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學 (Genetics).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组长:倪运超 小组成员:徐悦、曹吕卿、孙浩、徐圣尧.  上海的历史 上海的历史  上海的历史 上海的历史  上海的文化 —— 建筑 上海的文化 —— 建筑  上海的文化 —— 美食 上海的文化 —— 美食  香港的历史 香港的历史  香港的历史 香港的历史  香港的文化 —— 建筑 香港的文化.
Advertisements

一、 突出解析几何复习中的重点问题的通法通解 解析几何中的重点问题 一、 突出解析几何复习中的重点问题的通法通解 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重点一.
第三節 性 聯 遺 傳. 1. 大多數的生物都是雌雄異體,雌性和雄性的 染色體,其中有一對不同 2. 位於此對染色體上的基因,其遺傳方式在雌 性和雄性也會有一些不同.
遺傳與變異 何謂雙胎 顯性性狀及隱性 性狀 如何決定人類的 性別 譜系的功用 何謂變異 練習題.
遺傳法則 有性生殖 基因與遺傳 生物的基因與遺傳 漢口國中 吳聲政老師 人類的遺傳. 基因與遺傳 猜一猜,照片 中,哪兩個小 朋友是老師的 小孩呢?你可 能會回答: 「離老師最近 的兩個。」理 由是因為我們 長得很像。想 一想,自己是 不是也有某些 部分長得像爸 爸或像媽媽呢?
1 基因與遺傳 2 圖中有一隻幼犬和兩對不同體型及特徵的成犬, 你會如何判斷小狗與哪一對成犬的血緣關係較 近呢? 你能猜得出來圖中的小狗是由左、右圖中的哪對狗所生.
第八章 遺傳. 前言 人的相貌、膚色、高矮、豌豆花的 顏色等生物的特徵稱為性狀。 性狀可由親代傳給子代的現象稱為 遺傳。 探究生物的性狀如何由親代傳給子 代的科學就是遺傳學。
人的性别遗传 合肥市第四十九中学 丁 艳. 男女成对染色体排序图 1 、男性和女性各 23 对染色体有何异同 ? 哪 一对被称为性染色体 ? 2 、这两幅图中,哪幅 图显示的是男性的染色 体?哪幅图显示的是女 性染色体? 3 、图中哪条染色体是 Y 染色体?它与 X 染色体 在形态上的主要区别是.
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掌握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 掌握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掌握中药毒性的现代研究 了解中药归经的现代研究.
Foundations of Genetics
回归教材、梳理知识、突出能力 ——2015年历史二轮复习思考 李树全 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
焦點 1 染色體遺傳學說.
第十三章 中国的传统科学技术 中国古代的科技曾经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过重要贡献,并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科技文化。在今天,源自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中医学仍然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1、一般地说,在生物的体细胞中, 和 都是成对存在的。
辨性别 A B. 辨性别 A B 第三节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 昌邑市龙池初中 杨伟红 学习目标 1.理解人的染色体组成和传递规律。 2.解释人类性别决定的原理。 3.通过探究活动,解读数据了解生男生女的比例。
问卷调查的规范与技术 问卷调查的规范与技术.
第六章 動物的生殖與遺傳.
The Concept and Classification of Hereditary Diseases
MODERE GENETICS 现代遗传学.
显性 dominant 隐性 recessive
1. 動員七千 2. 差傳教育 3. 恩賜與差傳 4. 強化差傳部 5. 人人參與差傳 6. 建立一個禱告的群體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農人從栽培農作物或飼養家禽,家畜發現---
第二章 遺傳 2‧3 人類與遺傳.
多基因遺傳 性狀沒有明顯對比 呈連續性變異 由二對以上基因控制 具有累加性. 多基因遺傳 性狀沒有明顯對比 呈連續性變異 由二對以上基因控制 具有累加性.
遺傳概念綱要 圖片取材自康軒教材.
遺傳-性染色體隱性疾病 4990U003 李孟涵 4990U013 盧家玲 4990U014 李宜芸 4990U047 陳靜芳
第一节、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 第二节、伴性遗传 第三节、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的直接证明 第四节、其他类型的性决定 第五节、人类的性别畸形
第 4 章 遺傳.
雄伟的金字塔.
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政治第二次月考 试题讲评 试题讲评.
2-3 人類的遺傳 ◎ 人類的ABO血型 ◎ 性別遺傳.
许冰莹, Tel: ; 昆明医科大学法医学院.
深化“量 服” 康 复 服务 共建小康和谐社会 广元市残疾人联合会 姜 雷 2015年7月.
第三节 伴性遗传.
遗传的基本规律.
性別的決定 依性染色體: XY型: 果蠅、人類 ZW型: 蝶蛾、鳥類 XO型:蝗蟲 依受精與否: 單套型:  蜂、蟻.
§6.3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6.3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人类染色体显微形态图 ♀ ♂ 它们是有丝分裂什么时期的照片? 在这两张图中能看得出它们的区别吗?
1.1.2 四 种 命 题.
色 弱 與 色 盲.
第1節動物的生殖 第2節人類的生殖和胚胎發育 第3節基因與遺傳 第4節人類的遺傳 第5節討 論

遺傳學的發展 1866年: 孟德爾藉由豌豆實驗,發現 生物藉由配子,將遺傳因子 傳給子代 原則:分離律、自由配合律 1900年以後:
24.遺傳.
宠物之家 我的宠物性别? 雌(♀) or 雄(♂) 第一阶段:我的宠物我做主 第二阶段:宠物“相亲记” 第三阶段:家族诞生
基 因 的 分 离 定 律 2002年4月.
2012年山东卷试题分析 胶南一中 苏伟.
开 学 第 一 课 六年级3班.
禪宗的教外別傳.
Chap.7 遺傳:從孟德爾到分子 Life Science 2010 鄭先祐(Ayo).
細胞膜的雙磷脂層 (Phospholipid bilayer in cell membrane)
遺   傳 2-1 孟德爾的   遺傳法則.
第五章 遗传及其分子基础 通过繁殖,生物的基本特征信息由父母传递给子代,这种信息传递称为遗传。.
第11章 實驗法 1. 實驗法簡介 2. 如何建構實驗 3. 實驗的效度 4. 典型實驗設計的類型 5. 實驗設計的應用 6. 實驗法的限制
Bioinformatics Introduction to Biology.
一、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 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
在分析了一對對偶性狀傳遞規律的基礎上,孟德爾進一步進行了兩對對偶性狀雜交的遺傳分析。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Microbial heredity and variation 微生物遗传学 Microbial Genetics
第四章 连锁遗传规律 第一节 性状连锁遗传的表现 第二节 连锁遗传的解释 第三节 连锁和交换的遗传机理 第四节 交换值及其测定
小學四年級數學科 8.最大公因數.
第11章 實驗法 1. 實驗法簡介 2. 如何建構實驗 3. 實驗的效度 4. 典型實驗設計的類型 5. 實驗設計的應用 6. 實驗法的限制
中三生物科 生物的七個特徵.
實驗設計 出處:邱皓政,量化研究方法(一),2005 台師大管院,台灣統計方法學學會理事長
第十二章 遺 傳 第三節 性聯遺傳.
二項分配-Binomial 伯努利試驗(Bernoulli Trial) 每一次試驗皆僅有兩種可能結果,不是成功(S),就是失敗(F)。
細胞.
實驗 8. 4 實驗目的: 探究活的萌發種子會否產生熱能.
第二章 遺傳 2‧1 孟德爾的遺傳法則.
非負矩陣分解法介紹 報告者:李建德.
AA 有毛 Aa 有毛 aa 無毛 BB 圓滑 Bb 圓滑 bb 皺縮 AABB × aabb AB ab AB Ab aB ab AB
慧能的教外別傳.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遺傳學 (Genetics)

孟德爾 (Gregor Mendel) 奧地利人 (Austrian) 1822 年出生 1843 年加入修道院作修士 上維也納大學 (University of Vienna) 選修自然歷史及數學 1853 年返回修道院  開始對植物的雜交感到興趣 (尤其雜種後代的外態、及數據統計)

1856 年夏天進行一連串遺傳實驗的科學研究利用豌豆植物 (garden pea, Pisum sativm) 1866 年將實驗研究的數據及理論刊登在期刊 “The prcdeedings pf the Brunn Natural History Society”  但大部份科學家未能體會及明白 直到 1900 年,多位科學家得出相似的研究結果,∴ 確定了遺傳的模式 ( 分離原理及獨立分配 )

並將孟德爾所採用的「因素(elemente)」轉為「因子(factors)」 1909 年,Johannsen 將遺傳「因子」改名為「基因(gene)」= 是遺傳的單位,能影響生物的表現型

盂德爾選取豌豆作為實驗生物的優勝之處 豌豆植物有數種不同種類,各有多對獨特而明顯的特徵 非常容易種植,生命週期亦短 花瓣包裹著整個花蕊  自花傳粉、自體受精  世代保持純種 ( 純種交配 pure breeding ) 可進行人工雜交  可育的雜種 豌豆植物並沒有複雜的遺傳模式 ( 如 : 連鎖、等顯性、多基因遺傳等 )

單基因雜交遺傳 (Monohybrid inheritance)

孟德爾的單基因雜交遺傳實驗 (Mendel’s Monohybrid inheritance expt.) 是研究由單一對等位基因所控制的特徵 是孟德爾最早期進行的實驗 採用具單一對對比性特徵的豌豆植物 ( eg. 高莖、矮莖 ) 親代植物皆為純種 / 純種植物 (pure breeding)  為一雜交 (interbreed / crossbreed)  單基因雜交遺傳(monohybrid inheritance)

孟德爾的實驗 高莖 (純種) 只會生產 後代 矮莖 (純種) 高莖

高莖 (純種) 只會生產 後代 矮莖 (純種) 矮莖

3 : 1 高莖 (純種) 矮莖 (純種) 異花傳粉並受精 第一子代 (F1) 全部高莖 F1的自花傳粉並受精 第二子代 (F2) 787 高莖 277 矮莖 3 : 1

實驗 I (Experiment I) 親代 (P): 第一子代 (F1) : 孟德爾的分析 : 純種高莖 X 純種矮莖 全為高莖 雜種 (hybrid) 沒有矮莖植株 孟德爾的分析 : 他認為高莖這特徵是顯性的 (dominant)

實驗 II (Experiment II) 第一親代 (F1) = 親代 : 第二子代 (F2) : 雜種高莖 X 雜種矮莖 (自體受精) 1064 株 787 高莖 277 矮莖 高莖 : 矮莖 = 2.84 : 1 ~ 3 : 1 (單基因雜交比)

實驗 II (Experiment II) 孟德爾的分析 : 生物的配子內必有一些「因子」將親代的性狀遺傳至其子代 雜種必從兩親代各取得一個「因子」 生物的性狀是由「因子」控制的 矮莖特徵應在 F1 子代中存在, 但卻未能在 F1 子代中成功地顯露, ∴ 矮莖這性狀是隱性的

其他單基因遺傳實驗 研究的 特徵 種皮的 形狀 子葉的 顏色 種皮的 顏色 莢果的 形狀  雜交    F1 代 F2 代的 飽滿 光滑 黃色 灰色  雜交    皺縮 皺皮 綠色 白色 F1 代 全都是光滑 全都是黃色 全都是灰色 全都飽滿 F2 代的 特徵比例 2.96 : 1 3.01 : 1 3.15 : 1 2.95 : 1

其他單基因遺傳實驗

孟德爾的結論 (Mendel’s Conclusion) 因親代經純種育種,高莖品種必有兩個高莖因子,矮莖植物亦然 F1 子代從各親體的配子接收受一個因子(即一高莖因子及一矮莖因子) 兩個不同的因子並不在 F1 子代內混結,反而各因子保持其獨立性 高莖因子較矮莖因子顯明, 高莖因子屬顯性,矮莖因子則屬隱性

孟德爾第一定律 - 分離定律 (Mendel’s first Law - Law of segreg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organism are determined by internal factors which occur in pairs. Only one of a pair of such factors can be represented in a single gamete ” “ 生物體內的每個特徵也由成對的內在因子控制,成對的因子在配子形成時分離,每個配子只攜載一個因子 ”

遺傳圖解示單基因雜交遺傳 (Genetic diagrams) 純種高莖 純種矮莖 親代 (P) : TT x tt 配子 (G) : T t 第一子代 (F1) 的基因型 : Tt 第一子代 (F1) 的表現型 : 全為高莖

遺傳圖解示單基因雜交遺傳 (Genetic diagrams) 雜種高莖 雜種高莖 第一子代 (F1) : Tt x Tt 配子 (G) : T t T t 第二子代 (F2) 的基因型 : TT Tt Tt tt F2 的表現型 : 高莖 矮莖 F2 表現型的比率 : 3 : 1

雙基因雜交遺傳 (Dihybrid inheritance)

孟德爾的雙基因雜交遺傳 (Mendel’s Dihybrid Inheritance Expt.) 採用的實驗生物 : 純種黃色平滑種子的豌豆植物 純種綠色皺皮種子的豌豆植物 實驗 I : 純種植物雜交 F1 子代全都是黃色平滑種子 實驗 II : F1 子代自交  產生 4 種不同特徵 數目及比例 :

遺傳圖解示雙基因雜交遺傳 (Genetic diagrams) Y 代表控制黃色種子的顯性特徵 y 代表控制綠色種子的隱性特徵

遺傳圖解示單基因雜交遺傳 (Genetic diagrams) 純種平滑黃色種子 純種皺皮綠色種子 親代 (P) : RRYY x rryy 配子 (G) : RY ry 第一子代(F1)的基因型: RrYy 第一子代(F1)的表現型:全為黃色平滑種子

實驗 II F2 子代的結果 : 種子總數 : 556  表現型比率 = 9:3:3:1 (雙基因雜交比) 平滑黃色種子 : 315 種子總數 : 556 平滑黃色種子 : 315 皺皮黃色種子 : 101 平滑綠色種子 : 108 皺皮綠色種子 : 32  表現型比率 = 9:3:3:1 (雙基因雜交比)

孟德爾的分析 F2 子代內有 2 種新的特徵組合 : 每對特徵的比例也是 3 : 1 黃色皺皮種子 綠色平滑種子 每對特徵的比例也是 3 : 1 黃色 : 綠色 = 416(315+101) : 140(108+32) 平滑 : 皺皮 = 423 (315+108) : 133(101+32)

龐氏圖 (Punette Square) R.C.Puntte -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遺傳學家) 能列出所有配子,及其可能結合

這 4 種不同的基因型組合 (RY、Ry、rY、RY) 在任何配子內出現的機會也是 1/4 根據單基因雜交遺傳, 3/4 的 F2 子代表現顯性、1/4 則表現隱性 以下顯示出這四種等位基因在 F2 子代內出現的機會率 : 平滑 ( 顯性特徵 ) = ¾ 黃色 ( 顯性特徵 ) = ¾ 皺皮 ( 隱性特徵 ) = ¼ 綠色 ( 隱性特徵 ) = ¼

∴ 等位基因在 F2 子代的組合的機會率 : 黃色平滑 = 3/4 x 3/4 = 9/16 綠色平滑 = 3/4 x 1/4 = 3/16

孟德爾第二定律 - 獨立分配原理 (Mendel’s second Law) “any one of a pair of characteristics may combine with either one of another pair” “任何一對特徵能與另一對特徵結合” 孟德爾指出 : 這兩對特徵在 F1 子代內組合 但卻在後代 / F2 子代分離並表現獨立  獨立分配原理 (Principle of Independent Assortment)

孟德爾假說的總結 (Summary of Mendel’s hypothesis) 生物身體的每項特徵各受一對等位基因所控制 若生物同時擁有這對等位基因,其中一個能顯露出來 ( 顯性等位基因 ),而另一個則完全被隱藏 ( 隱性等位基因 ) 在減數分裂中,這對等位基因會分離,而每個配子只可接受其中一個等位基因 ( 即分離定律 )

在配子形成時,只有一個等位基因載入一個配子,與另一特徵其中一個等位基因隨機組合 ( 即獨立分配原理 ) 每個等位基因也可從一代傳遞至下一代,並以一實質不變的單位 ( 即基因 ) 遺傳 每一生物也從其雙親各遺傳某項特徵的其中一個等位基因

遺傳學 (Genetics) 測交 (Test cross) 連鎖 (Linkage) 性染色體 (Sex chromosomes) 性連鎖 (Sex linkage) 基因的相互作用 (Genes interaction)

測交 (Test cross) 可找出表現顯性性狀的生物 / 親體的基因型 : 與一純合型隱性的個體交配 (eg. x tt) 同合型顯性 (eg. TT) 異合型 (eg. Tt) 與一純合型隱性的個體交配 (eg. x tt) 從 F1 子代的性狀及表現型比率可推斷出來 : F1 (eg.全為高莖)  同合型顯性 (TT) F1 (eg.高莖 : 矮莖=3:1)  異合型 (Tt)

遺傳圖解示單基因測交 (一) – 例子 (果蠅,fruit fly/Drosophila) 純種長翅 純種短翅 親代 (P) : LL x ll 配子 (G) : L l 第一子代 (F1) 的基因型 : Ll 第一子代 (F1) 的表現型 : 100% 全為長翅

遺傳圖解示單基因測交 (二) – 例子 (果蠅,fruit fly/Drosophila) 雜種長翅 純種短翅 親代 (P) : Ll x ll 配子 (G) : L l l 第一子代 (F1) 的基因型 : Ll ll 第一子代 (F1) 的表現型 : 1 : 1 (長翅:短翅)

遺傳圖解示雙基因測交 (x rryy) – 例子 (豌豆,pea / Pisum sativum) 親體 基因型 親體 表現型 F1 子代 基因型 F1 子代表現型 及其比率 RRYY 黃色平滑 全為 RrYy 全為黃色平滑種子 RRYy RrYy Rryy 50% 黃色平滑 50% 黃色皺皮 RrYY rryy 50% 綠色皺皮 rrYy 25% 黃色平滑 25% 黃色皺皮 25% 綠色平滑 25% 綠色皺皮

連鎖 (Linkage) 位在同一條染色體上的所有基因為連鎖在一起的 (linked) 或稱為一連鎖組 (linkage group) 同一連鎖組的基因會被傳送至同一配子裡,並不會發生獨立分配 / 隨機分佈  即永不會出現一雙基因雜交比 ( 即 9:3:3:1 )

連鎖的實驗 (Linkage Experiment) 美國科學家摩根 (Thomas H. Morgan) 進行的果蠅實驗 研究的遺傳特徵 (雙基因雜交遺傳) : *長翅、短翅 *灰身、黑身 實驗 : (I) : 灰身長翅 x 黑身短翅  雜種 F1 (II) : F1 子代自交  F2

預測 : 獨立分配發生 (孟德爾第二定律) 實驗的結果 : 摩根對結果的分析 :  雙基因雜交比 ( 9:3:3:1 ) 預測 : 獨立分配發生 (孟德爾第二定律)  雙基因雜交比 ( 9:3:3:1 )  4 種不同的表現型 實驗的結果 : F2 子代只有 2 種表現型 ! ( = 親代表現型 ) 表現型比率 = 3:1 (即單基因雜交遺傳比) !! 摩根對結果的分析 : 雙基因雜交遺傳 = 單基因雜交遺傳  兩等位基因位在同一條染色體上 = 連鎖

遺傳圖解示連鎖的實驗 (Genetic diagrams)

基因重組的發現 (Discovery of recombination) 摩根的果蠅實驗 (II) : 異合型灰身長翅 x 黑身短翅 ( =測交 )

預測 (一) : 若兩基因沒有連鎖 預測 (二) : 若兩基因是連鎖的  獨立分配  F1 表現型的比率 1:1:1:1 出現 4 種不同的性狀 (灰身長翅、灰身短翅、黑身長翅、黑身短翅 ) 預測 (二) : 若兩基因是連鎖的  沒有獨立分配發生  F1 表現型的比率 1:1 (灰身長翅、黑身短翅)

實驗結果 : Morgan 重複了數次上述的測交  卻與以上兩個預測不符  卻與以上兩個預測不符  反而,大部份個體顯示親代的特徵、及少量個體表現出新組合(即重組體 recombinants) 41.5% 灰身長翅 } 親代表現型 41.5% 黑身短翅 } 8.5% 灰身短翅 } 新的表現型 8.5% 黑身長翅 } (稱為重組體表現型 recombinant phenotype)

Morgan 對結果的分析 基因是位在染色體上的 控制果蠅身體顏色及翅膀長度這兩個基因是連鎖的 在減數分裂時,等位基因在同源染色體間互換  遺傳重組 / 重組 (recombination)

遺傳圖解示重組體的形成 (Formation of recombinants)

互換的發現及確定 (Discovery of Crossing-over) Janssens (1909) 觀察到減數分裂 (前期I) 時染色體間有交叉的形成 摩根 (Morgan) 根據果蠅實驗的結果,同源染色體在交叉處斷開、交換、並重新組合 其他科學家 其後,經過顯微研究顯示確定了所有同源染色體也會在減數分裂時發生互換  獨特的表現型比率

性別的決定 (Sex determination) 體染色體 (autosomes) 由成對的同源染色體組成 外態及形狀完全相同 性染色體 (sex chromosomes) 只有一對 與生物的性別有關 其構造及形態並不相同 例子 : 果蠅 (3 對體染色體、1 對性染色體 XY) 人 (22 對體染色體、1 對性染色體 XY)

人類性別的決定 (Sex determination in human) 同配子性別 (homogametic sex) 是擁有 XX 基因型的性別 產生相同的配子 各配子內也有一條 X 染色體 異配子性別 (heterogametic sex) 是擁有 XY 基因型的性別 產生兩種不同的配子 半數配子內攜一 X 染色體、而其餘半數內攜一 Y 染色體

性連鎖 (Sex Linkage) 位在性染色體上的基因與性別有關  屬性連鎖的 (sex linked) 例子 (人類): 紅綠色盲 (red-green color blindness) 禿頭 (premature balding) 血友病 (haemophilia)

發現性連鎖的實驗 (The discovery Expt. of Sex Linkage) 摩根及其同工 發現果蠅眼晴顏色與其性別有關 : 野生型 (wild type) - 紅眼 突變型 (mutant type) - 白眼

發現性連鎖的實驗 (A) (The discovery Expt.(A) ) 紅眼♂ 白眼♀ 親代 (P) : XRY x XrXr 配子 (G) : XR Y Xr (F1) 的基因型: XRXr XrY (F1) 的表現型: 紅眼♀ 白眼♂ (F1) 表現型比率: 1 : 1

發現性連鎖的實驗 (B) = (A) 的回交 (The discovery Expt.(B) ) 白眼♂ 紅眼♀ 親代 (P) : XrY x XRXR 配子 (G) : Xr Y XR (F1) 的基因型: XRXr XRY (F1) 的表現型: 紅眼♀ 紅眼♂ (F1) 表現型比率: 1 : 1

發現性連鎖的實驗(C)=(B) F1子代交配 (The discovery Expt.(C) ) 紅眼♂ 紅眼♀ 親代 (P) : XRY x XRXr 配子 (G) : XR Y XR Xr (F1) 的基因型: XRXR XRXr XRY XrY (F1) 的表現型: 紅眼♀ 紅眼♂ 白眼♂ (F1) 表現型比率: 2 : 1 : 1

發現性連鎖的實驗 (D) ( 白眼雄性 X F1 紅眼雌性 ) 白眼♂ 紅眼♀ 親代 (P) : XrY x XRXr 配子 (G) : Xr Y XR Xr (F1) 的基因型: XRXr XrXr XRY XrY (F1) 的表現型: 紅眼♀ 白眼♀ 紅眼♂ 白眼♂ (F1) 表現型比率: 1 : 1 :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