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教育與傳播 Public Understanding and Engag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公民科技素養 科技公民素養 雲林科技大學 文化資產維護系 林崇熙
台灣面臨什麼科技相關的社會問題? 層出不窮的環境影響評估爭議及科技爭議 層出不窮的環境污染、環境破壞 層出不窮的健康風險驚嚇 產業政策爭議 基地台、變電所等電磁波疑慮,或核電廠及核廢料處理廠 層出不窮的環境污染、環境破壞 國土保育、河流沙漠化、水資源危機、地球暖化 層出不窮的健康風險驚嚇 H1N1疫苗、農藥殘留、重金屬含量、電磁波、毒奶粉、病死豬、黑心香腸、黑心水餃、染髮劑…… 產業政策爭議 石化產業、光電代工 層出不窮的親友罹癌、身心疾病、職災
我們雖然有環保署……
我們雖然有環境保護法……
人類文明的新奇蹟─ 國光石化放流水 比飲用水還乾淨!
應該帶給社會幸福的現代科技,為何爭議不斷? 應該要保護人民健康安全的政府、法令、制度、科技專家,為何成為新風險來源? 學校教我們的科學知識為何無法解決科技相關的社會問題?
回到科學的原點 科學發展的根源在於人們努力想瞭解所生存的環境,透過對環境的掌握度以提高生存的可能性。 科學是各年代各民族人們對所處環境的解釋系統,包括世界觀、分類、價值理念、社群運作、知識技能、安身立命等文化運作。 科學既然旨在提高人們生存的掌握度,及培養風險治理的能力,則科學教育之科學知識傳授應是提高生存掌握度的手段而非目的。
科學進展日新月異,且學科分殊專業化日益精密,經常造成隔行如隔山或見樹不見林的專業狹隘化問題; 與科技相關的環境挑戰與社會問題層出不窮; 不管是科學領域從業人員或一般社會公民都需培養面對當代社會重要議題所需的公民科學素養。
科技專業的制度風險與典範侷限 環境影響評估的知識限度 環境影響評估的知識水準 環境影響評估的政治操作 工程實際運轉後的操作落差 缺乏必要的監督與評鑑
培養公民科學核心素養不在於知識傳授,而在於培養現代公民具備面對生存風險、科技爭議、重大科技決策、解決問題時所需之科學精神、能力、態度、與公共參與。
以公共參與面對「政治權力干預」 政治就是「管理╱經營眾人之事」 處理科技相關的社會議題乃處理眾人的風險安全事務,必得是政治。因而需讓社會大眾都有機會對科技相關社會議題進行公共參與。 越多的公眾社會參與,就能減少權力者的黑箱作業與為所欲為。
培養公民科學核心素養不僅是課堂式的知識學習,更應鼓勵生活議題導向的社會實踐。 能實際解決公民面對的生存挑戰問題,才會引發公民永續學習科學的動機,也就在公共參與式的社會實踐中將科學精神、態度、知識、能力等涵化於公民生活中。
科學教育的場域不限於教科書與課堂,而會行動導向地將公民帶到風險治理議題的現場,並引進第三部門(非營利組織)的力量來讓公民瞭解自己面對的生存挑戰。 培養公民科學核心素養宜由跨領域學科觀點提出多元議題思考來引導脈絡式學習。
德國魯爾工業區IBA 以文化保存與生態復育為前提的地方振興方案
Science Shop: 科學在社區振興中扮演重要角色 以生態保育與文化保存為前提與基礎的哲學觀,才決定要引入何種科學技術。 科學家或工程師與地方居民共同討論協商、設定問題、發展概念、提出多元方案。 科學家或工程師面對社區的綜合性議題與挑戰,必須跨領域合作或開發新的知識技能。 IBA計畫帶入許多藝術計畫與活動,激發許多科學與工程的創意與創新來解決問題,更促進了許多文化產業的開展。
結語: 促進公民科技素養或科技公民素養意在促進社會幸福,促進科技相關的社會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