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 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制作:于兰英.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动脉粥样硬化 Arteriosclerosis , AS 概念 : 图 AS 是一种与脂质代谢障碍有关的,以大中动脉内膜脂质沉着、 粥样斑块形成、纤维组织增生、管壁硬化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 年龄:多见于老年人, 岁 AS 的检出率为 58.36% 和 88.31%, 并随年龄而增加。
Advertisements

第六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Diseases of cardiovascular system. 循环系统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脂蛋白的分类 乳糜微粒 ( CM ) 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 ) 中间密度脂蛋白( IDL ) 低密度脂蛋白 ( LDL ) 高密度脂蛋白 ( HDL ) Lp ( a ) 这 5 种脂蛋白的密度依次增加,颗粒依次变小。 CM 和 VLDL 以甘油三酯为主,亦称富含甘油三 酯的脂蛋白。
赵世华 放射科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无创性影像诊断在 ACS 中的应用. 亚秒完成扫描 剂量降低 80% 克服心律不齐 扩大应用范围 MRI 空间分辨率提高 64 排容积 CT 平台 44ms 时间分辨率 4 扇区重建 MDCT MRI 冠状动脉 心脏结构与功能 CT 和 MRI.
13级七临8班 华宇婷、周雨婷、刘畅 陈梦捷、杨怡婷、漆苏婉、周振华.
第七次实验课 心血管系统疾病(2).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北京大学医学部 病理生理教研室 徐 海.
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 Atherosclerosis and Hypertension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 定义: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管腔狭窄、阻塞 心肌缺血、缺氧 心脏病 2)它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护理 Nursing Care Of The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绞痛、心肌梗死的护理
第二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第七节 冠状动脉 粥样硬化性 心脏病 (CHD).
第六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大连医科大学 病理学与法医学教研室.
第二十七章 调血脂和抗动脉粥 样硬化药.
国家级精品课 药物化学 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化学教研室.
济宁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 王 舟.
国家级精品课 药物化学 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化学教研室.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降血脂在脑卒中防治中的作用及前景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神经内科 徐运.
冠动状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CHD)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CHD)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血清脂质和脂蛋白检测 Determination of lipids and lipoproteins in serum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葡萄糖 合成 肌糖元 第六节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一、糖类代谢 1、来源:主要是淀粉,另有少量蔗糖、乳糖等。
消化系统疾病 第四节 肝硬化.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heart disease 沈阳医学院奉天医院 张曼
心血管系统 第十一章 脉管系统 第一节 总 论 第二节 心 一、心的位置和外形 二、心腔 三、心的构造 四、心传导系 五、心包 六、心的血管
心血管系统 脉管系统 第二节 心 一、心的位置和外形 二、心腔 三、心的构造 四、心传导系 五、心包 六、心的血管 七、心的神经
冠心病的CTCA诊断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科 李秀梅.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学校常见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厦门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 陈雪琳
动脉粥样硬化.
第四章 动脉粥样硬化和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第八章 第三节 女性生殖系统 六、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一)子宫平滑肌瘤的MRI表现
吸烟与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流行病学.
心 血 管 系 统 疾 病 三峡大学医学院形态学部 鲁 华.
Diseases of cardiovascular system
第九章 玻璃体病 菏泽医专眼科学教研室 董桂玲.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汪某某,女性,60岁 主诉:突然头痛、神志不清、左侧肢体活动不利1小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甲状腺激素.
第七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高血压病 风湿病 感染性心内膜炎 心瓣膜病.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 1概念 2临床表现 3治疗 4护理措施 心内科 包德美.
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 胡钢英.
第十三章 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 Atherosclerosis and Hypertension
FSD-C10 一个极有希望的药物 汇报人:李艳花 生物化学教研室.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第四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1. 良性肿瘤 (1) 局部压迫和阻塞:消化道、肺、脑 (2) 继发改变:溃疡、出血、感染 (3) 分泌激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 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分型] 一、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二、心绞痛 三、心肌梗死 四、缺血性心肌病 五、猝死 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第二节 细胞的信号转导 第三节 细胞的电活动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
第二节 冠状动脉AS及冠心病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 1. 病变分布特点: 左侧>右侧,大支>小支,近端>远端
硬件设备 —生理楼111室..
第十章 循环系统 (circulatory system)
结缔组织 Connective Tissue
第四章 缺 氧 概念:组织得不到氧气,或不能充分 利用氧气时,组织的代谢、功 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能发生 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 缺氧。
冠状动脉解剖 李秀梅.
Pharmacology of Efferent nervous system
脉管系统 脉管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脉管系统不仅是体内的运输管道系统,而且有重要的内分泌功能,如心肌细胞能分泌血管紧张素、抗心律失常肽,血管内皮细胞能合成和分泌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等。
 第三篇 脉管学(angiology) 第一章 心血管系统(cardiovasculal system)  第一节 概述 一、心血管系统的组成 1、心(heart):二房、二室 2、动脉(artery):大、中、小。 3、静脉(vein) 4、毛细血管(capillary) 人体解剖学——浙江大学.
第五节 心肌梗塞 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断学教研室.
急性冠脉病症的病理机制 Nathan Wong.
Circulatory System 循环系统 周俊 Department of Histology & Embryology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 19 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制作:于兰英

左心房 左心室 右心房 右心室 复习心血管系统组成 微循环

血管一般结构模式图

第 1 节 动脉粥样硬化症

动脉硬化 ⒈定义:动脉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的一类疾病。 ⒉分类: ⑴细动脉硬化:高血压病 ⑵动脉中层钙化:中型动脉中膜变性、坏 死,钙化。 ⑵动脉中层钙化:中型动脉中膜变性、坏 死,钙化。 ⑶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AS 是一种血脂异常, 在大、中动脉(弹力型和弹力肌型)内膜有脂质沉积,并伴有血管平滑肌增殖及纤维基质沉积形成纤维硬化斑块,继而斑块深部成分的坏死与脂质混合成粥样物质形成粥样瘤性斑块,使动脉壁变硬,管腔狭窄。

流行病学调查: 发病率上升,中、老年多见; 检出率北方高于南方; 发病年龄北方小于南方; 主动脉 AS检出率女高于男; 冠状动脉AS检出率男高于女。

动脉粥样硬化(示意图)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致病因素 1. 高脂血症 :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LDL/sLDL 是判断AS和CHD(冠心病)的最佳指标,其次为VLDL和CM。 LDL被动脉壁细胞氧化修饰后具有促进粥样斑块形成的作用。氧化LDL(ox-LDL) 是最重要的致粥样硬化因子,也是损伤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主要因子。

HDL是胆固醇逆向转运的载体,促使摄取肝外组织中的游离胆固醇,使游离胆固醇酯化后传递给HDL而运回肝脏。 此外,HDL可抑制细胞对LDL的摄取,最终使VLDL,LDL及CM以残体形式被降解和清除。

2. 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与同龄、性别组比 发病早、重 血流对血管壁的冲击力较高,造成内皮损伤。 3. 吸烟:→ CO↑→内皮细胞缺氧性损伤→ 内皮释放PDGF↑→使LDL氧化 →单核细胞迁入内膜→泡沫C →SMC增生移行→内膜→泡沫C →凝血Ⅰ、Ⅷ等↑ → 血栓形成

4、致继发性高脂血症的疾病 1)糖尿病: VLDL、 TG HDL ; LDL氧化 2)高胰岛素血症: A壁SMC增生 3)遗传因素: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4)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合征:高TC、LDL 血症

5、其他因素 (2) 性别:雌激素影响脂质代谢 → 降低胆固醇水平, 女性少于男性,绝经后与男性相同 (1) 年龄:年龄↑ → 接触致AS因素机会多,动脉壁本身增生性改变 (2) 性别:雌激素影响脂质代谢 → 降低胆固醇水平, 女性少于男性,绝经后与男性相同 (3)肥胖:易患高血脂症,高血压,糖尿病

(二)、发病机制 1、脂源性学说 2、损伤应答学说 3、炎症(巨噬细胞受体缺失)学说 4、平滑肌致突变学说

1、脂源性学说 是高脂血症与本病的因果关系的学说 动脉壁对从血浆侵入的脂质的反应 脂蛋白:载脂蛋白 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 VLDL:甘油三酯最多 LDL:含胆固醇,甘油三酯较多 HDL:含蛋白质最多

  LDL 渗入内皮下间隙(SES),释放MCP-1,单核细胞(MC)迁入内膜,OX-LDL与MC表面的受体结合摄入,形成泡沫细胞。

2. 损伤应答学说 认为:AS斑块是EC对多种损伤因素修复性反应的结果 损伤因素: 机械、LDL、高胆固醇血症、免疫作用、过氧化脂质、吸烟等

① 脂质的作用: ② EC损伤: ③ 单核/巨噬细胞: ④ SMC增殖: 上述环节相互作用 → AS斑块形成

单核细胞和平滑机细胞迁入内膜和泡沫细胞形成

3. 巨噬C受体缺失学说 ① 不被天然LDL受体识 ② 通过清道夫受体(Mφ表面)介导的内吞作用 ③ 对单核C趋化作 ④ 对EC、SMC趋化作 ⑤ GF↑

4. 平滑肌致突变学说 ① 认为:AS斑块SMC → 单克隆性 (一个突变SMC产生子代细胞) ② 原因:化学致突变物或病毒

二、病理变化 (一) 基本病变 1. 脂纹及脂斑 早期病变 (1) 肉眼:脂纹为淡黄色条纹,1-2mm,长 短不一,位于主A分枝开口处,脂斑为帽针头大小,稍隆起.

(2) 镜下 ① 泡沫细胞(foamy cells) 多为巨噬C源性, 少量肌源性 ② SMC及较多细胞外基质 ③ 少量TC、WBC (3) 形成过程:脂质↑ → Mφ、SMC吞噬 → 泡沫C (两种来源) (4) 结局: 一种可逆病变,青年、儿童也可出现,可自行消退

内膜下有大量泡沫细胞

内皮细胞 内皮下间隙 内弹性膜 血中单细胞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 中膜SMC 肌源性泡沫细胞

泡沫细胞呈圆形,体积大,胞浆内有脂质空泡

2. 纤维斑块: (1) 肉眼:灰黄色,蜡滴样,隆起斑块 (2) 镜下:① 表面:纤维帽 (SMC+细胞 外 基质+胶原纤维) ② 深层: 脂质+增生SMC、 Mφ、泡沫C+基质

(fibrous plaque) 肉眼: 隆起于表面的淡黄色或瓷白色斑块

  泡沫细胞坏死,SMC继续增生,产生胶原,弹性纤维及蛋白多糖,形成纤维斑块。

⑵镜下: 纤维帽(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大量细胞外基质)。 纤维帽下:增生的SMC、巨噬细胞、泡沫细胞、 细胞外脂质及炎细胞。

3. 粥样斑块 (Atheromatous plaque) (1) 肉眼:大小不等,隆起的灰黄色斑块。有黄色粥样物质。

粥样斑块

(2) 镜下 ① 表面:纤维帽(胶原纤维玻璃样变性,SMC埋于细胞外基质中) ② 深层:大量无定形坏死物(脂 质、胆固醇结晶) 底部及边源:肉芽组织 外周:淋巴细胞 + 泡沫细胞 ③ 中膜:不同程度萎缩→变薄

中膜平滑肌萎缩变薄

中膜平滑肌萎缩变薄

(二 )继发改变及后果: 1)斑块内出血 2)斑块破裂(粥样化溃疡): 3)血栓形成 4)钙化 5)动脉瘤形成

1斑块内出血:2斑块破裂:3血栓形成: 4钙化:5动脉瘤形成:

三、重要器官动脉病变及影响 ⑶结果:动脉瘤-致命性大出血 1. 主A AS: (1) 部位:好发于主A后壁及分支开口处,腹主A > 胸主A > 主A弓 > 升主A (2) 病变:常见粥样斑块及其继发改变(溃疡、钙化、出血等) ⑶结果:动脉瘤-致命性大出血

(1) 好发部位:颈内A起始部、基底A、大脑中A及Willis动脉环 2. 冠状A AS: 冠心病 3. 颈A、脑A AS: (1) 好发部位:颈内A起始部、基底A、大脑中A及Willis动脉环 (2) 病变: ① 脑萎缩:血管狭窄→缺血 ② 脑软化:血栓形成→闭塞,多见于颞叶、内囊、尾状核、豆状核、丘脑 ③ 脑出血:AS → 小动脉瘤 → 血压↑时 → 破裂出血

脑底动脉粥样硬化 脑底动脉Willis环及其分支粥样硬化

大脑基底部粥样硬化

4. 肾A AS: (1) 部位: 肾A开口处或主干附近 (2) 病变:AS性固缩肾

5. 四肢A AS: (1) 部位: 下肢A多见且严重。 (2) 病变: 血管狭窄 → 缺血 → 间歇性跛行 血栓形成 → 闭塞 → 坏疽 6. 肠系膜A AS: 狭窄→腹痛、腹胀、发热;阻塞→肠梗死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㈠好发部位: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右冠状A主干 左旋支

㈡特点: 斑块性病变呈新月形,管腔呈偏心性狭窄。 ㈢分级:Ⅰ级≤25% ㈣影响:心脏病变, Ⅱ级≤26~50% Ⅲ级≤51~75% Ⅳ级 > 76% ㈣影响:心脏病变, 心源性猝死

正常冠状动脉(镜下)

二、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 CHD) 1. 冠心病:冠状A狭窄所致心肌缺血 → 缺血性心脏病 (ischemic heart disease,IHD) 2. 病因及机制: ① 冠状A供血不足:冠状A AS、冠状A痉挛 ② 心肌耗氧量剧增:血压↑↑,过劳,情绪激动 等→心肌负荷↑

(一)心绞痛(angina pectoris,AP) 1. 概念 由于心肌急性、短暂性供血不足缺血, 引起的以心前区疼痛为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2. 临床分型 (1)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 心绞痛性质、强度、部位、发作次数和诱因等在1-3日内无明显改变者,多伴 稳定的冠状A AS狭窄(>75%)

(2)恶化性劳累性心绞痛 稳定型心绞痛在3个月内疼痛频率、程 度、时限、诱因经常变动,进行性加重 (3)自发型变异型心绞痛 无明显诱因,多在休息或梦醒时发作.

3机制:缺血酸性代谢产物堆集 刺激心内交感神经  胸交感神经节和相应脊髓段大脑(痛觉) 相应脊髓段脊神经分布区域压榨和紧缩感。 4表现:阵发性胸骨后部疼痛, 向心前区及左上肢放射,持续数分钟, 可休息或口服硝酸酯类药物缓解。

(二)心肌梗死 (myocardial infarction,MI) ⑴定义:心肌严重持续性缺血缺氧而引起的缺血性坏死。 ⑵原因:冠状动脉的急性闭塞。 ⑶表现:剧烈而持续的胸骨后疼痛, 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缓解。 ⑷类型:①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②透壁性心肌梗死(典型心肌梗死类型)

①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心室壁内层1/3心肌、肉柱和乳头肌 广泛小灶状梗死, 可累及整个左室内膜 (环状MI) 冠状动脉严重弥漫狭窄并附加某些因素(休克,过量运动,心动过速)

②透壁性心肌梗死 原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伴血栓形成或痉挛 好发部位:左心室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50%,左心室前壁、心尖部、室间隔前2/3) 右冠状动脉(25%,左室后壁、室间隔后1/3、右心室) 左旋支:左室侧壁

(5)病变 肉眼: 梗死区形状不规则 6小时才能辨认,梗死灶呈苍白色 8-9小时:淡黄色 4天后:梗死灶周出现出血、充血带 1周后:红色(肉芽组织增生) 2-8周:灰白色,瘢痕

心肌梗死形状不规则

6小时后,梗死灶呈苍白色

心肌梗死(8-9小时淡黄色)

1周后:红色(肉芽组织增生)

2周后:灰白色,瘢痕组织

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梗死灶的肉芽组织

合并症: ①心力衰竭:最常见死亡原因。 ②心源性休克:左心室梗死>40%时,心输出量 休克 ③心律失常:受累传导束 ④室壁瘤形成:心腔内压 ⑤附壁血栓:室壁瘤处,栓塞。 ⑥心脏破裂:4-7天多见,蛋白水解酶 ⑦急性心包炎:急性浆液纤维素性心包炎

心脏的横截面上心室动脉瘤。 此处动脉瘤的内部形成附壁血栓。

心肌破裂,它极有可能发生在初次发作后的第3-5天,(心肌最柔软)。 在左心室游离室壁和隔膜的心后壁梗塞前面

心肌梗死 心脏破裂 心肌纤维化 室壁瘤

(三)心肌纤维化 (myocardial fibrosis) 1. 概念:中、重度冠状AS性狭窄 → 心肌持续或反复缺血缺氧所致 2. 肉眼:心脏增大,心腔扩张,多灶性白 色纤维条块 3. 镜下:广泛,多灶性心肌纤维化伴邻近 心肌萎缩或肥大。部分心肌纤维 → 空泡化 4. 临床表现:心律失常或心衰

(四)冠状动脉猝死 1. 诱因:饮酒、过劳、吸烟、运动。 部分病例 → 死于夜间 2. 病变: ◆冠状A AS→1支以上冠状A中重 度狭窄→相应心肌病变 ◆少数病变轻,可能与合并冠状A 痉挛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