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伟人 004 与天地君亲并位的万世师表 孔子 024 立人定胜天学说的唯物思想家 022 光大儒家仁政学说的亚圣 荀况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一编 伦理学概述 第一章 什么是伦理学 第一节 “ 伦理 ” 、 “ 道德 ” 概念的语义学分析 从伦理道德出发对人类行为和品质的分 类 伦理学的界定 伦理学或道德哲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道德学说的层次性及其分类.
Advertisements

1.“ 百家争鸣 ”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 百家争鸣 ” 的含义: 所谓 “ 百家 ” :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主要分为: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 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 “ 争鸣 ” :指当时不同思想流派的学者或思 想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他们 著书立说,广收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012 年青岛市初三历史 会考复习研讨会. 青岛 57 中 张丽英 —— 文字 甲骨文 金文 大篆大篆 小篆小篆 中国文字的演变 隶书隶书 《兰亭序》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 ( 一 ) 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 二 ) 道家 老子 庄子 ( 三 ) 法家 韩非子 ( 四 ) 墨家 墨子.
荀子 墨子 韩非子 孙膑 墨家 法家 兵家 孔子 老子 庄子 道家 孟子 儒家 诸子百家出现在哪一时期? 背景如何? —— 春秋战国.
【教学目标】 掌握春秋时期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认识老子和他的《道德经》;深入了解孔子 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了解《孙子兵法》的主要内容及其价值;弄清春秋时期在科 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老子、孔子和孙子的生平事迹及其主要思想。难点是轻天重.
第 1 课 “ 百家争鸣 ” 和 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 “ 百家争鸣 ” 局面的出现 具体原因: ( 1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阶层的崛起; ( 2 )经济上: 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崩溃 ; ( 3 )思想文化:从 “ 学在官府 ” 到 “ 学在民间 ” ; 1. 背景: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走进经典名句 — 五年级中华经典晨诵. 1. 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2. 子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 师矣。 ” 复习.
时代背景 周政权衰落,富有学识的人流落民 间传播知识,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 自由的文士阶层,为百家争鸣提供 了人才。 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纷变法, 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各诸侯统治者 四处网罗人才,文士们对社会问题 提出不同看法和治国主张。因而出 现了 “ 百家争鸣 ” 的局面。
中 医 基 础 学之 阴 阳 五 行 学 说中 医 基 础 学之 阴 阳 五 行 学 说. 中医学是以阴阳五行为哲学思想、脏腑经络为理论 核心、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辨证论治为诊疗特 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主要内容 :包括阴阳五行、藏象学说、经络、病因、 病机、诊法、辩证、防治原则几大部分 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第一单元复习 课前准备:这些内容你还能表述下来吗?回顾一下,课上期待你的表现? 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张、百家争鸣的影响?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联系电话: 联 系 人:李爱玲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文献(CASHL)传递 联系电话: 联 系 人:李爱玲
必修二经济文明史可以使人们熟悉物质文明的发展 必修三思想文化史能继承历史上的思想文化成果
中国最早的诗书 原名 [诗]或[诗三百] 原点 王宫采诗 周朝的帝王 民间诗谣 孔子删诗 从三千首到三百首 公卿献诗 官臣献给帝王 内容跨越了600年的历史 西周初朝 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 春秋时期中 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至今有超过三千年的历史.
以“职业人格”为核心, 全面构建“双四维”德育体系
第10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第1课 西方专制主义理论.
山东英才学院 SHANDONG YINGCAI UNIVERSITY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线索一 专题三 复习线索 线索二 模块一 第二部分 考点一 高考考点 考点二 配套课时检测.
第二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主讲人:贾俭英.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庙 曲阜孔林 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上:提出“仁”的学说。 教育上:创办私学、注意     “因材施教”、主     张“温故而知新”。
第一课 先秦诸子语录.
七年级上期历史复习.
《中国文化导论》第二讲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化
第二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 1、 知道诸子百家及其各自的主张。 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与重要意义。
古代文化常识 科 举.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
第 8 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的思考 主讲:杨苏 教授
第二章 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思想
对 培训者 培训的理解 丁革建
《小学教育学》 模块二 小学教育源流 第五单元 小学教育走向的探究成果分享 自主学习指南.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晋江一中 沈凤华 课标: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高三历史学习和复习的若干问题.
水平一(1~2年级) 四菜一汤.
第四章 国际货币体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齐贺彬.
必修(Ⅲ)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第一编 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文明.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人教版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复习 中外思想解放运动 古陶一中 杨继风.
【专题考纲·重点解读】(教师用书独具) 考纲考点 考点解读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概念与相互关系,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梳理秦汉至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史实,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监察制度演变,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从孔子那里我读到一颗爱心;在孟子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墨子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在韩非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
How to Use Authentic Material in Teaching Chinese Effectively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小学 叶群芳.
心理学 和 新纪元运动.
EBNF与操作语义 请用扩展的 BNF 描述 javascript语言里语句的结构;并用操作语义的方法描述对应的语义规则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西藏 Tibet.
Rap in Chinese teaching
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上的邪教、帮会经人民政府的打击,退出了历史 舞台。
Science technology network.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影响风险评估专家研讨会 ACCC Workshop: Climate Change Impact and Risk Assessments 内蒙古 Inner Mongolia.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国 际 法 第 一 讲 主讲人: 兰州大学法学院李晓静.
水 龙 吟 章楶.
环境保护 / 能源 / 绿色城市 / 生态环境 / 林业局
Science technology network.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伟人 004 与天地君亲并位的万世师表 孔子 024 立人定胜天学说的唯物思想家 022 光大儒家仁政学说的亚圣 荀况 004 与天地君亲并位的万世师表   孔子   022 光大儒家仁政学说的亚圣  孟子        024 立人定胜天学说的唯物思想家    荀况

001中华名族人文始祖 黄帝 002创造中国文字的代表者 仓颉jie 003为家天下奠基的治水英雄 大禹

006雄才大略的盛世君主汉武帝--刘彻 005千古一帝秦始皇 赢政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061 创立三纲五常的伦理家 董仲舒

图片名称:董仲舒石像所 在 地: 河北衡水枣强县

儒家思想经历: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秦朝时候,遭到打击 →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 中国的思想学术在不断的相互渗透、改造,以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将反作用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

一、提出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二、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三、提出后的实践:汉武帝“独尊儒术” 四、结果:儒学成为正统

影响 -------积极影响;经济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强盛 一、提出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无为而治”(道) 表现-----休养生息政策(萧规曹随) 影响 -------积极影响;经济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强盛 ------- 消极影响:潜伏危机:诸侯国问题;土地兼并严重;边境匈奴问题。 加强中央集权, 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有为”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的形成 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董仲舒生平(前179 ---前104年) 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的形成 1、董仲舒生平(前179 ---前104年) 博览群书,专心致志(“三年不窥园”“乘马不知牝牡”)经历文、景、武帝时代,汉代儒学代表、大学问家、是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汉武帝举贤良对策,三次应对策问《天人三策》受赏识、为官——德才兼备的察举制 晚年著《春秋繁露》 创制新儒学体系

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和主张? 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思想?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 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和主张? 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思想?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 从而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儒学体系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加强君权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糅合道家 、法家、 阴阳五行思想改造儒家思想, 从而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儒学体系

董仲舒的学说 面临问题 解决之道 ▼边境不宁 ▼诸侯王势力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土地兼并严重 ▼阶级矛盾尖锐 ▲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君权 ▲限制土地兼并 ▲缓和阶级矛盾,制定规范限制人民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上的统一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限田、薄敛、省役 ◇制定道德标准“三纲五常”

探究学习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 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

思考 结合当时的形势分析: 1、为什么汉武帝接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实施? 2、他又是怎样具体实施的? 3、有何影响? 006 雄才大略的盛世君主 汉武帝刘彻 结合当时的形势分析: 1、为什么汉武帝接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实施? 2、他又是怎样具体实施的? 3、有何影响?

汉武帝为什么要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这些要求加强中央集权 2、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吸收大一统的思想 (根本原因)

㈠思想: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㈡政治: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㈢教育:①把儒家经典作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五经”)②兴办太学 三、提出后的实践:汉武帝独尊儒术 ㈠思想: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㈡政治: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㈢教育:①把儒家经典作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五经”)②兴办太学 ③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四、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思考 董仲舒以后的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 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 (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 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 (2)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谈论神学。 (3)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董仲舒以 后的儒学则成为儒者的“政治敲门砖”。 (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被当作“圣经”。中国版的《圣经》

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扬弃的? 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积极 2、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评价 1、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 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 消极 3、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

讲经图 太学大礼堂

1.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①崇法反儒②防止旧势力复辟③毁灭文化④加强思想控制(2000年津赣卷) 知识拓展题 1.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①崇法反儒②防止旧势力复辟③毁灭文化④加强思想控制(2000年津赣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史载:“汉初萧(何)曹(参)为相,镇以无为, 从民之欲而不忧乱。”它反映汉初的统治思想是 A.儒家主张 B.墨家主张 C.道家主张 D.法家主张

5、儒学到了汉朝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 A、人定胜天 B、无为而治 C、君权神授 D、仁政思想 6、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 )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贵君轻 C、性善论 D、大一统 7、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的形成 ④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③ 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两大定律 相生: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克: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