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民 出 版 社 未 来 出 版 社 版 《品德与生活 》教材简介 人 民 出 版 社 未 来 出 版 社 版 《品德与生活 》教材简介 赵士英 13844062231 510320157@qq.com
一、课程发展的历史回顾 课程的产生: 1.适应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特殊需要 帮助学前儿童顺利适应小学生活 2. 品德课程改革的需要 思品课程存在的问题
3.课程综合化的趋势 儿童面临各种不适应——重新思考 分科教育带来的弊端;国际上(日本、 韩国)和台湾省生活课程的借鉴。 4.儿童生活在教育中的价值和地位彰显 生活——课程的真正源泉 解决自己的问题——生活本身就是课程
5.适应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从改变学习方式开始! 教学从改变教的方式开始!
课程的发展: 基本的读写算能力 基本的生活能力 1990年3月“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在泰国宗迪恩召开,发表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提出了基础教育的学习质量的目标: 基本的读写算能力 基本的生活能力
1993-1994年教育部进行了学习质量监测 8个省 50000小学生 6000名教师 三个学科: 语文 数学 生活技能
1995年教育部组织制定《学习标准》
1. 1995年联合国儿基会项目 《生活技能指导纲要》的研制 生活中的健康 生活中的安全 生活中的规范 生活中的劳动 生活中的适应 生活中的交往 生活中的创造
1999年开始在 吉林省、厦门 天津河西区、 大连、镇江 深圳南山区 等地实验。
2001年,教育部在启动课改 时正式决定建立新的课程形态: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2002—2012年,课程实验十年 2011年正式颁布修订后课标 2014年 《品德与生活》教材通过审定 2015年秋季在全国使用
这些行动的价值: 更新了观念; 为新课程改革建设提供了实践经验和素材; 营造了课程改革的浓厚氛围; 培养了本课程研究、实施和教材编写的队伍; 涌现出一批本课程实施的优秀实验区和学校。
二、课程标准的修订 1.明确了德育课程基本育人导向 课标修订的特点与着力点 2.补充了儿童的基本认知特点 综合性的补充和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 3.降低了部分学习内容的难度的表述 4.提供了丰富具体的实施建议
是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一)《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性质 是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在学校课程中的作用
3. 活动性 生活性 综合性 开放性 要点: 1.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 我的整合; 2.品德教育与生活教育的整合; 3. 活动性 生活性 综合性 开放性 要点: 1.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 我的整合; 2.品德教育与生活教育的整合; 3.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 会参与、问题探究的彼此渗透; 4.实现学习、生活、发展一体。
4.开放性 面向儿童整个生活世界; 空间开放; 时间开放; 人员开放; 资源与条件(开放的学习环境); 课程评价多元; 学习方式多样性:关注丰富多彩体 验和个性化创意与表现
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集体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 ——避免形式化的倾向 个别学习 特别是儿童自发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品德与生活》课程设计思路 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 三条主(轴)线 四个方面 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
课程结构框架图示(1) 儿童与自我 儿童与社会 儿童与自然
课程结构框架图示(2) ②愉快、积极地生活 ①健康、安全地生活 ③负责任、有爱 心地生活 ④动手动脑、 有创意地生活
不同的教育价值 四个方面分别有侧重地体现了 健康安全地生活: 侧重儿童个体生理、情感层面的发展 愉快积极地生活: 侧重儿童个体精神层面的发展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侧重儿童与他人和社会关系的发展 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 侧重儿童与自然、社会互动的质量
三、品德与生活教材简介 教材的特色与创新
第一,突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教育、主权教育
第二,突显本教材的课程品性,提升品德教育与生活教育内涵,明晰教材中道德发展的线索 1.确立品德学习发展的核心地位,明晰品德学习发展的线索,进一步体现学生的道德生活在全部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加强对学生全部生活的价值引导,在学会生活中学会做人。
2.在整套教材活动主题的安排上,对原实验教材中的活动主题内容和顺序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考虑到低年级小学生道德生活的实际,梳理出品德学习发展螺旋上升的大致线索: 自我与同伴——自我与家庭——我与班集体——社会——家乡——祖国。 我与自然中的道德生活穿插在以季节为主要线索的春夏秋冬各主题活动中,这些安排力求使儿童的品德学习有较清晰的思路和逐步提升的过程。
第三,重视融入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因素,提升德育品位和功效 本套教材重视审美德育论和情感德育论的指导,有意识地通过加强教材中的审美和情感因素,催生学生道德情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通过富有审美元素的视觉和活动,开发提升情感,通过道德情感触动和引导道德行为的生成。
教材中通过单元导图和主题活动中的美术作品、摄影作品、古诗、现代诗、儿童诗、童谣、故事、民谣、歌曲等多样化的欣赏和审美实践,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特别是加强了阅读这一重要而有效的活动方式,彰显了语言文字对低年级儿童学习发展的价值和能动作用,为学生的主题活动的展开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可以对学生产生更深刻的和多方面的影响。
第四,重视初步的品德思维的发展,开发问题意识和引导批判性思考 对十年《品德与生活》课程教材实验的观察、研究和反思,发现许多教材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低幼化倾向,许多主题活动贴近学生生活,但对学生的思维引领发展不够,教学中也常表现出浅尝辄止的状态,教与学的发展性不够,对学生品德学习缺乏挑战性和吸引力。
第五,加强教材对当今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生活问题和社会适应性问题的针对性 本次教材修订,我们特别重视十年课改以来,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小学品德教育面临的道德新问题、发展问题和困惑问题。针对当前小学低年级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生活能力、情感态度、心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和农村留守儿童(现在中国留守儿童约5800万)问题给予了积极的关注和研究。 在修订教材的过程中,我们面向全国通过问卷、座谈、访谈和教材使用过程的观察,进行了较深入的调研,经过统计分析,呈现以下状况:
第六,突出学生动手动脑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多元智力技能在活动中的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修订后《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增加“动手”一词,特别强调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和能力,进一步强调有创意的生活和表达的价值。
本次修订,我们高度重视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其与动脑的深刻内在联系。着力为学生创设更广阔的动手动脑的时空、机会。着力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智力技能参与学习活动,本教材中运用的多元智力技能归纳如下: 阅读、审美欣赏、观察、记录、倾听、书写、饲养、种植、操作、创意制作、体验、心灵沟通、游戏、歌唱、练习、联想、想象、思考、讨论、比较、调查、参观访问、信息收集、反思、实验、分析、辨析、多元表达、发表和交流、指导、资料提供等。
道德实践、策略方法和工具使用指导 增设了两个系列的小栏目: 一类是关于德育方面的指导和提示,比如“注意事项”; 一类是动手操作、行为策略方法、技能的指导。 这些设计突出和强调了主题活动和教学指导的重点和难点,为教与学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第七,突显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自主、 多元的学习评价 本次教材修订中,继续在每个主题活动单元后系统设置活动学习评价的专门项目:“我要做得更好”,并对内容做了调整和完善。 这种系列的评价重点突出品德、良好习惯、道德行为的发展性评价,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全面性与整合性评价。突出儿童自主评价和同学、老师、家长参与的多元评价。
第八,进一步加强教材的综合整体性建构 (一)建构综合主题的三级内部结构 继续采取三级主题的内部结构:第一级,单元主题;第二级,分主题;第三级,引导性、提示性活动内容。其活动学习展开的基本思路是:创设真实的问题(话题)情境——发现和生成问题(话题)——建立问题(话题)解决活动的过程与学习方法指导——交流发表、欣赏、总结、提升——自主多元评价与反思——活动延伸或拓展。
在此过程中,处理好情感体验、美的欣赏、探究创造、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及道德行为养成的关系, 如《我是小学生啦》,从单元导图创设活动与问题的情境,到各二级主题的展开,到三级活动内容的展开,再到自主多元评价,使儿童经历一个完整的生活与道德实践体验过程。
第九,进一步加强教材的开放性和适应性 品德与生活教材的开放性,其就是要为儿童创造个性化的引发儿童积极活动学习的情境,为师生提供可供选择的丰富的话题和范例。 因此,教材所呈现的内容是基础性的、提示性的和方向性的,教材的基本功能在于启发引导师生共同开发和创造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校本化的和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并使其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具有普遍的适应性。除了教材中的活动范例,在本套教材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我们将提供更丰富的、可借鉴的活动案例和资源。
第十,创造新的教材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1.教材中特意设计了主题活动中的6个学生代表形象、男女两个老师形象和可爱有趣的“小精灵”形象:红朵朵和蓝星星。 老师的作用:对学习活动进行组织和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和行动,与学生一起活动探究。
2.教材力求在编写体例和呈现方式上,对儿童有启发性和视觉的冲击力。在每个主题活动单元前设计单元导图。让儿童感受单元主题活动的内容和主旨。 3.为帮助学生和教师把握教材的活动内容、过程和方法,教材在每个二级主题活动中,通过文字和图标做简明地提示,比如“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议一议”等等,力求使实施活动的要求和指导清晰化、行动化和可操作化。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