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先秦诸子语录.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原 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 夫子至于是邦也, 必闻其政,求之与, 抑与之与? ” 子贡曰: “ 夫子温、良、恭、 俭、让以得之。夫 子之求之也,其诸 异乎人之求之与? ” 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 词 语 是邦:任何国家。 与:语气词。 抑:还是、或者。 温、良、恭、检、让: 温和、善良、恭敬、 节俭、谦逊。
Advertisements

第一编 伦理学概述 第一章 什么是伦理学 第一节 “ 伦理 ” 、 “ 道德 ” 概念的语义学分析 从伦理道德出发对人类行为和品质的分 类 伦理学的界定 伦理学或道德哲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道德学说的层次性及其分类.
1.“ 百家争鸣 ”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 百家争鸣 ” 的含义: 所谓 “ 百家 ” :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主要分为: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 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 “ 争鸣 ” :指当时不同思想流派的学者或思 想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他们 著书立说,广收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复习 1 、孔子是春秋时期 人,是我国古 代著名的 、 。是 学派 的创始人。 2 、《论语》是怎样的一本书? 3 、背诵《论语》八则第一则。 鲁国 教育家思想家儒家.
《论语》十则 1 、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 2 、畅读课文,并且背诵 各则语录。 3 、理解各则语录。 4 、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5 、学以致用。 学习目标: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 ( 一 ) 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 二 ) 道家 老子 庄子 ( 三 ) 法家 韩非子 ( 四 ) 墨家 墨子.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一课 《论语》六则 孔子(前 551— 前 479 ),名丘,字仲 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我国古代的 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 代表人物。 《论语》是 “ 语言的论纂( zuăn )” ,是 语录的意思,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 行,共 20 篇,语录体散文。南宋朱熹把.
《论语》十则 ( 公元前 公元前 479) ,名丘, 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 ( 今山东曲阜市 ) 人。他是我国古代著 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还是一位古文.
深圳市高级中学丁要贤 2016年9月3日 2016年9月3日 2016年9月3日 第 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荀子 墨子 韩非子 孙膑 墨家 法家 兵家 孔子 老子 庄子 道家 孟子 儒家 诸子百家出现在哪一时期? 背景如何? —— 春秋战国.
【教学目标】 掌握春秋时期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认识老子和他的《道德经》;深入了解孔子 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了解《孙子兵法》的主要内容及其价值;弄清春秋时期在科 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老子、孔子和孙子的生平事迹及其主要思想。难点是轻天重.
为了纪念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故里 ––– 山东曲阜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 祭祀活动。
半部《论语》治天下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 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 ?” (《学而》)
孔孟学习论. 孔子(前 511- 前 479 ), 名丘,字仲尼。 鲁国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 儒家学派 的创始 人。《论语》是孔子 弟子 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 言 行 的记录,共二十篇。它 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 据。南宋时,朱熹把它 《大学》《中庸》《孟 子》合为 “ 四书 ”
中共咸宁市委党校 邓如松. 孔子是一位历史巨人,《论语》是孔子等人的言论 汇集,是孔子思想和言行的写照,是儒家经典,是 可以发掘利用的思想宝库。我们应当学习研究孔子 和《论语》,从中吸取知识和思想营养。
第 1 课 “ 百家争鸣 ” 和 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 “ 百家争鸣 ” 局面的出现 具体原因: ( 1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阶层的崛起; ( 2 )经济上: 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崩溃 ; ( 3 )思想文化:从 “ 学在官府 ” 到 “ 学在民间 ” ; 1. 背景: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走进经典名句 — 五年级中华经典晨诵. 1. 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2. 子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 师矣。 ” 复习.
时代背景 周政权衰落,富有学识的人流落民 间传播知识,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 自由的文士阶层,为百家争鸣提供 了人才。 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纷变法, 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各诸侯统治者 四处网罗人才,文士们对社会问题 提出不同看法和治国主张。因而出 现了 “ 百家争鸣 ” 的局面。
文化的长河 1.黄帝和孔子 白鲨小队 张熙童、钱逸洲、胡睿阳、郁海屹.
教学总结与反思教学总结与反思 by 张 Andy. 观念转变 教学设计 教学评价 期末考试 名言警句 教学总结与反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论语》 To learn without thinking, one will be lost in his learning. To think.
第 1 课 “ 百家争鸣 ” 和 儒家思想的形成. “ 百家争鸣 ” 的含义: 所谓 “ 百家 ” :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 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 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 “ 争鸣 ” 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 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
2010 年宁波、金华、丽水三市历史高考复习 会 热点 · 重点分析 —— 关注民生与和谐社会 浙江省丽水中学 管丽珍.
第一单元复习 课前准备:这些内容你还能表述下来吗?回顾一下,课上期待你的表现? 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张、百家争鸣的影响?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PROJECT NAME 项目名称 上海xx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必修二经济文明史可以使人们熟悉物质文明的发展 必修三思想文化史能继承历史上的思想文化成果
中国最早的诗书 原名 [诗]或[诗三百] 原点 王宫采诗 周朝的帝王 民间诗谣 孔子删诗 从三千首到三百首 公卿献诗 官臣献给帝王 内容跨越了600年的历史 西周初朝 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 春秋时期中 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至今有超过三千年的历史.
以“职业人格”为核心, 全面构建“双四维”德育体系
第10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山东英才学院 SHANDONG YINGCAI UNIVERSITY
第 2 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夏 商 西周 春秋 东 周 奴隶社会 战国 封建社会.
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庙 曲阜孔林 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上:提出“仁”的学说。 教育上:创办私学、注意     “因材施教”、主     张“温故而知新”。
第十二章   会计规范体系与会计工作组织 内蒙古财经学院会计学院.
第二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 1、 知道诸子百家及其各自的主张。 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与重要意义。
机械教研组教学课件 欢迎莅临指导 授课人:王小政 江苏省海安县双楼中等专业学校.
《论语》六则.
知识结构 三角函数.
孔子和学生 敏而好学 温故而知新 …… 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第 8 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2.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二章 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思想
高中历史必修三 文化史专题.
水平一(1~2年级) 四菜一汤.
会计学专业基础课堂之 基础会计(初级会计) 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第四章 国际货币体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必修(Ⅲ)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人教版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复习 中外思想解放运动 古陶一中 杨继风.
                                                                                                                                                                
“从孔子那里我读到一颗爱心;在孟子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墨子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在韩非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
温故而知新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同时,也掀起了一场社会大变革的风暴。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的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心理学 和 新纪元运动.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西藏 Tibet.
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上的邪教、帮会经人民政府的打击,退出了历史 舞台。
礼courtesy Value of the Month每月一德.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孔子和学生.
Welcome to my ppt 申鹏昌 07化二.
生词 คำศัพท์ 1. 楚辞 chǔcí บทกวีของรัฐฉู่ 2. 诞生 dànshēng กำเนิด ; เกิดขึ้น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金融支持精准扶贫 基于激励机制的一个设计 李鑫 刘乾坤 中国人民银行绵阳市中心支行.
第二章 宪法与政治制度 陈 云.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一课 先秦诸子语录

两汉以前的文学像白酒,甘美醇厚,越久越有滋味;唐宋文学像红酒,浓烈奔放,时时怀有极盛时期的大度;元明清的文学如啤酒,贴近市井,温润可亲。 导入新课 两汉以前的文学像白酒,甘美醇厚,越久越有滋味;唐宋文学像红酒,浓烈奔放,时时怀有极盛时期的大度;元明清的文学如啤酒,贴近市井,温润可亲。 ——廖可斌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呈现了文化思想的高度繁荣。 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道家 “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非攻”等主张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精神,与当代中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主张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先秦诸子概况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发祥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各诸侯国不同的阶级与阶层的代表人物对社会变革发表不同主张,于是“诸子百家”便应运而生。

诸子百家 “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各阶层、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汉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属春秋后才产生的私学。 “百家”表明当时思想家较多,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等。

百家争鸣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老子 庄子 韩非子 墨子 生平思想文化教育成就 仁政思想 天人关系礼的思想 哲学政治思想 思想学说 思想学说 思想特点

二、出现“百家争鸣”的社会原因 经济上 井田制崩溃 政治上 周王室衰微 阶级关系上 士阶层的崛起 思想文化上 学在民间

三、“百家争鸣” 主要流派和 代表 道家 老子 庄子 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墨家 墨子 法家 韩非子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儒家 孔子 春秋 提倡“仁”和“礼” ;“因材施教” ,学思结合 孟子 战国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说 荀子 “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道家 老子 事物包含对立的两方面;“无为而治” 庄子 乐天安命;顺从自然 法家 韩非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变法革新 9

课文学习 一、儒家 1.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 《论语》(20篇) 孟子 荀子 《孟子》 (7篇) 《荀子》 (32篇)

仁 2.儒家思想 核心:仁 孔子 形式:礼 仁 政 孟子 性 善 论 民本思想 性 恶 论 荀子 人定胜天 仁 义 礼 智 信 恕 忠 孝 悌 核心:仁 孔子 形式:礼 仁 仁 政 孟子 性 善 论 民本思想 性 恶 论 荀子 人定胜天

至圣先师孔子像 孔子(前551—前479)

各地孔庙

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领域 核心 内容 思想学说 政治思想 “仁”和“礼 ”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为政以德”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礼、乐、射、御、书、数 文化贡献 创办私学; 整理文化典籍 弟子三千 儒家五经

“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教学对象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 学习态度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怠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早期儒家思想有何特点? 师生互动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早期儒家思想有何特点? 形成: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学说,经孟子、荀子的总结、改造与发展,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备。 特点:儒家思想较为完整,但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思想方面的治国原则;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而遭冷遇。

3.孔子的主要思想 (1)“仁”——“仁者爱人”——遵循“忠恕”之道——“为政以德” 案例:“马棚失火”、 “苛政猛于虎” (2)“礼”——“克己复礼”——恢复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礼”治的同时改良政治

讲一讲 “苛政猛于虎”的故事 这个故事反映了能够反映儒家的什么思想?

4.孟子 孟子,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后人尊称其为亚圣。 孟子(前372—前289)

孟子子有哪些思想? 仁政 民贵君轻 性本善

孟母三迁 孟母断机 孟子受教免休妻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今山西省南部)人。中国战国末期哲学家、教育家。先秦唯物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创立了先秦时期完备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其思想反映在《荀子》一书中,比较全面地总结了先秦百家争鸣中提出的一些重要哲学问题。 荀子(约前325—前238)

5.荀子的主要思想 认识论 人性改造论 社会起源论 历史观

课文学习 二、道家 1.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老子 《史记》一说他姓李名耳,春秋时期楚国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就是孔子曾向他问礼的老聃。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

知识点拔 越坚强的东西越容易折断,柔能胜刚。 小国寡民的社会

2.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领域 核心 内容 思想学说 哲学思想 政治主张 思想 评价 1. “道”是万物的本源 2.朴素辨证法思想 “道”是世界的根本; 事物具有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 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思想 评价 哲学思想: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变;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政治主张:消极悲观的态度

无 为 主张 法自然 《老子》也称《道德经》(81篇) 《庄子》也称《南华经》(33篇)

3.老子的影响 孔子适周曾问礼于老子 唐代帝王自称老子后人。 被列宁誉为俄罗斯一面镜子的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对中国古代文化,尤其先秦诸子的著作颇为热爱,有人曾问他:“世界上哪些作家和思想家对您的影响最深?”他却不加思索地回答,孔子和孟子“很大”,老子则是“巨大!”

课文学习 三、墨家 1.代表人物:墨子

墨子,名翟。墨家的创始人。墨子门下弟子众多,他们对巨子(墨家领袖)都绝对服从,并为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相传墨子曾止楚攻宋,主张兼爱、非攻。 墨子(约前468—前376)

2.墨家的主要思想 “兼相爱、交相利” 墨家:墨翟 非攻 尚贤 尚同 非乐 非命 节葬 节用 主张 特点 宗旨、核心思想 非攻 尚贤 尚同 非乐 非命 节葬 节用 主张 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特点 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③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3.墨子的影响 墨子的哲学思想反映了从宗法奴隶制下解放出来的小生产者阶层的二重性,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为后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其神秘主义的糟粕也为秦汉以后的神学目的论者所吸收和利用。墨子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课文学习 四、法家 1.代表人物:韩非子

2.法家的主要思想 ①法、术、势三派 理论来源 ②道家思想 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观点主张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认识论:①遵循客观规律行事;②“参验法” 发展趋势 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 作 用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课文学习 五、其他重要学派及 代表人物 1.代表人物:管子、晏子

2.管子生平 管仲(?—前645),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名夷吾,字仲。颍上(今属安徽)人。在齐国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夺君位的斗争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纠。小白取得君位后,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管仲亦辅佐齐桓公,施行改革,采取了若干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政策。管仲积极促使齐桓公采取尊王攘夷的方针,建立了霸权。

3.管仲的主要思想 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 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 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 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 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

4.晏子 晏婴(?-前500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山东高密人。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侯。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他博闻强识,善于辞令,主张以礼治国,曾力谏齐景公轻赋省刑,汉代刘向《晏子春秋》叙录,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并论。

5.晏子的主要思想 在君臣关系上,他提出了和而不同的观点,即君臣互补,取长补短,而非一味附和。他是一位无神论者,相信人民的力量,认为统治者应当亲民爱民,采用“民本”的思想治理国家。

六、先秦诸子的民本思想 孔子以“仁”为其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主张仁民、惠民、宽政,他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德政观,实际上是从民本的高度,对殷周和春秋以来重民、保民、爱民、养民、亲民、富民、便民等治国理念和执政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因而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力。

管子、晏子思想中有着法家化的“民本”提法 农家有着“饔飧而治”的政治空想 道家则基于悲天悯人而形成淡化政府权力的深邃思辨 孟子要求统治者对民众轻徭薄赋,主张“忧民之忧”和“与民同乐”,并得出“民贵君轻”的结论

七、先秦诸子的语言艺术 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当时口语为主,明白易懂,文字简括 孔子深沉庄重,好辩而善辩 《孟子》之文通俗流畅,不作生硬语、晦涩语,喜欢使用排比句式,行文富于气势,咄咄逼人

《老子》五千言,都是一些简短精赅的哲理格言,朗朗上口,语言无所修饰而有深意 《庄子》的语言则极富文学色彩,它善于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受“言不尽意”的思想支配,为文多以寓言、神话及虚构的人物故事连缀而成,语言奇诡,色彩斑斓 《墨子》之文即以语言质朴、条理清晰而著称

荀子的文章论点明确,论断缜密,结构谨严,风格朴实、深厚;善于运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作为论据,巧譬博喻,反复论证;造语简练,多用铺陈手法和排比句式,整齐流畅,适于诵读。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