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 习
1.为何小儿不宜使用喹诺酮类药物: E A 光敏反应 B 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C 肾毒性 D 耳毒性 E 引起软组织损害
2.下列药物中可用于肠道感染的是: A 柳氮磺吡啶 B 磺胺多辛 C 磺胺米隆 D 呋喃妥因 E 磺胺甲氧嘧啶 A
3.甲氧嘧啶的作用机制是: A 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B 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 C 抑制DNA回旋酶 D 抑制细胞壁合成 E 抑制蛋白质合成 A
A 甲氧苄啶 B 磺胺多辛 C 磺胺米隆 D 磺胺醋酰 E SD 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是: 用于烧伤或大面积感染的是: 用于结膜炎、角膜炎的是: 预防链球菌感染的是: 可增强多种抗生素抗菌作用的是: E C D B A
第四十四章 抗病毒药和抗真菌药
要 求 熟悉:抗真菌药的特点,分类
第一节 抗病毒药 人类传染病约75%是由病毒引起的,其中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者有流感、艾滋病、病毒性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肝炎、麻疹、非典型肺炎、天花、狂犬病等。 病毒是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病毒结构简单,由核酸和蛋白构成,不具有能独立进行生命代谢的酶系统,因此必须靠宿主细胞为它提供原料、能量、酶和合成场所,病毒才能进行增殖。 病毒有DNA和RNA病毒,是指病毒的结构
一、抗HIV药 艾滋病起源于非洲,后由移民带入美国。1981年6月5日,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简要介绍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史,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1982年,这种疾病被命名为“艾滋病”。不久以后,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1985年,一位到中国旅游的外籍青年患病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 艾滋病从发现至今还不到20年,但它在全球所引起的广泛流行,已使3000多万人受到感染,1000多万人失去了生命。目前,世界上每天有万余人新感染上艾滋病病毒。不但医学界在竭尽全力研究预防治疗艾滋,各国政府,社会各阶层也都纷纷投入了对抗艾滋病的运动。但到目前为止,我们人类还没有找到一种治疗此病的方法。是由于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后引起的一种致死性传染病。HIV主要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使机体逐渐丧失防卫能力而不能抵抗外界的各种病原体,因此极易感染一般健康人所不易患的感染性疾病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
HIV呈袋状球形,直径约150毫微米,包膜由一薄层类脂质构成,具有抗原性。HIV有10%碱基序列不同。是单链RNA病毒,外有核壳蛋白, HIV呈袋状球形,直径约150毫微米,包膜由一薄层类脂质构成,具有抗原性。HIV有10%碱基序列不同。是单链RNA病毒,外有核壳蛋白, 艾滋病病毒的特性主要有两个: 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艾滋病病毒离开人体后,常温下只可生存数小时至数天,高温、干燥或者通常用的化学清洁剂或消毒剂(如碘酒、酒精或医院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消毒药品)都可以杀死这种病毒,甚至用自来水冲刷,水中的余氯就会使它失去活性。另外,艾滋病病毒不能在昆虫(如:蚊子、跳蚤等)体内存活。 具有迅速变异能力。艾滋病病毒的"外貌"经常发生改变,有许多的亚型。例如,最早引起艾滋病流行的I型病毒(现在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现有11个亚型,而且这些亚型还在不断变化着。
病毒的增殖过程大致分为吸附、侵入、脱壳、生物合成及装配与释放五个相互联系的阶段,称为病毒的复制周期。
RNA DNA HIV+CD4+细胞结合 逆转录酶 HIV蛋白酶 小分子功能蛋白 穿入细胞脱壳 整合入宿主DNA 大分子非功能多肽 转录、翻译 大分子非功能多肽 HIV蛋白酶 小分子功能蛋白
临床应用:与NRTI有不同的结合位点,故与NRTI和PI合用可协同抑制HIV复制 核苷反转录酶抑制剂:药物被宿主细胞磷酸化生成三磷酸代谢物,于内源性的核苷三磷酸盐竞争反转录酶,并被插入病毒DNA,导致其合成终止。 非核苷反转录酶抑制剂:不需细胞内磷酸化代谢激活,可直接结合并抑制反转录酶活性。 临床应用:与NRTI有不同的结合位点,故与NRTI和PI合用可协同抑制HIV复制 齐多夫定:治疗AIDS首选药。骨髓抑制、贫血、恶心、头痛、发热等 ,肝功不良易发生毒性。 扎西他宾:+齐多夫定+蛋白酶抑制剂。不良:剂量依赖性外周N炎 司他夫定:不能合用齐多夫定,呈拮抗 去羟肌苷:联合应用于严重HIV首选
HIV是一种很难对付的病毒。它会不断地变异,每次分裂时都会犯错误,不能精确地复制遗传信息,就像打字出了错一样,没有纠错机制。而且复制很快,每天都可以产生上亿甚至上千亿的新个体,其速度是爆炸性的。这些特性可以使病毒逃脱药物的攻击。如果只用一种药物,HIV病毒只要做小小的变化就可以存活,甚至还产生抗药性,这正是鸡尾酒疗法的基本原理。——何大一 目前“鸡尾酒”可以控制病人体内的HIV病毒,使得病人的免疫系统有机会修复,恢复功能,但不能清除或治愈疾病。可能是少数几个仍然相信药物能祛除艾滋病毒的人之一”, 一位老人与一个孩子在海边散步,他们发现成批的鱼被浪头卷到海滩上,即将失水而死。老人边走边捡起鱼儿扔回大海。孩子问:“你不可能挽救所有的鱼。”老人说:“但是那些被我扔回大海的鱼得到了帮助,我们只能做到这样。”(张琪)
二、其他抗病毒药物
多糖 金刚烷胺 病毒吸附 穿入细胞 脱壳 核酸、蛋白合成 核苷类似物 包裹和装备 病毒释放 阿昔洛韦 碘苷,阿 糖腺苷, 阿糖胞苷 阿昔洛韦-P 病毒胸苷激酶 病毒释放 阿昔洛韦
药物 作用 机制 应用 不良反应 阿昔洛韦 DNA病毒(疱疹) 抑制病毒DNA多聚酶 PO.iv.HSV感染 局部疱疹性眼炎 胃肠紊乱 头痛 斑疹等 阿糖腺苷 DNA病毒 抑制DNA聚合酶 疱疹病毒和乙肝病毒引起感染 神经毒性 碘苷 抑制胸苷酸合成酶 仅局部用 角膜浑浊 利巴韦林 (病毒唑) DNA,RNA病毒 抑制病毒核苷酸合成 广谱 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和毛细支气管炎 造血系统的毒性致突变性、致畸性 金刚烷胺 流感病毒 抑制病毒吸附浸入宿主细胞 流感的预防或早期的治疗 紧张,焦虑,失眠等 A、B型流感病毒、腺病毒肺炎、甲、丙肝炎、疱疹、麻疹等 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和支气管炎效果最佳
第二节 抗 真 菌 药 真菌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有十万多种,其中能引起人或动物感染的仅占极少部分,约300种。很多真菌对人类是有益的,如面粉发酵,做酱油、醋、酒和霉豆腐等都要用真菌来发酵。工业上许多酶制剂、农业上的饲料发酵都离不开真菌。许多真菌还可食用,如蘑菇、银耳、香菇、木耳等。真菌还是医药事业中的宝贵资源,有的可以用于生产抗生素和维生素以及酶类;有的本身就可以入药用于医治疾病,如中药马勃、茯苓、冬虫夏草等。
真菌所致疾病与常用药物 各种癣菌 新型隐球菌 白色念珠菌 浅部真菌病 头 癣 体 癣 指甲癣 深部真菌病 脑膜炎 肺 炎 心内膜炎 灰黄霉素 头 癣 体 癣 指甲癣 深部真菌病 脑膜炎 肺 炎 心内膜炎 灰黄霉素 制霉菌素 特比萘芬 咪 康 唑 两性霉素 咪 唑 类 三 唑 类 白色念珠菌(Monilia albican 或 canidia Albicans)通常存在于正常人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阴道,一般在正常机体中数量少,不引起疾病,当机体免疫功能或一般防御力下降或正常菌群相互制约作用失调,则本菌大量繁殖并改变生长形式(芽生菌丝相)侵入细胞引起疾病 侵犯皮肤、毛发、指甲等角化组织引起癣症 新型隐球菌大多由呼吸道转入,在肺部引起轻度炎症,或隐性传染。亦可由破损皮肤及肠道传入。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可向全身播散,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发生脑膜炎、脑炎、脑肉芽肿等,此外可侵入骨骼、肌肉、淋巴结、皮肤粘膜引起慢性炎症和脓肿。
两性霉素B (amphotericin B) 一、抗生素类抗真菌药 两性霉素B (amphotericin B) 药理作用 多烯类,对深部真菌有强大抑制作 用,首选治疗深部真菌感染 作用机制 选择性与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结合 高浓度杀菌,对细菌无效,对哺乳动物有毒性 临床应用 口服用于肠道真菌感染 滴注用于全身真菌感染 局部用于浅部真菌感染 细菌细胞膜没有固醇结构。哺乳动物的红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胞浆膜含有固醇,所以可以导致溶血,肾脏损害
作用于真菌细胞膜 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 角鲨烯环氧化酶 角鲨烯 羊毛固醇 真菌细胞P450 14-去甲基酶 14-去甲基 羊毛固醇 多烯类 麦角醇 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 真菌细胞膜
不良反应 毒性较大 ① 急性毒性反应 ② 肾损害 ③ 血液系统毒性反应 ④ 心血管系统毒性反应 不良反应 毒性较大 ① 急性毒性反应 ② 肾损害 ③ 血液系统毒性反应 ④ 心血管系统毒性反应 通常发生在给药后15-20min,表现寒战,高热,严重头痛,全身不适。 静脉点滴过快血压下降,呼吸困难,严重的发生心室颤动或心脏突停,和心率失常。
① 先给解热镇痛药和抗组胺药,同时给皮质激素 防治措施 ① 先给解热镇痛药和抗组胺药,同时给皮质激素 ② 补钾 ③ 定期监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钾、心电图 ④ 肝肾功能不良者慎用 新剂型主要分布在单核吞噬系统,在肾脏分布少,肾脏损害小。
灰黄霉素(griseofulvin) 作用机制 给药途径 口服有效,外用无效 临床应用 各种皮肤癣菌治疗 不良反应 多,致畸、致癌作用
制霉菌素(nystatin) 作用机制 不良反应 毒性较两性霉素B更大,不能注射 临床用途 口服或局部给药 口服用于胃肠真菌病 局部用于皮肤、口腔、阴道真菌病 及阴道霉菌病
二、唑类抗真菌药 ① 咪唑类(imdazole) 克霉唑 (clotrimazole) 咪康唑 (miconazole) 酮康唑 (ketoconazole) ② 三唑类(triazole) 氟康唑 (fluconazole) 伊曲康唑(itraconazole)
角鲨烯 角鲨烯环氧化酶 羊毛固醇 唑类 真菌细胞P450 14-去甲基酶 14-去甲基 羊毛固醇 咪康唑、酮康唑、氟康唑 麦角醇 真菌细胞膜
作用机制 抑制真菌P450酶,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合成,使通透性增加 临床应用 浅部—克霉唑、咪康唑、酮康唑 深部—氟康唑 浅部、深部—伊曲康唑、酮康唑
三、其他类抗真菌药 特比萘芬 (terbinafine) 作用机制 选择性抑制真菌膜的角鲨烯环化酶,抑制麦角固醇合成 癣菌—杀菌作用 念珠菌—抑菌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浅部真菌病
作用于真菌细胞膜 特比萘芬 角鲨烯环氧化酶 丙烯胺类 角鲨烯 羊毛固醇 真菌细胞P450 14-去甲基酶 14-去甲基 羊毛固醇 麦角醇
氟胞嘧啶 (flucytosine) 作用机制 转变为氟尿嘧啶,抑制胸苷酸合成酶,干扰DNA合成。 临床应用 与两性霉素B 联合用药 首选治疗隐球菌所致脑膜炎
1.作用于真菌细胞膜 特比萘芬 咪康唑、酮康唑、氟康唑 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 角鲨烯环氧化酶 丙烯胺类 角鲨烯 羊毛固醇 真菌细胞P450 14-去甲基酶 唑类 14-去甲基 羊毛固醇 咪康唑、酮康唑、氟康唑 多烯类 麦角醇 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 真菌细胞膜
2.作用于真菌细胞核 氟胞嘧啶 3.作用于有丝分裂 真菌微管蛋白 微管 灰黄霉素 有丝分裂 胞嘧啶脱氨酶 氟尿嘧啶 U T 胸苷酸合成酶 DNA、 RNA合成 真菌微管蛋白 微管 灰黄霉素 有丝分裂
小 结
思 考 题 抗真菌药分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