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英國的工業革命 與初期工業社會
學習重點 什麼是「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的發源地 工業革命的過程 第一個工業國家的出現 工業社會的來臨
什麼是「工業革命」? 1.時間:十八世紀後半葉 2.特徵:人類生產方式的改變 A.機械化-機器取代手工 B.動力化-機械動力取代自然力 3.生產活動擺脫自然的限制 A.機器工廠取代手工作坊 B.家庭式、區域性→全國性、國際化 C.工業成經濟的新支柱
工業革命前的家庭手工業 在工業革命之前,家 庭就是生產的單位, 家庭中的成員都是生 產的勞動力,共同經 營某項生產活動,以 求生存。
正在紡織的婦女
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 (一) 英國的農業革命 1.十七、十八世紀的農業革命 A.推動「圈地運動」 B.農業技術的改良 a.引進新作物-蕪菁、苜蓿 b.推廣新耕作方式-四年輪耕法 2.促成農業資本化 A.地主累積可供投資的資本 B.圈地運動造成勞動力解放→投入 工業生產
四年輪耕法示意圖 大麥 小麥 苜蓿可恢復土壤養分,有助於其他作物的生長 根莖作物,如蕪菁,可作為牛的過冬飼料
(二) 工業革命的發生 英國的各種優越條件 1.資本充足 2.資源豐富 3.市場廣大 4.技術進步 5.國內水陸交通便利 6.有強大海軍與商船隊 7.社會開放
資本充足 1.資本的累積 A.海外貿易→商業資本 B.農業革命→農業資本
19世紀初英格蘭銀行
資源豐富 1.能源與原料 A.英國:盛產煤、鐵 B.美洲殖民地:生產棉花 2.人力資源:圈地運動釋放出農村勞動力 →提供城市裡工廠的需求
市場廣大 1.英國本身人口的增長 2.歐洲大陸的需求 3.海外殖民地提供廣大的市場:七年戰爭後 -取得印度與北美
技術進步 1.學者成立「皇家協會」 A. 1660年-查理二世時代 B.推動科學研究,培養研發風氣 2.政府鼓勵創新:頒發專利證書 3.經驗技工突破技術:因應實際的需要
工業革命發生的背景
工業革命的過程 (一) 煤、鐵與蒸汽機-英國工業革命三大產業 1.採煤:A.蒸汽動力的燃料 B.焦炭可以煉鐵
(二) 棉紡織業與工業革命 1.棉紡織業:英國工業革命的火車頭 A.第一個全面機械化的產業 B.第一個全部工廠化的產業 2.棉布業者設法改良機器 A. 1733-飛梭 B. 1767-珍妮紡紗機 C. 1769-水力紡紗機 D. 1785-動力織布機 E. 1792-軋棉機
瓦 特 水力紡織機 利用水力推動的紡織機,能夠 快速將紗抽出並紡到線軸上
第一個工業國家的出現 (一) 世界的工廠 1.各項生產顯著成長 A.煤:1700年/3萬噸→1850年/5000萬噸 B.鐵:1770年/3萬噸→1850年/200萬噸 C.棉紗:1780年/約4000萬碼→1850年/約20億碼 2.工業生產力超過其他國家: A.1830年-a.生產全歐3/4的煤 b.生產全歐半數以上的棉織品 B.1860年-鐵產量占全世界的54%
十九世紀英國與世界各地的貿易 工業革命後,英國的經濟發展超越 當時其他國家。此圖顯示英國這個 「世界工廠」的貿易活動
(二) 英國的工業化 1.建設交通網 A.開鑿運河-連結工業中心與煤田、港口 B.修築鐵路-縮短運輸時間,降低成本
蒸汽火車 1812年英人史蒂芬生 (George Stephensos) 設計出以蒸汽引擎推 動,在鐵軌上行走的 火車,近代火車由是 誕生。
蒸汽輪船 1807年,由富爾敦(Robert Fouton)建造的「克萊蒙特」(Clermont) 煙囪蒸汽輪船沿著美國 哈德遜河Hudson River順利駛達阿爾班尼 Albany,船上裝有側漿並用一臺博耳頓和瓦特製造的發動機推動。
1840年代的英國鐵路營運里程
水晶宮開幕盛況 維多利亞女王親自舉行開幕儀式
水晶宮
(三) 工業革命的傳布 1.方向:由西向東 2.傳布地區 A.19世紀前半-法國、比利時 B.19 世紀後半-德國、俄國、美國、 奧匈帝國、義大利 C.20世紀初期-日本
英國工業革命的傳布
工業社會的來臨 (一) 人口成長 1.原因:生活條件改善→死亡率下降 A.生產增加 B.營養改良 C.醫藥衛生進步
(二) 都市化的普及 1.城市增長 A.舊都市擴大規模 B.新產業聚集處發展成新興工業城市 2.歐洲各地相繼出現大城市 A.城市超過10萬人-a.英國:2座→46座 b.歐洲:23座→135座 B.城市人口由550萬增至4600萬-占歐洲 總人口的一成以上
英國工業都市人口增長趨勢
(三) 階級的變動 1.壯大了中產階級 A.成為中間力量 B.推動改革的力量:不滿現狀,反對特權
咖啡廳為19世紀城市居民最喜愛的聚集場所之一, 十九世紀德國市民的生活一景 咖啡廳為19世紀城市居民最喜愛的聚集場所之一, 同時也是現代都市文化的特徵之ㄧ。
(四) 女性地位的升降 1.婦女地位的變化 A.下層婦女社會、經濟地位提升 a.走出家庭,進入工廠,從事非技術性 工作-有經濟能力,有一定的發言權 b.工資低,成新的壓迫對象 B.中產階級婦女淪為「家庭的囚犯」 a.男人收入足供養家,與生產脫節 b.女性被塑造成「賢妻良母」-地位 不如下層婦女
紡織工人的工作情形 工業革命使許多女性走出家庭,從事非技術性的工作
2. 女性意識萌芽: A. 十八世紀後期:瑪麗‧伍史東克拉芙特 a. 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出書為女權辯護 b 2.女性意識萌芽: A.十八世紀後期:瑪麗‧伍史東克拉芙特 a.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出書為女權辯護 b.主張女性應享有工作、教育與政治權 B.十九世紀中期以後: (A)約翰‧彌爾 (B)歐洲女性運動以英國最積極 a.組織婦運團體 b.向國會遊說與群眾示威
瑪麗‧伍史東克拉芙特 在1792年發表《女權辯護》 (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相同行為標準,女性應享 of Women), 主張男女應有 相同行為標準,女性應享 工作、教育與政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