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ún 《论语》十则.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经过同学们近两周的笔袋制作材料搜集、 设计、制作,我们的作品终于完工啦!大家 迫不及待地展示并相互交流了自己的作品。 经过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参评和投票,我 们最终选出了一、二、三等奖作品。 下面就请随我们的镜头一起来看一看我们 的杰作吧! 自制环保笔袋交流评比.
Advertisements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熟读背诵 2. 理解文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3.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 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 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复习 1 、孔子是春秋时期 人,是我国古 代著名的 、 。是 学派 的创始人。 2 、《论语》是怎样的一本书? 3 、背诵《论语》八则第一则。 鲁国 教育家思想家儒家.
《论语》十则 1 、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 2 、畅读课文,并且背诵 各则语录。 3 、理解各则语录。 4 、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5 、学以致用。 学习目标:
走近《论语》 27 《论语》二则 子曰: “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 子曰: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 wéiwéiyuē yǐ wǎng dàidài.
孔子 孔子 ( 前 551~ 前 479) :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 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 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 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思 想家之首。他的主要思想 是 “ 仁 ” ,他被誉为 “ 万世师 表 ” 、 “ 至圣 ” 、 “ 圣人 ” 。
1 、了解并记忆古代文化常识。 2 、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 学习目标: 3 、掌握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 4 、学习古人端正的学习态度,改进 学习方法。
孔子 孔子 ( 前 551~ 前 479) , 名丘,字仲尼。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 想家、教育家,儒家学 派的创始人,被誉为 “ 万 世师表 ” 、 “ 千古圣人 ” , 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论语〉十则》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 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 论的语录体古籍。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 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 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 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对人们的人生抉择和 价值取向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课文中所选的 《〈论语〉十则》 ,着重叙述了学习态度、
你知道下列成语吗 ? 不亦 ( ) 乎 温 ( ) 知新 ( ) 而好学 不耻 ( ) 问 学而不 ( ) ( ) 人不倦 举一 ( ) 三 择 ( ) 而从 乐故 敏下 厌诲 反 善.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一课 《论语》六则 孔子(前 551— 前 479 ),名丘,字仲 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我国古代的 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 代表人物。 《论语》是 “ 语言的论纂( zuăn )” ,是 语录的意思,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 行,共 20 篇,语录体散文。南宋朱熹把.
《论语》十则 ( 公元前 公元前 479) ,名丘, 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 ( 今山东曲阜市 ) 人。他是我国古代著 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还是一位古文.
《论语》六则 寻梦课件 21 《论语》六则(前三则) 请同学们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 学习的方法、态度、名言、格言、谚 语,每说出一个加一分,看哪一小组 说得又多又好。 第一组:得分 第二组:得分 下一页.
华丰中学 李培珍老师 2 关于《论语》 2 1 关于孔子 3 字词解释, 内容理解 《论语》十则 (1,2,3,4,4, 5,6,7,8,9,10) 4 练习 返回 6 文言文翻译方法 文言文翻译方法 5 讨论.
为了纪念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故里 ––– 山东曲阜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 祭祀活动。
孔子 ( 前 551 — 前 479) , 我 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 “ 万世师表 ” 、 “ 千古圣人 ” ,世 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作者生平馆 孔子对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 存疑态度,首创私人讲学之风, 主张 “ 有教无类 ” ,因材施教, 注重 “ 学 ”“ 思.
2 、 5 的倍数特征 集合 2 的倍数(要求) 在百数表上依次将 2 的倍数找出 并用红色的彩笔涂上颜色。
《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 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 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 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 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 后,人们在他的书籍中发 现只有半部《论语》,所 以世有 “ 半部《论语》治天 下 ” 之说。 《论语》与《大学》《中 庸》《孟子》并称 “ 四书.
半部《论语》治天下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 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 ?” (《学而》)
孔孟学习论. 孔子(前 511- 前 479 ), 名丘,字仲尼。 鲁国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 儒家学派 的创始 人。《论语》是孔子 弟子 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 言 行 的记录,共二十篇。它 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 据。南宋时,朱熹把它 《大学》《中庸》《孟 子》合为 “ 四书 ”
《论语》十二章. 《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 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 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 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 《中庸》《孟子》并称 “ 四书 ” ,共二十篇。
中共咸宁市委党校 邓如松. 孔子是一位历史巨人,《论语》是孔子等人的言论 汇集,是孔子思想和言行的写照,是儒家经典,是 可以发掘利用的思想宝库。我们应当学习研究孔子 和《论语》,从中吸取知识和思想营养。
第 1 课 “ 百家争鸣 ” 和 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 “ 百家争鸣 ” 局面的出现 具体原因: ( 1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阶层的崛起; ( 2 )经济上: 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崩溃 ; ( 3 )思想文化:从 “ 学在官府 ” 到 “ 学在民间 ” ; 1. 背景: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孔子: 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 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 的创始人。  孔子思想核心是: “ 礼 ” 、 “ 仁 ” 。
复习专题 文言文 (09 年)一、童趣 二、字词解释 余余  明察秋毫  故时有物外之趣  物外之趣  夏蚊成雷 私拟作私拟作  昂首观之  项为之强  徐喷以烟 果如鹤唳云端 怡然称快 以虫蚁为兽 神游其中 怡然自得 方出神 盖一癞蛤蟆 鞭数十 驱之别院 一、相关文学常识,文中注释,全文翻译.
走进经典名句 — 五年级中华经典晨诵. 1. 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2. 子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 师矣。 ” 复习.
2 关于《论语》 2 1 关于孔子 3 字词解释, 内容理解 《论语》十则 (1,2,3,4,4, 5,6,7,8,9,10) 4 练习 返回 6 文言文翻译方法 文言文翻译方法 5 讨论.
学习目标: 4 、学习古人端正的学习态度, 改进学习方法。 2 、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 3 、掌握 “ 而 ” 字的用法。 1 、了解并记忆古代文化常识。
《论语》十则.
文化的长河 1.黄帝和孔子 白鲨小队 张熙童、钱逸洲、胡睿阳、郁海屹.
《论语》十二章 复习. 一、常识 ( 1 )孔子: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 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首开私 人讲学之风,主张 “ 有教无类 ” 和 “ 因材施教 ” , 起到了 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他向往西周的 “ 太平盛世 ” ,倡导 施行 “ 仁政.
教学总结与反思教学总结与反思 by 张 Andy. 观念转变 教学设计 教学评价 期末考试 名言警句 教学总结与反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论语》 To learn without thinking, one will be lost in his learning. To think.
1 主題三 網路常見衝突事件 的防範 3-1 認識網路兩性交往常見的衝突事件 3-2 瞭解處理兩性網路交往衝突之注意事項 3-3 認識處理兩性網路交往常見的衝突事件的 有效方法 有效方法.
泛黄的春联还残留在墙上 依稀可见几个字岁岁平安 在我没回去过的老家米缸 爷爷用楷书写一个满 黄金葛爬满了雕花的门窗 夕阳斜斜映在斑驳的砖墙 铺着榉木板的屋内还弥漫 姥姥当年酿的豆瓣酱 我对着黑白照片开始想像 爸和妈当年的模样 说着一口吴侬软语的姑娘缓缓走过外滩 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 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
孔庙俯瞰. 孔庙俯瞰 相传孔子出生地—尼山全貌 孔府历史面貌 山东曲阜——孔府鸟瞰图 孔庙—祭祀孔子的地方 山东曲阜“三孔” 孔府—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 孔林—孔子墓地.
未成年少女墮胎的法律問題.
第10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声 明 本教学光盘由语文周报社策划、制作、统一发售,严禁复制、刻录及其他侵权行为,违者必究。.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庙 曲阜孔林 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上:提出“仁”的学说。 教育上:创办私学、注意     “因材施教”、主     张“温故而知新”。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 富安中学刘瑛.
复习课.
《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 商家中学 王爱军.
机械教研组教学课件 欢迎莅临指导 授课人:王小政 江苏省海安县双楼中等专业学校.
《论语》六则 论 语 论 语.
《论语》六则 论 语 论 语 本资源来自初中学科网(
《论语》六则.
10、《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知识结构 三角函数.
全新课标理念,优质课程资源 学英语报社--语文周刊.
从前有位老师,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个问题才让路。问题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他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他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他的学生说,我不如那个孩子,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孔子和学生 敏而好学 温故而知新 …… 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第五课 自我新期待 第三框自我新形象 育英中学政史教师 许雷玉.
味全公司 企業識別系統 以紅色五圓點造形為標誌構成要素,與味全Wei Chuan英文字首「W」相互輝映, 象徵「圓潤可口」,意涵「五味俱全」。 首開台灣食品界CIS風氣之先,導入建立完整企業識 別系統。
人教新课标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笔算除法.
《论语》六则 教 学 说 课.
水平一(1~2年级) 四菜一汤.
一、学习目标 论语十则 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精彩记忆.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 解方程(一) 马郎小学 陈伟.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孔子和学生.
Welcome to my ppt 申鹏昌 07化二.
五年级上册 孔子 1 2.
2.3.运用公式法 1 —平方差公式.
孔子拜师.
3.4 角的比较.
欢迎进入复习园地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judy 工作室.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lún 《论语》十则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

关于《论语》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以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yùn yuè chuán yān xĭnɡ wănɡ zhì diāo dài huì rŭ 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愠 三省 传不习乎 焉 朗读训练 1、听课文范读,注意以下加红色字的读音 yùn yuè 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愠 三省 传不习乎 焉 学而不思则罔 是知也 思而不学则殆 凋 诲女 chuán yān xĭnɡ wănɡ zhì diāo dài huì rŭ

请同学们来听听配乐范读,在听的过程中请认真的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生字生词的读音。 感受文章

这一则谈学习方法、态度和为人态度,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疏通文意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重点字词 时:时常 之:指学过的知识 说:同“悦”,愉快 不亦……乎:表反问的固定句式“不也……吗?” 朋:古代同师日朋,同志日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乐:快乐 知:知道,了解 而:连词,表转折,“可是,但是” 愠:怨恨,恼怒 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文意理解 这一则谈学习方法、态度和为人态度,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 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一则谈古代治学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每天 反省 wèi 忠心,尽心 我 自己 泛指多次 老师传授的知识 复习 真诚,诚实 文意理解 这一则谈古代治学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这一则谈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得到新的体会,悟出新的道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做,成为 旧的知识 文意理解 这一则谈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迷惑而无所得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有害 就 《论语•为政》 却,表示转折 文意理解 这一则谈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二者不可偏废。

这一则谈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语气助词“吧” 同“汝”,你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教导 是 代词,指教诲的,内容 通“智”,聪明,智慧 这 这一则谈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文意理解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自我反省 贤人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相同 内心 想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走 学 一定 那 好的 在其中 6、7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那 文意理解

这一则谈思想品德修养,鼓励门人为实现“仁“而奋斗。 意志坚定 路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 远乎?” 胸怀宽广 使命 重大 读书人 使命 把 当作 停止 文意理解 这一则谈思想品德修养,鼓励门人为实现“仁“而奋斗。

这样 无义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年 凋谢 文意理解 这一则谈思想品德修养,面对利害关系,遇到事变关头,方能见君子的操守。

这一则谈谈思想品德修养,为人处世之道。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代词,代这句话 一句话 用来 奉行 不要 大概,也许 想要 施加 给 文意理解 这一则谈谈思想品德修养,为人处世之道。

深入研讨 1、本文主要谈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1、2、3、4、5章 第1、4、5、6、7、8、9、10章 第8、10章 三个方面: 一、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 二、关于思想品德修养 三、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的概念。 第1、2、3、4、5章 第1、4、5、6、7、8、9、10章 第8、10章

2、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深入研讨 2、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理读课文 请同学们在摘记本上整理本堂课的重点内容。要求按分类的方法来整理,比如可分成作家作品类、成语类、名言警句类、难句翻译类等。

1、作家作品类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成语类 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三人行必有我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名言警句类 ①用于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 师 ④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难句翻译类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运用 学以致用 1、复习的好处可以用 表达 2、学习与思考应紧密结合,因为 3、别人总有自己学习的地方,孔子说: 1、复习的好处可以用 表达 2、学习与思考应紧密结合,因为 3、别人总有自己学习的地方,孔子说: 4、学习上不应不懂装懂,而应 5、一个人总有被误解的时候,正确的态度应是 6、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可谓

7、我们对美国向中国大量输出工业垃圾提出严正警告: 8、越是艰苦的时候,越要坚强,要像松柏那样: 9、一个人要经常反思,孔子是: 曾子是每天三省: 10、我快步上前,伸出双臂,拥抱来自青岛的朋友,二千多年前的孔夫子不是说过吗:

11、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红色 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温故而知新。 (“说”通“悦”,愉快) (多次反省) (学过的知识) (迷惑; 有害) (强毅, 刚强) (想; 施加) (“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温故而知新。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士不可以不弘毅。 6、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7、诲女知之乎! 8、是知也。

作业 1、背诵《论语》十则 2、课外收集其他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格言 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