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细讲》之 八佾第三 华东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石初军.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学生:刘雨欣 指导老师:马岩.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过程  3. 研究结果  对联,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 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 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 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对联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
Advertisements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 通史,开创了纪体和书表的编写体例。全书一百 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迹)、八 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十表(记大事年月)、 三十世家(记侯国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历 史人物的言行事功)五个部分,共五十二万字。 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
民族 徐家沟小学 金忠香 主要分布在云南,人口 约有 126 万。傣族人 民爱跳孔雀舞,泼水 节是傣族最富民族特 色的节日。
小说三要素 人物 情节 环境 凹 ( ) 凼 ( ) 硌 ( ) 涎 ( ) 水 揩 ( ) 嘎 ( ) 筹 ( ) 划 黏 ( ) 撬 ( ) 尴尬 ( ) 过瘾 ( ) 唿 ( ) 嗒 熬 ( ) 住 憋 ( ) 住 门槛 ( ) 微不足道 : 大庭广众 : āo dàng gè xián.
弟子规 带读简说. 一、弟子规之名称由来 原名【训蒙文】 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后经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
贴近教学 服务师生 方便老师.
Jǐ yǔ 31 给予树.
欣赏美.
狼.
走近作者 丰子恺(1898—1975年)著名漫画家、文学家、翻译家、艺术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他早年曾师从李叔同学习音乐、绘画,深受其佛学思想影响。五四后开始进行漫画创作,1924年首次发表画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并冠以“漫画”的题头,自此中国才开始有“漫画”这一名称。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等。
台 阶 李森祥.
导入 一个女子,有着“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温柔娇媚,也有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倜傥豪放,她就是宋朝婉约派词人李清照。
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来自德国的 犟龟jiàng guī ——德国:米切尔·恩德.
第一讲: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 智取生辰纲 刘晓玮 王麦喜.
人琴俱亡 刘义庆.
陈情表 李密 龙江一中高二语文备课组.
16.桥 南边小学 韩巧仪 写法 洪水 形象 语言1 语言2 语言3 语言4 想象说话 图片.
经典诵读.
前提测评 阅读训练 段落层次 思考讨论 导学达标 归纳小结 作业布置 背 影 朱自清
现代化立交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考试大纲》对本考点提出的能力要求是: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据此,高考对汉字的笔画、笔顺、造字法等内容均不作考查,只考查现代使用的汉字字形的识记能力。命题的依据是《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包括2000个常用字和1000个次常用字。考查重点为词语(包括成语)中的同音字、音近字、形近字。本考点的能力层级为A。
认真倾听 用心记忆 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
爸爸的花儿落了 林 海 音.
猜一猜 此物不稀奇, 生命不能离, 用刀切不断, 用网捞不起。 答案:水. 猜一猜 此物不稀奇, 生命不能离, 用刀切不断, 用网捞不起。 答案:水.
热身运动: 你和远方的亲朋好友 通过什么方式沟通? 拥有自信 勇于表现自己 加油!.
名人名言: 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 ——冰心 会不会阅读,决定着一个人的智力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
敬业与乐业 梁启超.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必修三 6、琵琶行并序.
圆明园的毁灭 丹江口市徐家沟小学 杜春晖.
一厘米 毕淑敏.
安恩和奶牛 约翰尼斯·延森.
墨池记 曾巩.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师说 韩 愈.
济南的冬天 老 舍 周至县辛家寨中学 王菊文.
雷电颂.
唐雎不辱使命.
威尼斯商人 (节选) 莎士比亚.
你会选择? 为 什 么 ? 官员 演员 医 生 教师 律师 修鞋匠 清洁工 军人.
圆明园的毁灭.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鸭,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十五音乐 以乐治国与以琴养心.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施耐庵 罗贯中.
智 取 生 辰 纲.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wán)绔(kù)少伟男。” 你知道哪些古人苦学成才的例子吗?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村 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贴近教学 服务师生 方便老师.
与妻书 林觉民.
欧 阳 修.
第一单元 自然奇观.
跨越海峡的 生命桥 词语 希望 中山市港口镇中心小学语文科组 卢金连 版图 暂停 努力.
新课标小学语文第一册《识字一》 zài jiā lǐ 3 在 家 里 执 教: 覃 静.
看 动画 成语 (    ) 揠苗助长 (    ) 滥竽充数 猜 (    ) 狐假虎威 (    ) 叶公好龙.
三打白骨精.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11 成长 梅江区金山小学肖月梅.
观 潮 观 潮.
普通話讀音相同,但粵語讀音不同的姓氏 江 姜 屈 曲 顏 嚴 石 時 陸 路 魏 衛 向 項.
梦回繁华.
紫藤萝瀑布.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 合兴小学 朱哓惠.
读一读 害怕 相遇 喜欢. 读一读 害怕 相遇 喜欢 猜 字 谜 “ ” 来 相 尊 重, “心” 至 人 感 , “日” 出 里 无 云, “水” 到 透 明。 言 互 令 动 万 纯 净 读一读 cāi zì mí 猜 字 谜 (二) “ ” 来   相 尊 重, “心” 至.
沁园春.雪 毛泽东.
语文S版 六年级 语文 下册 第一单元 天上偷来的火种.
蒙公一中韦群珍.
观 潮 观 潮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课.
12.界碑 王晓廉. 12.界碑 王晓廉 王晓廉照片 作者简介: 王晓廉,1950年出生于黑龙江鸡西。研究生学历,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下过乡、当过兵,先后在鸡西市劳动局任秘书、党史研究室科长、市文联副主席兼《雪花》杂志主编。现在北京五洲名人文化传播公司工作。 自1974年以来,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人民文学》、《当代》、《北京文学》《福建文学》《北方文学》等120多种报刊发表作品,并出版诗歌散文集七部。从2006年2月开始歌词创作。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论语细讲》之 八佾第三 华东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石初军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凡二十六章。通前篇末二章,皆论礼乐之事。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佾,音逸。季氏,鲁大夫季孙氏也。佾,舞列也,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每佾人数,如其佾数。或曰:“每佾八人。”未详孰是。季氏以大夫而僭用天子之乐,孔子言其此事尚忍为之,则何事不可忍为。或曰:“忍,容忍也。”盖深疾之之辞。范氏曰:“乐舞之数,自上而下,降杀以两而已,故两之间,不可以毫发僭差也。孔子为政,先正礼乐,则季氏之罪不容诛矣。”谢氏曰:“君子于其所不当为不敢须臾处,不忍故也。而季氏忍此矣,则虽弒父与君,亦何所惮而不为乎?”

学而第一谈治学 为政第二谈治国平天下 八佾第三开始批判现实,谈社会之病,非礼 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太史公自序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共290多年)初年,诸侯不听天子的号令,相互攻伐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 秦穆公和楚庄王。《白虎通·号篇》。 春秋中期,大夫不听诸侯号令 后来,家臣不听大夫号令,季氏家臣阳虎作乱

1、季氏:鲁大夫季孙氏,鲁桓公的后裔, 季桓子,一说季平子 2、谓:评论 3、八佾:八列,八佾舞,由舞者执羽而舞,以八人为一列,八列则八八六十四人。这是天子祭太庙所用的人数。 《春秋》隐公五年左氏《传》,公问执羽人数于众仲,众仲对曰:「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 八音克谐,然后成乐,每列必须八人 另解:诸侯六佾,六六三十六人。大夫四佾,四四十六人。士二佾,二二为四人。

鲁国是周天子封给周公之国,周公之子伯禽为鲁君,周成王感念周公有勋劳于天下,故在周公殁后,赐之以重祭。命鲁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故鲁君祭宗庙有八佾之舞。但天子之礼乐,只能在文王、周公庙用之,若用之于他庙,亦是僭礼。季氏是鲁桓公的后裔,为鲁国的卿大夫,他以为周公庙得用天子礼乐,故亦在其家庙中用之。此是严重的僭礼行为。 4、庭:季氏的家庙 5、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忍:一解,容忍,此事可忍,何事不可忍? 忍:二解,忍心,此事他都忍心做,什么事他不忍心做呀? 雪公语:学儒必须敦伦尽分,始能希圣希贤。否则所学不实,于己于人,皆有害而无益。季氏僭礼,即是不能尽分,必为鲁国祸乱之源。所以孔子严斥其非。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彻,直列反。相,去声。三家,鲁大夫孟孙、叔孙、季孙之家也。雍,周颂篇名。彻,祭毕而收其俎也。天子宗庙之祭,则歌雍以彻,是时三家僭而用之。相,助也。辟公,诸侯也。穆穆,深远之意,天子之容也。此雍诗之辞,孔子引之,言三家之堂非有此事,亦何取于此义而歌之乎?讥其无知妄作,以取僭窃之罪。程子曰:“周公之功固大矣,皆臣子之分所当为,鲁安得独用天子礼乐哉?成王之赐,伯禽之受,皆非也。其因袭之弊,遂使季氏僭八佾,三家僭雍彻,故仲尼讥之。”

1、三家:谓仲孙、叔孙、季孙。 仲、叔、季三孙,是鲁国的卿大夫。大夫称家,故称三家。 他们是桓公的公子庆父、叔牙、季友之后的子孙,故皆称孙,又称三桓子孙。庆父为庶子之长,故仲孙后改称孟孙。 2、雍:《诗经》写作雝,是《诗经》里一篇诗的名称,在《周颂臣工之什》里。 3、彻:通作撤。天子祭宗庙,礼成时,歌此《雍》诗以撤祭馔,今三家祭祖,亦以《雍》诗歌之而撤。 4、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这两句在《雍》诗中 相:助祭的傧相;维,语气助词 辟:训君,指诸侯 公:二王之后于周封公,夏之后为杞,殷之后为宋

穆穆,是形容天子温和肃敬之貌。 四方诸侯以及二公都来助祭,天子是那样的温和庄严肃穆 5、奚取于三家之堂。 主祭者是天子,四方诸侯以及二王之后都来陪祭,三家之堂哪里有这样的场景,却唱这样的诗句,到底是何意义? 季氏僭八佾,三家僭雍彻,越分非礼,昭然若揭 孔子的态度明明白白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游氏曰“人而不仁,则人心亡矣,其如礼乐何哉?言虽欲用之,而礼乐不为之用也。”程子曰:“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李氏曰:“礼乐待人而后行,苟非其人,则虽玉帛交错,钟鼓铿锵,亦将如之何哉?”然记者序此于八佾雍彻之后,疑其为僭礼乐者发也。 1、仁:内在的,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厚意,正理,大道,根本 2、礼:外在的,礼主敬, 3、乐:外在的,乐主和, 礼不兼乐,偏近于拘束 乐不兼礼,偏近于流放 二者兼融,会恰到好处,所以礼乐一般连用 内外须一致,名实相副,否则仅有礼乐有何用呢?

前后脉络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1、第一句:季氏八佾僭礼 2、第二句:三家雍彻僭礼 3、第三句:表面有礼、有乐,内心无仁,如礼何?如乐何? 4、下一句:谈礼的根本(林放问礼之本) 蕅益大师:世人虽甘心为不仁。未有肯甘弃礼乐者。但既弃仁。即弃礼乐。故就其不肯弃礼乐处。唤醒之也。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林放问礼之本。 林放,鲁人。见世之为礼者,专事繁文,而疑其本之不在是也,故以为问。 子曰:“大哉问! 孔子以时方逐末,而放独有志于本,故大其问。盖得其本,则礼之全体无不在其中矣。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易,去声。易,治也。孟子曰:“易其田畴。”在丧礼,则节文习熟,而无哀痛惨怛之实者也。戚则一于哀,而文不足耳。礼贵得中,奢易则过于文,俭戚则不及而质,二者皆未合礼。然凡物之理,必先有质而后有文,则质乃礼之本也。

范氏曰:“夫祭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丧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礼失之奢,丧失之易,皆不能反本,而随其末故也。礼奢而备,不若俭而不备之愈也;丧易而文,不若戚而不文之愈也。俭者物之质,戚者心之诚,故为礼之本。” 杨氏曰:“礼始诸饮食,故污尊而抔饮,为之簠、簋、笾、豆、罍、爵之饰,所以文之也,则其本俭而已。丧不可以径情而直行,为之衰麻哭踊之数,所以节之也,则其本戚而已。周衰,世方以文灭质,而林放独能问礼之本,故夫子大之,而告之以此。”

1、林放问礼之本。 林放:鲁国人,一说孔子弟子。 周公制礼,鲁国乃周公之后,应当最懂礼数,由鲁国人林放问礼之根本,可见,礼崩乐坏,到了何种程度。 2、子曰:“大哉问! 大家都舍本逐末,唯独林放追其根本 孔子喜其问而称叹之 3、礼,与其奢也,宁俭; 礼:本于人心之仁,仁表现出来就是礼,礼的本质是诚敬 奢:过于文饰,流为虚华;俭:不重外在,过于质朴 奢则外有余而内不足,俭则内有余而外不足,二者都失之于偏,都是非礼 俭非礼之本。而近于本。故就此指点。庶可悟本。

外不足,其本尚在,内不足,其本将失,所以与其奢也,宁俭;(现在是一个包装的时代,产品,人自己) 述而篇曰: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曰:鲁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4、丧,与其易也,宁戚。 丧:丧礼 易:一解,治地使平曰易,引申为“治办”,把丧事治办得很周全,有礼数 易:二解,和易,平易,和顺而有条理,举行丧礼,如此和易,不合情理,则不如哀戚 礼记檀弓上篇曰:子路曰: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吴氏曰:“亡,古无字,通用。”程子曰:“夷狄且有君长,不如诸夏之僭乱,反无上下之分也。”尹氏曰:“孔子伤时之乱而叹之也。亡,非实亡也,虽有之,不能尽其道尔。” 1、夷狄 夷狄:泛指少数民族,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2、诸夏 华夏:中国,中華(蕐、花) 中:中央,根本,中庸,中和(中医) 夏:人戴着面具在跳舞 左传:有衣冠之美谓之华,有礼乐之美谓之夏 曾仕强:由易经解释中华,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为中,两仪、四象、八卦为华

诸夏:指当时周天子之下诸多诸侯国 3、亡(象形文字读ying) 通无,人走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就是消亡了 一解: 夷狄都有国君,不如同我们诸夏没有国君,虽有周天子,却君不君,臣不臣,天子名存实亡,简直连国君都没有了。 体现孔子对当时的慨叹与批判! 二解: 夷狄虽有君主,却不及中国无君也。 中国虽然无君,但中国文化尚在,远比夷狄为优。 韩愈原道篇曰: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於中国,则中国之。 孔子称赞管仲: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重要启示 1、中国是礼仪之邦,文化立国 2、夷夏之别无非是一个"礼"字 夷夏之别,不以血统、种族及地理与其他条件为论,而以行为为准则,就是以“礼”为准则 礼记·曲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知自别于禽兽。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女,音汝。与,平声。旅,祭名。泰山,山名,在鲁地。礼,诸侯祭封内山川,季氏祭之,僭也。冉有,孔子弟子,名求,时为季氏宰。救,谓救其陷于僭窃之罪。呜呼,叹辞。言神不享非礼,欲季氏知其无益而自止,又进林放以厉冉有也。范氏曰:“冉有从季氏,夫子岂不知其不可告也,然而圣人不轻绝人。尽己之心,安知冉有之不能救、季氏之不可谏也。既不能正,则美林放以明泰山之不可诬,是亦教诲之道也。” 1、季氏旅于泰山。 季氏:季孙氏 旅:祭名,天子祭山之名,不常祭,有大故乃举行。

礼记王制篇曰: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郑注云:鲁人祭泰山,晋人祭河是也。 泰山:五岳之长,在齐鲁境内,只有天子能祭,齐君、鲁君能祭。季氏只是鲁国的大夫,要去祭泰山,这是严重的僭礼。 2、子谓冉有曰: 冉有:名求,字子有。鲁国人。孔丘十哲之一,长于政事。为季孙氏家臣。 3、女弗能救与? 女:通汝;弗:不;与:即欤。 救:救正,劝阻,谏止,谓救其陷于僭窃之罪。 你难道不能劝止他吗?

4、对曰:“不能。” 冉有回答说不能 范氏曰:“冉有从季氏,夫子岂不知其不可告也,然而圣人不轻绝人。尽己之心,安知冉有之不能救、季氏之不可谏也。既不能正,则美林放以明泰山之不可诬,是亦教诲之道也。” 孔子知道冉有不能救、季氏不可谏,明知故问 5、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呜呼:感叹辞 曾:乃,岂,诘问辞 岂可说泰山之神尚不如林放乎。意谓,普通人如林放者,犹知问礼之本,泰山之神,岂不知礼。祭祀合乎礼,神始受之,否则不能受。季氏目无天子,目无国君,泰山肯接受吗。孔子感叹之后,不说季氏,而说泰山。圣人言语如此温和。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饮,去声。揖让而升者,大射之礼,耦进三揖而后升堂也。下而饮,谓射毕揖降,以俟众耦皆降,胜者乃揖不胜者升,取觯立饮也。言君子恭逊不与人争,惟于射而后有争。然其争也,雍容揖逊乃如此,则其争也君子,而非若小人之争矣。 1、射:六艺之一,四种射礼 一是大射礼,天子在重大祭祀之前,为了挑选助祭者而举行 二是乡射礼,是每年春秋各州为教民礼让、敦化成俗而举行 三是燕射,是国君与大臣在燕饮之后举行的射礼,旨在明君臣之义 四是宾射,此说仅见于《周礼》,是天子与故旧朋友的射礼。 中国早期的运动会

2、揖让而升,下而饮 王肃注:射于堂,升及下,皆揖让而相饮也。败者饮罚酒。 赢的人说:承让,输的人说:领教 3、君子之争 孟子: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卫灵公篇曰:子曰:君子矜而不争。 荀子尧问篇曰: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知如士,不与士争知。 中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君子之争不是小人之争,是体现礼让精神的争,是和谐的争 重要启示 1、中国是礼让的文化 2、我们正在失去礼让的精神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倩,七练反。盼,普苋反。绚,呼县反。此逸诗也。倩,好口辅也。盼,目黑白分也。素,粉地,画之质也。绚,采色,画之饰也。言人有此倩盼之美质,而又加以华采之饰,如有素地而加采色也。子夏疑其反谓以素为饰,故问之。 子曰:“绘事后素。” 绘,胡对反。绘事,绘画之事也。后素,后于素也。考工记曰:“绘画之事后素功。”谓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犹人有美质,然后可加文饰。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礼必以忠信为质,犹绘事必以粉素为先。起,犹发也。起予,言能起发我之志意。谢氏曰:“子贡因论学而知诗,子夏因论诗而知学,故皆可与言诗。”杨氏曰:“‘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学礼。苟无其质,礼不虚行’。此‘绘事后素’之说也。孔子曰‘绘事后素’,而子夏曰‘礼后乎’,可谓能继其志矣。非得之言意之表者能之乎?商赐可与言诗者以此。若夫玩心于章句之末,则其为诗也固而已矣。所谓起予,则亦相长之义也。”

1、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夏:卜商,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二句在《诗经卫风硕人篇》第二章,后一句不见于此篇,马融以为此句为逸诗,朱子《集注》以这三句皆是逸诗。 巧笑:笑有多种,此笑最高妙,无法用言语表达。 倩:好口辅也。巧笑时,嘴角面颊自然上翘。兮,语气助词。 盼:目黑白分也。眼睛转动时的样子。 不学诗无以言 素以为绚兮。 素,是指面颊与美目。绚,是指笑倩盼动的情况。 有这样美好的面目,始有笑倩盼动之美。

2、子曰:“绘事后素。” 绘事,是绘画之事。 素,是缯或绢之类的丝织品,普通是白色,可以用来绘画,如后世画家所用的画纸。全祖望《经史问答》,据杨龟山所引《礼记礼器篇》「白受采」之文,将素解释为素地。素地即是白地。白色可以接受采色。绘画必须先铺一块白缯或白绢,是为素地,然后始能在此素地上施采绘画。 所以绘事后素,就是绘画之事后于素。这句话既是比喻,则知素是比喻美女的口辅美目,这是美的素质。绘事比喻笑倩盼动,这是美的姿态。先有美质,而后有美姿,故说绘画之事在素地之后。

3、曰:“礼后乎?” 孔子以绘事喻诗,子夏由诗而悟礼,故曰:礼后乎。 杨氏引《礼器》之文:「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学礼。」 礼以忠信为主,学礼以忠信为前提,不忠不信之人学不到礼。礼后,就是礼在忠信之后。 4、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孔子称许、赞扬子夏,教学相长。 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 子夏因诗及礼,能够举一反三,很有悟性。 学而第一篇曰: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人最重要的是要有悟性!

重要启示: 1、本质最重要 2、比如西施,本来就美,走路、吃饭、穿衣,甚至连生病皱眉都美,东施效颦就很难看 3、比如一块上好的玉,不雕饰就很好看,若是良工加以雕饰,必能成为绝世珍品。 4、人的本质就是做人,做人的根本是忠信 前后脉络: 前一句: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君子有了不争的本质,才能去争。若是怀着必争之心去争,往往会背离道德,背离了人的本质,走向人性的反面。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杞,夏之后。宋,殷之后。征,证也。文,典籍也。献,贤也。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君言矣。 1、杞,夏之后。宋,殷之后。周之封建,兴灭国、继绝世,故封夏的遗老遗少于杞,殷的遗老遗少于宋。 2、礼:礼仪、文物、典章、制度等 3、征:证也。证明。 4、文,典籍也。献,贤也。 孔子曾到杞宋二国去考察二代之礼,典籍、贤人都已经不足

礼记礼运篇曰: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卫灵公第十五: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中庸篇曰: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为政第二: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孔子博学深思,好古敏求,通二代之礼,欲付诸实践,别人却不能全信,验之于杞宋二国,文献不足,贤人不足,故有此叹。足则吾能征之矣,又说明了孔子传道的坚定信心。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禘,大计反。赵伯循曰:“禘,王者之大祭也。王者既立始祖之庙,又推始祖所自出之帝,祀之于始祖之庙,而以始祖配之也。成王以周公有大勋劳,赐鲁重祭。故得禘于周公之庙,以文王为所出之帝,而周公配之,然非礼矣。”灌者,方祭之始,用郁鬯之酒灌地,以降神也。鲁之君臣,当此之时,诚意未散,犹有可观,自此以后,则浸以懈怠而无足观矣。盖鲁祭非礼,孔子本不欲观,至此而失礼之中又失礼焉,故发此叹也。谢氏曰:“夫子尝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又曰:‘我观周道,幽厉伤之,吾舍鲁何适矣。鲁之郊禘非礼也,周公其衰矣!’考之杞宋已如彼,考之当今又如此,孔子所以深叹也。”

1、禘 是天子祭祀宗庙的大祭。鲁国因其始祖周公旦有功勋于天下,周成王特赐以天子礼乐祭周公,所以鲁国周公庙得有禘礼。详见先儒所引《礼记大传》、《丧服小记》,以及《祭统》诸篇文。 2、既灌 既:灌之后 灌:亦作祼guàn 。孔安国注:「灌者,酌郁鬯chàng ,灌于太祖,以降神也。」皇《疏》:「灌者,献也。酌郁鬯酒,献尸,灌地,以求神也。」尸,是以人代替受祭之祖。禘祭之初,酌以郁金草汁所和的鬯酒,献尸,尸受酒后,将酒灌地,以求神于太祖庙。详见皇《疏》所引《礼记郊特牲》,以及《尚书》大传郑氏注。

3、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孔子不欲观的原因 第一:鲁禘于周公之庙,非礼矣。 第二:鲁之君臣灌时,诚意未散,犹有可观,自此之后,只是应付,毫无诚意,便没有什么可看的了。非礼中之非礼。 前后脉络: 前一句:孔子想恢复夏朝的礼乐制度,无法考证,想恢复商朝的礼乐制度,无法考证 这一句:本来鲁国为周公之后,保存了周朝的全部礼乐制度,但是现在也是这个样子,吾不欲观之矣。 可见孔子心忧天下!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先王报本追远之意,莫深于禘。非仁孝诚敬之至,不足以与此,非或人之所及也。而不王不禘之法,又鲁之所当讳者,故以不知答之。示,与视同。指其掌,弟子记夫子言此而自指其掌,言其明且易也。盖知禘之说,则理无不明,诚无不格,而治天下不难矣。圣人于此,岂真有所不知也哉? 1、或问禘之说。 或:有人 有人问关于禘祭之礼的说法 2、子曰:“不知也。 孔安国注:答以不知者,为鲁讳。刘氏《正义》说:孔子讳,即逆祀之事。皇侃《疏》:臣为国讳恶,则是礼也。

鲁逆祀,跻僖公,乱昭穆。僖公与闵公皆是庄公之子。僖为庶子而年长,闵嫡而幼。庄公薨,闵立为君,僖为臣。闵薨,僖立为君。至僖公薨,列神主时,鲁之宗人夏父弗忌,佞僖公之子文公,将僖公神主升在闵公神主之上,是为逆祀。 3、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示:寘,同置,放置,展示 诸:之于 易如反掌 中庸篇曰:郊社之礼,所以祀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礼乐的核心是为了正人心,正人心要从居上位者自己开始,居上位者要从祭祀开始,懂得了禘礼,治理天下,易如反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程子曰:“祭,祭先祖也。祭神,祭外神也。祭先主于孝,祭神主于敬。”愚谓此门人记孔子祭祀之诚意。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与,去声。又记孔子之言以明之。言己当祭之时,或有故不得与,而使他人摄之,则不得致其如在之诚。故虽已祭,而此心缺然,如未尝祭也。范氏曰:“君子之祭,七日戒,三日齐,必见所祭者,诚之至也。是故郊则天神格,庙则人鬼享,皆由己以致之也。有其诚则有其神,无其诚则无其神,可不谨乎?吾不与祭如不祭,诚为实,礼为虚也。”

1、祭如在 祭:祭先祖也。 2、祭神如神在。 祭神:祭外神也。祭天地之神。 祭先主于孝,祭神主于敬。”愚谓此门人记孔子祭祀之诚意。 事死如事生 ,事亡如事存 (先祖故事) 3、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与,去声。 言己当祭之时,或有故不得与,而使他人摄之,则不得致其如在之诚。故虽已祭,而此心缺然,如未尝祭也。

范氏曰:“君子之祭,七日戒,三日齐,必见所祭者,诚之至也。是故郊则天神格,庙则人鬼享,皆由己以致之也。有其诚则有其神,无其诚则无其神,可不谨乎?吾不与祭如不祭,诚为实,礼为虚也。” 重要启示: 1、神鬼不可欺 2、诚敬为第一 3、亲自参加方能表达诚意 4、要有一些必要的形式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 王孙贾,卫大夫。媚,亲顺也。室西南隅为奥。灶者,五祀之一,夏所祭也。凡祭五祀,皆先设主而祭于其所,然后迎尸而祭于奥,略如祭宗庙之仪。如祀灶,则设主于灶陉,祭毕,而更设馔于奥以迎尸也。故时俗之语,因以奥有常尊,而非祭之主;灶虽卑贱,而当时用事。喻自结于君,不如阿附权臣也。贾,卫之权臣,故以此讽孔子。 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天,即理也;其尊无对,非奥灶之可比也。逆理,则获罪于天矣,岂媚于奥灶所能祷而免乎?言但当顺理,非特不当媚灶,亦不可媚于奥也。谢氏曰:“圣人之言,逊而不迫。使王孙贾而知此意,不为无益;使其不知,亦非所以取祸。”

1、王孙贾问曰 王孙贾:卫大夫 2、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 媚:亲顺也。讨好,献媚 奥:室西南隅为奥。古时房屋坐北朝南,门向南开,而偏近于东,则西南角为隐深之处。八卦方位,西南属坤位,五行属土,代表大地,土神。 灶:设在厨房,炊煮食物之器名为灶。五祀中有灶神。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故时俗之语,因以奥有常尊,而非祭之主;灶虽卑贱,而当时用事。喻自结于君,不如阿附权臣也。贾,卫之权臣,故以此讽孔子。(一解)

孔子周游列国,在卫国时,颇受卫灵公尊敬。灵公夫人南子,品行不端,但有才能,欲藉孔子之名以壮自己声势,召见孔子。孔子见之。王孙贾误会孔子来卫求官,故问孔子,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是何意思。王孙贾以奥比喻南子,以灶比喻自己。他的意思是告诉孔子,你求南子,不如求我王孙贾。(二解) 县官不如现管 3、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朱子注:天,即理也 孔子说。这话不对。如果得罪上天,则无处祈祷。 孔子处处循天理 谢氏曰:“圣人之言,逊而不迫。使王孙贾而知此意,不为无益;使其不知,亦非所以取祸。”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郁,于六反。监,视也。二代,夏商也。言其视二代之礼而损益之。郁郁,文盛貌。尹氏曰:“三代之礼至周大备,夫子美其文而从之。” 1、监:视也。 2、二代:夏商也。 3、郁郁:文盛貌 刘氏《正义》引《汉书礼乐志》:「王者必因前王之礼,顺时施宜,有所损益。周监于二代,礼文尤具,事为之制,曲为之防。故称礼经三百,威仪三千。孔子美之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历史演进,后因于前而益胜,礼乐日备,文物日富,故孔子美之。尹氏曰:“三代之礼至周大备,夫子美其文而从之。”

郁郁二字包含礼的本质与条文,两者兼备,而相平衡。也就是文质彬彬之意。文与质平衡,无过,亦无不及,就是恰到好处的中庸之道。 礼记中庸: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清承明制 国共两党

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大,音泰。鄹,侧留反。大庙,鲁周公庙。此盖孔子始仕之时,入而助祭也。鄹,鲁邑名。孔子父叔梁纥,尝为其邑大夫。孔子自少以知礼闻,故或人因此而讥之。孔子言是礼者,敬谨之至,乃所以为礼也。尹氏曰:“礼者,敬而已矣。虽知亦问,谨之至也,其为敬莫大于此。谓之不知礼者,岂足以知孔子哉?” 1、子入大庙,每事问。 大庙,大,音泰。鲁周公庙。 孔子入周公庙,见庙里的事物,如礼器等,皆问之。 此盖孔子始仕之时,入而助祭也。

2、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 鄹人之子:鄹,是鲁国的鄹邑,在今山东省曲阜县。邢《疏》:「鄹人,鲁鄹邑大夫孔子父叔梁纥也。《左传》襄公十年称鄹人纥。」鄹人之子,即是指称孔子。 或人讥讽口吻 孔子以知礼而闻名 3、子闻之曰:“是礼也。” 一解:是,即指每事问。孔子闻或人之言,便说,此问即是礼。刘氏《正义》:「鲁祭太庙,用四代礼乐,多不经见,故夫子每事问之,以示审慎。」孔安国注:「虽知之,当复问,慎之至也。」 春秋繁露郊事对篇曰:孔子入太庙,每事问,慎之至也。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

二解:是礼也(耶)?(钱穆老夫子说) 这些就算是礼吗? 三家者以雍彻,僭礼 孔子知其非礼,明知而故问,是一种委婉的讽刺与抗议 根据前后脉络,第二解更贴切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为,去声。射不主皮,乡射礼文。为力不同科,孔子解礼之意如此也。皮,革也,布侯而栖革于其中以为的,所谓鹄也。科,等也。古者射以观德,但主于中,而不主于贯革,盖以人之力有强弱,不同等也。记曰:“武王克商,散军郊射,而贯革之射息。”正谓此也。周衰,礼废,列国兵争,复尚贯革,故孔子叹之。杨氏曰:“中可以学而能,力不可以强而至。圣人言古之道,所以正今之失。” 1、射不主皮 仪礼乡射礼曰:礼射不主皮。主皮之射者,胜者又射,不胜者降。 皮,革也,布侯而栖革于其中以为的,所谓鹄也。

2、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为,去声。科,等也。 古者射以观德,但主于中,而不主于贯革,盖以人之力有强弱,不同等也。 礼射观人品行,注重养德,古时不主张射穿其皮,但能射中目的即可,甚至稍偏,亦无不可。何也。因为各人之力大小不同等也。此为古时所行之道。时至春秋之末,咸主射穿其皮,则尚力不尚德矣,所以孔子叙古之道而叹之。 又古注,凡行射礼,皆射三次,第一次射,但取合礼。第二次射,始取主皮。或谓射穿其皮,或谓中而不穿。第三次射,听鼓乐之节制,则合于乐。三射以合礼乐为上,主皮次之。 韩国日本:弓道,保存了中国的古礼

重要启示 1、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宪问第十四) 2、崇尚力量,还在动物的层面 3、人区别于动物,是因为人有文化,知道礼让 4、射需要凝神静气,心无杂念,这纯粹是修养功夫 5、古来崇尚力量者无一长久 6、要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来矫治当今世界崇尚力量之弊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去,起吕反。告,古笃反。饩,许气反。告朔之礼:古者天子常以季冬,颁来岁十二月之朔于诸侯,诸侯受而藏之祖庙。月朔,则以特羊告庙,请而行之。饩,生牲也。鲁自文公始不视朔,而有司犹供此羊,故子贡欲去之。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爱,犹惜也。子贡盖惜其无实而妄费。然礼虽废,羊存,犹得以识之而可复焉。若并去其羊,则此礼遂亡矣,孔子所以惜之。杨氏曰:“告朔,诸侯所以禀命于君亲,礼之大者。鲁不视朔矣,然羊存则告朔之名未泯,而其实因可举。此夫子所以惜之也。”

1、子贡欲去告朔之饩xì羊。 告:gu(第四声)宣示,谕示 告朔:邢《疏》引《周礼春官太史》:「颁告朔于邦国。」古时天子在季冬时,以来年每月的政事,定成政令书,古注称为朔政,亦称月令书(类似历书),颁告诸侯。诸侯受之以后,藏于太庙,自新年一月起,每月朔日,也就是每月初一,供一只饩羊,祭告于太庙,然后上朝奉行。诸侯告朔于太庙之礼,如《春秋》文公六年《公羊传》何休注说:礼,诸侯受十二月朔政于天子,藏于太祖庙,每月朔,朝庙,使大夫南面奉天子命,君北面而受之。 春秋:鲁文公六年,闰月不告朔,十六年,文公又因疾病,而有四次不视朔。文公以后,鲁君告朔之礼,逐渐由旷而废。后来鲁君虽不告朔,但每月初一,仍由有司送一只饩羊供奉祖庙。

饩xì羊:杀而不烹之羊 凡牲:系养曰牢,烹而熟之曰飨,杀而未烹曰饩 子贡认为,告朔之礼既不举行,何必仍供一羊。故欲除去告朔之饩羊。 2、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爱,犹惜也。 子贡盖惜其无实而妄费。然礼虽废,羊存,犹得以识之而可复焉。若并去其羊,则此礼遂亡矣,孔子所以惜之。 杨氏曰:“告朔,诸侯所以禀命于君亲,礼之大者。鲁不视朔矣,然羊存则告朔之名未泯,而其实因可举。此夫子所以惜之也。” 如今加长春节假、恢复清明端午中秋节假,即是此义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黄氏曰:“孔子于事君之礼,非有所加也,如是而后尽尔。时人不能,反以为谄。故孔子言之,以明礼之当然也。”程子曰:“圣人事君尽礼,当时以为谄。若他人言之,必曰我事君尽礼,小人以为谄,而孔子之言止于如此。圣人道大德宏,此亦可见。” 孔安国注:「时,事君者多无礼,故以有礼者为谄也。」 鲁国当时君弱臣强,三桓简傲无礼,更僭天子礼乐。时人习非成是,反以事君尽礼为谄。虽然他人不合礼,但孔子仍然依礼事君。 事君尽礼是本分,人应该尽本分

重要启示 1、一般人都是站在自己厉害的立场上去判断是非 2、那个背后无人说 3、澄清事实,不怨天不尤人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定公,鲁君,名宋。二者皆理之当然,各欲自尽而已。吕氏曰:“使臣不患其不忠,患礼之不至;事君不患其无礼,患忠之不足。”尹氏曰:“君臣以义合者也。故君使臣以礼,则臣事君以忠。” 1、定公,鲁君,名宋,襄公之子,昭公之弟。 当时三家乱政,臣子失礼,定公患之,故有此问。 2、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君使臣:君上使用臣子 臣事君:臣子侍奉国君 定公的观念中就已经失礼了 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礼贤下士才对

3、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君礼臣忠 荀子臣道篇曰:有大忠者,有次忠者,有下忠者,有国贼者。以德覆君而化之,大忠也;以德调君而辅之,次忠也;以是谏非而怒之,下忠也;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偷合苟容,以之持禄养交而已耳,国贼也。若周公之于成王也,可谓大忠也。若管仲之于桓公,可谓次忠矣。若子胥之于夫差,可谓下忠矣。若曹触龙之于纣者,可谓国贼矣。 君上能够以礼待臣,臣子自然以忠事君,因果关系 君上的本分:以礼待臣,亦是为君之道 臣子的本分:以忠事君,亦是为臣之道 各尽本分,各尽其道,互相感召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乐,音洛。关雎,周南国风诗之首篇也。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关雎之诗,言后妃之德,宜配君子。求之未得,则不能无寤寐反侧之忧;求而得之,则宜其有琴瑟钟鼓之乐。盖其忧虽深而不害于和,其乐虽盛而不失其正,故夫子称之如此。欲学者玩其辞,审其音,而有以识其性情之正也。 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诗序:风之始,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 可以风劝天下,端正夫妇之伦。 朱注:关雎之诗,言后妃之德,宜配君子。 易经·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 有万物,然后有男女; 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 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 周朝的三太: 太姜(太王古公亶父):生泰伯、仲雍、季历 太任(季历):生文王 太姒(文王):生武王、周公 中国最成功的胎教: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

重要启示 1、毛诗大传:发乎情、止乎礼 2、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中庸之道,无过无不及 4、含蓄之美(女孩流泪) 5、当今之弊,要么麻木,要么夸张过分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宰我,孔子弟子,名予。三代之社不同者,古者立社,各树其土之所宜木以为主也。战栗,恐惧貌。宰我又言周所以用栗之意如此。岂以古者戮人于社,故附会其说与?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遂事,谓事虽未成,而势不能已者。孔子以宰我所对,非立社之本意,又启时君杀伐之心,而其言已出,不可复救,故历言此以深责之,欲使谨其后也。尹氏曰:“古者各以所宜木名其社,非取义于木也。宰我不知而妄对,故夫子责之。”

1、哀公问社于宰我。 哀公:鲁哀公,姬将,鲁国第二十六任君主。鲁定公之子,在位27年。 宰我:孔子弟子,名予。鲁人。孔门十哲之一,列言语科。 公冶长第五: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阳货第十七: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社:社是土神。此处指社主,当时祭土神,要立一木,以为神的凭依,此木称为主。(江山社稷) 刘氏《正义》说:《春秋》哀公四年六月,亳社灾。李氏惇《群经识小》,以为哀公问宰我,即在此时。盖因复立其主,故问之。其说颇近理。 2、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夏后氏以松:夏居河东,其野宜松 殷人以柏:殷居亳,其野宜柏 周人以栗:周居丰镐,其野宜栗 曰使民战栗:栗解释为憟。战憟,即恐惧之意。 三家专政,哀公意欲讨之,故借题问社,此乃隐语示意,宰我所答,隐表赞成。

3、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子闻之曰:孔子当时在陈国,后来听说这件事 成事不说:凡事已成定局,就不必说了。此指哀公失政而言。三家专权的局势,形成已久,再说无用,故不需说。 遂事不谏:遂事,是指三家已经遂心成事。宰我今对哀公进谏,为时已晚,不如不谏。 既往不咎:是指宰我对哀公之言,虽不适当,然而已经说出,孔子亦不追咎宰我了,故云不咎。 后哀公终为三家逼逐,宰我也以猪齐君谋攻田氏被杀。

另一解: 曰使民战栗:宰我不知而妄说,天下已经一片混乱了,你还嫌不够,火上浇油,让鲁哀公再起杀伐之心 孔子对宰我深深的责备 重要启示 1、不懂不要装懂,乱发挥,瞎联系 2、木已成舟,不要再议论,于事无补,反而扰乱心神,伤和气,伤感情,不利于将来,一切要向前看 3、事后的清议,往往站着说话不腰疼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管仲,齐大夫,名夷吾,相桓公霸诸侯。器小,言其不知圣贤大学之道,故局量褊浅、规模卑狭,不能正身修德以致主于王道。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焉,于虔反。或人盖疑器小之为俭。三归,台名。事见说苑。摄,兼也。家臣不能具官,一人常兼数事。管仲不然,皆言其侈。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好,去声。坫,丁念反。或人又疑不俭为知礼。屏谓之树。塞,犹蔽也。设屏于门,以蔽内外也。好,谓好会。坫,在两楹之间,献酬饮毕,则反爵于其上。此皆诸侯之礼,而管仲僭之,不知礼也。

愚谓孔子讥管仲之器小,其旨深矣。或人不知而疑其俭,故斥其奢以明其非俭。或又疑其知礼,故又斥其僭,以明其不知礼。盖虽不复明言小器之所以然,而其所以小者,于此亦可见矣。故程子曰“奢而犯礼,其器之小可知。盖器大,则自知礼而无此失矣。”此言当深味也。苏氏曰:“自修身正家以及于国,则其本深,其及者远,是谓大器。扬雄所谓‘大器犹规矩准绳’,先自治而后治人者是也。管仲三归反坫,桓公内嬖六人,而霸天下,其本固已浅矣。管仲死,桓公薨,天下不复宗齐。”杨氏曰:“夫子大管仲之功而小其器。盖非王佐之才,虽能合诸侯、正天下,其器不足称也。道学不明,而王霸之略混为一途。故闻管仲之器小,则疑其为俭,以不俭告之,则又疑其知礼。盖世方以诡遇为功,而不知为之范,则不悟其小宜矣。”

1、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管仲:齐大夫,名夷吾,相桓公霸诸侯。桓公尊之为仲父。 宪问篇第十四: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宪问篇第十四: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尊王攘夷 发展经济: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春秋第一相,法家代表人物 器:器量、器度、器识,器物的容量有大小,人的心量也有大小。识深则量大,识浅则量小,人的胸襟度量在其识。 器量、胸襟、度量:人生的境界

管子小匡篇:施伯谓鲁侯曰,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惠栋《九经古义》:盖当时有以管仲为大器者,故夫子辨之。 朱注:器小,言其不知圣贤大学之道,故局量褊浅、规模卑狭,不能正身修德以致主于王道。 史记:桓公好内,多内宠,如夫人(小老婆)者六人…桓公病,五公子各树党争立。 管子·小称 :夫易牙以调和事公。公曰:“惟蒸婴儿之未尝。”于是蒸其首子而献之公。 美食家的结局:饿死,尸体生蛆后才被人发现,死后67日后,方才收殓。 管仲帮助齐桓公行的是霸道 ,不能久远。 孔子称赞管仲的功业,同时也指出他的器小

2、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或曰:“管仲俭乎?”或人闻之,误以为俭。 三归: 一解:包注谓娶三姓女,妻妾多。 二解:朱子据说苑以为三台,三个大仓库,财货多。 三解:韩非子外储说谓管子家有三处,晏子春秋谓管仲身老,桓公赐之以三归。家产多。 四解:采邑三处。俸禄多。 官事不摄:摄,兼职。管氏家臣各有专职,不兼余事也。 管仲的财富很多,排场很大,奢侈浪费,器小易盈而已! 焉得俭?怎能说他节俭呢?

3、 “然则管仲知礼乎?” 管仲如此的讲排场,或人又以为管仲知礼。孔子遂辨其不知礼。 4、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屏谓之树。塞,犹蔽也。设屏于门,以蔽内外也。国君宫门口立一个屏风,管仲也立了一个屏风。 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两君宴会,在两楹之间设坫,皇《疏》:坫者,筑土为之,形如土堆。献酢更酌,酌毕,各将其空酒杯反置于坫上,谓之反坫。 塞门,反坫,皆是人君享有者,而管仲皆僭为之,是不知礼也。故云,管氏如知礼,则谁是不知礼者耶。

故程子曰“奢而犯礼,其器之小可知。盖器大,则自知礼而无此失矣。”此言当深味也。 苏氏曰:“自修身正家以及于国,则其本深,其及者远,是谓大器。扬雄所谓‘大器犹规矩准绳’,先自治而后治人者是也。 管仲三归反坫,桓公内嬖六人,而霸天下,其本固已浅矣。管仲死,桓公薨,天下不复宗齐。” 杨氏曰:“夫子大管仲之功而小其器。盖非王佐之才,虽能合诸侯、正天下,其器不足称也。道学不明,而王霸之略混为一途。故闻管仲之器小,则疑其为俭,以不俭告之,则又疑其知礼。盖世方以诡遇为功,而不知为之范,则不悟其小宜矣。”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语,去声。大,音泰。从,音纵。语,告也。大师,乐官名。时音乐废缺,故孔子教之。翕,合也。从,放也。纯,和也。皦,明也。绎,相续不绝也。成,乐之一终也。谢氏曰:“五音六律不具,不足以为乐。翕如,言其合也。五音合矣,清浊高下,如五味之相济而后和,故曰纯如。合而和矣,欲其无相夺伦,故曰皦如,然岂宫自宫而商自商乎?不相反而相连,如贯珠可也,故曰绎如也,以成。” 1、子语鲁大师乐。 语:yù ,去声。告诉。 大tài师:大,音泰。乐官名,乐官之长。 孔子的外公就是乐师。乐师多为瞎子。如阿炳。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精通音乐 述而篇曰: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2、曰:“乐其可知也: 音乐的演奏全部进程可知也,是可以描述的 3、始作,翕如也; 始作:开始的时候 翕如也:翕,合也。如,似也。古代作乐先奏金,鼓钟,钟声既起,闻者皆翕然振奋,是为乐之始。 4、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从之:从,音纵。放也,展开之意。钟声既作,八音齐奏,乐声自此放开。

纯如也,纯,和谐义。其时器声人声,堂上堂下,互相应和,纯一不杂,故说纯如也。 皦如也,皦,清楚明白义。高下清浊,金革土匏,各种音节,明晰悦耳,故说皦如也。 绎如也,绎,连续相生不断。回旋往复,余音绕梁。 以成。一套音乐,在这过程中完成。 关于乐: 尚书尧典记载:八音。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乐经,六经之一,失传 礼记中有一篇乐记 史记中有一篇乐书 吕氏春秋中有大乐、古乐

伶伦:吕氏春秋·古乐: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听风凰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钟之宫适合。 贾湖骨笛:河南舞阳出土,距今8千年至9千年,具备七声音阶。 五音(五声):宫、商、角、徵、羽(1、2、3、5、6) 七律(七音):加上,变宫,变徵(7、4) 声: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音:声成文,谓之音。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 乐:夫乐者,与音相近而不同。德音之谓乐。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郑卫之音,靡靡之音 陈后主:陈叔宝,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张丽华) 观音知政 吕氏春秋:观其音而知其俗矣,观其政而知其主矣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礼乐不可斯须去身。 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 音乐疗法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请见、见之之见,贤遍反。从、丧,皆去声。仪,卫邑。封人,掌封疆之官,盖贤而隐于下位者也。君子,谓当时贤者。至此皆得见之,自言其平日不见绝于贤者,而求以自通也。见之,谓通使得见。丧,谓失位去国,礼曰“丧欲速贫”是也。木铎,金口木舌,施政教时所振,以警众者也。言乱极当治,天必将使夫子得位设教,不久失位也。封人一见夫子而遽以是称之,其所得于观感之间者深矣。或曰:“木铎所以徇于道路,言天使夫子失位,周流四方以行其教,如木铎之徇于道路也。”

1、仪封人请见。 仪:卫邑。卫国的一个城市。 封人:皇《疏》:封人,守卫邑之界吏。周人谓守封疆之人为封人。刘氏《正义》:夫子五至卫。此至仪邑,不知在何时。 盖贤而隐于下位者也。此人或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人,故未记载其姓名。 见:xiàn ,请见 2、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仪封人来求见孔子,怕孔子的弟子不肯引见,故说,凡是有道德的君子到我仪地,我未尝不得与之相见。 3、从zòng者见xiàn之。 从者,随从孔子的弟子。从者便引封人见了孔子。

4、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二三子:是封人称呼孔子的诸弟子。 封人见过孔子,辞出时,对孔子的弟子们说 何患于丧乎?丧字有两种读音。 一解读去声,丧失之义。丧失地位。孔子为鲁国司寇,去之卫,又去卫适陈,仪封人告孔子弟子不必以失位为忧。 二解读平声,丧亡之义。 孔安国注:言何患于夫子圣德之将丧亡耶。 孔注之义,就是「天之将丧斯文」之丧。孔子在鲁国辞了官位,周游列国,宣传圣人之道,无人能用,好像天之将丧斯文。封人认为,圣人之道不会丧亡,故说「何必忧患。」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木铎:金口木舌,施政教时所振,以警众者也。铎,是金属制的大铃子,铃子里面可以摇动的铃舌,用木料制的,叫做木铎。武事振金铎,文事振木铎。 孔安国注:天下之无道已久矣。极衰必盛。木铎,施政教时所振也。言天将命孔子制作法度,以号令于天下。 封人之意,天下不能永远无道,既然无道已久,上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即由孔子以先王之道来施教于天下。 朱注:封人一见夫子而遽以是称之,其所得于观感之间者深矣。 古人说望气,就是看气象、气魄、器度、胸怀。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韶,舜乐。武,武王乐。美者,声容之盛。善者,美之实也。舜绍尧致治,武王伐纣救民,其功一也,故其乐皆尽美。然舜之德,性之也,又以揖逊而有天下;武王之德,反之也,又以征诛而得天下,故其实有不同者。程子曰:“成汤放桀,惟有惭德,武王亦然,故未尽善。尧、舜、汤、武,其揆一也。征伐非其所欲,所遇之时然尔。” 1、子谓韶 先生评论韶乐 韶,舜乐。 武,武王乐。

关于大舜 孝感动天(二十四孝之首) 虞舜。瞽叟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嚣。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有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系诗颂之。 对对耕春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帝位。孝感动天下。 舜在尧死之后,在位39年,到南方巡守时,死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山,称为“零陵”。 韶山,相传舜南巡时,奏韶乐于此,因名。 湘妃竹:阵物志: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汨挥,竹尽斑。 毛泽东:斑竹一枝千滴泪

2、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评论,《韶》乐尽美,而又尽善。《武》乐也是尽美,但未尽善。 尽,是完全之意。武王的乐亦善,但未到完善之境而已。 《礼记乐记》说:王者功成作乐。 《汉书礼乐志》也说:《易》曰,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作乐崇德,是崇表王者得天下的功德,必与事实相符。舜的天下,受禅于尧,其乐和平,所以尽美尽善。武王之有天下,由于伐纣而得,其乐演奏起来,犹有杀伐之声。因此,他的音乐不如舜的音乐那样调和,故云未尽善。

古注,「武王以征伐取天下,故未尽善。」然而,武王伐纣,深受孔子、孟子称赞。孔子在《周易革卦彖传》中说:「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孟子梁惠王篇》,齐宣王以武王伐纣问孟子:「臣弒其君可乎。」孟子说:「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弒君也。」足证孔子所说的「未尽善」之意,是指武王之乐,非指武王之德。 善:伦理道德评价 美:美学艺术评价 真:科学真理标准 中国人讲尽善尽美,很少谈真,所以道德伦理体系完备 西方人重求真,所以科学技术发达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居上主于爱人,故以宽为本。为礼以敬为本,临丧以哀为本。既无其本,则以何者而观其所行之得失哉? 1、居上不宽, 宽者,度量宽宏。居上位者,不宽则不得众。 阳货篇曰:宽则得众。又见《尧曰篇》。 大戴礼记子张官人篇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充耳,所以塞聪。明有所不见,听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

吕氏春秋贵公篇曰: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病矣,弗讳,寡人将谁属国?”对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其可乎?”对曰:“不可。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勿已,则隰xí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夫相,大官也。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 2、为礼不敬, 礼记曲礼云:毋不敬。 3、临丧不哀, 礼记曲礼云:临丧则必有哀色。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篇曰:临事而不敬,居丧而不哀,祭祀而不畏,朝廷而不恭,则吾无由知之矣。 朱注:居上主于爱人,故以宽为本。为礼以敬为本,临丧以哀为本。既无其本,则以何者而观其所行之得失哉? 前后脉络 首句:八佾舞于庭 末句作结: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孔子深刻的批判和深沉的叹息

谢 谢 大 家 我的联系方式:(需要讲稿者请发邮件) 0791-7046581(办) 0791-7046941(传真) 0791-7046581(办) 0791-7046941(传真) 13979130989 scjzay@ecjtu.jx.cn 江西博客网 交大日新社区博客 330013江西、南昌、昌北开发区 双港东大道、华东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

介绍几本学习《论语》的书 网上购书更方便、更丰富 当当网、卓越网、淘宝网 1、《学庸论语》(采用《阮刻十三经》注疏本,《论语》并参酌程树德集释本);大字拼音本;儿童中国文化导读,作者:绍南文化编,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大字拼音本,晨读用的。 2、《论语别裁》南怀瑾著,复旦大学出版社,普通读者的入门功夫,上下几千年尽在其中,百看不厌; 3、《论语新解》钱穆著,三联书店,钱老夫子的毕生心血; 4、《论语讲义》李里著,广西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年轻的长衫先生讲的论语,深入浅出; 5、《四书蕅益解》(明)蕅益大师,网络上有,从佛法看儒门; 6、《论语心得》于丹著,中华书局,美女的心得,美丽的心得; 7、《论语别裁》(明)张居正讲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皇家读本; 8、《四书集注》(宋)朱熹集注,最权威,最精辟,最成体系,无出其右。 网上购书更方便、更丰富 当当网、卓越网、淘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