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 (AIDS)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人口只占全 球人口的10%左右,但这一地区却 集中了全球60%的艾滋病病毒感染 者。2005年度,该地区新增艾滋病 病毒感染者320万,240万人死于艾 滋病。这是2005年1月15日,南非前 总统纳尔逊·曼德拉和妻子格拉萨·马 谢尔在古努出席他们的长子马克贾托· 曼德拉的葬礼。曼德拉的长子马克贾 托因患艾滋病医治无效于1月7日在约 翰内斯堡一家医院里死亡。曼德拉坦 率公开长子死于艾滋病的事实,受到 南非国内与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I - immune D - dificiency S – syndrome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 – acquired AIDS a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艾滋病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经性接触、血液及母婴传播。 HIV主要侵犯、破坏CD4+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受损乃至缺陷,最终并发各种严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传播迅速、发病缓慢、病死率高。
艾滋病研究史上的重要事件 1981: 在美国纽约发现首例 1983:分离出艾滋病病毒(法国巴斯德所) 1985年 我国发现第一例,是一个美籍阿根廷人,来中国旅游;同期发现四位浙江省居民感染HIV,他们都是血友病患者,接受了进口的血液制品 1986年: 正式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1987:发现第一个抗艾滋病药物(AZT) 1993:二联治疗(AZT + ddI) 1996:提出HAART;发现HIV辅助受体(CCR5…) 2001:河南省上蔡县文楼村AIDS爆发流行被媒体披露 2013:美国研究人员称首次功能性治愈艾滋病病毒婴儿感染者
病原学
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属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亚科的一种单链RNA病毒。 本病毒既有嗜淋巴细胞性,又有嗜神经性质病毒作用。 主要感染CD4+T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B细胞、各种神经胶质细胞、骨髓干细胞等。 目前已知HIV有HIV-1和-2两个型。
HIV颗粒 球型20面体,直径100~120 nm,双层结构 包膜:gp120、gp41 核心:P24包裹两条正链RNA、逆转录酶(RT)、整合酶(INT)和蛋白酶(PI, P10)
HIV分型 M亚型组 N亚型组 A 亚型 B C D E F G H I J K A亚型 B C D E F HIV-2型 HIV-1型 O亚型组
HIV基因组 HIV-1全长9181 bp 两端为长末端重复序列(LTR) 六个调控基因: 中间有9个开放性读框 反式激活基因(tat) 病毒蛋白调节因子(rev) 病毒感染因子(vif) 负调节子(nef) 病毒蛋白R基因(vpr) U基因和X基因(vpu, vpx) 三个结构基因 : 群抗原基因( gag) 多聚酶基因( pol) 包膜蛋白基因(env)
HIV外界抵抗力 煮沸20分钟灭活,56℃30分钟可灭活 室温下液体环境中存活15天,被污染的物品至少3天内有传染性 以下消毒剂37℃处理10分钟可灭活:75%酒精、10%漂白粉、2%戊二醛、0.1%甲醇、35%异丙醇、0.2%次氯酸钠、0.3%过氧化氢 但对紫外线、γ射线不敏感 HIV进入人体可刺激产生抗体,但是中和抗体少,作用极弱,因此血清中同时存在抗体和病毒时仍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
传染源 AIDS病人和HIV感染者是传染源 病人包括轻症、艾滋病相关综合征、严重的艾滋病病人,以急性感染期传染性最大 无症状而血清HIV抗体阳性的HIV感染者不仅数量多,而且很难限制其活动,加上本病潜伏期长,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大 窗口期2-6周
传播途径 本病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但一般的日常生活接触不会感染HIV,从艾滋病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宫颈粘液、唾液、眼泪、脑脊液、乳汁、羊水和尿液中可分离出HIV,但流行病学研究仅证明血液和精液有传播作用,乳汁也可使婴儿感染。
性接触传播 经血液和血制品传播 母婴传播 其他
性接触传播:约占70%~80%,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血液、体液(精液)都含有大量的病毒,精液含HIV量远高于阴道分泌物,男传女概率高,但在性传播疾病高发区无显著差异。
经血传播:①静脉注射吸毒;②接受血液或血制品;③介入性医疗操作④理发、美容(如纹眉、穿耳)、纹身等的刀具、针具、浴室的修脚刀不消毒;⑤医务人员针刺伤 母婴传播:经胎盘、产道及哺乳等 其他:①器官移植、②人工授精、③口腔科器械、接生器械、外科手术器械、针刺治疗用针消毒不严密或不消毒;④和他人共用刮脸刀、剃须刀、或共用牙刷
经性传播--性乱、不洁性交
经血传播--共用针头静脉吸毒
母婴传播-妊娠、分娩、哺乳
——握手、拥抱、共同进餐、共用工具、办公用具、蚊虫叮咬等 不会传播HIV的途径 ——握手、拥抱、共同进餐、共用工具、办公用具、蚊虫叮咬等 不会经马桶圈、 电话机、餐炊具、卧具、游泳池或公共浴池等而传播;不传播艾滋病。 但是要避免共用牙刷和剃须刀。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15-49岁发病者占80%。 高危人群: 性乱者(男同性恋、娼妓与嫖客) 静脉药瘾者 血友病、多次接受输血或血制品者 HIV(+)的性配偶及婴儿
流行情况 自1981年美国首次报道,已有200个以上国家和地区发现HIV-1感染者 WHO估计,全球HIV感染者至少8000万人,已有2480万人死亡。新增HIV感染者500万/年、1.6万/天、11例/分钟 非洲、美洲、欧洲多发,亚洲HIV感染者快速增加(已近1000万) 1985年传入我国,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估计近100万)
我国流行情况 按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WHO推荐的方法估算,中国现有HIV感染者和病人约84万 截至2006年12月31日,全国累计报告HIV感染者191565例,其中艾滋病病人47713,累计死亡13632人
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流行范围逐年扩大 1989年 1985年 1995年 1998年
卫生部公布2012年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死亡数居前5位的传染病病种依次为艾滋病、肺结核、狂犬病、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其中艾滋病单病种发病人数为41929人(↑16.71%),死亡人数为11575人(↑24.89%)。
发病机制和病理解剖
HIV的吸附与脱衣壳过程 HIV表面的gp120与CD4分子结合→病毒外膜和CD4受体构象改变→允许gp120和辅助受体即嗜淋巴细胞受体(CXCR4)及趋化因子受体(CCR5)结合→第二个连接使病毒和细胞膜紧密结合,允许gp41和细胞膜融合区结合→ HIV与细胞膜融合→HIV核心及RNA进入细胞浆
HIV生活周期
CD4+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障碍 HIV病毒对受感染细胞溶解破坏和诱导细胞凋亡直接损伤 CD4+T淋巴细胞群的极化群Th1/Th2失衡 单核-吞噬细胞功能异常 B细胞功能异常 自然杀伤细胞异常 异常免疫激活
病理解剖 病理特点:组织炎症反应少,机会性感染病原体多。 部位:淋巴结和胸腺等免疫器官 淋巴结:反应性、肿瘤性 胸腺:萎缩、退行性或炎性病变 中枢神经系统:神经胶质细胞灶性坏死、血管周围炎及脱髓鞘
临床表现 临床分期 潜伏期平均9年,可短至数月,长达15年。我国将艾滋病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 不是每个感染者都会完整地出现各期表现,三个时期不同的临床表现是一个渐进的和连贯的病程发展过程。
急性期 初次感染后2-4周,大多数症状轻微,持续1-3周后缓解。 53%-93%的感染者出现类似感冒的急性症状 70%有发热、头痛、咽痛、恶心、呕吐、关节疼痛 50%有皮疹,如丘疹、荨麻疹、疱疹等 75%可有淋巴结肿大、部分同时伴有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 50%可发生神经系统改变,如畏光、淡漠、脑膜炎等
感染后2~4周,逐渐出现HIV抗体,随后血浆病毒载量明显下降,CD4+细胞数量回升(但仍低于感染前水平),而后呈进行性减少 症状的出现、持续时间以及病毒载量与预后相关 平均持续22天,可自行消退,但淋巴结肿大、脾大有时会持续数月。
此期可有轻度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单核细胞增加、肝功能异常。 可检出HIV RNA及P24抗原,2-4周后抗体转阳。 CD4+T淋巴细胞一过性减少, CD4/ CD8比例倒置
无症状期 无论是否经过急性期,所有的HIV感染者都会经过无症状期。 但无症状期不是静止期,也不是安全期,病毒在持续繁殖,CD4+T淋巴细胞计数逐渐下降,具有传染性。
艾滋病期 是HIV感染的最终阶段 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多少于200/mm3,HIV血浆病毒载量明显升高。
HIV相关症状 持续一个月以上的发热、盗汗、腹泻;体重减轻10%以上。 神经精神症状:记忆力减退、精神淡漠、性格改变、头痛、癫痫及痴呆等。 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 特点: 除腹股沟以外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位 淋巴结直径≥1cm,无压痛,无粘连 持续时间3个月以上
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 一、呼吸系统: 约80%的艾滋病人死于肺部感染 最常见的是卡氏肺孢子菌肺炎
卡氏肺孢子菌肺炎 PCP,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 最常见的艾滋病指征性疾病 最常见的威胁生命的机会性感染 发热、盗汗、乏力、消瘦,逐渐出现胸骨后不适、干咳、呼吸短促 血氧分压及二氧化碳扩散效率均减少 典型胸片:肺门周围间质性浸润 病原学诊断:痰、支气管灌洗液中查出肺孢子菌
二、中枢神经系统: 隐球菌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弓形虫脑病。各种病毒性脑膜脑炎 HIV痴呆综合征:与HIV颅内感染有关,表现为行为异常、反应迟缓、社交能力减退和记忆功能受损。 确诊须进一步检查,包括CT和(或)MRI、腰穿、脑脊液常规、涂片染色、生化和培养
三、消化系统:约75%患者有消化道症状 念珠菌、隐孢子虫、CMV、HSV、细菌等引起的口咽部、食道、胃、肠等部位的感染 表现为吞咽疼痛、吞咽困难、鹅口疮、胃酸反流、食管炎或溃疡、胃痛、腹泻、体重减轻、感染性肛周炎、直肠炎,也可侵犯肝、胆、胰等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四、口腔:鹅口疮、舌毛状白斑、复发性口腔溃疡、牙龈炎等
口腔真菌感染
五、皮肤:带状疱疹、传染性软疣、尖锐湿疣、真菌性皮炎、甲癣
尖锐湿疣
HPV感染
六、眼部:巨细胞病毒性和弓形虫性视网膜炎,眼睑、睑板腺、泪腺、结膜及虹膜等卡波济肉瘤
七、肿瘤:恶性淋巴瘤、卡波济肉瘤 卡波济肉瘤侵犯下肢皮肤和口腔黏膜,可出现紫红色或深蓝色侵润斑或结节,表面溃疡并向四周扩散。可出现于内脏和淋巴结。
卡波济肉瘤 KS,Kaposi’s sarcoma 与人类疱疹病毒8型有关,多见于男同性恋和双性恋人群 可发生在HIV感染的各个阶段,甚至在CD4+细胞水平较高时 可侵犯皮肤、黏膜、内脏和淋巴结
实验室检查 一般检查 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及血小板均可有不同程度减少,尿蛋白常阳性。 血生化检查 血清转氨酶升高、肾功能异常
免疫学检测 流式细胞仪测定 AIDS患者 (×109/L) 正常(×109/L) CD4 <0.2 1(0.8~1.2) 淋巴细胞总数 <1 2~3 CD4/CD8 1.2~2.1 流式细胞仪测定
病毒及特异性抗原和(或)抗体检测 1.分离病毒 血浆、单核细胞和脑脊液可分离出HIV。操作复杂,主要用于科研。 2.抗体检测 ELISA法检测(初筛),主要查血清gp24及gp120抗体,阳性率可达99%。 ELISA抗体检测结果须经蛋白印迹检测确认。
HIV抗体的确证试验——Western blot (免疫印迹试验) 阳性:至少有2条env带(gp41和gp120/gp160)出现,或至少一条env带和p24带同时出现。
HIV抗原检测——ELISA夹心法 测定p24抗原 敏感性很高(7~10 pg/ml) 特异性稍差(可有假阳性)
4.核酸检测 体外细胞培养,再用Northern印迹法测淋巴细胞HIV RNA;PCR或反转录PCR法测血清HIV RNA与HIV DNA。 5.蛋白质芯片 能同时检测HIV、HBV、HCV联合感染者血中HIV、HBV、HCV核酸和相应的抗体。
其他检查 X线检查 支气管分泌物或肺活检 粪涂片 脑脊液 血或分泌物培养 组织活检 其他病原学检测
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有性乱史、静脉药瘾、输血制品、HIV抗体阳性者所生子女、职业暴露 临床表现:急性感染期,根据高危因素及类血清病的表现;慢性感染期结合流行病史,属高危人群、伴严重机会性感染或肿瘤,应考虑本病可能。 实验室检查
诊断标准 急性期 近期内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实验室HIV抗体由阴转阳 或仅实验室检查HIV抗体由阴转阳即可诊断。 无症状期 有流行病学史+HIV抗体阳性 或仅实验室检查HIV抗体阳性即可诊断
艾滋病期 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查或HIV抗体阳性+以下任何一项即可诊断。 (1)原因不明的持续不规则发热1个月以上,体温高于38℃ (2)慢性腹泻1个月以上,次数>3次/日 (3)6个月内体重下降10%以上 (4)反复发作的口腔白念珠菌感染 (5)反复发作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或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6)肺孢子虫肺炎 (7)反复发生的细菌性肺炎 (8)活动性肺结核或非结核分枝杆菌病
(9)深部真菌感染 (10)中枢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 (11)中青年人出现痴呆 (12)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 (13)弓形虫脑病 (14)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 (15)反复发生的败血症 (16)皮肤黏膜或内脏的卡波济肉瘤、淋巴瘤 HIV抗体阳性,无上述临床表现,但CD4+T细胞计数<200/mm3,也可诊断为艾滋病
鉴别诊断 (一)原发性CD4+淋巴细胞减少症 无流行病学资料,HIV-1和HIV-2病原学检测阴性 (二)继发性CD4+淋巴细胞减少症 多见于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经化学或免疫抑制治疗后。
预后 部分感染者无症状期可达10年以上,进入艾滋病期后,如不进行抗病毒治疗,病死率很高,平均存活期12-18个月,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可以显著延长艾滋病病人生存期。
最终目标:提高生存质量和生存期 治疗原则 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营养作基础 合理应用抗病毒药物 正确使用抗机会性感染和肿瘤药物 辅以适当的支持、对症治疗 最终目标:提高生存质量和生存期
治疗 强调综合治疗 抗病毒治疗 免疫治疗 治疗并发症
抗病毒治疗药物 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 蛋白酶抑制剂 (PI) 进入和融合抑制剂(EI/FI)
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通用名(缩写) 推荐剂量 不良反应 齐多夫定(AZT/ZDV) 300mg,每日2次 骨髓抑制(贫血或粒细胞减少) 去羟肌苷(DDI) 200mg,每日2次 周围神经炎、腹泻、胰腺炎、癫痫 司他夫定(d4T) 40mg(>60kg)或30mg (<60kg),每日2次 周围神经炎、转氨酶升高 拉米夫定(LAM/3TC) 150mg,每日2次 贫血、恶心、头痛、疲乏、粒细胞减少、胰腺炎、周围神经炎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通用名(缩写) 推荐剂量 不良反应 奈韦拉平(NVP) 200mg,每日2次,共14天;然后400mg,每日2次 皮疹、转氨酶升高 台拉韦平(DLV) 400mg,每日3次 皮疹、头痛 施多宁(EFZ) 200mg,每日3次 皮疹、恶心、腹泻 洛韦胺(Loviride) 100mg,每日3次
蛋白酶抑制剂 通用名(缩写) 推荐剂量 不良反应 茚地那韦(IDV) 800mg,每8小时1次,空腹服药,或与无脂肪低蛋白饮食同服,足量饮水 肾结石、消化道症状、头痛、非结合胆红素升高、血小板下降 利托那韦(RTV) 600mg,每8小时1次,与食物同服 消化道症状、感觉异常、转氨酶升高、尿酸升高、血糖升高 沙奎那韦(SQV) 600mg,每8小时1次,与大量食物同服 消化道症状、转氨酶升高、血糖升高 奈非那韦(NFV) 750mg,每8小时1次,与大量食物同服 腹泻、血糖升高
联合方案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哈特): 1996年7月温哥华第10届国际艾滋病大会,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发表的采用所谓“鸡尾酒”式的混合药物治疗方法 优点:①药物分布广、达到靶细胞; ②起协同作用,持续抑制病毒复制; ③延缓或阻断HIV变异产生耐药性 常用方案:2种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 1种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或蛋白酶抑制剂) 一线方案如:AZT/LAM/EFZ;AZT/LAM/NVPd4T/LAM/NVP
何时开始抗病毒治疗? 2.血浆病毒载量>100000/ml 临床分期 CD4+T细胞计数(个/mm3) 抗病毒建议 急性感染期 任何值 进行(应在血清阳转6个月内开始) 无症状感染期 350~500 定期复查,暂不治疗 200~300 定期复查,出现以下情况之一即进行治疗: 1.CD4细胞计数1年内下降>30% 2.血浆病毒载量>100000/ml 3.患者迫切要求治疗,有良好的依从性 艾滋病期 (非终末期) 进行(特别是机会感染控制后) (终末期) 不宜进行
免疫治疗 即以医疗手段使受损的免疫细胞及其功能恢复或接近正常 具体措施: —免疫增强剂(如α-干扰素)或基因重组IL-2、IL-7 —丙种球蛋白 —胸腺激素或移植,或T细胞体外扩增后回输 —降低HIV毒力(基因修饰改变病毒或细胞受体结构) —疫苗刺激免疫应答 —中药治疗
治疗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卡氏肺孢菌肺炎:喷他脒、复方新诺明 其他真菌感染(念珠菌/隐球菌):多烯类、吡咯类(咪唑类/三唑类)、棘白霉素类(卡泊芬净)、氟胞嘧啶、中草药类 病毒感染(HSV/CMV/EBV):阿昔洛韦、泛昔洛韦、更昔洛韦 弓形虫病:螺旋霉素、克林霉素、阿奇霉素、复方新诺明 结核菌感染:异烟肼、利福平、比嗪酰胺、链霉素或乙胺丁醇联合 鸟型分枝杆菌感染:氨苯砜、阿奇霉素、利福平、乙胺丁醇 卡波济肉瘤:长春新硷、博来霉素和阿霉素联合(可再加干扰素)
对症支持 加强营养,维持水电平衡,心理治疗 预防性治疗 预防结核:HIV感染而结核菌素皮试阳性,服INH四周 预防卡氏肺孢菌肺炎: CD4+细胞<200/mm3,采用戊烷脒雾化、或口服复方新诺明 被污染针头刺伤或实验室意外:根据职业暴露后预防程序进行评估和用药预防
预防 管理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世界艾滋病日 1981年美国发现世界首例艾滋病病例后,艾滋病病毒在全球范围内传播速度惊人。为了提高公众对艾滋病危害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1月将每年的12月1日确定为世界艾滋病日,号召世界各国在这一天举办各种活动,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
重点及难点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血清学诊断的依据
Thank Y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