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第一节 文学概念辨析:文学是什么? 古今中外已有的文学概念含义丰富多样,难以统一。为了进行理论上的辨析,我们从中梳理出大致三种含义。经过这种梳理,我们所采用的文学概念便会逐渐明晰起来。 一、文学概念三义 二、文学作为文化 三、文学作为审美 四、文学作为惯例 文学理 论教程
文学概念三义 ㈠ 在古代甚至今天,文学至少有着三种不同含义。为理解方便,我们分别称之为广义文学、狭义文学和折中义文学 。 广义文学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例如近人章炳麟认为:“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文学理 论教程
文学概念三义 ㈡ 与广义文学的宽泛含义不同,狭义文学才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散文等。这种文学与音乐、戏剧、绘画、雕塑、书法、电影等一起被称为“美的艺术”。 折中义文学是对介乎广义文学与狭义文学之间的难以确切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概括。例如,诸子散文、史传文学、现代杂文、纪实文学或某些风格化的政论文。 文学理 论教程
文学概念三义 ㈢ 文学的上述三种不同含义揭示出不同的文学观念:其一,从文化这一宽泛途径看待文学,文学即文化;其二,从审美这一特殊视角考察文学,文学即审美;其三,从惯例这一变动立场对待文学,文学即惯例。 也就是说,存在着三种文学观念:广义文学体现出文化的文学观念,狭义文学表达了审美的文学观念,折中义文学代表着惯例的文学观念。 文学理 论教程
文学作为文化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最初的文学概念 (在中国魏晋以前和西方18世纪之前)都是 广义的和文化的。 一方面,文学还没有从历史、哲学、演讲术 等—般文化现象中分离出来,独立发展;另 一方面,它还没有像后来那样被明确地赋予 特殊的审美性质。 文学理 论教程
文学作为审美 狭义文学从广义文学(即文化)中分离出来,同时,文学被赋予特殊审美性质,这种历史性转变,在中国大致完成于魏晋时期(3至6世纪),在西方完成于16至18世纪。 其共同立场在于:文学不同于一般文化形态,文学具有特殊的审美性质。这一点在今天已成为一种普遍见解。 文学理 论教程
文学作为惯例 当狭义文学和审美的文学观念确立并具有普遍有效性以后,某些介乎广义文学和狭义文学之间的现象,如某种新文体、边缘文体或实验文学,往往难以按确切标准归类,而只能按某种惯例去加以模糊的或相对的界说,这样就有了折中义文学和惯例的文学观念。 惯例,在这里是指人们在使用文学概念时,有意或无意地遵循或建立的某种未经言明而又约定俗成的规范。(我们来看下面三个例子:例1,例2,例3) 文学理 论教程
例一: 便 条 我吃了放在冰箱里的梅子。它们大概是你留着早餐吃的。请原谅,它们太可口了,那么甜,又那么凉。 便条 This to Say 我吃了 I have eaten 放在 the plums 冰箱里的 that were in 梅子 the icebox 它们 and which 大概是你 you were probably 留着 roving 早餐吃的 for breakfast 请原谅 Forgive me 它们太可口了 they were delicious 那么甜 so sweet 又那么凉 and so cold 便 条 我吃了放在冰箱里的梅子。它们大概是你留着早餐吃的。请原谅,它们太可口了,那么甜,又那么凉。 BACK
例二: 中国球迷挂心的 四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 团体赛 赛制有变 BACK
例三: 《红楼梦》第十回叙述张太医为秦可卿开了一个名为《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的药方: 《红楼梦》第十回叙述张太医为秦可卿开了一个名为《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的药方: “人参二钱,白术二钱土炒,云苓三钱,熟地四钱,归身二钱酒洗,白芍二钱炒,川芎钱半;黄芪三钱,香附米二钱制,醋柴胡八分,怀山药二钱炒,真阿胶二钱蛤粉炒,延胡索钱半酒炒,炙甘草八分,引用建莲子七粒去心,红枣二枚”。 BACK
文学惯例 惯例作为标准,却往往是未经言明的,不确切的,模糊的或变动着的。 其实,细究起来,惯例“下面”应当包含这样一些规范:首先,文学总是要呈现形象的世界,这种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性;其次,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再次,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等等。 文学理 论教程
文学界定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文学界定的上述三义(广义、狭义和折中义)及相应的三大途径(文化、审美和惯例)彼此不同,给我们把握文学概念带来困难 。 但是,上述三条途径毕竟已给我们昭示出某种步出迷津的解决办法来,这就是:以狭义文学和审美的文学观念为中心去综合广义文学和文化的文学观念,及折中义文学和惯例的文学观念,从而建立明确的文学概念。 文学理 论教程
第二节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文学从本质上说是意识形态。而作为意识形态,文学既具有普遍性质,也具有特殊性质。文学的普遍性质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性质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而这种普遍性质和特殊性质的存在则是由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特定位置决定的。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可以从三方面见出:(1)文学与话语、(2)文学与社会、(3)文学与反映 文学理 论教程
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 文学是社会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结构,这里指由人类社会生活过程的各种要素或各个方面的总和构成的总体组织。 社会结构由两个基本层次构成: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那么,在社会结构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形成什么关系?文学处在什么位置呢?请看下图: 文学理 论教程
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图 BACK
文学与话语 任何意识形态,都必然表现为话语形态。文学,正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话语(discourse)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而从事沟通的具体行为或活动,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语境中通过本文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含如下五个要素:(1)说话人;(2)受话人;(3)本文(text,或译文本);(4)沟通;(5)语境(context,或译“上下文”) 。例:宋代王安石的名诗《泊船瓜洲》。 文学理 论教程
“话语”与其它术语的区别 “语言”(1anguage)通常指的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话语”则是其具体运用形态。 “语言系统”(1angue)和“言语”(parole)分别指社会普遍性语法系统和个人的实际语言行为,而“话语”则似比两者的“总和’’还更丰富和复杂。 “本文”仅仅是指供阅读的特定语言构成物,“话语’’则不仅包括“本文”,还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沟通”和“语境”。 文学理 论教程
文学与社会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也表现在,文学是一种社会性话语活动。 所谓社会性话语活动,指文学不是单纯的个人话语行为,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话语沟通活动;这种话语活动是社会的产物;它或隐或显地代表着超个人的阶层、阶级、民族或人民的利益。 文学理 论教程
文学与反映 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即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归根到底是一种反映,是对现实反映的产物。 毛泽东指出:“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文学作为反映,是受动反映与能动反映的统一。我们在坚持受动反映这一根本前提下,也应当重视能动反映的积极意义。 文学理 论教程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小结) 以上我们先从文学与话语、与社会这两种关系 论述了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的现象,接着从 文学与反映的角度阐明了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 态的实质。从而可以看到,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是对文学活动的 普遍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反映现实生活 的社会性话语活动。 ① ② ③ 文学理 论教程
第三节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是其普遍性质,而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才是其特殊性质。 第三节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是其普遍性质,而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才是其特殊性质。 “审美”是什么?我们的看法是,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具体地看,它可以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加以理解。从目的看,审美是无功利的;从方式看,审美是形象的;从态度看,审美是情感的。 文学理 论教程
审美意识形态 审美又是始终与意识形态相互交织、渗透在一起的,或相互融合、或相互冲突。审美的无功利、形象和情感性质,往往遭遇来自意识形态的功利、概念和认识等性质的挑战或抵抗。 因此,所谓审美意识形态,就必然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形式。 文学理 论教程
文学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 文学是审美的,这就是说,文学往往是无功利的。无功利(disinterested) ,或称无利害,指人的活动并不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 文学的无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 文学直接地是无功利的,但间接地或内在地却又隐伏着某种功利性(interestedness)。这一点可从文学作为作家和渎者的社会性话语活动、作为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两方面看。 文学理 论教程
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 从方式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表现在,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概念的。 文学是形象的,这是由文学的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的;同时,文学又是理性的,即文学创作、阅读及形象本身都可能与某种间接的或深层的理性考虑有关,这是由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的。 总之,文学直接地是形象的,但在深层又是理性的。 文学理 论教程
文学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 文学是审美的,其另一个含义便是情感——文学是情感的。情感,这里指审美情感,是凝聚在审美形象中的作家或读者的主体态度 。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必然包含认识因素。认识在这里意味着客观的、理智的反映。 在文学中,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智认识则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 文学理 论教程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小结)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 由此可见,文学具备双重性质:既是审美的,又是意识形态的。然而,文学的这种双重性质却不能被这样简单地抽象出来,而总是存在于一种特有的话语含蕴之中。 文学理 论教程
第四节 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第四节 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总是存在于其话语系统的蕴藉中的,无法离开这种话语蕴藉而独立存在。不妨借用清代姚鼐的话说,“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声色之间,舍此便无可窥寻矣” 。 一、话语蕴藉 二、文学的定义 文学理 论教程
话语蕴藉 ㈠ “蕴藉”一词,在古代又常常写作“酝藉”或“蕴籍”,采自中国古典诗学。“蕴”,原义为积聚、收藏,引申而为含义深奥;“藉”原义为草垫,有依托之义,引申而为含蓄。 我们在这里赋予蕴藉一种较为宽泛因而更具包容性的含义:蕴藉是指一种内部包含或蕴含着多重复杂意义、从而产生多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状况。文学作品直接地就总是以话语蕴藉的形态而存在。 文学理 论教程
话语蕴藉 ㈡ 可以说,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 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 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 ㈠ 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性质。 ㈡ 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语言性“本文”带有话语蕴藉性质。 文学理 论教程
话语蕴藉 ㈢ 进一步说,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常常更充分地体现在两种较为典范的本文修辞形态中:含蓄和含混。 含蓄,指把似乎无限的意味隐含或蕴蓄在有限的话语中,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含混,有时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等,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却蕴蓄着多重而不确定的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 比较而言,含蓄突出的是表达上的“小”中蓄“大”,含混偏重的是阐释上的“一”中生“多”。不过,两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共同揭示出文学本文的话语系统具有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即话语蕴藉特性。
文学的定义 在如上讨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文学定义为: 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这里的逻辑顺序是由一般性质逐渐沉落到特殊性质:文学作为社会结构→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文学作为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上述定义也可以扩展得更宽泛些,即由特殊回溯到一般: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这种审美意识形态是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殊形式,而一般意识形态又属于社会结构中的上层建筑。
复习要点 [基本概念] 广义文学 狭义文学 折中义文学 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话语 话语蕴藉 文学 [思考问题] 广义文学 狭义文学 折中义文学 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话语 话语蕴藉 文学 [思考问题] 1.文学概念有哪三种含义?我们的解决办法是什么? 2.怎样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3.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4.什么是文学的双重性质? 5.什么是话语蕴藉?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文学理论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