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脑膜炎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胡潇滨
一、概 述 化脓性脑膜炎(Purulent meningitis) 又称细菌性脑膜炎,简称化脑或菌脑。
由化脓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以婴幼儿发病居多。 在抗生素应用之前,本病的死亡率很高,可达50%,甚至90%。自抗生素问世以来,病死率已下降至10%以下。
本病起病急,进展迅速,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所以应引起临床医生高度重视。 临床特点是发热,伴有意识状态的改变,易激惹,外周循环不良等。对于有上述表现的婴幼儿,应注意除外本病。
二 、病 因 病原菌(外因) 机体的免疫与解剖缺陷(内因)
病 原 菌 多种化脓菌均可引起脑膜炎 常见致病菌: -脑膜炎双球菌 -流感嗜血杆菌 -肺炎链球菌 以上三种病原菌可占小儿化脑的2/3以上
细菌的种类与发病的年龄有关 G-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 新生儿和2月婴儿 B组溶血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偶见b型流感嗜血杆菌 2月~12岁 流感嗜血杆菌 肺炎链球菌 脑膜炎双球菌 12岁
机体的免疫与解剖缺陷 机体免疫状态: -年龄幼小 -先天性免疫球蛋白 -补体、备解素系统缺陷 -脾功能异常 -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解剖缺陷: -皮毛窦 -脑脊膜膨出 -外伤所致脑脊液鼻漏
三、流行病学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90%以上的病例在出生1个月~5岁发生,主要通过呼吸道分泌物和飞沫传播。 1.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 多在冬春季节发病,与患儿密切接触者较一般人群发病率高1000倍。 2.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 多见于冬季,多发生在2月~2岁小儿。 3.肺炎链球菌性脑膜炎 冬季发病,多发生在1岁以内的婴儿,中耳炎、鼻窦炎、肺炎及机体免疫解剖缺陷可诱发本病。
四、病 理 化脑病变的部位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受累部位有: 脑膜 脑室管膜 脑实质 脑室 颅神经 硬膜下积液的形成
血 脑 屏 障 是指脑毛细血管阻止某些物质(多半是有害的)进入脑组织的结构 。 这种结构可使脑组织少受甚至不受循环血液中有害物质的损害,从而保持脑组织内环境的基本稳定,对维持中枢神经系统正常生理状态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血脑屏障结构功能的完善,是随动物个体发育的完善而形成的。 初生儿脑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远较成年人为高,得重症黄疸后,胆汁色素很快透入中枢神经系统,并破坏基底神经节形成核黄疸。而在成人黄疸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则不受胆汁色素的污染。
1.脑膜 全脑组织表面及脑底、脑沟、脑裂、基底池均有炎性渗出物覆盖。 软脑膜与蛛网膜普遍受累。 炎性渗出物主要覆盖在大脑顶部、小脑表面。 结脑炎性渗出物主要分布在脑底,颅神经受累常发生。 2.脑室管膜炎 脑室内膜也受炎症侵袭,形成脑室管膜炎。
3.脑实质 软脑膜及脑室周围的脑实质也有细胞浸润、出血、坏死和变性,即发生脑膜脑炎,临床出现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4.脑室 由于脓栓堵塞,脑膜粘连以及蛛网膜颗粒萎缩,影响csf循环而致脑积水。 csf循环受阻为梗阻性脑积水 csf回吸收障碍为交通性脑积水
5.颅神经 由于感染波及周围神经或因颅内压力增高所致,可累及面神经、视神经、听神经,导致失明、面瘫及耳聋。 6.硬膜下积液 硬脑膜的毛细血管和静脉通透性增高,引起硬膜下积液。
脑脊液循环模式图 大脑冠状切面,脑膜和血管
五、发病机制 1.血行传播(主要途径) 2.直接蔓延(次要途径)
血 行 播 散 途 径 细菌 呼吸道 菌血症 抗吞噬 侧脑室脉络丛 脑膜 脑脊液并繁殖 蛛网膜下腔 血管内皮细胞 中性粒细胞 皮肤、粘膜、胃肠道、脐部 菌血症 抗吞噬 侧脑室脉络丛 脑膜 脑脊液并繁殖 蛛网膜下腔 内毒素、荚膜 血管内皮细胞 中性粒细胞 细胞因子(TNF,IL-1,PGE) 血管壁通透性 血脑屏障通透 血栓形成 中性粒细胞浸润 脑细胞缺血、缺氧、酸中毒 脓性分泌物 间质脑水肿 脑细胞水肿 脑脊液循环受阻 脑脊液回吸收障碍
颅内压 头痛 脑疝 颅神经受压 血管进一步受压 呕吐 中枢神经系 死亡 功能改变 脑细胞损伤,脑 统功能紊乱 实质细胞坏死 面瘫、耳聋、失明 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癫痫、智力低下
直接蔓延途径 由邻近组织感染扩散所致 -中耳炎 -副鼻窦炎 -乳突炎 -眼眶蜂窝组织炎 -颅骨和脊柱骨髓炎 -颅骨的外伤、骨折 -皮样囊肿 -脑脊膜膨出
六、临床表现 感染、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 年长儿与成人表现相似 婴幼儿、新生儿表现较隐匿、不典型
儿童时期表现 婴幼儿期表现 新生儿期表现
1.儿童时期(典型表现) (1)起病急,有呼吸道、消化道症状(前驱症状) (2)症状: -高热 -头痛 -呕吐(喷射状) -食欲不振 精神萎靡 -神志(清醒、嗜睡、谵妄、惊厥、昏迷)
(3)体征: 意识状态+高颅压表现+脑膜刺激征 ①可有意识障碍,部分患者有皮疹、出血点、皮肤脑性划痕试验(+)。 ②颅压增高表现 -血压增高 -脉搏相对减缓 -视乳头水肿 -脑疝(呼吸节律不整、瞳孔不等大或忽大忽小) ③脑膜刺激征 颈强 / 布氏征(+) / 克氏征(+)
2.婴幼儿期 (1)起病急缓不一 前囟未闭 骨缝裂开 部分患儿可有外伤史 缓冲颅内压增高
(2) 症状: ①非特异性表现 -易激惹 -烦躁不安 -面色苍白 -食欲减低 ③神经系统表现 -嗜睡 -头向后仰 -哭声尖锐 -眼神发呆 ②感染征象 -发热 -呼吸系统(流涕、咳嗽) -消化系统(呕吐、腹泻) -双目凝视 -用手打头、摇头 -惊厥
(3)体征: -前囟饱满 -布氏征(+) -克氏征不宜引出 -可出现皮肤划痕试验(+) 注:脑膜刺激征可能不明显或出现较晚
3.新生儿期与败血症表现相似 (1)症状: -少吃、少哭、少动 -青紫 -呼吸不规则或呼吸暂停 -嗜睡 -隐匿性惊厥 (2)体征: -体温变化 -前囟张力增高 -脑膜刺激征常为阴性 足月儿体温可升高 早产儿体温可不升
脑膜刺激征: 见于脑膜炎、脑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各 种原因引起的颅内压增高、脑疝等。 机理:神经根受刺激而引起反射性颈背肌 张力增强同时伴有全身感觉过敏。
七、并发症 1.硬膜下积液 -30%化脑患儿可发生硬膜下积液,但85~90%无症状硬膜下积液是化脑最常见的并发症。 -主要见于1岁以下前囟未闭的婴儿和流杆菌脑膜炎患儿。
(1)发病机理 ①脑膜血管通透性增加,白蛋白易于漏到硬膜下形成积液。 ②桥静脉(由软脑膜穿过硬膜下腔进入静脉窦的血管)发生栓塞性静脉炎,使静脉壁通透性增加,液体由此渗入硬膜下腔。
(2)诊断依据: ①前囟未闭的婴幼儿。 ②治疗7~10天,发热持续不退或体温下降后再升高,此时脑脊液检查已好转或正常,不能用原发病解释者。 ③病程中进行出现前囟饱满、颅缝分离、头围增大、呕吐、惊厥、意识障碍。
④颅脑透照、头CT检查:颅脑透照试验(+),光晕>2cm、CT可见在脑顶部呈新月形阴影。 ⑤硬膜下穿刺放液:液体为黄色2ml,pro 0.4g/L即可诊断。穿刺液涂片、培养对明确病原菌有帮助。
颅脑透照试验
2.脑性低钠 由于炎症累及下丘脑和垂体后叶,30~50% 发生SIADH(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 临床表现: 低钠血症 血浆渗透压降低 脑水肿加重(低钠性惊厥、昏迷)
3. 脑室管膜炎 多见于婴儿、诊治不及时和革兰氏阴性杆菌所 致者表现: 病情危重 发热不退 惊厥频繁 前囟饱满 脑室扩大 脑室穿刺液检查: WBC50×10 6/L 糖<1.6mmol/L Pro0.4g/L
4.脑积水 见于诊治延误、治疗不恰当的小婴儿 发生机理: -csf循环通路受阻(脓性渗出物阻塞/脑膜粘连) -csf回吸收障碍(蛛网膜颗粒萎缩)最终使脑室扩大,发生脑积水。
表 现: -头围增大 -颅缝裂开 -前囟膨隆 -眼向下凝视,呈落日眼 -颅高压征 确 诊:脑CT扫描见脑室扩张
5.其 他 颅神经受累可产生耳聋、失明、脑实质病变,可产生继发癫痫及智力障碍。
八、辅助检查 1.外周血象 白细胞总数升高,可达20~40×109/L,分类 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严重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反而减少。
2.脑脊液检查 (1)常规及生化 ①正常脑脊液 ②典型脑脊液改变 -外 观:浑浊、脓样 -压 力:增高>180mmH2O -细胞数:>1000×106/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葡萄糖:减低,常<1.1mmol/L,甚至测不出 -蛋 白:增多,多在1g/L以上 -氯化物:减低可以记做“三高二低”
(2)细菌学检查 ①涂片:是明确病原菌的方法 能否找到取决于细菌量 >103CFU,阳性率25% >105CFU,阳性率95%。 ②培养:最终确定病原菌需依靠脑脊液培养 ③两者优缺点: 涂片检查能较快获得结果,找到菌的阳性率高于细菌培养。 细菌培养可避免染色误差,且能做药敏试验。
(3)脑脊液的特殊检查 运用免疫学方法查特异抗原、抗体 常用的方法有: -对流免疫电泳 -乳胶颗粒凝集法 -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 另外还可检测脑脊液中的CRP和TNF
3.皮肤瘀斑、瘀点涂片找菌 是脑膜炎双球菌性脑膜炎(流脑)病因诊断方法 之一,检出率50%。 4.血培养 每一例脑膜炎患儿均应做,是明确病原菌的一种 途径,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血培养阳性率高。 5.头CT 借助CT可以早期发现脑实质病灶、硬膜下积液脑 积水,但在化脑急性期不能代替脑脊液检查。
九、诊 断 早期诊断是关键 1.明确是否为脑膜炎 (1)典型病例 年长儿+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脑膜炎 (2)非典型病例 小婴儿|新生儿+发热|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可疑脑膜炎 + 脑脊液检查 脑膜炎 2.明确病原菌 -及早进行病原学诊断、进行针对性治疗 -脑脊液涂片检菌/细菌培养
不典型脑脊液改变见于: 1.在疾病早期,脑脊液细胞学和生化检查结果可能完全正常,但此时细菌培养可以阳性,因此对可疑病例应过12~24小时再复查。尤其是新生儿脑膜炎。 2.抗生素治疗后脑膜炎,脑脊液检查不太典型: 细胞数不高,以淋巴细胞为主,糖含量正常,涂片检菌和细菌培养均阴性,应结合病史,临床表现等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3. 腰穿禁忌症: ①严重的颅高压 ②呼吸、循环系统受累及休克 ③穿刺部位皮肤感染
十、鉴别诊断 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病毒性脑膜炎 2.结核性脑膜炎 3.脑膜炎双球菌性脑膜炎 4.Mollaret脑膜炎
几种情况的脑脊液改变 病名 压力 (kpa) 外观 细胞数(106/L) 蛋白 (G/L) 糖(mmol/L) 氯化物(mmol/L) 其他 正常 0.69~1.96 (新生儿0.29~0.78) 清 0~ 5 (小婴儿0~20) 0.2~ 0.4 (新生儿0.2~1.2) 2.2~ 4.4 (新生儿1.1~1.2) 117~127 婴儿 110~122 化脓性脑膜炎 混浊 数百~ 数万常数千,偶尔<100多核为主 1~ 5 偶尔>10 or (<2.2) N or 涂片,培养可发现细菌 病毒性脑膜炎 清或 不太清 0~ 数百 淋巴为主 (<1.0) N 病毒抗体(+),培养可阳性 结核性脑膜炎 阻塞时 不太清(毛玻璃状) 数十~ 数百淋巴为主 涂片可发现抗酸杆菌,培养结核菌可阳性
几种情况的脑脊液改变 病名 压力 (kpa) 外观 细胞数(106/L) 蛋白 (G/L) 糖(mmol/L) 氯化物(mmol/L) 其他 真菌性 脑膜炎 不太清 数十~ 数百单核为主 (>2.0) 墨汁涂片可见发芽酵母菌或隐球菌,真菌培养阳性 脑脓肿脑肿瘤 常 清或不太清 正常~ 数百 N or N 中毒性脑病 N or 清 高热 惊厥 (<1.0)
十一、治 疗 1.抗生素治疗 (1)原则:早期、足量、足疗程、静脉用药,选 择透过血脑屏障的杀菌药物。 (2)病原菌未明:应选择针对三种病原菌均有效 的抗生素。 (3)病原菌明确的:选择针对该菌有效的抗生素。
化脑治疗方案 细菌 药物 剂量(kg.d) 给药方法 备注 肺炎 链球菌 青霉素 氯霉素 头孢呋肟 头孢三嗪 头孢噻肟 80万U 100mg 同前 分4~6次 分4次 分1~2次 耐药菌 流感杆菌 氨卞青霉素 300mg 分6次 脑膜炎 双球菌
化脑治疗方案 细菌 药物 剂量(kg.d) 给药方法 备注 G-杆菌 头孢噻肟 氨基糖甙 同前 分6次 金黄色 葡萄球菌 乙氧萘青霉素 头孢呋肟 万古霉素 300mg 细 菌 不 明 氨苄+氯霉素 氨苄+大剂量 青霉素 头孢三嗪
疗效评价:当疗效满意时,体温多在三天左右开始下降,症状减轻,脑脊液细菌消失,细胞数明显减少,其他生化指标也相应好转,此时应继续用药。 停药指征:待临床症状消失,体温正常,脑脊液正常后再用药3~5天,通常的疗程是2~3周。
2.其他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 -监测生命体征(T/P/R/BP)、意识、瞳孔大小和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退热、止痉、抗休克。 -降颅压 地、甘、速疗法(地塞米松、甘露醇、速尿)
3.并发症的治疗 -硬膜下积液 穿刺放液/注入抗生素/外科处理 -脑室管膜炎 侧脑室引流/注入抗生素 -脑性低钠血症 输注3%Nacl 6ml/kg提高5mmol/L
十二、预 防 1.增强体质,预防呼吸道感染,避免接触传染原。 2.药物预防 利福平 磺胺 3.预防注射
重点内容 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典型及不典型表现) 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并发症及诊断依据 腰椎穿刺在化脑诊断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典型化脑的脑脊液特点 化脑治疗中抗生素的使用原则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