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課 紅頭繩兒 王鼎鈞
第十一課 紅頭繩兒 題 解 結構圖表 作者介紹 詞語辨正 內容注釋 修辭小舖 品評鑑賞 國學常識 問題討論 仿作練習
題 解 本文選自碎琉璃,採小說化的敘事手法寫作。全文以第一人稱「我」為敘事觀點,描寫在殘酷嚴峻的對日抗戰背景中,一段天真爛漫的童稚戀情。
題 解 文中的「紅頭繩兒」,借指為校長的女兒。作者藉著一口古鐘,以時間為序,細說他對紅頭繩兒的思念。鐘聲的改變,應和人事的滄桑;古鐘的懸掛和隱藏,暗寓生命的起落,紅頭繩兒可以說是動亂時代中的一個縮影。 作者處理這樣的抗日題材,並未直接渲染戰爭對中國的傷害,反而是用小中見大的手法,擴大讀者的思考空間。全文內容深刻感人,值得細細體會。
時代背景介紹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夜,日本華北駐屯軍藉口一個兵士失蹤,要求進入西南的宛平縣城搜查;中國守軍拒絕其要求,日軍遂開槍開炮猛轟北平蘆溝橋,向城內的中國守軍進攻;中國守軍奮起還擊。 事件後第二天中國共產黨便發表抗日通電,要求國民黨儘快履行在西安事變時的承諾。蔣中正在七月十七日在廬山談話會上宣佈準備應戰和必要時守土抗戰到底的決心。中國抗日戰爭正式爆發。
抗日戰爭 七七事變又稱蘆溝橋事變、七七蘆溝橋事變,是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發生在中國北平的蘆溝橋(亦稱盧溝橋)的中日軍事衝突。七七事變是中國展開全國對日八年抗戰的起點。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GNU Free Documentation ▲ 1937年,日軍砲轟宛平城
蘆溝橋 蘆溝橋位於北京城宛平縣城西門外,跨永定河之上,它是北京最古老的石造多孔聯拱橋。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成於明昌三年(西元一一九二年)。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是出入京都南北的交通要津,同時亦是軍事要地。 據統計︰蘆溝橋上的石獅共有四七九隻之多。但是小獅或藏或露,變化萬千,難以計算之故,所以自古有「蘆溝橋石獅數不清」的歇後語流傳。
美麗石橋 蘆溝橋是一座中外聞名的古橋。十三世紀末的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中寫道︰「河上有一座美麗的橋,各處橋樑鮮有及之者……建置甚佳。老實說,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他稱揚蘆溝橋為「汗八裡的美麗石橋」。 蘆溝橋
小說體散文特色 小說體散文以故事呈現,欲講的道理,欲訴的情懷,不直接道出,全部寄託在故事中,故事中有人物、情節、場景等小說所需具備的要素,以敘事的手法,推展情節﹔並且使用「我」的主觀敘事觀點,娓娓道來,帶有濃郁的抒情色彩,讓讀者於看完故事之後,能在感動之餘,低迴之際,心領神會而默然共鳴。 結局必須出人意表,以聳人心目,製造高潮,或餘意盎然,以扣人心弦。
小說體散文特色 小說體散文既有小說多線敘述的立體結構,又有散文極致的修辭和肆意跳躍。故事的真假,可以是作者個人經驗,可以虛構,也可以虛實參半。 散文這一文類的小說化、詩歌化,甚且戲劇化之外,最主要是作者以誠實的聲音謳歌生動且鏗鏘有力的創意,使得讀者藉由閱讀,一窺原本被作者私藏於內心的徬徨與自信、孤獨與熱情、害怕與勇敢。這就是作者王鼎鈞散文的魅力。
作 者 由於早年經歷戰亂,投身軍旅,為日後寫作提供極為豐富的素材。 作 者 王鼎鈞,筆名方以直。山東臨沂人,生於民國十四年。中學尚未畢業即輟學從軍,抗戰期間為流亡學生。 由於早年經歷戰亂,投身軍旅,為日後寫作提供極為豐富的素材。
作 者 王鼎鈞的寫作層面很廣,包括散文、小說、劇本、評論等,但以散文最為人所樂道。在七○年代出版的勵志小品散文《開放的人生》、《人生試金石》、《我們現代人》,合稱「人生三書」,頗受讀者喜愛。 八○年代以後,則巧用隱喻,精於意象,內容既展現生命歷程中的獨特經驗,密切關注現實,同時表達了深遠的寄託。
作 者 曾自稱「閱歷不少,讀書不多,文思不俗,勤奮不懈」。題材不離時代和鄉土,手法、風格則不斷試驗創新;是臺灣文壇力行將小說、戲劇技巧融入散文的先鋒之一。 曾獲中山文藝創作獎、中國時報文學獎、吳魯芹散文獎等。著有散文集《碎琉璃》、《左心房漩渦》,小說集《單身漢的體溫》,文藝理論《小說技巧舉隅》等數十種。
作 者 流亡學生 民國三十一年,十七歲的王鼎鈞遠離故鄉,投奔成城中學。當他到教務處報到時,所有的證件都遺失了。幸好承辦人為他報證件遺失,並為年齡已太大的王鼎鈞「謊報生日」,成為「十四歲」的少年,王鼎鈞才能入學,成為流亡學生。 王鼎鈞說:「所謂流亡學生,就是走到哪,唸到哪,路邊一堵牆就是黑板,若有水泥操場就可在地上演算數學,老師搬把凳子,滿操場批改作業。」
作 者 寫作生涯 王鼎鈞的寫作生涯,是到臺灣之後才真正開始的。五○年代初期,他進入中國廣播公司做剪報、貼資料的工作,有一天,編撰組一位撰稿人員臨時不來了,主管就叫他臨時寫了一篇廣播稿,結果比原來那位老手寫得還好,於是就把他調去專門寫稿。 後來又進入中國電視公司做編審組長,並且參與電視劇寫作。此外,他還擔任過中國時報的主筆和人間副刊主編。
王鼎鈞名言 紫園先生的暮雲雜詠有句:「萬事老來唯一淡,有時從此不驚人。」正是驚人的好句。 批評,是別人送回來的滋補品、營養劑,可以使我們的靈性和智慧得到更好的發育。《開放的人生‧回饋》 心智成熟,準備對人生負起責任之時,才是可以開始戀愛之時。《開放的人生》
王鼎鈞名言 隔著切不開的濃霧/屏息聽你的呼吸/破霧相尋/才知道水深浪急/惟恐霧散/相見不如相思/還是相見/寧願再有詩《別是一番滋味‧霧中詩》 人儲存回憶,一如駝峰儲水,松鼠藏栗,植物埋下宿根。回憶,是心靈方面的儲蓄……評量其人一生是否充實,可以根據他是否願意回憶,是否有許多事值得回憶……。《人生試金石‧創造回憶》
王鼎鈞名言 時代像篩子,篩得每一個人流離失所,篩得少數人出類拔萃。《碎琉璃》 不是跟你一條心才嫁給你,而是嫁了你才跟你一條心。《王鼎鈞自選集》 有人得意,看背影就可以知道﹔有人失意,聽腳步聲就可以知道。
陳克環評《碎琉璃》 《碎琉璃》突破了文體的拘束,作者以詩的語言、散文的形式和小說的變化層次合而為一的獨特方式,述說他(指王鼎鈞)個人以及中國人在災難中的昂然成長,為他那個時代留下了一篇美麗的史詩作見證。 作者對人的愛和對人生的愛並非依憑直覺和衝動,而是他哲思和宗教情操的結晶。因此他的筆下有醜惡,你仍覺得這世界好美麗;他筆下也有仇也有恨,但你知道人間仍然充滿了情和愛。
各家評論 賀芳說:「王鼎鈞是用寫劇本的態度寫散文,他抓住了戲劇性而解除了戲劇過分緊張的結構;他用寫小說的技巧寫散文,著眼於人物的動機和行為,而捨棄了小說的『放大』手法。他的散文在從容之中有嚴密,簡短之中有餘韻,精鍊之中有變化,別具一格,引人入勝。」
各家評論 彭震球說:「他(指王鼎鈞)善於用各種形式淺近的語文,來表達其深遠的寄託。字裡行間既富理想的色彩,也密切注視著現實。他最善於趨用對照的寫法,來刻畫人性的弱點,諷託現實的醜陋。只要拈到一個題材,他就能憑藉自己的想像力,將人物的性格,故事的安排,對話的口氣,逐漸展現出鮮明的對比,使讀者增強感受的印象。」
王鼎鈞作品 ▲ 回憶錄四部曲 ▲ 人生三書
第一、二段課文 一切要從那口古鐘說起。 鐘是大廟的鎮廟之寶,鏽得黑裡透紅,纏著盤旋轉折的紋路,經常發出蒼然悠遠的聲音,穿過廟外的千株槐,拂著林外的萬畝麥,薰陶赤足露背的農夫,勸他們成為香客。 香 客 到寺廟進香的人。
課文補充 鎮廟之寶:使廟宇安定的寶物。舊時人們為求平安,常用符籙、器物放置於建築物之中,以禁制邪惡,稱為「鎮物」。 《世說新語‧言語》:「若不一叩洪鐘、伐雷鼓,則不識其音響也。」 ▲ 古鐘
第三段課文 鐘聲何時響,大殿神像的眼睛何時會亮起來,炯炯的射出去;鐘聲響到那裡,光就射到那裡,使鬼魅隱形,精靈遁走。半夜子時,和尚起來敲鐘,保護原野間辛苦奔波的夜行人不受邪祟……。 鬼 魅 妖魔鬼怪。魅,音ㄇㄟˋ,作怪的鬼。 精 靈 此處泛指鬼神、妖怪。 邪 祟 邪靈異怪的鬼物。祟,音ㄙㄨㄟˋ。
第四、五段課文 廟改成小學,神像都不見了,鐘依然在,巍然如一尊神。鐘聲響,引來的不再是香客,是成群的孩子,大家圍著鐘,睜著發亮的眼睛,伸出一排小手,按在鐘面的大明年號上,嘗震顫的滋味。 手挨著手,人人快活得隨著鐘聲飄起來,無論多少隻小手壓上去,鐘聲悠悠然,沒有絲毫改變。
第六段課文 校工還在認真的撞鐘,後面有人擠得我的手碰著她尖尖的手指,擠得我的臉碰著她紮的紅頭繩兒了。擠得我好窘好窘!好快樂好快樂!可是我們沒談過一句話。 紅頭繩兒 紮髮辮的紅色絲繩,本句和以下「裹著紅頭繩兒」、「解開她的紅頭繩兒」等三句,皆指紅色絲繩。本文中其餘的「紅頭繩兒」,則借代為校長的女兒。 好 窘 很不好意思。
第七、八段課文 鐘聲停止,我們這一群小精靈立刻分頭跑散,越過廣闊的操場,衝進教室。再遲一分,老師就要坐在教席上,記下遲到的名字。看誰跑得快!可是,我總是落在後面,看那兩根小辮子,裹著紅頭繩兒,一面跑,一面晃蕩。 ……如果她跌倒,由我攙起來,有多好! 小精靈 此指機靈活潑的小孩子。 晃 蕩 搖曳擺動。 攙 音ㄔㄢ,用手去扶持。
第九段課文 我們的家長從兩百里外請來一位校長,校長來到古城的時候牽著一個手指尖尖、梳著雙辮的女兒。校長是高大的、健壯的、聲音宏亮的漢子,她是聰明的、傷感的、沒有母親的孩子。家長們對她好憐愛、好憐愛,大家請校長吃飯的時候,太太們把女孩擁在懷裡,捏她,親她,解開她的紅頭繩兒,問:「這是誰替你紮的?校長嗎?」重新替她梳好辮子,又量她的身裁,拿出料子來,問她那一件好看。 身 裁 亦作「身材」,指身體的胖瘦、高矮。
第十段課文 在學校裡,校長對學生很嚴厲,包括對自己的女兒。他要我們跑得快,站得穩,動作整齊畫一。如果我們唱歌的聲音不夠雄壯,他走到我們面前來叱罵:「你們想做亡國奴嗎?」對犯規的孩子,他動手打,挨了打也不准哭。可是,他絕對不禁止我們拿半截粉筆藏在口袋裡,他知道,我們在放學回家的路上,喜歡找一塊乾淨牆壁,用力寫下「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大軍過境的日子,他不處罰遲到的學生,他知道我們喜歡看兵,大兵也喜歡摸著我們的頭頂、想念自己的兒女,需要我們帶著他們找郵局,寄家信。
第十一、二段課文 「你們這一代,要在戰爭中長大。你們要早一點學會吃苦,學會自立。挺起你們的胸膛來!有一天,你們離開家,離開父母,記住!無論走到那裡,都要挺胸抬頭……」 校長常常這麼說。我不懂他在說什麼。我怎麼會離開父母?紅頭繩兒怎麼會離開他?如果彼此分散了,誰替她梳辮子呢? ……
第十三段課文 蘆溝橋打起來了。那夜我睡得甜,起得晚,走在路上,聽到朝會的鐘聲。這天,鐘響得很急促,好像撞鐘的人火氣很大。到校後,才知道校長整夜守著收音機沒合眼,他抄錄廣播新聞,親自寫好鋼版,喊醒校工,輪流油印,兩人都是滿手油墨,一眶紅絲。 蘆溝橋打 起來了 指中日戰爭爆發了。蘆溝橋,在北京廣安門西,是橫跨永定河上的一座橋。 寫好鋼版 在鋼版上墊一張蠟紙,以鐵筆在蠟紙上刻寫後,可拿至油印機大量複製。此為早期沒有影印機前的複製方式。
第十三段課文 小城沒有報紙,也只有學校裡有一架收音機,國家發生了這麼大的事情,不能讓許多人蒙在鼓裡。校長把高年級的學生分成十組,分十條路線出發,挨家散發油印的快報。快報上除了新聞,還有他寫的一篇文章,標題是「拚到底,救中國!」我跟紅頭繩兒編在一個小組,沿街喊著「拚到底,救中國!」家家戶戶跑到街心搶快報。我們很興奮,可是我們兩人沒有交談過一句話。
第十四段課文 送報回來,校長正在指揮工人在學校的圍牆上拆三個出口,裝上門,在門外的槐樹林裡挖防空坑。忙了幾天,開始舉行緊急警報的防空演習。警報器是瘋狂的朝那口鐘連敲不歇,每個人聽了這異常的聲音,都要疏散到牆外,跳進坑裡。校長非常認真,提著籐鞭在樹林裡監視著,誰敢把腦袋伸出坑外,當心籐鞭的厲害。他一面打,一面罵:「你找死!你找死!我偏不讓你死!」罵一句,打一下,疼得你滿身冒汗,哭不出來。 防空坑 躲避空襲用的防空洞。
第十五段課文 校長說得對,汗不會白流,貼著紅膏藥的飛機果然來了。他衝出辦公室,親自撞那口鐘。我找到了一個坑,不顧一切跳下去,坐下喘氣。鐘還在急急的響,鐘聲和轟隆的螺旋槳聲混雜在一起。我為校長擔心,不住的禱念:「校長,你快點跳進來吧!」這種坑是為兩個人一同避難設計的,我望著餘下的一半空間,聽著頭頂上同學們鼕鼕的腳步響,期待著。 貼著紅 膏藥 貼著日本國旗。紅膏藥,借指日本國旗。 鼕 鼕 本指鼓聲,此指腳步聲。鼕,音ㄉㄨㄥ。 ▲ 二次大戰中的日本零式戰鬥機
第十六~十八段課文 有人從坑邊跑過,踢落一片塵土,封住了我的眼睛。接著,撲通一聲,那人跳進來。是校長嗎?不是,這個人的身軀很小,而且帶來一股雪花膏味兒。 「誰?」我閉著眼睛問。 「我。」聲音細小,聽得出是她,校長的女兒! 雪花膏 護膚用的化妝品。
第十九、二十段課文 我的眼睛突然開了!而且從沒有這樣明亮。她在喘氣,我也在喘氣。我們的臉都紅得厲害。我有許多話要告訴她,說不出來,想嚥唾沫潤潤喉嚨,口腔裡榨不出一滴水。轟隆轟隆的螺旋槳聲壓在我倆的頭頂上。 有話快一點說出來吧,也許一分鐘後,我們都要死了。……要是那樣,說出來又有什麼用呢?……
第二十一、二十二段課文 時間在昏熱中過去。我沒有死,也沒有說什麼。我拿定主意,非寫一封信不可,決定當面交給她,不能讓第三者看見。鐘聲悠悠,警報解除,她走了,我還在坑裡打腹稿兒。 出了坑,才知道敵機剛才低飛掃射。奇怪,我沒聽見槍聲,想一想,坑裡飄進來那些槐葉,一定是槍彈打落的。第二天,校長和家長們整天開會,謠言傳來,說敵機已經在空中照了相,選定了下次投彈的地方。前線的戰訊也不好,敵人步步逼進,敏感的人開始準備逃難。 腹稿兒 在心中構思好的文稿。 掃 射 飛機用機關槍向地面連續射擊。
第二十三段課文 學校決定無限期停課,校長打算回家去抗戰,當然帶著女兒。這些可不是謠言。校長為人太好了,我有點捨不得他,當然更捨不得紅頭繩兒,怏怏朝學校走去。我已經寫好了一封信,裝在貼身的口袋裡發燙。一路宣著誓,要在靜悄無人的校院裡把信當面交給她。……怎麼,誰在敲鐘,難道是警報嗎?──不是,是上課鐘。停課了怎麼會再上課!大概有人在胡鬧吧……我要看個究竟。 怏 怏 失意的樣子。怏,音ㄧㄤˋ。
第二十四段課文 學校裡並不冷清,一大群同學圍著鐘,輪流敲鐘。鐘架下面挖好了一個深穴,帶幾分陰森。原來這口鐘就要埋在地下,等抗戰勝利再出土。這也是校長的主意,他說,這麼一大塊金屬落在敵人手裡,必定變成子彈來殘殺我們的同胞。這些同學,本來也是來看校長的,大家都有點捨不得他,儘管多數挨過他的籐鞭。現在大家捨不得這口鐘,誰都想多聽聽它的聲音,誰也都想親手撞它幾下。你看!紅頭繩兒也在坑邊望鐘發怔呢!
第二十五段課文 鐘要消失,紅頭繩兒也要消失,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要毀壞變形。鐘不歇,人不散,只要他們多撞幾下,我會多有幾分鐘時間。沒有人注意我吧?似乎沒有,大家只注意那口鐘。悄悄向她身邊擠去,擠兩步,歇一會兒,摸一摸那封信,忍一忍心跳。等我擠到她身後站定,好像是翻山越嶺奔波了很長的路。
第二十六、二十七段課文 取出信,捏在手裡,緊張得發暈。 我差一點暈倒。 她也差一點暈倒。 那口大鐘劇烈的搖擺了一下。我抬頭看天。 「飛機!」 「空襲!」 在籐鞭下接受的嚴格訓練看出功效,我們像野兔一樣竄進槐林,隱沒了。 坐在坑裡,聽遠近炸彈爆裂,不知道自己家裡怎樣了。等大地和天空恢復了平靜,還不敢爬出來,因為那時候的防空知識說,敵機很可能回頭再轟炸一次。我們屏息靜聽。……
第二十八段課文 很久很久,槐林的一角傳來女人的呼叫,那是一個母親在喊自己的孩子,聲嘶力竭。 接著,槐林的另一角,另一個母親,一面喊,一面走進林中。 立刻,幾十個母親同時喊起來。空襲過去了,她們出來找自己的兒女,呼聲是那樣的迫切、慈愛,交織在偌大一片樹林中,此起彼落。…… 紅頭繩兒沒有母親……。
第二十九~三十一段課文 我的那封信……我想起來了,當大地開始震撼的時候,我順勢塞進她的手中。 不會錯吧?仔細想想,沒有錯。 我的那封信……我想起來了,當大地開始震撼的時候,我順勢塞進她的手中。 不會錯吧?仔細想想,沒有錯。 我出了防空坑,特地再到鐘架旁邊看看,好確定剛才的想法。鐘架炸坍了,工人正在埋鐘。一個工人說,鐘從架上脫落下來,恰好掉進坑裡,省了他們很多力氣。要不然,這麼大的鐘要多少人抬得動! 站在一旁回憶剛才的情景,沒有錯,信在她的手裡。回家的路上,我反覆的想:好了,她能看到這封信,我就心滿意足了。
第三十二、三十三段課文 大轟炸帶來大逃亡,親族、鄰居,跟傷兵、難民混在一起,滾滾不息。我東張西望,不見紅頭繩兒的影子,只有校長遠遠站在半截斷壁上,望著駁雜的人流發呆。一再朝他招手,他也沒看見。 果然如校長所說,我們在戰爭中長大,學會了吃苦和自立。童年的夢碎了,碎片中還有紅頭繩兒的影子。 駁 雜 雜亂無序。
第三十四段課文 征途中,看見掛一條大辮子的姑娘,曾經想過:紅頭繩兒也該長得這麼高了吧? 看見由儐相陪同、盛妝而出的新婦,也想過:紅頭繩兒嫁人了吧? 自己也曾經在陌生的異鄉,摸著小學生的頭頂,問長問短,一面暗想:「如果紅頭繩兒生了孩子……」。 我也看見許多美麗的少女流離失所,人們逼迫她去做的事又是那樣下賤……。
第三十四段注釋 征 途 旅途。征,離家遠行。杜甫〈玉華宮詩〉:「冉冉征途間,誰是長年者。」 儐 相 征 途 旅途。征,離家遠行。杜甫〈玉華宮詩〉:「冉冉征途間,誰是長年者。」 儐 相 引導並協助新郎、新娘進行結婚典禮的人。儐,音ㄅ一ㄣ,引導。相,音ㄒㄧㄤˋ,協助。《醒世恆言‧卷七》錢秀才錯占鳳凰儔:「儐相披紅插花,忙到轎前作揖,念了詩賦,請出轎來。」 新 婦 新娘。 【課外補充】桑新婦:莊子試妻傳說裡的搧墳使快乾的婦人。後指惡毒不賢的婦人。 流離失所 到處漂泊,居無定所。
第三十五段課文 直到有一天,我又跟校長見了面。儘管彼此的面貌變了,我還認識他,他也認得我。我問候他,問他的健康,問他的工作,問他抗戰八年的經歷。幾次想問他的女兒,幾次又吞回去,終於忍不住還是問了。 他很嚴肅的拿起一根煙來,點著,吸了幾口,造成一陣沉默。 「你不知道?」他問我。
第三十五段課文 我慌了,預感到什麼:「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 校長哀傷的說,在那次大轟炸之後,他的女兒失蹤了。他找遍每一個防空坑,問遍每一個家庭。為了等候女兒的消息,他留在城裡,直到聽見日軍的機關槍聲。……多年來,在茫茫人海,夢見過多少次重逢,醒來仍然是夢……。 怎麼會!這怎麼會!我叫起來。
第三十六段課文 我說出那次大轟炸的情景:同學們多麼喜歡敲鐘,我和紅頭繩兒站得多麼近,腳邊的坑是多麼深,空襲來得多麼突然,我們疏散得多麼快!……只瞞住了那封信。我一再感謝校長對我們的嚴格訓練,否則,那天將炸死很多孩子。校長一句話不說,只是聽。為了打破可怕的沉默,我只有不停的說,說到那口鐘怎樣巧妙的落進坑中,由工人迅速填土埋好。 淚珠在校長的眼裡轉動,嚇得我住了口。這顆淚珠好大好大,掉下來,使我更忘不了那次轟炸。
第三十六段課文 「我知道了!」校長只掉下一顆眼淚,眼球又恢復了乾燥。「空襲發生的時候,我的女兒跳進鐘下面坑裡避難。鐘掉下來,正好把她扣住。工人不知道坑裡有人,就填了土……」 「這不可能!她在鐘底下會叫……」 「也許鐘掉下來的時候,把她打昏了。」 「不可能!那口鐘很大,我曾經跟兩個同學同時鑽到鐘口裡面寫標語!」 「也許她在往坑裡跳的時候,已經在轟炸中受了傷。」 扣 住 覆蓋。
第三十六段課文 我仔細想了想:「校長,我覺得還是不可能!」 校長伸過手來,用力拍我的肩膀:「老弟,別安慰我了,我情願她扣在鐘底下,也不願意她在外面流落……」 我還有什麼話可說? 臨告辭的時候,他使用當年堅定的語氣告訴我: 「老弟,有一天,咱們一塊兒回去,把那口鐘吊起來,仔細看看下面。……咱們就這樣約定了!」
第三十七段課文 當夜,我做了一個夢,夢見我帶了一大群工人,掘開地面,把鐘抬起來,點著火把,照亮坑底。下面空蕩蕩的,我當初寫給紅頭繩兒的那封信擺在那兒,照老樣子疊好,似乎沒有打開過。
品評鑑賞 文章的開頭是用倒敘法:說明他認識小女孩的經過,媒介,然後破題──點出小女孩原來就是紅頭繩兒!那紮著紅頭繩兒的後腦杓和背影,在心頭烙下永不可磨滅的鮮明回憶。在介紹小女孩的來歷之間,作者也不著痕跡點出了那個時代的背景,社會的動盪,繼而接續前文,轉入戰亂發生之後的情況……。
品評鑑賞 戰亂的來臨是全篇的第一個高潮!鐘響聲,飛機隆隆聲,緊張的氣氛,經營的非常傳神!而小小防空洞裡的波瀾,更是讓作者臉紅心跳,而且跳得快停止了!當作者好不容易下定決心寫信給紅頭繩兒時,學校要停課了,紅頭繩兒要離開了,古鐘也要給埋了。一切讓孩子開心的事全部都要變調,全部都要消失;但在這感傷的時刻,空襲卻再度來了!
品評鑑賞 然而這次紅頭繩兒卻沒有跟小男孩同躲一個防空洞,從此再也不見她的蹤影了,而鐘埋了,小男孩從軍報效國家去了……戰亂讓人流離失所在這一段更加清楚,小孩子落寞的神情和戰爭的殘酷在作者的摹寫下更加清晰。那幅畫面歷歷在目,彷彿就在眼前。 後來的結局,是如此無法令人承受;但是他卻刻意以雲淡風輕的筆觸來描繪。
品評鑑賞 這篇散文有小說的感覺,文章中有人物、情節、場景等小說所需具備的要素,以敘事的手法,推展情節﹔並且使用「我」的主觀敘事觀點,娓娓道來,帶有濃郁的抒情色彩,而這就是作者王鼎鈞散文的特色。
故事情節安排 整個故事,以古鐘為情節發展的引線:大廟改成學校,古鐘引來孩子;「我」在古鐘下首度接觸了綁著紅色絲繩的女孩;古鐘敲響空襲警報,「我」和女孩先後跳進同一個防空坑;「我」在鐘旁把信交給女孩;最終,空襲過後,鐘埋了,女孩消失了。鐘埋人散,但是,這一段童稚之愛,卻在「我」心中留下裊裊不盡的餘音。
故事情節安排 故事中,女孩的出現是在校工撞鐘時,作者完全沒有替她的出場做準備﹔而一場轟炸後,女孩消失了。故事似乎突然而起,突然停止。但中間校長所說的:「有一天,你們離家,離開父母」,其實已經先伏了一筆,似乎在暗示這場童稚之愛的悲劇﹔另外,校長和「我」約定「有一天,咱們一塊回去,把那口鐘吊起來,仔細看看下面」,加上文章結尾寫的那一場夢,似乎又留給我們無限的想像空間。
問題討論 一、為什麼作者用「紅頭繩兒」稱呼校長的女兒? 答:作者用借代法來描述他初戀的對象,以紅頭 繩兒來借代校長的女兒。小男生不敢面對面 看著小女生的臉,只從小女生後面的髮辮下 筆,小男生羞澀的模樣可以預見,這種只敢 遠觀,不敢近看的少男情懷,正是本文引人 入勝的地方。
問題討論 二、本文圍繞著「鐘」打轉,作者用意何在? 答:鐘聲使寺廟變學校的緣由,敲鐘的所在是初 戀的所在,埋鐘的地方是葬送初戀的地方, 鐘是生與死,希望和絕望的臨界點,所有的 美麗與哀愁,都是因為這一口鐘所引起。
問題討論 三、依本文的情節繼續發展下去,結局有哪些 可能? 答:1.校長(或作者)不想掀開鐘,讓紅頭繩兒永遠活 在自己的心中。 三、依本文的情節繼續發展下去,結局有哪些 可能? 答:1.校長(或作者)不想掀開鐘,讓紅頭繩兒永遠活 在自己的心中。 2.校長(或作者)執意要吊起鐘來,可是鐘裡卻空 無一物。 3.校長(或作者)執意要吊起鐘來,終於看到他們 最不願意看到的那一幕。 4.校長(或作者)與紅頭繩兒終於重逢。 5.紅頭繩兒的命運悲慘,不願與校長(或作者)相 認。
結構圖表 簡要版 紅頭繩兒 紅頭繩兒生死未卜,只有作者和校長的推論 1所有母親都在呼喚自己的兒 女,而紅頭繩兒卻沒有 2紅頭繩兒的失蹤成謎 1所有母親都在呼喚自己的兒 女,而紅頭繩兒卻沒有 2紅頭繩兒的失蹤成謎 中日戰爭爆發 主題││作者暗戀紅頭繩兒 背景鮮明,以抗戰為背景 1以鐘為始終,所有的人物都 圍繞在這一口古鐘上 2用第一人稱,貫穿全文
結構圖表 詳細版 紅頭繩兒 主題││心中暗戀紅頭繩兒 背景││蘆溝橋爆發中日戰爭 序曲││廟裡的鐘變成學校上下課的鐘 1初體會:後面有人擠得我的手碰著她尖尖的 手指,擠得我的臉碰著她紮的紅頭繩兒了。 擠得我好窘好窘!好快樂好快樂!呼應校長 牽著一個手指尖尖、梳著雙辮的女兒 2再體會:我總是落在後面,看那兩根小辮子, 裹著紅頭繩兒,一面跑,一面晃蕩,呼應紅 頭繩兒 1校長在收音機前聽抗戰消息,印發傳單,寫 愛國文章,喚民族意識,挖防空坑,舉行防 空演習,鐘也成了報警之用,校長警告戰爭 可能帶來的後果:也許會離開家,離開父母, 這也是伏筆所在 2學校無限停課,校長想回家去抗日,挖坑埋 鐘:埋葬情書,埋葬戀情,埋葬紅頭繩兒 1人物逐一登場:我、紅頭繩兒、校長 2如果她跌倒:用假設語法當伏筆一 3如果彼此分散了:用假設語法當伏筆二 主題││心中暗戀紅頭繩兒 背景││蘆溝橋爆發中日戰爭 序曲││廟裡的鐘變成學校上下課的鐘
紅頭繩兒 結局││作者和校長的推論 高潮││心繫紅頭繩兒的生與死 校長認為鐘掉下來,正好把紅頭繩兒扣住。校長情願她扣在鐘底下,也不願意她在外面流落……作者以為紅頭繩兒生死未卜,留下疑信相參的戲劇效果 結局││作者和校長的推論 所有母親都在呼喚自己的兒女,而紅頭繩兒卻沒有母親來呼喚她,所有的母親都找到自己的兒女,校長卻找不到自己的女兒 高潮││心繫紅頭繩兒的生與死 3想法:如果她跌倒,由我攙起來,有多好, 伏筆之處,暗示她跌到埋鐘之處 4宣傳時:我跟紅頭繩兒編在一個小組,可是 我們兩人沒有交談過一句話 5躲警報:躲警報時竟在同一個防空坑,但紅 頭繩兒在文中只說了一個字「我。」 6傳情書:情書內容隻字未提,只寫傳情書前 的種種激情,只寫順勢塞情書到紅頭繩兒手 中,沒見到其反應 7再設想:掘開地面,把鐘抬起來,下面空蕩 蕩的,我當初寫給紅頭繩兒的那封信擺在那 兒,照老樣子疊好,似乎沒有打開過。
詞語辨正 成 語 詞 義 打辮子 編結頭髮紮成辮子 揪辮子 揪,ㄐㄧㄡ。比喻抓住他人的缺點或錯誤,作為把柄 抓辮子 蹺辮子 成 語 詞 義 打辮子 編結頭髮紮成辮子 揪辮子 抓辮子 揪,ㄐㄧㄡ。比喻抓住他人的缺點或錯誤,作為把柄 蹺辮子 蹺,ㄑㄧㄠ。俗稱死亡為蹺辮子 梳辮子 1.把頭髮梳理成辮子。 2.大陸地區比喻把問題和事情作 有條理的歸納 曲辮子 吳語,諷刺他人愚魯無知,行為可笑的謔辭
成語辨正 成 語 詞 義 怏怏不安 惆悵不安的樣子 怏怏不平 因不滿而心不平。 晃晃蕩蕩 成 語 詞 義 怏怏不安 惆悵不安的樣子 怏怏不平 因不滿而心不平。 晃晃蕩蕩 1. 搖擺不定的樣子。如:「那個破招 牌晃晃蕩蕩的,好像要掉下來了。」 2. 徘徊的樣子。如:「你不要漫無目 的的在街上晃晃蕩蕩。」
修辭小舖 呼 應 呼應句都是前呼後應,主要是為了詮釋前面內容或在結構上的照應,一般找到應句後還要答出呼應的作用,尤其是佐證的具體內容。 呼 應 呼應句都是前呼後應,主要是為了詮釋前面內容或在結構上的照應,一般找到應句後還要答出呼應的作用,尤其是佐證的具體內容。 1.「擠得我的臉碰著她紮的紅頭繩兒了」,全文 有十六次不斷的呼應「紅頭繩兒」這個主題。 2.「後面有人擠得我的手碰著她尖尖的手指了」 呼應:「校長來到古城的時候牽著一個手指尖 尖,梳著雙辮的女兒」。
修辭小舖 呼 應 3.以鐘始,以鐘終,首尾呼應。 4.前呼後應:「有一天,你們離開家,離開父 母」呼應「校長的女兒失蹤了」。 呼 應 3.以鐘始,以鐘終,首尾呼應。 4.前呼後應:「有一天,你們離開家,離開父 母」呼應「校長的女兒失蹤了」。 5.「許多美麗的少女流離失所,去做的事又是 那樣下賤」呼應「我情願她扣在鐘底下,也 不願她在外面流落」。
修辭小舖 借 代 概念:借代是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 事物的修辭方式。這種修辭方式不直接 說出要說的人或事物。 借 代 概念:借代是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 事物的修辭方式。這種修辭方式不直接 說出要說的人或事物。 借代的作用:1.以簡代繁 2.以實代虛 3.以奇代凡 4.以事代情 運用借代需要注意:必須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特徵,對於所借代的事物一般應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有所交代。另外,借代的借體和本體事物不能同時出現。
修辭小舖 借 代 借代的種類: 用事物特徵代本體事物。例如:我東張西望,不見紅頭繩兒的影子。 借 代 借代的種類: 用事物特徵代本體事物。例如:我東張西望,不見紅頭繩兒的影子。 具體代抽象,例如: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人名杜康借代為酒)。 專名代泛稱。例如:我們的時代需要更多的證嚴。 形象代本體。例如:上面塵著兩個老爺,東邊的一個是馬褂,西邊的一個是西裝。
修辭小舖 借 代 借代的種類: 部分代整體。例如: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蘇軾〈赤壁賦〉(「舳艫」借指為戰艦) 借 代 借代的種類: 部分代整體。例如: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蘇軾〈赤壁賦〉(「舳艫」借指為戰艦) 結果代原因,例如:專弄文墨為壯士捧腹。(「捧腹」是「笑」的結果) 資料代本體。例如:五十年間萬事空,懶將白髮對青銅。
修辭小舖 借代與借喻 相同點:它們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體不出現。 不同點:借代的作用是「稱代」,即直接把借體稱呼本體,是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雖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總是喻中有代。構成借代的基礎是事物的相關性,即要求借體和本體的某些方面的相似。借喻可改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修辭小舖 借代與借喻之區別 借代的本體和借體之間有固定的關係,借喻的本體和喻體之間只具有相似點。 借代是指一件事物換個說法,借喻則是指比方和被比方兩件事物。 借代的本體和借體之間不能加「像」字,借喻的本體和喻體在解釋時可以加「像」字。
現代散文 ㄧ、五四時期(民國初年到二十年代) 1.小品文:上接明清,注重性靈的抒發。 2.詩化的散文 3.評議時事的雜文,以魯迅最具代表性。
現代散文 ㄧ、五四時期(民國初年到二十年代) 小品文作家 1.周作人:最能繼承明清小品文情韻,逸聞瑣 事、民俗掌故,娓娓道來,如數家珍,幽默 中時有弦外之音。 2.俞平伯:擅寫江南風味,比如〈槳聲燈影裡 的秦淮河〉、〈西湖六月十八夜〉描摹細膩, 在閒情逸致中,流露滄桑感。
現代散文 3. 豐子愷:以佛理看俗情俗務。 舉例:豐子愷〈楊柳〉讚揚謙虛感恩的美德; 〈漸〉點破世間事與時間的關聯。 舉例:豐子愷〈楊柳〉讚揚謙虛感恩的美德; 〈漸〉點破世間事與時間的關聯。 4. 許地山:作品富含宗教情懷與盎然詩情。 舉例:許地山〈落花生〉,在平實生活場景中, 提示求真求實的人生態度。 5. 朱光潛、宗白華畢生致力於美學教育,提倡美與 生活的結合。朱氏並著有《文藝心理學》及勵志 書《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現代散文 二、發展期(民國二、三十年代) 小品文作家 1. 幽默大師林語堂:無論批評國家大計或分享生 活情致,小品文作者都要娓娓道來,不讓讀者 產生壓迫感,並尊重被談論者,微談言中,深 入肯綮。 2. 白馬湖作家群:文章言之有物,平淡中見深情 至理,足為後學者習文的範本。代表作家有: 李叔同(人稱弘一大師)、豐子愷、夏丏尊等。
現代散文 二、發展期(民國二、三十年代) 其他作家 1. 梁實秋《雅舍小品》博雅平和,擅長議論人 生百態,堪稱學者散文的代表。 1. 梁實秋《雅舍小品》博雅平和,擅長議論人 生百態,堪稱學者散文的代表。 2. 京派小說家沈從文《湘行散記》寫盡湘西風 土民情,觀察細密,不加批判,卻能讓讀者 感受到作者對家鄉貧苦的痛惜。
現代散文 二、發展期(民國二、三十年代) 其他作家 3. 海派作家張愛玲的《流言》描寫上海小市民 生活的點點滴滴,活潑生動,俏皮慧黠,並 不唱救國救民的高調,讓苦於抗戰的「孤島」 ──上海租界區,多了一個紓解苦悶的心靈 小站。
現代散文 三、分馳期:民國三十八年之後 政府遷臺後,臺灣從貧窮走到現代化,散文的風貌也幾經改變,概分有: 1.學者散文 2.懷舊散文 政府遷臺後,臺灣從貧窮走到現代化,散文的風貌也幾經改變,概分有: 1.學者散文 2.懷舊散文 3.中文系作家的純文學散文 4.專題散文(或稱「專業散文」)
仿作練習──借代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借代「書信」。〈飲馬長城窟行〉 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借代「書信」。〈飲馬長城窟行〉 臣本「布衣」:借代「平民、百姓」。〈出師表〉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借代「酒」。〈短歌行〉
仿作練習──借代 公閱畢,即解「貂」覆生:借代「貂皮大衣」。〈左忠毅公軼事〉 「漏鼓」移,則番代:借代「時辰」。〈左忠毅公軼事〉 「紈絝子弟」:借代「富貴人家的子弟」。 每次寫到全「臺北」都睡著,而李賀自唐朝醒來:借代「臺北人」。〈逍遙遊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