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的蛻變 形式與裝扮的變化-        從歌仔戲說起.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造型大作戰 ★就是要秀給你看 期末表演 請 自由選擇任何一種角色做裝扮 如: ★特殊穿著的職業 — 警察、護士、郵差、空服員等 ★你的偶像 — 明星、運動員、政治人物等 ★虛擬人物 — 童話、漫畫、卡通人物等.
Advertisements

音樂知識 台灣福佬系音樂 福佬人為福建泉州、漳州等 地移居台灣的漢人。 主要定居:北宜地區、西部 平原以及恆春地區。 福佬系的傳統音樂可分為: 民間歌曲、說唱音樂、戲曲 音樂、器樂音樂、舞蹈音樂 以及儀式音樂六大類。
第一單元 – 繪畫、建築與雕刻藝術 第一章:什麼是藝術 第二章:認識藝術的構成元素 第三章:認識藝術的創作要素.
20 簡易概率 (增潤) 學習範疇:數據處理 (D) 學習單位:6D-E1 簡易概率.
陳凡琦老師授課.
洪醒夫〈散戲〉 融入歌仔戲教學 報告人﹕卓內喬.
第十三課 散戲 作者:洪醒夫 歌仔戲簡介 木柵高工 梁瓊方老師.
台灣國家公園巡禮 製作:翁顗棋.
宜蘭歌仔戲之調查與探討 作者: 吳任絜 林歆芮 游雅茜 黃映儒
性別平等課程 男女生不同.
陳維魁 博士 儒林圖書公司 第九章 資料抽象化 陳維魁 博士 儒林圖書公司.
歌仔戲 圖片來源: 奇摩圖片.
指導老師:黃金環 組員:四容三B D 魏意修 四服三A D 林亞涵
歌仔戲的起源 歌仔戲的發源在宜蘭,這和移民的結構有關。我們知道,靠海地區是來自泉州移民而來,而住在平原的例如台中市、彰化市、嘉義市等是漳州移民,靠山的地區像是東勢、宜蘭的冬山則是客家人。 泉州人流行的是南管,府城、鹿港、艋舺都是泉州人,不太流行歌仔,漳州人流行的是歌仔,隨著移民播遷,南管和歌仔都來到台灣。宜蘭有百分之九十三是漳州人,且由於宜蘭三面環山的地形,與世隔絕,所以能保有標準的漳州腔。而保存良好的泉州腔則在鹿港。在宜蘭的歌仔加上車鼓的身段動作就成為我們所看到的歌仔戲。
WEBSITE PROPOSAL.
台灣本土傳統戲曲 ---歌仔戲簡介.
我所知道的知性話題 請發表已知的知性話題.
勇敢作數碼父母 梁永泰.
平板與翻轉教學應用之結合 Eddie Chang Microsoft Taiwan.
記憶體的概況 張登凱.
使用電子資料庫 搜尋臺灣史關鍵字.
欣賞有趣的薑餅屋.
電子商務基本概念 電子商務的定義 1-1 電子商務的特性 1-2 電子商務的演進 1-3.
有聲無影妙趣多 有影無聲?.
類別(class) 類別class與物件object.
劇 場 概 論 2003年9月27日.
Java 程式設計 講師:FrankLin.
科技輔具—遊戲應用 台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 凱惠 昶霆 耶!.
第一章 直角坐標系 1-1 數系的發展.
使用者經驗設計 User Experience Design
塞   尚 法國人稱十七世紀為「大世紀」(1625~1700),因為此時期的法國在「太陽王」路易十四的中央集權統治下,握有凌駕歐洲諸國的政治主導權,而在藝術文化上,光耀史冊的歷史人物陸續登上歷史舞台,建構起延續至今的法國文化基礎。
大數據與我 4A 陳駿榜.
網頁程式設計 本章投影片錄自HTML5、CSS3、RWD、jQuery Mobile跨裝網頁設計 陳惠貞 著 碁峰資訊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圖片格式簡介 張啟中.
藝術概論 Unit 3: 藝術的分類.
Dr. Rational You IEK/ITRI 2002/07/02
網路程式設計期末project B 張芸菱.
Google Play2016年 臺灣年度最佳精選榜
這是什麼? 圖案分別代表了什麼意義? 1 圖片來源: 1.
法學入門 第 1 單元:法學入門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3.0版授權釋出】
混音實作 高雄市新民國小 林佳宏
農麗-產品介紹 「硬頸」 「櫻花鉤吻鮭」.
如何利用範本來製作網頁.
夏卡爾 (Marc Chagall) 的生平 夏卡爾 (Marc Chagall)的繪畫風格
~~統計學應用~~ 學生心目中的老師.
這是對比彩度配色嗎? 圖片來源:flickr 作者:likeyesterday
重複圖形.
話說古早以前 ~歌仔戲的起源、發展、現況.
股票選擇指南-SONY 鄭惇伊 林佩儀 黃馨玫.
三年級上學期英語科教學報告 教學目標 教材內容 教學方式 作業設計 評量方式.
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 新寫實主義 1940年代出現在戰後義大利, 反映當時社會現實狀況的電影.
中三生物科 生物的七個特徵.
產品設計與流程選擇-服務業 等候線補充資料 20 Oct 2005 作業管理 第六章(等候線補充資料)
St. Patrick’s Day.
交流電路(R-L) R-L Series Circuits ATS電子部製作.
PowerPoint 操作介紹 106 計算機概論
Welcome to my badminton world
第一章 貨幣的時間價值.
教育部增置國小圖書教師輔導與教育訓練計畫 圖書資訊教育教學綱要及教學設計小組 設計者:臺北市萬興國小 李惠珍老師
義守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 在職專班 網頁色彩學--- 以顏色分析網頁設計 指導老師:吳有龍教授 學生:陳正忠 學號: G.
類似色調配色之效果與運用.
國立台灣大學 關懷弱勢族群電腦課程 By 資訊工程 黃振修
DEP5114A General Studies Prof. Mak Se Yuen Student Name:Lau Yeuk Lan
參、歌唱的型態與種類 歌唱的藝術.
第 七 課 造 型 與 做 手.
第十三章 彩色影像處理.
企業識別標誌(logo)設計—第二講 圖文合一的創作法
99美元 微軟99美元Xbox 360綁約方案 月繳14.99美元、綁約2年 2年Xbox Live金會員資格
夏卡爾 (Marc Chagall) 的生平 夏卡爾 (Marc Chagall)的繪畫風格
音樂欣賞 (Music Appreciation)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形式的蛻變 形式與裝扮的變化-        從歌仔戲說起

歌仔戲的起源 歌仔戲是台灣土生土長的戲曲,起源於宜蘭,若論其源頭,則可追溯至福建,一種叫做「錦歌」的說唱形式。 「錦歌」又稱「歌仔」,是一種吸收南方民間小調以及民間小戲曲調的小調。約產生於明末清初之際,流行於閩南地區,之後並隨大陸移民一同傳來台灣。 昔時宜蘭公園常有老藝人聚會, 唱著歌仔娛樂,不著戲裝

歌仔戲的起源 「歌仔」的表演形式,是屬就地表演的型態,十分的簡陋,在缺乏娛樂的當時,卻很受民眾歡迎。 除了「歌仔」外,還有以「相褒歌」、「台灣雜唸」或「乞食調」來稱呼這種曲調。 就地演出的老歌仔戲

歌仔戲的發展 民國初的「歌仔」與宜蘭當地盛行的民間小戲「車鼓」結合。「車鼓」採用「歌仔」的曲調與演技,並搬演一些民間流傳故事。

歌仔戲的發展 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後,逐漸演變成舞台表演的歌仔戲。 成為舞臺表演的歌仔戲,就是所謂的「老歌仔戲」。 戲棚下是兒童嬉戲的場所 日治時期的野台戲

歌仔戲的發展   早期戲台簡陋,漸漸加入華麗的舞台、燈光及佈景 野台戲

歌仔戲的發展 當歌仔戲進入以舞台表演為重心的形式後,許多藝人開始驚覺自身的表演形式、劇目內容的欠缺,開始大量吸收來在各地其他具種的精華。 之後「歌仔」又吸收了如亂彈戲、九甲戲、梨園戲以及京戲的裝扮、身段、對白等菁華,終於發展成完整的大戲形式,約在1920年代風行於台灣。 《梁山伯與祝英台》左為苦旦廖瓊枝女士,右為小生陳美雲女士

歌仔戲的發展 在1920年代中期左右,由在戶外以野台為主的表演方式,轉而入內台表演,變成一種在室內劇場演出,並收取門票的「內台歌仔戲」。 歌仔戲為了適應當時日本政府的「皇民化運動」,而發展出今日野台中常可見的「胡撇仔戲」。  台灣新舞台是日治時期具營業性質的內臺戲院  1930年代的內臺戲內景,有戲台、後臺、觀眾席等

歌仔戲的發展 胡撇仔戲演出時,常結合聲光效果,唸唱時會國、臺語交雜,並常加入流行歌曲演唱。 歌仔戲後來受到日本政府的壓制,逐漸式微,直到台灣光復,歌仔戲再度成為最受歡迎的表演活動。

歌仔戲的發展 歌仔戲進入內臺時代,吸引了大陸來台公演的福州班及京班的舞台技術,在演出中加入了機關布景和各式聲光效果。 演出前,演員會著戲服遊行宣傳,稱之為「踩街」。

歌仔戲的發展 1946年成立的拱樂社,是內台歌仔戲的巔峰時期代表,也是最早使用劇本來排歌仔戲的劇團。 戰後拱樂社以企業化的經營、書 而嚴謹的演出風格,造就了華麗豐沛的歌仔戲王國。

歌仔戲的發展—廣播歌仔戲 1950年中期廣播界開始對歌仔戲產生興趣,於是先在內台戲的現場錄音,然後再在電台播放,後來因為音效不佳,便改由電台自行成立廣播歌仔戲團,直接在錄音間邊唱邊錄。 廣播歌仔戲是靠歌仔戲演員的敘述、唱腔、口白及音效的輔助,再訴諸觀眾的想像力,演出有聲無影的歌仔戲。 19601年代,正聲廣播電台, 「嘉義公益電台五虎一團」

歌仔戲的發展—電影歌仔戲 電影技術開始在台灣流行,成為時髦的娛樂,歌仔戲亦不落人後,興起製作拍攝歌仔戲電影的潮流。 拱樂社在1956年上映的「薛平貴與王寶釧」一推出,便引起轟動,,使得許多劇團也紛紛投入拍攝電影歌仔戲的行列,造成風潮。

歌仔戲的發展—電影歌仔戲 當時的戲院,除了有舞台上的歌仔戲演出,也開始上映電影歌仔戲。到1965年左右,電影歌仔戲便逐漸地消聲匿跡。 電影歌仔戲最大的特點是,突破舞台空間的限制、場景要求寫實逼真。

歌仔戲的發展—電影歌仔戲 歌仔戲在舞台上表演,侷限在一定的舞台規格,身段做表皆較為誇張,背景佈幕、道具取其象徵性的意義;但拍電影則突破舞台限制,場景講究自然、寫實,多到戶外實景拍攝,以求逼真。

歌仔戲的發展—電視歌仔戲 1960年代電視媒體進入台灣社會後,以電視螢幕為舞台的「電視歌仔戲」風靡全台。 為了能適應電視的表演型態,歌仔戲也做出相對應的調整,許多原本虛擬的表演動作,越來越傾向以寫實方式進行演出,而且唱腔也越來越少,使得歌仔戲變得有點像閩南語的古裝連續劇。 黃香蓮、小咪演出《樓台會》   楊麗花歌仔劇團的《李靖與紅拂女》

歌仔戲的發展—電視歌仔戲 葉青 黃香蓮 楊麗花 1960年代開始,黑白電視到彩色電視、重實況撥出到預先錄製、從傳統曲調到專為電視歌仔戲創作的新調,電視歌仔戲流行了20餘年。電視歌仔戲除了將歌仔戲的演出普及全台之外,還造就許多知名的演員,像是楊麗花、黃香蓮等人。

歌仔戲的發展—電視歌仔戲 90年代之後,一些電視台再度開始製作新的電視歌仔戲,使愛好者能夠繼續欣賞這種形式的歌仔戲表演。 電視歌仔戲。右為名小生楊麗花,左為名小旦許秀年

精緻(藝術)歌仔戲 1980、90年代,電視歌仔戲雖持續演出,但數量已大不如前,內台歌仔戲早已沒落,剩下外台歌仔戲仍在民間祭典活動中求生存,但因演出環境大不如前,演出的品質漸趨低落。  隨著本土文化的浪潮,歌仔戲漸受學界接受,相關的調查與研究日增,使歌仔戲燃起一線生機。   明華園演出的精緻歌仔戲《李靖斬龍》。左為名小生孫翠鳳,右為名小旦鄭雅升。

精緻(藝術)歌仔戲 1980年代,現代各種舞台表演形式的特點與技術,如燈光、舞台設計、劇本編寫以及表演手法等融入歌仔戲演出中,顯現出「精緻歌仔戲」或是「藝術歌仔戲」的嶄新面貌。 時至今日,除了核心的語言及曲調外,不但在形式上以多種樣貌並現,發展與改變也都未曾停歇,不斷的向前邁進。  唐美雲歌仔戲團 《大漠胭脂》

近年的精緻歌仔戲表演         

精緻(藝術)歌仔戲         -明華園的超炫白蛇傳   圖片來源:   台灣宏觀電視網站

歌仔戲的裝扮

歌仔戲的裝扮 歌仔戲的妝扮包括了 化妝、戲服以及穿戴 佩件這三個部份。  化妝、戲服以及穿戴  佩件這三個部份。 在這方面,歌仔戲直接承接了京劇與北管戲的各種形式,因此同樣有著符號化與定型化的特色。 所謂符號化與定型化,是指運用一些既定的面部化妝與圖案,服飾的樣式與顏色,以及角色穿戴的配件,表現劇中人物不同的性別、身分與性格等特質。 歌仔戲(薪傳歌仔戲團提供)

演員的角色

歌仔戲的角色 所謂「人生如戲,無非生旦淨丑;戲如人生,不離喜怒哀樂」,真實人生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好人、有壞人,戲曲舞台上也是一樣。戲曲將真實人生中的形形色色的人,依性別、年紀、個性、善惡,予以類型化及程式化,此即角色的由來。因此,簡單來說角色就是劇中人物的類別。 歌仔戲最早為三小戲的演出型態,主要角色為小生、小旦、小丑三種,後來又從北管戲引入花臉,形成生、旦、花面、丑四種角色。

歌仔戲的角色 生,為男性角色的統稱。在歌仔戲行話,則稱為「粗角」,乃相對旦角的「幼角」而言。但舞台上的性別雖是男的,扮演的演員卻未必一定是男的,尤其歌仔戲,由女生來扮演生角角色的情況相當普遍,而且深受女性觀眾的歡迎。生角依年紀、個性可分為「囡仔生」、「小生」、「老生」。 囡仔生:囡仔生即為小男孩,相當於京劇中的娃娃生。 圖片來源: 五福歌仔戲團網頁

歌仔戲的角色 小生:小生即為年輕男子。依其於劇中的重要性,有「正生」和「副生」之別;正生為男主角、副生為男配角。又有文武之別,文者稱為「文生」,會武功者則稱「武生」,亦文亦武者則稱「文武小生」。                             文生 武生 文武生 圖片來源: 五福歌仔戲團網頁

歌仔戲的角色 老生:老生即為年紀大的男性,老生的基本造型是戴鬍子(京劇稱為「髯口」),其動作、舉止、語氣和神態則相當穩重。同樣有文武之分,稱為「文老生」、「武老生」,如果是亦文亦武的老生,就稱為「文武老生」 。                                                          文老生 武老生 文武老生 圖片來源: 五福歌仔戲團網頁

演員的化妝

演員的化妝 歌仔戲化裝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傳統的歌仔戲妝,一種是古裝妝。 古裝妝是當初為了因應電視上,類似古裝連續劇的演出所發展的形式。這種妝比較接近自然的面孔,花臉也不在臉上塗塗抹抹。 近來歌仔戲大多採取這種方式,使面部的妝扮更接近自然,但卻在某種程度上失去了傳統的特色。 古裝

演員的化妝 傳統的臉部化妝 油紅油白打底 用黑色勾勒線條 上口紅、吊眉、貼片子 戴頭套、髮髻、草花 妝成

演員的化妝-旦角 歌仔戲傳統妝中的旦角化妝方式,受到京劇女性角色的影響,以白、紅、黑三色為主色,額頭及下顎為白色,由眉下至兩頰則用紅色由濃漸淡的方式表現,眉毛與眼線以黑色強調。 台灣第一苦旦--廖瓊枝的扮相

演員的化妝-小生 小生的妝也類似京劇的男性角色。 化妝整體上與旦角相同,都是用紅白兩色較淡的化妝。 此外,小生裝還在額頭中間加上一個紅色的三角形。 傳統妝中的小生

演員的化妝-花面 「花面」即傳統戲曲所稱的「淨」、「花臉」,是指個性比較強烈、突出的角色,演員的臉上繪有鮮艷的色彩,象徵其性格特性,而且幾乎全是男性角色。 歌仔戲中的花臉並不如平劇一般畫各式各樣的臉譜,只是象徵性的勾勒幾筆而已。 歌仔戲的花面,可分為「大花」、「二花」。 傳統妝中的大花 傳統妝中的二花

演員的化妝-丑角 歌仔戲中的丑角以詼諧的化裝方式,在再鼻樑上塗一塊俗稱「鳥屎白」的白色方塊。 傳統妝的丑角 依據人物的不同特色,在五官中加上不同的記號或圖案。

演員的化妝-丑角 歌仔戲的丑角,男丑角稱為「三花」。 女丑角,則稱為「彩旦」,通常為店婆、媒婆等人物,多在臉上點一個痣,舉止較為輕浮、誇張。

戲 服-蟒 利用顏色、材質及 形式,來表現劇中 人的身分、地位、 年齡及性別。 為官者於正式場合的戲服,包含了「蟒」和「官衣」。  形式,來表現劇中  人的身分、地位、  年齡及性別。 為官者於正式場合的戲服,包含了「蟒」和「官衣」。 「蟒」為地位較高者所穿著的服飾,一般平民百姓不得任意穿著,有紅白黑藍,而黃色,為皇帝專用的戲服,繡有五爪金龍的圖案。 白蟒

戲 服-官衣 「官衣」,官階低於穿蟒者的官員所著的戲服,式樣與蟒相同,但所繡的圖案較少。 官衣的顏色有紅、藍、青、黑幾種顏色。 胸前多綴有一塊方形的補塊,利用顏色、材質及形式,來表現劇中人的身分、地位、年齡及性別。 狀元官衣

戲 服 - 帔 為官者於一般場合的戲服,乃是文官的家居服,男帔長及腳、女帔長約及膝。一般富貴人家亦得穿著此類戲服。 文官家居服「帔」

戲 服 – 摺子 一般百姓的戲服就以黃、灰、白等雜色的粗布服飾為主。 百姓較正式的戲服,「褶子」,褶子的用途甚廣,從帝王到綠林好漢皆適用,依所繡的圖案及質料來區分貧富。 帔 帔 百姓正式戲服「摺子」

戲 服 – 襖衣褲 百姓日常的戲服,「襖衣褲」之類,為較無社會地位者所穿著。 百姓日常戲服「襖衣褲」

戲 服 – 窮人 貧窮人家或是窮書生,則除了粗布的服飾以外,有時也會在服裝上再加些補丁,以表示貧困低下的身分。

戲 服 – 有武功者 如「英雄衣」、「硬靠」之類,為有武功者所穿著的戲服,男女皆有。

穿戴的配件

穿戴的配件 文生:頭戴文生巾(或者武生巾),身穿褶子,腳穿都馬靴。

穿戴的配件 短打武生:頭戴六角軟,身穿英雄衣,腳穿薄底。 長靠武生:頭戴帥帽、身穿硬靠、紮靠旗,腳穿厚底靴(歌仔戲稱高靴)。

穿戴的配件 老生:頭戴員外巾,身穿員外帔,腳穿厚底靴。

穿戴的配件 苦旦:綁大頭、甩髮(歌仔戲稱散鬃)、戴銀泡,身穿黑色素褶子(歌仔戲稱烏苦衣)、白裙,腳穿素色的彩鞋。 廖瓊枝的苦旦演出

穿戴的配件 花旦:綁大頭、戴全副頭面,身穿襖衣襖褲,配上肚兜、四喜帶,腳穿彩鞋。

穿戴的配件 小旦:綁大頭、戴全副頭面,身穿女帔、彩裙,腳穿彩鞋 廖瓊枝的演出

穿戴的配件 武旦: 綁大頭,戴七星冠,身穿武旦衣或女靠,腳穿花薄底(歌仔戲稱武旦鞋)。

穿戴的配件 老旦:戴老婆巾,身穿粗布衣,腳穿老旦鞋。 京劇中的老旦

穿戴的配件 三花: 頭戴文生巾或武生巾,身穿褶子,穿都馬靴。但穿著時可刻意使之歪斜不正或怪異、零亂,以顯示其丑角性格。

歌仔戲的四大齣 歌仔戲所謂的「四大齣」指的是《陳三五娘》、《山伯英台》、《什細記》以及《呂蒙正》等四齣劇目。 依據歌仔戲著名演員廖瓊枝女士的說法,四大齣重要的特點就在於,「只要學好了這其中的某一齣,大致上對於歌仔曲調、曲詞的變化運用上就都能靈活反應了」。 基本上歌仔戲既是以曲調作為劇種特徵的戲曲,如此四大齣的重要地位便不言而喻了。

歌仔戲也摩登 在了解歌仔戲的歷史與典故後,讓我們一起想想,怎樣才能化傳統為時髦,繼古典以創新,讓歌仔戲在現代傳播媒體中,再一次粉墨登場! 廣告與歌仔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