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益药与补益剂.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 治疗概况. 肠易激综合症(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 ) 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肠功 能紊乱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持续 存在间歇发作的腹胀、腹痛、排 便习惯及大便性状改变,而无器 质性疾病证 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肠功 能紊乱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持续 存在间歇发作的腹胀、腹痛、排.
Advertisements

第四章 虚证. 虚证的概念 是对人体正气虚弱所致 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 分 类 气 血 阳 阴 治 法 虚者补之.
孩儿们, 下午好!. 第一章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学中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就是依据中医理论进行辩证论理,凭借四诊所得资料, 辨别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机、病性、病情。法,就是 依据辩证所得的综合判断,提出相应的治疗原则和具体的 治疗方法。方,就是依据治法进行合理恰当的组成或选方。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食疗误区与合理进补 11 北京中医药大学 吴嘉瑞 (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2013 丰台区 —— 幸福生活讲师团讲座课件.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实验五. 根及根茎类 -4 ( 1 )掌握当归、柴胡( 2 种)、龙胆、天麻、白 术、苍术的组织构造特征 ( 2 )掌握当归、龙胆、黄芩、柴胡、天麻、白术 粉末特征 ( 3 )掌握当归等 10 味药材性状鉴别点 实验目的.
普通高等教育 “ 十五 ” 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方 剂 学方 剂 学方 剂 学方 剂 学.
1 第四节 补阴药 1 .含义: 补阴,治疗阴虚证的药物,称为补阴药。 2. 性能特点:多甘寒,归肺胃肝肾心经。 3 .功效:补阴(滋阴、养阴、益阴)。 4 .主治:阴虚证。 5 .使用注意: 多甘寒滋腻,脾胃虚弱、痰湿内阻、腹满便溏 者不宜使用。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健康科普 首席专家 首届全国中医药科普 “ 金话筒奖 ”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分会 主任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 副主委 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 副主任委员 世界中医联合会翻译专业委员会 副会长 全国 “ 百名杰出青年中医 ” 福建省 “ 高校教学名师 ”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内科病证的辨证论治 咳嗽 喘证 内伤发热 心悸. 咳 嗽 一、定义: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发出咳 声或咳吐痰液的肺系病证。 咳:有声无痰。 嗽:有痰无声。 病位:肺。
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的生理与病理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宣发肃降 肺主通调水道 呼吸功能异常 水液代谢障碍 生理 病理.
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哲学基础  元气论 元气论 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 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内伤发热.
第二十章 补虚药 【目的要求】 ①掌握补虚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②掌握人参、黄芪、甘草、当归、鹿茸的主要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
解表剂 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可以解除表证的方剂,称为解表剂。
中 医 诊 疗 技 术.
第六节 脏腑兼病辨证.
补益药对.
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诊疗方案 东平县中医院妇产科—闫密桃.
第八章 理气药.
第十八章 止 血 药.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首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黄小波.
第三章 热 证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主讲:李 展.
第十五单元 补血药.
中 药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中医教研室 齐贺彬.
现在,为了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向同学们提出两个问题: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中医学教程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第六单元 解表药.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汗 证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王 付 制 作.
二、选择题 (一)A1型题 1. 平胃散主治证的病机是 : A.湿滞脾胃 B.湿热中阻 C.外寒内湿 D. 脾虚失运 E.湿热下注
【定义】凡以固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用以治疗气、血、精、津耗散滑脱病证的方剂,统称为固涩剂。属“十剂”中“涩可去脱”范畴。
方剂与中成药 十七、消食剂 医学与健康学院 陈 力.
经 前 期 综 合 征 1、熟悉经前期综合征的定义、诊断、辨证 要点及辨证论治 2、了解经前期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及西医病因、发病机制。
安神剂 【概念】   凡以安神药为主组成,具有安神定志作用,治疗神志不安疾患的方剂,称为安神剂。.
薛 己 【导学】 薛己幼承家学,博览群书,吸取诸家之长,善于总结临床经验,著书立说,精通各科。重视脾肾,提出胃气受伤,虚证蜂起之说;临证擅用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补益脾胃,温补肾命,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概说.
经行感冒.
清热药.
参茶物语 —金日牌美国洋参袋泡茶.
便秘.
气血同病辩证.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益气活血解毒是冠心病治疗大法.
汗 证.
非典型肺炎处方 报告人:殷艳芳.
病 案 李某,女,30岁,2003年12月2日初诊。 主诉:月经周期提前5个月。
消食药.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概述: 脾的生理、病理 1、脾主运化,主升清 2、脾主统血 3、主肌肉四肢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理气剂 概念: 凡以理气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 降气的作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 的方剂,统称为理气剂。 立法依据:
胃阴亏虚.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一节 消 渴 消 渴 返回目录.
注意缺陷多动症 儿科教研室.
内伤发热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第 八 章 固涩剂.
利水渗湿药.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
月经先期.
外科趣记 . 刘英娇整理.
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齐贺彬.
消 食 剂.
名师垂教 食少、纳呆 半年.
固 涩 剂 方剂学教研室.
辨 证 论 治 阎 秀 菊.
白云小学 一(5)班 陶官森.
补虚药.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补益药与补益剂

概 述 1 定义    功用——补益气血阴阳    主治——虚证

2 分类  补气——气虚证 补血——血虚证 补阴——阴虚证 补阳——阳虚证

3 补益形式 直接补益 补气生血 阴阳互求 子虚补母 补益先后天 间接补益

4 使用注意 (1)辨别证候的虚实真假 (2)注重调理脾胃 (3)虚中夹实宜兼顾 (4)煎服方法 (5)不可滥补 (6)对虚极病人宜渐补而不宜骤补

第一节 补气

主治证与功效 脾气虚 ——补脾气 肺气虚 ——补肺气 心气虚 ——补心气 元气虚脱——补元气

配伍 用于脾虚食滞证,+消食药; 用于脾虚湿滞证,+化湿、燥湿或利水渗湿的药; 用于脾虚中气下陷证,+升阳的药物; 用于脾虚久泻证,+涩肠止泻药; 用于脾不统血证,+止血药;

用于肺虚喘咳有痰之证,+化痰、止咳、平喘的药 用于脾肺气虚自汗证,+固表止汗的药; 用于心气不足,心神不安证,+宁心安神的药物; 兼见阳虚、血虚或阴虚者,+补阳药、温里药、补血药 或补阴药。 用于扶正祛邪,+解表药、清热药或泻下药等同用。 本类药中部分味甘壅中,碍气助湿之品,对湿盛中满者应慎用,必要时应辅以理气药。

按生长方式分为两类:野山参、园参。 按加工工艺分为白参和红参,其中白参又分为生晒参、白干参(、白糖参;红参是将鲜人参蒸后晒干或烘干而成,呈棕红色。 产地不同又有名称之别,人参主产于我国的吉林、辽宁等地;产于朝鲜的人参称朝鲜人参,又叫高丽参、别直参;产于日本的称东洋参。 按人参部位的不同,又有人参叶、人参须、人参芦(人参的根茎)、人参子(人参的果实)等名称,功能与人参也有区别。

人参 [药性] 甘、微苦,平。归肺、脾、心经。 [功效] 大补元气 补脾益肺 生津 安神益智

[应用] 1.元气虚脱证 本品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为拯危救脱要药。 2.肺脾心肾气虚证 3.热病气虚津伤口渴及消渴证 4.还常与解表药、攻下药等祛邪药配伍,用于气虚外感或里实热结而邪实正虚之证,有扶正祛邪之效。

使用注意 1.反藜芦,畏五灵脂 2.萝卜、莱菔子 3.不能喝热茶 4.人参滥用综合证 5.久煎;野山参可研末服用。

党参

特性 1.气血双补之药 2.善补脾肺之气 3.补气又生津,用于气津两伤。 4.也可扶正祛邪。

太子参

本品补脾肺之气,兼能养阴生津,其性略偏寒凉,属补气药中的清补之品。宜用于热病之后,气阴两亏,倦怠自汗,饮食减少,口干少津,而不宜温补者。因其作用平和,多入复方作病后调补之药。

西洋参

[药性] 甘、微苦,凉。归肺、心、肾、脾经。 [功效] 补气养阴,清热生津。

人参与西洋参 人参与西洋参同属五加科人参属而不同种的植物,均可补益脾肺之气,治疗脾肺气虚。其功效按中药性味有所不同而存在差别。 人参:味甘、微苦,性温,入脾、肺、心三经,忌实证、热证。人参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等功效,治一切虚弱,补五脏之气,埋亏损萎症,安精神,止惊悸。 西洋参:原产加拿大、美国(产美国者又名花旗参),性凉,入心、肺、肾三经。因其偏凉而补,能益肺阴、清虚火、生津止渴,凡欲用人参而受不了人参之温补者,皆可以此代之。久病伤阴,身体羸瘦者以西洋参为好。

黄芪

甘草

山药

白术

四君子汤 (《圣济总录》卷80)

组成 配伍意义 人 参 益 气 健 脾 人 参 益气补脾 白 术 茯 苓 补气健脾 炙甘草 健脾渗湿 益气和药 甘温平补脾胃之剂 (君) 人 参 白 术 茯 苓 炙甘草 人 参 (君) 益气补脾 益 气 健 脾 (臣) 补气健脾 (佐) 健脾渗湿 (使) 益气和药

使用要点 治疗脾胃气虚证的代表方与基本方 临证加减 异功散 六君子汤 香砂六君子汤 参苓白术散 补中益气汤 兼气滞腹胀者 兼痰湿咳嗽者 加陈皮 兼气滞腹胀者 异功散 加陈皮、半夏 兼痰湿咳嗽者 六君子汤 兼湿阻气滞者 加陈、夏、香、砂 香砂六君子汤 加药.莲.薏.扁.砂.桔 挟湿泄泻者 参苓白术散 中气下陷者 加芪.升.柴.归.陈,去苓 补中益气汤

“参苓白术散”提要 1、长于益气健脾,渗湿止泻,兼可保肺。 2、药性平和,补而不滞,培土生金,脾肺并治。 3、参、苓、术共为君药,桔梗的多重意义。

补中益气汤 《内外伤辨惑论》 升 “补气升阳”之代表方 升 升

组成 人参 黄芪 白术 甘草 当归 陈皮 升麻 柴胡 1.方中何药为君?为什么? 2.配伍升麻、柴胡之意如何? 3.如何掌握方中药物用量?

主治 脾不升清证 气虚发热证 中气下陷证 清 脾 阳 胃 不 气 升 虚

脾不升清证 三大特征 1.脾胃气虚之象 2.病在五官头面 3.呈间歇性发作

  “凡脾胃喜甘而恶苦,喜补而恶攻,喜温而恶寒,喜通而恶滞,喜升而恶降,喜燥而恶湿”(《医贯》)。

配伍意义 黄 芪 补 气 升 阳 功用 黄 芪 参.术.草 当 归 陈 皮 升、柴 补气升阳 重用 补气健脾 养血和营 便溏去之 理气和胃 黄 芪 参.术.草 当 归 陈 皮 升、柴 (君) 黄 芪 补气升阳 重用 补 气 升 阳 (臣) 补气健脾 养血和营 便溏去之 (佐) 理气和胃 轻用 升举清阳 (佐使) 轻用

头痛案    患者,男,38岁。左前额痛已4年,继牵及左颈、头顶、项背。痛势绵绵,遇烦劳则甚,夜不能寐,头晕,体倦乏力,纳差,心悸气短,某医院诊为神经官能症,屡治无效。诊见:面色萎黄,语音低微,表情淡漠,四肢不温。舌质淡,舌体胖嫩,苔白滑,脉沉细。

1.本案头痛与肝阳上亢之证有何不同? 2.本证与外受风邪之头痛有何不同?

处方: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20g、党参20g、白术15g、当归9g、陈皮6g、柴胡6g、升麻6g、炙甘草6g、蔓荆子9g、川芎9g)。 二诊:服药4剂,头痛已减,精神好转,纳增,已能入睡。宗原方,再服4剂,头痛大减,已不头晕,心悸、气短亦除。嘱按原方,再服4剂而愈。

中气下陷证 (1)肌弛缓性疾病 如子宫脱垂、胃肝脾肾等内脏下垂、胃粘膜脱垂、脱肛、疝气、膀胱肌麻痹而致之癃闭、重症肌无力、肠蠕动弛缓引起的虚性便秘等。 (2)气血津精下泄 久泻久痢,崩漏带下,便血尿血,遗尿遗精等,伴气短乏力,纳差便溏,舌淡,脉虚软等。

  男,72岁。便秘12年,大便3~5天1行,干结难排,常用开塞露或服大黄苏打片等药。诊见:形体消瘦,疲倦无力,纳呆,舌淡苔白,脉虚细。   西医诊为老年慢性单纯性便秘,中医辨证属气虚大肠传导无力,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党参各30g,白术25g,陈皮、升麻、柴胡各6g,当归10g,炙甘草5g,制大黄15g。(煎汤顿服)

  2小时后解出大量大便,先硬后软。上方去大黄,予补中益气汤原方,连服1周后,每日大便1次,排便顺畅,食欲增进,连服4周,停药8周后大便仍保持每日1次,为软条状便,追访半年未见复发。 体现了何种治疗思路?

气虚发热证 ① 病程较长(数月至1~2年) ② 持续低热,饮食失节或疲劳时加重 ③ 兼有脾气亏虚或气血两虚之征 甘温除热 ① 病程较长(数月至1~2年) ② 持续低热,饮食失节或疲劳时加重 ③ 兼有脾气亏虚或气血两虚之征 ④ 服用甘寒养阴,苦寒清热之剂,或   使用多种抗生素无效。 具有上述表现2项以上

  患者,女,28岁,以间断性低热1年为主诉于1997年8月5日初诊。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低热,经治疗热退(具体用药不详)。此后低热经常发作,体温波动在37.2~37.7℃之间,午后为甚,劳累后亦加重,恶风汗出,渴喜温饮,全身乏力,时感头痛,纳眠尚可,二便调,舌质红,舌苔薄白,脉细无力。

  证属气虚发热,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20g,党参10g,炒白术9g,当归6g,陈皮6g,升麻6g,柴胡6g,炙甘草6g,白芍15g,白薇10g。   (白薇、白芍、知母、生龙牡、银花、连翘)

酌加白薇、白芍、知母、生龙牡、银花、连翘 ①白薇:乃退虚热要药,临床可将此方参入补中益气汤中,退热止汗之效益佳。 ②白芍:下午或夜间发热重者加此以敛阴养血。 ③知母:有阴虚内热之象者加入。 ④生龙骨、生牡蛎:兼头痛、眩晕等阳浮之象者加此以收敛浮阳。 ⑤银花、连翘:兼外感发热者加入。 以上数味,视病情需要可单加或兼加。

本方提要 1.重用黄芪为君,配伍升、柴,创立了补气升阳组方模式; 2.治疗气虚清阳不升证候的常用方; 3.体现“虚则补之”、“陷则举之”、“甘温除热”之法。

学习要求 1. 掌握组成、功用与主治证候 2.掌握制方原理与使用要点 3.理解与掌握“甘温除热”之机理

补脾气三方学习要求 1、全面掌握四君子汤的组成、功用、主治、制方原理、衍化方剂。 2、掌握参苓白术散的君药与桔梗的配伍意义。 3、掌握补中益气汤以黄芪为君的意义。

玉屏风散 (《究原方》,录自《医方类聚》卷150)

组成 配伍意义 黄芪 白术 肺脾并补 防风 益气固表 助君药补气 疏风散邪 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留邪 防风得黄芪,祛邪而不伤正 (君) (臣) 助君药补气 (佐) 疏风散邪 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留邪 防风得黄芪,祛邪而不伤正

临床应用 扶正固表御邪  1、体虚易感风邪 2、表虚自汗

生脉散 (《医学启源》)

配伍意义   人 参——益气生津   (君)   麦 冬——养阴生津   (臣)   五味子——固敛气阴   (佐) 补 气阴(津) 敛

主治 气阴两伤证 兼有耗泄之征者尤宜

临床应用沿革 张元素:“肺中伏火,脉气欲绝”  《赤水玄珠》:“肺气大虚,气促上喘,汗出而息不续,命在须臾” 肺气大虚,气阴耗泄

李杲:夏月热伤元气,汗泄津伤。  吴鞠通:“暑温因阳气发泄太甚,内虚不司留恋”,而致“汗多而脉散大”。 此说影响极大,甚至源流不清,始末倒置。

临床应用 1、气阴两虚证 2、常用于呼吸与心血管系统疾病

补 气 剂 方 名 功用特征 用药特点 四 君 子 汤 益气补脾 甘温平补 参苓白术散 兼渗湿止泻 配伍桔梗 培土生金 补中益气汤 补气升阳 补 气 剂 方 名 功用特征 用药特点 四 君 子 汤 益气补脾 甘温平补 参苓白术散 兼渗湿止泻 配伍桔梗 培土生金 补中益气汤 补气升阳 黄芪为君 辅以升、柴 玉 屏 风 散 益气固表 补中寓散 生 脉 散 补敛气阴 补中寓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