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經心得報告--以六祖壇經為主
一、前言 二、介紹六祖壇經十品大義 三、六祖惠能大師的偉大行誼 四、結論 影片1、2、圖片3
200206六祖惠能大師聖蹟巡禮_華美眼鏡公司出資製作,陳禎華製作、孟穎撰稿、邱宜玲旁白、黃龍慧攝影、陳麗秋插圖,台南市東門路靝巨書局發行DVD 200206六祖惠能大師聖蹟巡禮團參訪路線依序是出生1、2求法、聞法3、4開5示6眾7生8
一、前言 道場的經典研究教育班,地方佛堂開設的,有長青讀經班、六祖壇經班、清上精湛班,在神源山莊義和聖堂的中心佛堂開設的,有經典班及學界四年教育班等。
學習環境、資源與機會都很好,但仍須大眾廣為宣傳與呼朋引伴,多找同學、親朋好友、有緣人來研習、共修。後學今年已架設網路電視台,可利用搜尋
(http://www.google.com.tw),輸入000一貫道數位圖書館,可找到網路電視台網站--新營樂利趙家佛堂研修網站
二、介紹六祖壇經十品大義: 一貫道道場常用的六祖壇經先天解,是筆名孟穎的侯老師所編的,是採用宗寶本的。(宗寶是元朝風幡報恩光孝禪寺住持的法號)
1. 「行由品第一」介紹生平事蹟包含出生、求法、聞法、開示眾生的經歷。 2 1.「行由品第一」介紹生平事蹟包含出生、求法、聞法、開示眾生的經歷。 2.「般若品第二」,是大師最初於大梵寺二日所說之完整紀錄,說明悟入摩訶般若波羅蜜,教人「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的無上法門......
經文包含無相頌十五首,是頓教修學法要之心傳,應該記取。 (例如: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
3.「疑問品第三」,內容特別重要……六祖在這一章開示功德的定義。關於淨土的問答,蓮池大師解釋得很明白:六祖所接引的是上根利智之人,所說的是上上一乘大法,直接教人取寂光實報淨土而捨方便同居 ,
真是慈悲至極!此不是破淨土法門,千萬不可以錯會祖意。本經自此品以下,都是眾門人總結祖師三十七年教學法語,分類纂輯而成,並非一會所說。
(案:寂光實報淨土而捨方便同居: 淨土分為常寂光淨土(最好)、 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
4.「定慧品第四」。這一品是中國佛教禪宗的心傳大本。大師示眾說:「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一體正是不二法門,是本性頓教。(宋朝明教大師契嵩所撰的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贊(讚)說:
無相為體者。尊大戒也。無念為宗者。尊大定也。無住為本者。尊大慧也。夫戒定慧者。三乘之 達道也。夫妙心者。戒定慧之大資也。以一妙心而統乎三法。故曰大也。無相戒者。戒其必正覺也。
四弘願者。願度度苦也。願斷斷集也。願學學道也。願成成寂滅也。滅無所滅。故無所不斷也。道無所道。故無所不度也。)
5「坐禪品第五」。這一品是宗門修行方法的總綱領,最高的指導原則。不但參禪要明瞭遵守,就是念佛人也應該記取,才能念到理一心不亂,即是上上禪。
一切法門欲入一真法界,無不以此為總綱領。(禪是佛心、本心,教是佛言,律是佛行)(道親不坐禪而改為早晚跪讀愿懺文)
6「懺悔品第六」。這一品是講見性成佛,內容有五段:. 傳授. 五分法身香,次授「無相懺悔」. 教發四弘誓願. 授無相三皈依戒 6「懺悔品第六」。這一品是講見性成佛,內容有五段:......傳授......五分法身香,次授「無相懺悔」......教發四弘誓願......授無相三皈依戒......開示一體三身自性佛,令學者悟入......說無相頌......罪障消除即是見性成佛。
三身是法身、 報身、化身(或稱為應化身) (此與一貫道所傳的法一大道、性理真傳、三寶心法的儀式過程,可說是道本一體、理無二致。從獻香、 、點玄關,最後傳無字真經--口訣。
可說是結合無相懺悔(因為先跪著淨心、與諸佛菩薩相感通,以求天人合一。是三師共辦末後一著、三曹普度與大收圓,為將來龍華三會做準備的大事)與發四弘誓愿(包含斷惡、修善與度眾生,
而且愿若不能了,就難把鄉--靈性的故家鄉還),然後傳授類似無相三皈依戒的三寶心法,令有緣眾生當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悟入一體三身自性佛,這是頓悟的法門,是悟後起修。
這種先得後修,配合末法時期眾生根器較差的條件,所設的慈悲攝受的無上法門,可說是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救度眾生的無量慈悲垂愛。這誠如佛教經典所說的: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6. 『參請機緣第六』,流通本改作「機緣品第七」。這一章列舉十三位門人請益機緣,來做一個教、學、修行的榜樣。 6.『參請機緣第六』,流通本改作「機緣品第七」。這一章列舉十三位門人請益機緣,來做一個教、學、修行的榜樣。......皆具足修學的示範作用,正是止於至善的教學,慈悲至極。在這一章中,亦見祖師被機點化、說法利生之大。
如法達之於《法華經》,智通之於《楞伽經》,志道、志徹、無盡藏比丘尼之於《大涅槃經》,見祖師指導其大開圓覺之妙悟,是依教讀誦的模範。又如青原之「不落階級」,南嶽之「修證不無,污染不得」,
永嘉大師之「一宿覺」,由此可見祖師指點其悟入不二、親證無生之善巧,是真修行的典型。我們在這一章看到,古大德無論解門或是行門,莫不皆是以悟入為宗。
(六祖壇經可做為一貫道道親學道、修道、講道、辦道、行道的指導原則,因為萬教歸宗、萬法歸一,是自性歸依覺、正、淨,自性本淨,有清淨心,有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直心是道場,要歸依自性本體、本心。
萬法由心生,萬法由心滅,一切唯心造。華嚴經就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自性本自具足、自性能生萬法,六祖惠能大師敎示門人: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從上述各點可知這是佛教思想界的大革命,可說是佛教誕生於印度,開花、創新於中國大陸(震旦),至今二十一世紀老水還潮於臺灣,這從印度一貫道道場的發展可知,這也是很多前賢們辛苦開荒辦道的成果之一。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阿含經主張先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而六祖超越因緣法而直指人心,令眾生見性成佛。諸法平等,無有高下,但是因為眾生根器有等差,才有漸修或頓悟法門之不同,六祖自述
其法是接最上乘人即可為證明。雖然南傳、北傳佛教教義、佛法系統有差異,但是應配合眾生的時節因緣,來幫助眾生才是適當的,從孔子被尊為聖之時者,也就可瞭解這種狀況了。)
古印度禪法是瑜伽師發展出來的一套繁瑣的功夫,類似唯識學,而中國唐代武宗會昌法難將過度繁文縟節的佛教給摧毀了。而禪宗不重次第、直指人心、單刀直入的禪法,反而能在動盪不安的時代,
讓惶惑不安的人心有個歸依、安頓的避風港,所以能一枝獨秀,發展至今臺灣各大道場仍然是禪宗最興盛,主要是六祖惠能大師所傳五家七宗的法嗣,都是六祖惠能大師的徒孫。歷史發展似乎是正、反、合不停的變動過程,
動力應是來自人性的需求、生存的需要。各個時代人羣思潮的產生,有其時空背景、時節因緣,而因緣只是表象,應直取其本質,才是摸到了根,如此修行才能成佛、有成就。以上是筆者自己的心得看法,尚祈各界大德大方指正。
8.「頓漸品第八」。這一品是對當時禪宗弘揚趨勢的記述,是史實。五祖忍大師傳出兩支,南方是六祖惠能大師,以「本來無一物」為宗,接上上根人,是名頓教;北方是神秀大師,以「時時勤拂拭」為宗,接引大乘人,是名漸教。
神秀敬佩六祖,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可惜的是,他的門下不服惠能大師傳衣得法。秀大師以祖師獨得「無師智」曉諭其徒,亦見其師兄弟本無相忌,各依因緣弘化一方,也是我輩後人應當效法的。
9. 「護法品第九」,也有改作「宣詔品第九」 。這一章記載當時朝廷帝王遣使引請供養、請益,師以老疾辭,及其對使者的開示,誠能發人深省。祖師做出一個出家人遠離名聞利養、守出家人本分事的好榜樣。
這一品是史實,也是身教。章題改作「護法」,別具深意,令人省悟。(啟示六祖惠能大師的偉大行誼之一:恩寵不為榮,其它的懿行還有:1 這一品是史實,也是身教。章題改作「護法」,別具深意,令人省悟。(啟示六祖惠能大師的偉大行誼之一:恩寵不為榮,其它的懿行還有:1.艱難不為苦,2.受侮不為恥,3.卑屈不為賤,受害不為意,5.度眾不為煩......等等。
人格堪為典範,值得深入探討以助道務宏展。 10 人格堪為典範,值得深入探討以助道務宏展。 10.「付囑品第十」,這一品是六祖教授其門人說法不失本宗宗旨的典範。以三科(5蘊、18界、12入)對十八界,以十八正除十八邪,三十六對天然佛法。但是
大法不可以輕心、慢心求,必要至誠感通,因為此經不屬文字,乃是祖意佛心也。「師於太極元年壬子七月命門人往新州國恩寺建塔」,這一句以下才是「付囑流通第十」。這一品是記載祖師付囑傳法的事情,很詳細,
尤其以「真假動靜偈」八首,說出此宗乃是無諍法門。又為本經立名為《法寶壇經》。最重要的,末後說法指出:「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此乃一乘佛法修證之指南。
大師一生示現,也就是一相、一行的修學榜樣。以下說師承,祖祖稟承,道統其來有自,用意很深。祖師最後留別八首偈,曰「自性真佛偈」,「後代之人,識此偈意,自見本心,自成佛道。」
諸位同修,學佛就是學覺、學悟,覺悟本性。本性之中,妙湛圓寂,圓滿具足如來智慧德相。法界原是一真、一相、一行,奈何眾生自作聰明,知見立知,不悟實相,染著五欲六塵,
起無量迷障,沈淪六道,生死流轉,實由於此。佛祖慈悲,西來之旨,教我們頓悟本性,自成佛道。是以迷關未破,萬劫苦修也不能超凡,普願大家有志同學。(筆者以為,由此可知要早遇天命明師指點的重要了)
三、六祖惠能大師的偉大行誼:依照六祖壇經宗寶本十品內容的順序排列是: (可參考行由品1~3、頓漸品4、護法品5、付囑品6,其精神就是配合無 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的修行原則,而且以身示範、
實踐了大戒、大定、大慧的 三無漏學,無漏是無煩惱的意思) 1. 艱難不為苦,2. 受侮不為恥,3. 卑屈不為賤,4. 受害不為意,5 實踐了大戒、大定、大慧的 三無漏學,無漏是無煩惱的意思) 1.艱難不為苦,2.受侮不為恥,3.卑屈不為賤,4.受害不為意,5.恩寵不為榮,6.度眾不為煩......等等。人格堪為典範,值得深入探討以助道務宏展。
四、結論 回顧與前瞻之時不要忘了 古人所說的: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六祖惠能大師一生,示範了由凡夫而學道(以金剛經法門為主)、修道(在槽場廚房破柴踏碓舂米做苦工、在獵人隊中修苦行與度化眾生,類似蓮花出淤泥而不染)、
行道(歷緣對境都有道,心中有佛到處可修行,其偉大行誼就是明證)、講道(在韶州大梵寺與曹溪南華禪寺等地)、辦道(機緣品所見的度化情形)
而成道(修成金剛不壞體)的過程,啟示世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六祖大師勸世人要修行在家亦得,可說是道降火宅的暗示,而他未出家就能得大法,而繼承禪宗祖位,更是道降火宅之證明。
此外又開示念佛與坐禪的正確觀念,既開禪淨合一之先機,又種下了儒、佛、道三教合一兼修的宋明理學的種籽。他的志向--唯求作佛,不求餘物,
就類似儒家金玉良言所說的:舜何人也,予(我)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成為聖人)。以上諸多事蹟與偉大行誼、精神在在都啟示我們:行盡世間天下路,唯有修道不誤人。
祈願已得道的速修道--能參加聽經聞法、學會早晚獻香禮節、能立清口愿,願未得道的快遇明師而求道。
最後祝福大家 身心自在、福慧增長、 家庭圓滿、道務宏展