章第2章 — 解表药. 概述 常用单味药 常用中成药 概述 1. 表证的定义 2. 表证的分类 外邪 ( 外界致病因素 ) 侵犯人体 浅表部位所出现的症候群, 相当 于上呼吸道感染及传染病初期 的症状. 风寒表证(风寒感冒) : 恶寒重, 发热轻, 清涕, 咽痒, 痰稀, 无汗,口不渴或渴 喜热饮.
河南中医学院内科学科 感 冒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高志卿. 河南中医学院内科学科 西班牙流感 1000 万人.
五苓散 药理作用 具有利尿、降血脂、 降血压、保肝利胆、抗菌、 抗炎、对肠胃平滑肌呈双 向调节等作用。
第十三章 治风剂 概 述 一、定义 以辛散疏风或熄风止痉药物为主,具有疏散 外风或平熄内风作用, 治疗风病的方剂。
普通高等教育 “ 十五 ” 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方 剂 学方 剂 学方 剂 学方 剂 学.
第十四章 治燥剂 概 述 以轻宣辛燥或甘凉滋润药物为主要组成,具有 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作用,治疗燥证的方剂,称之。 一、定义.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 · 定义 凡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药为主组成 凡具有轻宣燥邪或滋阴润燥作用, 治疗燥证的方剂, 统称为治燥剂.
第八章 解 表 药解 表 药.  凡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表证的 药物,称为解表药,又称发表药。 一. 含义 :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凡以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药为主组成, 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作用, 治疗风病的方剂, 统称为治风剂。 概述 · 定义.
感 冒 三峡大学医学院 中医系 陈良金 一、概述 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 能失调,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 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 现的一种外感疾病。 (一)定义: 病情严重,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传染迅速 ---- 时行感冒.
中医内科学. 感 冒感 冒  概述  病因病机  诊查要点  辨证论治  预防调护  临证体会.
第十四章 治燥剂第十四章 治燥剂. 功用主治 轻宣燥邪 燥证 外燥证 滋阴润燥内燥证 含义 燥证燥证 外燥 内燥 温燥(热 + 燥 + 风) 凉燥(寒 + 燥 + 风) — 感受秋 令燥邪 — 脏腑精 亏液耗 上燥 中燥 下燥 — 肾、大肠 —胃—胃 —肺—肺.
辨证论治概述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主讲:李 展. 定义 1、辨证 —— 就是将四诊所得到的患 者的症状、体征、患病过程等有关 资料,运用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分 析,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 以及正邪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和 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
第一节 感冒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学习目的 掌握外感风寒与外感风热的辨证论治。 熟悉感冒的病因病机。 了解感冒与伤风、时行感冒的区别;了解 感冒其它证型的辨证施治。 返回本节首页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一、中风表虚证 (一)桂枝汤证 原文 12/P30 分析:论述了桂枝汤证的主要症状与基本 病机及《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
第二节 芳香化湿药. 定义:凡气味芳香,具有化湿醒脾作 用的药物,称化湿药。 湿邪为患湿邪为患 湿邪化热 湿热证 清热燥湿药 苦寒 清热燥湿 暑湿湿温 湿阻中焦 芳香化湿药 辛温香燥 芳香化湿 水湿浸淫 水湿病证 利水渗湿药 甘淡平 渗利水湿 水湿积聚 水肿实证 峻下逐水药 多有毒 峻下逐水 风湿浸犯.
内科病证的辨证论治 咳嗽 喘证 内伤发热 心悸. 咳 嗽 一、定义: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发出咳 声或咳吐痰液的肺系病证。 咳:有声无痰。 嗽:有痰无声。 病位:肺。
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的生理与病理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宣发肃降 肺主通调水道 呼吸功能异常 水液代谢障碍 生理 病理.
第二节 辨肺病证候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严石林. 第二节 辨肺病证候 概 说 概 说 1 、生理功能:肺之经脉起于中焦,下 络大肠,与大肠相表里。主气司呼吸,主 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 1 、生理功能:肺之经脉起于中焦,下 络大肠,与大肠相表里。主气司呼吸,主 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 2 、病因:
第一章解表药对. 祛风散寒药对 祛风散寒药对 麻黄 - 桂枝 药对出处《伤寒论》 麻黄 桂枝 麻黄 桂枝组成.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 · 定义 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 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 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的方剂, 统称为理气剂.
解 表 剂.
解表剂 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可以解除表证的方剂,称为解表剂。
风 温.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1.概念:以发散风热为主要作用,用以改善或 消 除风热表证及温热病卫分证的药物,称 发散风热药。
感冒中成药合理使用 德胜中心 刘桂伶.
第十八章 止 血 药.
第二十二章 平肝熄风药.
首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黄小波.
第三章 热 证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主讲:李 展.
第 十 一 章 理气剂.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王 付 制作.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英洪友.
定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为解表剂。
第一章 解表剂.
感 冒.
中药学总论 董振华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医教研室.
第九章 清 热 药.
中医学教程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主题活动三春天的聚会 ——神奇的中草药 大班(下) 文昌湖区萌水镇希望幼儿园 黎萌.
王 付 制作.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46、 痹 证.
1.特点:多为辛苦寒(辛能发散、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入肝脾肾经。 2.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清热消肿。 3.主治:风湿热痹。
王 付 制 作.
补益药与补益剂.
经行感冒.
清热药.
非典型肺炎处方 报告人:殷艳芳.
第十五章 理 气 药.
理气剂 概念: 凡以理气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 降气的作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 的方剂,统称为理气剂。 立法依据:
第二章 寒证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主讲:李 展.
大血藤(红藤) 苦平 大肠肝 藤茎
利水渗湿药.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
外科趣记 . 刘英娇整理.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肺系疾病---感冒 感 冒.
消 食 剂.
方舟®定喘止咳胶囊.
第五章 实 证 概 述.
第五章 化湿药.
2018年流感中医辨证论治方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刘清泉.
第十一章理气剂 【要求】 1 、熟悉理气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六单元 解表药

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 叫解表药。又叫发表药。曾叫发汗药。 含义: 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 叫解表药。又叫发表药。曾叫发汗药。 功效:主要为解表(发表 ) 部分药具有:利水消肿 止咳平喘 透 疹 消 疮 除痹止痛 止痒、通鼻窍、利咽等 [常用术语有] 1发散风寒: 发汗解表 散寒解表(解表散寒) 祛风解表 发表散风  2.发散风热:疏散风热 3.解肌

适应病证: 主治外感表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汗出 不畅 、头身痛、脉浮等。 部分尙可用于:水肿、咳嗽气喘、麻疹、风 湿痹证、疮痒初起等兼有表 证者。 药性特点:   1.多辛、质轻。 2.主入肺、膀胱经。 辛散发表,轻扬升浮,偏行肌表,有发汗,使表邪由汗而解的作用。正如《内经》所云:“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肺合皮毛,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

分 类: 使用注意: 1.依表证类型及有汗无汗选相应的药 2.依兼证配适当的药 3.发汗较强的药:①量不宜过多。 ②“汗家、疮家、失血 发散风寒药-辛温解表药 发散风热药-辛凉解表药 分 类: 使用注意: 1.依表证类型及有汗无汗选相应的药 2.依兼证配适当的药 3.发汗较强的药:①量不宜过多。 ②“汗家、疮家、失血 家,不可汗”,即慎用。 ③孕妇、年老体弱等人慎 用。 4.应因时因地用药。 5.不宜久煎。 6.饭后热服,并温覆其体,以助药力。 (药有温凉之不同,表证有风热、风寒之分,故解表药相应地分为)

解表剂

一、定义  组成——解表药为主  功用——发汗解肌,开腠达邪(中心?)  主治——表证(特征?)     体现了“汗法”(立法依据?)

二、分类        辛温解表 病邪性质     辛凉解表 患者体质—— 扶正解表

适应证范围 多种疾病初起有表证者

三、使用注意 变 汗 适度发汗(遍身微汗) 痊愈——“汗出病瘥,停后服” 进展——邪气入里(表里同病;表证已尽) 有利发汗(武火急煎、温服、温覆)    适度发汗(遍身微汗) 变    痊愈——“汗出病瘥,停后服”    进展——邪气入里(表里同病;表证已尽)

辛温解表剂 用于风寒表证;   组方以辛温解表药为主。 风寒表证有不同类型;   随证候病机之异配伍相应药物。

第一节 辛温解表药及方剂 含 义:以发散风寒,治疗风寒表证为主要作用者,叫发散风寒药。 药性特点:1.均味辛、性多温 含 义:以发散风寒,治疗风寒表证为主要作用者,叫发散风寒药。 药性特点:1.均味辛、性多温 2.大多有较明显的发汗作用 3.归经:多归肺、膀胱经。   适应病证:1.风寒表证(表实证、表虚证) 2.部分可治:水肿、咳喘、麻疹、风湿痹证、疮疡初期兼风寒表证。

麻 黄 基 源 药 性 功 效 应 用 使用注意

麻黄 草麻黄

中麻黄

草麻黄

木贼麻黄

木贼麻黄

中麻黄

麻黄 辛、微苦、温 肺、膀胱 发汗解表 -风寒表实证 + 桂枝(麻黄汤) 为辛温解表之要药及峻品 宣肺平喘 -肺气壅遏之喘咳实证+杏仁 麻黄 辛、微苦、温   肺、膀胱 发汗解表 -风寒表实证 + 桂枝(麻黄汤) 为辛温解表之要药及峻品 宣肺平喘 -肺气壅遏之喘咳实证+杏仁 风寒咳喘-三拗汤(麻、杏、甘) 寒饮咳喘-小青龙汤(细、干、半) 肺热喘咳-麻杏石甘汤 具良好宣肺 平喘作用 利尿消肿 -风水证  为宣肺利尿之要药  风寒- 常与生姜同用  风热- 石、甘、生、枣(越婢汤)  风水表虚-防己黄芪汤 散寒通滞→风湿痹痛、阴疽、痰核等。

麻黄特点 重在“发汗解表宣肺” 为发汗解表的要药及峻品,宜治风寒表实证。 具有良好的宣肺平喘作用,主治肺气壅遏之实证。寒热喘咳、有无表证均可选用 。 具宣肺而利尿消肿之功,主治风水水肿。 生品-多用发汗解表、利水、散寒通滞;蜜炙-多用于宣肺平喘。

桂枝 基 源 药 性 功 效 应 用

桂枝 辛甘 温 心 肺 膀 风寒表实证 + 麻黄 风寒表虚证 + 白芍 阳虚感寒亦可用 发汗解肌 风寒表实证 + 麻黄 风寒表虚证 + 白芍 阳虚感寒亦可用 桂枝  辛甘 温  心 肺 膀   发汗解肌 -为外感风寒常用药。 发汗较麻黄缓和,但并不专于发散,长于宣阳气于卫分,具有助卫实表之功。 温通经脉 -主治寒凝血滞诸痛证 1.风寒湿痹- 善治肩臂部(二活) 2.胸  痹- 枳实薤白桂枝汤 3.中焦虚寒- 小建中汤 4.寒凝血滞- 痛经、闭经(温经汤)        癥瘕-桂枝茯苓丸 1.心阳↓ :心悸、脉结代(胸 痹) (炙甘草汤) 2.肾阳↓,膀胱气化失司:水肿、 蓄水证(五苓散) 3.脾阳↓:痰饮-脐下悸动、头晕 目眩(苓桂术甘汤) 助阳化气

桂枝 特点: 辛温解表散寒,甘温助阳通阳胜寒。能温通一身之阳气,行里达表。 桂枝 特点: 辛温解表散寒,甘温助阳通阳胜寒。能温通一身之阳气,行里达表。 走表:本品并不专于发散,而长于宣阳气于卫分,具助卫实表之功。故风寒表证,无论表实、表虚、阳虚者,均宜选用。 入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上中下三焦寒凝诸痛证、脾肾阳虚,气化失常,水液内停诸证均可选用。治风寒湿痹痛,善治肩臂痛者。

桂枝与麻黄 都是常用的辛温解表药,均味辛性温、归肺膀胱经,皆能发汗解表,同可用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而紧等证,两者常相须为用。不同之处在于:   桂枝 ── 重在温通阳气,发汗力缓,表实、表虚均宜。又能温通经脉、温通胸阳,通阳利水、温中散寒。   麻黄 ── 重在宣肺,发汗力大,宜表实证,并能宣肺而平喘、利水。

紫苏 基 源 药 性 功 效 应 用

紫苏 辛、温 肺、脾 发汗力较温和,兼化痰止咳、行气 解表散寒 -风寒表实证,尤宜治伴有以下兼症: 1.咳嗽、咯少量痰—杏苏散 紫苏 辛、温   肺、脾 解表散寒 -风寒表实证,尤宜治伴有以下兼症: 1.咳嗽、咯少量痰—杏苏散 2.气滞胸闷- 香附、陈皮(苏散 散) 3.内伤湿滞- 藿香正气散   行气宽中 -胸腹气滞、胸闷呕吐 (多种原因) 中焦受寒 食积气滞 湿阻中焦 恶  阻 梅核气 理气安胎 -气滞胎动不安 解鱼蟹毒

生姜 基 源 药 性 功 效 应 用

生姜 辛、温   肺、脾胃 解表散寒 -风寒感冒轻证 温中止呕 -各种呕吐。 最宜治胃寒呕吐 温肺止咳 - 肺寒咳嗽,尤宜风寒咳嗽 解药食毒

荆 芥

防风

羌 活

藁本

白芷

细辛

苍耳

辛夷

麻黄汤 (《伤寒论》)

[组成]麻黄6g 桂枝4g 杏仁9g 甘草3g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制方原理] 病机要点:风寒束表(主)        肺气失宣(次) 立  法: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君) 配伍意义 桂枝——助麻黄发汗散邪 温经止痛 (臣) 杏仁——降利肺气,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君) 桂枝——助麻黄发汗散邪 温经止痛 (臣) 杏仁——降利肺气, 合麻黄一宣一降以增平喘之力 (佐) 甘草——调和药性,缓麻、桂峻烈之性。(佐使)

制方特点:麻黄配桂枝,峻发其汗 麻黄配杏仁,宣降肺气 制方特点:麻黄配桂枝,峻发其汗 麻黄配杏仁,宣降肺气 [功用]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体现了治疗风寒表实证的基本大法

[临床应用] 使用指征    主症: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病机:证候——风寒束表,肺气失宣         麻黄、桂枝   麻黄、杏仁               甘草

验案举例    何某某,男,30岁,农民。患者平素体健,务农兼捕鱼为业,近1年来常感畏寒,头晕头痛,喷嚏频作,时有鼻塞流清涕,遇寒则剧。曾购“速效感冒胶丸”、“参苏丸”、“穿心莲片”、“鼻炎丸”等药服用罔效。后到某医院检查,诊断为“过敏性鼻炎”。经西医打针服药月余无明显好转。

   又求治于某中医院,其医以苍耳子散、辛夷散、玉屏风散等治疗,先后服药数10剂,时而好转,时而加剧,经久不愈。诊见:喷嚏不止,嚏则涕泪俱出,肢体酸痛,时有恶寒,鼻塞,头痛,无汗,口不渴,二便如常。舌淡红,苔薄白微腻,脉浮而有力。

分析病案,思考: 辨证?治法?选方?加减? 分析病案,思考:     辨证?治法?选方?加减?

辨证 风寒挟湿犯表,肺气失宣 立法 祛风散寒,宣肺通窍,兼以祛湿。 选方 麻黄汤加减 处方 麻黄9g 桂枝6g 杏仁9g     甘草3g 辛夷9g 苍术12g         (七帖)

二诊   药后身有微汗,喷嚏大减。守方再服3剂,诸症若失。后经玉屏风散调治半月而愈。3个月后在某县人民医院五官科复查,鼻炎痊愈,随访未见复发。

禁忌证   素体气虚、阴虚、血虚、内热较甚 (《伤寒论》: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表虚自汗等) 禁用

随证加减 1.表证不显而咳喘重者,减?增? 例方:三拗汤、华盖散 2.兼挟湿邪,身痛困重者,加? 例方:麻黄加术汤、麻杏苡甘汤  1.表证不显而咳喘重者,减?增?     例方:三拗汤、华盖散  2.兼挟湿邪,身痛困重者,加?     例方:麻黄加术汤、麻杏苡甘汤  3.兼挟热邪,烦躁口渴者,加?     例方:大青龙汤      

适用范围   感冒、流感、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属风寒在表,肺气失宣证者。

本方要求 1.掌握组成、功用与主治证(病机要点与用方要点) 2.理解麻黄汤制方原理(病机要点、立法与配伍意义、配伍特点) 3.掌握麻黄汤制方原理 4.背诵麻黄汤歌诀   1.2.4为掌握与熟悉方剂的共同要求

桂枝汤 (《伤寒论》)

[组成]桂枝 芍药 生姜 大枣 炙草      (桂枝、芍药剂量相等)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病机要点:外感风寒,营卫失和(?)  立  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配伍意义 大枣——助芍药益阴,补脾。 炙甘草——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 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 调和药性。 (佐使)  桂枝——解肌散寒  散中寓收   (君)  白芍——敛营养阴   调和营卫   (臣)  生姜——助桂枝散邪,和胃;   (佐)  大枣——助芍药益阴,补脾。  炙甘草——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 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 调和药性。        (佐使)

配伍特点:   发中有补,散中有收;   邪正兼顾,阴阳并调。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临床应用] 使用指征  主症: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  病机:1.风寒袭表,营卫失和(太阳中风证)     2.病后、产后因阴阳失调而见上症。    “桂枝汤,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和阴阳”。(徐彬)

使用方法 1、微火煮取 2、药后啜粥以助酿汗 3、温覆以助汗出 使用方法 1、微火煮取 2、药后啜粥以助酿汗    3、温覆以助汗出 ? 本方证已有汗出,为何使用时还要取汗?

使用注意  伴倦怠乏力、气短懒言等症者不宜(?)

临证加减  1.恶风寒较甚者,加?以增疏散风寒之力;  2.体质素虚者,加?益气补虚,助正祛邪;  3.兼咳喘者,加?例方?  4.兼项背拘急强痛者,加?例方?

验案举例 太阳中风   《伤寒九十论》:里间张太医家一妇,病伤寒,发热,恶风,自汗,脉浮而弱。予曰:当服桂枝汤,彼云家有自合者。予令三啜之,而病不除。予询其药中用肉桂耳。予曰:肉桂与桂枝不同,予自治以桂枝汤,一啜而解。

现代应用 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发热等辨证属营卫不和的多种疾病。    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发热等辨证属营卫不和的多种疾病。    麻黄汤与桂枝汤均用于风寒表证,二方在组成、功用、主治三方面有何异同?

麻黄汤 桂枝汤 组成 桂枝、甘草 麻黄、杏仁 芍药、生姜、大枣 功用 疏风散寒解表 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  方名 比较 麻黄汤 桂枝汤 组成 桂枝、甘草 麻黄、杏仁 芍药、生姜、大枣 功用 疏风散寒解表 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 风寒表证,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 风寒表实证 无汗而喘,脉浮紧 风寒表虚证 有汗无喘,脉浮缓

第二节 辛凉解表药及方剂 含 义: 以发散风热,治疗风热表证为主要作用者,叫发散风热药。 药性特点: 1.均味辛、性多寒凉 第二节 辛凉解表药及方剂 含 义: 以发散风热,治疗风热表证为主要作用者,叫发散风热药。 药性特点: 1.均味辛、性多寒凉 2.归经:多归肺经。    适应病证: 1.风热表证(表实证、表虚证)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痛,咳嗽,口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

薄 荷 性味归经:辛、凉。入肺、肝经。 功能: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透发疹毒。

薄 荷 主治与应用: 1.用于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有表热证者。多与其它辛凉解表药及清热解毒药合用。如银翘散。 薄 荷 主治与应用: 1.用于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有表热证者。多与其它辛凉解表药及清热解毒药合用。如银翘散。 2.用于风热上攻头目之头痛、目赤、咽喉肿痛。常配菊花、荆芥、桔梗。 3.用于麻疹初起,疹出不透及风疹瘙痒等。常伍用蝉蜕、葛根、浮萍。

桑 叶 性味归经:甘、苦、寒。入肺、肝经。 功能:疏散风热、清肝明目。

桑 叶 主治与应用: 1.用于外感风热证。常与菊花、薄荷、前胡、银花、桔梗、牛蒡子等配伍,如桑菊饮。 桑 叶 主治与应用: 1.用于外感风热证。常与菊花、薄荷、前胡、银花、桔梗、牛蒡子等配伍,如桑菊饮。 2.燥热伤肺、干咳无痰。合石膏、麦冬、天花粉以清燥润肺止咳。 3.目赤肿痛、羞明眵多。合菊花、石决明、车前子。 4.肝阴不足,眼目昏花。合女贞子、枸杞子以滋补肝肾。 5.肝阳上亢,眩晕。合菊花、黄芩。

菊 花 性味归经:甘、苦、微寒。入肺、肝经。 功能:疏风散热,养肝明目,清热解毒。 杭白菊

亳菊 怀菊花

菊 花 1.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伴头痛者尤宜,常配桑叶、薄荷、连翘、如桑菊饮。 菊 花 主治与应用: 1.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伴头痛者尤宜,常配桑叶、薄荷、连翘、如桑菊饮。 2.疗眼疾,风热所致目赤肿痛者,常配桑叶、夏枯草;肝阴不足所致头昏眼花、视物不清者,常合用枸杞、地黄。 3.疗疔疮肿毒。野菊花力量强,常合用地丁、银花、连翘、如五味消毒饮。

菊花、薄荷均能散风热,清头目,然薄荷辛凉疏散,散表力强;菊花清泄肝热,能明目平肝阳之亢,可代茶常服。 菊花品类众多,入药有黄、白之分,种植与野生之异,功效不全相同,各有所主。习以白菊(滁菊、甘菊)味甘,长于清肝明目、平肝潜阳,而清热疏风之力逊;黄菊(杭菊)花味苦,疏风清热之力胜,外感风热之头痛常投;野菊花苦寒之性胜于黄白,清热解毒之功更强,疔疮肿毒常选之。   菊花、薄荷均能散风热,清头目,然薄荷辛凉疏散,散表力强;菊花清泄肝热,能明目平肝阳之亢,可代茶常服。

桑叶与菊花比较   二者皆味甘苦、性寒凉,归肺肝经,都能疏散风热,平肝,清肝明目,同可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肝阳上亢,头痛眩晕;风热上攻或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以及肝肾不足,目暗昏花等证。不同之处在于:   桑叶 ── 疏散力强,且能清肺,润肺止咳,兼能凉血止血。   菊花 ── 平肝明目力胜,又善于清热解毒。

薄荷、牛蒡子与蝉蜕鉴别   三药皆能疏散风热、透疹、利咽,均可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麻疹初起,透发不畅;风疹瘙痒;风热上攻,咽喉肿痛等证。不同之处在于:   薄荷 ── 发汗力强,并长于疏肝解郁。   牛蒡子 ── 散结力大,并长于解毒消肿,兼能通便。   蝉蜕 ── 甘寒清泄,并长于退翳明目、止痒。

柴 胡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入肝、胆、三焦、心包经。 功能: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1.适用于外感风热及热入少阳之半表半里证。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常配黄芩,如小柴胡汤。亦可用于疟疾,常配常山、草果。 主治与应用: 1.适用于外感风热及热入少阳之半表半里证。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常配黄芩,如小柴胡汤。亦可用于疟疾,常配常山、草果。 2.肝气郁滞所致头目眩、胁肋胀痛或月经不调、痛经。常合白芍、香附,如柴胡疏肝散。 3.用于脾虚气陷所致少气无力、内脏下垂及久泻等,常伍用升麻、黄芪、党参、如补中益气汤。

升麻与葛根

升麻—性味归经:甘、辛、微寒。入肺、脾、 胃、 大肠经。 功能: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降。 胃、 大肠经。 功能: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降。 葛根—性味归经:辛、甘、平。入脾、胃经。  功能:解表透疹,生津止渴,治痢止泻。

柴胡、葛根与升麻比较   三者皆为辛凉之品,都能发表、升阳,均可用治风热感冒,发热、头痛等证。柴胡、升麻两者均能升阳举陷,同可用治气虚下陷,食少便溏、久泻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升麻、葛根两者又均能透疹,常用治麻疹初起、透发不畅。不同之处在于:     柴胡 ── 主升肝胆之气,长于疏肝解郁、和解(少阳)退热,并能升举阳气。   葛根 ── 主升脾胃清阳之气,并能透疹。主升脾胃清阳之气达到生津止渴、止泻痢之功。并能解肌发汗,风寒、风热表证均宜。   升麻 ── 主升脾胃之气,并能透疹。主升脾胃清阳之气达到升阳举陷之功(其升提之力较柴胡为强)。又能清热解毒。

辛凉解表剂

桑菊饮 (《温病条辨》)

证候特征:咳嗽明显的表热轻证 [组成]桑叶 菊花 薄荷 桔梗 杏仁 连翘 芦根 甘草 [主治]风温初起 病机:风热犯表(主),肺气失宣(次) [组成]桑叶 菊花 薄荷 桔梗 杏仁     连翘 芦根 甘草 [主治]风温初起   证候特征:咳嗽明显的表热轻证   病机:风热犯表(主),肺气失宣(次)   立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配伍意义 桑叶、菊花——疏散风热,清肺止咳(君) 薄荷——助君药散风热      桔梗、杏仁——助君药宣肺止咳   (臣) 连翘、芦根——清热生津   (佐) 甘草——润肺止咳,调和药性。   (佐使)

配伍特点  ①诸药量轻,解表清热力微(辛凉轻剂)  ②桑、桔、杏配伍,宣肺止咳效佳。。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用方要点] 咳嗽明显的表热轻证

银翘散 (《温病条辨》)

(主) [主治]温病初起 肺气失宣 病机要点:风热犯表 热毒壅聚 热邪伤津 表郁重;热毒重 立 法:疏散风热       (主) 热毒壅聚 热邪伤津 表郁重;热毒重 立 法:疏散风热 兼以解毒利咽,宣肺止咳,生津止渴。    (加强散邪与清热解毒之力)

利咽喉 配伍意义 银花、连翘——疏风清热解毒 (君) 牛蒡子、薄荷——助君药疏散风热 (臣) 荆芥、淡豆豉——辛温助君药开腠散邪  银花、连翘——疏风清热解毒 (君)  牛蒡子、薄荷——助君药疏散风热 (臣) 荆芥、淡豆豉——辛温助君药开腠散邪  竹叶、芦根——清热生津      (佐)  桔梗——宣肺止咳化痰   甘草——清热解毒,和中调药     (佐使) 利咽喉

配伍特点   1.以清热解毒药为君药。   2.辛凉药中配伍辛温之品。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清热解毒力强;解表散邪力强) (辛凉平剂)

[临床运用] 使用指征——风热表证之重者  热毒重:发热较高,口渴咽痛,舌红脉数;  表郁重:无汗,恶风寒。 风热表证的通治方

银翘散 桑菊饮 组成 功用 主治 翘、芦、薄、桔、草 银花、竹叶、牛蒡子、荆芥、淡豆豉 桑叶、杏仁、菊花 疏风解表,清热解毒,止咳利咽  方名 比较 银翘散 桑菊饮 组成 翘、芦、薄、桔、草 银花、竹叶、牛蒡子、荆芥、淡豆豉 桑叶、杏仁、菊花 功用 疏风解表,清热解毒,止咳利咽 解表、清热力强 (辛凉平剂) 宣肺止咳力大 (辛凉轻剂) 主治 风热表证,症见发热口渴,咳嗽,脉浮数 温病初起,表热重证 症见发热咽痛,无汗恶寒,舌红脉浮数 风温初起,表热轻证 但咳,余症不显。

麻杏石甘汤 (《伤寒论》)

问题 如何掌握本方适应证候? 本证辨汗的意义?

证候:外邪而致的肺热咳喘证 临床特征:发热,咳喘气急,舌红苔黄,脉数。(外感病史,急性起病) 常见于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 而证属肺热壅盛者

有汗为热壅于肺,重用石膏以清热; 无汗为热闭于肺,加重麻黄以宣肺; 无汗而伴恶寒者,是表邪未解,酌 加解表散邪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