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思考 相传,苏东坡与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在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中,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
摇、舞 轻 风 扶 细 柳 “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这类较露的动词呢?(“摇”、“舞”也不合情理)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淡 月 失 梅 花 映、隐
用词之妙 赏析词语,一定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情感整体感知,不可孤立而看
“闹”字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写尽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 宋祁《玉楼春》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闹”字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写尽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
“溅”、“惊”用字新鲜,移情于景,将景物人格化,增强了诗人感时恨别 、忧国念家之情。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溅”、“惊”用字新鲜,移情于景,将景物人格化,增强了诗人感时恨别 、忧国念家之情。
例1 宋祁《玉楼春》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例1 宋祁《玉楼春》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①“闹”有热闹、喧闹的意思; ②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 ③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规范解答用词的妙处 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说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描景象)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点作用)
例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文后问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①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②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③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节节清
3、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文后问题。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①空”在文中是“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 ②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 ③“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思念家乡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日射纱窗风撼扉,香罗拭手春事违。 回廊四合掩寂寞,碧鹦鹉对红蔷薇。 深院(韩偓) 鹅儿唼啑栀黄嘴,凤子轻盈腻粉腰。 日射(李商隐) 日射纱窗风撼扉,香罗拭手春事违。 回廊四合掩寂寞,碧鹦鹉对红蔷薇。 深院(韩偓) 鹅儿唼啑栀黄嘴,凤子轻盈腻粉腰。 深院下帘人昼寝,红蔷薇映碧芭蕉。 问:1、两首诗各自描写了春天深院怎样的气氛? 2、从两首诗的整体内容来看,“碧鹦鹉对红蔷薇”与“红蔷薇映碧芭蕉”中“对”与“映”是否用的精彩? 1、《日射》中,日光照射纱窗,风轻轻地吹动纱窗,回廊寂寞,只见鹦鹉对着蔷薇,呈现出寂静清幽的意境。 2、《深院》中,帘人昼寝,院落内,鹅儿唼啑,蝴蝶飘飞,蔷薇与芭蕉交相呼应。呈现出一派幽静且生机昂然的闹春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