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与英语应用能力培养 汪静波 2016.5.20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送审稿)
1. 课程定位与性质 2. 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3. 课程设置 4. 评价与测试 5. 教学方法与手段 6. 教师发展
1. 课程定位与性质 课程定位:大学英语课程应根据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参照本指南进行合理定位,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院系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课程性质: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大学英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王守仁(2013):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树立世界眼光,拓展国际视野,理解西方文明、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以批判性眼光看待西方文化及核心价值,熟悉中外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其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作为一门文科类公共课程,其人文性应体现在教学内容可以潜移默化地传输正能量,促进人的健康、全面发展。
2. 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大学英语在注重发展学生通用语言能力的同时,应进一步增强其学术英语(EAP)或职业英语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专业学习和职业岗位等不同领域或语境中能够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流。 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分为基础、提高、发展三个等级……各高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主确定起始层次,自主选择教学目标。
教学要求:上述三个级别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是各高校在制定本校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其他教学文件时的参照基准。各高校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对具体要求与指标作适当的调整。在提倡学生语言技能平衡发展的同时,也鼓励不同学校、不同院系或不同学科的大学英语教学在语言技能的选择上有所侧重,突出特色,以满足院系和学生的不同需求。
3. 课程设置 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个部分,由此形成相应的三大类课程。课程设置要注意处理好通用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关系,处理好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课程设置还要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在大学本科学习的不同阶段开设相应的英语课程。
4. 评价与测试 大学英语课程评价涵盖课程体系的各个环节,应综合运用各种评价方法与手段,处理好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之间的关系,实现从传统的“对课程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向“ 促进课程发展的形成性评价”转变。评价的主体包括大学英语教学管理者、专家以及教师和学生等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
5.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可以采用任务式、合作式、项目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使教学活动实现由“教”向“学”的转变,使教学过程实现由关注“教的目的”向关注“学的需要”转变,形成以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常态。
教学手段:各高校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创建多元的教学与学习环境。鼓励教师建设和使用微课、慕课,利用网上优质教育资源改造和拓展教学内容,实施基于课堂和在线网上课程的翻转课堂等混合式教学模式,使学生朝着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方向发展。
技术不是万能的因为技术永远是服务于理念的 没有技术是万万不能的因为技术可以做人做不到,有时甚至是想不到的事
6.新形势下的外语教师专业素质发展 目前,高等教育系统内外因素正在发生变化:优质的大学教师发展项目和平台会极大促进教师教学,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网络平台和大数据意味着大学将成为一个开放的公共领域,教学资源可以通过慕课得到分享和传播;教师发展机构可以整合大学组织的联合培养,形成一个共同体模式。国家的战略需求和学生的个体特征则对教师的发展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指南”下的教师发展目标和发展途径 -----理性、多元、开放。
《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与英语应用能力培养
结 论 英语应用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教师的认识是应用能力培养的起点 教学模式与教学评估是应用能力培养的保障 结 论 英语应用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教师的认识是应用能力培养的起点 教学模式与教学评估是应用能力培养的保障 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动力与途径 师生共同发展才是大学英语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