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概述 第二节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第三节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概述 第二节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第三节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四节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对外开放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总体情况。 2. 掌握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特点和要求。 3.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发展道路。 4.认识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概述 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前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一、经济和经济建设 1.什么是经济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一、经济和经济建设 1.什么是经济 经济是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社会经济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起来的基础。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2.生产力对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一个社会的物质基础,是指一定社会经济制度赖以建立的生产力条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且只有进一步发展与它相适应的物质基础,才能最后战胜旧的生产关系,并得到巩固和发展。因此,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之后,面临的迫切任务就是加速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以不断巩固和增强其物质基础。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3. 经济建设及其目的 经济建设,即人类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和相应的社会关系制约下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3. 经济建设及其目的 经济建设,即人类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和相应的社会关系制约下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发展和完善社会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是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生态良好的物质基础。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提出了关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其基本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思想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思想 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始终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夯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2.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2.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 社会主义要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必须通过改革不断完善自己。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源泉,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其目的是冲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始终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3.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3.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结合的市场经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要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4.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4.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主体成分,是社会主义国家最重要的依靠力量。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5.关于分配制度的思想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5.关于分配制度的思想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也是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有利于调动各种要素参与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国民财富。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6.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6.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必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努力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处理好对外开放同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身力量的基础上,始终注意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注重防范和化解国际经济风险的冲击。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7.关于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的思想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7.关于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的思想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使经济发展各方面相协调。加强国家对国民经济的有效管理和宏观调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结构、速度、效益等因素进行有计划调节,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有效性。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8.关于经济发展的思想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8.关于经济发展的思想 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必须是又好又快的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第二讲 中主义经济国特色社会建设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 1.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第二讲 中主义经济国特色社会建设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 1.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经济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占主要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又称社会经济结构。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决定其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并受到政治法律制度的保护。 经济体制主要指在经济制度基础上经济运行的具体形式,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具体形式和结构、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机构设置和经济运行规则等。 经济制度和体制的选择取决于一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 一是基本经济制度。主要是确认生产关系即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制度。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决定一个社会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基本国情,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反映了中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二是分配制度。主要是确认分配方式的制度,是经济制度的重要方面。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一个社会的分配制度取决于基本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存在按劳分配,也存在按生产要素分配,因此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这一制度适应了中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促进生产力更好发展。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具体地说,就是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国家对市场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从根本上消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传统思想束缚,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的优势。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二节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二节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战略抉择,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特征。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特点 1.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一场革命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特点 1.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一场革命 这场革命无论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上来说,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的根本性来说,还是从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都是空前的。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2.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本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2.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本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自觉进行的,具有鲜明的特点。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从改革的社会性质看,不是改变整个社会的根本性质,而是赋予社会主义制度新的生机和活力,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使社会主义社会趋于健全和成熟。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从改革的社会力量看,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与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的是让人民群众富裕起来,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福社。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从改革的内容看,不是改变社会基本制度,而是变革现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那些方面和环节,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项具体制度安排。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从改革的手段和方法看,是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进行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同时在这种调整中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既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又使社会焕发强大活力。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1.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1.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2.经济体制改革方向和原则 一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既坚定不移地进行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既在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中创造性地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又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础上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机制两方面的优势,使改革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二是坚持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的基本目标,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统筹兼顾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促进创造财富和公平分配的协调,努力使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三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的改革道路。西方发达国家有着数百年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市场机制和做法,中国当然要注意学习和借鉴,但绝不盲目照抄照搬,更不能搞私有化。必须立足实际,既要坚定不移地大胆探索、勇于尝试,又要头脑清醒,坚持按照中国国情推进改革,在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四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是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三个重要方面。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五是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惠及人民,既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不断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使改革赢得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六是大力推进体制创新。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的实质是体制创新过程。应当把推进体制创新作为深化改革的着力点,不断解决体制转变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经济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1.经济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不断完善。但是,必须看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并没有完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生产力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和体制性障碍仍有待进一步破除。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一是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增长方式粗放问题仍然突出。表现为投资与消费关系不协调,投资率持续偏高;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协调,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比重偏大,服务业比重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结构调整难度加大;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严峻,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2010年金砖国家GDP产业结构一览 国 家 中国 巴西 印度 俄罗斯 南非 三 产 比 重 Ⅰ:10.2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2010年金砖国家GDP产业结构一览 国 家 中国 巴西 印度 俄罗斯 南非 三 产 比 重 Ⅰ:10.2 Ⅱ:46.9 Ⅲ:43.0 Ⅰ:5.8 Ⅱ:26.8 Ⅲ:67.4 Ⅰ:18.2 Ⅲ: 55.0 Ⅰ:4.0 Ⅱ:36.7 Ⅲ: 59.3 Ⅰ:2.5 Ⅱ:30.8 Ⅲ:66.7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一产业占 GDP比重排名 第二产业占 第三产业占 工业增加值占 排名 比重 印度 18.2% 中国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一产业占 GDP比重排名 第二产业占 第三产业占 工业增加值占 排名 比重 印度 18.2% 中国 46.9% 巴西 67.4% 40.2% 10.2% 俄国 36.7% 南非 66.7% 31.0% 5.8% 30.8% 59.3% 25.2% 4.0% 26.8% 55.0% 21.5% 2.5% 43.0% 18.7%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投资消费失衡: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投资消费失衡: 1978——2006年投资率由38.2%上升到42.5%,而消费率由62.1%下降到49.9%,之后持续下降。 2008年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为35.3%,同期美国居民消费率为70.1%,印度为54.7%。中国现有的消费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远远低于61.0%的世界平均消费率水平,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二是市场机制未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表现为城乡体制分割,产权制度不完善,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任务还未完成,资本等要素市场发育滞后,垄断部门的改革滞后。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三是宏观调控体系不够健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市场经济所固有的内在缺陷和诸多矛盾也逐步显现,表现为失业增加、经济出现波动、收入差距拉大等。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四是市场秩序不够规范。表现为信用缺失现象比较严重,个人信用、企业信用、商业信用等尚未很好建立,市场监管和执法还不到位,食品安全事件和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接连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2.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2.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存在一些长期积累形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其次,改革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整体配套的过程,一些问题在最初并不是改革的重点,但随着其他方面改革的不断推进,这些问题逐渐凸显并变为矛盾的焦点。 最后,影响经济发展的问题总是会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每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出现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这些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归根到底要靠改革的办法逐步加以解决。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 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4.努力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4.努力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 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不失时机地努力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在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农村经济体制、金融体制、宏观调控体系、收入分配制度以及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有关体制等方面迈出新步伐。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为什么要建立和发展国有企业 ?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为什么要建立和发展国有企业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发展国有企业即全民所有制企业等公有制经济是为了实现劳动平等,包括地位平等、分工平等、决策平等、分配平等,而现阶段的条件下劳动平等最本质的表现就是按劳分配,人们只凭借自己劳动的多少来获取收入。这样就避免了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和由此造成的有效需求的不足,从而保证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进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讨论: 观点一: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讨论: 观点一: 在“市场失灵”的地方,公共产品只有政府来做,而政府既可以通过创办和发展国有企业来完成公共品的提供,也可以通过提供资金由私有企业来完成公共品的供给,如美国,为其提供公共安全这样的“公共品”的导弹、潜艇就是由私有企业生产的。因此,国有企业要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甚至认为在所有行业和经济领域都没有存在的必要。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观点二: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给出为什么建立和发展国有企业的合理性解释时,实际上隐含一个前提条件,即国有企业就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因而是公有制企业。于是,一些主张“国退民进”和反对“国进民退”的学者就指出,我国的国有企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所有制企业,而是官办企业或官僚企业,官办企业或官僚企业存在着腐败、行政垄断和效率低下,应该退出和让位给私有企业。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观点三: 从资本利润率高所反映出的国有企业效率高的原因是国有企业具有垄断利润,必须要破除国有企业垄断。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观点三: 从资本利润率高所反映出的国有企业效率高的原因是国有企业具有垄断利润,必须要破除国有企业垄断。 你认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方向是什么?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公有制效率高: 一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去考察。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公有制效率高: 一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去考察。 只有当所有制与现实中的生产力相适应,才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才会产生效率。任何一种所有制的高效率总是也只能是在一定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才能够成立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二是从所有制与人们的经济关系来分析。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二是从所有制与人们的经济关系来分析。 一种所有制如果能够很好地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就是有效率的,否则就没有效率 。 公有制从根本上消除了雇佣劳动下劳动者与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对立,能更好地协调利益关系,这种利益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全面进步要求的,所以从经济利益上讲,公有比私有更具效率。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私有制效率高: 一是竞争产生效率。 二是产权清晰产生效率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私有制效率高: 一是竞争产生效率。 二是产权清晰产生效率 在产权清晰的条件下,决策者和他对此承担风险的关系密切相关,就会想方设法规避风险,或者将风险降到最低,产权清晰的竞争才是有效竞争,如果决策者与他对此承担的风险之间的关系很不密切,这里面就内含着低效率。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结论: 其一、公有和私有哪一种所有制更具效率,不能简单化,现实中的情况是复杂的,所有制只是影响效率的一个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即便是私有,经营不善也缺乏效率。在现代化生产率条件下,公有私有都可以高效率,也可以低效率。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其二、无论公有制还是私有制,都有自身的优势,相互间不能替代,在一些公共领域尤其是社会公共领域,公有制更具有自身的优势。从理论上讲,在协调利益关系方面,公有制更能使社会形成一个和谐的利益关系,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以及国有成分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加强,这就是整个社会化发展的要求,因为很多公共领域由国家出面解决更具效率 。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三节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三节 中国的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巩固和前进的基础。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努力创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经济发展,则不仅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而且包括经济结构优化、经济效益提高、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等内容。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一定的经济增长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必经阶段。但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只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是真正的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和最终目标。只有实现真正的经济发展,才能为经济持续不断的增长创造重要条件、提供基本保障;只有达到经济社会方面的均衡、持续和协调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期待和要求,推动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才算真正达到。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2.经济发展方式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2.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一国或地区实现经济总量增长和质量提高的途径和办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部内容外,还涉及发展理念的变革、模式的转型、路径的创新,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 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战略重点和根本途径。主要包括调整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还包括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等。调整经济结构,关键在于实现“三个转变”。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一是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实现这一转变,既关系到社会总需求结构的变化,又涉及经济政策的调整。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对于增加消费需求,提高消费需求在总需求中的比重具有直接的作用。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二是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这是三次产业层面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针对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以及三次产业之间比例不合理的问题提出来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不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影响经济的稳定性。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三是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实现这一转变,关键是解决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能力。要逐步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竞争优势,提高劳动者的基本文化水平和劳动者的专业生产技能,提高管理创新能力,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证。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4.处理好转变与发展的关系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4.处理好转变与发展的关系 必须处理好转变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促转变是谋发展的必然要求,谋发展是促转变的重要目的。要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使经济增长真正建立在结构优化、质量提高、效益改善的基础上。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二、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 1.经济发展战略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二、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 1.经济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家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基本任务、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并在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了这一基本战略思想,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确定了基本战略思路。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2.经济发展道路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2.经济发展道路 经济发展道路是指从经济发展实际出发确立的实现经济发展目标任务的具体途径和方式。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主要包括: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一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其基本内涵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这条道路从我国国情出发,既尊重工业化客观规律,又具有同信息化等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紧密结合、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等特征。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二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其基本内涵是:立足基本国情和农业发展阶段,遵循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幅度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三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其基本内涵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实现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四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其基本内涵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归结起来,就是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四节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对外开放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四节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对外开放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推进中国对外开放,必须全面分析和科学认识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机遇和挑战 1.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机遇和挑战 1.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通过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和配置,推动各国经济更加紧密地相互联系的过程。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2.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2.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 第一,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世界范围的各类生产要素得到更加高效的利用和更为合理的配置,使各种创造财富的源泉得到更加充分的涌流。 第二,经济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任何国家和民族只有自觉参与进去,才可能获得发展的机遇,促进自身的发展。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三,经济全球化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推进的,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和技术上具有较大优势,在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上明显领先,在制定和维护国际经济行为规则和制度上占有主导权,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仍处于不利地位,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制约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并带来了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富占有之间新的不平衡。 第四,虽然国际金融危机给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带来了重大影响,但从总体上看,这次危机并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也没有根本改变世界经济中长期的发展趋势。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3.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既给中国带来了严峻挑战,也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3.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既给中国带来了严峻挑战,也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有着较为系统齐全的工业制造业体系,有着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经过多年积累,中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已经迈上了新台阶,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国内市场不断加快成长且潜力巨大,同时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推进,具有拉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劲动力。当然,机遇只是提供了发展的可能,只有不断创新发展理念,才能把发展的可能变成发展的现实。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二、扩大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 1.新时期对外开放的总体构想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二、扩大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 1.新时期对外开放的总体构想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对外开放,必须始终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2.新时期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2.新时期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 一是继续推进对外贸易增长。扩大对外贸易,有利于提升国内的产业结构,推进经济的现代化。中国的对外开放首先是通过对外贸易来实现的,必须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从主要由出口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并重,实现对外贸易的基本平衡,增强对外贸易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互接互补。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二是继续坚持“引进来”。对外经济关系不仅包括商品的国际间流通,还包括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国际间流动。中国的经济发展不仅要充分利用国内资源,还要充分利用国际资源,要通过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人才来增强国际竞争力,完善利用外资形式,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三是实施“走出去”战略。“走出去”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更加广泛地开展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更好和更多地利用国外一切可以利用的市场和资源,以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扩大国际市场空间。要把提高竞争力的重点放在国际市场上,积极主动地参与世界竞争,全面提升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能力,使中国资本在世界上占有应有地位。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四是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对内开放为对外开放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对外开放更好地促进对内开放。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必须将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统一起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不断完善区域开放格局,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三、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1.什么是国际经济秩序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三、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1.什么是国际经济秩序 国际经济秩序,是指在世界范围内围绕国际经济关系所确立的一系列国际行为规则和制度的总和,从根本上决定着全球经济利益的分配格局。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2.当前国际经济秩序存在的最主要问题 当前,国际经济秩序总体上是由发达国家所主导的,基本上反映的是发达国家的利益,其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就是缺乏公平性和合理性。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3.国际经济新秩序构建的中国立场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3.国际经济新秩序构建的中国立场 构建互利共赢、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中国倡导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主要包括:一是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都应按照民主平等的原则处理国际经济关系,坚决反对以大欺小、以富欺贫、以强欺弱。二是通过和平协商方式解决国际经济摩擦和争端。三是本着求同存异和多样性原则,尊重和包容世界经济中不同的经济制度和发展模式选择。四是坚持互利合作原则,缩小南北差距,推动世界经济平衡稳定发展和共同繁荣。五是稳步有序地推进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实质性改革,使之成为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有效平台。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促进世界经济的平衡发展。从根本上讲,世界经济最大的不平衡是南北发展不平衡,世界经济领域最根本的矛盾是发展中国家发展要求和发展不足的矛盾。没有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就没有世界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应当促进南北对话,加强南南合作,推动发展中国家以各种有效的方式和合作机制联合起来,共同为建立互利共赢、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而努力奋斗。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积极参与世界经济治理机制改革。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深入思考,推进世界经济治理机制改革已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议题。要积极参与构建多层次的世界经济治理框架和机制安排,发挥各种机制在世界经济治理中的整合作用,推动建立一个均衡、普惠、共赢的多边贸易体制,促进国际社会建立币值稳定、供应有序和总量可调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推动建立能有效防范和抵御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全球金融稳定制度和框架。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思考题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请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制度的角度,分析这些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同时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实现可持续发展遇到的压力增大。请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针对我国目前的情况,谈谈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的出路是什么。 3.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引进了大量外资。要保持经济高增长,仍然需要大量引进外资,只要能够引进外资,就能够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请谈谈我国要保持经济高增长最根本的要靠什么,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