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生长 生长与繁殖的概念 生长——微生物细胞吸收营养物质,进行新陈代谢,当同化作用>异化作用时,生命个体的重量和体积不断增大的过程。 繁殖——生命个体生长到一定阶段,通过特定方式产生新的生命个体,即引起生命个体数量增加的生物学过程。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一、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及其解法 二、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简单应用 三、 小结及作业 §6.2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Advertisements

第五节 函数的微分 一、微分的定义 二、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 法则 四、微分形式不变性 五、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六、小结.
2.8 函数的微分 1 微分的定义 2 微分的几何意义 3 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 4 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2.5 函数的微分 一、问题的提出 二、微分的定义 三、可微的条件 四、微分的几何意义 五、微分的求法 六、小结.
植物生理 植物细胞生理基础 同工酶. 学习目标 Click to add title in here Click to add title n here  掌握同工酶的概念。  了解同工酶的意义。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细菌在进化上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是它们在多种环境条件下能迅速、有效地生长。
Chap.6 微生物的生长与控制 §1. 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 §2.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3.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实验性质:综合 实验类别:本科基础实验 实验学时:4 实验教师:陈兴都
任务2.4 微生物生长曲线的测定.
微生物的生长 湖南省地质中学生物组 授课人:赵隆基.
重点:微生物生长规律,微生物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难点: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微 生 物 的 生 长 及 其 控 制 第 四章 Microbiology Microbiology Microbiology
第四章 微生物的生长和遗传变异.
知识 + 实践 = 能力不断提高.
三种中国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 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实验七 霉菌个体、群体形态观察.
Chap5 微生物的生长与控制 §2 对微生物的控制 常用概念 物理方法 化学方法 §1 微生物的生长 群体生长规律 培养方法 测定方法.
葡萄糖 合成 肌糖元 第六节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一、糖类代谢 1、来源:主要是淀粉,另有少量蔗糖、乳糖等。
第二节 培养基的种类 按培养基的组成成分分类 按培养基的物理状态分类 按培养基的功能分类.
实验二 细菌的培养与生化反应 【目的要求】 1.熟悉细菌培养的原理、方法,结果观察和实际用途。
第三课 生物的新陈代谢 第十课时 微生物的类群、营养、代谢和生长.
实验2 分离以尿素为氮 源的微生物.
碘量法应用与实例:维生素C含量测定.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主讲人:刘石泉.
药 物 分 析 实 验 实验三 典型化学药的特殊杂质 和相关物质检查.
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检验 上海市第二初级中学 王颖. 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检验 上海市第二初级中学 王颖.
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 。它可以分为 和 两类 。
不确定度的传递与合成 间接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估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 微生物培养的目的各有不同,有些是以大量增殖微生物菌体为目标(如单细胞蛋白或胞内产物),有些则是希望在微生物生长的同时,实现目标代谢产物的大量积累。由于培养目标的不同,在培养方法上也就存在许多差别。
实验3 邻甲苯胺法测定血糖.
第五章 微生物的生长 生长是代谢的结果。当同化超过异化,细胞物质量增加,个体重量和体积增大,就是生长。
第五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生存因子.
用途:促使微生物生长;积累代谢产物;分离微生物菌种;鉴定微生物种类;微生物细胞计数;菌种保藏;制备微生物制品。
Water potential in the plant
培养基、试剂的配制及 细菌纯化培养.
第8章 静电场 图为1930年E.O.劳伦斯制成的世界上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 之间的位置关系.
ATP SLYTYZJAM.
第八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及其控制.
第一章 函数与极限.
氮循环 肖子聪.
3.8.1 代数法计算终点误差 终点误差公式和终点误差图及其应用 3.8 酸碱滴定的终点误差
药物的跨膜转运.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成绩是怎么算出来的? 16级第一学期半期考试成绩 班级 姓名 语文 数学 英语 政治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总分 1 张三1 115
第四章 缺 氧 概念:组织得不到氧气,或不能充分 利用氧气时,组织的代谢、功 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能发生 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 缺氧。
第15章 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s) 初步
有关“ATP结构” 的会考复习.
光合作用的过程 主讲:尹冬静.
四、标准加入法 (Q=0) 序 号 测定液浓度 c c c 测定液体积 V V V 标液浓度 cS cS cS
第五节 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两种物质的性质 浓度 pH值 共轭酸碱对间的质子传递平衡 可用通式表示如下: HB+H2O ⇌ H3O++B-
一 测定气体分子速率分布的实验 实验装置 金属蒸汽 显示屏 狭缝 接抽气泵.
实验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Chapter 1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prokaryotic
分数再认识三 真假带分数的练习课.
实验二 细菌分离培养与生化鉴定 李立伟
守恒法巧解金属与硝酸反应的计算题.
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
遗传病的分析3 培养细胞的染色体制备.
李斯特氏菌在牛津琼脂(OXA agar)上典型特征
本底对汞原子第一激发能测量的影响 钱振宇
细胞分裂 有丝分裂.
实验2 分离以尿素为氮 源的微生物.
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细胞信号通路检测(一) 总蛋白提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微生物的生长 生长与繁殖的概念 生长——微生物细胞吸收营养物质,进行新陈代谢,当同化作用>异化作用时,生命个体的重量和体积不断增大的过程。 繁殖——生命个体生长到一定阶段,通过特定方式产生新的生命个体,即引起生命个体数量增加的生物学过程。

发育——从生长到繁殖,是生物的构造和机能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变化过程,这一过程称为发育。 个体生长——微生物细胞个体吸收营养物质,进行新陈代谢,原生质与细胞组分的增加为个体生长。 群体生长——群体中个体数目的增加。可以用重量、体积、密度或浓度来衡量。(由于微生物的个体极小,所以常用群体生长来反映个体生长的状况)个体生长个体繁殖 群体生长 群体生长 = 个体生长 + 个体繁殖

在微生物学中把从一个细胞或一群相同的细胞经过培养繁殖而得到的后代,称纯培养。 在微生物学中培养和发酵两个概念是相同。在工业上大规模的进行微生物培养称为微生物发酵。

微生物生长测定 描述不同种类、不同生长状态的微生物生长情况,需选用不同的测定指标。 (一)微生物细胞数目的检测法 直接法(血球计数板、比例计数法) 间接法(活菌计数法、液体稀释法、膜过滤法) (二)微生物生长量和生理指标测定法 直接法(干重法,堆体积法) 间接法(比浊法,碳、氮含量法,其它生理指标)

一、直接计数法 1、显微计数法(血球计数板法) 原理:将1cm2×0.1mm的薄层空间划分为400小格,从中均匀分布地选取80或100小格,计数其中的细胞数目,换算成单位体积中的细胞数。

特点:快速,准确,对酵母菌可同时测定出芽率,或在菌悬液中加入少量美蓝可以区分死活细胞。 适用范围:个体较大细胞或颗粒,如血球、酵母菌等。不适用于细菌等个体较小的细胞,因为(1)细菌细胞太小,不易沉降;(2)在油镜下看不清网格线,超出油镜工作距离。 特点:快速,准确,对酵母菌可同时测定出芽率,或在菌悬液中加入少量美蓝可以区分死活细胞。

2、比浊法(比色发) 原理是在一定范围内,菌悬液中的细胞浓度与混浊度成正比,即与光密度成正比,菌数越多,光密度越大。因此,借助于分光光度计,在一定波长下测定菌悬液的光密度,就可反应出菌液的浓度。 特点:快速、简便;但易受干扰。

3、平板菌落计数法 技术要求:样品充分混匀,操作熟练快速(15-20min完成操作),严格无菌操作; 注意事项:每一支吸管只能用于一个稀释度,样品混匀处理,倾注平板时的培养基温度; 适用范围:中温、好氧和兼性厌氧、能在营养琼脂上生长的微生物; 误差:多次稀释造成的误差是主要来源,其次还有由于样品内菌体分布不均匀、以及不当操作。

4、干重测定法 将一定量的菌液中的菌体通过离心或过滤分离出来,然后烘干(干燥温度可采用105℃、100℃或80℃)、称重。一般干重为湿重的10%—20%,而一个细菌细胞一般重约10-12—10-13g。 该法适合菌浓较高的样品。 如大肠杆菌一个细胞一般重约10–12-10–13g,液体培养物中细胞浓度达到2×109个/ml时,100ml培养物可得10-90mg干重的细胞。

5、菌丝长度测定法 该法适用于对丝状真菌生长长度的测定。 方法:将真菌接种在固体培养基的平皿中央,定时测定菌落的直径或面积,直到菌落覆盖整个平皿。 缺点:不能反映菌丝的纵向生长,不能计算菌落的厚度和培养集中的菌丝。接种量也能影响结果,不能反映菌丝的总量。 也可用U型管培养法,该法方便不易污染,但通气不良。

6、细胞堆积体积测定法 方法:将细胞悬浮液装入毛细沉淀管内,离心,根据堆积体积计算含菌量。 该法快速、简便,培养液中如有其他固体颗粒,则误差较大。 也可以用有刻度的离心管离心,通过所得的沉淀体积推算出细胞的质量。

7、电子计数器法 方法:在计数器中放有电解质及两个电极,将电极一端放入带微孔的小管,通电抽真空,使含有菌体的电解质从小孔进入管内。当细胞通过小孔时,电阻增大,电阻增大会引起脉冲变化,则每个细胞通过时均被记录下来。因样品的体积已知,故可以计算菌体的浓度,同时菌体的大小与电阻的大小成正比。 该方法方便、快捷,但不能测定含有颗粒的菌液,对链状和丝状菌无效。

9、薄膜过滤计数法 常用该法测定含菌量较少的空气和水中的微生物数目。 将定量的样品通过薄膜(硝化纤维素薄膜、醋酸纤维薄膜)过滤,菌体被阻留在滤膜上,取下滤膜进行培养,然后计算菌落数,可求出样品中所含菌数。

10、涂片染色法 应用:可同时计数不同微生物的菌数,适 于土壤、牛奶中细菌计数。 方法:用镜台测微尺计算出视野面积;取 0.1ml菌液涂于1cm2面积上,计数后代入公式: 每ml原菌液含菌数= 视野中平均菌数×涂布面积/视野面积 ×100 ×稀释倍数

二、间接测定法 1、测定细胞的组分含量进行估算 (1)测定DNA的含量 (2)测定蛋白质的含量 (3)测定ATP的含量

2、从培养基中的某营养物的消耗来估算 3、从菌体代谢产物来估算 4、从发酵液的黏度来估算 5、从发酵的放热量估算 6、从发酵液的酸碱度来估算

测含氮量 蛋白质是细胞的主要物质,含量稳定,而氮是蛋白质的主要成分,通过测含氮量就可推知微生物的浓度。 一般细菌含氮量为干重的12.5%,酵母菌为7.5%,霉菌为6.0%,根据一定体积培养液中的含氮量再乘以6.25,就可测得粗蛋白的含量。 含碳、磷、DNA、RNA、耗氧量、消耗底物量、产二氧化碳、产酸、产热、粘度等,都可用于生长量的测定。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由于微生物细胞极其微小,研究其个体生长存在着技术上的困难。 同步生长的概念:一个细胞群体中各个细胞都在同一时间进行分裂的状态,称为同步生长,进行同步分裂的细胞称为同步细胞。 同步细胞群体在任何一时刻都处在细胞周期的同一相,彼此间形态、生化特征都很一致,因而是细胞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等研究的良好材料。

获得同步生长的方法主要有两类: 环境条件诱导法:变换温度、光线、培养基等。造成与正常细胞周期不同的周期变化。 选择法:选择性过滤、梯度离心。物理方法,随机选择,不影响细胞代谢。

一、单细胞微生物的群体生长曲线 单细胞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和酵母菌,其群体生长是以群体中细胞数量的增加来表示的, 由一个细胞分裂成为两个细胞的时间间隔称为世代,一个世代所需的时间就是代时,代时也就是群体细胞数目扩大一倍所需时间,有时也称为倍增时间。单位时间内繁殖的代数成为生长速率。

图中表示的是一个细胞经过若干代分裂后的情况。从图可见,每经过一个代时,细胞数目就增加一倍,呈指数增加,因而被称为指数生长,这就是单细胞群体生长的特征。

以细菌为例介绍单细胞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其结论也基本适用于酵母菌。 生长曲线代表了细菌在新的环境中从开始生长、分裂直至死亡的整个动态变化过程。 每种细菌都有各自的典型生长曲线,但它们的生长过程却有着共同的规律性。一般可以将生长曲线划分为四个时期。

生长曲线: 把少量的细菌接种到合适的液体培养基中,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定时取样测定单位体积的细胞数,并绘制所得的曲线:以细菌细胞数目的对数作纵坐标,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得出细菌在生长过程中的曲线图。根据生长曲线的变化规律,可分为延迟期、对数生长期、稳定期、衰亡期四个阶段。

微生物生长曲线是用以描述微生物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生长、繁殖和死亡的规律。微生物生长曲线既可作为生长状态的研究指数,又可作为控制发酵生产的理论依据。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细 胞 数目的对数 延滞期 对数生长期 稳定期 衰亡期 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

微生物的生长曲线

将少量单细胞的纯培养,接种到一恒定容积的新鲜液体培养基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每隔一定时间取样,测菌细胞数目。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细菌增长数目的对数为纵坐标,绘制所得的曲线。

1、延迟期 是微生物细胞进入新环境的适应时期,也是细胞调整其大分子和小分子物质的组成(包括酶和细胞结构成分)又称为调整期。 微生物延迟期的长短以细菌、酵母较短,霉菌次之,放线菌最长。 其它名称:停滞期、调整期、适应期。

原因:适应新的环境条件,合成新的酶,积累必要的中间产物。 现象:活菌数没增加,曲线平行于横轴。 特点:生长速率常数= 0;细胞形态变大或增长;细胞内RNA特别是rRNA含量增高,原生质嗜碱性增强;合成代谢活跃(核糖体、酶类、ATP合成加快),易产生诱导酶;对外界不良条件敏感,(如氯化钠浓度、温度、抗生素、化学药物、辐射等) 原因:适应新的环境条件,合成新的酶,积累必要的中间产物。

菌种 :繁殖速度较快的菌种的延迟期一般较短。 接种物菌龄 :用对数生长期的菌种接种时,其延迟期较短,甚至检查不到延迟期。 影响延滞期长短的因素 菌种 :繁殖速度较快的菌种的延迟期一般较短。 接种物菌龄 :用对数生长期的菌种接种时,其延迟期较短,甚至检查不到延迟期。 接种量:一般来说,接种量增大可缩短甚至消除延迟期(发酵工业上一般采用1/10的接种量)。 培养基成分:在营养成分丰富的天然培养基上生长的延滞期比在合成培养基上生长时短;接种后培养基成分有较大变化时,会使延滞期加长,所以发酵工业上尽量使发酵培养基的成分与种子培养基接近。

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在发酵工业上需设法尽量缩短延迟期; 采取的缩短延迟期的措施有: ①增加接种量; (群体优势----适应性增强) ②采用对数生长期的健壮菌种; ③调整培养基的成分,在种子基中加入发酵培养基的某些成分。 ④选用繁殖快的菌种 在食品工业上,尽量在此期进行消毒或灭菌

代时以G表示,生长速率以R表示,设t1时刻的菌数为N1,经过n次分裂后,t2时刻的菌数为N2 2、对数生长期 代时以G表示,生长速率以R表示,设t1时刻的菌数为N1,经过n次分裂后,t2时刻的菌数为N2

例如:一培养液中微生物数目由开始的12000(B),经4h(t)后增加到49000000(b), 这样,n=(lg4.9×107-lg1.2×104)÷0.301=12 借助于n和t,还可以计算出不同培养条件下的代时G, G=t/n 在本例中,G=4×60/12=20min ∴该种微生物的代时为20分钟。在4小时内共繁殖了12代。

代时能够反应细菌的生长速率,代时短,生长速率快,代时长,生长速率慢。在很多微生物学研究中常常要了解微生物的代时。 代时在不同种微生物中的变化很大,多数微生物的代时为1-3h,然而有些快速生长的微生物的代时还不到10min,而另一些微生物的代时却可长达几小时或几天;另外,同一种微生物,在不同的生长条件下其代时的长短也不同;但是,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微生物的代时是恒定的,因此它是微生物菌种的一个重要特征。

一些细菌的代时 菌名 培养基 培养温度 代时 E. coli(大肠杆菌) 肉汤 37℃ 17min E. coli 牛奶 37 12.5 菌名 培养基 培养温度 代时 E. coli(大肠杆菌) 肉汤 37℃ 17min E. coli 牛奶 37 12.5 Enterobacter aerogenes(产气肠细菌) 肉汤或牛奶 37 16-18 E. aerogenes 组合 37 29-44 B. Cereus(蜡状芽孢杆菌) 肉汤 30 18 B. thermophilus(嗜热芽孢杆菌) 肉汤 55 18.3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嗜酸乳杆菌) 牛奶 37 66-87 Streptococcus lactis(乳酸链球菌) 牛奶 37 26 S. lactis 乳糖肉汤 37 48 Salmonella typhi(伤寒沙门氏菌) 肉汤 37 23.5 Azotobacter chroococcum(褐球固氮菌) 葡萄糖 25 344-46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结核分枝杆菌)组合 37 792-93 Nitrobacter agilis(活跃硝化杆菌) 组合 27 1200

不同温度下的代时 温度对微生物的代时有明显影响: E. Coli 在不同温度下的代时 温度(℃)代时(分)温度(℃)代时(分) 10 860 35 22 15 120 37 17 20 90 40 17.5 25 40 45 20 30 29 47.5 77

现象:细胞数目以几何级数增加,其对数与时间呈直线关系。 特点:(1)生长速率常数最大,即代时最短; (2)细胞进行平衡生长,菌体大小、形态、生理特征等比较一致; (3)代谢最旺盛; (4)细胞对理化因素较敏感 影响因素:(1)菌种 (2)营养成分 (3)营养物浓度 (4)培养温度

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①由于此时期的菌种比较健壮,增殖噬菌体的最适菌龄;生产上用作接种的最佳菌龄; ②发酵工业上尽量延长该期,以达到较高的菌体密度 ③食品工业上尽量使有害微生物不能进入此期 ④是生理代谢及遗传研究或进行染色、形态观察等的良好材料。

营养物浓度与对数期生长速率和产量 作用方式:影响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和总生长量。 生长限制因子:凡是处于较低浓度范围内,可影响生长速率和菌体产量的营养物就称生长限制因子。

营养物浓度与对数期生长速率和产量 只最大收 获量受影响 生长速度和最大收获量受影响 时间 8.0mg/ml 6.0mg/ml

3、稳定期 又称:恒定期或最高生长期 特点:①新增殖的细胞数与老细胞的死亡数几乎相等,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处于动态平衡,培养物中的细胞数目达到最高值。 ②细胞分裂速度下降,开始积累内含物,产芽孢的细菌开始产芽孢。 ③此时期的微生物开始合成次生代谢产物,对于发酵生产来说,一般在稳定期的后期产物积累达到高峰,是最佳的收获时期。

产生原因: 营养物尤其是生长限制因子的耗尽; 营养物的比例失调,如碳氮比不合适; 有害代谢废物的积累(酸、醇、毒素等); 物化条件(pH、氧化还原势等)不合适。

微生物发酵形成产物的过程于细胞生长的过程并不总是一致的。 对于需要初级代谢产物的发酵,如氨基酸、核苷酸、乙醇等。产物的形成往往与微生物的形成同步,故此在稳定期的末期是最佳的收获期。可以通过连续流加碳源和氮源,同时以相关的速度移出积累起来的代谢产物,从而提高产量。

对于需要次级代谢产物的发酵,如抗生素、维生素、色素、生长激素等,产物的形成往往与微生物的形成不同步,这些次级代谢产物形成的高峰往往是在稳定期的后期或在衰亡期。可以通过连续流加营养物,同时把握收获时间,从而提高产量。

次级代谢产物与微生物的生存、生长和繁殖无关。次级代谢产物的形成往往与微生物细胞的形成过程不同步。在分批培养中,它们的形成高峰往往在微生物生长稳定期的后期或衰退期。 lg 细胞数或产物浓度 时间 细胞 产物 I型 II型

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1)发酵生产形成的重要时期(抗生素、氨基酸等),生产上应尽量延长此期,提高产量,措施如下: 补充营养物质(补料即流加) 调pH 调整温度 (2)稳定期细胞数目及产物积累达到最高。

生长产量常数(Y,或生长得率): 概念:表示微生物对基质利用效率的高低 Y=菌体干重/消耗营养物质的浓度 根据产量常数可确定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要量 。 如:Y=0.5,表示要得到5g菌体,需某营养物(葡萄糖)10g。

4、衰亡期 特点:①细胞死亡数增加,死亡数大大超过新增殖的细胞数,群体中的活菌数目急剧下降,出现所谓的负生长。 ②细胞内颗粒更明显,细胞出现多形态、畸形或衰退形,芽孢开始释放。 ③因菌体本身产生的酶及代谢产物的作用,使菌体死亡、自溶等,发生自溶的菌生长曲线表现为向下跌落的趋势。 衰亡期比其他各时期时间长,它的长短也与菌种和环境条件有关。

产生原因:生长条件的进一步恶化,使细胞内的分解代谢大大超过合成代谢,继而导致菌体的死亡。 微生物生长与代谢产物形成的关系: 微生物发酵形成产物的过程与微生物细胞生长的过程并不总是一致的。 一般认为:初级代谢是给予生物能量和生成中间产物的过程,初级代谢产物的形成往往与微生物细胞的形成过程同步,微生物生长的稳定期是这些产物的最佳收获时机;

延迟期、对数生长期、稳定期、衰亡期是细菌细胞正常生长经过的各个生长期。酵母的生长情况基本相似。霉菌、放线菌(菌丝状微生物)没有明显的对数生长期,特别是在工业发酵过程中一般只经过三个阶段:生长停滞期(孢子萌发或菌丝长出芽体);迅速生长期(菌丝长出分枝,形成菌丝体,菌丝质量迅速增加);衰退期(菌丝质量下降,出现空泡及自溶现象)。霉菌、放线菌不是单细胞繁殖,故此没有对数生长期。

主要的生长参数 迟缓时间:实际达到对数生长期所需时间与理想条件下达到对数期所需时间之差。延缓生长量反映了迟缓期给细胞物质的工业化生产造成的损失。 比生长率:表示生长速度与生长基质浓度之间的关系,当营养物质浓度很低时,比生长率与营养物质浓度成正比。 总生长量:通过培养获得的微生物总量与原来接种的微生物量之差值。 产量常数:总生长量与消耗基质总量之比。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一、无菌技术 1、对使用的器皿及用具的灭菌 2、对培养基的灭菌 无菌技术:是将微生物分离、转接及培养时防止被其它微生物污染的技术。 1、对使用的器皿及用具的灭菌 2、对培养基的灭菌 通常使用的方法有高温蒸汽灭菌和高温干热灭菌,效果达到无菌(不含任何微生物)。

3、无菌的环境 (1)在操作过程中的无菌要求:接种、分离过程的无菌效果(在火焰上部进行操作)。 (2)在超净工作台、无菌室和无菌箱中进行操作。使用甲醛、紫外线、75%的乙醇等进行预处理及其他的必要措施。 (3)如进行好氧培养需对空气进行处理,实验室用多层纱布、棉塞和硅胶塞过滤空气,工业中使用空气过滤器过滤空气。

二、微生物的分离方法 1、平皿划线分离法

将灭好菌的琼脂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凝固后用接种针取少量的需分离菌,在培养基的表面上进行划线,经培养后形成菌落。菌落在划线开始处较密集,在划线的结束处少,当有单个孤立的菌落时,就达到分离的目的。 划线的方法有:连续划线法、扇形划线法、方格划线法和平行划线法。

特点:快速、方便。 分区划线适用于浓度较大的样品; 连续划线适用于浓度较小的样品;

连续划线 划线分离后平板上显示的菌落照片

2、稀释分离法 (1)液体稀释法

(1)液体稀释法 首先将待分离的样品进行连续稀释,目的是得到高度稀释的效果,使一支试管中分配不到一个微生物。如果经过稀释后的大多数试管中没有微生物生长,那么有微生物生长的试管得到的培养物可能就是由一个微生物个体繁殖而来的纯培养物。 这种方法适合于细胞较大的微生物。

(2)稀释倒平板法 首先将待分离的样品进行连续稀释,取一定稀释度的样品涂布平板或者取一定稀释度的样品和熔化的营养琼脂混合(对于热敏感菌不适用),培养到平板上长出单一的菌落。对于涂布平板的样品菌落通常仅张在平板的表面,对于与营养琼脂混合的样品菌落通常出现在平板的表面和内部。

(3)涂布平板法 将经过稀释的样品滴加入已制好并灭好菌的培养皿表面,用灭好菌的涂布棒将菌液均匀 的涂抹在整个平板上,经培养长出单一菌落。具体分为两种方法:将0.1ml样品加入固体培养基表面,用无菌涂布棒均匀涂抹进行培养(适用于某些严格好氧菌)或者将样品加入到无菌的培养皿中,加入45-50 ℃固体培养基迅速混匀进行培养。

3、单细胞(单孢子)挑取法 采用显微分离法从混杂群体中直接分离单个细胞或单个个体进行培养以获得纯培养的方法。该方法要在显微镜下进行。 毛细管法:用毛细管提取微生物个体,适合于较大微生物。 显微操作仪:用显微针、钩、环等挑取单个细胞或孢子以获得纯培养。 小液滴法:将经过适当稀释后的样品制成小液滴,在显微镜下选取只含一个细胞的液滴来进行纯培养物的分离。

为了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某种微生物,可以根据该微生物的特点,包括营养、生理、生长条件等,采用选择培养的方法进行分离。 4、选择性培养分离法 为了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某种微生物,可以根据该微生物的特点,包括营养、生理、生长条件等,采用选择培养的方法进行分离。 利用选择培养基进行直接分离 富集培养

三、微生物的培养 1、好氧培养和厌氧培养 好氧培养以空气为氧的来源。实验室的培养方法用平皿培养和斜面培养;工业生产时用自然对流和机械通风法来供氧;液体培养时微生物利用培养液中的溶解氧;液体三角瓶培养时利用摇床机达到供氧的目的;发酵罐培养时用通入无菌压缩空气达到供氧的目的。

厌氧培养是通过隔绝空气或驱除氧气的方法来实现的。实验室培养时,可将菌种接种到固体、半固体培养基的深层进行培养,同时加入还原剂;也可将厌氧微生物放入真空干燥器,抽出空气,并充入氮气或氮气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

2、分批培养和连续培养 分批培养:将微生物置于一定容积的、定量的培养基中培养,培养基一次性加入,不再补充和更换,最后一次性收获。分批培养的过程中菌体、各种代谢产物的数目与营养物的数目呈负相关性。当微生物生长及基质变化达到一定时,菌体生长则会停止。在发酵工业中可用中间补料或连续流加物料,使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浓度保持在适合菌体生长和有利于菌体积累代谢产物的环境中。

连续培养理论基础:由于对典型生长曲线中稳定期到来原因的认识,采取相应有效措施推迟其来临,从而发展出现在的连续培养技术。 连续培养:在微生物培养的过程中,不断地供给新鲜的营养物质,同时排除含菌体及代谢产物的发酵液,让培养的微生物长时间地处于对数生长期,以利于微生物的增殖速度和代谢活性处于某种稳定状态。 连续培养理论基础:由于对典型生长曲线中稳定期到来原因的认识,采取相应有效措施推迟其来临,从而发展出现在的连续培养技术。

连续培养原理 当微生物在单批培养方式下生长达到对数期后期时,一方面以一定的速度流进新鲜培养基并搅拌,另一方面以溢流方式流出培养液,使培养物达到动态平衡,其中的微生物就能长期保持对数期的平衡生长状态和稳定的生长速率。

连续培养和单批培养的比较 单批培养 恒浊法 恒化法 单批培养 连续培养 时间 连续流入 新鲜培养液 lg细胞数(个/ml) 连续培养

连续培养器 内控制(控制菌体密度):恒浊器 外控制(控制培养液流速、以控制生长速率):恒化器 按控制方式分 按培养器的级数分 单级连续培养器 按细胞状态分 按用途分 单级连续培养器 多级连续培养器 连续 培养器 一般连续培养器 固定化细胞连续培养器 实验室科研用:连续培养器 发酵生产用:连续发酵罐

概念:以恒定流速使营养物质浓度恒定而保持细菌生长速率恒定的方法。 连续培养技术——恒化连续培养 概念:以恒定流速使营养物质浓度恒定而保持细菌生长速率恒定的方法。 原理:通过控制某一种营养物浓度(如碳、氮源、生长因子等) ,使其始终成为生长限制因子,而达到控制培养液流速保持不变,并使微生物始终在低于其最高生长速率条件下进行生长繁殖。 特点:维持营养成分的亚适量,控制微生物生长速率。菌体生长速率恒定,菌体均一、密度稳定,产量低于最高菌体产量。 应用范围:实验室科学研究。

恒化器

概念:通过调节培养基流速,使培养液浊度保持恒定的连续培养方法。 连续培养技术——恒浊培养 概念:通过调节培养基流速,使培养液浊度保持恒定的连续培养方法。 原理:通过调节新鲜培养基流入的速度和培养物流出的速度来维持菌浓度不变,即浊度不变。主要采用恒浊器,当浊度高时,使新鲜培养基的流速加快,浊度降低,则减慢培养基的流速。

特点:基质过量,微生物始终以最高速率进行生长,并可在允许范围内控制不同的菌体密度;但工艺复杂,烦琐。 连续培养技术——恒浊培养 特点:基质过量,微生物始终以最高速率进行生长,并可在允许范围内控制不同的菌体密度;但工艺复杂,烦琐。 使用范围:用于生产大量菌体、生产与菌体生长相平行的某些代谢产物,如乳酸、乙醇等。

恒浊器与恒化器的比较 装置 控制对象 培养基 培养基流速 生长速率 产物 应用范围 恒浊器 菌体密度(内控制) 无限制生长因子 不恒定 最高 大量菌体或与菌体形成相平行的产物 生产为主 恒化器 培养基流速(外控制) 有限制生长因子 恒定 低于最高 不同生长速率的菌体 实验室为主

连续发酵 连续培养在生产上的应用,相对于单批发酵而言。 优点:高效,简化了操作了装料、灭菌、出料、清洗发酵罐等单元操作; 自控:便于利用各种仪表进行自动控制; 产品质量稳定 节约大量动力、人力、水和蒸汽,且使水、汽、电的负荷均衡合理。

连续发酵 缺点:菌种易于退化;易于遭到杂菌污染;营养物利用率低于单批培养。 连续发酵的生产时间受以上因素限制,一般只能维持数月至1年。

固定化细胞连续培养 细胞固定化是通过包埋法、微胶囊法、吸附法等将细胞固定在载体的内部或表面,加入营养液及合适的培养条件,得到代谢产物。 优点:可提供高密度的细胞;减少细胞的流失,反复利用;简化细胞与代谢产物的分离工艺。 缺点:成本高;易污染;物质传递阻力大;只能用于细胞分泌型产物的发酵。

3、混菌培养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微生物的培养。通常是在发酵工业中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具有互补性质的菌种进行混合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